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怒汉》人物前史
《十二怒汉》人物前史
1.团长:
今年32岁,白羊座。从小就在学校的足球队踢球,身体很强壮,性格也很好。他的父亲是公司的职员,负责养家,母亲自己开了个小裁缝店,家境还算殷实。他受父亲注重团队意识的教导,又兼具了母亲细致的性格。大学毕业后,他娶了学校里相恋的女生,并且在一所学校里做足球助理教练。妻子很贤惠,是家庭主妇,有时候会去妈妈的成衣店帮忙,多半时间在家中做家务。现在的他还没有孩子,不过他很喜欢孩子。热爱生活、家庭和睦的他很有公民意识,愿意经常性地进行例如陪审的工作。
2.菜鸟:
他是一个刚离开学校的研究生,26岁,巨蟹座。在学校主修财会类专业。他的老家在乡下,有3个姐姐,在家里他排行老小。他的妈妈是一个很强悍的女人,由于受家中阴盛阳衰的影响,他的性格很内向和怯懦,没有什么自己的主见。上大学的时候他一个人来到了城里,城市在他的眼中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他在学校书面作业成绩不错,但是社交的圈子很窄,不懂得怎么跟别人交往,以至于实践类的作业成绩都不怎么好,因此很没有自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研究生学位的攻读,他开始感触这个生活的世界,试着自己决断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听妈妈的话。这次是他第一次在政府的公示下加入了陪审团的工作。
3.强硬派:
他今年已经有46岁,狮子座,是个开寻呼公司的私人企业者。从小因为混乱的社会和凶残的行凶青年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是一个严苛的警察,鄙视并打击一切黑暗或混乱的社会现象,坚持严格甚至残酷地约束他的一言一行,因此他生存的环境严谨而单一。父亲去世后,他自己在社会中生存,因为为人正直刚硬,跟朋友合开了寻呼公司,负责管理。生活中,他企图以古老陈旧的方式教育孩子,以使孩子达到他心目中“坚强的男子汉”形象。他是个强权的丈夫也是个强权的父亲,妻子是个唯唯诺诺的家庭主妇,孩子今年22岁,两年前离家出走。受自己父亲工作和母亲遇害的影响,他正直到有点偏执,反对一切小混混和非正义,由衷地认为犯罪者都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因此,他十分热衷于去法院作陪审团,尽自己所能严惩罪犯。
4.数据派:
他今年34岁,摩羯座,是某名牌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他的父亲是银行经理,母亲是教师,一家人社会地位都是不低的,因此优渥的生活环境、受到的高等教育让他自信得有点自负,口才良好,十分相信自己的判断,现在是一名冷静精明的股票经纪人。他在工作中很有能力,分析股票和数据的时候十分精准独到,深的老板重用,并且不多久之后将有机会获得擢升。他有妻子,还有一个3岁的女儿。美中不足的是他为人十分冷静,冷静到有些冷血和呆板。这让她的妻子很不开心,觉得他没有生活情调。来参加陪审团是他妻子的主意,原因是想让他更深入地接触社会中的罪恶或冤屈,进而生出点人情味来。
5.贫民窟:
今年32岁,双鱼座。他从小跟随母亲生活在贫民窟,父亲是个落魄的商人,家道中落后和他的母亲带着6岁的他和12岁的哥哥搬进了贫民窟。虽然生活在贫民窟,但是父亲并没有放弃奋斗,也一直严格地管教他和哥哥。在贫民窟的日子里,他跟着哥哥经常看见一些人对砍,甚至有次差点被伤及,还是被那些贫穷但有义气、有骨气的孩子救了。他的童年虽然失去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却也认识了一批外人眼中的“渣滓”孩子,知道了不是贫民窟的孩子都无药可解的道理,也知道所谓“渣滓”孩子大多是社会和外界条件使然。后来他和哥哥长大了,在全家人的努力下父亲又有了一个新公司,他在公司里当了一名经理。他们离开了贫民窟,不过骨子里有说不出是眷恋还是自卑的情绪在里面。只是面对社会上大多数人对贫民窟小孩的误解,他仍会忍不住站出来为他们说句话。怀着对社会的感恩和关注,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欲,1他来到这里参加陪审团。
6.温和派:
