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时间:2019-05-15 12:5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第一篇: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历史和人的选择

在中国近代史的课上,我们了解了许多的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事情,了解了我们国家的历史。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必然的选择,中国人在进行各种不成功的反抗之后,只有起来革命一条路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振奋人心的口号。1905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由于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由此引发的这场革命被称作“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结束了统治中国数前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于1912年元旦宣告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着不可抹煞的伟大功绩。它的意义首先在于打乱了原有的反动统治秩序,使它再也无法重新稳定下来,从而为此后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的意义还在于从此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试想,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被推翻,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于是,中国人从这个事实中产生了信心:人民可以推动历史前进,中国的命运并不是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任意摆布的。进步的闸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孙中山因领导这场革命而成为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但是辛亥革命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辛亥革命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这是因为,领导这场革命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太软弱。这就决定了它必然不能提出明确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必然脱离中国社会最广大的劳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必然形不成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因此,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农民不能承担的历史使命,资产阶级同样不能承担。要在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必须要有新的阶级充当领导力量。各种救国的方案,各种惨烈的斗争,都相继划上了痛苦的句号。旧的路已被证明是走不通的,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历史呼唤一个新的政党的出现。

就在这时,中国共产党出现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必然选择。历史的呼唤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一个崭新的工人阶级政党的诞生。20年后,194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把7月的第一天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为什么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要建立一个共产党?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第二篇:美术人民和总理教案

篇一:美术六年级上第1课《人民和总理》

课 时 教 学 笔 记

第 1周 第 1 课时 授课时间:年月 日

篇二: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金轮小学 张玲芝

一、教材分析

造型表现:初步认识形、色与机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设计应用: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欣赏评述: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合探索: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二、学期目标

1、掌握简单的图案的设计方法,能根据自然形象进行团的设计。

2、能用丰富的表现手段,表现形式来表现自然景象,生活情境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3、学习漫画的创作方法,能画出简单的漫画形象。

4、进行泥塑教学,培养造型能力。

5、进行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欣赏,提高欣赏应用能力。

6、图案的设计(适度的夸张和概括),图案具有美感。

7、绘画及工艺作品具有较强的可看性及艺术感染力。

8、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情况分析: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发现该年级学生的自力更生能力有所提高,但娇生惯养的习性,还是养成了他们对事物的依赖感,遇到困难不敢挑战自己,动不动就要请学生、老师、家长帮忙,自己就看着不做,甚至去玩或做其他事情,懒惰成性。

四、措施:

1、多给学生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开阔视野,在平时教学中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进行的“玩”中各种想象画训练,各种不同美术知识技能渗透,以提高学生作品的表现力,对自己 美术能力充满信心。

2、学习时,要求学生在绘画创作时直接作画,不再使用黄色构图,以提高绘画进度,培养学生大胆作画的能力和敢画、敢做的决心。

3、结合不同班级情况与学生各自不同表现,多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美术带给他们的感觉,经过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始业教育欣赏《人民和总理》

第1课《追寻文明的足迹》1 2 第2课《探访自然的奇观》1 3 第3课《装饰色彩》2 4 第 4 课《装饰画》 2 5 第 5 课《彩球的设计》2 6 第 6 课《城市雕塑》 2 7 第 7课《用各种材料来制版》2 8 第 8课《装饰柱》 2 9 第 9课《精彩的戏曲》2 10第 10 课《戏曲人物》 2 11第 11 课《画故事》2 12第 12 课《动画片的今昔》2 13第 13 课《拟人化的动漫形象》

14第 14 课《留给母校的纪念》 2 15第 15 课《我的成长记录》2 16第 16 课《剪纸中的古老记忆》

17第 17 课《绣在服装上的故事》 18第 18 课《复制与传播》 1 19综合练习1 20第19课 《滚灯》 1 21第20课 《成都宽窄巷子》1 22第21课 《漂亮的藏刀》 1 23第22课 《四川青花瓷》 1 222 第1课追寻文明的足迹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书中图片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感受另一种凄惨的美,古风古韵的美。

2、通过资料的收集,让学生更加珍惜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的财富—历史建筑,并培养学生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地球上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前人留给全人类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们,了解它们,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板书课题:追寻文明的足迹

三、新授教师

播放课件《古代文明异国风光》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刚才电脑播放的哪些图片有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前收集的资料点击电脑上的图片为同学们做解释。

2、你还收集到了哪些图片资料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3、除了课件中提到的历史文化遗产,你还知道哪些?有图片吗?展示一下!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全面,通过这些图片资料,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留给我们一笔不小的财富,同时我们通过它们也能看到过去的历史中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4、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存在于现实的,那么还有很多已经遗失的古迹,它已成为了一个迹,比如巴特农神殿,在公 元1687年被威尼斯军队炮轰致毁;还有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它是人们梦想中的花园,但它是否真正的存在,人们仍无法寻得根源;还有罗德港巨人雕像,摩梭拉斯陵墓,都因为年代的久远无从考证。

5、为了保护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应该为它做些什么呢?如果你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到此贵地,你会如何做才能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呢?

