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11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模版)

时间:2019-05-12 11:4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度11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度11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模版)》。

第一篇:2011年度11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模版)

2011年度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xxx教育体育局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根据xxx教育重点工作目标要求,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思路,有效的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现将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20 1 1年度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抓好职业学校招生工作

按照我市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4%的目标(职普比例5:

5),继续实行了“一考两取”,落实“双线责任制”,就职业教育招生工作歹初

和职业学校实施奖惩。整合全市职教宣传力量,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和初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配合初中搞好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分流工作。今年学前教育专业受国家政策影响生源爆满,共招生4 8 2人,为历年来之最。截止到目前,我市职业学校市内招生达到6 7 7 2人,圆满完成职业学校招生任务。

(二)突出实践技能培养

结合xxx职教中心发展改革示范校建设,以打造我市“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的特色和品牌为目标,以探讨建立校企良好运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实效为重点,深入搞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顶岗实习等工作。

目前,全市职业学校有企业冠名班5个,企业参与建设实训基地达到8个。为进一步充实(((‘双元制“办学内涵,以突出技能培训为重点,方面,修订完善实施性教学计划。围绕企业用工需求,科学设定理论与实践比例,合理增删教学内容,对“双元制”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企校合作方法等问题认真研究总结,对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汇编成册,对原有的130多家实习基地进行了遴选,修订完善了校企双方实习合作协议、管理规程,确定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2 6个,重点校外实习基地4 3个。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大赛的拉动作用,以大赛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今年,我市共有127名师生参加了xxx2 7个项目的比赛,获得6金、1 3银、2 8铜的优异成绩;在2 0 1 1年全国职业院校农业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我市职教中心农牧技木土程专业、果树栽培与果品加工专业、服装专业、建筑专业与机电专业选手,代表xxx在全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获得上’/1\-一奇犬,5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全面提高职校生的技能水平,我们始终把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在严格实施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达标督办制的同时,坚持做好以下四点:

一是政策上搞好倾斜。要求学校将专业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对教师的年度考核-,规定专业教师获得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书的,在参加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中按规定给予加分,在参加职称评审时优先推荐。

二是资金上予以保障。每年拨付专项资金1 0万元专门用于专业教师培养培训,资金使用向紧缺骨干专业倾斜。三是培训上拓宽渠道。①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参加实践,每年参加实践实训人数不少于专业教师总数的200;②安排骨干专业教师到有关高校参加培训;③组织参加xxx教育局暑假组织的各类专业教师培训;④组织专业教师到德国参加技能培训;⑤长期坚持搞好校本培训。目前,有l 3 5名专业教师参加了2 0多个专业的省市及国家级培训。四是积极开展教师业务练兵活动,根据xxx教师大练兵要求,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练兵实施方案,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开展了听(评)课、校、市级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验收课、说课、专业教师技能比赛、每日百字书法练习及板书比赛等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全市教师业务水平。

(四)加强职业学校科学管理 以提高办学质量为目标,以依法办学为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支撑学校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执行机制,推动职业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提高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社会形象,提高美誉度。实施“体验成功在职校”为主,题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验项目,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主抓手,以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以能力提高为本位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全市职业学校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师生帮教责任机制,动员和组织教职工全员参与学校管理,进一步促进教师规范执教、有责任执教;探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学分达标制,突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落实“学分互换制”、、“宽进严业—制”,切实解决了学生“不好学、学不好”的问题。

二、存在的困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市职成教育也面临着一此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L、受传统观念影响,“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初中学生厌学现象偏重,导致义务教育段学生的隐性流失,这也成为职业学校招生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存在困难,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想法不同,学校要求企业积极参入学生培训,认真落实企业培训计划。但是企业注重利益,-导致企业实训计划不能很好落实。

三、下步工作思路与建议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逐步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加快职教中心改扩建工程建设,尽快将地处农寿己村寸的xxx电子职业中专合并到职教中心,搞好设学布局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教改实验项目和精品课程验收评比工作,力争多出精品。全力推进职教中心教学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

二是加快办学模式改革。以打造我市“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的特色和品牌为目标,以探讨建立校企良好运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实效为重点,深入搞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工作,在职教中心探讨引企入校、校企一体培训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厂房、设备、技术,以解决企业厂房不足和学校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强对职业资格考核、技能大赛、实习及就业妥置行为的规范化管理。毕业生就业率要继续保持在98%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要达到9 5%以上。

三是以学生技能培训为本位,认真修订各专业实训计划和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坚持以练备赛,以赛促练,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继续搞搞好每年一届的全市职业技能运动会,选拔优秀选手强化训练,争取在明年的市、省以及全国大赛中多获金牌。建议进一步健全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搞。《职业教育法》及地方性法规的落实,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规定的学生人均经费拨款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满足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稳定和可持续增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起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配备培养正常渠道,使教师队伍实现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

第二篇: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精神,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狠抓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上来,下苦功持续抓好教学工作,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为职业学校注入长盛不衰的生命力,真正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发展;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学会从业技能和本领,就业创业,成为有用之才;才能不辱职业教育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找准工作重心,明确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目标任务

2、教育理论及实践表明,造就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经得起考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以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自觉苦练内功、认真对待每一天的教学任务、努力提高能力水平,形成团结向上、勤奋敬业、积极进取的师德风尚,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长期可靠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方法

3、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学校意见,根据本地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监管。要深入扎实认真,不搞表面形式走过场;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给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预留空间,使学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向办出特色的方向发展,不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不给学校增添远离学校教学中心工作的额外工作负担;要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力