43岁,射手座的他是个正直老实油漆工,崇尚自由,重视公理,来自小镇。小镇的生活让他在邻里亲密关系中成长为一个敦厚老实的人,他尊敬老人,爱护孩子,热爱生活,工作尽职尽责。结婚后,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环境,于是跟妻子搬进了城里。他的父母还在小镇,于是经常见不到面的他看到别人对老人态度不好心里就生气,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气派。他希望法律可以公正地处理每一件官司,并且他心存仁慈,于是参加了陪审工作。
7.帽子:
天蝎座的他今年28岁,没有妻子没有孩子,过着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14岁时父母去世,留下他一个人在世间打拼,没有人关注他,也没有人照顾他。早些年他的父亲对他管教不是很严格,他在学校就不是老师眼里的乖孩子,后来的工作也谈不上体面。父亲只遗传给他对足球的热爱,于是在他心里,觉得孩子小时候不好就没治了,其实是有一点埋怨父亲当年不好好管教他,而现在他自己也是无可救药地爱着足球,就像当年的父亲一样。过早进入到社会打拼让这个没有家室背景、只能投机钻营的他变得圆滑、冷漠、没有责任感,是个十足的自私自利的商人。他来陪审团更多的是义务或者是为了拿点佣金,在他心里只有晚上的球赛而不是孩子的命运。
8.白西服:
天秤座的他今年44岁了,是一名建筑师。他理智,公正,仁慈,这些是他星座带给他的潜意识,当然不能忘了他那考古学家的父亲、还有做老师的母亲的教导。他的妻子是一名律师,18岁的儿子跟被告一个年纪,正在军校。全家人的工作都是以严谨、证据、推论为根基的。他曾经因为想当然的一个谬误,导致一栋楼的偏斜,险些酿成大祸。从那天起,他变得更加严谨。每天跟父母妻儿在一起,说起工作也都是要很强的责任感和强有力的证据,从而使他养成一个怀疑的态度。他从不轻易认定某事,也不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事物,而是理性地分析,合理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进入陪审团的他,是希望更加理智客观地看待嫌疑犯,使陪审团给出最公正的判决。
9.老人:
76岁的水瓶座老人生活在城市里很久了,开了一家杂货店,从15岁到76岁中,他每天守着店铺看看报纸喝喝咖啡。他的老伴早在12年前就去世了,他们有2个儿子和2个女儿,不过结婚后都不在他的身边。这辈子他只是庸庸碌碌地度过,没有做出任何精彩或者轰轰烈烈的事情,甚至连子女都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是个十分没有存在感的老人。眼见默默无闻的一生马上就要度过了,他加入了陪审团,希望可以在这个团体里有出色的表现,至少可以参与决定别人的命运。面对做伪证的老人,他感同身受。在别人问他“你又知道多少呢”的时候他低下头。
10.秃顶:
63岁的处女座秃顶老男人是个暴发户,他高傲自大,无礼粗鄙,有很强的社会偏见。但事实上,30岁之前,他的家住在贫民窟旁边,离繁华的市中心很远。他娶过一个妻子,因为他的好吃懒做和碌碌无为离开了他,只给他留下了他那不学好的儿子。一次极其偶然的机会,他捡到一张中了头奖的彩票,一夜暴富,奖金多的足够他花两辈子的。从此,他和儿子开始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为了抹去他曾在贫民窟边生活的痕迹,他装作自己是一个新贵族,气质却没法改变。他鄙视贫穷,歧视女性,崇尚金钱及金钱带来的所谓荣耀。参加陪审团的他只是为了享受决定人生死的快感。现在的他家底已经被挥霍的差不多了,虚荣又无能的他在硬支撑着贵族的高傲和架子,只希望他说的话做的决定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
11.背带裤:
52岁的金牛座钟表匠祖籍欧洲,他的祖父的祖父就是钟表匠了。他们的家族有着坚韧的毅力和精益求
精的品质,因此,在童年时他就开始着手学习钟表制作手艺。遗憾的是他没有天资,再努力也还是不能成为一流的钟表匠。性格执拗的他承受不起来自家族的压力和那些遗憾怜悯的表情,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大陆,希望在这里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现在他有贤惠的妻子,两个女儿都已经出嫁,有两个很好的女婿,家庭美满幸福,他的钟表手艺也在纽约有了一席之地。只是最受不了的话就是诸如:最优秀的钟表匠都在欧洲吧!
