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3 03:0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第一篇: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制定本意见。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纲要》指导下,认真做好课程改革实验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提高我省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实现“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目标是:确立现代课程观念,切实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综合化水平;更新课程内容,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快评价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区域性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普遍应用;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增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课程管理能力;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增强教师教育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的学习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组织“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员学习,指导学校开展广泛的交流与讨论,转变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使课程改革同时成为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普及过程。要把校本培训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渠道,组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积极组织非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中暂未进入实验的各年级教师深入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为课程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加伟大、更加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推进素质教育。要站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课程改革对于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所具有的核心意义和关键作用,增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形成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课程观。

(二)调整课程结构

1、适应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和学生素质整体发展的规律,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全省所有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程,三至六年级设置“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课程。

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决定是否统一设置小学“艺术”和初中“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学校如作出与本地区不同的选择,须经县(市、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要鼓励各县(市、区)和学校从实际出发,选择设置综合课程,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各实验区选择综合课程的学校应达到一定比例。省级实验小学、示范初中要率先设置综合课程。

各市、县(市、区)要认真研究小学和初中课程的相互衔接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增强义务教育课程的整体性。

2、全省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当前阶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

3、要切实把握语文、数学、外语等分科设置的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以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最新发展为背景,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改革学科课程。

4、适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外语教学和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规划要求开设小学外语课程,提高中小学外语教学质量。改革外语考试评价方式,逐步推进等级考试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外语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

2005年前,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要抓紧实施“校校通”工程,以学校和区域性网络的发展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现有条件,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

初中阶段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要结合城乡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发展的实际,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积极试行“绿色证书”等职业技术证书教育。

(三)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心甘开放以来,我省中小学广泛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涌现出一大批成功典型,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各地区和学校要充分重视这些典型和经验的示范作用,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小级教学等改革试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动,共同发展。

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操作、实验和探究,改变机械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和多样化。

要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在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充分发挥班队集体和和各种活动小组的教育教学功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行为的养成功能;把教学与学生经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增强基础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提高课程实施的社会化水平。

控制班级规模,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与实践的机会。积极开展小班化教学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小班化教学方面取得整体突破。

把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开发信息资源,为学生在网络背景下进行学习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改变传统的教学与管理方式。

(四)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

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区域性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进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把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结合起来,既注重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发挥学生的作品、作业、经历和活动记录等的评价功能;把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其他社会成员评价结合起来,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严格控制小学阶段各种考试的次数,继续推行等级记分制,完善小学升初中的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加大中考改革力度,将升考试与平时的综合表现、考查情况结合起来。用2-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内逐步推进热点高中部分招生计划根据初中毕业生数和教学水平评估等按比例定向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做法。继续实行以省辖市为主组织中考的制度,加强对各市中考组织、考试命题的监控和评估。逐步扩大课程改革实验县(市、区)中考改革的自主权,对选择设置综合课程的初中,给予相庆的政策支持。

高中进行学分制改革试验,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性。

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会考改革。会考内容以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理化生实验技能为主。要进一步通过会考的渠道,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我省高考改革自主权,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高考改革方案。改革高校招生考试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实行高考报名社会化,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和选拔方式,充分发挥高考改革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五)建立新的课程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市、区)和学校在课程改革与管理中的职责,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形成相互协调和高效的课程管理体系。

省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我省实际,制定全省统一的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并组织开发地方课程,做好新课程的实验、实施和推广工作。

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在落实好国家、省各项课程政策和计划的同时,积极组织各学校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和服务作用。

各中小学要明确自身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在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课程政策、计划的同时,积极开发或选用本校课程,增强课程对于不同社区环境中学生的适应性。

(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做好师资培训、培训工作当作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予以充分重视。

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省级培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对本地区的师资培训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合理规划培训内容、对象、规模和进度。

要把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结合起来,把省、市、县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把培训和教学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多层次、多渠道地做好全员培训工作。

改进培训过程。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加强对实验操作的跟踪指导,实现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将新课程培训与“园丁工程”、“继续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全省各级教师培养机构要积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大力推进课程、教材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从2002年起,承担义务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应人武部采用新的课程方案。承担高中和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也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调整原有课程计划。

三、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积极参与,高度负责”的改革思想,遵循“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

2001年秋季,国家级实验区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执行新标准,使用新教材。根据自愿申报和已经扎实启动实验准备工作且达到一定基础的原则,确定一批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

2002年秋季,省级实验区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阶段。各省辖市至少应有1个县(市、区)成为省级实验区,有条件的省辖市可整体进入。非实验区较为成熟的学科可采取单科加入的方式,提前进入实验。

2003年秋季,进一步扩大课程改革实验范围。每个省辖市进入实验的中小学生数原则上应不少于同年级学生数的50%,现有的35个县级素质教育实验区人武部进入。

2004年秋季开始,各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

(二)普遍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

全省普通高中继续采用现行过渡性的课程计划。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现行计划的学习,严格执行,规范管理。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标准后,我省将及时组织实验和推广。

