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第 73 期党校 09 级学员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 ——游红色基地 感革命豪情 2010 年 11 月 21 日,我院 73 期党校的 09 级学员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无比敬重的心情,参 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上午 9 点,,我们就早早地到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首先看到的就是孙中山的铜 像,肃穆而又和善,目光炯然,远视前方。三幢精致典雅的两层小楼,红色的砌砖,还有红 色的屋瓦点缀蓝天,这就是人称“红楼”的缘故吧。在讲解员的解说下,我们了解到此纪念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而建立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湖 北武汉辛亥首义文化的标志性景观。馆内收集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 1000 多件,历史照片 10000 余张;馆内现有两个主 题性的基本陈列:一是《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一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前者以旧址主楼为载体,复原和再现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场景与风貌; 后者布置于旧址西配 楼,以近400 件展品,全景式地展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恢弘壮阔的历史,已先后被命名 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各处的展馆,通过参观,大家深受震撼:不仅对辛亥革命这段可歌 可泣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 深为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献身 精神所感染,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提高了我们的思想水平,深刻自己的背负的历史使 命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辛亥先烈的革命精神,为我们的祖国而奋斗终生。
第二篇:参观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参观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位于武昌区武珞路阅马场广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其大门的迎面可见的房屋主要由红砖砌成,故又有“红楼”之称。望着那刻满时间痕迹的红色的一砖一瓦,令人不由地感叹与敬畏:这便是历史,中国革命、崛起的历史。
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取得武昌起义胜利的革命党人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其实,更深入去了解这段历史,会发现在10号那晚所打响的那一声响亮的“第一枪”之前所做的革命准备和发生的意外事故,令这一声枪响有那么多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偶然性。但是,它成功了。正是这一声枪响让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崛起的道路:废除了君主专制,中国不再由皇帝一个统治!这是个多么伟大,也是个多么重大的事件。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的男人纷纷剪掉了长长的辫子,女人们陆续解放小小的裹脚„„是的,中国人正一步一步向现代迈去,尽管路途阻力重重。
望着首义广场屹立着的孙中山铜像,那威武高大的身躯,目光深邃的双眼,仿佛就是用那满腔热血的身躯挡下阻碍我们走向崛起之路的一支支利箭,用那正视前方的明亮双眼告诉我们道路就在前方,毫不畏惧地往前走去吧。孙中山带着闪耀的思想结晶——三民主义,带领一众革命烈士发动了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再看看馆内陈列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以及革命勇士黄兴先生等人的事迹展览,我更加从心底发出了感叹:这便是中国人!他们不怕敌人不畏惧死亡,只害怕自己热爱的祖国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继续灭亡,只害怕自己亲爱的同胞以后只能在欺压中沉沦。他们心中所惦记的都是他人,都是祖国的伟业。他们只凭着自己那顽强地令死神都惧怕的执念来反抗,反抗敌人的欺压,反抗欺压的命运!他们沉思,反思古今中外,凝聚各方的智慧结晶,得出拯救中国、拯救同胞的方针与政策;他们呼喊,背起枪支弹药,瞄准四面的凶残敌人,杀出拯救中国、拯救同胞的道路与天地。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的这片土地,他们多少人就从此长眠于这片土地,但是他们都没有退缩;是的,他们更加勇敢,他们扛起已牺牲的烈士的身躯,系上已失去的勇士的沸腾的灵魂,眼里迸发出更加激烈昂扬的光芒:中国要的是民主,要的是自由,要的是属于人民的祖国,要的是中国强大崛起的身影!