1量,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一线教师及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学管理决策更加贴近学校实际,不可主观臆断、妄加决定。

4、中等职业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要吸纳广大教师的建议,符合学校实情,以强化教学管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能动性,促使每位教师树立对本职工作的强烈责任心,认真、扎实、不懈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为目的;要为教师专注于教学营造团结紧张、严谨愉快的工作环境,切不可因制度过于繁杂,令教师疲于应付而过多牵扯教学方面的精力。

5、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既要严格规范,也要鼓励改革创新。严格规范就是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认真制订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上好每一节课,保证教学基本的质与量。改革创新则是学校及教师要根据职业岗位需求、专业及课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教学改革,将教改创新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整体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以有效提高教学质的水平。

四、健全教学档案,为规范和优化教学管理打好基础

6、教学档案建立的完备与否,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工作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本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档案建设。一是便于每位教师掌握规范教学的管理制度,明确搞好教学工的具体目标任务;二是便于校长、教学主任、专业组长掌握监控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优化教学管理;三是便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学工作了解分析和检查评价;四是便于总结经验、开展教学研究和学习交流。

五、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7、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和《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管理和设置专业,要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着力建设一批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

8、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安排与开发,要基本面全、课时量足、达到与中等专业学历教育层次相匹配的层级水平;要贴近岗位工作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服务。课程内容的设定,要经过认真研究、慎重取舍和周密计划,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或者请相关行业、企业、课程、教学专家进行论证,切不可随意增减,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

六、深化教产结合,提高培养人才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

9、中等职业学校要努力开拓校企合作办学的路子,积极参与到教育部、省教育厅“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同步推进计划”中来,不拘一格,创出与本校实际、现行体制相适宜的校企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要求。校企合作一要促使行业、企业为教学内容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评价提供教学资源,参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使得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匹配,有利于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技能,成为符合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的应用型人才。二要有效地解决有限的办学经费与无限的设备更新及技术更新的矛盾,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有利于获得企业资金、设备的支持,关键是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提升职业学校办学的综合能力。三要为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锻炼,熟悉当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工艺流程提供条件,促进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四要为学生实现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和人格养成提供真实环境,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的锻炼和亲身体会,提高实践能力,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融入企业环境,促进角色转换。五要大胆探索校企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为我省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提供依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要加大校企合作政策研究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与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密切沟通、积极配合,探索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体系,努力做到指导到位、有力,服务专业、有效;要争取各方面支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与机制保障,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10、农科教结合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相关中等

职业学校要进一步与“三农”及相关科研部门密切结合,深入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课题研究与实践,不断提升农业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与水平。农科教结合一要构筑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实现从专业理论到农民需求、从教学课堂到田间地头的有效对接;二要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教学实践和品种改良、科技推广等活动,既有效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养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人才。

11、技能竞赛是教产结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项具体的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影响着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双师结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的重要途径。抓技能竞赛一要想方设法加大投入,为学校强化技能训练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生产资料及技术指导专家保障;二要努力为师生创造到相关企业学习训练高新技术技能的机会,把他们塑造成为技术领先、技能精湛的专门人才,为我省在技能大赛中展现教学成果、证明办学水平、创出优质品牌、提高社会声誉出力。

七、加强教学质量监测,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

12、各市教育局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时间,组织开展全市统一的中等职业教育文化专业知识水平考试(以下简称“水平考试”)与职业能力测试,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可在学生完成前一年半学业时对全市接受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考试。职业能力测试不实行统测,学生在全部中专学业完成前只要取得相关专业社会广泛认可的、有公信力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鉴定证书,则可视为完成了职业能力测试。如个别学校的个别专业目前没有对应行业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鉴定证书,该学校应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下,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自行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能力测试,并对测试合格者颁发相应鉴定证书。学生通过文化专业知识水平考试和职业能力测试后,方可取得中等专业毕业证书。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对全省或所辖市水平考试与职业能力测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针对突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3、各市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建设各门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水平考试的题库。题库的题目应适合学生在完成前一年半学业时的水平,全面反映中等职业教育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应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并及时向全体师生公布。题库建设要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兼顾学生实际水平;不以竞赛选拔为目的,而是为接受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化专业知识设定基本要求,以有效控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专业与职业素质的层级水平。

14、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组建以职业教育教学或教学管理一线的骨干教师或管理人员为主的教学工作考评小组,对所辖中等职业学校的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范围,以不打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本着重点深入、精练高效的原则,采取提前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开展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查出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并结合实际改进教学与管理工作,持续、扎实、全面地推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八、开展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推进教学改革和提升师资水平

15、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及竞赛活动,促进好的教学改革经验得到广泛学习借鉴及推广应用。一要着力针对教育部组织举办的教学活动种类,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竞赛,支持鼓励教师在全国教学研究课题和教学竞赛上争先创优,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精湛教学技艺引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向,为全体教师树立学习的目标和榜样;二要认真开展“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主要面向中等职业教育一线的骨干教师与管理者征集包括论文、专著、案例、校本教材、实验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多媒体教学软件、公开课教案等方面教学成果,充分调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理论研究和教改实践的积极性,加快破解阻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难题。