(三)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

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面贯彻教育部制定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认真组织培训、学习和交流,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改革的试验和推广工作。

四、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论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决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实事来抓,形成组织和政策保障,努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保证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当前阶段的工作重点,加强组织建设,协调各部门工作,形成推动改革的合力。省教育厅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协调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各市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明确职责,层层落实,稳步推进。

调整、充实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实行“编、审分开”。省“中小学教材审委员会”负责我省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经教育部授权或委托,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工作。省教育厅定期向全社会公布建议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辅助资料目录,指导全省中小学实际选用。

省教育厅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分也要相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启动和实验阶段,应适当增加经费投入,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奖励。

(二)加强对课程改革的指导

省、市分别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的指导。

充分发挥中小学教研机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指导、服务作用。全省各级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明确职责,深入实际,集中解决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力争取得突破,促进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化。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相互配合,适当分工,形成上下协调的组织与工作机制。

教育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要直接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为基础教育服务。充分利用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其它高等院校、社会科研机构的理论和资源优势,形成统一的专业指导力量,科学、规范、高质量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主动探索、有利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原则出发,广泛开展省内外、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建设面向未来、国内一流、具有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结合科研、教学、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建设一批适应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点的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在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理念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或选用学校课程。

加强中小学网络环境、图书馆、实验室、各类专用教室以及其它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环境、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教育资源。

(四)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行专项督导评估

省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对实验区课程改革的启动、过程和初步结果三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专项督导评估。

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并完善课程改革实验的制度和工作计划,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全面推广。

各实验区和学校要围绕《纲要》提出的各项改革目标,执行并验证课程设置方案、各科课程标准,规范教材选用机制,建立新的课程管理体制,加强教学与评价方式改革,研究并解决教师全员培训、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课程综合化等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

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对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性、深刻性和长期性,防止出现简单化、走过场现象。

(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共识

要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工作。各实验地区实验学校要全员发动,除参与起始年级实验工作的教师之外,要动员所有教师参与研究本校的实验,形成浓郁的课程改革氛围。要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争取社区、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形成改革的合力,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项目标的实现。

第二篇: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名单

附件2:

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名单

南京市(40人)

南京市教育局中教处

王 卫 南京市教育局高师处

桑志红 南京市教研室

汪笑梅 南京市教研室

马 黎 南京市教研室

岑 芳 南京市第一中学

张 红 南京市中华中学

严龙文 南京市金陵中学

蒋桂林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宋 辉 南京市外国语学校

谢嗣极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卢新建 江浦高级中学

晋先英 南京市玄武区教科所

陈立春 南京市成贤街小学

蔡 燕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李 漫 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

徐瑞泰 南京市田家炳中学

浦丽华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江和平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

丁玉祥 南京市郑和外国语学校

杨 婧 南京市南湖第一中学

马 峰 南京市金色家园幼儿园

吴兴莉 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

于 琳 南京市小西湖小学

邓雪霞 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

郭学萍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黄云龙 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周春燕 南京市板桥小学

潘来强 南京市扬子一中

刘一峰 南京市上元中学

李杏莉 南京市科学园小学

陈 宾 浦厂中学

任卫兵

六合高级中学

蒋小润 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

齐月忠 溧水县第二初级中学

方红明 高淳县教科研与培训中心

赵 凯 南京市第29中学

侯正永 南京市栖霞区教研室

王进宏 南京市东山小学

蔡小平高淳县实验小学

王一鸣

无锡市(38人)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王名扬 滨湖区教研发展中心

黄一敏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

宜兴市中小学教研室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宜兴市实验中学

无锡市东林中学

无锡市蠡园中学

无锡新城中学

无锡市阳山中学

无锡市厚桥中学

锡山高级中学匡村实验学校

无锡市塔影中学

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

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小

无锡市崇宁路小学

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

江阴市实验小学

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

无锡市新区旺庄实验小学

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

田胜龙 陈平高惠洪 丁 伟 任才生 杨培明 王 星 李 青 王 俊 李惠琴 钱云祥 高 萍 张文胜 章晓东 周荣伟 朱丽芳 伍红霞 黄 波 吴红华 张明霞 尤靖希 程继德 何 琼 顾燕萍 顾万春 陈卫平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李淑英 无锡市南长区教研室

焦肖燕 江苏省无锡连元街小学

顾苏湘 无锡市吴桥实验小学

张 荣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汪燕芬 无锡沁园实验小学

肖 群 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

蒋春丽 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

钱凌洁 无锡市鸿声中心幼儿园

吴建英 江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陈晓萍

徐州市(46人)

