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时间:2019-05-13 18:5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第一篇:《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2000年3月2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构成。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被称为职业核心能力。..其基本内容是以“教育为人民服务,学校为学生着想”为理念,以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指向,建构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认真把握好“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不同要求,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实施发展性评价。包括:

1、基于学分制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

2、方法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具体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

3、社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具体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

我校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合格中职生。

我校一贯坚持与各类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制订了各专业的《技能水平测试要求》及《实习成绩考核办法》,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提高了专业能力;此外,我校还积极探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主要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方面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与社会各界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为己任,创新教育模式,深化内涵管理,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与评价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探讨学生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方法,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品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我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山东省纺织服装类专业教研中心,现有4个省级示范(重点)专业,分别是:服装设计与工艺、纺织技术与营销、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技术。学校于2005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等五个组织评为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2007年被人事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1年被山东省评为全省创业明星学校。近几年我校积极参与专业教学改革、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等全国性研讨会,并作典型发言。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已成为推动当地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多年来,我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积极邀请各行业、各企业的知名人士以及各类专家、学者、名师到我校来开展师资培训、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其中聘请鲁泰纺织股份公司董事长刘石祯、鲁泰纺织股份公司总经理刘子斌、唐骏欧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崔毅、刘士涛,山东新星集团总会计师陈凤云、政工师司衍水等长期担任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指导顾问;邀请山东教育报总编陶继新教授、山东省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郭道胜等到校进行学术交流和教学指导;聘请中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张立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建博等到校为师生做励志学习讲座;聘请青岛大学张晓东博士、郭宪英博士、李群博士、彭智博士等到校进行讲学和专业技术指导;聘请鲁泰纺织公司讲师团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聘请鲁泰公司工程师贾西武、高淑霞等到校指导教师的专业教学和学生的技能训练。他们的到来对于我校的专业学科建设、教师的培养、学生的成长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近年来,学校加强与高校和社会的联系,聘请专家、技师和名人来校开展师资培训、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其中邀请山东教育报总编陶继新教授、山东省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郭道胜等到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聘请中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张立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建博等到校为师生做专题讲座;聘请青岛大学张晓东博士、郭宪英博士、李群博士、彭智博士等到校进行讲学和专业指导;聘请鲁泰纺织公司讲师团对师生进行专题讲座;聘请鲁泰公司工程师贾西武、高淑霞等到校指导教师和学生技能训练。

近年来,学校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来校进行专业建设指导、专业教学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为学校发展和学生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主要聘请的专家有:鲁泰纺织股份公司董事长刘石祯、鲁泰纺织股份公司总经理刘子斌、唐骏欧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崔毅、刘士涛,山东新星集团总会计师陈凤云、政工师司衍水等,长期担任学校专业建设和指导顾问。

近年来,我校积极拓宽教育思路,不拘一格,大力聘请社会各界的能工巧匠到学校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和兼职任教。其中聘请鲁泰公司纺纱三厂厂长刘江、鲁泰公司漂染一厂厂长李友祥、鲁泰公司织布三厂副厂长殷翠红、鲁泰公司品质管理部主任张健翔、鲁泰公司国际业务部主任潘平利等担任我校服装、纺织专业的发展与技术顾问;聘请鲁泰公司品质管理部高级工程师丁慎苗、刘鹏、周静、国昌菊、李雪、王朝霞、陈强等担任服装、纺织专业的技术指导教师;聘请农业银行淄川支行中级经济师邢凤霞、助理会计师梁玉霞、于美玲、王富宝、徐钰、张彩霞、高绪红等担任财会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聘请唐骏欧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师王建成、张晓辉、郭伟、王霞等担任焊接、机电专业的技术指导教师;聘请淄博火炬能源集团首席技师高荃、淄博弘扬设备有限公司技师刘东辉、山东省煤炭技术学院高级技师高绍远、淄博技师学院高级技师陈宏彬等担任我校的兼职教师。他们的参与为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__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滩小学

“教育公平”、“以儿童为中心”和“参与式”教学的教育理念是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主要任务,这些理念的先进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在一期项目的实施中已得到检验,并为广大教师、校长、教育行政人员所认同。2006年4月实施中英项目以来,我校提出“三步走战略”,即构建模式、创新模式和冲破模式,我们经历了从茫然无助、艰辛探索、到累累硕果,尤其是围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这个主题,这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大胆突破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和新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新课程改革全面、有序推进,广大教师与时俱进,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从根本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的作法是:

一、构建模式,转变教师角色,着眼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在课堂中实现,真正落实和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较高的素质,包括教师对它的正确透彻的理解以及综合、灵活地适用等内容,教师的素质提高了,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中角色的变化,就能推动改革的发展。因此,我们围绕三点开展了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

1.制定措施,实施校本培训

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将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课程规范的执行者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从个体劳动者到善于协作的合作者,从安于现状到终身学习,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点,新课改之初,我校开展了全员校本培训,使我校教师达成共识,并召开了“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角色”专题研讨会,掀起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新课程理论高潮,撰写教学反思及心得体会。这些活动,使全体教师明确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各科教学实施指南内容,乐意于变革旧观念和旧模式,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出了积极回答,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2.以人为本,实施“五项工程”

为了能够开展好课堂教学创新,开展教育科研是必须的。教科研是学校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教科研能力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因此,我们对全体教师提出了要“争做教育家,不当教书匠”的口号,鼓励广大教师要成为勇于开拓进取的观念新、学历高、能力强、科研型、学者型、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以及整体素质,尤其是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学校实施了“五项工程”。

①“结对子”工程。在我们学校,青年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为了使他们迅速成长,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启动了“结对子”工程。即在校内认师傅,结对子,带徒弟,对他们实行专人指导,对教学新秀实行重点指导,对他们承担的各级研究课、评优课和观摩课实行全程指导,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实行跟踪指导。青年教师在师傅的传、帮、带下成长很快,基本上通过了学科教材关,教育理论关,教育教学方法关。先后我校的陈英红老师和杨春花老师获得市级优质课奖励,丁丽老师获得全国优质课二等奖,2008年丁丽老师荣获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论文获奖档次也越来越高。②“学历达标”工程。我校教职员工30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33%,专科学历占60%。学校制定了长远规划和鼓励措施在不影响教育教学情况下,为学历达标的教师减轻工作量,提供必要的帮助。

③“全员培训”工程。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全员培训,定期开放图书室和微机室。为了广大教师能够适应和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我们还利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实现“全员培训”的目的。

④“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实行“三导四定”,即:专人指导,重点指导和跟踪指导;定指标、定任务、定措施、定导师。学校优先选派骨干教师到外校、外省市学习先进经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⑤“课堂创新”工程。未来的教育使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将改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独唱”,改为“伴唱”。教师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改革的原则: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革。

3.全员参与,加强创新研究

通过以上“四项”工程的启动,教师教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人人有教科研课题,学校还承担了多项重点研究课题。学校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指导组和评价组。

在课堂教学中,我校几名教师成为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专项小组成员,同时又参与“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广角”教学模式研究”和“小学人教版语文不同文体教学方法的探究”两项国家级课题研究。这两项课题于今年5月相继结题。我们要求全体教师人人进行创模达标,以适应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使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者,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这些实践进一步使教师提高了认识,增强了紧迫感,为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模式,突出学生主体,抓实课程改革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把独立“学习和能力”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布鲁纳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习什么”重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1.建立机制,开展创模达标

为了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创新,我校制定了“新滩小学课堂教学创模达标实施方案”,成立“课堂教学创新研究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各学科相应成立本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小组,由各教研组组长担当研究小组组长,各小组骨干教师为研究成员,积极开展了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同时,我校先后有三次共9人参加了市区级“教学新秀”的评选活动,其中2人获得“市级教学新秀”称号,7人获得“区级教学新秀”称号。1人获得“市级骨干教师”称号,8人获得“区级骨干教师”称号。

2.强调重点,提高课堂效益

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堂教学中学生要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创建一种“民主开放,平等交流,主动参与,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做到以下“三看”。一是评价一节好课主要看学生的“学”,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体现;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看学生学习活动是否充分有效;看学生的发展是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真正意义上地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的旧模式。

二是课堂上看教师明白要让学生“学什么”(知识和能力),“怎么学”(过程与方法),“为什么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和评价者。课堂上更可能多的设计一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

三是看课堂教学活动是不是开放性的,有没有固定程序,设计的是否是富有弹性的教学时间和活动框架,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定“教”,依学论教。看是否改变了传统的模式,教学步骤的设计,看教学过程是否具有严密性、程序性和完整性,是否使课堂充满生气和灵气。

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回归,要求教师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到教学之中。比如,语文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交流就是一种积极的有效手段。在交流流程中,包括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生本交流,即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第二层面:师生交流,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第三个层面:生生交流,即学生与学生的交流,第四个层面:生网交流,即学生与网络交流。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基础。课改教师已由原来疑问:我怎么现在不会上课了?难道我过去的方法都过时了吗?一改过去那种迷茫无助的状态,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这都是课改带来的良好效果。3.开展研究,强化校本教研

