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2005年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5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13:0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部关于2005年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部关于2005年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教育部关于2005年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2005年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

估工作的通知

教体艺函[200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的精神,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宏观规划与指导,尽快提高学校运动训练水平,经研究,我部决定2005年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基本条件:

学校体育工作成绩显著,在相应运动项目上形成传统和特色,在全国居于较高水平;学校重视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在运动员学习、训练、比赛、管理、医务监督和营养保障等方面有相应制度和办法;具备相应项目训练、比赛所需的场地、设施;具有思想业务素质较高的优秀教练员和科研人员队伍;具有训练、比赛及科研所需的稳定的经费保障。

二、评估主要运动项目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开展运动训练的传统和训练条件,及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国际、国内大学生比赛项目相衔接的原则,评估项目为: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橄榄球、手球、棒球、垒球、武术、击剑、射击、定向越野、跳水、攀岩、自行车、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摔跤、柔道、跆拳道、帆船、帆板、赛艇、皮划艇、龙舟,以及棋牌、冰雪运动类等。

三、评估程序与办法

1.高等学校自评

申请参加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的高等学校(含已经在教育部备案的102所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应按照本通知及《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方案》(见附件一,以下简称《方案》)进行自评。在此基础上将自评报告和《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评估申报表》(见附件二,以下简称《申报表》)及相应的管理文件、表格、数据、证明(涉及训练场馆设施的需附照片)等材料(附电子版),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初评

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对申请评估的学校按所申报项目进行初评。专家组5人以上,由学校体育教育、训练、管理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

专家组依据《方案》要求,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本地总体规划对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和项目进行全面、科学、细致的评估,做到严格把关。初评后专家组按项目给出量化分数,投票决定初评合格学校,写出详细评估意见并由成员逐一签名。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署意见后于2005年9月15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将学校申报材料和初评合格学校的《申报表》报送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3.综合评估

教育部组织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专家委员会,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方案》,对学校申报的运动项目进行综合评估。经专家委员会综合评估符合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按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规定招生。

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部今后将定期开展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评估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展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统筹规划、有序发展、严格条件、规范评审、确保实效,防止一哄而上。我部还将定期组织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的检查,对没有按照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要求开展运动训练的高等学校,停止其享受高水平运动员的有关招生政策。附件:

一、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方案

二、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评估申报表

教育部

二○○五年六月十四日

第二篇: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

省属市(区)教委(局)、高等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和进一步推动高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08〕19号)、《贵州省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体育后备人才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暂行办法》(贵州省教育厅黔体发(2001)177号)和2010年全省体育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我省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切实加强我省体育人才培养力度,确保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为了尽快提高我省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水平,以适应新的形势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现就加强我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我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和申报教育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目标是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省教育厅、省体育总局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创造条件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对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进行宏观规划和指导,结合我省省情,地形、地貌和气候,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资源配置优化的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和竞赛体系。

三、体育院(系)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也是我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体育院(系)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四、普通高等学校均应开展运动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凡符合以下条件的学校,应努力建设高水平运动队:

1.学校体育工作成绩显著,在相应运动项目上形成传统和特色,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

2.重视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在运动员学习、训练、比赛、管理、医务监督和营养保障等方面有具体措施。

3.具备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比赛的标准场地、器材。

4.具有思想业务素质水平高的优秀教练员和科研人员。

5.具有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比赛及科研所需的稳定的经费保障。

五、对我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定期进行检查与评估。经专家委员会评估,符合条件的学校,按我省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规定招生。达不到举办高水平运动队条件的学校,不再享受高水平运动队的优惠政策。

六、我省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来源为在校有正式学籍的在读大学生。每年运动队成立后,将本校组建高水平运动员情况统一报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处备案,同时各普通高等学校将所组建的高水平运动员名单报贵州省大学生体育协会注册。

七、学校要高度重视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科学制订学习、训练和参赛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为运动员在学期间通过所学专业规定课程的考试和考核提供条件。