丰县教育局

郭先锋

丰县实验中学

王绪东 丰县大沙河镇中心校

孙敦宝 丰县宋楼初级中学

刘继华 丰县民族中学

周兴东 沛城镇中心小学

吕永立 沛县湖西中学

张之光 沛县杨屯中心小学

董继荣 沛县城镇孔庄小学

陈艳春 铜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张敬义 铜山县汉王镇中心中学

黄 华 铜山县汉王镇小学

曹玉辉 铜山县张集镇小学

刘吉永 铜山县徐庄镇毛庄中学

刘 峰 睢宁县双沟第二中学

睢宁县官山中心小学

睢宁县凌北中学

睢宁县实验小学

徐州贾汪区教育局教研室

徐州贾汪区大吴中学

徐州市九里中学

徐州九里区杨屯中学

徐州市云龙区教育局

徐州市鼓楼区文教体局

徐州民主路小学

徐州市湖滨中心小学

徐州泉山区文教体局教研室

新沂市第一中学

新沂市高流初中

新沂市棋盘镇中心小学

新沂市新安镇中心小学

新沂市窑湾镇中心小学

邳州市铁富初级中学

邳州市教研室

沛城镇中心小学

邳州市碾庄中学

邳州市教育局基教科

徐州经济开发区大庙中学

徐州经济开发区大黄山中学

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

宋晓楼 高 键 余耀清 王少平郑卫红 秦敬元 孙明莉 石 婷 丁建华 刘尊立 赵智红 戴海明 王诗讯 孙 宁 徐言军 晁 远 王 军 胡松年 王继然 张 建 盖鸾英 刘立新 索会堂 崔朋增 高发亮 王永臻 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李之刚 徐州市第十中学

陆 荣 徐州市第三中学

赵立胜 徐州市西苑中学

蔡卓莹 徐州市教育局

刘 勇 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

程廷伟

常州市(36人)

金坛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曹少华 金坛市第三中学

贺小黑 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

王粉林 金坛市实验幼儿园

吴 芳 溧阳市别桥中心小学

虞 莉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刘福根 常州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郑宇明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

张世善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

徐惠仁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 朱炳助 常州市武进东青实验学校

汤国忠 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蔡自力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周建芳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心小学 万莺燕 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 王 瑛 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

陈建伟 常州市天宁区教研室

陶建平常州市博爱小学

杭 燕 常州市解放路小学

吴 珺 钟楼区教研室

周 蓓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章 玲 常州市五星实验小学

张 姝 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刘光会 常州市潞城中学

朱 嵘 常州市潞城小学

季春风 常州市实验小学

杨文娟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姜明红 常州市北郊中学

邓 勤 常州市朝阳中学

符爱琴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丁建伟 常州市第二中学

郑 瑜 常州市实验初中

王 熹 常州市丽华中学

汤亚琴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志平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张 春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周雪峰

苏州市(39人)

苏州市电化教育馆

殷建华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柳袁照 苏州市实验小学校

徐天中 苏州市第十六中学

宋 化 苏州市花朵幼儿园

孟 瑾 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张建华 大新中心小学

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常熟教育局基教科

常熟市石梅小学

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常熟市东张中学

太仓市经贸小学

太仓市教师培训研究中心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昆山市实验小学

昆山市实验幼儿园

昆山市葛江中学

吴江市平望中心幼儿园

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

吴江市中学

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

相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相城区陆慕高中级中学

平江实验学校

东中市实验小学

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校

沧浪区教育局教研室

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夏 敏 钱爱萍 刘 慧 薛文元 高 丽 唐建雪 杨水根 陆莉玲 顾永丰 张 庆 俞培菊 周菊芳 龚建青 夏丽萍 沈群英 顾伟峰

郭瑞燕 王海赳 孟晓庆 宁建英 盛文学 俞 辰 顾宇恒 汤 岚 戴海林 潘建萍 金阊区局教研室

董 华 园区唯亭中心小学

顾 超 园区教研室 吴县中学

顾建元

张华中 园区苏大附中

张 援 苏州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黄承虹 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

张晓怡

南通市(40人)

