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性票据为何屡禁不止

时间:2019-05-15 12:1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融资性票据为何屡禁不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融资性票据为何屡禁不止》。

第一篇:融资性票据为何屡禁不止

融资性票据为何屡禁不止

融资性票据在个别地方有增加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政策性因素是诱发融资性票据产生的前提。现行的票据管理规定对融资性票据约束能力较差,现在金融机构办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的主要依据是银发[2001]236号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切实加强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该通知规定:“所办理的每笔票据贴现,必须要求贴现申请人提交增值税发票、贸易合同复印件等足以证明该票据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书面材料,必要时,贴现银行要查验贴现申请人的增值税发票原件。”由于对查验增值税发票缺少硬性规定,有些贴现银行出于减少工作量等因素考虑,对一些资信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还款有保障的企业往往只审查增值税发票、商品交易合同复印件,对是否具有真实贸易背景不作认真的调查;另一方面,由于贴现银行只要求提供增值税发票、商品交易合同复印件,给企业留下了弄虚作假的余地,特别是同一集团内部的法人企业互签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品交易合同、虚开增值税发票现象较为普遍。而金融机构方面,签发收取一定比例保证金的银行承兑汇票和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是实现增效降点的有效手段。因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上级行规模控制较松,且安全性较高;收取的保证金又增加了本行的可用资金;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只要是真实的,到期可直接向签发行收取款项,不存在到期收不回的问题;同时又增加了本

行的业务收入。出于以上考虑,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行和贴现行对票据是否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查越来越松,这是融资性票据产生的关键。

为彻底根除融资性商业汇票,笔者建议:尽快修订现行的票据管理制度,在办理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时,要求申请人出示增值税发票原件,并同时出具货运、入库单据。税务部门应适当增加增值税发票联次,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办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时,可将其中一联留存银行,避免在增值税发票环节出现弄虚作假。人民银行要加强监管力度,对金融机构承兑、贴现不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要严格按照《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予以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乌海分行)报送单位:内蒙古分行2003年7月9日07时47分

第二篇:融资性票据

融资性票据

(重定向自票据融资)融资性票据(Notes financing)

融资性票据的概念

融资性票据是指票据持有人通过非贸易的方式取得商业汇票,并以该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套取资金,实现融资目的。融资性票据贴现后的资金往往被用于投资或偿债,因此在汇票到期后,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银行或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银行将会面临因出票人兑付违约而导致的信用风险。据央行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票据贴现累计发生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68%;但代表实体经济中运行的货币量M1的3月底余额却低于2005年末余额,显然,这些新增的票据贴现后的资金有相当多部分并没有流向M1,而是流向代表虚拟资本的M2(2006年3月底M2余额较2005年末余额增长1.17万亿元),该信息表明,融资性票据是形成当前贷款和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的因素之一,同时巨额的融资性票据在贴现后流向了股票市场或期货市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构成了潜在的风险,央行和银监会对此都予以高度关注。

[编辑] 融资性票据的产生

融资性票据的严格定义应该是指该票据的产生缺乏贸易背景,使该票据缺乏自偿性。因此,融资性票据产生于出票环节,而不是转让环节;或者说产生于承兑环节,而不是贴现环节。出票人签发商业汇票即伴随商业信用的产生,若经银行承兑,则伴随银行信用的产生。票据究竟是贸易性的还是融资性的,完全取决于出票时的交易用途,贸易项下的票据,到期时能用商品回笼款来进行自偿;被用作投资或偿债的融资性票据,到期时因缺乏自偿性而给兑付带来不确定性。

一份因真实贸易而产生的票据,即使在之后某个转让环节中成为无贸易的融资性交易(如用于偿债),银行并为持票人办理了贴现,也不会对承兑银行构成风险或扩大货币投放。因为,此票据是基于真实贸易而产生,通过商品的流通具有自偿性;再则,票据前手与持票人虽属融资性交易,但如由前手向银行贴现(更符合贴现政策,因前手与再前手具有贸易交易)后将资金划转给持票人,与持票人向银行贴现取得资金,从货币投放的角度看,两者是完全等效的。因此,笔者认为转让后的票据不应该存在融资性票据之说。当然下例情况例外,出票人与收款人为关联企业,为借贷交易而签发融资性票据,但因双方无关联交易而无法贴现,收款人遂将票据转让与其有关联交易的子公司,子公司作为持票人并提供合法但与该票据实际并无关联的发票与合同向银行办理了贴现,再将贴现款划转与前手。此类融资性票据看似转让后产生,其实仍在出票环节生成,只是借助于转让环节,实现贴现融资目的。

发生在分公司与母公司间的票据背书转让,母公司持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时,提交的却是分公司与票据前手交易的发票和合同或母公司直接开给分公司票据前手的发票和合同。看似不匹配,但却是真实和合法的,因为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和独立的会计核算,其对外的一切销售交易和票据受让本身就视同为母公司的行为。如果母公司申请贴现时提供的是母公司开给分公司的发票,则是不合理的,因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与分公司之间不存在真实的销售。

融资性票据一定是发生在两个关联企业之间。这是因为,融资性票据的受让本是一种借贷交易,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很难想象两个无控股关系的企业会以票据受让的形式进行资金借贷,即使确有必要,贷款方也会以借据伴随资金划付的形式进行,以完成法律意义上的给付履行。而在关联企业之间,许多民营企业为谋求融资能力,往往利用控股子公司的关系,将子公司的产品销售给母公司,再由母公司销售给购货方,以此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的独立报表上,造成各自都有自己的资产额和销售额的会计信息假象,以此获得银行重复授信。因此在这类关联企业之间,完全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合法的、真实的增值税发票和交易合同,但这些发票和合同与融资性票据的给付却无任何对价关系,所以通过票据贴现必须提供发票和合同等形式要件并不能有效约束融资性票据的产生。

[编辑] 融资性票据存在的原因

和一般贷款相比,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获取资金的成本低。目前,我国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对贷款利率实行最低限制,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已基本市场化,由市场供求决定。一般情况下,贴现利率比贷款利率低2到3个百分点。这样,加上银行承兑汇票万分之五的开票手续费,融资性票据获取资金的成本大大低于一般贷款,造成企业从降低融资成本的角度出发,编造贸易背景,获取银行贴现资金。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资金的使用易于逃避银行及监管部门的监控。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主要风险在开票行,融资性票据贴现资金相当于开票行的信贷资金,贴现行通过查询证实了票据的真实性后,贴现资金基本没有风险,一般被视为企业自有资金,贴现行基本不对贴现资金的使用进行监控,尤其是企业在异地他行贴现。这样,融资性票据贴现资金使用很容易逃避银行和监管部门的监控,为企业不受限制地随意使用。

银行自身面对竞争采取的自我保护需要。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部分商业银行为了留住大客户和优质客户,主动为他们开立融资性银行承兑汇票,帮助其降低融资成本。同时,银行在自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也采取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的办法,帮助客户到其他银行获取贴现资金。

