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同诈骗中“逃匿”的作用
合同诈骗中“逃匿”的作用
合同诈骗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发、常见的经济犯罪。从司法实践来看,合同诈骗罪往往与正常的合同矛盾和纠纷相互纠缠,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看,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作为司法机关来说,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得出唯
一、合法和正确的结论。《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五种客观表现形式,其中第四种情形规定的“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本人就“逃匿”在合同诈骗罪认定中的作用肤浅探讨。
一、逃匿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自然人的逃匿。
作为自然人,其逃匿形式多表现为搬离原址、通讯中断、失去联系、逃往异地等。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仅凭受害人的报案或其他人的口头证实就轻易下结论。比如搬离原址,如果确实搬离,还要证实是否属于正常的搬迁行为,搬迁过程属于刻意逃避受害人还是公开搬迁。同样,失去联系和原来的通讯方式中断,也不能直接认定为逃匿。比如当事人有可能是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暂时失去联系,如出远差、出国、因其他原因而无法联系等。实践中,有些当事人手机丢失,对方当事人发现手机无法打通,就怀疑受骗上当,而后以
涉嫌合同诈骗罪报案。因此,对于报案人来说,是否进行过一些寻找当事人的努力,也可以作为认定是否逃匿的间接证据。
(二)单位的逃匿。
合同诈骗案存在单位犯罪的情形,因此有必要单独探讨单位逃匿的问题。与自然人逃匿略有不同的是,单位没有住处而只有办公地点,不存在搬离原住处的问题;此外,单位人员众多,联系方式更为多样复杂,认定“失去联系”难度更大。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是单位搬离原来的办公地点,而且负责人、业务人员均无法找到,以及原来的通讯方式失效而无法与单位取得联系。这里需要区分的是正常的迁移与单位逃匿。一般来说,单位正常搬迁之后,或者在工商局作变更登记,或者通过公告、告示等方式通知业务对象,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较容易地获得新的办公地点。而单位携款物逃匿后,往往刻意隐瞒其具体去向,当然不会作变更登记、公告等。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逃匿后的单位往往就此解散,不会继续开展业务,以避免暴露自身行踪。
二、“逃匿”与躲避债务的区别与认定
在认定逃匿时,最易引起困惑的问题就是逃匿与逃避债务的区分。在客观表现形式上看,两者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比如大都表现为搬离原址、断绝联系、中断通讯等。对于受害人来说,两者都使得受害人无法与对方取得联系,以致无法通过诉讼等手段挽回自身损失。两者的诸多相似之处,决定了司法认定的难度大。但是,逃匿与躲债也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形,正确认定行为属于逃匿还是躲债,对于获取案件事实真相、正确认定案件性质具有关键作用。
从本质上看,逃匿是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形式之一,是在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支配下实施的行为。逃匿本身即与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和成立紧密结合。而躲债行为的本质是为了逃避民事追偿,不是在非法占有目的的支配下行使的,不具有犯罪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事人为了暂时躲避无法清偿的债务,采取隐瞒去向、中断联系等手段,防止债权人向自己索债,是较为常见的情形。其真实主观目的往往是:由于资金或其他困难无法解决,而暂缓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待以后有能力时再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因此,与合同诈骗罪的本质是侵犯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不同,躲债行为只是侵犯了当事人的追偿权,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即在于刑事犯罪与民事纠纷的区分。
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看,两者之间也存在细微区别。比如逃匿所逃避的不仅只有受害人,而且往往针对一切可能泄露自己行踪的人员。而躲债大多只是逃避债权人,对于其他人员则一般不刻意隐瞒行踪。此外,躲债行为一般只是暂时或短时期的行为,当事人在躲债的同时,往往还要进行其他正常的经济活动。认定行为属于逃匿还是躲债,有时还需要借助其他条件来证明。比如合同主体身份是否真实,合同内容是否真实、可信和可履行,合同签订前后当事人的其他表现,对获取财物的处置情况,等等。只有综合全部情况,进行全面具体分析,才可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三、“逃匿”在合同诈骗罪认定中的作用