12.动摇派:
48岁的双子座,有着自己的广告公司,只不过这个公司是兄长公司的下属分公司,他的经理头衔也只算是类似裙带关系得来的。从小有兄长的照应让他免去了很多麻烦,比如同班同学不敢欺负他,高年级的学生也不敢抢他的东西。所以来自中上游社会的家庭使得他长得高大,性格却有些怯懦,立场摇摆不定。虽然有学识,对事情也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但生活在羽翼下的他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接受别人的说辞,在下属面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他有一个性格独立的妻子,还有两个上高中的孩子,正在叛逆期的孩子也不把他说的话放在心上。来参加陪审团,他想找到自己发言的机会,得到别人的重视。只是还是不敢大声直白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惯性地摇摆不定。
第二篇:十二怒汉人物分析
从评价的角度分析《十二怒汉》
2013级教育技术学专业0133100098刘利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题需要程度的判断。影片主要有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检查用于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成果评价则是对计划实施后的产品进行评价。
本文主要围绕陪审员们提出的疑问进行分析陪审员们就孩子是否有罪是如何评价的。从影片一开始的场景可以看出,各位陪审员几乎都认为孩子有罪。
第一轮投票11比1
11名陪审员认为孩子有罪,仅有一名陪审员认为他无罪。当8号陪审员戴维斯表明他认为孩子是无罪时,3号陪审员则立刻反驳他,他说那个孩子看起来就是个危险的杀手。他给出这样的评价首先与他自己的身世有关(他开了一间传呼工司,白手起家,但也有不小的成就。由于与他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关系淡漠,因此十分讨厌所有年轻人并怀有敌意(当然包括被告);自大,易怒,急于判定有罪,与大家对抗直到最后),由于一直带着自己的感情对整个事件进行判断,因此他坚持认为法庭上所有的证据都是显而易见且合理,孩子是有罪的,应该得到惩罚。
7号陪审员一心想着赶紧结束讨论,然后赶回去看球赛,因此第一轮投票他认定孩子有罪。再加上孩子10岁时曾因对老师无礼进过少年法庭,15岁因偷车进感化院,还曾因抢劫被捕,还因持刀械斗被抓过2次,基于这些,他认为孩子一定是坏孩子,是有罪的。
8号陪审员是一个建筑师,从职业可以推断出他细致谨慎的性格,因为建筑的事可大可小,但严重起来确实人命关天,所以方达在并不能确定疑犯是否有罪的情况下投出反对的一票。而这样通过职业来暗示出人物性格的还有钟表匠,广告公司职员和团长。一直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整个事件,从孩子的生活环境,年龄等进行分析评价。
6号陪审员的评价看似很合理,他认为犯罪动机很重要,因为孩子7点钟左右与他父亲有过争吵,再加上证人的证词,于是他就断定孩子杀了自己的父亲,是有罪的。
4号陪审员是一名曾受过良好教育的股票经纪人,在他看来,评价一个人要从他的成长背景出发,因为那个孩子是在贫民窟长大,因此他认为孩子进入社会很可能就成长为恶棍。他对整个案件一直在做看似详细周密的推理,理性而冷静,同时也有些拘谨与保守。
第二轮投票10比2
结果产生了一个疑问,老人到底有没有听到那个孩子的第三轮9比3
……..最后一轮12比0
由此可见,每位陪审员都是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对案件进行分析,推理与评价。每次通过讨论出现新的看法,新的疑问时他们又在不断修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由于每个陪审员的成长经历,年龄,职业,喜好,性格,生活习惯甚至思想各不相同,因此评价的角度也不相同。但是当所有的分析,推论逐渐展现时,大家的观点与评价也渐趋一致。