票据业务不仅能为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和利息收入,还能方便地成为银行调节流动性和控制资产规模的手段。银行在资金宽裕时进行贴现和买入性转贴现,在资金紧张时进行卖出性转贴现或再贴现以获取资金,在获取收益的同时还改善了银行的资产结构。分支行还可以利用贴现和转贴现方便地进行规模控制,以应付上级行的指标考核。另外,由于贴现资产不进入存贷比考核范围,银行便利用贴现和转贴现来突破监管当局的存贷比考核限制,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监管当局在对真实贸易背景控制上缺乏比较有效的手段,也客观上导致了融资性票据的增多。目前,在对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查方面,主动权在银行,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在开票时要对贸易合同进行检查,事后企业要补备增值税发票,贴现时也要求审查商品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并从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三者的日期和金额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控制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但事实上,由于现实贸易结算方式的复杂性,所有这些形式要件即便在真实的情况下,也并不能完全证实一笔银行承兑汇票背后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这样,监管当局对真实贸易背景的要求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措施。

[编辑] 融资性票据的作用

为健全中国的金融市场,全面提升国内金融基础市场发展水平,央行已将加快票据市场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而对票据融资性的逐步开拓将是这一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所称的融资性,已不仅指目前建立在真实交易背景上的票据承兑、票据(转)贴现等形式,还包括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票据发行与买卖。

票据融资性功能的开发,一是可以丰富企业的短期融资手段,避免目前企业短期性融资过度倚重银行贷款的局面,选择有实力与信誉的企业通过商业票据市场融资,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营运效率,特别是为企业资本运作提供有效支持;二是可以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票据因其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良好结合会成为众多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工商企业等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对象,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货币市场进行有效的资产组合管理;三是有助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市场化贯彻,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不仅可为央行再贴现政策执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央行可以直接利用票据的融资性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达到回笼资金、调节货币供求的目的。

[编辑] 票据融资在我国的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及《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转让及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应以真实、合法的商业交易为基础,而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显而易见,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是禁止纯粹融资性票据的。当然从释放自有资金的角度讲,通过签发出票、背书转让实现的票据支付功能本身也蕴涵了融资功能。现在以“票据贴现”为名义的票据融资普遍存在,不仅银行、企业乐于从事和参与票据贴现业务,还陆续诞生了为数不少的专门提供票据融资中介服务的公司(“票据掮客”)。

正常情况下,票据融资会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双赢局面。一方面,银行通过提供票据贴现服务既可以向持票人、出票人分别收取一定的贴现利息和手续费(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应按票面金额的万分之五向承兑银行交纳手续费),又可以从出票人处吸纳一定的存款(依据不同信用等级收取不等的承兑保证金,通常为票面金额的30%),还可以持票向其他银行办理转贴现或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另一方面,因贴现率远低于同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融资代价和难度相对较小,持票人通过贴现可以及时获得现金,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财务成本,甚至还可规避汇率风险。

但最近几年票据融资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屡屡出现银行违规操作和诈骗银行的现象。通常的操作手法是,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通过关联企业(或是关系密切,建立了某种默契的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签订并无真实交易关系的虚假合同,备齐银行审查所需全套文件、单证,然后由一家企业申请银行开立承兑汇票,由另一家企业申请贴现,从而套取银行资金。个别企业专门为此成立 “皮包公司”,专事这类灰色操作,事后即销毁资料并注销公司;亦有个别作为出票人的企业到期表示“无力足额交存票款”,从而寻求与银行达成妥协,转为短期贷款,以此达到持续套取银行信用的目的;更甚者,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勾结,利用伪造、变造的银行承兑汇票套现。现在另有一种“融资公司”,其操作模式更为多元化,其可以为客户垫付承兑保证金,同时协助客户向银行申请开立承兑汇票,客户再用贴现所得款项归还“融资公司”垫付的承兑保证金,同时支持一笔手续费。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9月5日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票据业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对票据贴现事项做了较大幅度调整:(1)明确规定商业汇票的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由承兑行和贴现行负责审核,转贴现行和再贴现行(中国人民银行)只负责审核票据的要式性和文义性是否合规;(2)贴现申请人应向银行提供的单证范围由增值税发票扩展至普通发票。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扩大了可以进行票据融资的企业范围,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或许还昭示着融资性票据的逐步松绑。

[编辑] 票据政策性融资功能的开发

所谓政策性融资功能,是出于政策性用途目的而发行、买卖票据。依据融资用途,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完全是利用票据的融资性作为执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传统上有央行的再贴现,通过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反映央行的政策意图。中央银行票据的出现则是发挥票据政策性融资功能的一个良好例证。引入中央银行票据替代回购品种,既大大增加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又在客观上相当于为市场提供了短期化国债品种,加强了对市场的利率牵引功能。

二是为筹集与长期性资金配套使用的短期周转资金而由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行或买卖票据。目前的政策性银行主要依靠发行中长期政策性金融债来满足其资金需求,弥补其短期头寸不足仅仅是通过银行间市场信用拆借和债券回购来操作。政策性金融票据能否成为政策性银行的另一短期流动性资金融通手段值得研究。另外,政策性银行(包括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探索利用票据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方式。

[编辑] 票据商业性融资功能的开发

相对于政策性融资,票据商业性融资功能的开发将是前景更为广阔、市场更为巨大、风险也更为显著的领域。不具备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票据发行在国内目前还是禁区,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不排除纯融资票据出现的可能。具体来说,拓展票据的商业性融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允许企业直接发行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由经营良好、声誉较高的公司发行的一种短期性融资票据,期限通常为1个月,但也可以短至隔夜,长至270天。商业票据融资成本低、周转速度快,是国外盛行的一种短期融资方式,但对市场环境和企业信誉要求很高,一旦监管不慎,整个社会资金链断裂,风险不言而喻。

二是尝试利用商业票据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手段。即将账面资产经由发行商业票据转化为现金流,达到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目的。我国企业对这一做法已有所尝试,但由于国内法规及市场环境尚不健全,票据市场不发达,在国内运用这种方式的难度较大,构造完全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结构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三是构建参与者广泛、场内与场外交易相结合的票据交易市场。逐步扩大票据二级市场参与者范围,建立一个包括央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企事业法人乃至个人投资者在内的票据交易市场。集中性的市场组织与分散性的场外交易相结合,鼓励转贴现与票据转让行为,为融资性票据投资者提供专业、规范的交易场所,为发行票据的流通提供便利。在美国,票据交易市场相当发达,早在80年代,该国票据市场的交易额就与股票市场的交易额相当。而国内作为货币市场子市场之一,票据二级市场还处于一个分散、自发的状态,参与者主要为商业银行,且缺乏统一的市场组织和规则。