九、按需培训师资,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

16、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中等职业学校中层及以上管理者培训班,及时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武装他们,使他们开阔视野,从学校长远发展考虑,以教育家的风范办职业教育,既勇于开拓进取,又踏实做好每一环节工作;既为学生近期就业着想,更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17、师资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长抓不懈的首要工作。一要传达积极务实的成长理念,引导激励广大教师脚踏实地自觉自主发展,通过自修自训提高业务能力。只有经历了能力提升的艰辛过程,教师才能有底气、有方法将自己所学、所练、所悟更好地传导给学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生存本领。二要改革现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增强师资培训资金的使用效力。要将师资培训资金以适当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教师本人,激发教师立足岗位不断进取的内驱力,激励教师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三要将普遍性的群体培训转变为教师急需的、针对个体差异的、有较大自主选择空间的培训。可以“奖学金”的形式为教师提供进修资金,使教师根据本校本人教学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或更加对路的培训机构去进修学习,达到所学为所用的效果。

十、加强协调沟通,推进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18、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单一的入学方式和学习形式,拓宽服务对象与办学形式,努力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有计划地开展各级各类成人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满足初高中后进入社会的青少年、转岗再就业人员、在职职工、农民及退役士兵等各类人员就业培训、继续学习的需求。

19、探索中高职衔接贯通的多种实现形式,研究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扩大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比例,促使对口高考本、专科招生指标同步增长、比例协调;改革招生制度,建立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鼓励中职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逐步形成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供终身服务。

第三篇: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论中德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蒋易静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9应化2Z09331208)

【摘要:近几年,全球刮起了金融风暴。然而,在这场风暴中有两个影响较小国家——中国与德国。他们的经济发展让人羡慕,可是经济背后的职业教育,两国却相去甚远。本论文中,将主要讨论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和其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根据全文的论述,进行比较总结。】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 中国 德国】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中国也自加入WTO以后,贸易经济也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自此,各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性人才。所以就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此产生。

一、职业教育概论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他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的教育特点。

二、职业教育现状

(一)中国职业教育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据统计,2005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当年招生537.29万人,在校学生1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但是从整体发展来看,我们的职业教育还不稳固,发展缺乏一定的支持力量,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列中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缺乏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等制度的支撑和规范;

3、职业教育社会导向或氛围欠缺;

4、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在实践中许多还游离于企业之外,还没有形成与企业的良好互动,职业教育进行的场所大部分还是学校或实训室,完成的地点也还是学校,而非工厂、企业,缺乏实践性;

5、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

6、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的教材和课程建设与实践脱节严重;

7、教学方式陈旧;

8、职业资格准入部分形同虚设。

可以说,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校的教育差别仍然不明显,除了比普通学校多配备了一些实验实习的设施之外,并没有增加更多的实践课程。就国内来看,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大潮流也在职业教育中体现着。往往毕业考试的优异成绩,就基本上承认了某一个人已经是位“优秀的技术人员”。而实习成绩,也只不过是一个参考,与毕业考试比起来微不足道。而至于这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是否能熟练的操纵先进的工业设备,校方完全留给了企业自己去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技术人员到企业以后,不能马上地形成生产力,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二)德国职业教育现状

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说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双元制”①职业教育,那么制造这些秘密武器的是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促进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学的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

目前,德国约有30%的适龄青年人上大学,那些不能或不愿上大学的年轻人绝大多数(80~90%)则去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其中又以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为主(约占70%),也就是说“双元制”培养的人员是德国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正因为如此,“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外界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所谓“双元制”,是一套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是教育真正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而“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无需再经过一段实践的适应,满足了产业部门的需求。也可以说,“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结合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企业为“一元”,学校为另“一元”。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在企业获得一个培训岗位的同时,在职业学校取得一个理论学习资格。

三、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中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意义体现在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适应上,经济发展到任何程度,都代表着特定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特定质量的人力资源与之相适应。目前,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地球。虽然中国有政府的支持,避免了像欧洲一些国家的破产危机。但是,金融隐患仍然或隐或现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为未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行人才储备,职业教育大有可为!2009年6月26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考察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时指出:“要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站在一个高起点上谋划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越来越联系紧密。

在中国,以珠三角、长三角为经济发展中心。在这些地方,又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于中

小企业来说,科研人员是大脑,而技术人员则是整个企业的脊髓。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优秀技术人员的任务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我国的职业教育密切配合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来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状况及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取舍各种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得出的结论是:有技能的人的最有是一切最有中最为重要的最有,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收益。目前我国的高技能人才仍存在大的缺口,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对我国经济起飞、大工业的兴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我国的工业升级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它搭起了学校与工业界的桥梁;

第二,建立了我国与海外人才的桥梁,海外学人回来,凡与它研究项目有关的,都清工业

研究所取联系,判断最适宜他们专长的工作加以介绍;

第三,引进技术后转移到民间。

随着我国经济朝着多元化法相发展,台湾产业结构也不断加以调整,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将朝着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危机已经3年多了,但仍然侵蚀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而欧洲债务危机也让全球经济再次低迷。随着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家的破产,使得欧洲的上空笼罩着灰蒙蒙的阴霾。然而就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德国的经济基本保持完好,甚至在2011年就业人口增加,财政赤字下降。联邦统计局的报告称,德国经济去年有两大亮点:一是失业率降至5.7%,为1991年来的最低点,就业人口达到4150万,为历史最高点;二是去年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而2010年这一比重为4.3%,按照欧盟稳定条约的规定,新借债务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这样的成绩绝离不了德国健全的职业教育制度。正因为,职业院校将大批量优秀的技术人员提供给各个企业,才让企业有良好的运营。

即使如此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德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农业和林业、以及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进一步萎缩,总共减少的劳动岗位绝对数为160万。

因此,德国职业教育体制(双元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专业工人的数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双元制”的制度等等方面都将发生一场改革风暴。职业教育只有跟上社会经济的脚步,才能更好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企业提供优质人才。

