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这几年
大学这几年
总是不忍去回忆从前,我深信那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凝望着大学生活只剩下模糊的倩影,心情不由变得沉重起来。大学这几年,承载着青春流年太多的故事,太美的回忆,有欢笑,也有忧愁。
一部青春励志电影中有这样一段独白,被定格的笑容那么灿烂,永远不会改变,不会老去,不会随着记忆的变淡而褪色,永远保持在发生时的状态。是的,那一天,因为有室友的陪伴,我度过了人生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日。不在乎烈酒在胃里灼烧得有多难受,也不在乎身上被奶油涂抹得有多邋遢,脸上都洋溢着深深的情意和永远的幸福。
时间的自由支配,却又让人明知故犯地堕落了。不是在被窝里,就是在电脑前,其余的,都只是生活的附属部分。我喜欢把大学生活理解为远离于残酷现实之外的避难所,而思想上的觉悟并不意味着行动上的实践。
曾经不齿于唇的陋习,而今偏偏染上;曾经深恶痛绝的事情,而今偏偏爱上。曾想浊而不染,不料随波逐流,也曾怀疑是意志不够坚定,后来才发现是孤独不堪忍受。没有谁甘愿被群体遗弃,哪怕意志再坚定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于没有什物的世界。在一个谈论游戏的群体里,完全插不上一句话,便有一种被遗落的感觉。虽然并不喜欢,甚至有些厌恶,却还是为了融入群体,产生共同话题而纵情于网游。大把的时间和精力,都在虚拟的网游世界里溜走。
大概是生活在这个讽刺的世界,太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了。不是我们安于现状,只是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又或者,是在规避一个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的现实。在时间的空隙里,我看见了青春逐渐老去的影子。
后来,我意识到,浮躁是因为没有把心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于是我要下定决心要做真实的自己,改掉了懒床的习惯,也逃离了游戏的世界。我想,我们总得为自己,或者别人,做点疯狂而有意义的事情。也许并不完美,至少不会留下遗憾。哪怕青春终究是拿来祭奠的,却也不要在逝去时穿着白色的丧服。.而幸福的是,我还有勇气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喜欢了她两年,被人质疑,遭人嘲讽,依然无怨无悔。她的男朋友远在他方,我只是默默地陪在她身边。在风雨中一起走过长江大桥,在图书馆一起看书学习,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遵守我们的约定。她说,每年冬季都会为我织一条围巾,我觉得很温暖。我说,她在这座城市的日子里我都会陪伴着她,她的脸上推满了笑容。
后来,约定被我无情地打破。她落泪了,给我写了一封信,并希望我们还是好朋友,而我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因为真心付出过,而这段友情的本来模样从一开始就不纯粹。再坚持,伤害和折磨的只会是三个人。于是,我决定离开她的生活,此后不再联系,虽然很不舍很心痛,我依然不曾后悔。
不知道那一天,在热闹的人群中遇见她的时候,她心里在想什么,我的心里又在想什么。在她眼神里看不见半点意外,或者别的什么情
绪。我也没能吐出一个字眼,似乎都忘了致以问候的微笑。就这样擦肩而过,不知道她有没有回头,至少我没有回头的勇气。半个小时后,我又思忖了良久,还是猜不透当时她脸上的表情,还是听不懂当时我心里的声音。我又开始怀疑,那是不是我喜欢而熟悉的她,又或许刚刚的遇见只是我幻想出来的场面。再也找不到任何理由相信,在我生命里曾有这样一个女孩,陪我走过一段旅程。
蓦然回首,已经离开很久了。每天还是会习惯地进入你的空间,幻想着寻觅一些与自己有关的记忆。却发现,多了些与别人有关的说说,与别人有关的日志,与别人有关的照片,以及别人温情亲昵的留言。总是设想着自己是故事里的主角,心里却在隐隐作痛,不由得敲出一连串的祝福语,又默默地删去,也默默地删去了访问记录。
后来,我遇见了现在的她。我有了名分,我是她的男朋友。因为不想再错过,我知道人生没有如果,一切的错过或遇见都是生命的完美演绎。你能够拥有的或不能奢求的,若非今生,便于往事.曾经的挚友,都已经渐行渐远。偶尔有以前的同窗来看望,竟是喜不自禁。有时拿起电话,却纠结是否该打给他。害怕只是些嘘寒问暖的语言,害怕再也不能像从前一样无话不说,害怕从此不再一个世界。我想,小心翼翼地维系或许不及落落大方地放手。
有些人,无须刻意联系,时间会替你筛选;有些情,无须执意维系,生活会帮你取舍。时隔数年,再见也不会尴尬,已是最大的难得。时隔数年,聚首仍满心欢喜,本是最大的快乐。时隔数年,相遇还嬉笑怒骂,当是最美的时光。.大学这几年,失去了许多,也得到了不少。也许,得到的代价总是与失去有着某种暧昧不清的关系。在失而复得,得而又失之间,思想的深刻领悟才是时间给予青春最好的礼物。
大学这几年,曾取得了工作上的不少荣誉,曾不顾一切去旅行,曾认真喜欢过一个人,曾整夜不休打过游戏,曾为了生活卖过苦力,因为经历过,拥有过,付出过,得到过,没有什么遗憾。
大学这几年,隐约领会到了人情世故,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许多东西你不去争取,没人会替你争取。至于未来,我只想简单作罢,借用父亲那句话:人生数十年,简简单单才是真!