海安教育局教研室

颜 敏 海安县韩洋初级中学

王建富 海安县海陵小学

徐金贵 海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孙厚清 海安县第一实验幼儿园

汤燕云 如皋市教育局

冯建卫 如皋市教育局

丁 非 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幼儿园 尤素敏 如皋市白蒲小学

邵明道 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

顾康清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魏文华 如东县实验中学

吴丛铎 如东县实验小学

张 斌 如东县掘港双语小学

骆舒洪 如东县掘港童店初中

杨陆军 如东县教育局教研室

朱唤民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

郭志明 南通市通州区教研室

瞿德泉 南通市通州区二窎中学

王振华 南通市通州区川港中学

袁 冲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姜新荣 江苏省海门中学

施静娟 海门市东洲中学

滕玉英 海门市实验学校

吴 勇 海门市教研室

徐 强 江苏省海门中学

高迎九 启东市汇龙中学

周鑫荣 启东市第一实验小学

季国栋 启东市大江中学

徐正辉 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

陈金飞 启东市百杏中学

杨雪华 南通市港闸区教学研究室

周立栋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单冬旺 南通市教科研中心

陈晓凤 南通市教科研中心

须 中 南通市启秀中学

李庾南 南通市第二中学

陈育彬 南通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

张梅琴 南通市跃龙中学

胡 健 南通市教育局

顾志刚

连云港市(39人)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科所

张廷亮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连云港市教育局基教处

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

连云港新浦区教育局教研室

连云港开发区教研室

灌南高级中学

灌云高级中学

赣榆高级中学

连云港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连云港东海高级中学

连云港海州高级中学

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

连云港新海高中东方分校

灌南县第四中学

赣榆县外国语北校

赣榆县实验中学

连云港东海县黄川中学

连云港东海县第二中学

连云港海州区板浦初级中学

连云港连云区新港实验学校

连云港连云区东港中学

新海实验中学

海州实验中学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陶卫东 顾长明 周 薇 吉海霞 宋世亮 刘 岩 王秀梅 杨 帆 陈广团 张修前 赵继光 赵士祥 李兴远 李 庆 张长松 左贞柏 张永谦 张 玲 郭早阳 葛其联 徐加法 刘 涛 施 玥 马晓燕 孟庆亚 郝志刚 连云港开发区中云中学

李效祥 灌南第二实验小学

杨晓莉 灌云实验小学

徐正文 灌云县侍庄小学

朱春雷 赣榆县实验小学

朱红甫 赣榆县青口小学

王聿松 赣榆县海头小学

梁培斌 东海县实验小学

姜彩清 连云港连云区东港小学

刘虎平连云区墟沟小学

姚玉琴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张晓英 连云港师专二附小

孟庆甲

淮安市(39人)

淮安市教育局

陈 东 淮安市教研室

薛祝其 江苏省淮阴中学

皇立同 江苏省清江中学

刘金龙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王 浩 淮安市实验小学

孙孝忠 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庄德勇 淮安市北京路小学

周 武 淮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蒋正才 淮安市清河区教研室

周文虎 淮安市淮海路小学凤凰新村幼儿园 张 昕 淮安市第三中学

丁健平淮安市繁荣小学

盱眙县实验小学

江苏省马坝中学

江苏省盱眙中学

淮安市清浦区教育局

淮安市清浦中学

淮安市第二中学

淮安市人民小学

淮安市新安小学

淮安市车桥中学

淮安市楚州区教研室

淮安市深圳路小学

淮阴区开明中学

淮安市淮海中学

淮阴师范二附小

涟水县第一中学

涟水县郑梁梅高中

涟水县教育局教研室

洪泽县实验中学

洪泽县教研室

洪泽县共和中学

洪泽县实验小学

江苏省金湖中学

金湖县教学研究室

金湖县外国语学校

金湖县实验小学

张业松 田永凤 王海兵 刘兴东 沈文汉 陆仁华 邵其国 朱正林 张大冬 吴金荣 张 健 王玉龙 王修忠 王开林 吴玉国 周培跃 稽雷高 任文珍 徐寿耀 翟启连 万泽林 张 辉 柏传松 吴承坚 汪德洪 邰凤琴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黄建萍

盐城市(40人)

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

东台市第一中学

东台市实验中学

东台师范附属小学

大丰市教育局

大丰市实验小学

大丰市初级中学

江苏省射阳中学

射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射阳县第二中学

射阳县黄沙港初级中学

建湖县幼儿园

建湖县芦沟中学

盐城市亭湖小学

盐城市人民路小学

盐城市南洋中学

盐城市第二小学

盐城市龙冈中学

盐城市第一中学

盐城市时杨中学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阜宁县教育局教研室

季 东 张锦堂 郭春旺 仇志刚 何 钢 丁善辉 姜忠雷 吴少然 王克亮 印众庆 葛松超 凌翠苹 王孝荣 倪习龙 杜凤巧 陈文平王冬林 王良洪 王洪明 张成华 林成国 卢国华 阜宁县明达中学

赵永林 阜宁县特殊教育学校

魏善庆 江苏省滨海中学

施问华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于利军 滨海县实验小学

於红中 响水县第二中学

张海洪 响水县运河中学

程 卫 江苏省盐城中学

陈俊江 盐城市初级中学

朱 斌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杨天成 盐城市盐阜中学

朱丽萍 盐城市第一小学

何 灿 盐城市实验小学

王建荣 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

张 和 盐城市双语小学

于伟伟 盐城市教科院

顾俊琪 盐城市教科院

陈小平盐城市教科院

杨玉明

扬州市(36人)

扬州市竹西中学

刘 岚 扬州田家炳实验中学

束玉良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董爱华 扬州教育局教研室

杨志才 扬大附中 扬州一中

何继刚

赵 云 扬大附中东部分校

宝应曹甸高中

宝应县教研室

宝应县安宜初级中学

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初中

宝应县实验小学

高邮市第一小学

高邮市天山小学

高邮市开发区初中

高邮市郭集初中

高邮市教育局教科室

江都市育才幼儿园

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江都市邵伯小学

江都市教育局教研室

邗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邗江实验小学

邗江公道中学

邗江陈俊学校

邗江月亮城幼儿园

仪征四中

扬州南师大二附中

仪征马集中学

仪征市教育局教研室

仪征真州小学

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

柏素霞 王桂喜 朱文凯 沈可平沈兆刚 郝玉梅 吴如渊 徐德兰 黄桂山 李长青 徐晓思 吴雪梅 于正军 王宝林 殷传勤 滕家庆 黄 彪 许兴震 许 健 李奕文 方 江