四、探讨两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千禧年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腾飞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GDP成较快增长,同比也较快。中国经济俨然已经登上了国际舞台,现在中国经济渐渐影响着全球的大环境。而德国作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经济总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德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920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340欧元。受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影响,德国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下滑5%。2010年德国经济强劲复苏,增长率达3.6%。

然而中德两国经济大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却有天壤之别。德国以“双元制”为主的职业教育制度在全球职业教育体系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其“双元制”也有百年的历史了,而在“双

元制”制度下受教育的优秀的技术人员都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中国则是一个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晚的国家。其体系也不太完备,制度也有相当的欠缺。在中国,职业教育是不被重视的。反之,普通教育则是全民教育的中心点,这个可以从每年的高考可以看出中国是何等的重视普通教育。对于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则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所谓的“坏学生”也渐渐的不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除此以外,中国的职业教育还缺少实践。在中国,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区别不大。最为职业教育的“动手”特色并没有很好的发挥。

在经济上,中国与德国的差距在逐渐减小,可是在职业教育方面,中德两国的距离可以用“鸿沟”来形容了。虽然,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慢慢完善,可是离德国的职业体系相差甚远。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化,德国职业教育也在经历着改革。但是,对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来说,我们可以跟随着德国职业教育的步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完善我们自身的教育体系。具体有以下几点:

1、根据市场经济实际的发展和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将教育与就业相互衔接;

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发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和“双师型”②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

展。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他是人才储备的摇篮。拥有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命脉。或许在短时间内,我们看不出其中的差距,可是经过时间的洗礼,两者的关系将越发密切。而最为职业教育的新型国家——我国,应当谦虚向先进的德国学习其优秀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由于我国与德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在借鉴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而应汲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不断改革与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我国的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注释】

①孟庆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8.P102

②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1985~2005).科学出版社.P348

参考文献:

高原.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的一点认识

[EB/OL]..2011-10-08.李玉鸿.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改革思路[N].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冯思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新论[J].中国商界,2009(11):186-187.李娟娟.论我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才智,2011(09):191.

第四篇:中等职业教育

试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作用——国际比较视阈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和日本在产业革命和社会民主化的要求下,积极推进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制度化建设。从国际视野考察发现,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的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高中教育在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今后,中国为实现完全工业化和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高中阶段教育要以实现普及化为目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综合高中建设。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request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social democratization since the modern times, both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and Japan have advanced the massific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greatly, and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review has shown tha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rocess of secondary education from elite period to mass period.Meanwhil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lso plays a main role in helping high school education realize massific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From now 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mplete industri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igh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take universalization as its goal,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vigorousl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should be sped up.【关 键 词】产业革命/社会民主化/高中教育普及化/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制高中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表明:到2005年,“我国的工业经济占据了绝对主体地位,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我国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但各个地区之间工业化水平差异巨大”[1]。这样,为了完全实现工业化,推行新型工业化战略被认为是今后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在这一进程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必须要采取的首要战略举措之一。与提高人力资本相关联,我国的教育要做结构性、体系性改革,其中加快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特别是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并提高其质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项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从学校教育系统内部来看,我国在世纪之交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成为接踵而至的一个棘手问题。之所以说它棘手,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普及高中教育首先要促进高中教育数量的扩张,同时还必须谋求其质量的提高,这两者是一个一体两面的矛盾关系;其二,高中教育普及化表面上看是高中教育的规模增长和质量提高的过程,但其背后又是一个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上是追求公平还是追求效率或者是争取两者并立的教育理念权衡的过程,这种理念权衡不光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还与教育系统外部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直接相关;其三,高中教育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格,又具有职业、技术、甚至专业教育的性格,这使得走向普及化的高中教育中的学生分流问题异常复杂。随之而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普及高中教育?其四,为了实现高中教育的普及化,有关部门和各学校必须在设施设备整备、教师培养培训、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积极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高中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2]。看来,围绕高中教育普及化问题,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围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关系,从国际视野出发,运用比较的思维,集中探讨一下在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普及高中教育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模式。

一、高中教育普及化的涵义

对于“高中教育普及化”这个概念,目前很少有学者进行过缜密的论述和严格的界定。日本教育社会学者藤田英典在《月刊高中教育》1978年第2期上发表的《高中教育的普及化与选拔原理》一文,借用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对高中教育普及化问题进行了阐述。

20世纪70年代初,马丁·特罗通过考察二战后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以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为指标,明确地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指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3]这就是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藤田英典借用马丁·特罗的这一理论,以高中入学率为指标,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高中教育的数量扩大和性质变化的过程划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精英化阶段是从明治初期至大正中期(大约1872-1920年),该阶段日本中等学校(旧制中学校、高等女学校、甲种实业学校)的入学率保持在15%以下;大众化阶段是从大正中期到昭和20年代末(大约1920-1954年),该阶段中等学校或高级中学的入学率从15%提高到了50%;普及化阶段是昭和20年代末以后(1954年以后),该阶段高级中学的入学率超过了50%。同时,藤田英典还认识到,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高中教育发展在发生阶段性跃进的过渡期,高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1920年前后的过渡期为“第一次变化”,1954年前后的过渡期为“第二次变化”[4]。藤田英典的这一创见可以称之为高中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本文在考察高中教育普及化问题时亦依照这种阶段区分法(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和阶段划分标准(高中入学率的15%以内、15%~50%、50%以上)。

