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原县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平原县教育局对各位领导前来平原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
平原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共辖乡镇11个,总人口44.7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8.74万人。2003年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14592万元。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国办学校140处,其中县直学校9处,农村中小学131处,在职公办教师4999人,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3825人,在校生56656人,其中高中6596人,初中24056人,小学25094人。1986年我县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97年通过省政府的“两基”验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积极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调整支出结构,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月及时发放,加快薄弱学校和危房改造步伐,加大制止学生辍学工作力度,保证“两基”成果的巩固和提高,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县,财政负担较重。但县委、县政府为充分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依法做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2003年,教育经费总投入6670.43万元,分别比2002年和2001年增长6.12%和23.17%,其中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398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5.7%。农村中小学生年均公用经费为小学126元,初中258元。在保证投入的同时,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县审计局、教育局每年对各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2003年我县未发现挪用教育经费的情况,平调资金已全部纠正。
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依然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县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全县财政收入中62%的部分用于教师的工资发放。所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光靠单一的政府投入已无法满足需要,必须走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路子。
二.农村教师待遇落实情况
全县农村教育系统财政供养人员4779人,其中在职3825人,离退休859人,退职95人。自2002年6月开始,我县对农村教师工资实行“全县统筹、封闭运行”的办法,在原有工资基础上全部收归县管,县财政设立教师“工资资金专户”,每月10日前,由县财政直接将教师的工资款拨付到农村信用社,信用社再打到教师的工资卡上,每月教师凭个人工资卡领取工资。现在,我县农村教师人均月工资为570元。截止目前,全县教师工资没有再出现新的拖欠现象。2002年5月以前,全县共欠发农村教师工资1582.5万元,累计拖欠时间最长的为11个月,最少的4个月。
在保证教师工资按月及时发放的同时,积极落实农村教师的其他待遇,今年3月份为全县农村教师办理了“医疗保险”。
三.农村中小学收费及创收情况
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全部按照鲁政办发[2000]69号文件和德政办发[1998]26号文件规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收取,严格执行“一证、一卡、两公开、四统一”的收费政策(一证即各单位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做到一校一证;一卡即县教育局统一印制的收费管理卡,做到一生一卡;两公开即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公开收费使用情况;四统一即统一收费时间,统一收费项目,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收费票据)。学校凭证收费,学生照卡缴费,没有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自立名目乱收费现象。
在严格收费管理的同时,各单位通过勤工俭学、搞校办企业、对外承包等积极进行创收,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
四.农村适龄儿童入学情况
2003年,全县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49%。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2.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85%。
五.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情况
(一)2003-2004年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情况
2003-2004年农村初中学生年辍学率为4.22%,年辍学人数为1055人,其中初一150人,初二360人,初三545人。在辍学的学生中,外出打工的占68%,经商的占15%,回家务农及从事其他行业的占17%。
(二)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校招生并轨制度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难、就业难,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动力;
二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新的读书无用论滋生蔓延,导致学生对升学失去信心,加之有些家长观念落后,目光短浅,致使学生辍学经商或外出打工;
三是在学校内部,实施素质教育力度不够大,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过深,考试过频,加上个别学校存在着歧视学困生现象,导致学生厌学以致辍学;
四是个别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三)我县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措施
依法控制学生辍学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历来高度重视。自1999年以来,县政府、县教育局相继制定了关于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了控辍工作力度,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控制。我们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广交流。围绕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工作,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
一是坚持实施辍学报告制度、动员学生返校制度,强化学籍管理,建立和完善学生入学保障机制;
二是严格执行省、市规定的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全面推行中小学收费公开卡制度