作者:周磊
专业:11级编辑出版学
联系电话:***
第二篇:窦桂梅:当校长这几年
【在本文中,窦桂梅首次全面梳理了其任清华附小校长以来,在学校管理方面所做的重要探索:努力诠释与丰富百年附小的“中国意义”,找到清华附小的坐标,牢牢牵住课改这个“牛鼻子”,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以整合思维撬动组织变革,让公益精神薪火相传„„】
2010年11月,我正式出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第16任校长。刚接手时,我一连好几个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当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刚出台,一系列改革和发展的艰巨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同时学校也面临着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作为校长队伍中的一名“新兵”,我如何不辱使命,带领团队,“回头看、向前行”?这几年,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其中有这样几件“最重要的事”──
一、找到清华附小的坐标
“承前”才能“启后”。清华附小是一所有百年文化积淀的老校、名校。“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无数先辈的所言所行诏示我们: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
翻开清华附小的历史,我陷入了沉思。百年来,清华附小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1915年,附小的前身成志学校创立,那时,学校就开设了算术课和英语课。受其时梁启超为清华大学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校训的影响,成志学校将“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立为本校校训。民国时期,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提出人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在他的倡导下,学校成立了由朱自清、冯友兰、叶企孙等著名学者组成的校董会,至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1936年大师们亲自签名的有关课程设置要求等一系列珍贵的历史记录。抗战时期,学校随清华大学迁往西南,艰苦的西南联大八年岁月,赋予其刚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品质,学校先后开设了科学课、体育课,并自制飞机模型、体育设施、肥皂等。从西南联大回到清华后,成志学校把周边的一所贫民学校(成府小学)并入本校,成立清华附设学校,让寒门子弟也能享受清华的教育资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秉持“勤俭办学,全面发展”的理念,探索“五四制改革”。改革开放时期,学校坚守“基础与创新”的办学思想,当下又提出“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可见,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清华附小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价值观引领、课程引领与公益服务引领。
守正中传承,传承中创新。清华附小“现在在哪里”,又“将去向何方”?循着这样的追问,我将清华附小“育什么人”、“怎样育人”两个问题当做自己的课题,开始进行既动脑又动腿的行动研究。我到北京市十一学校跟踪学习一个多月;带领教师们寻访了北京六所著名的幼儿园,了解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带着老师们到北京市十一学校和清华附中听课、参观,并请李希贵、王殿军、张思明等著名校长和专家来校讲座。小学与中学的衔接十分重要,由于我校的学生大多升入清华附中,因此,我又专门邀请清华附中的一些领导,以集体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会谈。经过一系列的走访我发现,儿童的成长被我们的教育人为地割裂了: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毕业一个月后即进入小学,面对陌生的知识体系,仿佛要翻越喜马拉雅山;同样,小学与中学之间也有一道明显的分水岭„„
带着这些问题,一方面,我带领教师全面实施“抗震加固”后的校园文化改造,一方面反复研究国内外有关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还就有关问题到一些著名的中小学与校长、教师讨论。这种研究与讨论,使我能够以更高的站位思考学校的未来发展、思考“育什么人”的问题。我深深地感到,我们在为学校寻找新的发展坐标时,不仅要“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还要学会“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在这样宽广的视角下,我们要使学校的发展与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相吻合,与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内核相契合,与历经岁月砥砺的附小精神相融合。