二、精英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中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大体上处于从欧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至20世纪10年代这一段时期。之所以把欧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作为精英中等教育的起点,是因为从那时起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在中世纪时期的传统学术型中学的基础上,新建、改建了一批学术型中学。之所以把20世纪10年代作为精英中等教育的终点,是因为从那时起,美、日等国家中等教育的入学率超过了15%(1910年美国有15%的适龄青年进入中学学习[5]41,1920年日本旧制中学校、高等女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的入学率达15.8%[5]172)。

(一)精英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精英化阶段,世界中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传统的学术型中学获得了巨大发展,在整个中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各种实科中学逐步发展起来,但是它们仅处于从属地位。这样,在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双轨制,其典型代表是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所以,精英化阶段世界中等教育的结构特征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双轨制。

近代中等教育发展的早期,亦即其精英化阶段的前期,基本是实施中等普通教育的学术型中学一统天下。但自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并向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等扩展开来以后,中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方向迈进,同时职业中学和技术中学相继建立并发展起来。1708年德国的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建立了一所实科中学,1747年德国人赫克(J.J.Hecker)在考赫斯特拉斯建立了一所“经济学、数学实科学校”,这是世界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创设的肇始。此后,中等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18世纪后期英国实科中学的盛行,19世纪中期英国实科技术学校的发展,19世纪后期法国“现代中学”的兴起和德国实科中学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美国文实学校的蓬勃发展,以及19世纪末日本实业学校(甲种)的建立与发展都表明:在各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开展产业革命的促动下,中等职业教育逐渐发展壮大,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从自然无序状态逐渐发展到了制度化状态。

尽管在精英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各种职业教育机构在制度层面上还没有取得与传统学术型中学同等重要的平等地位,它们的毕业生一般不具有升入大学的资格,只得在就业市场就业。例如,德国在1901年以前大学是对非文科中学毕业生持“歧视”态度的[6],英国在1926年发表《青年的教育》(即“哈多报告”)之前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的地位是无法与文法中学相比的[7]。

(二)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中所发挥的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

从学理上来考察,由于学术型中学主要是为升大学做准备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人口数有限的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所以,单凭封闭的学术型中学是很难实现中等教育大众化的。当然,这一阶段学术型中学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学术型中学的发展主要是由大学教育规模扩大所带动的结果。可是,18世纪后期以来,产业革命的发展不仅需要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者(非技术工人),而更需要中等水平的熟练技术工人,于是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成了非常必要的事情,欧美国家和日本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无不与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从实际来考察,18世纪中期以前职业类中学虽然已经产生,但其力量非常微弱。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在产业革命的影响下,德国和美国等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力量仍然比较微弱。到了19世纪后期,中等职业教育才以德国为首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比如,德国于19世纪末形成了文科中学、文实中学、实科中学并存的局面,美国既设有实用课程又设有古典课程的公立中学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日本在《实业学校令》颁布、修改(1899年、1920年)后实业学校取得了巨大发展。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欧美国家和日本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担当着一极。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参与,中等教育向大众化过渡是难以实现的。

三、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10年代以后,欧、美、日等国家相继实现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进而实现了普及化。从时间上看,大体上从20世纪10年代至50年代是高中教育的大众化阶

段,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是高中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但各个国家的高中教育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的日程表是不尽一致的。

(一)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10年代以后,相继进入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的欧美国家和日本的高中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等教育制度的分化产生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从而使高中教育实现了制度化。高中教育的制度化始于1918年美国教育协会“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发表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建议把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第二,综合中学在美、英等国成为中等学校的主流。综合中学是美国在公立中学制度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中学类型,它的建立始于《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的建议,此后,综合中学在美国逐步发展起来。美国的综合中学制度对于欧洲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英国在综合中学制度建设上迈出的步伐最大;第三,在高中教育综合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双轨制逐步被消除了。二战后,伴随着综合中学制度的发展,欧洲型的双轨制逐渐走向了分叉制甚至单轨制。比如,英国在经过1965年和1976年两次大的改革后,原来的双轨制(文法中学和技术中学、现代中学)变成了以校内分轨(课程分化)为特征的单轨制。法国和德国的中等教育经历综合化改革以后,其后期中等教育阶段演变成了分叉制。

高中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再奔向普及化阶段,这一过程是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过程。在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与普通教育同样的合法地位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事情。例如,英国历史上(二战以前)向来是重视文法中学而轻视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的国家,但二战以后实行综合中学制度,把职业课程和学术课程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从而在制度上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法国一向不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1975年哈比教育改革之后建立的两年制短期职业高中成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而且20世纪80年代中期设立职业高中科会考,更使职业高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日本在二战后建立了单轨学制,其高级中学既设普通科又设职业科,职业科高中的地位和普通科高中是平等的,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经济高度增长阶段以后,产业界和政府都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应当指出,随着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到来,欧美国家和日本(除个别国家以外,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德国)在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关系上,出现了以普通教育为主、以职业教育为辅的局面。

(二)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战以后,欧美国家和日本等都在法律上确立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再加上这些国家都开展了新的工业化进程,所以,以培养熟练技术工人为主要目的的职业中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它们的发展又直接加速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仅以日本为例,1954年是日本高中教育进入普及化的初年,就在这时(1955年)约有40%的高中生就读于职业科高中。

二战以后,欧美国家和日本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普职等值”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创造了“普职双轨体系下的转换模式”(德国)、“普职整合体系下的渗透模式”(美国)和“普职单列体系下的互补模式”(日本)[8],注重使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具有同样的高等学校入学资格,从而促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样,取得合法地位、面临工业化发展需要、有大学入学资格吸引的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中充当着重要一翼就成为当然的事情了。