八、高水平运动员必须按照学校制订的训练和参赛计划,进行训练和参加比赛。对入学后无特殊情况,擅自不参加训练和比赛的高水平运动员,学校按学籍管理制度进行相应处理。

九、高水平运动员按照学校制订的训练和参赛计划进行的训练、比赛,应视为其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学分管理体系。对在国际比赛和全国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学校还应按其所获名次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学分。

十、为保证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展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学校,可将高水平运动员在国际和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得的优异成绩作为权重,计入综合测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其推荐免试研究生,具体办法由学校自定。

十一、我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应积极参加教育厅规定的省级比赛。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比赛的学校,将全省提出通报批评,不得参与本评优评先,另外在省专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经费上减半。

十二、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不断增强教练员的敬业精神,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和科学训练水平。学校应建立有利于调动和提高教练员工作积极性,与执教业绩直接挂钩的岗位聘任和精神、物质激励机制。根据我省学校体育师资的实际情况,要采取切实措施吸引优秀教练员到我省学校执教。对到我省优秀教练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应享受学校引进特殊人才的相关政策。

十三、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综合优势,加强对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如何提高训练质量和水平,有效缩短训练时间,解决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学训矛盾”这一突出问题。

十四、切实加强教体结合。学校应加强与当地、市(区)体育部门的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十五、要以我省普通高等学校为龙头,逐步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要考虑项目设置的群众性,与大运会、中运会相一致。普通高等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关心、扶持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

十六、学校应在坚持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善于利用社会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为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筹措资金。

十七、除教育厅奖励外,学校应对参加国内、省内大学生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教练员和运动员给予相应的奖励。

第三篇:关于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报名工作的通知

关于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报名工

作的通知 各省辖市招生办公室、各重点扩权县(市、区)招办公室:

为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报名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

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报名要求、年龄不超过22周岁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方可参加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测试报名:

1.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且高中阶段在省级(含)以上比赛中获得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三名者;

2.具有高级中等教育同等学力,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者,或近三年内在全国(或国际)集体项目比赛中获得前八名的主力队员。

二、报名时间、办法

参加高水平运动员测试的考生须先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报名成功后进行资格审查。

三、资格审查

(一)凡参加高水平运动员测试的考生资格审查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1.《2013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考生资格审查表》(附件1);

2.考生参加体育比赛的原始秩序册、成绩册(凡参加集体项目获得名次的考生,还须出具比赛场次、获胜场次等有关原始资料);

3.国家体育总局或省、市体育局授予等级运动员称号的正式文件。

(二)资格审查不符合高水平运动员报考条件者,不得参加高水平运动员录取。

(三)省招办审核参加高水平运动员测试考生等级运动员材料的时间另行通知。

附件:

1.2013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考生资格审查表

2.2013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考生名册(略)

第四篇: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开展

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技〔20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教育厅(委、局),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科技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探索建立以高校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科技部决定联合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现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方、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立足机制体制创新和长远发展,认真做好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各项筹备和组织工作。

附件: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一二年二月三日

第五篇: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开展

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技〔20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教育厅(委、局),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科技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探索建立以高校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科技部决定联合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

现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方、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立足机制体制创新和长远发展,认真做好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各项筹备和组织工作。附件: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二○一二年二月三日

附件:

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科技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开展的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多功能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教育部、科技部决定联合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建设。

一、建设意义

1.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行动。

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纲要中分别指出,要鼓励和支持多种模式、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要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高等学校主动服务社会意识,强化科教资源的统筹协调与综合利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提升高等学校服务“三农”能力。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是以区域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机制体制改革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快涉农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组织和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切实解决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发挥高等学校在区域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2.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我国现有的专职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仅依靠专职化技术推广队伍,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综合需求。近年来,在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涌现出许多适应市场需求、广受基层欢迎、富有活力的科技服务模式,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农村科技服务的内容与范畴,逐渐形成了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和多元化科技服务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格局。

高等学校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多年来探索建立了“太行山道路”、“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大篷车”、“湖州模式”、“百名教授兴百村”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式。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大力推进校地、校所、校企、校农间的深度合作,构建以高等学校为依托的“大学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使之成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

