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武汉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有感
观武汉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有感
作者:杨盼博 20***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民主共和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关键词: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不平等条约、历史意义、民主共和、感悟。
一、辛亥革命博物馆简介
辛亥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阅马厂,西邻黄鹤楼,北倚蛇山,南面首义广场。原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又称“红楼”,是鄂军都督府办公地。假期在游览黄鹤楼时,曾到此观看过。与黄鹤楼内古朴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这里到处都充满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一踏入进辛亥革命博物馆,我就被震撼住了,浮雕、壁画、人物雕塑、图片、多媒体„„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拉开崭新帷幕。由一楼进入“晚清中国”部分,我看到“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等一排硕大的昔日“不平等条约”名称,以雕刻的形式在整面墙体呈现。通过浮雕、壁画、、人物雕塑、图片、多媒体等,再现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穿行在序厅和5个展厅,我的思绪在历史长河中最亮丽耀眼的这一段停顿逗留。在辛亥革命中,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为民主共和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这种精神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一幕幕辛亥革命的人物、场景、事件,展示了历史的惊魂时刻和精彩瞬间,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人真切缅怀辛亥革命的志士仁人,先驱们为振兴中华、不怕牺牲、忧国忧民、敢为人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及武昌首义的伟大壮举,历史将永远铭记。参观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个部分。
二、辛亥革命博物馆主要展览内容
1、国内最大壁雕《共和之基》,序厅内,中国室内最大壁雕《共和之基》扑面而来,武昌首义志士们前仆后继,耳边似乎能听到他们疾行的脚步声„„整座雕塑分为起义背景、武昌首义、创建共和三部分,涵盖“同盟会的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等元素。
2.12个不平等条约压得人喘不过气,步入第一展厅,两面条约墙向头顶压来,《南京条约》等12个不平等条约压得人喘不过气,条约墙尽头是被列强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晚清时局图》,满清帝国大厦将倾,人民在夹缝中求生存。
3.同盟会誓词写在天幕上,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确定为同盟会纲领。
4.最吸引人眼球的是180度环幕影院,放映的是专门为辛亥革命博物馆拍摄的影片《武昌首义》,还原了10月10日那夜武昌起义全过程的真实影像。
5.巨幅油画“黎元洪祭天”,第四展厅是展览“创建共和”主题,进门就是巨幅油画《黎元洪祭天》。10月11日上午,起义军攻占武昌城后,在原湖北咨议局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1911年10月17日,都督黎元洪在武昌阅马场登坛祭天,大典振奋了民军士气,激励了革命热情。画面上,黎元洪一身戎装,目光坚毅,显露了黎元洪军务娴熟、为人厚重的一面。此展厅同时展出了有关黎元洪的一组文物,如黎元洪大总统入殓服饰、中华民国鄂军政府起义纪念章、中华民国鄂军政府大都督印等,让人怀想“创建共和”的艰辛历程。
三、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后的感悟
我很庆幸在这么一座具有历史故事的城市求学,参观完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我和众多参观者一样深受教育,感想深刻。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作为一名有理想的爱国青年,要以辛亥精神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坚定要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勇于进取,甘愿奉献,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贡献一切力量。辛亥革命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民主共和新时代,拉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腾飞的序幕,使中国历史步入民主主义革命的新进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先烈,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以“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的革命精神。以鲜血和生命开展这场伟大的革命,其光辉业绩彪炳千秋,值得后人永远歌仰、怀念。我们要深刻缅怀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继承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激励我们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由先辈们的热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很多青年都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知奋进,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永远铭记先辈们作出的贡献。