票据融资性功能的进一步开发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可采取的做法包括:在一些区域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开展试点,并选择一些资信情况较好、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流量稳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或大型企业率先做发行短期商业票据的尝试;建立票据发行审核机制和信用评级制度,强化外部监督力量;设立票据发行机构的主管银行制度,由企业的基本开户行负责对发票企业的日常监控,对企业票据性融资实行比例限制等等。

[编辑] 商行在票据融资功能开发中的角色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是短期性资金的主要供应主体,票据融资功能的深度挖掘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必将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资金业务构成冲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商业银行介入票据市场的层面,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商机。具体说来,商业银行可以在票据市场的发展中扮演如下角色:

一是作为承兑人、承销人介入票据一级市场。商业银行既可以为经选择的企业签发票据提供传统意义的承兑业务,也可以为有意采取发行商业票据融资的企业担当承销商,充分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完全的金融服务,从中不仅可获得中间业务收入,而且可获得现金流量的沉淀,缓解资产业务的损失。

二是作为投资人、经纪人和做市商参与票据二级市场。商业银行在票据二级市场上具备其它经营机构无法比拟的传统优势,随着整个票据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必将水涨船高;而一旦全国统一的集中性票据市场建立起来,商业银行还可能办理票据代理买卖、票据自营、票据做市商等业务,获得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三是作为监督人促进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票据融资性功能的开发不可避免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信用体系尚不发达、信用意识尚且薄弱的国内市场,一旦监控不慎,融资票据的盲目放开和发展将酿成极大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接受人民银行的监督,做好内部风险控制,规避票据业务的各种风险;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对发票企业、市场运转的日常监督工作。

四是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融资性票据的发展积极推动业务创新。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面对票据理论先进、票据业务品种繁多的外资金融机构,中资金融机构在票据业务上更处于劣势,不利于全方位参与市场竞争。国内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在现有体制框架内积极寻求票据融资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善市场环境,争取票据的融资性功能发展在体制上能有所突破,从而带动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编辑] 融资性票据和银行承兑汇票的本质区别

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如果不伴随贴现行为,则属于在银行信用保证下的商业信用,是供货企业对购货企业的资金融通。汇票到期,由银行从申请开票企业账户扣划资金进行兑付,如果开票企业账户资金不够,则形成银行垫款,直接成为银行对开票企业的逾期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一经贴现,就将商业信用直接转化成了银行信用,相当于开票银行给购货企业发放贷款,其用途是支付了供货企业的货款,这个时候,贴现资金实质上相当于贴现企业的自有资金,原则上可由该企业自由合法支配。而融资性票据由于其目的是低成本获取银行信贷资金,总是伴随着贴现行为,因此,其实质在一开始就相当于开票行承担主要风险和对申请开票企业的一般贷款行为,贴现资金不管是由申请开票企业使用,还是持票贴现企业使用,银行都必须根据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用途进行监督控制。

[编辑] 发展票据融资的建议

1、实行承兑费率

银行承兑作为一项非资产类的表外业务,虽然无须占用资金,但却承担了票据业务链中的所有信用风险,故须耗费大量的风险资本,按照授信资产收益必须至少提取 1%的拨备后才能覆盖风险损失的标准,实行承兑费率最低限额的利率管理政策,使承兑收益能够覆盖承兑风险损失,使体现风险溢价后的票据融资成本与贷款融资成本达到合理的均衡结构状态。

2、推出商业本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融资模式的多元化,融资性票据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必然性,因此可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国际上惯例,商业汇票被用于贸易项下的债权凭证,商业本票被用于融资项下的债权凭证。建议推出商业本票,资信级别高的出票人可在银行授信额度之内,签发商业本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商业本票因具有流动性,因此商业本票融资较贷款融资可具有较低成本的优势;银行借助商业本票可提高信贷资产票据化的比重,有利于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促进票据市场的活跃度。

3、推行附息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作为一种具有流通转让、支付功能的票据形态的货币,出票人应当为运用票据信用,节省货币资金支出而付出必要的利息费用。建议推行附息商业汇票,附有利息的商业汇票将更具有流通价值和投资价值,使持票人更易接受;适量提高出票人的融资成本,也可相应减少融资性票据的产生。

4、在银行承兑环节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环节上把好关

审核融资性票据既然起始于出票环节,商业银行就应对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或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环节,严格把好审核关。对出票人与收款人之间存在控股关系和转销售交易关系的票据,不予承兑或贴现。对具有票据来源单

一、出票人与收款人为关联企业、巨额票面、出票日期近、期限长、未经背书转让等融资性特征的票据贴现,要从实质上审核其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而不应局限于仅对发票合同形式要件的审查。

第三篇:融资性票据的产生

融资性票据的产生

融资性票据的严格定义应该是指该票据的产生缺乏贸易背景,使该票据缺乏自偿性。因此,融资性票据产生于出票环节,而不是转让环节;或者说产生于承兑环节,而不是贴现环节。出票人签发商业汇票即伴随商业信用的产生,若经银行承兑,则伴随银行信用的产生。票据究竟是贸易性的还是融资性的,完全取决于出票时的交易用途,贸易项下的票据,到期时能用商品回笼款来进行自偿;被用作投资或偿债的融资性票据,到期时因缺乏自偿性而给兑付带来不确定性。

一份因真实贸易而产生的票据,即使在之后某个转让环节中成为无贸易的融资性交易(如用于偿债),银行并为持票人办理了贴现,也不会对承兑银行构成风险或扩大货币投放。因为,此票据是基于真实贸易而产生,通过商品的流通具有自偿性;再则,票据前手与持票人虽属融资性交易,但如由前手向银行贴现(更符合贴现政策,因前手与再前手具有贸易交易)后将资金划转给持票人,与持票人向银行贴现取得资金,从货币投放的角度看,两者是完全等效的。因此,笔者认为转让后的票据不应该存在融资性票据之说。当然下例情况例外,出票人与收款人为关联企业,为借贷交易而签发融资性票据,但因双方无关联交易而无法贴现,收款人遂将票据转让与其有关联交易的子公司,子公司作为持票人并提供合法但与该票据实际并无关联的发票与合同向银行办理了贴现,再将贴现款划转与前手。此类融资性票据看似转让后产生,其实仍在出票环节生成,只是借助于转让环节,实现贴现融资目的。

发生在分公司与母公司间的票据背书转让,母公司持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时,提交的却是分公司与票据前手交易的发票和合同或母公司直接开给分公司票据前手的发票和合同。看似不匹配,但却是真实和合法的,因为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和独立的会计核算,其对外的一切销售交易和票据受让本身就视同为母公司的行为。如果母公司申请贴现时提供的是母公司开给分公司的发票,则是不合理的,因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与分公司之间不存在真实的销售。

融资性票据一定是发生在两个关联企业之间。这是因为,融资性票据的受让本是一种借贷交易,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很难想象两个无控股关系的企 业会以票据受让的形式进行资金借贷,即使确有必要,贷款方也会以借据伴随资金划付的形式进行,以完成法律意义上的给