丁建生 王 勇 俞万所 李 鸣 吴成慧 扬大附属小学

潘 宁 扬州市梅岭小学

张 亮 扬州维扬区西湖实验学校

王红梅 扬州开发区施桥中学

姜 晶

镇江市(30人)

江苏省镇江中学

嵇云霞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黄法祥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

冯章葆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邹 敏 镇江市江南学校

周晓华 镇江市第四中学

蒋 红 镇江市江滨中学

孙洁梅 丹阳市第五中学

朱禾勤 丹阳市第六中学

朱万喜 丹阳市云阳学校

王钊方 丹阳市开发区中心小学

陆国杰 丹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王先进 丹阳市导墅中心小学

蔡建良 句容市第三中学

张 春 句容市教育局

房家义 句容市第二中学

侯红宝 句容市春城中学

朱兴杰 句容市教育局教研室

李陆林 扬中市新坝幼儿园

王海英 扬中市实验幼儿园

李红梅 扬中市第一机关幼儿园

王 莉 江苏省大港中学

叶忠明 丹徒区支显宗中学

李文化 镇江市实验小学

施 勤 镇江市素普实验学校

丁海红 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倪梅芳 镇江市第九中学

谢群芳 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陆其勇 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教科室

郭昌华 镇江市金山小学

汤春芳

泰州市(38人)

泰州市教育局

翁光明 泰州市教育局

胡唐明 靖江市第一中学

李 兴 靖江市实验学校

陈兰彬 靖江市外国语学校

何 良 靖江城西小学

印永桂 靖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赵红钦 靖江市教研室

周玉明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陈民生 泰兴市洋思中学

秦培元 泰兴市襟江小学

乔 新 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小学

姚恒章 泰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赵鹤立 姜堰市教研室

王书月 姜堰市教研室

沙华中 姜堰市第二中学

蒋天林 姜堰四中

钱 岗

姜堰市溱潼中心小学

陈志明 姜堰市实验小学

刘丽萍 兴化市教育局中教科

陆仁杰 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刘安早 江苏省兴化中学

孙 庆 兴化市安丰初级中学

张仕进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

李 宁 兴化市实验小学

孙万寿 海陵区教育局

杨剑平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魏新仁 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魏 斌 泰州市扬桥中心小学

乔春朋 泰州市幼儿园

冯玉桃 高港区教育局

吉 波 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

陈 李 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学

邢红扣 省泰州中学 省口岸中学 省泰中附中

夏淑萍

李立群

吕同林 泰州实验学校

曹文兵 泰州莲花学校

刘 琳

宿迁市(41人)宿迁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

宿迁市教研室

宿迁市教研室

宿迁市实验学校

宿迁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宿迁市晓店中心小学

沭阳县建陵中学

沭阳县七雄初级中学

沭阳县胡集初级中学

沭阳县悦来九年制学校

沭阳县东关实验中学

沭阳县实验小学

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

沭阳师范附属小学

沭阳县韩山中心小学

沭阳县周集中心小学

江苏省泗阳中学

泗阳县众兴中学

泗阳县双语实验小学

泗阳县致远中学

泗阳县庄圩中学

泗阳县来安小学

泗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省泗洪中学

泗洪县教育局教研室

泗洪县第四中学

王 波 朱京霞 王邦柱 王 勋 朱媛媛 吉广国 许大成 孙玉丁 张 潼 朱卫兵 周海洋 吴兴荣 程士杰 荣学工 周相柱 孙其飞 徐海龙 晁德山 蔡志坚 韩广军 唐善胜 李明旭 赵文超 程振理 范晓红 祖 瑞 泗洪县第三中学

蒋 宇 泗洪县实验小学

黄德忠 泗洪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钟永华 宿豫区顺河中心小学

宿豫区实验小学

宿豫区来龙初中

宿豫中学

宿豫区教育局教研室

宿豫区教育局教育科

宿城区教育局基教股

宿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宿迁高等师范附属小学

宿城区第一初级中学

宿城区洋北初级中学

宿城区洋河实验小学

许兴奎 朱秀玲 金庆军 徐 超

张 明 袁 军 王宿梅 卢书茵 吴志刚 陈 涛 宋光金 姜广辉

第三篇: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配合江苏省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全面实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高中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工作,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为指针,以“江苏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为指导,全面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提高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自觉性,明确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价值,贯彻《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继承与借鉴高中课程实施的成功经验,结合江苏省和各市高中教育的特色,实现高中新课程目标,努力创新,认真总结与反思,积极稳妥,逐年推进,圆满完成高中生物课改实验任务。