就这样,纵览历史,横观当下,我对学校应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做好幼小衔接和中小衔接等问题,逐渐形成了一些明晰的思路。以此为基础,在李希贵校长的指点下,我开始着手制定《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以下简称“纲领”)。在那段日子里,我满脑子都是“怎么办”——几个声音在打架,多少幅图画从眼前闪过;我一会儿泪流满面,一会儿愁眉紧锁,一会儿开怀大笑„„经过三个多月的“折腾”,初稿终于完成。之后,我把初稿交给中层补充修改后,再发给全体教师深入讨论、补充完善。老师们的智慧贡献大大提升了“纲领”的针对性;而老师们也因为自己的意见被采纳、甚至自己的某个用词被采用,而把“纲领”当做了自己的孩子。后来,我们又就相关内容征求全校家长和学生的意见。经反复修改,一年后,这一纲领性文件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经逐年修订,“纲领”已从最初的100条简化为现在的30条。几年来,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文化密码”,初步实现了全校教职工以及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认同。
例如:“纲领”勾画了学校的发展愿景:“我们努力,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教育的智慧与欢快的笑声;我们努力,让学生的每一个时刻都能享受学习的收获与成长的快乐;我们努力,让教师的每一天工作都能体会职场的幸福与专业的尊严”。我们初步从自我发展(身心健康·成志于学,自强不息·学会改变)、文化修养(工具运用·实践创造,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社会参与(公共道德·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三个维度,提出了清华附小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并概括出其通俗易懂的外显成长样态:“健康、阳光、乐学”„„
“共同理想,各自成长”,为学生和教师聪慧与高尚的完整人生和健全人格奠基,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都把学校当作精神皈依的家园„„正是这样真诚的愿望和强烈的使命感,推动我们不断明晰与检视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纲举目张,由此,清华附小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快车道。
二、牢牢牵住课程改革这个牛鼻子
“育什么人”的问题确定后,解决“育人载体”的问题,即如何基于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建构学校的课程体系,就成为我思考的核心问题。
结构决定功能,系统才能科学。为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在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尝试打破学科教学壁垒,精简、整合国家课程,补充、完善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基于国家课程且高于国家标准的清华附小的“1+X课程”体系。
“1”,即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1”是重要底线,是实现“健康、阳光、乐学”的根本途径。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用整合的方式实现减负增效。“X”,即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包括清华文化课程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修或自选课程。“+”,不是做简单的加法,而是促进“1”与“X”相辅相成,两者呈黄金分割之态:“1”占70%左右,“X”占30%左右;两者之间留有裕度,当“1”优化到一定程度时,“X”即趋近为“0”,那时,“1+X”即成为一个完整的、大写的 “一”,进而实现由“校本课程”到“本校课程”的转变。
目标保障质量。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含外显样态)的要求,我们构建了清华附小“十个一”的课程目标,其中前五个是基础目标,后五个是特色目标(允许师生制定自己的个性化目标)。基础目标包括:一流好品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特色目标包括: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着重在“优化整合”上做文章,包括学科间整合、学科内整合和超学科整合。
学科间整合。围绕学校的主要课程,根据每个学科的自身属性及相同的价值培养功能,我们把九门国家课程整合为“体育与健康、品格与社会、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五大板块,每个板块都包含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这不是简单的归类,其背后是课程理念与课程终极目标的转变。事实上,这五大领域的归类也只是一种整合形式,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进行跨五大领域的整合,如语言类与艺术审美类的整合等。
学科内整合。这是更好地优化学科自身专业性的重要途径。为提高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性课程的教学质量,我带领各学科团队,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研制出各学科每学年一册的《质量目标指南》。如语文学科,我们将“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三个课程目标,逐项细化、量化到12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中。这样,教师在每天的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都有了依凭。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将课程目标和内容“教育学化”,研发了供学生课内外使用的《乐学手册》。《乐学手册》具有内容整合、方法优化、总结规律等特点,以此取代各种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和练习册,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再以体育为例。