付履行。而在关联企业之间,许多民营企业为谋求融资能力,往往利用控股子公司的关系,将子公司的产品销售给母公司,再由母公司销售给购货方,以此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的独立报表上,造成各自都有自己的资产额和销售额的会计信息假象,以此获得银行重复授信。因此在这类关联企业之间,完全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合法的、真实的增值税发票和交易合同,但这些发票和合同与融资性票据的给付却无任何对价关系,所以通过票据贴现必须提供发票和合同等形式要件并不能有效约束融资性票据的产生。

融资性票据存在的原因

和一般贷款相比,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获取资金的成本低。目前,我国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对贷款利率实行最低限制,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已基本市场化,由市场供求决定。一般情况下,贴现利率比贷款利率低2到3个百分点。这样,加上银行承兑汇票万分之五的开票手续费,融资性票据获取资金的成本大大低于一般贷款,造成企业从降低融资成本的角度出发,编造贸易背景,获取银行贴现资金。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资金的使用易于逃避银行及监管部门的监控。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主要风险在开票行,融资性票据贴现资金相当于开票行的信贷资金,贴现行通过查询证实了票据的真实性后,贴现资金基本没有风险,一般被视为企业自有资金,贴现行基本不对贴现资金的使用进行监控,尤其是企业在异地他行贴现。这样,融资性票据贴现资金使用很容易逃避银行和监管部门的监控,为企业不受限制地随意使用。

银行自身面对竞争采取的自我保护需要。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部分商业银行为了留住大客户和优质客户,主动为他们开立融资性银行承兑汇票,帮助其降低融资成本。同时,银行在自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也采取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的办法,帮助客户到其他银行获取贴现资金。

票据业务不仅能为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和利息收入,还能方便地成为银行调节流动性和控制资产规模的手段。银行在资金宽裕时进行贴现和买入性转贴现,在资金紧张时进行卖出性转贴现或再贴现以获取资金,在获取收益的同时还改善了银行的资产结构。分支行还可以利用贴现和转贴现方便地进行规模控制,以应付上级行的指标考核。另外,由于贴现资产不进入存贷比考核范围,银行便利用贴现和转贴现来突破监管当局的存贷比考核限制,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监管当局在对真实贸易背景控制上缺乏比较有效的手段,也客观上导致了融资性票据的增多。目前,在对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查方面,主动权在银行,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在开票时要对贸易合同进行检查,事后企业要补备增值税发票,贴现时也要求审查商品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并从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三者的日期和金额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控制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但事实上,由于现实贸易结算方式的复杂性,所有这些形式要件即便在真实的情况下,也并不能完全证实一笔银行承兑汇票背后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这样,监管当局对真实贸易背景的要求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措施。

融资性票据的作用

为健全中国的金融市场,全面提升国内金融基础市场发展水平,央行已将加快票据市场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而对票据融资性的逐步开拓将是这一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所称的融资性,已不仅指目前建立在真实交易背景上的票据承兑、票据(转)贴现等形式,还包括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票据发行与买卖。

票据融资性功能的开发,一是可以丰富企业的短期融资手段,避免目前企业短期性融资过度倚重银行贷款的局面,选择有实力与信誉的企业通过商业票据市场融资,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营运效率,特别是为企业资本运作提供有效支持;二是可以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票据因其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良好结合会成为众多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工商企业等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对象,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货币市场进行有效的资产组合管理;三是有助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市场化贯彻,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不仅可为央行再贴现政策执行提供更广阔的空 3 间,而且央行可以直接利用票据的融资性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达到回笼资金、调节货币供求的目的。

票据融资在我国的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及《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转让及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应以真实、合法的商业交易为基础,而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显而易见,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是禁止纯粹融资性票据的。当然从释放自有资金的角度讲,通过签发出票、背书转让实现的票据支付功能本身也蕴涵了融资功能。现在以“票据贴现”为名义的票据融资普遍存在,不仅银行、企业乐于从事和参与票据贴现业务,还陆续诞生了为数不少的专门提供票据融资中介服务的公司(“票据掮客”)。

正常情况下,票据融资会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双赢局面。一方面,银行通过提供票据贴现服务既可以向持票人、出票人分别收取一定的贴现利息和手续费(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应按票面金额的万分之五向承兑银行交纳手续费),又可以从出票人处吸纳一定的存款(依据不同信用等级收取不等的承兑保证金,通常为票面金额的30%),还可以持票向其他银行办理转贴现或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另一方面,因贴现率远低于同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融资代价和难度相对较小,持票人通过贴现可以及时获得现金,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财务成本,甚至还可规避汇率风险。

但最近几年票据融资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屡屡出现银行违规操作和诈骗银行的现象。通常的操作手法是,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通过关联企业(或是关系密切,建立了某种默契的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签订并无真实交易关系的虚假合同,备齐银行审查所需全套文件、单证,然后由一家企业申请银行开立承兑汇票,由另一家企业申请贴现,从而套取银行资金。个别企业专门为此成立 “皮包公司”,专事这类灰色操作,事后即销毁资料并注销公司;亦有个别作为出票人的企业到期表示“无力足额交存票款”,从而寻求与银行达成妥协,转为短期贷款,以此达到持续套取银行信用的目的;更甚者,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勾结,利用伪 造、变造的银行承兑汇票套现。现在另有一种“融资公司”,其操作模式更为多元化,其可以为客户垫付承兑保证金,同时协助客户向银行申请开立承兑汇票,客户再用贴现所得款项归还“融资公司”垫付的承兑保证金,同时支持一笔手续费。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9月5日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票据业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对票据贴现事项

做了较大幅度调整:(1)明确规定商业汇票的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由承兑行和贴现行负责审核,转贴现行和再贴现行(中国人民银行)只负责审核票据的要式性和文义性是否合规;(2)贴现申请人应向银行提供的单证范围由增值税发票扩展至普通发票。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扩大了可以进行票据融资的企业范围,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或许还昭示着融资性票据的逐步松绑。

票据政策性融资功能的开发

所谓政策性融资功能,是出于政策性用途目的而发行、买卖票据。依据融资用途,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完全是利用票据的融资性作为执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传统上有央行的再贴现,通过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反映央行的政策意图。中央银行票据的出现则是发挥票据政策性融资功能的一个良好例证。引入中央银行票据替代回购品种,既大大增加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又在客观上相当于为市场提供了短期化国债品种,加强了对市场的利率牵引功能。

二是为筹集与长期性资金配套使用的短期周转资金而由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行或买卖票据。目前的政策性银行主要依靠发行中长期政策性金融债来满足其资金需求,弥补其短期头寸不足仅仅是通过银行间市场信用拆借和债券回购来操作。政策性金融票据能否成为政策性银行的另一短期流动性资金融通手段值得研究。另外,政策性银行(包括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探索利用票据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方式。