二、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1.总体目标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门科目。通过新课程实验,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实验课和其它实践活动的教学中,重视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保证终身学习的可能性奠定基础。

2.阶段目标

2005年到2008年是我省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使新课程顺利推进,特制定下列具体的实施步骤:

(1)实验准备阶段(2005年上半年开始)组织好通识和学科培训。全省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省、市、县(市、区)要共同努力,为全面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通识培训要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有关文件精神;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和课程设置;新课程与教学新理念,包括教学观、教师观与学生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教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和校本培训的开发与规划等。

学科培训要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整体介绍以及实验教材教科书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新教材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录像;与新课程标准相关的专业知识等。建立专业研修机制,委托若干高校,按必修、选修课程的有关重点、难点内容,分别举办研修班,用大约两年时间(2005年—2006年),对全省高中各年级生物任课教师分批进行轮训。

(2)全面推进阶段(2005年9月—2006年8月)各地区和各学校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机制,明确工作责任,为保证生物教学创造条件。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各地区、各学校要加强集体备课,抓好校本教研,通过教学,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课题研究;这个阶段的教师培训应当结合教学公开课进行,也要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和专业研修方面的培训,为选修课程的开设作好充分准备。

(3)反思调整阶段(2006年8月—2007年8月)总结反思前两阶段实验的得失,对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和研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调整、部署下阶段实验工作。

在系统总结实验学校选修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生选课的平衡性、指导学生选课、选修课程的评价等问题加以认真研究,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选修课程开发方案”。同时吸收各地、各校教学评价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生物学业成绩测试及学分管理方案”。

(4)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阶段(2007年8月开始)对各校的课改实验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评估方法”。积极研究与生物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实施意见。吸收各地课程开发、实施中的经验,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体系。

(5)课程计划的建议

2005年9月—2006年8月:进入第一轮实验。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的实验任务,第二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遗传与进化》或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的实验任务。有条件的市可以在高一年级完成所有必修模块的实验,并做好选修模块的实验准备工作。

2006年9月—2007年8月:进入第二轮实验。在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遗传与进化》或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的实验;第二学期进入选修模块的实验。

2007年9月—2008年8月:进入第三轮实验。高二年级继续完成第二轮实验。高三年级继续完成选修模块的实验,并进行第一轮实验工作的全面总结。

三、教学建议

1.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新课程目标

所有高中新课程任课老师都必须认真研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认真领会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结构、内容的变化及其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把握模块的特点、设计和实施的要求,理解各模块在生物课程中的价值;理解在模块教学条件下的学习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新要求。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要努力全面实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目标,要结合江苏省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在形成和巩固生物学观点与科学世界观,增强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与方式等方面,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切实发展基本的生物学技能与科学探究的能力,重视从直接参与科学过程和学习科学史等方面,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比较深刻的心理体验。

2.改进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纳入教师的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更新,优化教学过程。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独立建构知识,改变单纯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中既要重视概念、原理等知识体系的教学,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接受,轻创新”等传统教学弊病的重演;既要重视让学生全面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又要重视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要重视初中新课程与高中新课程的衔接与过度,重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继承与衔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准。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体会,认真实践。

要善于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条件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要高度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注重课程标准确立的有关发展科学探究能力11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充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努力在探究性学习的各个关键环节上探索有效组织指导探究活动的教学策略和技巧,切实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通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和策略,正确地生动活泼地组织好合作学习;注意将合作学习同探究、观察、实验、调查、设计、制作、结论推导、反思学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3.加强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的教学

加强实验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重要特色。教学中要注意针对操作技能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设计制作实验等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适切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质量。在定量实验中,要特别重视相关技能的养成和提高,重视定量实验对于学生科学素养所起的重要作用。要认真钻研组织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重视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努力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时要努力提高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参与性。

新课程增加了许多类型的实践活动,教师要设计好这些活动的教学过程,提高实效,让学生在学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开展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教学,需要一定的条件,各地、各学校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增加、更新必要的实验设备、器材,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重视校内外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降低实验教学的成本。教师要根据当地和本校的实际条件,努力开发效果好成本低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做好生物学科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工作。

4.做好选课指导

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是高中新课程的突破,体现了新课程的特色。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课程,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切实解决选课同发展方向不一致、选课零散不集中、单纯听从家长安排选课、不顾发展方向选择容易获得学分课程等容易出现的问题。要依据学校选课制度,编写“生物课程选课指南”,并采取咨询、答疑、讲座等各种有效形式给学生进行切实的指导。

四、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是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标准在评价理论、评价技术和工具等方面有较为重大的突破。教师需要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并在教学中加以贯彻落实。

1.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要切实转变陈旧的评价观,努力克服单纯重视评价的筛选功能的弊病,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要从根本上戒除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育思想,探索建立全面的行之有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2.注重过程性评价