第二篇:观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有感
辛亥十八景,包括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孙中山铜像、起义门、楚望台、首义英雄烈士雕像、抱冰堂、蛇山炮台等辛亥革命遗迹,以及首义南轴线景观、楚望台遗址公园、辛亥百年纪念碑林等旅游景区(点)。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很多游客前往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昌的起义门、楚望台等辛亥十八景景点旅游参观,提前感受武汉那段辛亥往事。2011年10月6日,我有幸到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参观,深受教育,感想深刻。
原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又称红楼,是鄂军都督府办公地。2002年成立博物馆并挂牌。辛亥革命博物馆全称为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也称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馆址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也称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等,俗称红楼。2011年10月6日,就在红楼对面,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将正式开展了,新馆就如一艘气势磅礴的飞船横空出世,气势恢弘。它的平面V型,寓意胜利,向上的尖,寓意勇往直前,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其建筑方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手法,除了有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色,还能看到红色几何形拼出的破土而出意象,颂扬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博物馆外墙采用楚国红颜料,庄严肃穆。馆内设置了四项主要功能;辛亥革命历史展览、辛亥革命文物存储、武汉近代史研究及学术交流以及综合服务。如此雄伟壮观的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必将成为中国人民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和体现武汉精神的新的城市景观。
一踏入进辛亥革命博物馆,我就被震撼住了,浮雕、壁画、微缩景观、人物雕塑、图片、多媒体&&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拉开崭新帷幕。由一楼进入晚清中国部分,将看到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等一排硕大的昔日不平等条约名称,以雕刻的形式在整面墙体呈现。展览由此开始,通过浮雕、壁画、微缩景观、人物雕塑、图片、多媒体等,再现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在序厅和五个展厅参观,常常被声光电结合的陈列方式、精彩新鲜创意十足的技术和艺术亮点所震撼,身临其境地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穿行在序厅和5个展厅,我的思绪在历史长河中最亮丽耀眼的这一段停顿逗留。在辛亥革命中,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为民主共和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这种精神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一幕幕辛亥革命的人物、场景、事件,展示了历史的惊魂时刻和精彩瞬间,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人真切缅怀辛亥革命的志士仁人,先驱们为振兴中华、不怕牺牲、忧国忧民、敢为人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及武昌首义的伟大壮举,历史将永远铭记,我们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居民也将永远铭记。而《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展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为支撑,文物与场景并重,运用陈列展示技术和艺术语言,充分吸收上海世博会的技术与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使人耳目一新。陈列中,可见大量的微缩景观,让人感觉仿佛进入百年前的武昌街景。尤其惊叹的是多媒体呈现首义之夜之场景,让参观者看到起义士兵的走动,听到他们在干大事之前的窃窃私语。还有用沙盘再现的旧武昌城全景,并用多媒体展现首义之战全过程。让人感觉一脚踏入沉重的历史。归纳起来,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共有八大看点,下略为大家表述一二。
一,国内最大壁雕《共和之基》,序厅内,中国室内最大壁雕《共和之基》扑面而来,武昌首义志士们前仆后继,耳边似乎能听到他们疾行的脚步声&&整座雕塑呈V字型走向,以浮雕结合圆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分为起义背景、武昌首义、创建共和三部分,涵盖同盟会的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等元素。其中表现武昌首义的雕塑部分,起义的士兵队伍从浅浮雕、高浮雕到圆雕,逐渐推进,首尾呼应,既突出了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又体现出首义中的民众力量。