票据商业性融资功能的开发

相对于政策性融资,票据商业性融资功能的开发将是前景更为广阔、市场更为巨大、风险也更为显著的领域。不具备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票据发行在国内目前还是禁区,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不排除纯融资票据出现的可能。具体来说,拓展票据的商业性融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允许企业直接发行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由经营良好、声誉较高的公司发行的一种短期性融资票据,期限通常为1个月,但也可以短至隔夜,长至270天。商业票据融资成本低、周转速度快,是国外盛行的一种短期融资方式,但对市场环境和企业信誉要求很高,一旦监管不慎,整个社会资金链断裂,风险不言而喻。

二是尝试利用商业票据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手段。即将账面资产经由发行商业票据转化为现金流,达到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目的。我国企业对这一做法已有所尝试,但由于国内法规及市场环境尚不健全,票据市场不发达,在国内运用这种方式的难度较大,构造完全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结构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三是构建参与者广泛、场内与场外交易相结合的票据交易市场。逐步扩大票据二级市场参与者范围,建立一个包括央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企事业法人乃至个人投资者在内的票据交易市场。集中性的市场组织与分散性的场外交易相结合,鼓励转贴现与票据转让行为,为融资性票据投资者提供专业、规范的交易场所,为发行票据的流通提供便利。在美国,票据交易市场 相当发达,早在80年代,该国票据市场的交易额就与股票市场的交易额相当。而国内作为货币市场子市场之一,票据二级市场还处于一个分散、自发的状态,参与者主要为商业银行,且缺乏统一的市场组织和规则。

票据融资性功能的进一步开发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可采取的做法包括:在一些区域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开展试点,并选择一些资信情况较 好、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流量稳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或大型企业率先做发行短期商业票据的尝试;建立票据发行审核机制和信用评级制度,强化外部监督力量;设立票据发行机构的主管银行制度,由企业的基本开户行负责对发票企业的日常监控,对企业票据性融资实行比例限制等等。

商行在票据融资功能开发中的角色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是短期性资金的主要供应主体,票据融资功能的深度挖掘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必将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资金业务构成冲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商业银行介入票据市场的层面,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商机。具体说来,商业银行可以在票据市场的发展中扮演如下角色:

一是作为承兑人、承销人介入票据一级市场。商业银行既可以为经选择的企业签发票据提供传统意义的承兑业务,也可以为有意采取发行商业票据融资的企业担当承销商,充分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完全的金融服务,从中不仅可获得中间业务收入,而且可获得现金流量的沉淀,缓解资产业务的损失。

二是作为投资人、经纪人和做市商参与票据二级市场。商业银行在票据二级市场上具备其它经营机构无法比拟的传统优势,随着整个票据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必将水涨船高;而一旦全国统一的集中性票据市场建立起来,商业银行还可能办理票据代理买卖、票据自营、票据做市商等业务,获得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三是作为监督人促进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票据融资性功能的开发不可避免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信用体系尚不发达、信用意识尚且薄弱的国内市场,一旦监控不慎,融资票据的盲目放开和发展将酿成极大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接受人民银行的监督,做好内部风险控制,规避票据业务的各种风险;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对发票企业、市场运转的日常监督工作。

四是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融资性票据的发展积极推动业务创新。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面对票据理论先进、票据业务品种繁多的外资金融机构,中资金融机构在票据业务上更处于劣势,不利于全方位参与市场竞争。国内商业银行一方面要 在现有体制框架内积极寻求票据融资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善市场环境,争取票据的融资性功能发展在体制上能有所突破,从而带动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融资性票据和银行承兑汇票的本质区别

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如果不伴随贴现行为,则属于在银行信用保证下的商业信用,是供货企业对购货企业的资金融通。汇票到期,由银行从申请开票企业账户扣划资金进行兑付,如果开票企业账户资金不够,则形成银行垫款,直接成为银行对开票企业的逾期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一经贴现,就将商业信用直接转化成了银行信用,相当于开票银行给

购货企业发放贷款,其用途是支付了供货企业的货款,这个时候,贴现资金实质上相当于贴现企业的自有资金,原则上可由该企业自由合法支配。而融资性票据由于其目的是低成本获取银行信贷资金,总是伴随着贴现行为,因此,其实质在一开始就相当于开票行承担主要风险和对申请开票企业的一般贷款行为,贴现资金不管是由申请开票企业使用,还是持票贴现企业使用,银行都必须根据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用途进行监督控制。

第四篇:秸秆燃烧为何屡禁不止

秸秆燃烧为何屡禁不止

摘要:虽然早在今年“三夏”开始之前,徐州就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严格“禁烧”各项措施落实,加强一线巡查和工作调度,可是在6月22日至23日,徐州仍变的天空阴霾。原因据报道是周边省市焚烧秸秆烟雾飘入徐州所致。

关键词:秸秆燃烧

1秸秆燃烧的危害

1.1 焚烧秸秆严重污染空气环境并危害人体健康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3 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 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 倍,相当于日均浓度的五级水平,极易形成酸雨、“黑雨”。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同时其中的碳氢化合物等物质在阳光下又有可能产生二次光化学污染物, 再次污染空气以致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1.2 焚烧秸秆易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秋收季节, 气候比较干燥,植被树木很容易燃烧。倘若植被附近有农田,秸秆焚烧,容易引燃周边的易燃物,尤其在山林附近,油库、粮库、通讯设施和高压输电线一旦引发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严重威胁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3 焚烧秸秆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交通和航空安全秸秆焚烧会产生大片的浓烟,对运输业造成极大的隐藏危害,如果交通要道或航道接近农田,焚烧秸秆致使浓烟四起,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度很低,易发生交通事故。

1.4 秸秆焚烧造成营养物质流失,影响农业发展焚烧秸秆的最大祸害在于秸秆中的有机物质和营素养分在焚烧过程中几乎丧失殆尽,只留下一些磷素和钾素,而磷素多呈不溶解状态,难被作物吸收。由此造成的地力下降将会给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影响。

1.5 焚烧秸秆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地表土壤中微生物, 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民收益。同时焚烧秸秆所形成的滚滚烟雾、片片焦土,对一个地区的环境形象也是最大的破坏。

2选择焚烧秸秆的原因

2.1秸秆焚烧有益处

大面积将麦田、稻田秸秆焚烧能快速、全面治理麦田、稻田残留的灰飞虱,有效控制、减少灰飞虱对小麦、水稻的危害,减轻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2.2缺乏有效的秸秆回收利用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少需要秸秆作为家庭能源。虽然秸秆可以燃烧发电,可以加工成生活用品、工艺品,可以通过发展沼气工程,炭化、气化工程转变为农村生活燃料,可这些都在推广阶段,还是有大量的秸秆得不到这样的利用,所以才会被焚烧。