体育是我校的核心课程之一。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曾任我校校长,他提出的体育育人理念一直在清华附小传承,现在,学校的运动场上树立着他的塑像,体育组被命名为“马约翰研究室”,大操场被命名为“马约翰运动场”。学校在“1+X课程”的构建中提出“体育锻炼三个一”,即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个健身大课间、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我们将体育课程内容分解为轮滑、板球、棒球、足球等十余种项目,供学生选择。在体育必修课上,学生们打破班级界线,根据爱好,组成新的班级进行学习;在体育自主选修课上,学生们更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因此,体育自选课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学校将校园足球作为品牌课程,充分发挥足球的育人功能。目前已形成“班班有球队,人人会踢球,男女都上阵”的浓厚的校园足球氛围,足球社团也在“鲁能杯”“百队杯”上取得了冠亚季军的好成绩。就在笔者写此文时,足球社团的16名队员正在阿根廷甲级俱乐部博卡青年队进行为期20天的集训;同时,清华附小与阿根廷足协签订了长达十年的合作协议,希望我们的校园“小球”能推动国家乃至世界“大球”的跨文化理解。
超学科整合。在实践中,我们找到了一些超学科整合的路径,如戏剧课程。每学期,每个班级都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剧。从选题、剧本创作,到节目排练、道具制作、舞台设计等,都由学生完成;语文、音乐、体育、舞蹈、美术、书法、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师,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再如“DI头脑风暴”、“轻松发明”、“清华少儿科学家”等拓展性的综合创新实践课程。以“轻松发明”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总结、主体附加、主体减少、组合发明、缺陷发明、反面突破、改变结构等方法,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已有14名学生的发明成果申请了专利。此外,学校利用坐落在清华园的独特优势而开设的“种植养殖课程”等,也都实现了超学科的整合。
超学科的整合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也体现在考核评价中。如我校一年级学生就是通过“玩游戏”,参加各科考试的。老师们设计了集各门主科的学习内容于一体的“拼音对对碰”、“字形小魔术”、“乐读天地”、“挑战金话筒”、“丁香花朵朵开”、“串珠谁最棒”、“成双成对蹦蹦跳”等九个游戏,让学生在愉悦中展示自己一学期的学习成果。家长看到这样别开生面的考试,无不交口称赞。
就这样,在渗透式、融合式、消弭式整合中,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富有清华附小特色的“1+X课程”体系初步建立,并得到教育部以及市、区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获得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有了育人载体,如何实现?“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这话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依此理念,构建“1+X课程”外,如何让它在每一个日子里、在学校的每一寸土地上落地生根发芽,让儿童感到,学校是为他们开设的、是促进他们生命成长的地方?这是我时时刻刻都在追问自己的问题。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中,我和我的团队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一)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我们以学生的学作为改造课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校创建了“预学—共学—延学”的基本教学流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前,教师参照《质量目标指南》,设计预学单,学生带着预学收获和问题走进课堂;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收获和质疑问难情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深入思考、思辨,交流、分享;课后,学生拓展学习,带着更高的渴求,在教师的指点下追求新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校考察的同行普遍认为:清华附小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课堂上常有预想不到的精彩。
(二)让儿童站在主题活动的正中央
教于有声,育于无声,于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智慧追求。我主张在组织主题活动时,改变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当配角的传统,让学生站在活动的正中央,成为活动的主角。
例如:清华附小每年都要隆重举办以“尊重感恩”为主题的毕业典礼。学校组建了毕业典礼学生筹委会,孩子们主动参加招募,放弃休息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筹备典礼。从主持词的撰写到会场布置,从节目安排到人员调配,从会前准备到彩排后诸多细节问题的反馈,孩子们全心投入。毕业典礼圆满结束,学生们非常激动;看着他们因收获成长而写满喜悦的笑脸,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孩子们又长大了!