三、课外拓展

其实我们就近来看,在我们中国就有很多的文明古迹,九寨沟,故宫,苏杭二州,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更好的保护它们,让他们继续存留下去,把它留给未来。

在教学中,学生可能在对文化遗产介绍的表达方面,局限于已有的资

料而忽略了自身的感受,我们应及时引导学生从遗产的整体、细节、独特之处,历史价值等方面去挖掘内心的情感,使学生真正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而骄傲。

第2课 探访自然的奇观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图片、文字、影像等方式来了解外国的一些宝贵的自然遗产。

2、能够以语言交流的方式来说说自己对自然奇观的感想。

3、为大自然的神奇而感到骄傲,激发学生珍视、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感情。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解外国的一些自然奇观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自然奇观的美丽,能从审美角度去评价自然遗产。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很多神奇的自然景观以它们多姿多彩的风貌装点着我们的世界。它们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面,我们来一起领略世界上最为奇特的自然奇观。

2、出示课题:探访自然的奇观。

三、讲授新课

(一)、媒体出示世界十大奇观照片及资料让学生欣赏。

(二)、小组交流研究:

1、除了刚刚欣赏的世界十大奇观,你还见过哪些世界自然遗产? 教师课件演示课本中的精彩图片,并分别对这些奇观做简要的介绍。

2、自然奇观美在哪里?

师生一起将这些奇观从美术的角度进行概括

板书:色彩奇美 形态壮美令人惊叹 生态优美

四、学生实践

要求:画一幅你最喜欢的一种自然奇观,在作业背面写下自己的感想。学生绘画,并在绘画的过程中认真思考自己的感想。教师巡视辅导。

五、小结,布置下节课准备材料。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二、作业展评

欣赏学生作品,并请画得好的学生读一读感想。

三、研究景点及相关资料

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分组研究一处景点:它美在哪里?你

篇三: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三学段(5~6年级)课程标准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 造型·表现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设计·应用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欣赏·评述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年级:六年级教师: 学科:美术

教师教学进度表 2010年3月—2010年7月

篇四:2016年春季学期六年级美术下册(全教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造型表现:初步认识形、色与机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设计应用: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欣赏评述: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合探索: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二、学期目标

1、掌握简单的图案的设计方法,能根据自然形象进行团的设计。

2、能用丰富的表现手段,表现形式来表现自然景象,生活情境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3、学习漫画的创作方法,能画出简单的漫画形象。

4、进行泥塑教学,培养造型能力。

5、进行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欣赏,提高欣赏应用能力。

6、图案的设计(适度的夸张和概括),图案具有美感。

7、绘画及工艺作品具有较强的可看性及艺术感染力。

8、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情况分析: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发现该年级学生的自力更生能力有所提高,但娇生惯养的习性,还是养成了他们对事物的依赖感,遇到困难不敢挑战自己,动不动就要请学生、老师、家长帮忙,自己就看着不做,甚至去玩或做其他事情,懒惰成性。

四、措施:

1、多给学生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开阔视野,在平时教学中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进行的“玩”中各种想象画训练,各种不同美术知识技能渗透,以提高学生作品的表现力,对自己 美术能力充满信心。

2、学习时,要求学生在绘画创作时直接作画,不再使用黄色构图,以提高绘画进度,培养学生大胆作画的能力和敢画、敢做的决心。

3、结合不同班级情况与学生各自不同表现,多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美术带给他们的感觉,经过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首页教育欣赏《人民和总理》1 2 第1课《追寻文明的足迹》1 3 第2课《探访自然的奇观》1 4 第3课《装饰色彩》2 5 第 4 课《装饰画》 2 6第 5 课《彩球的设计》2 7 第 6 课《城市雕塑》 2 8 第 7课《用各种材料来制版》2 9 第 8课《装饰柱》 2 10 第 9课《精彩的戏曲》2 11 第 10 课《戏曲人物》 2 12第 11 课《画故事》2 13第 12 课《动画片的今昔》2 14第 13 课《拟人化的动漫形象》15第 14 课《留给母校的纪念》 2 16第 15 课《我的成长记录》2 17第 16 课《剪纸中的古老记忆》18第 17 课《绣在服装上的故事》19第 18 课《复制与传播》 1 20综合练习1第19课 《大江的船》 1 21第20课 《高铁时代》1 22第21课 《车城的车》1 222 第1课追寻文明的足迹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书中图片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篇五:人美版美术第十一册教学设计

人美版第十一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分析:

1、从整体结构上看,注重知识的延续性。本册教材的各课内容彼此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以往一样采用并列式散点式而非单元式,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以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定的调整。同时本册教材进一步延续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如:线条系列的《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国画系列的《戏曲人物》、《有特点的人脸》;色彩系列的《色彩的调和》,《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泥塑系列的《故事里的人》;版画系列的漏印版画《箱板上的新发现》。欣赏系列的《凝固的音乐——建筑》、《神州风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学习领域上看,强调综合性。全册共有19课,其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有专题欣赏,但大多随堂教学相对比较薄弱,“综合·探索” 领域有两课,但其他课中也渗透了综合,如:《神秘的礼盒》中剪贴画相结合,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再如:《家乡的„„》系列是历史文化、地方课程学科与美术活动的结合;体现了跨学科的总和。

3、从主题选择上看,突出多元化与趣味性。“美术与自我”主题,为0课,“美术与社会” 主题有5课占总数29.4% ,“美术与自然”主题有2课占总数的11.8%,“纯学科表现”主题有5课《 肖像艺术》、《画人像》、《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色彩的色相》,《色彩的明度》,体占总数的29.4%,在其他主题方面(包括生活用品、机械等)共有6课,占总数的35.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册教科书淡化了“美术与自我”主题, 而“纯学科表现”主题比前几册有了强化, 体现了知识的基础性。同时注重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编排了《家乡的老房子》、《家乡的小吃》、《家乡的艺术》;内页大开本介绍了国画人物作品《人民和总理》,后面的国画学习《美有特点的人脸》、《戏曲人物》继续国画人物的学习。《自制小相框》《神秘的礼盒》《笔的世界》等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现了教材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人物头像的能力。

2、学习、掌握人物头像的速写知识和速写方法。

3、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别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4、把字与绘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用国画工具即表现出汉字的特有的美,又能与绘画结合得恰到好处。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感受制作的快乐,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利用废旧物品的形状进行设计。

6、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了解比例在美术作品中的关系,分析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比例关系, 从比例的角度考虑提高设计能力。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用国画技法人物的能力。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把“形”和“神”结合起来。结合人物的外表和神态向同学描述自己喜欢的肖像作品。

2、学习、掌握国画人物方法、技巧和传神的表现。

3、学习美术中的设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了解色彩调和在美术作品中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欣赏用国画绘画工具画出的肖像作品,感受它们的不同。

2、通过观察生活用品的设计,并在平时的设计中加以运用。

3、通过查资料,知道家乡的房子,小吃等艺术,并了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感受家乡的美。

4、通过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版画,培养学生因形造型的能力和对性状的构思、加工能力,训练他们版画的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2、体现人文精神,将课程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为学生人情感悟的基点,并在学习中得到升华。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措施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个人的目标,抓住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点谈本学期的具体措施

合作的学习方式:

分小组(或者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例如:通过查资料,知道汉字的由来,并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过程,感受家乡的美。这就需要小组成员充分的协作,才能共同完成。

学科实践活动(每学期2次):

1、第10课《参观券的设计》

在学习了本课之后,让学生们设计一幅参观咱们学校的参观券

2、第19课《提线纸偶》

学习之后,鼓励学生进行一次调查活动,了解一下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情况,并通过创作画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创造性的培养:

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之后,激励学生创造性的进行研究和探索。了解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同时设想自己在此方面进一步学习的方式、方法。如:通过利用废旧塑料瓶设计制作小花铲,培养学生因形造型的能力和对性状的构思、加工能力

电教辅助教学:

1、多媒体电教设备

2、电子课件

评价的改革:

由过去强调优劣、确定等级、考试选拔的评价方式转向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艺术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全册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 第一课 凝固的音乐——建筑

课时: 2 课 时

课业类型: 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美版)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建筑,是与孩子们距离最近的艺术,然而正是每天生活在其中,他们对建筑缺少了惊异和震撼,建筑的审美功能几乎被使用功能所淹没。这一课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拓宽孩子对建筑的认识内涵,让建筑在他们心中活起来,流动起来,感受建筑的内部空间,观看建筑美的造型,聆听建筑的节奏和旋律,呼吸建筑蕴涵的文化气息,启发孩子们用心灵触摸建筑,把他们领入到一片艺术的新天地中。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宫殿建筑、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2、技能目标: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学习用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请学生乘坐“魔幻飞船”去参观世界各地著名的建筑。2.伴随着奇妙的音乐欣赏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3.说说自己欣赏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4.你记住了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建筑?