(一)逃匿是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形式之一。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五种客观表现形式,第一至四项采取了列举式规定,第五项为概括式规定。从立法本意上说,司法实践中如果出现了上述列举的四种情形,则可以认定合同诈骗罪客观方面条件的成立。携款或物逃匿作为其中的一种情形,与其他客观表现形式共同构成完整的客观表现体系。逃匿,主要指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为控制和转移财物、逃避受害人追索和司法机关打击而逃跑和藏匿。从犯罪嫌疑人的角度出发,在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实施合同诈骗行为以后,自然而然地要考虑将犯罪非法所得更好地控制,同时还要躲避受害人的寻找和追索财物,以及司法机关的打击。可以说,逃匿往往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后自然、合乎情理的选择,在实践中频繁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逃匿经常用于推定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
合同诈骗罪认定的重点和难点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方面。不仅合同诈骗案件如此,其他诈骗案件(包括诈骗、金融诈骗等)和职务侵占等案件同样需要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逃匿行为的发生,在客观上的直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犯罪客观表现体系的重要一环,而且也是犯罪嫌疑人犯罪动机和目的的外在表现。正因为如此,认定逃匿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也是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有利佐证。从理论上说,犯罪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具有不同的含义,其认定标准和要求也大相径庭。但在司法实践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表现却相互结合、相互印证,难以完全割裂。逃匿行为作为客观表现的一种,对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与其他客观表现形式相比,逃匿对于认定非法占有主观目的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其他客观表现形式往往只能从某一方面说明行为人的履行能力、履行意愿为虚假或虚构,或者采取了较为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段方法,不具有普遍意义,与非法占有主观目的的联系不够紧密,因而证明力也就大打折扣。而逃匿本身即是非法占有目的的一种自然、客观的外在表现,与目的本身紧密相连,两者互为条件,能够直接印证。
(三)逃匿与其他客观表现形式相互结合,共同发挥证明作用。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四种具体客观表现形式。对于这四种情形,刑法规定为“有下列情形之一”,也就是说,只要有其中一种情况出现,即符合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实践中,有不少合同诈骗行为确实存在四种情况之一,但也有很多案件,行为方式包括了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比如,既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又有逃匿行为的;或者以履行小额合同诱骗对方履行合同后,又携款物逃匿的。也就是说,具体客观表现形式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存在相互结合的情况。在此情形下,几种客观表现形式共同形成相互结合、相互印证的客观表现形式体系,强化了证明效果,使刑事证明的确定性得以增强。
从刑事诉讼的证据角度看,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样作为证实犯罪客观表现的形式,逃匿具有比其他客观表现形式更强的证明力。逃匿作为犯罪后期犯罪嫌疑人的主动行为,反映了犯罪嫌疑人真实的犯罪目的和动机,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排除其他可能的合理怀疑,也可以更有力地对抗犯罪嫌疑人对于自身行为的辩解。
第二篇:辩护词(合同诈骗)
辩护意见
宜宾县人民检察院:
贵院审查起诉中的犯罪嫌疑人郭XX涉嫌合同诈骗一案,根据法律规定,郭XX委托XX律师事务所XX律师为其辩护人。辩护人接受委托后,查阅了郭XX提供的相关材料,向嫌疑人了解了案情经过,并到贵院查阅复印了起诉意见书,现根据事实和法律发表以下辩护意见,供贵院审查案件时参考: 辩护人认为,犯罪嫌疑人郭XX在本案中的行为不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其行为不能构成犯罪。
根据《刑法》规定,所谓“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结合本案的实际情况来看,郭XX的行为在主、客观方面均不符合该罪构成要件的要求。