四、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无论是中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还是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为中等(高中)教育的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对于这种发展变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需要作具体的“因素分析”。

第一,工业化始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通过对欧美国家和日本的宏观历史考察可以知道,高中教育的普及化过程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具有同步性,而这两者的发展又与工业化进程具有相即性。这一点是在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来考察工业化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的重要前提。

从历史上看,职业教育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工商业的发展有一定关系。18世纪后期以来,随着产业革命席卷欧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也在欧美国家不仅数量规模上取得了较大发展,而且还达到了组织化、制度化的程度,其典型标志是欧洲双轨制中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美国综合性公立中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各个国家,更是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综合高中的形成和发展在高中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战后,在经济复兴和新型工业化运动中,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欧洲国家赋予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价值和允许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高校入学资格是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发展的前提和制度空间。这一历程表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内部机理是职业教育具有潜在的经济性。

第二,政治民主化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或制衡或促进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乃至中期,政治民主化程度偏低,一般庶民阶层的政治地位十分有限,所以“近代型义务教育”基本上限于初等教育阶段,而中等教育则在各社会阶层间是不平等的,欧洲型的双轨制是这种不平等的显著体现。而制造这种不平等的正是相关国家政府组织的公共权利。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虽有发展但整体处于低迷状态的原因是受到公共权利制约的结果。

20世纪10年代以后,在政治民主化总体进步(如一战和二战后的政治民主化)的形势下,在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实现工业化并成为成熟工业化国家的情形下,“现代型义务教育”普及到了初中甚至高中阶段,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才被提到一些政府或政党组织的议事日程上。美国《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主张把作为“民主制度的原型”的综合中学作为中等学校的“标准类型”[9],英国工党发言人托尼(Richard Henry Tawney)发表的《人人受中等教育》报告(1922年)主张把中等学校建设成为面向所有男女青少年的“普遍的中等教育”机构[10],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的《关于后期中等教育的扩充整顿》咨询报告(1966年)主张在后期中等教育阶段“彻底强化教育机会均等”理念[11],这些都表明,在高中教育走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民主化总体上是起促进作用的。也就是说,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民主化促进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而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又带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反过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大大推进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第三,文化传统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文化传统的涵义非常丰富,与探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相关联,不同国家人们的普通教育观念意识和职业教育观念意识是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文化传统,就有什么样的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比如,同为欧洲国家的法国不像德国那样重视职业教育,其原因何在?教育社会学者约西·沙威特和沃尔特·穆勒把法国社会和德国社会分别定义为“组织空间”和“资格空间”,并认

为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两国对待职业教育的差异[12]。而法国社会的“组织空间”性质和德国社会的“资格空间”性质的形成是有其深层文化传统的原因的。

五、中国的可能选择:以普及高中教育为目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综合高中建设 通过考察欧美国家和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的变化可以发现,在精英化阶段,体现效率优先原则的双轨制是欧洲中等教育的传统,职业技术学校是双轨制中的旁轨,它们在促使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美国型的综合高中模式既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又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普及高中教育的要求,因而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在这两个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为各国高中教育的普及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通过考察欧美国家和日本社会经济和中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发现,但凡处在工业化发展盛期的国家,都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那么,处在工业化中期后半段的中国需要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满足我国经济现代化对中等技术人才需求的根本性举措。同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是使我国高中教育真正实现普及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另外,建设“和谐社会”在教育上的体现应该是深化教育民主化建设,普及高中教育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今后,我国普及高中教育的模式会有多种选择,基于继承历史和“洋为中用”式的思考,第三条道路(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中学)应当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必要选择,因为处在既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又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国要注重保持教育政策的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此外,这种模式在制度上的灵活性、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或多重适应性可以解决普及高中教育中的一些棘手问题和主要矛盾。为此,现阶段,我国应该以战略眼光和科学态度加快综合高中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2):35-37.[2]廖其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回眸[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21.[3]谢作栩.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3):13-18.[4](日)藤田英典.高中教育的普及化与选拔原理[J].月刊高中教育,1978(2):10-17.[5]李其龙,张德伟.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66.[7]吴式颖.外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0-91.[8]郭杨,李晓玲.国际上几种普职互通模式及其比较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31):23-26.[9]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3.[10](日)世界教育史研究会.世界教育史大系25·中等教育史Ⅱ[M].东京:株式会社讲谈社,1976:183-184.[11](日)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后期中等教育的扩充、整备(咨询报告)[G]//(日)教育问题调查会.后期中等教育最终咨询报告解说.东京:明治图书出版株式会社,1966:196-199.[12](美)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81-584

第五篇:关于深入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入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X工作安排,围绕扎实”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主题,市政协教科委联合民盟X市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民盟盟员及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于X年X月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实地考察了神木市职教中心、府谷县职业中专和绥德县职教中心等中职学校,并召开了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X所(含X所民办中职学校),其中: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X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X所、省级中职示范学校X所,正在建设省级高水平示范学校X所,X-X年全市省级教诊改学校达标X所,X-X年通过X省中职学校”双达标”评估验收学校X所,X年计划评估省级”双达标”学校X所,使我市具有招生资格的X所学校全部通过省级”双达标”验收。

(二)办学条件:以中职教育”双达标”、”高水平示范校”、”特色专业”和”校企合作示范校”等各类创建为载体,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各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针对性拓展适应需求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和普通高校职业教育本科单招专业技能考核需要,主干专业或重点专业校内实训室、车间、基地均达到X个以上,其它专业达到了X个以上。

(三)专业建设:全市中职学校开设加工制造、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医药卫生、信息技术、旅游服务、幼儿保育、会计等X个大类X个专业。