2.3农作物上熟收获到下熟播种相隔有效时间太短

多熟制地区,抢收、抢种一直是头等大事。在农村劳动力减少的今天,焚烧秸秆清除残草,抢时间播种,是最省事,最有效的办法。

2.4秸秆直接还田存在不足之处

2.4.1由于秸秆还田量过大或不均匀易发生土壤微生物(即秸秆转化的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甚至出现黄苗、死苗、减产等现象。所以一般每亩秸秆粉碎翻压还田不超过300公斤,最多不超过500公斤,否则,会影响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速度及作物产量。因此在秸秆直接还田时,一般还应适当增施一些氮肥,缺磷的补施磷肥,但这样又会增加秸秆还田的成本,有时农民也不乐意。

2.4.2秸秆翻压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孔隙大小比例不均、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土壤与种子不能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小麦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这样的苗情较弱,一旦遭遇严寒天气或灌水不及时,就会造成冻害。

2.4.3易发生病虫害。

秸秆中的虫卵、带菌体等一些病虫害,在秸秆直接粉碎过程中无法杀死,还田后留在土壤里,病虫害直接发生或者越冬来年发生。

2.4.4播种成本增加

秸秆切碎的费用,为避免还田的不利因素所采取的措施都增加了播种的成本。

3治理秸秆焚烧的措施

3.1 有法可依

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秸秆焚烧污染、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安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了《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明确了秸秆焚烧和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保证了禁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要加大秸秆的利用, 从根本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其中江苏省于2009 年2 月27 日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草案)》,进一步的体现了政府的导向作用,做到有法可依。

3.2 加大宣传力度,控制秸秆焚烧

加强宣传,立足实际,通过村部广播、分发宣传单及宣传车形式对重点地区重点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秸秆的利用途径和焚烧秸秆的危害,提高农民自身的修养,从思想上认识大局,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3.3 分片管理,重点监督,重点区域实行禁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采取“市-县-镇-村-组”整体联动巡护, 对重点区域采取分片管理,责任到人。分片管理有助于分大划细,层层管理。充分发挥村民组织的作用,严防死守,确保不发生焚烧秸秆现象,并严格奖惩措施,强化责任追究。

3.4 突出重点,严格执法

一是提出预警机制,应由环保局、农林局、公安局联合发布秸杆焚烧预警。切实履行执法监督职责,对直接责任人进行教育或处罚;对造成重大污染事故、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导致人身伤亡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二是建立督察组,督促检查落实情况。三是建立报告制度,采取24小时报告制度。四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定点定时监督。

3.5 政府补贴和帮扶

政府在加强监督巡查的同时,要对未焚烧的区域实行奖惩制度。同时加强技术帮扶,针对秸秆的种类不同,分类处理,提高利用率。如积极推广小麦低茬收割、小麦秸秆捡拾打捆、带状旋耕以及秸秆根茬还田、小麦秸秆压块饲料等综合利用技术,从经济上解决秸秆焚烧及次生污染问题。

第五篇:我国票据市场融资为何明显升温

我国票据市场融资为何明显升温

关键词:票据融资 票据市场

目前,人们的融资注意力都放在股票、债券,或者银行贷款上,对于票据市场融资、票据市场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其实,票据市场有多种功能,它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应该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何为票据市场

票据市场,指的是在商品交易和资金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以汇票、本票和支票的发行、担保、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来实现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这个市场按票据发行主体来划分,有银行票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按资金属性来划分,有商业票据市场和融资票据市场;按交易方式来划分,有票据发行市场、票据承兑市场和票据贴现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资金融通的特点是:期限短、数额小、交易灵活、参与者众多、风险易于控制,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大众化、基础性的市场。

中国的票据市场,明清时代曾有相当的规模。解放初期,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仍然广泛使用票据,只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实行信用集中,取消商业信用,以银行结算划拨取代商业票据。从此,票据融资和票据市场的概念从社会经济生活中消失。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从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重新推行“三票一卡”,试图把银行结算转移到以商业票据融资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但实施中阻力很大,一度不得不重新恢复“托收承付结算”。到1996年,人民银行再度倡导发展票据市场,经过几年的努力,票据融资逐步升温,各商业银行也争相开办票据贴现业务,不少大中型企业从中体验到了票据融资的特点和优点,票据业务受到普遍欢迎,市场交易量有了明显的进展,票据市场初露头角。

发展票据市场是中国金融市场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票据市场的本质是商业信用,用现代金融学语言,就是指企业间的直接融资。票据市场的重要性,目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集中表现在人们融资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发展股票、债券,或者银行贷款之上,至于票据市场融资,只作为一种权宜之计,或者是作为应急手段而已。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票据市场的功能定位问题。目前,企业要从银行得到贷款不那么容易,发行股票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发行企业债券也不会如愿以偿,那么企业融资的出路在哪?尤其是中小企业怎么样才能得到社会融资支持呢?一方面,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大增,另一方面许多企业、许多有市场前景的项目筹资无门,导致了市场融资关系板结状态。今天的市场板结,同改革开放以前的限制商业信用,似乎并不相关联,然而实际上有内在联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以银行信贷取代商业信用,直接信用被人为地封杀;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又产生了以股票和债券(国债)市场替代商业信用的倾向,票据融资被人冷眼相待。所以,就不得不回到一个金融市场发展中的初始条件问题:票据市场是不是金融市场的发祥之地?发展金融市场能不能逾越票据市场这个发展阶段?有人说美国就没有票据市场,其实不然。美国企业的融资构成中,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可转让定期存单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从票据的发展历史进程来说,是先有产品交换后有货币,先有货币后有商业票据,先有商业票据后有股票。票据融资是从商品和劳务交易中以双方的延付行为为基础衍生的信用形式,是双方在平等、自愿、互利的条件下,提供的融资与融物的直接信用。这种信用行为以及由此而创造出来的融资工具,逐渐成为一种规范的交易对象和一套公共规则,并演化为一种特定形态的市场融资制度。我们现在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如果超越票据市场这一个必要阶段去建立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拆借市场,这种市场结构就远离了绝大多数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很难获得真正的市场融资机会。经过6年多的时间,到2002年,商业票据年末未到期额(余额)达到了7347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十几倍,然而,这样的规模,只相当于国债余额的47%。商业票据的交易总量,2002年最好的估计是25000亿元,也只相当于国债交易额的21%,大体上同股票市场交易最清淡的2002年股票交易额相等。至于商业银行的票据贴现余额只有5200亿元,只相当于同期贷款的4%。这种交易的规模和格局,真实地反映了票据市场本身的局限性呢还是反映了市场环境对票据市场的深重压抑?是票据受市场限制的结果,还是限制票据市场的结果?如果不从市场结构上调整这种残缺的状态,不加快解决票据市场发展滞后的局面,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找到市场融资的出路是渺茫的,中国金融市场要达到协调运转也是不可能的。

发展票据市场是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最佳途径

从2000年以来,对于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已经取得共识。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五”规划和近两届政府的工作报告,都把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作为政府工作的任务之一。这两年中,各地采取了许多措施和办法,以求优化本地区的信用环境,提出了“信用市”、“信用省”、“金融安全区”等等目标。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和“企业信用征信系统”,金融系统也投入巨资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这些诊断、维护、评价和强化社会信用的举措,是近两年来取得的可喜进展,会在今后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应该持久地坚持下去。