第三篇:十二怒汉人物分析
十二怒汉人物分析
亨利.方达所饰演的角色作为片中唯一的英雄人物,表现方式非常直接,也不需要过多细节暗示,所以导演只在洗手间一段点出他是一个建筑师以通过职业铺垫出他细致谨慎的性格,因为建筑的事可大可小,但严重起来确实人命关天,所以方达在并不能确定疑犯是否有罪的情况下投出反对的一票。而这样通过职业来暗示出人物性格的还有钟表匠,广告公司职员和团长,但这在后面再谈,因为现在我要分析的是戏中最有趣也最关键,同时也最能体现出编导通过细节反映出人物性格的绝妙手法--那个老头。
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次注意到这个老头儿是在他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方达那一刻,此时导演通过匿名投票和发生争执两场戏的铺陈使老头站出来的这一刻成为一个高潮,但是这个高潮很快就降温了,因为老头儿也不是出于发现了新证据而投出无罪票,只是因为他敬佩方达的勇气。但实际上这已经是导演为老头儿这个人物做的第二次细节暗示了。那第一次是什么呢?我相信观众此时不会看出这个暗示,更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导演此时还不想点破这层窗户纸,他要为影片的又一个高潮也是本案第二个非常有力的疑点(第一个疑点是方达掏出的那把与凶刀一样的弹簧刀)出现做足准备!
一个中风的老人怎么可能在听到凶案发生后的15秒内跑到前门并看到凶手夺门而出呢?疑点出来了,戏中高潮随之而到--如果作证的老人做不到为什么要在庄严的法庭上撒谎呢?!谁掀起了这场高潮戏,陪审团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方达的人,而后发生了什么?当陪审团中有人提出上面的疑问时,老头儿慢慢坐了下去,低下了头--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迟暮的孤独老人渴望赢得别人的关注。此刻细心的观众一定会立刻回想到影片开头陪审团中一直有一个人在厕所里直到有人去叫他,是谁?正是这个老头儿,当那个卖桔子酱的推销员刚进厕所老头就出来了,显然他并没有处理什么“紧急事务”却为什么要在会议即将开始才出来呢?因为他同样是一个迟暮孤独的老人,如果他不这样做,没有人会注意到他的存在呀!
这是一个怎样病态的社会呀,一个因为年迈而被社会抛弃的老人为了引起别人那卑微的注意不惜将一个可能无辜的孩子送上电椅,而同样的病态出现在这本应代表着正义和公理的十二人陪审团里,一个只关心自己喜爱球队比赛的推销员随意左右着手里那张本应神圣的一票,却意识不到那代表着一个可能无辜人的生死;一个对出身低微的人充满歧视的上层社会人士不顾确凿的证据因一己之私要将疑犯送上电椅...基本上以上那两个人物就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赤裸裸的无耻一样没什么细节可言,导演也只是在通过这两个角色表达他的社会意愿。而影片另一个显示导演细节功力,也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角色应该算是那个陪审团的团长了。
从他的穿着和相貌来看并不像一个有着很高社会地位的人,为什么却能担当陪审团团长的角色呢?而且他在整个疑点分析的过程中没有提供任何有益的证据,显然也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并且无论疑点分析达到怎样一个地步他都在坚持最初的选择--有罪!从他的表情中看不到任何犹豫只是在固执的坚持,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影片同样安排了一个细节,当争执达到一个高潮的时候,有人在质疑团长的控制能力,有些焦躁的团长说出不干了的意愿,但并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担当这个团长的位子,而他最后也默默继续着团长这个角色。