5.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凝固的音乐――建筑。

6.板书课题《凝固的音乐――建筑》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乘着飞船参观世界著名的建筑并聆听。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原有的欣赏课的枯燥感,让学生感受到建筑作品的魅力,增强学生的美感。

欣赏古建筑图片。

回答问题。

三、讲授新课

(一)、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1.出示故宫的系列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分析。a、故宫外景:黄色屋顶与红色墙面带给我们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黄色是尊贵的色彩,代表了皇族,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巨大庄严的建筑群和宽阔的广场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b、云龙大石雕:雕刻有龙纹、宝山和云纹,栩栩如生,这种纹样被称作“九龙 1.学生欣赏分析。

(学生知道的要请学生回答。)

二龙戏珠精美异常。c、门钉和铺首:朱门金钉、金铺首是皇家建筑的一种标志,有辟邪的作用,寓意吉祥。d、太和殿屋檐上的仙人小兽:依次为鸱吻、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只有太和殿才能十兽齐全。

e、乾清宫:皇帝上朝的地方,其金碧辉煌的色彩,笔直的线条造型显得庄严稳重。

1、分析小结故宫的建筑风格。

2、你对故宫还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交流讨论。

3、故宫为木结构建筑,多采用直线条造型,给人以稳重、古朴、庄严之美。

4、小组交流讨论。

(本环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中国古建筑开始,让学生欣赏到自己以前见过的建筑,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建筑开始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外国古代建筑欣赏 1.出示泰姬陵(印度)、凡尔赛宫(法国)科隆大教堂(德国)的图片学生欣赏。2.请学生对比中外古代建筑,说说它们不同在哪里? 3.教师分析这几种建筑的风格特点。a.泰姬陵(印度):造型追求简洁、精确的几何图形构成之美。b.科隆大教堂(德国):它那高耸入云的双塔,充满了基督教那种“神圣忘我”的宗教精神。

c.凡尔赛宫(法国):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是欧洲最宏大华丽的宫殿建筑。4.对比乾清宫和凡尔赛宫内景的不同。(造型、材质、感受)

乾清宫和凡尔赛宫都同样金碧辉煌,但乾清宫用直线条造型,显得庄严稳重、华丽威严,凡尔赛宫用流畅的弧线,造型圆润流动,处处显示着浪漫而奢华的氛围。

(让学生欣赏外国的建筑,找出比较著名的建筑作品,让学生感受外国建筑的魅力)

(三)中外古代建筑在造型材质上有什么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直线条造型,给人以稳重、古朴、庄严之美;外国古代建筑以大理石或砖石结构为主,造型丰富,灵活多变。

四、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用文字将自己对中国古代建筑与外国古代建筑的认识写下来,并说说本节课的收

获。

2.学生交流本课的感受。3.教师加入讨论,交流感受。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做好上课准备。

二、复习导入

1.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故宫为木结构建筑,多采用直线条造型,给人以稳重、古朴、庄严之美。

2.乾清宫和凡尔赛宫的不同风格:乾清宫和凡尔赛宫都同样金碧辉煌,但乾清宫用直线条造型,显得庄严稳重、华丽威严,凡尔赛宫用流畅的弧线,造型圆润流动,处处显示着浪漫而奢华的氛围。

3.中外古代建筑的不同造型材质: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直线条造型,给人以稳重、古朴、庄严之美;外国古代建筑以大理石或砖石结构为主,造型丰富,灵活多变。

学生回忆,回答。

三、讲授新课

1、欣赏著名现代建筑

2、请学生说说对这些建筑的感受。

3、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欣赏不同的建筑。

4、对比古今建筑在造型、材质方面的不同:古代建筑造型厚重、庄严、形式较为统一,多以土、石、木材为原料,而现代建筑造型风格迥异、夸张,讲求个性化,也多以金属、玻璃、混凝土等现代化建筑材料为原料修建。

5、讨论:为什么我们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

6、在乐曲中再次欣赏各种建筑,感受建筑的美。

学生分析: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造型庞大而古怪,被视为高科技建筑里程碑。

里昂国际机场(法国):造型奇特、展翅欲飞。

上海金茂大厦(中国):融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潮流于一体。

继续完成作业。

建筑节奏与韵律,象是在城市上空跳动的音符,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四、完成作业

1.作业要求:根据图片绘画一座自己喜欢的建筑或自己设计一座现代化建筑。2.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有创意的作品。完成作业。

五、课堂评价:

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间互提意见。

第三篇: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

观《忠诚与背叛》有感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题记

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战火在摧残着,风烟在洗劫着。哭声,火光,笼罩着整个中国。在蒋介石的策划下,1927年4月12日清晨。上海流氓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组织流氓袭击工人纠察队。接着,蒋介石展开了血腥大屠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在影片中,有众多的爱国志士组成了中央监察机构,有李大钊,陈独秀等数十位党员组成。

当我看到这时,我不禁产生疑问,‘‘忠诚’’与‘‘背叛’’? 忠诚意味着爱国。爱国何难?忠诚何易?我又想到在1860年10月17日那一天,英法联军在圆明园中大肆掠夺。时经一百多年,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竟然明目张胆地拍卖鼠首,兔首这两样本该属于中国的文物。让很多中国的爱国人士愤愤不平。

后来蔡铭超先生中标但拒绝付款,并在事后说:‘‘当时我想每一位中国人在那个时刻都会站出来的,只不过是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只是尽了自己的责任,但我要强调的是,这个款不能付!