为了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我们积极开展了以校为本的创新研究。学校先后两轮实施了个人校本课题研究,并得以验收;同时,我们在每个学期都要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公开课”活动,近几年来我校的公开课、观摩课和推门课达上百余节,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是确保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三、冲破模式,激活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改革

我校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已经由“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过度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现在已经开展到了“冲破课堂教学模式”这一阶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师当中,普遍要求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激活自己的课堂,最终达到深化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1.以生为本,搭建成功舞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使课堂教学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具有生命活力,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需要我们的教师在课改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化课程改革。我们要求课堂教学要达到“三让”。

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是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把时间让给学生,把学法教给学生,把自信留给学生。

二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课堂上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探索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

三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动心,使学生对学科心动感兴趣,惦记着它;动脑,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飞跃;动口,即培养学生会说、能说、善说的能力;动手,让学生该出手时就出手,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三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十分的活跃,不时闪现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了“激活课堂教学”的目的。

2.利用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创新,我们还坚决按照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以及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每个学期初,学校教务处都要求电教组及时整理相关电教资源,同时把纸质文稿发到每个教研组组长手上,让全体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现在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教室上课率显著提高,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校自行编辑的校本教材,得到了区教育局的认可。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有个性。

另外,我们还坚持把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与我校承担的规划课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主要是要求我们的教师主动地开展课程资源开发,不仅达到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变革的目的,而且达到课堂教学创新的境界。

3.精彩纷呈,形成独特风格

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很多的课改教师已冲破课堂教学模式,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开放而具有魅力。比如我校区级教学新秀称号获得者英语教师刘萍,在课堂教学中一改过去传统的语法教学,充分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采用对话、问答、讨论等不同形式让学生激发兴趣,主动探究学习,展示独立思维,放飞想象翅膀,启动各种感官,全面投入学习,尊重学生自我体验,客观评价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既适应了新课程下词汇量大的教学,又使英语教学真正为交际服务,也使课堂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语文老师孙玉红在课堂上创设和谐师生互动情境,搭建平等对话交流平台。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写一本日记,教师先写,学生每个人依次写,并且在课堂上交流,开设了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真情投入和情感体验之先河,从而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我校同时多年还承担片区的数学校本培训活动,其中小学数学学具的开发及制作得到了片区数学教师的一致好评,还多次讲授公开课其中马立全、赵月红、路秋梅、李文慧、王田恬、陈月辉、豆俊玲和倪春莲等老师的课受到了很好的评价,这无疑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所带来的结果。

深化课程改革,每位教师的课堂应当在内容上厚重丰满,程序上有条不紊,方法上灵活多样,气氛应轻松活泼,效果应是多元的,这也是新课程的终级目标。通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在我校,很多教师基本形成或者明确了课堂教学新模式:生动活泼、民主平等;渠道畅通、合作交流;质疑问难、大胆创新;坚持积极期望、让学生体验成功等等。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够使课堂充满活力。

总之,借鉴“中英项目”经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这几年来,也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的几年,我们品味到了令人欣喜而值得称道的硕果,那就是我们的教师切实转变了教育观念,冲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构建了全新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元化。同时也有一些忧虑和反思,城乡教育的不平衡性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实施,校本教研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村家庭对学生投入少,要求比较松散,这些都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进一步创新。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开拓进取,共同努力,克难奋进,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课程改革的成功之路,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也一定能够走入一个新的天地!

第三篇: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精神,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狠抓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上来,下苦功持续抓好教学工作,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为职业学校注入长盛不衰的生命力,真正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发展;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学会从业技能和本领,就业创业,成为有用之才;才能不辱职业教育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找准工作重心,明确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目标任务

2、教育理论及实践表明,造就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经得起考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以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自觉苦练内功、认真对待每一天的教学任务、努力提高能力水平,形成团结向上、勤奋敬业、积极进取的师德风尚,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长期可靠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方法

3、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学校意见,根据本地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监管。要深入扎实认真,不搞表面形式走过场;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给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预留空间,使学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向办出特色的方向发展,不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不给学校增添远离学校教学中心工作的额外工作负担;要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力

1量,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一线教师及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学管理决策更加贴近学校实际,不可主观臆断、妄加决定。