一场大雨突然到来,团长和方达合力关上了一扇窗户,两个交谈起来,从交谈中我们第一次知道了这位团长的职业,一个学校橄榄球队的教练,而就在这次谈话之后的投票中,团长投出了无罪的一票。这时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位团长的表现不由得恍然大悟。作为一支球队的教练他显然有着一定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所以他自愿担当起陪审团团长的职务,而且做得还不错。同样作为一个教练当他在赛前制定出一套战术时显然是对自己有
信心的,而且他需要坚持自己赛前的布置,这样才能在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崩溃。他一直在观察着场上形势的变化,也许他已经做出了变阵的决定,只不过他需要在换上队员之前确定这名队员是完全值得信任的,于是有了他和方达的那次谈话,于是,一击必杀。
太完美了!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我们坐在屏幕前看到的是一部正在进行的电影,那屏幕的里面正在进行的则是角色的生活。我们假设其为“戏”和“真实”,那么《十二怒汉》的导演则将“戏”的高潮部分安排在了“真实”中并不是高潮的部分以增加单一场景的戏剧张力,而在“真实”的高潮到来的时候又让“戏”点到为止使我们对影片回味无穷,这样的编导在我看来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天才啊。而这样的天才所创造出的这出不在法庭上的法庭戏几十年来确实无出其右者。
第四篇:12怒汉影评
《12怒汉》影评
本人一直很喜欢推理、悬疑之类的电影,平时也很喜欢看辩论赛。因此这部电影很符合我的喜好。
《12怒汉》这部影片讲述了12个普普通通、素不相识的人为了一桩杀人事件而坐在一起组成了陪审团,来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名年仅18岁的少年是否有罪,决定他是应该活着还是死亡。经过了漫长的庭审,终于到了陪审团的裁决阶段,在已经有11个人裁定疑犯有罪的情况下,8号陪审员Davis(虽然名字结尾才出现)觉得事情可疑,坚持继续讨论下去,并且凭借自己的耐心与智慧说服了其他陪审团成员改变了原意。
全片只有一个场景——一间面积不大的房间,几乎所有的情节都在这间屋子里发生,可是布景的单调并不影响影片的精彩程度。整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就如同看侦探小说,推理动漫或电影的感觉,一个接一个的疑点地出现,吸引着人们的兴趣,同时牢牢地牵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使其不会因为场景的单调而感到乏味从而失去继续看下去的动力。原本看上去合情又合理的地方,在经过仔细推敲和实际验证后,就显得不那么站得住脚了。本片主要有五个疑点,正是这些疑点的提出使陪审团成员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一、住在案发现场对面的女证人说在她看见杀人经过时正好火车经过,而另一名证人跛脚老伯听见少年说:“我要杀死你!”这句话。实际上,火车经过时的噪音不可能使人听到这句话,就
算能听得见,也不能确定声音就是少年的。
二、跛脚老伯说他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后隔了一秒,听到有物体倒下的声音,他花了15秒从卧室穿过走廊到大门后,正好看见少年仓皇逃逸。但经由8号陪审员实际模拟发现,像他一样的跛脚老伯根本无法奔跑,以他的走路速度,大约需41秒才能从卧室穿过走廊到大门,他却谎称15秒。十二人中年纪最大的九号陪审员认为:跛脚老伯穿着破烂,这辈子一事无成,没人在意他,但他在这案子中却是主要证人,他享受这种被瞩目的感觉,因此他说了谎。
三、少年说去看电影却不记得电影的名字,主演的名字等重要信息,因此其不在场证明不能成立。并且因为被认为是在撒谎,也给法官和陪审团成员留下了很坏的印象。但8号陪审员认为,少年与父亲争吵后,情绪不稳定,回家后发现父亲已身亡,警察问话时,少年情绪太过紧张,才会脑袋一片空白。为了证明这点,八号陪审员一直询问四号陪审员这几天晚上做了什么,结果四号陪审员前几天也去看了电影,却记错片名,也记错演员名字;四号陪审员是在没有压力之下回答,就错误连篇了,更何况是少年呢?