其中省级精品专业X个、市级地方特色专业X个、”X+X”五年制专业X个。

(四)学生规模:X年全市执行X省职普X:X政策以来,全市中职招生规模突飞猛进,招生量呈倍数增长,十多年未招生的佳县、清涧、吴堡三县重启职教招生,目前全日制中职在校生X人,年均中职毕业生X余人,近五年中职毕业生通过单招高考升入本科院校X余人,就业率保持在X%以上。

(五)教师队伍:X所中职学校现有X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X人。

近三年,全市中职学校教师在全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X项,在全省教学能手大赛中有X人获教学能手,培养市级教学能手X人,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工作跻身全省前列。

(六)经费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X多亿元,迁建了府谷职中,正在兴建榆阳职中,计划迁建横山职中、神木职中。

(七)技能培训:全市中职学校面向返乡农民工、贫困家庭和有意向创业的城乡有关人群,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教育精准扶贫培训,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开辟了新通道,职业技能培训成为阻断代际贫困的有力抓手。

二、发展现状

(一)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不断加大。

一是X年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二是从X年以来,市财政每年预算X万元,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县(市)区扎实落实职业学校不低于X元/年的生均公用经费,保证职业学校正常运转,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三是为解决中职规模扩招后教师严重短缺、特别是文化课教师不强、专业课教师不专的问题,将职业学校教师纳入市级培训范围,从现有师资中选拔基础较好、专业相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之成为骨干教师;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工和技师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生产、服务一线实习,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我市X所高职院校管理体制:X职院由市政府主管,神木职院由神木市政府管办,X能源科技职院(民办)由省教育厅主管。X所中等职业学校中,X体校由市体育局主管,X文投艺术职业学校由市教育局主管,其他学校由县(市)区教育部门主管。市政府积极支持办好现有X所高职学院,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地位,管好众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健全职业教育奖助学金制度,建立师资队伍共同培养机制,科学确定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校与专业,开展中高职协同育人,打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协同发展的X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三)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积极推进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我市中职学校主动对接市内外高职院校和优质企业,校企共建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双达标”和”高水平示范校”创建为契机,引进优质职教企业,采取订单培养、菜单教学,就业服务,强化内涵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职业素养、价值追求,实现从”就业导向”到”德技并重”的全面提升与转变,确保中职学校办学既能”上接天线”,又能”下接地气”。二是坚持每年举办市级技能大赛,踊跃参与国省技能大赛,将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三是开展”X+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广泛深入开展校内外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初步形成了”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神木、府谷职中实质性开展”X+X”考证工作,榆阳、靖边、横山等学校开展了”X+X”考评员培训。积极对接区域产业、行业和企业,加快推进订单班和冠名班等模式体系,按照企业需要的成熟技工要求培养”技术蓝领”。四是打通中高职贯通培养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X职业技术学院、神木职业技术学院、X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与市内多数中职学校实行”X+X”办学,不断推动中高职院校专业协同、层次互补、教学管理融合,促进中高职高效有序的协同发展。

(四)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根据市域统筹,错位发展专业。全市优化县(市)区职教中心专业布局,重点建设传统长线专业和新型实用专业,初步形成了”北部神府煤化工类专业、中部榆横现代服务专业、西部定靖油气化工专业、南部现代农业专业、林果栽培与农产品营销专业为主”的县域专业格局,一批紧跟时代潮流、紧贴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需求,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深受学生喜爱,培养的电工、建筑人才、汽车XS店的维修技术人员、民办幼儿园教师、快递外卖以及各大餐饮酒店服务人员,成为服务X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类型教育地位没有真正落实。

X年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很大,但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多,产业发展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各级有关部门对办好职业教育仍没有紧迫感和行动自觉。在政府履职、党政考核对教育的评价中,普通教育办的好坏是决定因素,职业学校甚至可以忽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并没有真正引起市县(市)区的重视,自上而下的重视程度呈逐级消减的趋势,对类型教育精神执行不力,落实X:X政策后劲不足。

(二)职业教育办学环境没有根本改观。

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没有真正重视和尊重,也没有得到普通老百姓的真正认可,初中毕业生从心里依然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仍然靠教育部门单打独斗,行业、企业、社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够,校企深度合作的局面尚未形成。近三年来,我市中职学生规模稳步增长的背后,是职普比例的强制性调控的结果,但并不是家长和学生的自愿选择。

(三)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我市中职学校近几年生存发展基本依靠中省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市县两级从X年开始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校舍、实训基地、运动场地短缺,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挤占中职学校校舍问题严重。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过差。市、县(市)区”教育附加费不低于X%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未能落实到位。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场地紧缺,多数学校运动场地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制约着中职教育发展。靖边、横山及南部县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任务十分艰巨。神木市职教中心、X市职教中心、横山区职教中心被迫迁校。神木职教中心还暂时寄居于神木高职学院,清涧职教中心占地仅X亩,横山职教中心长期与小学、初中、电大、进校等多所学校共用一个校园,绥德职教中心与多个教直单位共用一个校园。

(四)师资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

职业学校师资力量整体质量不高,结构性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专业课教师尤为紧缺,”双师型”教师较少。县际教师待遇之间差异较大,民办中职学校教师职称晋升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专业教师没有专门来源渠道,我市职业学校教师并不是来自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或工科类大学,而是在普通本科院校招聘,专业化程度与职业教育实际要求不相匹配。以绥德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例,截止目前短缺文化课教师X人,其中思政X人、语文X人、数学X人、英语X人、物理X人、生物X人、历史X人、地理X人。短缺专业课教师X人,其中幼儿保育X人、民族音乐与舞蹈X人、电子技术X人、机电技术X人、汽修X人。需要引进或临聘能工巧匠X人,其中剪纸能手X人、民歌手X人。