蔡铭超先生的这一翻壮举激励当时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蔡先生在国际

第四篇: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少年毛泽东

一、毛泽东的故乡

中国南方多丘陵、山地。群山起伏,翠竹交映。在这一片云海翠湖之中,有一个叫做韶山的地方。

韶山属于湘中低山丘陵区。境内山峦起伏,溪水潺潺。最高点韶峰海拔仅518.5米,最低点六亩洲海拔仅48米。今韶山市版图形状酷似中国地图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后的形状,有人称韶山可视为大中国的缩影。韶山山脉有由南往北,曲折延伸,于韶山冲内虎踞龙盘,遂构成众多的冲、洞、谷、壑等。

灵秀之地孕育者灵杰之人。在数千年前,尧帝禅位与舜。舜为造福人类,开疆拓土,辞别爱侣,感冒幸苦,渡黄河,涉长江,深入荆楚,探测山川利弊,规划拓垦宏图。南下途中舜与侍从宿营韶山,欣赏韶乐。后人据此便把舜帝欣赏韶乐的山岭称为韶山。(《湖南省志 地理志》)

许是历史的有意垂青。在舜帝南巡的车轮在韶山走过千年之后。这块灵秀之地孕育出一代伟人——毛泽东。

二、毛泽东的家庭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韶山没有铁路、公路,也没有通航的河道。在这里居住了毛、李、钟、周、邹、彭、庞等几姓人家。这里四周被群山所阻,又加上地处南方,土壤贫瘠,经济十分落后。老百姓生活贫穷困苦。

在韶山冲里,潺潺流淌着一条小溪,终年不断。在这小溪中上游的南岸,有一栋依山傍水的房子,这里便是毛家了。公元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毛泽东就诞生在这里。(《毛泽东传》)

毛氏家族在韶山世代务农。就像很多中国人的家庭一样,毛家保持了严格的家族传统: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走芸窗、勤劳本业。(《毛氏家训》)

毛家人一代又一代恪守祖训,在韶山冲里繁衍生息。生活如同是夜一般,平静而又令人恐惧。韶山冲的贫苦百姓们已不知希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唯求生存。人世间,有时侯有追求在绝境中都是奢侈。在苦难里,得过且过是唯一可以想到的做法。

毛家传到了家族的第十八代传人。这位毛姓族人叫毛翼臣,名恩普,字寅宾,是毛泽东的祖父。他生于1846年5月22日。在1818年与哥哥毛德臣分家,从祖居地韶山东茅塘搬到南岸上屋场。他是一个厚道的庄稼人,不懂经营,一生清贫。为了生活不得不将祖传的田产典当出去。(《毛泽东传》)

祖父的经历使毛家的经济水平下了一个台阶,可能也对毛泽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少让处于少年时的毛泽东明白了一些有关社会的事情。一个人如果了解不到黑暗,光明便无从谈起。毛泽东若没有通过家庭了解世俗,那么也不会在心底里受到触动。当然也不会形成他那作为一代伟人的世界观。总之,家庭作为毛泽东的第一所学校,将毛泽东足以受用一生的知识、能力传授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的父亲叫毛貽昌。他生财有道,13岁完婚,16岁时已开始承担家庭负担。16岁的年龄是一个花季。还是一个少年的毛貽昌为生活所迫(替父偿还债务)外出当兵。在乱世中的“兵”常与“匪”一同相称。我们今天不知道他在当兵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农民出生的士兵听到“兵匪”这两个字有何感想,但我们却可以揣测他希望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为了回家,他把军队发的饷银积攒起来。退伍后,他就带着在军队中的积蓄回到韶山冲。17岁开始,毛貽昌当家理事。

毛泽东在接受斯诺的采访时回忆起他的父亲。他对父亲开创事业的事迹是很有感触的。毛貽昌初当家时,他家只有六七亩地,家底微薄。一家人终年为温饱而操劳。但毛貽昌精明能干,善于经营。靠着节俭做起了生意,逐渐地积累起了一笔钱,赎回了毛翼臣典当出去的田产。再加上原有的15亩地,毛家人的生活开始走向小康了。

毛泽东的父亲恪守家训但又试图突破现状。他是一个有头脑的而且足够勤俭的人。他发行过一种纸币,但对家人的吃穿用度却十分严苛。

毛貽昌在毛泽东七岁时便将他送到了本村的一个小学读书。毛泽东回忆:塾师管教很严,时常责打学生。而他的父亲却不大能够体谅少年毛泽东。在毛泽东刚认识几个字时,毛貽昌便要求他开始记账。毛貽昌恨孩子懒惰,总会找一些活儿交给毛泽东。