4、中等职业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要吸纳广大教师的建议,符合学校实情,以强化教学管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能动性,促使每位教师树立对本职工作的强烈责任心,认真、扎实、不懈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为目的;要为教师专注于教学营造团结紧张、严谨愉快的工作环境,切不可因制度过于繁杂,令教师疲于应付而过多牵扯教学方面的精力。

5、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既要严格规范,也要鼓励改革创新。严格规范就是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认真制订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上好每一节课,保证教学基本的质与量。改革创新则是学校及教师要根据职业岗位需求、专业及课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教学改革,将教改创新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整体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以有效提高教学质的水平。

四、健全教学档案,为规范和优化教学管理打好基础

6、教学档案建立的完备与否,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工作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本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档案建设。一是便于每位教师掌握规范教学的管理制度,明确搞好教学工的具体目标任务;二是便于校长、教学主任、专业组长掌握监控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优化教学管理;三是便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学工作了解分析和检查评价;四是便于总结经验、开展教学研究和学习交流。

五、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7、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和《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管理和设置专业,要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着力建设一批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

8、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安排与开发,要基本面全、课时量足、达到与中等专业学历教育层次相匹配的层级水平;要贴近岗位工作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服务。课程内容的设定,要经过认真研究、慎重取舍和周密计划,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或者请相关行业、企业、课程、教学专家进行论证,切不可随意增减,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

六、深化教产结合,提高培养人才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

9、中等职业学校要努力开拓校企合作办学的路子,积极参与到教育部、省教育厅“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同步推进计划”中来,不拘一格,创出与本校实际、现行体制相适宜的校企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要求。校企合作一要促使行业、企业为教学内容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评价提供教学资源,参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使得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匹配,有利于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技能,成为符合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的应用型人才。二要有效地解决有限的办学经费与无限的设备更新及技术更新的矛盾,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有利于获得企业资金、设备的支持,关键是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提升职业学校办学的综合能力。三要为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锻炼,熟悉当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工艺流程提供条件,促进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四要为学生实现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和人格养成提供真实环境,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的锻炼和亲身体会,提高实践能力,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融入企业环境,促进角色转换。五要大胆探索校企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为我省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提供依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要加大校企合作政策研究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与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密切沟通、积极配合,探索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体系,努力做到指导到位、有力,服务专业、有效;要争取各方面支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与机制保障,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10、农科教结合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相关中等

职业学校要进一步与“三农”及相关科研部门密切结合,深入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课题研究与实践,不断提升农业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与水平。农科教结合一要构筑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实现从专业理论到农民需求、从教学课堂到田间地头的有效对接;二要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教学实践和品种改良、科技推广等活动,既有效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养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人才。

11、技能竞赛是教产结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项具体的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影响着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双师结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的重要途径。抓技能竞赛一要想方设法加大投入,为学校强化技能训练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生产资料及技术指导专家保障;二要努力为师生创造到相关企业学习训练高新技术技能的机会,把他们塑造成为技术领先、技能精湛的专门人才,为我省在技能大赛中展现教学成果、证明办学水平、创出优质品牌、提高社会声誉出力。

七、加强教学质量监测,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

12、各市教育局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时间,组织开展全市统一的中等职业教育文化专业知识水平考试(以下简称“水平考试”)与职业能力测试,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可在学生完成前一年半学业时对全市接受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考试。职业能力测试不实行统测,学生在全部中专学业完成前只要取得相关专业社会广泛认可的、有公信力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鉴定证书,则可视为完成了职业能力测试。如个别学校的个别专业目前没有对应行业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鉴定证书,该学校应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下,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自行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能力测试,并对测试合格者颁发相应鉴定证书。学生通过文化专业知识水平考试和职业能力测试后,方可取得中等专业毕业证书。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对全省或所辖市水平考试与职业能力测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针对突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3、各市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建设各门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水平考试的题库。题库的题目应适合学生在完成前一年半学业时的水平,全面反映中等职业教育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应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并及时向全体师生公布。题库建设要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兼顾学生实际水平;不以竞赛选拔为目的,而是为接受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化专业知识设定基本要求,以有效控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专业与职业素质的层级水平。

14、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组建以职业教育教学或教学管理一线的骨干教师或管理人员为主的教学工作考评小组,对所辖中等职业学校的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范围,以不打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本着重点深入、精练高效的原则,采取提前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开展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查出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并结合实际改进教学与管理工作,持续、扎实、全面地推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八、开展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推进教学改革和提升师资水平