但是,这些举措,对贷款者来说,总有一种外部强制的不舒适感,没有一种内在的强烈需求;由这些外部征信体系所作的评价,贷款人也有许多辩解的理由;从征信体系来说,信息的取得和评价的不可抗辩性也难以保证。对一个企业如果要取得它的信用状况,一般来说应该具备四个条件:标准性、准确性、连续性、可计量性。一些模糊的、弹性的、推算的、类比的行为观察指标,就容易引起歧义,甚至产生纠纷。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掌握一个贷款人(这里以企业单位为对象),最直接最准确最不可辩驳的观测区,就是票据市场。

古人云:“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观察一个公司和企业的信用状况,从他们每天所签发和兑付的票据过程与结果,可以作为一个实时的稳定的观察座标。一个经营优良、管理完善的企业,它会十分珍惜自己的票据信用,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完备有效的票据管理体系,始终把票据信用作为应对市场变化的盾牌。很难设想,一个票据信用卓著的企业,会发生意外的突变。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企业如果经营风险积累、内部管理失控、资金周转异常,必然在票据流通中反映出来,这样的企业也必然借用票据融资来达到某种目标,最明显的标志,就会出现多种形式的票据违约与违规行为,从票据行为的细微变化中,就不难对其信用状况做出预测和评估。

如果建立了健全的票据市场体系,商业银行可以实时进行票据运行登记,把企业出现的不良行为形成信用记录,并不需要过多的投入,可以在银行电子支付体系中自动产生。这种记录,应该说是公平公正的,是不可辩驳的,也是可以随时对外公开的资料。有了这种票据市场记录,对企业来说既是一项无形资产,也是一道险关。同时,保持信用品牌的主动权始终在企业自己的手中,不存在外界的压力和偏见,记录是自己的行为书写的,那么企业就要承担丧失信用所造成的苦果。

所以,衡量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信用状况,从其票据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就可以得出基本判断。我们通过票据市场的规范化运作,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测,形成全社会稳固的票据信用观念,在交易中签发票据就不会出现拒收,到期票据不会出现拒付,票据纠纷就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济,那么整个社会信用会处于稳定高效的状况,投资和经营的效率必定很高,而风险必然可控,目前令人担忧的信用缺失问题可在大范围内得到深度缓解。

票据市场信用的价值比票据融资额度更宝贵

发展票据市场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是要为企业融资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使绝大多数企业直接从市场中得到低成本、高时效、多方位的融资便利。这几年的票据市场实践中,许多企业深切地感觉到票据融资的成本,低于银行借款成本、低于债券成本、低于发行股票的成本、更大大低于民间借贷成本。据调查,有些大企业全年节约的融资成本达几千万元到过亿元。据资料反映,全国由于三角债的牵累,每年形成的损失有3000亿元之巨。可见,发展和完善票据市场的社会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在最近几年中的票据市场发展过程中,企业关心的是自己的票据到银行能不能贴现,银行关心的是办理贴现票据有没有可靠的承兑和担保,管理决策部门担心的是票据市场搞大了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挤兑风险,等等。因此,目前的票据市场出了孤岛效应。一是票据类型孤岛:敢于接收的票据,只有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大多排除在外。第二个是企业类型孤岛:银行愿意为资金势力雄厚的大企业提供票据贴现,中小企业就受到冷落。第三个是地域孤岛:经济发达地区票据融资比较活跃,欠发达地区就无所表现。其实票据市场,并不是大企业的专利,也不是对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更不是由银行承兑汇票来唱独角戏。

目前的现实是:没有银行承兑的汇票,中小企业签发的商业票据,欠发达地区的票据,能不能提高信用度?如何提高信用度?从商业银行办理贴现的风险管理来说,有没有办法识别和预防风险?如果只是因为信用差,就拒绝开办这项业务,不见得是上策。理由是:存在的信用重于信用的存在。前者指在企业群体中,必定有少数企业十分珍重自己的企业信用,这些企业就是培养信用环境的种籽队,要使这些种籽队在票据融资中得到真实的利益,成为社会信用中的典范,然后逐渐扩大,使这种籽队的信用逐步扩张与升华,成为全社会的信用价值观,形成为公共规则。后者认为,现在几乎不存在任何信用,处处是骗子,认为目前无信用可言,显然是过于悲观的估计。现时整体信用状况不佳,只能说明建立现代信用制度是长期的任务,也是发展票据市场的长期价值这所在。从融资来说,银行办理10000亿元的贷款业务与办理10000亿元的票据贴现,于企业和银行在融资总量上并无区别,但对培育信用环境来说,后者的价值就大大高于前者。因为前者,只是原来的制度框架和管理理念之下的简单融资方式的重复,后者则孕育着新的融资理念和市场行为标准更新。从金融业发展的意义上说,发展票据市场导致的体制改革意义也远大于扩大融资规模的意义。从企业成长来说,树立企业良好信用形象的价值,可能几倍于融进几笔资金所包含的价值。

发展票据市场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

各类市场都要依法进行管理,而票据市场更有其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在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中使用票据融资,是从基本经济关系中产生的契约行为,这种行为构成要式票据以后,即转化为独立的票据契约行为,而且不能以前者的交易契约有效性来对抗后者的票据权利有效性。如: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供货合同,某乙签发了相应价款金额的汇票给某甲,甲得到票据之后,日后已经把票据转让给某丙,票据到期时,乙发现甲的货物有瑕疵,就以此为理由,拒绝对丙付款,这就违背了票据关系独立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履行商品合同中出现纠纷时,票据付款人不得以基础关系中的冲突为理由来对抗拥有票据权利的第三人。票据契约关系独立,票据才可能流通,否则就乱象丛生。

票据关系又不能依靠道德力量来维持。在融资性票据中,资金贷出方先行给付义务,就必须同时得到借入方签发的符合票据法规则的票据才能确保自己的合法权利,才能表达借入方履行义务的要式承诺。借了别人的钱要还,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借款不还,有损人格,在道德上是有缺陷的。但借款人当时未签发合格票据,事后借款赖账,就无可奈何。在融资关系中,仅仅依靠双方当事人的道德约束是非常有限的,签发票据是基础,还必须借助于强有力的公力约束,才可能使票据付款人履行义务,才能杜绝那种赖债、逃债和废债行为。否则,社会信用关系必然受到腐蚀,甚至导致社会信用链条全线崩溃。

在票据市场中交易的标的物就是单一的票据,这种票据同货币一样具有同质性,没有民族、地域、风俗、文化之别,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国的票据法粗细有所不同,但基本规则是一致的。早在19世纪的国际贸易中,各国就要求制订统一票据法,1929年的日内瓦票据法内容,至今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票据交易中的基本规则,除了有明显的强制性以外,还有明显的国际性,而且可以适用刑法条款进行制裁。所以票据法的强制力,高于其他民法和商法,其目的就是要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强力保证市场交易规则的统一性、履行权利义务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在票据理论上,概括为设权证券、要式证券、无因证券、流通证券。这些属性,只有依靠强制性法律作保证才得以实现。