要切实克服以往教学评价只注重学习结果的片面做法,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记录,注重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以便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要探索过程性评价同终结性评价之间的联系与协调,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3.探索多种评价策略,适应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针对不同的学习方式,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把评价策略同教学过程融为整体。在新课程实验中要针对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多种评价策略,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注意通过笔试对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的测试,加强操作性测验对实验技能、过程技能的测试。对于探究等复杂的活动更要注意采用多种评价形式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4.切实加强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新课程确立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需要通过切实的评价措施检测其达成情况。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要注意探索行之有效的评价措施,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融入学习过程评价、探究活动评价、实验评价之中,要注意发挥教师、学生本人、其他同学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中的作用,注意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5.将教学评价同教学反思结合起来

要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调控作用,注意对教师教学理念态度、学科知识水平、教学业务能力、教育技术与资源开发利用、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成效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评价。注意运用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注意将教学评价同教学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评价真正起到改进教学、促进教学的作用。

在教学评价的形式方面要注意采用研究课、观摩课、说课、教案交流、课件交流、教学体会交流、教学论文交流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教学评价的效果与效率。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1.切实转变陈旧的课程资源观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中要切实克服“一本教材打天下”的陈旧课程资源观,注意用好、用活、用足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具(挂图、模型、标本、音像材料、实物)等配套的新课程资源,全面实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目标。

2.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江苏省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互联网辅助教学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中要充分合理利用已有的这些影音资源和网络资源,同时进一步开发新的软件和硬件资源,积极推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提高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3.开发利用学校、社区、地方潜在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学校、社区、地方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已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技术资源,将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变为现实的可用的课程资源是生物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各地各校都要组织教师认真调研,努力开发这些资源,例如塑料大棚、水库、湖塘河流、丘陵、农田、食用菌生产基地、医疗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大学实验室、科研机构、生物技术公司等都可以用来作为高中生物课程的有益资源。学校还要努力开发低成本的教学资源,如纸板学具、油泥、果冻等,还可以结合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用具、起居条件等来创建课程资源。

六、保障措施

1.各市要建立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指导小组,具体规划、指导、督促课程改革正常进行。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具体对全市生物课程标准教材的使用、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组织开展相应的生物学科教研活动,负责收集、分析、研究与总结生物学科教材的试验情况,完成生物学科教材的试验报告等。

各级生物学科课程改革指导小组,要注意研究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整体性、倾向性的问题,要注意研究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以对学校试验工作提供具体指导,并为同级课程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提供决策依据。

2.教材选用一般以市为单位进行。各市要建立规范的教材选用制度,在充分听取教研员、教师代表和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课改需要选用教材,反对由行政领导独断决定,杜绝教材选用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3.建立教师培训网络,分层对高中新课程任课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各市要发挥培训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进行培训。同时发挥驻地高等师范院校的培训作用。培训必须包括通识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和教学方式培训四项基本内容,不能马马虎虎走过场。要切实做到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和新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4.各市要建立严格的教学研究制度和完整的教学研究体系,及时抓住课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案例,抓住各种实际问题和倾向,组织教师和相关人员进行教学研究,推广先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确保课改健康地向前发展。各市、区、县、乡(镇)都要建立稳定的教学研究小组,吸收当地生物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代表参加,定期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同时也提倡各校教师定期进行教学研究活动,讨论课改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教师人数较少的学校可以跨校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市课改指导小组和市、区、县、乡(镇)的教学研究小组要负责督促、检查各校教学研究活动的情况,及时发现典型和问题。

在教学研究方面要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制定较为完善、可操作、适合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整体推进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工作;

(2)研究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方案,配合各级教研室认真做好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

(3)研究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工作需要的教学设施、设备配置的基本要求并优化资源,为本地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学校配备必要的生物学科课程改革教学设施、设备等提供决策参考;

(4)组织、指导试验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实施新课程,提倡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及时反思、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确保生物学科课程改革试验的顺利进行;

(5)研究促进试验教师教学思想更新、教学业务提高、教学技能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试验教师的执教新课程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6)指导本地区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生物学科课程改革试验工作,使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能落到实处;

(7)认真组织和开展各种类型研究课、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等教研活动,倡导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与感悟式学习等先进的教学形式,引领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改革传统教学弊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张扬师生个性的过程中健康地发展;

(8)评选生物学科课程改革优秀教学研究论文,构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网上交流论坛,为广大生物试验教师提供交流和展示教学与教研成果的平台,并有效互动。

5.各市课改指导小组要做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评估工作,协助检查、督促该市课改进展的情况,建议小组成员分工联系一定地区的课改工作,同时也要不断听取各区、县、乡(镇)课改进展情况的汇报,收集课改信息,形成定期公开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报告,协助领导宏观调控各市的生物课改。各校要有专人负责生物课改工作,负责同市、区、县、乡(镇)指导小组或教研小组联系。要做到持续评估与阶段评估、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校外评估与校本评估相结合。在评估中要注意及时发现和总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范例、先进教学经验和优秀教师典型。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出台相关策略或措施,评估、调控并规范课程改革中的相关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