毛泽东的父亲对于毛泽东的作用似乎是双效的。既有榜样的作用又似乎起到了一种逼迫的作用。在毛貽昌的管教下,少年毛泽东既了解到了农民的苦,也对“阶级”的概念有了直观的感受。他讲:我家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我、我的母亲和我的弟弟所组成的,有时甚至雇工也在内。因为有了毛貽昌的严苛,于是毛泽东甚至想到了“斗争”。这许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次小小酝酿。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的生活不论对于修身还是齐家都有非凡的意义。毛泽东在参与家庭事务、接受家庭熏陶时,已在不断地提升能力水平。完善人格修养。伟大的事业是要建立在健全的人格之上的。而毛泽东的人格基础有相当大的功劳属于他的母亲。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位慈祥的妇人。毛泽东显然非常爱他的母亲,因为他对他的母亲好不吝惜溢美之词。对于他的母亲的去世抱有深深的遗憾。毛泽东说他的母亲慷慨而仁爱,不论什么都肯施舍。母亲对于穷人的怜惜唤醒了毛泽东心中的慈悲,要不他怎么会为那么多中国人的幸福生活而冒险呢?所以我说:“伟人的少年时期是其一生的奠基期。“

毛泽东的母亲在很多事情上对毛泽东都持一种信任的态度。这里有一部分是出于文化的信任。因为在这位朴实的妇女看来毛泽东是一个文化人,是可以信任的。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出于血缘关系。毛泽东在自己的家中早早地实践了建立“统一联合战线“的斗争方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发现:有时毛泽东的母亲对此持放任态度,有时竟然会加入到毛泽东的一方!由此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位母亲塑造了一个非凡的人物。即使是在她去世后,她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二、毛泽东的老师们

毛泽东在对他的少年时期的回忆,一共提到了十位老师,但事实上能够作为毛泽东的老师,并且给了少年毛泽东一定教导的人并不止于十位。

毛泽东的老师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旧式的塾师。

2、新式的教师。

3、虽未有师生关系,但对毛泽东起过教导作用的人。

4、对毛泽东起到过教导作用的事件。

毛泽东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在他担任党的领导人之后依然保持了 勤奋用功的习惯。而且他不光有爱好,他还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因此,他通过学习结实了很多的同志,少走了很多弯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收获,也不能不说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是一个启发。

毛泽东七岁起便进入韶山的一所小学读书。这是一所旧式的私塾。当时的中国充斥着许多不同的思想。但从毛泽东的少年经历可以看到当时政治运动、思想文化潮流的局限性:

1、受众的局限。仅在知识分子内影响比较广泛。

2、地域的局限。在广大的农村中影响较小。

毛泽东在乡间的小学读书一直到13岁,共跟从了四位老师。分别是南岸私塾的邹春培,韶山关公桥私塾的毛润生,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的周少希,韶山井湾里私塾的毛宇居。虽然说毛泽东对于旧式的学堂并没有什么好感,但在毛泽东此后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却可以发现很多传统文化的烙印。毛泽东少年时代接受过的文化教育对毛泽东的一生发挥了深远持久的作用。以至于毛泽东所做的很多决策都可以在古代先贤的作品中找到相对应的理论依据。再或者毛泽东在战争时期身边常带着一本《孙子兵法》。

我现在认为,古代先贤的作品其实并不是很适合毛泽东的,而且当时毛泽东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一点反映在他在读书的选择上。毛泽东对斯诺说:“我熟读经书,但我不喜欢那些东西。我所喜欢的是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们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就不得不佩服历史的神奇之处了。它竟在毛泽东少年之时已埋下伏笔。

塾师们对毛泽东的教导也不是没有作用。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身上发现很多古人的君子之风,比如:毛泽东的济世情怀,安贫乐道的乐观主义精神、中正平和的浩然之气。可见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接受了六年的旧式教育后,毛泽东停学两年。《毛泽东自传》中对这两年的时间缺乏详细的记载。不过我却可以凭借生活的习惯性来推测毛泽东当时的生活:毛貽昌要毛泽东打算盘,要求在晚间计算账目。作为毛泽东口中的“很凶的监工” 毛貽昌最恨毛泽东懒惰,如果没有账记,毛泽东便被要求到田间做工。而且这位“很凶的监工”一个子都不给毛泽东和他的弟弟们。

这也许并不是什么好日子,但却足以成为一种生存的资本。因为这些生活经历告诉了毛泽东哪里是坑哪里是路,从而让直觉和经验 带着毛泽东寻找一条安全的路径。而这,很重要。

在此后毛泽东又回到韶山乌龟颈私塾就读,拜于毛简臣门下。在求学的过程中,毛泽东遇到了很多没有老师称呼的“老师”。这里面既包括书又包括人还包括事。

他找到什么书都读。这当然是令他的父亲十分生气的。于是毛泽东常把他室中的窗门遮盖起来,使毛貽昌看不见灯光。在这种情形下他继续读完各种书籍。他读了一本由早期维新主义者编写的《盛世危言》,这使他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潮。在其他方面则比较集中地读了中国文学中的古传奇和小说,并发现了一件可注意的事:在这些故事中没有耕田种地的乡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学者。毛泽东思考了两年后终于明白:这些故事都是赞美人民的统治者的武士,他们用不着耕田种地,因为他们占有土地。显然是叫农民替他们工作。