(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

中职教育学历层次较低,部分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衔接不够紧密,校企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地方经济对职业教育的依存度低。中职毕业生,不愿从事一线劳动,不愿干辛苦工作,不愿做基础性的技术活,毕业生一年内就业稳定率较低。而企业能给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就是一线工勤岗位,与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薪资期望值差距明显。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学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这对矛盾在职业生就业中普遍性存在,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高起点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

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来榆考察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推动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强力落实职业教育招生政策,持续推进职普X:X政策。按照国家一再要求的大体相当(即X:X)和我省”十四五”期间继续执行X:X政策,建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坚定不移地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X:X招生政策一以贯之,逐步实现大体相当,保障中职教育规模发展,落实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二是出台”X市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支持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三教”改革,深化”课堂革命”,建立”岗课赛证”(岗:工作岗位,课:课程体系,赛:技能大赛,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综合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X工匠。三是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健全多元办学格局,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只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都要一视同仁,予以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四是深化教学方式变革。借鉴”双元制”等模式,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理实虚一体化的教学场景建设,深化教材教法和学业考核评价改革。建立智慧学习教学管理体系,探索”一人一课表”,实行个性化培养。五是建立健全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瞄准我市产业链发展,动态调整专业方向、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加强县域有需求、行业有地位、市内外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打造贴近产业实际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开发新的课程和教材。进一步推进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形成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

(二)高质量推进校企间产教融合深度。

一是开展专业对接企业、学校对接园区的双对接”活动。全面推动职业学校与园区及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工学交替实习及就业、工学一体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共建实训基地、为企业代加工产品或与企业开展产品研发、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开展培训等方面合作。支持各职业学校在园区、企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在学校建立教学工厂、产品研发中心或设计室,探索将企业生产线引进具有生产能力的职业学校,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二是探索具有地方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完善校企双制培育模式,开设订单式校企合作专班”,设立”校中厂”“厂中校”,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育模式,推行”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理念。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健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赛训一体的学徒培养模式。三是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同步规划产业布局与中等职业教育布局,依托不同区域的重点产业实际发展需要,建设产教融合型基地,构建全产业链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四链联动”。聚焦产业功能区急需领域开展”订制研发”,构建逆向技术创新链条。四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价机制。建立以产教融合技能水平、就业质量、服务贡献等为核心指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高度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多元质量评价机制。加强教育督导,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中职教育工作报告制度,建立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测体系,全面提升育学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高要求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全面建设。

畅通职业学校教师招录渠道,通过校园招聘、银龄计划、企业兼职等多种渠道,全面提升中职学校教师整体能力水平。一是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建议探索设立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周转池”,根据我市中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南北县区学生规模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编制。二是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建议改革公办职业学校教师招录办法,打破师范院校毕业生与非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界限,从工科类院校招录专业对口或专业相近的非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从全国知名职教师资本科院校招聘紧缺的”双师型”教师;落实职业学校用人自主权,放宽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外聘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限制,建议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三是出台”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建议按照X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尽快启动实施市级”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解决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突出问题。

(四)高标准支持中职教育生态化发展。

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坚持正确的质量观,把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坚持升学就业两条腿走路,大规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为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输送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基础的合格生源,为企业输送具有基础专业技能的一般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提升”硬件”水平。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各类政策支持,不断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比例,使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在目前每年X元基础上逐步提高,县(市)区应严格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不低于X%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强中省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落实检查力度,深入各县(市)区检查落实职业教育经费专款专用政策。三是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和职业介绍机构紧密结合,并利用劳务市场、人才招聘会和互联网等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发送本地和异地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或创业提供咨询指导和各种便利条件。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四是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在X教育”云平台”建设职业教育(中职为主)综合信息公共服务版块,全面实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职业学校基础信息数据

库,推进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创新互联网+职业教育工作,实现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与科学化水平。五是夯实职教发展责任,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建立市、县(市)区职业教育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突出问题,督促各部门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责任和任务。建议整合职业技能培训业务,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将县域内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业务由县级职教中心承担。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优质资源,突出县(市)区特色,实行跨区域招生,实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体,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整合教育、人社、农业农村、民政、工信、商贸、文旅、卫健等部门培训业务和经费,设立专门账户统筹管理,承担县域内各类培训工作,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壮大。

下载2011年度11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度11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大全)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内容摘要:专业建设“一要改革、二要发展”,教学方法要少而精,按需施教,学用结合,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

    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江西省教育厅 (2011年7月29日) 一、江西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 2010年,全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603所(其中:普通中专66所占10.94%、职业中专、职业高中34......

    中等职业教育政策解读[★]

    中等职业教育政策解读 一、 报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哪些升学途径? 中职学生可以通过“3+技能证书”普通高考考试、“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和“中高职三二分段”等方式全日制......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范文合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 作者:谢 洪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8期 [摘要]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是职业学校的职责,各个......

    中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教学方法初探

    中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教学方法初探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实用、实训、应用,因此实践教学在中职学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电子商务专......

    浅谈关于我校推进汽车专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心得

    浅谈关于我校推进汽车专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心得发布日期:2010-5-29 | 点击次数:9 江西省2009-2010学年职 业 教 育优 秀 论 文 评 选【摘要】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学习工厂的4M......

    《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2000年3月2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

    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

    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