为给学生搭建个性化成长的平台,学校经常举办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书画展、数科节、运动会、音乐会等,同时常年举办“水木秀场”活动。“水木秀场”不拘形式,集体、个人不限,展示内容不限。从舞蹈、声乐、器乐、戏剧、绘画、书法、摄影、旅游、篆刻,到棋类、朗诵、曲艺,等等,孩子们想展示什么就展示什么,想怎样展示就怎样展示。
三(4)班的小嘉是个满世界找虫子的“怪”学生,从小就对昆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研究昆虫的足迹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还延伸到美国、新加坡、印尼、厄瓜多尔等。他喂养了几百只昆虫,研究它们的习性,还制作了许多标本。二年级时,在班主任的鼓励下,他将自己写的昆虫日记和有关昆虫的绘画作品编辑成一本书,连同昆虫标本一起,在“水木秀场”进行了展示。他以“我与昆虫”为主题,用流畅、自信的演讲,让大家分享了他的研究与发现;展示了旅行途中罕见的昆虫世界,描述了昆虫标本的制作过程,推荐了他最喜欢的昆虫书籍,分享了有关昆虫的小知识。同时,我们还分别邀请了校友杨振宁和教育企业家俞敏洪为他题词鼓励„„
现在,“水木秀场”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课程之一,“达尔文李”、“许中医”、“张魔术师”、“小书法家”、“小考古家”等各种“小达人”不断涌现。孩子们在此秀出了个性,秀出了自信,秀出了成长。
(三)让“特别”的学生也能站在教育教学的正中央
每天早晨,我都会站在校门口,微笑着竖起大拇指或行鞠躬礼迎接学生。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因学生带给我“爱的回流”而消散。这个竖起的大拇指是送给清华附小所有孩子的,其中当然也包括那些有点“另类”、有点“特别”的孩子。在我的带动下,无论是在活动中还是在平时,老师们也都对那些“特别”的学生给予了许多特别的关爱,让他们也能站在教育教学的正中央。
我经常对年轻教师说,当教育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时,我们首先要检视自己,而不是埋怨学生,特别是不要埋怨和嫌弃那些学习有困难、相貌不漂亮、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较“特殊”的学生。
有个学生叫小维,非常喜欢画画,但数学学得非常痛苦,她反复问老师:“您说,我是不是永远都学不好数学?”有一次,她在创作绘画作品时突发奇想:我能不能用绘画来表现数学?老师了解到她的想法后非常高兴,引导她用数学语言和数学关系来表现绘画作品中人物间的对话和场景。就这样,在老师的鼓励下,小维坚持每天“画数学”,后来不仅出版了数学漫画图集《小毁成长记》,还考入了清华附中,并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还有个孩子总喜欢在教室里跑圈圈,转得老师和同学头晕。他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跑圈圈,有时跑大圈圈,有时跑小圈圈。通过和他对话,老师感到,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有丰富的背景,这可能成为其成长的障碍,也可能成为其成长的资源;对这些学生,我们不能要求其断臂重生,更不能揠苗助长。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个学生归于正常呢?最终,老师想出了陪他去检查各班卫生的好办法。检查卫生要沿着走廊转很多圈,这样可以有效地释放他的“爱好”。渐渐地,他不再在教室里转圈了,家长和他本人都非常高兴。
在清华附小,对何为“优秀”学生,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我们看来,一个孩子只要能“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四、以整合思维撬动学校组织变革
如果说“育什么人、怎么育人”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接下来要思考的便是“育人的保障机制”问题。还是在做一名普通教师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老师上面的领导太多,什么学科组长、年级组长、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副校长、校长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老师很难招架。有时同一个工作,几位领导说法不一,老师无所适从。主持学校工作后,我更感到学校的管理部门过多,层级过多,信息失真时有发生,工作落实慢,且过于行政化,似乎管理的任务就是督促、检查、评价。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用课程整合的思路,“倒逼”管理思维方式的改变,撬动学校组织变革。
首先,我们把原来的八个处室整合为三个研究中心,即“1+X课程”研究中心、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服务研究中心。部门少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就容易多了。而且,这三个部门都叫“研究中心”,而不叫处室,旨在减少行政色彩,强调“研究”的重要性;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要深入一线,收集、研究信息,科学决策,实行价值引领、文化引领和专业引领。