显然毛泽东此时已揭穿了这个国家流传了几千年的谎言了。这或许可以看作毛泽东的启蒙时刻。或是他的革命生涯的准备时刻。

关于信仰。毛泽东的母亲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导师。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笃信佛教,她对自己的孩子们施以宗教教育。所以毛泽东从未远离过信仰。不过,读书渐渐地对毛泽东发生影响:毛泽东愈来愈怀疑鬼神了。所以此时毛泽东有很自然地从有神论过渡到了无神论。这也是一个准备时刻。

在离开了私塾之后,毛泽东因为《盛世危言》的引导,激发了继续求学的欲望。他在与父亲争执之后,从家里出走。先在一个失业的法律学生家里读了半年的书,后又在一位叫毛麓钟的老秀才面前攻读了更多的经书,并读了许多近代论著。在这时候,湖南发生了长沙抢米风潮。社会事件迅速触动了毛泽东的内心,并使毛泽东内心的革命冲动受到鼓动。他觉得这些“叛徒”都是与他的家人一样的普通良民,并由此“深恨对待他们的不公平”。

此后不久,“哥老会”的会员和当地的一个地主发生冲突并发动起义。毛泽东对此事的评价是:造反者是一位英雄,这次造反值得大家同情。

到这里毛泽东的那种反抗、善良的心性就已经显露出来了。这是个引子,是推动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引子。生活使他拥有了革命最初的热情。

三、尾篇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则完全印证了孟子的这句论断。毛泽东的事业开始的地方不是在秋收起义的爆发地——长沙,而是在他少年时的生活的地方——韶山。

毛泽东在韶山的生活经历虽然并未使其直接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却为毛泽东将来的革命生涯打下了身体素质、思想认识、斗争方略等初步知识。而生活能够给予人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韶山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当地与众不同的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这些便构成了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础。毛泽东在韶山的生活使其得以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普通社会现状有个认识。这将成为构建毛泽东的正确的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曾经非常感谢他的那些老师们。虽然老师们有陈腐、落后、苛刻等各式各样的毛病。但即使是毛泽东也不能否认,这些老师和他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使他获得了构建人生殿堂的一块块红砖。无论如何,学习都是一件使人受益的事情。

特定历史情况下,必然与随机相伴而生。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必然是在生存需要的逼迫下将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的。在中华民族生存的欲望推动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乃致到现代化的进程。而在这种必然下,毛泽东所处的环境给了少年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的条件。于是,在人人都可能成为伟人的情况下,毛泽东胜出了。历史总在随机地挑选有准备的人。

到如今,偶然已成必然。毛泽东已走进了历史的岁月。于是,历史又按照它的规律在寻找……

第五篇:历史的选择

历史背景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轰炸,日本败局已经注定。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无条件停战。所以苏军未经大规模抵抗,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岛和朝鲜半岛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军投降。中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总体方针,向南防御就是把江南的孤立部队撤走以免被江南优势国军全歼,向北发展就是大力发展东北和华北根据地,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蒋中正一方面以中国战区统帅的名义命令日军就地集中并固守待降,命令八路军等中共所属武装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时命令国军日夜兼程向日军占领区后方进军;另一方面又接连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于8月23日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的新中国。认为抗日战争阶段已经结束,新的阶段是和平建设,应当力争一个和平建设时期,避免内战或使全面内战尽可能地推迟爆发。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飞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中国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解放战争的阶段

一、人民解放军实行内线作战,粉碎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1946年7月~1947年6月)

蒋介石集团在战争准备就绪后,即公开撕毁停战协议,于1946年6月26日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接着将战火扩大到其它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解放战争全面展开。

战争之初,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为430万人(内正规军200万人);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全面展开后,各解放区部队陆续改称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为120余万人,双方兵力对比为3.5:1。国民党军接收了100多万侵华日军的装备,有美国的大量财政、军事援助;人民解放军除步兵武器外,只有少量刚组建的炮兵。

二、人民解放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和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7月~1948年7月)国民党军虽经不断补充,其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其中正规军150万人,用于进攻解放区的兵力虽增至227个旅,但由于战线延长,守备兵力增多,用于作战略机动的仅40个旅;国民党统治区大后方只有正规军21个旅。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余人发展到195万人,其中野战军100万人以上;解放区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后方更加巩固。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黄河防线,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三、进行战略决战、各个歼灭国民党军重兵集团(1948年7月~1949年1月)