怀着激动的心情离开了辛亥革命纪念馆,是的,历史的革命已经结束了,中国已经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但是我心里明白,属于我的“革命”尚未结束,作为当代中国的新新人类,我必须勇往直前,心怀理想,为自己开创出光明的一片天,为身边的人、为自己的祖国,发出那即使渺小也重要的光芒。
第三篇: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3月24日我和同学一大早就起来了,为的是去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在武汉待了大半年,却很少出学校在武汉各处逛逛,特别武昌是作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地方,有许多值得参观的革命圣地。所以今天前往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是怀着一种激动和期待的心情的。
乘公交车大概半小时我们抵达阅马场,很快便看到了“红楼”矗立。走近辛亥革命纪念馆,首先看到的就是孙中山的铜像。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有一种大义凛然的气概,一种敬意不禁油然而生。大门两端插着的鄂军都督府的军旗,它迎风飘扬,由鲜红的颜色和紧密围绕着的十八只五角星组成,叫做十八星旗。查过资料后得知十八颗黄星,是代表山海关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红底是鲜血,黑色是铁,庄严肃穆。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依托旧址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宋庆龄名誉主席亲笔题写了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馆名。
进入馆内我和同学依次参观了军政府大门、军政府礼堂、黎元洪卧室和会客室、秘书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人员的会客室等多个展厅,置身其中仿佛那个时代的历史场景再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革命志士们正在为了心中的理想进行着一项伟大的事业。除此之外,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近代中国债券收藏展,这个展览展出了清政府由于政治腐败,经济上的贪婪,加上西方列强的强取豪夺使得清末民初的中国财政步履维艰社会建设只得举借外债并且进展缓慢,甚至为了偿还战争赔款不惜忍受高息与利权的丧失大肆发行各种债券,展厅很大,各类债券摆满了展柜。看到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所受的侵略与耻辱,内心有一股热血在喷涌,说不出来的滋味。这也更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救国英雄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观看完军政府旧址,我和同学接着参观了辛亥革命博物馆。我们先后参观了传达员室,外交部,都督会客与会议室,黎元洪起居室等十余间古色古香的房屋,然后就去参观辛亥革命的壁画,在墙壁四周都陈列有关辛亥革命的画,我们还见到了先烈们的部分遗物与手迹,还有战斗时的血衣,大炮,刀等战斗工具。通过一件件实物的展示,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那一段历史的动荡、艰险和国家命运的茫然,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忠心爱国的革命党人的那一份火热的爱国之情。他们深深的感染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那句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则昌,逆之则亡”。我想,“红楼”经过时间的历练,已化身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深植于广大人民心中,它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纪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灿烂的不怕吃苦、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为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奋斗。
通过这次对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参观,我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也产生了高度的共鸣,穿梭于各个展厅之间让我真切地体会到那段历史的沉重感,这是以前在书本上很难体会得到的。革命先辈们当时的物质生活上是简陋的,武器装备是落后的,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们凭借着他们的那份爱国热情,冒着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在探索祖国前途命运的道路上,勇敢的向前冲去,由于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热血儿女的努力,终于推翻了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近两千年的统治,极大的解放了人民被禁锢了近两千年历史的思想,敲醒了中国人民求得民主自由的欲望,激发了中国人民独立翻身的热情,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加足马力。
历史属于过去,但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仅不能忘记历史,更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未来的历史的乐章由我们去谱写。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永记革命志士所流传下来的精神,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这些精神更好的发扬下去。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牢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我们应该从这些前辈的身上看到他们为国家前途,为民族命运不顾一切的积极探索的精神。未来是美好的,是更加辉煌灿烂的。为了自己、祖国的明天,我们要从现在起,从此时起把握机遇,创造辉煌!