组织各学校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县教育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举办师德教育演讲比赛,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估机制,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三是通过深化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核编定岗末位落聘制,精减学校领导班子职数,压缩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比例;实行结构工资制,加大奖励工资比例,定岗定责定报酬,绩酬挂钩,优绩优酬,充分调动教学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积极探索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新路子,为农村中小学及时补充新生力量,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四是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针对教师外流现象,县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一方面鼓励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另一方面强化教师队伍管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通过全面依法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建立健全教师定期考核制度,把教师的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作为聘任和晋升职务的主要依据。教师队伍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五是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工作成效显著,教育干部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我县就在全县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中实施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新任教师岗前培训,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综合能力三项训练,教师学历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以及高级研修,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去年以来重点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目前,全县农村中小学98%的专任教师普遍接受了一至两轮的专业培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中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88%,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8%,分别比1999年提高了2个和3个百分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县教育局被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
八.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县广大教育干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3年,农村中小学没有发生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初中毕业生合格率达96.8%,参加中考的优秀人数万人比为19.2%,居全市第5位,全县中考成绩列全市第三名,中考优秀生人数858人,比上年增加185人。小学毕业生会考优秀率36.5%,及格率84.3%,分别比上年提高2.3和3.7个百分点。奥林匹克竞赛获奖人数517名,比上年增加157人,其中获国家级奖的155人,省级奖的331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8人和129人。
各位领导: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热忱欢迎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第二篇:农村义务教育
第四章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共中央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建立起了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但是在义务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却与经济水平严重失衡,城乡差距尤为显著。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以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变其弱势地位,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为此应建立规范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4.1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不足。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自我国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资比例中,中央政府负担的部分仅为2%,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的负担部分合计也只有11%,县和县级市的负担为9%,而乡镇则负担了全部的78%。税费改革后,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则意味着乡镇承担的绝大部分要转移到县级财政,但是县域经济的薄弱和分税制改革等使县级财政缺乏稳固而坚实的收入基础。因县级财政客观上无力完全承担投入责任,从而产生抵制情绪,容易使得教育管理成本升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等问题。
目前,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水平极低。转移支付 1
中1/3作为税收返还,各地税收返还数额取决于向中央缴纳税收的数量,不取决于各个辖区人口、支出需求等因素。在转移支付的另一部分直接补助中,中央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不但额度小,而且挤占、截留、挪用时常发生,这种直接转移支付多具有临时性、应急性特点,缺乏制度保障。
4.2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及各地教育资源占有的差别是城乡与
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
由于中央投入不足,教育投入的过分地方化,不可避免导致各地区教育投入的不平衡。一方面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政府间财政收入及筹资能力的差别,进而也造成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公共财政的投入的差别;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及多元办学体制下,一些经济和社会发达地区,学校拥有更多的机会吸收民间资金,这也造成民间教育资金的筹措能力和占有水平的差距。同时,长期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以税收返还为主的,富县经济水平高,得到的返还就多;从而加剧了不同地区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穷县都是农业县,得到的返还就少;结果“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尤其是中西部地方经济相对落后,义务教育主要靠财政支持,但地方财政困难,难以承担和保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也由于社会经济落后,制约着民间资本的教育投入。从而造成与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及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衡。
对农村地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农村县、区在教育事业性经费上的投入的差距也主要是因省内差异引起的。小学和初中的预算外事业性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大于预算内事业性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在地方财力相同的情况下,中部“二片”省的县、区对小学教育的投入比西部“三片”省的县、区更依赖于预算外资金。这表明教育投入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但是,从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相关性依然存在。
4.3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难以优化
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缓慢,一些地方政府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将转移支付的财政资源多用于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本地财政收入领域,其结果造成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阻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由此一来就不得不面临监督体制失灵的局面,因缺乏有效监督的意识和行动,客观上造成腐败行为滋生等问题。