15、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及竞赛活动,促进好的教学改革经验得到广泛学习借鉴及推广应用。一要着力针对教育部组织举办的教学活动种类,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竞赛,支持鼓励教师在全国教学研究课题和教学竞赛上争先创优,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精湛教学技艺引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向,为全体教师树立学习的目标和榜样;二要认真开展“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主要面向中等职业教育一线的骨干教师与管理者征集包括论文、专著、案例、校本教材、实验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多媒体教学软件、公开课教案等方面教学成果,充分调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理论研究和教改实践的积极性,加快破解阻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难题。

九、按需培训师资,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

16、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中等职业学校中层及以上管理者培训班,及时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武装他们,使他们开阔视野,从学校长远发展考虑,以教育家的风范办职业教育,既勇于开拓进取,又踏实做好每一环节工作;既为学生近期就业着想,更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17、师资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长抓不懈的首要工作。一要传达积极务实的成长理念,引导激励广大教师脚踏实地自觉自主发展,通过自修自训提高业务能力。只有经历了能力提升的艰辛过程,教师才能有底气、有方法将自己所学、所练、所悟更好地传导给学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生存本领。二要改革现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增强师资培训资金的使用效力。要将师资培训资金以适当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教师本人,激发教师立足岗位不断进取的内驱力,激励教师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三要将普遍性的群体培训转变为教师急需的、针对个体差异的、有较大自主选择空间的培训。可以“奖学金”的形式为教师提供进修资金,使教师根据本校本人教学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或更加对路的培训机构去进修学习,达到所学为所用的效果。

十、加强协调沟通,推进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18、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单一的入学方式和学习形式,拓宽服务对象与办学形式,努力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有计划地开展各级各类成人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满足初高中后进入社会的青少年、转岗再就业人员、在职职工、农民及退役士兵等各类人员就业培训、继续学习的需求。

19、探索中高职衔接贯通的多种实现形式,研究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扩大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比例,促使对口高考本、专科招生指标同步增长、比例协调;改革招生制度,建立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鼓励中职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逐步形成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供终身服务。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精选)

林州市教育体育局

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积累了成功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把课改引向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特制订此方案,请各校认真遵照执行。

一、工作目标:

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三个根本转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市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

二、工作要求

1、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各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扩大学生的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重视预习,加强导学案建设。

预习就是让学生“先学”,预习是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基础,其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预习应在导学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导学案是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检测评价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

导学案的设计必须立足学情,反对简单的拿来主义。导学案的习题设计应遵循 “知识要点化,要点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原则。导学案应注重设计易引发质疑、对抗的问题,以利于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导学案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学法指导。

3、注重学习小组建设

要求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应注重发挥“交流共享”和“互助合作”和“ 学情反馈”三个基本作用,“交流共享”主要指信息的交流与成果的共享。对于一些具有开放性答案的问题或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包括错误解法,由组内成员或组际之间交流信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信息质量。“互助合作”是几个小组成员针对一个人不能完成或完成不好的学习任务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情反馈”是指各小组长对本小组成员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向教师反映,为教师适时点拨或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节奏提供准确依据。

4、注重培养学生质疑、对抗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对抗是高效课堂的灵魂。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质疑开始。课堂中必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对抗,不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断去钻研新知识。

5、课改必须和落实“四清”相结合“四清”(堂清、日清、周清、月清)的精髓是落实。“四清”的最高、最终标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完全掌握,作为过程标准,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暂时没有完全掌握,必须在“四清”过程中清楚地反映出来,以利于下一环节中的以学定教,及时补充。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后一个环节即是对前一环节的检测、巩固过程,同时也是对前一环节遗漏问题的解决过程。落实“四清”应分层组织,必须调动学习小组长、科任教师、班主任、年级领导、校长等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向上反馈,向下督查。

6、逐步实现课改和课程整合、课时安排调整相结合。

大胆尝试,逐步实现大单元教学。提倡对教材的的二次开发,在教学内容上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根据系统性整合教材,合成模块进行教学,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

在保证开足开齐课程的前提下,逐步探索“课外安排”“学期安排”“学年安排”的重新规划、整合,综合设计,有序实施。最终实现知识的“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

三、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教体局已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统一领导全市课改工作。各校要相应成立本单位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是课改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发挥领导和组织作用,把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加以落实。学校其他领导、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要成为课改的领路人、践行者。