6.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地方(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加强生物教师评价等的政策建设,加强探究性学习的评价研究,为生物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对学科辅教辅学材料的开发、发行、使用要加强管理和指导,坚持辅教辅学材料的报批、审查制度,使不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各种学科辅教辅学材料远离课堂,使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科辅教辅学材料发挥应有的作用。

7.加强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学习评价方法的研究,如研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规范化、评价操作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等,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按照预想的目标健康发展,促进师生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全面提高基本素养和发展个性特长。要注意改变过去依靠期中、期末考试等纸笔测试的单一的评价方式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倡导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努力全面而又有个性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中的作用。

纸笔测试的形式仍是新课程中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按照新课程的学科教学的要求进行命制。命题的形式、命题的内容等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8.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加强对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研究。要实行定期研究、合作研究、分工研究、及时研究等制度,重点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实际问题,根据本校、本地学生和环境的实际情况,研究对策。要通过校本教研鼓励教师教学创新,用创新的举措来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高质量的优秀教师群体。

第四篇: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总结

汊河初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总结

为了加快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和我县局有关文件精神和提出的各项任务和要求,结合我校现有基础和学校特色,我校积极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一、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入课程计划,成立由校长室、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等有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负责课程的设计、开设、实施和管理。

二、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推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健康审美情趣的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注重转变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结构要体现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快评价制度改革,发挥评价的教育和促进发展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1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学校具有业务素质高,教学观念新,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三、主要做法

1、师资培训积极扶持

教学改革的关键首先是改革旧的教育观念,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产生出来的。其次是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会导致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所以,我们认为本次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师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我校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切实抓好培训工作。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在科技教育方面锻炼了一大批教师,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育方面全面改变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教会了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改革,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造就一大批业务能力强、教学观念新、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教师队伍。

2、教研制度 重在落实

我们坚持每周教研组集体教研一次,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教师。我们进行了“师生的沟通与合作、如何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关于新课程的备课、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的师生关系、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辅优补差”等主题的教研活动,许多老师在活动中收益非浅。

3、学会总结 做好反思

我们坚持每周备课组集体备课,同时又把备课组以年级分为若干个学科小组(语、数品、社会、地、体、美、音、劳等),交流教后记、教学手记、典型个案、教学问题、研讨课情况等。

4、校本课程 课题引路

校本研究,即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在校本研究中,校长、教师都是研究者,都是研究的主体。我校主张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深切体会到校长是“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我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建立正确的导向机制,充分调动教研室、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以校为本”的工作,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出成效。

四、课改体会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而百家到共同发展。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会学习,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念。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念,用“心”施教;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模和特点去开展教学活

动;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时施教,因材施教。要在实施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加强课程改革还要注重开展宣传工作,动员全校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形成浓郁的课程改革氛围。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试验与推进的舆论氛围、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华东师大上海市初中英语教学观摩公开大赛各区

第一名”葛樱老师的课中所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核心是素质教育。

那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来看,葛樱老师的课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讲授,让课堂轻松有趣,更重要的是她还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了成功育人。值得我们准老师学习的地方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改革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角色。在葛老师的课上,她让学生唱英文歌、表演哑剧、给外星人回信,使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也具有趣味性,也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讲新知识点的时候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让知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讲新结构water is in…/use…to do something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去学习,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他们得去联想。

第二:课程改革力求改变现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葛老师遵循这一点,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带着实际生活体验去学习这一门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且注重的是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技能的一种提升,因为他们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举一反三,处理其他的一些问题。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言语能力,这就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工具性。

第三: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葛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讲how do we use water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有关水污染的图片,旨在引起学生对水污染和水保护的关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带着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把实际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等正确价值观。这就把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因为仅仅教授学生死板生硬的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才是一种升华。育人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葛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就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当然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文性。

另外老师对于教材的选取也是改革的一个方面,这堂课的water是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而水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讲下来,我相信学生都达到了一些目标,那就是他们的学习都没有孤立,他们学到了知识,并且是与时俱进的,是有实际效用的,而他们的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所以,我认为葛樱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当然,作为准老师,我们无疑应该向这样的优秀教师看齐并做得更加出色。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这门课学下来,我觉得当好教师是不容易的,是辛苦的也是光荣的。从遵循课程改革来说,我们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一个也不能落下。

外2011级5班 罗颖

1104020514

下载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新课程中的 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反思材料南杏树中学2011年9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材料

    与课改携手同行奈曼旗第三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经验材料课程改革的春风已滋润我市教育十几年,我校也同其它兄弟学校一样,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一批又一批整改实验教师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今年,我们开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这门课程,一听题目就以为是那种十分枯燥十分无趣的课程,不过老师把那些抽象的东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形象的向我们解......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精)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 试行 ) 江苏省从2005年秋自高中一年级开始进行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这是江苏省基础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普......

    某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调研汇报

    **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调研汇报 **县教体局 (2012年7月12日) 根据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部署,我县于2003年3月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9月正式实施。为了解近10年来课程......

    龙门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

    龙门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 施 工 作 方 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改革......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学习心得 大王小学张雪英 2011.10.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题 一、 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