第五章 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问题的对策。
5.1必须建立、健全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为了规范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这一制度必须建立在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作明确合理的划分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要求及其应对措施,要求加快形成“权、责、利”及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新局面。建立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体制的核心是规范中央、省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其基础是确定各县义务教育的最低经费需求和测定各县的财政负担能力,计算义务教育经费供需差额。确定供需差额后,凡是需求大于财政供给能力的县,其差额由上级政府补助。省级政府应根据本省各县(市、区)的财政状况,负责平衡各县(市、区)的义务教育投人水平,由省级财政按均等化原则给予各县(市、区)专项转移支付。中央和省级政府实行分级测算,在县一级义务教育经费差额确定后,再确定省级政府的负担能力;凡是省级政府无力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差额的,再由中央政府负担平衡全国各省份财政收支状况,给予专项补助。
5.2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力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国家需不断增加转移支付的总量,扩大转移支付的规模,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设置专项的转移支付方式。例如可设置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自然灾害专项资金等,以突出中央地区对弱势地区的特别支持,全
力资助和扶持农村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5.3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在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法定增长的同时,适当加大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比例。要着力于缩小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应以城市学生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额来确定农村学生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保证教育财政资源的城乡分配的均衡化。拓宽财政支持范围,设立财政专项基金,用于关注和资助弱势群体,保证教育财政资源公平分配。在使用转移支付提供的经费过程中,还应注意各项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尽量合理、科学地进行配置。只有这样,农村地区各个学校的各项费用才有制度上的保证。
5.4健全监督机制,“阳光”转移。
提高转移支付的透明度,不仅有利于提高财政的总体透明度,增强地方财政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可预期性,而且对于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的规范化也有促进作用。可降低转移支付资金的漏损;促进地方政府合规使用资金,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加强财政内部监督,强化自我约束,规范职能行为。要健全对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二是加强政府监督。主要是由各级审计部门对各级财政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审查,确保资金运用到位。三是加强人大和社会的监督。要充分发挥人大财经委员会和预算委员会的监督作用,扩大公开化程度,增强财政转移支付过程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加大老百姓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参与力度,建立自上而下的地方政府责任监督机制,建立
独立的义务教育评枯委员会,实现自下而上的地方政府责任监督。
第三篇: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发放花名册
一年级:37人
二年级:32人
三年级:31人
四年级:33人
五年级:29人
共计:162人
竹园小学
2014年2月
第四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工作汇报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68万,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济源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伴随着济源经济的快速崛起,济源教育事业也步入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快车道。济源在全省率先免除了山区学生杂费,率先完成了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配置工程,率先在全省一次性兑现了教师的地方性津补贴,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并实现了普职教的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教师素质年”,“教师培训年”等活动为载体,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继开展了新课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骨干教师、班主任等培训,并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校本研修、教师读书、技能竞赛等活动,创办了研修茶座网,为教师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特别是今年,我们围绕创建全国教育强市的总体目标,启动了 “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在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推动济源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家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是教育部为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和教师网联作用,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提供的一次专项培训。8月份,我市继2010年之后再次被确定为教育部2010年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市。在暑期培训任务较重,工作量较大,培训时间较紧的情况下,我们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精心组织,使整个培训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实施概况
我市现有中小学165所。其中,普高8所,职业学校4所,初中32所,成建制小学121所,教学点28个,在校学生10余万人。现有教职工6600余人,其中农村专任教师3500余人。
我市是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市,“农远工程”配套设施小学111套,初中24套。根据教育部的安排部署和我市实际,我们按照“全面参与,就近设点,适当集中”的原则,在全市以乡镇中心校为单位设12个混合学习培训点,组织全市300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有1100余名教师进行在线学习,2100名教师参加混合学习。
二、具体做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7月份,接到省教育厅转发的教育部文件后,我们立即行动,在济源教育网上转发了相关文件,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文件精神,成立了以局长助理、教研室主任李伯勇同志为组长,以师训科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为副组长,业务骨干为成员的领导工作小组,在认真研讨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教师厅函[2010]4号文件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市的具体实施方案。