第四篇: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2016210268 罗璐
我想,不论是哪一个中国人,听到辛亥革命这几个字,心中都会泛起一阵涟漪。大部分时候大多数人的心情可能是复杂的。我们会为这场革命的先进与勇敢而自豪,同时也会为最后的失败而叹息。在上个星期六,怀揣着一点激动与兴奋,我参观了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纪念馆。感受颇多。
去的那天适逢纪念《孙中山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不论是公园里还是纪念馆内外,人都非常多。大屏幕上不断来回播放孙中山先生的纪录片,每一个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人,也许初衷不一样,但是心情是一样的。在准备进馆时,我看到大门外有一群小朋友在这里写生,大概七八岁的样子。那种专注而庄重的神情,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馆外最醒目的还是那块碑上宋庆龄为孙中山纪念馆建成提的词。那个追随了他一生的夫人,在他死后,为他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发光发热。又想起偶然看到的一个纪录片,多年之后,宋庆龄在对他人说起时,依然提到,我嫁了这个世上最好的男人。对国人来说,他是先驱,是偶像,是中国觉醒的新人类;对宋庆龄来说,他首先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胸怀天下为公的报复,其次才是她的丈夫,她的依靠。这样和谐与宽容的关系,亦是旁人所不能企及的。
参观的路线分为导览专题、复原陈列和史迹陈列。这三个展厅的外部建筑都是复原当时的鄂军都督府,红的大气,红的热烈。其中给我影响比较深刻的,还是史迹陈列。其实这种形式,最普遍,最直接,也往往最能引人深思。走过这长长的展示厅,不难发现,孙中山先生为许多革命志士题了很多词。从为耆亚伯题“博爱”,到为黄申芗之母题“福寿”。孙中山先生从不吝惜他的笔墨,反而十分慷慨,毫无保留的献出他的想法。其实这从一个侧面也能看出,孙中山先生那种对于革命志士,也就是与他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的那种柔情。不仅仅是在报国救国上的一腔豪情,更带着对于他们家庭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的建议,作为一个年长者过来人的深切教导。我想,孙中山先生一直被人称为“国父”,也不仅在于他为旧中国的改革做出了那么大的探索,或多或少带着那么一点情感的因素。一国之父,一家之长,在于他也写过的博爱。
走着走着,看到了鄂籍同盟会会员名录。因为自己也是湖北人,在看到老家的志士名字时,那一刻,坦白说,激动大于感伤。也许他们在那样**的年代中受到很多苦难与挫折,但是,在我们这些后来人的眼里,最后的惨痛也就变成了荣耀。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是哪一种人,为自己生存的国家而奋斗,都不会是徒劳的,我们永远记得他们,并为他们而自豪。
就如同最后的总理遗嘱中提到“民主主张未实现”“不平等条约未除”,我们至今也仍须戮力同行。即使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我们也仍需不懈努力,报效国家。这才是我们至今仍缅怀中山先生,仍记得那次革命的意义所在。
第五篇: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期中考试的内容就是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在此之前,我也多次经过这座在黄鹤楼边红色的建筑,却一直没有进去参观的决心。而在这一路上,我的心里也泛起许多思绪,既有一丝对参观革命圣地的激动之情,又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担忧——在这个物质生活盖度发达的社会里,还有多少人会在闲暇时刻去瞻仰那座红楼,去体会当时兵荒马乱的纷争与血色,英雄的豪气呢?
当我终于站在纪念馆的门口的时候,我的心情也微微舒展,检票口的人群排起长龙,人群中的话不多,好像在衬托这座遗迹的肃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我看到红楼主楼上那“鄂军都督府”几个浮雕的文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的首先就是这句话。红楼的主楼实际上是红色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整个纪念馆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而主楼面阔73米,进深42米。红瓦覆顶,屋顶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楼,主楼平面呈“山”字形,门前有突出的门廊和回车道,前方及两翼为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
这座座红砖青瓦的宏伟建筑群是中华民族民主与解放的斗争历史所走过的足迹,它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如今,中国人民已摆脱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物质、精神需要得到极大满足,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显而易见,这些成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革命先辈的作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脚步是拾级而上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优良的环境,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并且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觉醒,人民反抗压迫的意识更加明确,这一切的一切都为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我们先后前往军政府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和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和宋教仁起草《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的军政府秘书处等当时的办公室。这些办公室之间彼此相通,体现了当时革命时的崇尚自由与开放公正的精神,而充满这些房间的革命的热血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
这场里程碑式意义的斗争在当时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便利的武汉拉开序幕。在这场意义深远的革命背后,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号召作用外,真正直接参加革命的则是名字鲜为人知的那些人,那些浴血奋战的斗士,那些为辛亥革命余波式的斗争出谋划策,那些对湖北军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和运行呕心沥血的人。在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前,在我浅薄的观念里,就只有孙中山等知名人物而忽视了革命的真正主力——广大先进的革命分子,而今我知道了数不胜数的差点被历史淹没的人物。众多知识分子为辛亥革命抛撒热血,让我百感交集,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怎么可以落后于先辈!他们为救亡图存无畏于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我们在如此优厚的环境中,更应该努力发展自己,关心国事,为民族复兴、中华之崛起贡献一份力,这样才没有辜负先辈辛苦的探索以及社会发展为我们提供的广阔的发展舞台„„
在纪念馆内,我们仿佛还能看到湖北军政府内革命者慷慨激昂的演讲,争分夺秒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