为进一步减少层级,使管理重心下移,我们又把六个年级整合为低、中、高三个学段。每个学段就像一间小学校,设段长、常务副段长,段长由中心负责人兼任。学校赋予段长一定的权限,全权负责本学段的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确保质量;学段聘任哪些教职工,段长说了算;本学段教师的考核、教职工级别和薪酬,段长有相当大的话语权;此外,段长还可以决定本学段预算内经费的使用,即拥有一定的财权。因为段长参加校务会议,参与学校工作的研究和决策,掌握学校各项工作的意图、标准、方法,所以,工作落实快捷,一竿子插到底,信息很少失真。这样,学校即实现了组织管理的扁平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近两年来,我校还通过实行“影子校长”制度,培养梯队,学校每月都有一位中层干部和一位一线最年轻的教师担任“影子校长”。在这一个月中,他们行使相当于校长或副校长的管理职责,主持校务会议和学校日常工作。这一举措,实实在在地使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得到了历练,特别是增强了全局意识,提升了管理能力。
现任三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李春虹2013年被选中担任“影子校长”。那时,她刚从美国交流回京,恰逢几个大型会议及一个国际性论坛要在我校召开。她白天带班、上课,还要抽空到全校各年段和班级巡视;下了班,她除了要批改作业,还要参与会场安排、灯光调试、资料分类、课件准备等烦琐的会议筹备工作。她深有感触地说:“从旁观者到组织者,站位不同,视角就会不同;做‘影子校长’,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在推进学校组织变革中,我还借鉴了一些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如项目负责制等)。我建议全校教师都读一读星巴克董事长、CEO霍华德·舒尔茨的著作《将心注入》,以及黄海鹰的《海底捞你学不会》等;甚至建议老师们到星巴克喝咖啡,去海底捞吃饭,亲身体验并深刻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道理。
五、让公益精神薪火相传
清华大学因其地位特殊,而对社会进步、民族振兴承担有更多的责任。如清华大学第二任校长周诒春1913年上任后,即创办了贫民子弟学校——成府小学,并在这所学校开设了语文、算术、地理、历史、音乐、体育,以及木工课(以为学生将来作谋生之用)。他特别强调,清华学生一定要有社会服务意识与“家国情怀”。的确,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担当。作为校长,我始终有一种自觉的意识:清华附小除了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外,还必须承继清华的光荣传统,让公益精神薪火相传。
2003年,清华大学开通了第一批教育扶贫现代化远程教学站,清华附小随之陆续开展了教育扶贫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远程直播等方式,与偏远地区的学校实现互动交流。
2011年,我们将“社会公益事业”正式写入《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学校自此开始开展贫困地区小学校长、教师驻校培训工作。每年,学校都会邀请一批来自贫困地区的校长、老师,到学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同时,学校先后委派40多名教师,到内蒙、新疆、西藏、广东等20余个省市自治区支教;每年还会接待全国各地的五六千名教育同仁来校参观学习。
2014年12月,“清华附小伟新教育扶贫在线学习共同体”在京启动。这意味着,每一周,清华附小都会有五节精品课程,借助清华大学庞大的远程教育扶贫网络,通过卫星,以真实课堂传播的形式,传送到全国3600多个远程教学站(覆盖全国88%的国家级贫困县),从而大面积地向贫困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
在北京,我们将优质资源送到了朝阳区、昌平区和石景山区,或在那里办学,或与之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百年励精图治。清华附小将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开阔的视野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诠释与丰富百年附小的中国意义。这是我作为清华附小校长的神圣使命!
第三篇:这几年社交网站发展迅速.
这几年社交网站发展迅速,在国内出现了诸多的社交网站(sns网站),据doubleclick ad planner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的社交网站和去年发生了相当大变化,酷窝网由去年的第十升到了第三,而去年排名第一的51则下降到第四。
1。人人网(原校内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聚友网(MySpace),是以SNS为基础的娱乐平台,是全球最大的在线交友平台MySpace的中国本地化网站,提供免费的微型博客、个人主页、个人空间、电子相册、博客空间、音乐和视频上传空间等服务