8月6日组织各镇(街道)中心校业务校长、师训专干、进修学校有关人员参加了由教育部师范司、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全国2010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的视频会议和启动仪式,就培训目的、培训内容、时间安排、培训形式、培训要求及考核等作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安排远教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调试好接收设备,积极动员教师参加培训,做到任务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学员通知到人,指定班主任并做好培训的安全和后勤保障工作,为8月10日培训工作的正式开展做好一切准备。
2、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为使培训工作有效实施,我们健全了培训的管理制度,一是由各镇(街道)师训专干担任班主任工作,具体负责班级管理工作,二是要求各镇(街道)按学科选拔优秀的教师做为班级辅导员,具体负责学员的学习、研讨和作业辅导等。三是建立对教师的考核制度,从出勤、参加研讨、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严格执行评价指数:出勤占30%,研讨与作业占40%,笔记占20%,心得占10%,并颁发相应的学时证书。为此,我们又对实施方案进行细化,要求各单位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进度、定主题,各培训点统一学员考勤、统一作业数量、统一研讨内容,统一考核比例。如每个专题完成不少于300字的作业两篇,写出不少于1500字的学习心得一篇等,确保培训质量。
3、过程监控,务求实效。为保证培训工作不走样,不走过场,8月11日,领导小组成员分成三个小组深入到各中心校具体检查指导,对各单位的培训方案提出改进意见,对各单位的技术操作提供帮助。8月13日,领导小组又召开各单位负责人,听取各培训点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反馈各检查小组检查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并就共性问题展开讨论,对下一阶段的组织方式进行统一要求,有力促进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具体的工作中,各镇(街道)中心校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培训方案,针对各校实际采取以“学校集中培训”为主,“校际组合培训”和“自主培训学习”为辅的形式进行组织,大学科分散,小学科集中。同时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轵城中心校的班级辅导员作业分析制度、五龙口中心校的远程学习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制度、大峪中心校的兼课教师跨学科研讨制度等,都有力促进了培训工作的健康开展。
三、培训收获
连续两年,我市参与了国家组织的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远程培训,同时参加了国家中西部远程班主任培训项目和省教育厅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项目,可以说,利用现代远程信息技术对教师实施培训已经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效。一是可以组织大规模的培训,不受人员、空间的限限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其中来;二是远程教育的实施,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农远工程”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精采的案例,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培训质量;三是方便教师就近学习,减轻了工学矛盾,节约了培训经费,有效降低了培训成本。其所具有的培训模式新颖、快捷、多元、高水平、互动共生的优势是其他培训所无法达到的。目前,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工作已接近尾声,在为期6天的培训过程中,教师们都非常珍惜这次国家级培训机会。克服了天气炎热的困难,放弃假期,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他们认真听取专家视频讲座,与指导教师、班主任、教师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对话,积极讨论,撰写心得,提交作业,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学习热情。河南省电教馆的刘伟峰老师招募网上辅导教师,我们济源的学员踊跃参与,李志君、常鸿雁、王海江、李维强等老师除了保质保量完成自已的学习任务外,还承担起网上的学习辅导工作。每天有许多老师凌晨一两点钟还在网上学习讨论。还有的老师休假在外,也利用在线学习方式积极参加学习。由于本次培训专家阵容强大,内容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指导切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师满意度较高。轵城三中韩静老师写到:“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做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怎样创设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等讲座,专家结合具体的课例深入浅出的讲析,让我觉得炎热的夏季不再枯燥!”有许多教师都希望这种培训的机会再多些,最好成为常态化。
近年来,“农远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现代远程技术应用的认识,增强了广大教师特别是山区、偏远教师利用远程信息技术获取优质培训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渴望。为解决这一瓶颈,今年我市启动了“教育强镇”创建活动,加大市、镇两级政府对教育设施现代化的投入力度,今年政府投入300余万元为20所中小配备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新添计算机600台。思礼为全镇每个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深山区邵原镇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确保了全镇350名教师人均一台计算机,教师计算机的逐步普及为我市今后开展远程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与建议
目前,利用现代远程技术开展教师培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由于地域分布,设施配备、活动组织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设施建设。就我市农村来说,虽然近几年硬件设施有了较大发展,但设施老化严重,许多学校网络设施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师生学习需要,国家和地方应加强“农远工程”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尤其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为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
二是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农村教师队伍的一个特点就是跨学科多、兼职教师多、课程安排较多。有的教师连续培训,负担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效果。可否将培训科目适当分散,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便于教师的消化吸收。
三是加强对培训教师的管理。在线学习由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且教师可以反复学习交流,目前是受教师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其自由度较高,不易管理。作为学习的平台,必须有完善的后台管理手段,必须有基层管理人员如班主任,辅导教师等的全程参与,并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才能对培训教师进行有效调控。但此次在线学习的平台功能不够完善,基层管理人员没有权限,也没有具体的数据分析,不能对教师培训情况有效监控。学习的平台应做好培训资源建设和管理服务,基层应利用管理服务做好监控,上下配合,才能确保培训的质量。