在我国目前的票据市场中,对票据的任意性解释和恶意的抗辩屡见不鲜。如票据到期,以单位会计请假未上班为由就可以不付款,或者以商品入库数量不够就不付款,有的还以账户无款就拒付。这种票据法律观念的淡薄和对票据法律准则的践踏,必然导致票据市场的低效、无序和混乱,以至于积重难返。

发展我国的票据市场,除了要有强有力的法律为依托之外,还必须有科学的立法作根据。我国在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但票据法自身存在的理论误区,把早已过时的“真实票据原则”作为立法基础,阻碍了票据市场化进程;把融资票据排斥在商业票据之外,缩小了票据市场的发展空间;大量采用了银行结算的规则,使票据市场交易链条无法稳定和协调运转。坚持“真实票据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出现融资性票据,也就是怕出现无实质交易的空头票据,以保证每一笔票据都具有“自偿性”,即依据交易中的货款回流实现清偿。现行的票据管理法规中,还要求各家银行对票据的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要根据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运单等凭证进行“真实性审查”。且不说这种真实性审查的真实性、可行性和审查成本如何,即使是全部合格,可以断言就是真实的吗?目前要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放弃“真实票据原则”,及早修订票据法,以引导票据市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在宣传、培养票据法规意识、理清执法程序、保证司法效率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票据法的完备性和执法的有效性,是决定票据市场能否正常运行的首要因素。

发展票据市场离不开高效的市场管理

成熟的票据市场离不开有效的管理。票据市场由谁来管理、管理什么、怎么管理,至今还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票据市场有主体多元性、交易连续性、地域无限性和风险速发性的特点,所以监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有分布全国的监管网络;二有跟踪监测的工具;三有足够的调控实力。一张票据出了问题,应该就地处置,不能等待延误,如果市场状态不正常,就要相机抉择作出灵活反应,不能使问题成堆之后去算总账。我国三角债务数额之大、损失之重,与缺乏高水平的市场管理者有关。

当今的票据市场中,普遍感到棘手的是票据验证和票据信息查询问题。一些不法份子频频制造假票、变造票、空头票、克隆票,而且屡屡得手。解决这一难题,除了提高票据经营者的内控能力之外,全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全天候的票据查验与咨询网络。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电子网络系统,但缺乏网络联通与标准化管理手段,使票据市场中,受票人不是心惊胆颤就是防不胜防,极易为不良分子造成可乘之机。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不在于技术和能力上的不足,而在于管理者缺位。

票据市场经营的是单一的标准化的产品(票据),都是以货币的融通为标的,所以必须有标准化的操作规则。不能一地一个做法,不能一家一个做法,不能一时一个做法,更不能一户一个做法。这些规则由谁来研制、由谁来论证、由谁来核准、由谁来监控和裁判,也是目前市场运行中急盼解决的问题。如,最简单的是票据背书盖章,容易错的范围要不要划定,是不是压一点线就认定为不合格票据,总得有个统一说法。

票据市场的竞争现在越来越激烈了,什么样的竞争是良性竞争,什么样的竞争是恶性竞争,也需要有一个识别和确认的标准。由于各金融机构的规模大小、资力强弱不同,极易产生垄断竞争的弊端,一家票据经营机构完全可以凭借垄断实力,把另一家机构挤出市场。如果没有市场反垄断规则,没有反垄断的诉讼程序,市场的无序性和垄断性可能成为常态。发展票据市场,最终是要为资金价格市场化创造条件,实现资金供求价格均衡才是市场的最优状态。由于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争相进入票据市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打破了原有的融资垄断状态,票据融资价格日渐走低,为企业融资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也为市场利率的正常水准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但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的地位不均等,股票市场、国债市场、票据市场各自分立分离,没有形成以价格为机制的资金联动机制,金融市场的几个子市场出现了惊人的价格差。如票据市场的票据贴现利率最近已低到1.7‰到1.8‰,已经低于银行的短期存款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银行贷款利率在6‰左右,许多中小企业很难以这样的价格从银行得到贷款;民间市场利率高达12%到15%,仍然是不少中小企业获得应急资金的重要来源。发展票据市场之后,各市场之间的资金价格差,应该在票据交易中得到中和,也就是说,票据市场利率不仅是真实反映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市场利率”,同时也是联通金融市场中各个子市场的枢纽。如果目前社会资金总量确实大得不得了,可以维持最低的资金价格,则票据市场的交易总量,不应当是25000亿元,而应当上升1倍到3倍,一直到其他市场利率接近于票据市场利率,从而达到市场资金的供求平衡。现在银行贷款利率高于票据贴现利率的2倍,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而拚命地压低票据贴现利率,真不知道一些商业银行做这种要亏本的买卖意在何为? 维持票据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持合理的市场价格水平,也必须由市场监管部门运用极强的市场干预手段,监管当局也必须有强大的干预能力。这也是呼唤监管到位的理由之一。中国的票据市场方兴未艾,但愿因势利导,适时确立票据市场的监管机制,使中国的票据市场加快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下载融资性票据为何屡禁不止word格式文档
下载融资性票据为何屡禁不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控制融资性票据交易风险

    控制融资性票据交易风险 张懿 孙晓斌 2005.01.04 14:16:00 理论动向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靠信用手段来实现。融资性票据交易因为信用缺失成为了违背市场......

    假期补课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假期补课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尽管教育部门早就三令五申放假期间不准给学生补课,确有特殊原因需要补课的,也不准收取补课费。然而,每到放假时期,却总有相当多的学校和老师不顾教育......

    票据融资

    票据融资 票据贴现融资,是指票据持有人在资金不足时,将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支付给收款人的一项银行授信业务,是企业为加快资金周转促进商品......

    上班打牌为何“屡禁不止”?(五篇材料)

    上班打牌为何“屡禁不止”? “一点儿也不夸张地说,叙永官员上班时间没有打过牌的基本没有。”一位熟悉四川省叙永县官场的人士如是描述。间隔不过两个月就有50名公职人员上班......

    银行票据融资

    银行票据融资 票据融资又称融资性票据(英文:Notes financing)指票据持有人通过非贸易的方式取得商业汇票,并以该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套取资金,实现融资目的。票据是市场经济不断发......

    解谜票据融资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保险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解谜票据融资 票据融资从未有过像2009年如此辉煌的战绩,从巅峰坠落的每一个瞬间,......

    票据融资中心岗位责任制(★)

    **************************** 票据融资中心岗位责任制 为了加强对票据贴现业务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分工与责任,本着“谁经手、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做到既相......

    什么是票据融资

    什么是票据融资 票据融资又称融资性票据(Notes financing)指票据持有人通过非贸易的方式取得商业汇票,并以该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套取资金,实现融资目的。 融资性票据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