第四篇:谈谈工作这几年
谈谈工作感悟
从毕业到现在,已经工作了将近3年,时间不算长,但是经历的工作环境也已经有3家了,下面简单谈谈这几年的工作吧。
11年毕业以后,直接进入了一家视频监控和视频会议的公司开始工作,在公司总部学习期间,我发现我其实还蛮好强的,当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一群人在一起学习时,我是很愿意在各个方面都当最好的,被别人超过的感觉至今想起来都令我不爽。其实说起来我感觉自己是个很奇怪的人,平时的工作生活我总认为自己还算一个蛮高调的人,我不喜欢别人无视我的感觉,可是一到那种所谓的培训学习,需要选派组长时,或者需要有人发言时,我永远都是躲的最远的那一个。这些是我在公司总部培训时感受到的。
当为期一个半月的培训结束以后,回到云南,进入工作,与同事打交道,发现其实工作环境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至少那种勾心斗角的情况是不会出现在我的工作中的,当时办事处一共2个售前,3个售后,6个销售,售前售后的同事相处起来非常融洽,销售和我们的关系,在我看来完全是利用关系,没有事情时,正眼看一下都很难,有事情时,那叫一个热情,会让人感觉受不了。和多个销售出差后,逐渐了解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虽然大家片区划分的很清楚,但是彼此之间的坏话诋毁还是不可避免,可能是为了以后岗位的提升吧,出差途中包括吃饭,总是少听不了他们之间的各种成见,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勾心斗角的一部分吧。通过和他们的接触,让我彻底放弃了做销售的打算,在我眼里,钱够用就好,没必要为了钱去做一些自己很不愿意的事情,但是现在的社会,做销售如果不去做,那你注定了没有好的业绩。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我不喜欢为了不大的利益去诋毁别人,我也不会让别人有机会有动机来诋毁我。
第二份工作给我的经历是惨痛的,本以为找到了工作兴趣的我,真到了工作时候才发现,和我起初预想的相差极大,我想找的技术工作,到了现实变成了苦力,所以很快就辞掉了这份工作。
第三份工作,我经历了一个月才找到,起初挑挑拣拣,不大的公司不想去,经常出差的公司不想去,不是技术工作的不想去,挑来挑去终于发现,自己的实力、工作经验,让自己没有一丝挑选的资本。
现在的工作持续至今,也已经快两年了,经历的事情也很多,有得意,有失意,得意的是工作做得还算满意,部门同事之间相处非常友好,大家愿意互相帮助。
暂时就这么多吧,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被社会打磨的越来越圆滑,越来越懂得为人处世,但是人的本性,是不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改变的。
第五篇:我这几年公务员考试经历
我从没上过培训班,感觉培训班,就是骗钱的机构。骗你钱没商量 ??
山东在零八年以前,我考过不下十几次,那时山东还没参加全国联考,题目比较偏怪邪,一直没考上。2007考过一次国
考,考了98点多,行测47。5,申论50分左右,行测不满50,单科受限,没进面。2008考过一次国考,国税,报的安徽的,考了108左右,排名十六名,没进面,不过可以调剂,调到新疆国税,去了后,学历专业审核没通过,没让面。白去一
趟,不过我在火车上时,又通知我可以面试了,我没再赶回去。这是我的两次国考经历,山东考的太多了,行测最高就
考过60分左右,申论五十多分,根本考不上,山东竞争太激烈,一比200的比例,因我第一学历是专科,只能报限制少的,所以竞争激烈,而自考本科没学位证,要学位的又报不了名,注定我在山东根本考不上,所以,就放弃了。08年九月
转考吉林,考上了一个县级市的省直垂直管理事业编,然后09-2012这四年,吉林辽宁每年考两次。黑龙江没考过,不
感兴趣,有幸辽宁进面一次,辽宁面试是一比二,我笔试第一,只比第二名高零点六五分(这是第二次结构化考试。发
挥了很好成绩,面试79。5,无奈第二名女生83。5,超过我),结果第二名女生翻盘,没考上,吉林面试进了两次,一
次工商,结构化面试,第一次参加,没经验,考了65分,被涮。去年2012吉林公考面试75。4,成功上岸,离开县级市,考上了一个地级市的省垂直管理单位。
从考公以来,我就2007年买过一本华图的行测书,申论书没买过,平时也不怎么学习,就临考时,翻翻行测,基本上与
裸考差不多。考时也不报多大希望。考上就进面试试,面试我也没怎么准备,就是下了几本中公的面试书,随便看看,又自个演练一番。总之,我考公,基本就是碰运气成份多一点,有很大侥幸心理。我从没上过辅导班,每次考完,那些
在校门口给我宣传材料的人,我理都不理,扭头就走。
可能每个人考公准备的过程不一样,反正我是没怎么下功夫,所以考了二十几次,五进面试,实际参加四次,一次无领
导,就是我考上吉林省直事业单位这次,无领导,因为我笔试高,第一次参加无领导,笔试分高,面试不高,但我还是
上了。三次结构化,失败两次,成功一次。
我看论坛好久,发现论坛真正努力的人很多,我很庆幸我没怎么努力就考上了。大家看看我论坛号就知道,我零八年注
册以后,就没怎么上论坛来,因为笔试不过,无颜上论坛扯淡,只有去年,考上了,才开始上论坛。
其他省的,我08年还考过山西的一次,除此,就是山东 辽宁 吉林,这些省的事业编 公务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