四是进一步加强资源建设。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之所以能够受到教师的欢迎,关键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培训内容直面课改,直击课改中的问题与困惑,贴近教学实际,贴近课堂,正是教师们在课改中渴求解决的问题。我们迫切希望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资源,让广大教师在学习培训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以上是我市实施中西部农村义务学校教师远程培训的情况,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农远”工程和“教师网盟”的作用,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创建全国教育强市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第五篇:平原新区工作汇报材料
平原新区工作汇报材料
平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平原新区2011年简要工作总结以及2012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平原新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围绕“四区一中心”的功能定位,积极破解土地、资金两大难题,突出重点、务实重干、锐意进取,努力实现在全省新区建设中率先发展。
1、高标准完善规划编制。平原新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市政府批复;平原新区电力工程专项规划由郑州大学电力系统设计研究所编制完成并通过批复;由新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平原新区污水、雨水专项规划已基本完成;由新乡市水利工程设计院负责编制的平原新区水利工程专项规划已基本完成;由荷兰尼塔集团设计的平原新区水系景观规划一期施工图设计工作已完成,二期施工图设计工作已启动。
2、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以来,总投资72.6亿元实施以“十大工程”为重点的19个项目,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亿元,全面掀起新区建设高潮。道路工程:
集团年产3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湿法隔膜项目。该项目规划占地470亩,总投资16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8000万元。目前2栋标准化厂房已开工。(2)中原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规划占地3.5平方公里,总投资35亿元,厂房建设已动工;(3)河南省科研机构生产试验基地一期入驻的9个项目,总投资8.5亿元,已完成投资2.4亿元,9个项目一期工程都已完工;(4)新乡市天意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产50MW太阳能板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2.4亿元,目前项目已开工;(5)河南德邻微生态制剂项目,该项目规划占地约80亩,总投资3亿元。目前项目已开工。
4、全力招商引资。严格项目入驻标准,突出带动作用大、支撑能力强、高新科技的项目,引进各类大项目20个,总投资250亿元。主要有:⑴中国企业500强、房企前10强恒大地产集团总投资100亿元的金碧天下十大中心城市配套项目;⑵河南瑞邦投资有限公司总投资80亿元的中原经济区大学科技园建设项目;⑶大愚投资集团总投资30亿元的“宰相湖”综合开发项目;⑷河南地产商会总投资16亿元的原武镇风情古镇开发项目。
5、多渠道开展融资工作。一是新区组建了平原新区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星火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全盛实业有限公司、创业科技有限公司四个融资平台。二是充实平原新区发展建设有限公司资产规模,增强了融资能力,目前已全面启
最低生活保障4455人。同时以原武镇吴庄村,祝楼乡王村、新王村和农牧场二分场为试点,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目前,已流转土地1300余亩。
2012年工作计划
2012年平原新区将持续“依托郑州、错位发展,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突出特色、产城共融”的工作思路,围绕“三年树形象、五年成规模”的工作目标,紧抓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机遇,以土地资源盘活新区建设,以融资破解发展瓶颈,狠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招商、产业培育、城乡一体等重点工作,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完成35亿元、工业及其他投资45亿元;融资20亿元;合同引进资金13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5亿元,着力建设“四区一中心”,将平原新区建成创新新区、品质新区、效率新区。
第一,围绕郑新融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坚持品质与效率并重,注重标准、完善功能,加快构筑城市形态。
一是高起点规划。完成平原新区总体发展规划批复,聘请国内外顶级规划单位,完成5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规划,以及新区道路污雨水、给水、燃气、供热、强弱电等专项规划。以前瞻性的科学规划、高品位的建设标准,拉近与国内典型新区的距离。
第二,围绕培强产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立足于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切实加快重点项目建设。2012年实施超亿元项目24个,总投资270亿元,计划完成产业项目投资45亿元。
一是以“四园一区”为载体,加快发展科技创新产业。重点建设总投资35亿元的中原经济区生物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的中原经济区新能源新动力汽车产业园、总投资80亿元中原经济区大学科技创业园、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以及综合保税区,打造对外开放高地,尽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产业体系。
二是以省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为中心,着力打造农业硅谷。加快推进总投资8.5亿元的河南省科研生产试验基地二期工程、总投资12亿元的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16亿元的农商新天地〃中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二期工程、总投资1.5亿元的台湾蝴蝶兰高档花卉项目等。
三是以度假休闲为重点,催生现代第三产业。2012年实施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等项目4个。积极推进总投资16亿元的原武镇风情旅游开发项目,启动总投资30亿元的晟达商贸城等项目。
第三,围绕增进动力,强力开展融资招商。积极破解资金难题,发挥优势、借力发展,广泛开辟对外合作渠道。
融资方面: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综合利用土地一级开发、投融资平台、BT、BOT、EPC等融资手段,积极运作、高
⑸投资3亿元的河南新思维有限公司年产十亿粒LED灯珠及相关灯具项目。
第四,围绕创新模式,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加快推进平原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今年上半年全面启动平原新区13个社区,开工建设20万平方米、建成10万平方米,入住农户1500户,拆除旧宅面积800亩,力争2015年全部建成。
1、创新建设模式:一是新区核心区重点规划滨湖小镇和龙源新镇2个万人社区,与新区融合、组团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桥北乡整乡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乡21个行政村整合成4-5个社区。同时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三是原武镇依托风情古镇建设,实施旅游产业促进。
2、创新拆迁措施:坚持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制定优惠宽松的拆迁政策,与省农发行深度合作,先建社区,群众入住后,立即拆迁,层层落实拆迁任务,强化考核,积极稳妥实施旧宅拆迁。节约出的土地实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后,提高土地出让收益返还农民的比例,保障群众基本免费入住社区、高满意度主动拆迁。
3、创新运作机制:坚持“五个一”的运作机制,引导农村群众向社区集中,每户群众享受一套舒适住房、一间多功能用房、一处15平米的创业基地、一处15平米的自家菜园、一份高标准的养老保险,同步实现群众住有所居、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