四、少年的父亲身高要比少年高,若是要杀一个比自己高的人,一般人是不会高举刀子再刺下。有位陪审员幼时常看人械斗,他清楚知道,本案的凶器在使用时一定不是高举刺下。更何况少年对刀子很了解,不可能出现目击者看见的情景。也有一位陪审
员说作为凶器的刀子少年确实买过,而且店主还有印象,因此认定少年就是凶手,其坚持的自己的刀子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丢了的说法不成立。但8号陪审员在其他地方买到了一把一模一样的小刀,否定了这位陪审员的说法。
五、对面的女证人说他晚上辗转难眠一个小时,在午夜十二点十分正好瞥见少年行凶;但该女证人出庭时鼻梁上也有眼镜压痕,证明其经常戴着眼镜。而正常人是不会戴着眼镜睡觉的,因此可合理地推断她瞥见少年行凶也是在没戴眼镜的情况,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并不能确定那就是该少年。
以上五个疑点随着情节的发展一点点被发现、推敲,整个过程衔接紧密,跌宕起伏,一个可疑之处的提出往往要经历一次表决,包括匿名纸条,举手,口头“guilty or not guilty”三种方式。结果从悬殊的11:1到10:2到8:4再到持平的6:6,之后逆转的3:
9、8:4,再到最后的1:11,只剩下最后一个人坚持声称少年guilty。但实际上,他已经承认了少年是not guilty的,只是由于其儿子也为不良少年而产生的偏见使他一直坚持,最终他也被说服,放弃了自己的立场。炎热下午的漫长讨论终于有了结果,少年被宣判无罪。
这种逐步发现疑点并层层剖析的模式给人一种观影的快感,与此同时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人物间的对话“暗藏玄机”。某个陪审员说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必然犯罪,因为他们连英语都说不好,旁边一个人马上指出了其语法错误。还有那个性格易冲动、顽固坚
持到最后的陪审员在8号陪审员的刺激下说出:“我要杀了你!”当然他是不可能执行的,从而否定了他的观点:当一个人说出要杀人的话时是不可能不有行动的。这种自己的打自己的嘴的“笑点”与推理一样引人入胜。
我想简单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人性
其实可以说,那些最后改变主意的陪审员也许并不是因为某个人就做出改变,他们选择无罪的理由几乎都是“有了合理的质疑”。8号陪审员最初提出少年无罪时也并非确认其无罪,只是因为他不想轻易草率地把一个活生生的少年送上电椅。任何人都不能因为私心就轻易的“夺取”他人的生命。影片中,大家各自己有自己所忙,有的人要上班,有的要回家,有的要看球赛,因此到表决阶段时都因为想快点结案而不经思考做出了“合情合理”的裁决。确实人都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连最公平公正的法官也不例外,但是最终还是他们的“人性”战胜了私心和“想当然”正确的结果,少年最终被判无罪可以说是8号敢于质疑的结果,但也可以说是陪审团成员被自己的人性说服了。
二、制度
少数服从多数是人们一直以来所遵循的,但在拥有一定的逻辑和制度下,少数也可以说服多数,本片就是一个例子。每当8号陪审员提出一个疑点,总会有人反驳他,言辞还很激烈。但当他说明其合理性时,反驳的人就会倾向于无罪。同时,在“多数”通过并不代表能
够执行,必须全票通过方可执行的这种的制度下,才给了8号陪审员质疑的机会。只有在合理的制度下,才有可能使团体成员由各执己见到达成共识。
三、事实
引起事情偏离真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偏见和固执。其实仔细回想一下,本片并没有告诉我们真相,少年到底是应该有罪还是无罪并没有提及,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12个互不相识的人坐在一起谈论一下午同样为了不认识的人最终能够排除个人偏见和固执达成一致。没有什么比先入为主的偏见更容易歪曲事实了,片中最顽固的那位陪审员就是因为自己的偏见而做出了选择。
(二)不正当诉求。片中两位没有出场的重要人物——两们证人,他们之所以做出偏离事实的证言,是因为他们想要得到重视,这种不正当的诉求引发了他们对事实真相的夸张甚至有可能是歪曲。
(三)冷漠。事不关己的态度让人有时懒得去深入思考。片中有人要看比赛,有人想着工作,有人想着家庭,都想“速战速决”赶快结案。这引起了8号陪审员的不满,他对其中几人说过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假设自己是将要被处决的那个男孩会如何如何。好在有负责任的陪审员存在,否则,草草结案无法体现制度的公平公正,不管少年是不是真的无罪。
(四)从众心理。