3.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高等学校从传统个体化、自发性为主的服务,向系统化、有组织的服务转变;迫切需要从间接式、短期性的服务,向与农村发展相结合、长期性服务转变;迫切需要从单纯依靠涉农高等学校,向多学科集成、多校联合、政产学研用融合的方向发展。

以服务为导向、以改革促发展,通过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一方面加快推动高等学校内部的改

革,另一方面推进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社会间的协同创新和服务,促进资源共享,发挥合力优势,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社会服务和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机制,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三、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制定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部署,协调发展。支持地方政府、高等学校先行开展建设,汇聚相关资源,落实建设条件和配套措施,在充分完善建设方案的基础上提出申请,成熟一批,启动一批。

2.省部联合、校地共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牵头组织申报和建设,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审批。依托高等学校通过与县、市级人民政府共建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分布式服务站等,建立稳定、实质性的合作,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3.综合服务、融合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农业生产、村镇建设、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医疗卫生、政府咨询以及农民培训等综合需求,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整合地方政府、企业、研究院所、农民合作社等多方资源,促进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推动高等学校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发展。

4.机制创新、模式探索。加快高等学校在人事管理、科研组织、社会服务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地方政府、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立适合区域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式。

四、建设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区域新农村建设的综合需求,通过逐步建设一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推动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改革与机制体制创新,建立基于农村基层多种形式的服务基地和跨地区、跨校的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促进资源

共享和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开放、综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成为带动和引领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重点任务

1.建立多种形式的新农村服务基地。(1)综合示范基地。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和特色,通过校地、校所、校企、校农间的合作,共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集科研中试示范、成果推广转化、农民技术培训以及学生实习创业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加快成果的孵化与转移,使之成为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辐射中心。(2)特色产业基地。紧密围绕当地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创新校地、校企、校农等合作方式,从共性关键技术出发,切实提升特色产业的产品质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益,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县乡特色产业的发展引擎。(3)分布式服务站。依托村镇建立分布式的服务站,及时掌握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等活动,组织高等学校力量和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为专职推广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为当地农民和生产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务,使之成为连接高等学校与农村发展的桥梁。

2.开展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通过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作出积极贡献,成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智库。对推进区域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科学研判,重点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农业产业体系规划、村镇建设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中心。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载体,推动学科交叉,培育新兴学科,加快学科集群的形成。

3.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提供产业指导、商情分析、科技推广、成果展示、农民培训等综合服务,形成高等学校专家与村镇、企业、农户间的纵向联系。同时,以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基础,实现互联互通,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构建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体系。

4.创新体制机制。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高等学校人事聘用与管理制度、教师考评与激励机制、学生培养与创新创业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间实质性的长期合作关系,明晰参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各方的定位、责权以及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校地、校企、校所、校农之间协同服务的新模式,加快高等学校办学模式转

变。

六、组织管理

1.启动时间。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成熟一批、批准一批,每年的申报时间另行通知。

2.管理形式。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领导小组,由科技部、教育部分管部领导共同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负责政策设计、总体规划、项目立项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科技部农村司、教育部科技司联合组成,负责处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规划制定、经费筹措、项目评审以及检查、验收等日常事务,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科技司。

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由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专家组成,负责对重大政策、规划设计、实施方案等进行咨询,提出咨询意见等。

3.申报评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牵头组织高等学校和其他参与单位共同设计建设方案,在前期充分培育和论证的基础上,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的建设方案进行初审,并组织咨询专家对初审通过的方案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经由领导小组审定批复开展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运行一段时间后由教育部、科技部按照批复建设方案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对于建设成效显著的,国家给予追加奖励;对于执行成果不佳或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要及时予以整改或停止建设。

七、保障措施

1.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和开创性工作,建立相关职能部门、依托高等学校联合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落实相关政策和支持条件,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依托高等学校要本着为新农村建设切实服务的根本原则,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加强联合,开展协同服务。明确负责机构和人员,制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方案、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特别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要有具体举措。

3.教育部、科技部将在政策、经费以及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地方、高等学校作为新农村发展研

究院的建设主体,在整合现有资源重点支持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鼓励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

下载教育部关于2005年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部关于2005年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