二.12个不平等条约压得人喘不过气,步入第一展厅,两面条约墙向头顶压来,《南京条约》等12个不平等条约压得人喘不过气,条约墙尽头是被列强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晚清时局图》,满清帝国大厦将倾,人民在夹缝中求生存。第一展厅后面展示戊戌政变后,1900年,唐才常、秦力山等在汉口组织自立军,预定8月9日在鄂、徽、赣、湘同时起兵,拥护光绪皇帝重新当政,但因经费不济、未能统一行动而失败。自立军起事失败后,唐才常被捕于汉口,并在1900年8月22日就义于武昌紫阳湖畔。唐才常汉口被捕历史事件复原场景中,唐被绳索反手捆绑,在紫阳湖畔的草木间不屈地瞻望远方,慷慨激昂的就义蜡像栩栩如生。而秦力山在日本结识孙中山,转而投身革命,展厅中有1901年孙中山与秦力山等在日本东京的合影。
三.孙中山赴檀香山复原场景,这是根据孙中山自述十三岁随母往夏威夷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而以真人比例还原的场景。1878年,13岁的孙中山随母从香港前往夏威夷檀香山,开始求学、行医、开创革命事业的历程。孙中山赴檀香山历史事件复原场景中,站立的少年孙中山和端坐着的母亲在轮船上,凝神远眺大海,船下沿有灯光闪耀,声光电融合,颇有波光粼粼的效果。1894年11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创建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四.同盟会誓词写在天幕上,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确定为同盟会纲领。展览按比例复原了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的会址,头顶上的星空以世界地图为底,同盟会各分部的地点群星闪耀。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誓词十六字纲领,一笔一画写在天幕上,直入民心。展厅中有孙中山与布鲁塞尔中国留学生石瑛、马君武等人的合影,以及孙中山与芝加哥同盟会员黄三德等人的合照。在展厅中间最为特别的是有一个大圆台,盘面上是展示长江把武汉分成三镇的近代工业的地图和面貌,手一触摸,地图、图片、文字介绍就显现在眼前,如汉阳铁厂、武昌造币局等,非常直观便利。
五.花园山聚会镶嵌在墙内,进入第三展厅,仿佛进入了武昌城内小巷,耳边传来一阵阵狗吠声和蛐蛐叫,暗夜黑影里弥漫着重重杀机,花园山聚会微缩场景镶嵌在墙内玻璃里。只见留日回国的吴禄贞等人借武昌花园山李廉方寓所为聚会点,此为1903年5月,吴禄贞邀集曹亚伯、李书城、冯特民等主要成员畅谈革命方略,宣传反清革命思想、派遣知识青年进入新军。武昌花园山聚会虽没有正式名称和确定的组织形式,但实际上是湖北革命团体的源头,在湖北军界、学界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六.180度环幕影院还原第一枪,青石板、老屋、古树、小巷茶馆、德和酒庄、街上奋勇当先的革命党人&&一幕幕微缩实景,1911年10月10日那晚惊心动魄的一幕如在目前。当晚7时许,城外塘角辎重队纵火为号,8时许,城内新军工程营八营革命党人打响首义第一枪,新军官兵和军事学堂学生等纷纷响应,迅速占领楚望台、控制中和门,部署攻打湖广总督署的战斗,一系列历史事件实景得到真切还原。最吸引人眼球的是180度环幕影院,放映的是专门为辛亥革命博物馆拍摄的影片《武昌首义》,还原了10月10日那夜武昌起义全过程的真实影像,而在银幕下方是硕大的大型电子沙盘模型,展示了武昌旧城风貌,观众可以想象当年先烈们在此上演的传奇故事。
七.巨幅油画黎元洪祭天,第四展厅是展览创建共和主题,进门就是巨幅油画《黎元洪祭天》。
第三篇: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有感
九·一八
——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有感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蝶恋花》
日历永远定格在了那一个刻。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
这也是黑色星期五的另一种解释了吧。这次,死的不是耶稣,而是成千上万带领中国人走向光明的深怀理想的革命者;这个日子,带给信徒们的不再是不幸,而是对历史的一种缅怀。
带着沉重,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进那些带着理想奋勇拼搏的英雄。
一.九九八十一
孙悟空大闹天宫,佛祖降“九九八十一”难于他,让他在取经的路上普度成佛;旧中国昏晕腐朽,命运则降九一八于他,让其在汹涌的战火中涅槃重生。数字的巧合,似乎总是在暗示这些什么。
门口,有一团黑云。他的名字叫做:“国难”。上空,是炮火的硝烟,带着建筑物燃烧的灰尘,夹杂着东北人民的哀嚎和国军“义正言辞”的不抵抗的呼声。下方,是愚昧、腐朽的思想横行。军阀们不是想着如何抵御外敌,而是如何在敌人面前谄媚,做了一个合格的傀儡。国难当空,希望也就成为了奢望。站在门口,低头,只看见白色的墙壁和一座垒起的墓。庄严,沉重。
家里,有这么一帮人,他们的名字叫做:“英雄”。鹅卵石中间,零星的点缀着蓝色的灯。似灯塔,在漆黑的夜空里,为汪洋中探索的人,指明道路,带来希望;像海贝,把苦难吞到肚子里,把珍珠留给后人。迫击炮轰不倒飘扬的红旗,钢铁牢笼榨不出属于中国人的骨髓,731部队费尽心思也查不出我们中国人的骨头为什么堪比钢铁。其实,我们都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家的名字,叫做中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梦的名字叫做:不做亡国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不畏死的侠肝义胆,我们打赢了这场拉锯战,我们赢得了梦寐以求的独立。
我懂了,九一八有了另一个名字,那就是:多难兴邦。
„„
二.看不尽沧海桑田
记得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用在今天的场合,比较应景。“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微漠的悲哀。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在“九·一八纪念馆”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合,竟然还有人可以嬉戏打闹,努力地把自己扭曲的脸挤到镜头前,保持一个欢乐的POSE,咔嚓,快门声响;咔嚓,忠良心碎。忠良们用满腔的热血浇灌的黑土地,也随着人良心的泯灭沦落为部分游人消遣的景点。我无法猜测,当他们回首看那张“九·一八”和“笑脸”扭曲在一起的照片的时候,会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突然间,我好像明白了九一八的门口为何要放一口警钟了。原来他是在警示后人莫要忘记国耻,现在却少了一个敲钟的人。
笑声,苍白的如秋霜,寒了谁的心,惊了谁的梦?