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 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装备进一步改善;建立了较为强大的炮兵;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和群众性练兵,军政素质更加提高。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仍保持365万人左右,其中正规军198万人,在数量上虽仍稍占优势,但机动兵力已少于人民解放军。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军残存部队(1949年2月~1950年5月)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尚有220万人,其中正规军146万人,已无力在战略上组成有效防御。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400万人,已占绝对优势。

1949年元旦,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并向中外宣告: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解放全中国。蒋介石为挽救败局,一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不再担任总统;一面以国民党总裁身份在幕后指挥部队部署江防,并积极扩充军队,经营后方,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取得喘息时间。蒋介石下野后,副总统李宗仁出而代理总统,于22日发表了要求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声明。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这次会议决定了党对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建设新中国的基本政策。为适应战争发展,党对人民解放军统一进行整编。

194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开始在北平谈判,但截至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仍拒绝在该修正案上签字,致使谈判破裂。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遂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开始向全国进军。4月20日午夜,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于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

土地改革

历史上三次土改: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而在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第二次土地改革。

进程:

1、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指示》(即五四指示),宣布“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序幕。

2、中共中央于1947年10月10日作出决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共16条,它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纲领。

意义:

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通俗的说,对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大关系就是老百姓主动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部队而且在征兵的时候会有群众的响应。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1、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向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交《论联合政府》书面政治报告。在中共召开七大的同时,国民党也于5月5日--21日在重庆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拒绝了中共提出的联合政府,决定11月12日召集国民大会,坚持其一党独裁政治。

2、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中共权衡再三,最后决定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蒋介石在会议上宣布四项诺言:保证人民自由、各政党一律平等,实行地方自治,实行普选,释放政治犯。政协会议于1月30日闭幕,参加会议的五方(国共、青年党、民盟和无党派人士)最后在和平建国纲领、政府改组、军

队国家化、国民大会和宪草修改原则达成协议。

3、1946年7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地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八项基本政策。1947年12月25-28日,在陕西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

4、1948 年4 月30 日, 中国共产党在5纪念“五一”劳动节中发出——“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1948 年5 月5 日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等响应中共号召致电毛泽东。各民主党派, 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至此, 合作建国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间拉开序幕。

5、1948 年秋季攻势相继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使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而国民党统治则陷入军事、政治、经济的全面危机。为了挽救其行将崩溃的命运, 美蒋反动派又玩弄假和谈的伎俩, 企图利用和谈欺骗全国人民, 争取军事上的喘息时间, 以便重整旗鼓进行反攻。

6、1949 年元旦, 蒋介石发表文告, 又一次出笼和谈阴谋。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提出和谈的八项条件。民主党派热烈响应, 1 月22 日, 到达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 各人民团体的代表人物及无党派人士李济深等五十五人发表声明。至此, 民主党派在与国民党的关系上突破最后一道防线, 实现了最彻底的决裂,他们完全站在了共产党一边。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的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2、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与会代表662人。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央领导人。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胜利原因:

(1)工、农、小资等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2)有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总的支持。

2、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坚持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总结:

1、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如何更深入的理解为什么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

中共成立后,代表中国历史走向的至少有三种力量:

一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势力:

二是以各种民主党派为代表的中间势力:

三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势力。

但前者的阶级基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所要建立的是维护少数豪富阶层的专制政权,与世界潮流,与人民利益背道而驰,自然遭到人民的唾弃;中间势力所依存的是民族资产阶级,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固有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的缺陷,使这个阶级不仅基础薄弱,而且生来软弱,难以肩负完成两大任务的使命,先前的历史早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这股力量最终未能自成一体,只能汇集到共产党人的领导之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生力军。中国共产党人同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始终甘愿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近代以来,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光明道路。

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个党的信赖与认同。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共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选择的历史”概括了在90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志向远大,意志坚定,他们对单纯的物质追求嗤之以鼻,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对理想的追求矢志不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恩铭等年轻人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以天下为己任、铁肩担道义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理想,也能看到马克思主义这样的近代工业文明催生出的先进思想理念。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且能够在短短28年间成为执政党。

在那一代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这批热血青年,用他们的青春与豪情,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

下载人民和历史的选择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和历史的选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选择》读后感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邢台市临西县吕寨校区曹村小学五年级一班:张明月辅导教师:杜素华 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颗星星冉冉升起,她就是---中国。《历史的选 择》这本书主要讲述......

    历史的选择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骋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他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昌乐实验小学 胡文峰 历史无声,转眼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迎来了他的九十年,而中国,也已经经历了六十余载。或许,人们已经淡忘或者从未记得近百年的沧桑与磨......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历史的选择》。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西苑小学四(三)班高祎滢 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后深受感动,中国现在的辉煌成就是英勇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创造的,使中国昂首屹......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老师 、同学们: 你们好! 我是平果县高级中学1010班的学生,我叫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是一条奔流的河,载着昨日的故事,带着一种希冀向远方流淌而去......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自然而然想起了这几天读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抚今追昔,我不禁感慨万分。 我敬佩!读着《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