Guilty or not guilty,仿佛两个帮派,一方人数多,就好像心理占有优势。“你是哪一边的?”明显地体现了这种帮派意识。人数多的一方总想着以各种方式手段拉对方“入伙”,当其拒而不从时,往往会引发更大的争执。少数的一方很容易在压力之下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事情偏离真相。本案中,最开始1:11时,8号陪审员就遭到了其他人的“围攻”,幸运的是他成功的摆脱了从众心理,始终坚持着他的疑问。
这确实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很少有电影能让我聚精会神的从头看到尾,这是其中之一。简简单单的布景发生的事情却一点也不简单,情节紧凑、辩论精彩,主题也同样深刻,令人回味。
第五篇:12怒汉影评
12怒汉影评
这是一场通往进步的争论,是一场陪审团正确地发挥作用的争论。
证据确凿,人证物证皆在,似乎可以直接判决。但这只是表象,被告律师的不作为,证词的疑点,理性并不能放过它,于是精彩的论战在争吵中展开,并且最终陪审员们拨云见日,把合理的怀疑确认,认定从理性或常识角度,被告不应该是有罪的,因为证词的正确性并不为事实证明。陪审员们还坚持着一个原则,起码是那个八号陪审员所坚持的:无罪推定。当事实和证词不够有效证明嫌疑人有罪,他就是无罪的。形成对比的有罪观点的持有者的理由都莫名其妙,看起来都不是本着法律精神或正义精神的。同时逻辑的推展用理性抵挡了人们随意的猜想假设,帮助十二个陪审员探究出相对符合事理的说法,也给出了一个更合理的结论:男孩无罪。一条一条事实被推翻,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1.何为有效证据?2.陪审团制度的不足?3.权利和义务真能统一吗?要是没有那个八号陪审员,真相是不是就要被掩盖?
第一个问题,由十二怒汉的争论显现出来:法庭上提出来的那么多看起来无懈可击的证据和证词却在电影后来的推论中被一一击破,这个我们很难讨论,毕竟这不是法律问题,一方面是认识的不足,康德很早就怀疑了理性的认识能力,我们在此不多做探讨,这个问题在法律哲学和心灵哲学的范
围,也只能由哲学家们探究。第二个问题,陪审团制度的不足。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中国的很多地方(如政府、机关等)都是外行领导内行,这句话我觉得同样适用于对陪审团制度的讨论。陪审团成员是从与案情毫无关联的人中间选出,并且一定确保了对案件的无知,他们的职责是在法庭上了解情况之后,经过律师的引导、法官的领导和对事实的掌握,从普通人的逻辑出发,认定事实是否成立或有效。本片的事实本身并不是确定有效的,它存在很多疑点,这些在庭审时由于律师、证人等的原因并没有被提出来,而且由于陪审员的私人原因,差点就放过去了。所以可以看出陪审团制度的缺陷:一方面是人的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力不能保证完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陪审团只是为了满足所谓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和公平民主的原则,而不是为了案件和事实本身。而且有时复杂的事实很难说得清楚或者探究明白。第三,陪审团对于事实和被告人以及整堂审判,行使的是决定事实的权力,要履行的是负责和保证正义的原则,很多时候就会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本片开始时就上演了这一幕:除了八号陪审员之外的十一名陪审员,都没有认真对待。
我们再来讨论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是指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被告有罪,那么被告被假定是无罪的。八号陪审员从一开始的坚持不仅仅是从道义的角度,他无形之中也坚持了无罪推定:既然证据和证词存在可疑之处,那么被告不应
该被判刑。影片中还提到一段说法:这个案子将成为悬案,交给下一个法官和下一拨陪审团来裁决吧。这个就是“疑罪从挂”,是对案件不负责任的表现,隐隐反映了有罪推定的想法。就是说既然证据不足,我们也没决定出来,就先认为被告有罪,交给下一拨人再来处理吧。这样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一定要杜绝之。
总之,管中窥豹,我看到的就是这样,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的法律影片,评分也非常高,演员的精彩对白、震撼人心的争论,反映了导演的深刻思考,也提醒我们:法律不是完美的,并且,人类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创造出的政治制度、法律条文等,在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更耐心谨慎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