沧海巨变,只愿良心常在。
第四篇: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有感
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有感
本月四日我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十名三维团课选手在多名学长学姐的带领下集体参观了位于沈阳大东区柳条湖桥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三维团课,是我经济管理学院极具特色的一项大型党团知识竞答活动·所以说本院组织我们选手参观博物馆,是让我们更深一步了解关于党团的知识,好让我们在十多天后的三维团课比赛中展现我们三维团课选手独特的风采。
“九一八”事变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是为警示后人勿忘“九一八”国耻而修建。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策划和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并占领沈阳。事变震惊世界,标志着日本将征服中国的计划推进到新阶段。博物馆建成于1991年,主体建筑采用碑馆结合形式。残历碑是一座巨大石雕,碑形为翻到事变日期的台历,上面布满弹痕与骷髅。馆内以丰富的史料向人们介绍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奴役中国人民的罪行和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今博物馆坐落处)炸毁了铁路路轨,然后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备队。日关东军司令本庄繁遂下令日军向北大营和沈阳发动进攻,制造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
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和3000万同胞陷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在原残历碑和地下展厅的基础上于1997年9月开始扩建的,1999年9月18日正式落成开馆。新馆总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展览面积9180平方米。博物馆共设有包括序厅在内的8个展厅,10余个大型场景。新馆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配备有分区广播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影视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电脑系统及国际互联网系统等设施,是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心情沉重,为中国人民过去受到的苦感到悲痛,为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感到万分的荣幸。这次活动极大的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意识,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段惨痛的历史已烟消云散,但对于日本军队对中国犯下的滔滔罪行,是我们中国人民不能原谅的,所以这是一次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集体活动。本次参观活动让我对那个惨痛的历史经过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丰富了我的党团知识,使我更深一步的明白了开展三维团课的重要性。
这次参观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沉痛的历史事件中,我看到了那些为中华民族走向光明而努力奋斗的人们,这也让我更坚信自己的信念。同时,这次参观也为我参加三维团课奠定了知识基础,弥补了我在很多方面知识的空缺。我会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加倍努力,为金融专业争光。我相信,金融一定会力压群雄,取得胜利。
第五篇:观辛亥革命有感
观辛亥革命有感
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也抹不去历史在我们心中划过的痕迹。一百年过去了,辛亥革命也离我们远去了,但是辛亥精神却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回忆。
闲暇之时,观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让我宁静的心再起波澜,历史的痛无法避免,今日之思也不过是徒增伤感,但是我的心还是触动了。影片以秋瑾就义为起点,将爱国情怀贯穿全剧,无论是广州起义,孙文海外游说募捐,还是国内黄兴视死如归领导武昌起义,都将爱国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让人心生共鸣,更增爱国之感,救国之意。
片中众多的场景令人难忘,但是唯有黄兴举刀欲断手的片刻让我为之震撼。那是英雄绝境时的抉择,是志士悲伤时的呐喊,亦是每个中国人面对国难时的不屈意志。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战友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黄兴没有像懦夫一样选择悲伤,也没有放弃作为中国人应有的尊严,而是用男人的方式证明了他的不屈与倔强。在武昌起义的战斗中,他的左手被炸伤,疼痛占据了他的脑子,他用尽全力逃出敌人的追杀,躲在一个小屋内,但是伤重的双手不容许他静养,革命的尚未成功不容许他有丝毫懈怠,于是他举起大刀,对准伤处,要将这阻碍他革命事业的手砍去。这时他的战友阻止了他……影片至此有太多的东西被省略,有太多的心理状态值得我们去挖掘。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难以理解主人公心中的想法,但是换个角度,如果将我们置身于那个年代,那个时刻,我们又会有怎样的选择?的确,历史已经过去,抉择也已不在,现实中的我们或许也不会发生当时的状况,但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华青年,我们也应该多将自己置身历史之中,去怀想当初那份简单却无比高贵的心灵净土!
百年的辛酸,百年的记忆。辛亥革命那振聋发聩的枪声是我们心头无法抹去的伤痕,是定格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挥之不去的记忆。让我们跟着《辛亥革命》的脚步追寻那被我们遗失了的片段和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怀!
李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