2、制度保障。

各校要深入开展高效课堂达标、赛课活动。除小学一、二年级由学校自主安排外,其他各年级的教师必须全员参与。各校每学期对教师课改情况进行排序,并上报教体局备案(具体上报时间及要求由基教科另行通知)。每校排序前20%教师,在学校业绩考核中奖励业绩考核满分的10%;分数排序后10%教师,在学校业绩考核中扣除业绩考核满分的10%,同时,取消当年各类评模、评先(含优质课评选)、职称晋升、干部选拔任用资格。

教体局建立对学校的巡课,听、评课制度,并依此对各校分类排队。对工作积极、效果好的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对

排序后10%学校,取消当年各项评先资格。

3、经费保障。

各学校要妥善安排公用经费支出,切实满足课改资金需要。同时,各市直中、小学、中心学校每学期安排一定资金对课改先进学校、先进教师进行奖励。

附:林州市教育体育局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林州市教育体育局

二O一二年二月二十六日

附:

林州市教育体育局课堂教学改革

组长:杨培森

副组长:郭长生

李保中

成员:栗现芳

刘术香

马来金

王耀宁

导小组 郭现德苗广增牛少宇 林聚山 李学峰郭玉亮王文书 王涛秦永平王成吉 秦壮志苏永胜董振军 靳中强张向军

第五篇: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在教学标准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提升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四)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齐、开足、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要求,规范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

(六)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

三、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

(七)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既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又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八)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发布专业设置预警信息。各地要统筹管理本地区专业设置,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要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部专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特色专业。

(九)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建设。要深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突出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一批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带动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四、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

(十)积极稳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要在坚持中高职各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要适应行业产业特征和人才需求,研究行业企业技术等级、产业价值链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确定适合衔接培养的专业,重点设置培养要求年龄小、培养周期长、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要研究确定开展衔接培养的学校资质和学生入学要求,当前开展衔接培养的学校以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干、重点)院校为主。

(十一)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注重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

(十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通道。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支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接受继续教育,根据职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以往学习情况、职业资格等级以及工作经历和业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

五、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十三)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注重培养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

(十四)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创新机制,提升行业指导能力,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完善购买服务的标准和制度。教育部联合行业部门、行业协会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各职业院校要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

(十五)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要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十六)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要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推进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建设。要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六、强化教学规范管理

(十七)完善教学标准体系。教育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定期修订发布中、高职专业目录,组织制订公共基础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的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发布的相关标准,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鼓励职业院校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借鉴、引入企业岗位规范,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十八)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各地、各职业院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文件,适应生源、学制和培养模式的新特点,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要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职业院校的院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主持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要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十九)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需要,针对不同地区、学校实际,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十)健全教材建设管理制度。加快完善教材开发、遴选、更新和评价机制,加强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各地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教材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健全区域特色教材开发和选用制度,鼓励开发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要把教材选用纳入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管理等指标体系。各地要完整转发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不得删减或增加。各职业院校应严格在《书目》中选用公共基础必修课教材,优先在《书目》中选用专业课教材。

七、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二十一)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重视公共基础课、实习实训、职业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培训。各地要制订职教师资培养规划,根据实际需要实施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项目。

(二十二)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要加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组织和支持教师和教研人员开展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继续办好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二十三)提高实习实训装备水平。建立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的实习实训装备标准体系。要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发布的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制订本地区、本院校的实施方案,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各地要推进本地区学校实训装备的合理配置和衔接共享,分专业(群)建设公共实训中心,推进资源共建共享。要按照技能掌握等级序列和复杂程度要求,在中高职院校差别化配置不同技术标准的仪器设备。

(二十四)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省、市两级要尽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国家示范(骨干)职业院校要建立专门的教研机构,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要针对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专项课题,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教学研究。要积极组织地方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机制。

八、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五)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上来。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评价和服务,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学校或专业点,建立联系点机制,跟踪专业教学改革情况。

(二十六)加强督查落实。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对落实本意见和本地实施方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对典型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教育部

2015年7月27日

下载《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学习心得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文件 学习心得 认真研读《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使我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更深一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及其特征:1.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 其后天获得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是人的智力、身心、道德、意志、......

    中等职业教育中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实验教学是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实验课程教学中的教......

    2011年度11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模版)

    2011年度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xxx教育体育局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根据xxx教育重点工作目标要求,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心得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心得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心得1 昨日,我朋友的一个小孩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也是从农村走出啦的大学生,我深知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汇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迎接挑战,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特制定本乡学校......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中小教师聘任方案 2012.8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步伐,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增强学校活力,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相关文件精神,开展二中小2012—2013学年......

    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合集五篇]

    如何坚持育人为本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倡导身教重于言教,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开展多种形式的行为养成活动和心理疏导。拓宽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