一、主观方面,郭XX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
(一)郭XX接受谢XX转账一百万元的行为,系履行XX建筑集团公司项目部与谢XX的内部承包协议,其性质属于单位意志,而非自然人意志。在XX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部与谢XX签订的内部承包协议上,约定保证金支付的收款单位为“郭XX”,并且注明了账号,项目部还特别在该账号处加盖了印章。1
可见,谢XX向郭XX的账号转账一百万元人民币的行为,实际上系履行其与项目部签订的协议中约定的保证金支付义务,项目部也认可郭XX代其收取保证金。
(二)根据XX公司与发包人XX公司的合同约定,XX公司需向其缴纳保证金。该项目内部分包后,XX公司要求谢XX缴纳保证金符合建设工程行业业务习惯。由此可见,郭XX并没有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而收取保证金。从保证金的性质来说,就是发包方要求承包方为工程顺利实施并验收合格提供的一种担保,且当条件成就的情况下,接受保证金一方须向缴纳保证金一方退还。项目部收到谢XX支付的保证金后,会将该款项支付给XX公司,工程完工并验收合格后自然予以退还。实际上,XX公司承包到相关工程后再将工程原封不动地转包给谢XX,让谢XX代为享有和履行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作为XX公司的合法授权代表郭XX,在本案中的所作所为纯属建筑工程施工市场上的惯常行为。
(三)本案属于较为典型的合同纠纷(民事),合同相对人谢XX并未完全按照他与XX公司项目部签订的内部承包协议履行。即,他并未按时向XX公司项目部指定的账户存够二百万元保证金,按照他们之间的合同约定,谢XX的行为属于违约行为,应当按二万元/日向项目部支付违约金。此时,郭XX根本没有任何义务要退还谢XX已经缴纳的保证金,即便是要退还,也是该由项目部来退还,并且是在扣除谢XX的违约金解
除了他们之间的协议之后再退还。该内部承包协议签订于2011年4月14日,谢XX在时隔仅仅三天未经与项目部充分协商沟通就径行向公安机关报案,其所为意在借刑事立案侦查而逃避民事违约责任的嫌疑甚大。
(四)从郭XX与贾XX等人以及他所做的其他工程项目的情况也可以表明他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公安机关的《起诉意见书》将郭XX与贾XX等人签订协议又解除协议的事实列出,并认为可能与本案存在关联性实属明显错误。其一,郭XX与贾XX等人签订协议又解除协议,纯属民事行为,与本案没有任何联系;其二,郭XX在与贾XX解除合同后且与谢XX签订合同之前,其私人帐户上尚有二百万余元的存款余额,完全有经济实力退还贾XX的保证金;其三,郭XX不仅全额退还了贾XX的一百万元保证金,还在贾XX未能正式开工但确有损失的情况下,给予了他二十三万元补偿金(贾XX出具了收条);其四,郭XX在近十年间,大大小小做过十余个工程,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争议或纠纷。
二、客观方面,犯罪嫌疑人郭XX并未实施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财物的行为
(一)XX公司与谢XX签订内部承包协议的两个基础合同是完全真实。XX实业有限公司与XX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建筑工程总承包合同,前者将其位于四川省遂宁市XX工业园区的天然气制9万吨∕年、丁二醇及9万吨甘氨酸项目项下
堡坎、场地平整、土石方挖运等建筑施工工程发包给后者系客观事实。XX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与XX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分包协议,将部分工程分包给XX公司,协议中约定XX公司应支付两百万元保证金也系客观事实。对此,谢XX及其岳父在签约之前专门单独到实地进行过考察。
(二)XX公司委托郭XX作为授权代表具体负责该项目并出具了授权委托书,也同样合法有效。在XX公司与XX公司签署的合同上,郭XX作为公司代表签字,尔后郭XX再作为XX公司代表与谢XX签订内部承包协议。可见,郭XX在本案中的身份系XX公司项目负责人,其行为包括签订内部承包协议等行为均系职务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并且没有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
(三)XX公司遂宁项目部实际存在,其成立和运行并不违反法律规定。XX公司成立遂宁项目部后,其印章也在XX县公安局备案。因此,该项目部具备与他人签署内部承包协议的合法资格。
(四)XX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与XX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分包合同,系附条件生效合同,且公安机关立案时(甚至是现在)只有条件成就,就会生效。该合同中关于生效条件的原文表述是:“双方签订协议并完成相关手续后七日内保证金汇至甲方账户后本协议生效”。根据文意,该合同生效的条件有三:
1、双方签订协议;
2、完成相关手续;
3、保证金汇至XX公司
账户。可以看出,第一个条件已经成就,第二、三个条件尚未成就。第二个条件的成就需要合同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没有时间限制。第三个条件有时间限制和基础,是在第一、二个条件成就之后的七日以内。实际上,该合同尚未完全生效主要在于没有时间限制的第二个条件尚未成就。所以,即便是在公安机关已经立案的情况下,谢XX与其岳父仍然希望和愿意继续和XX公司项目部合作,签订补充协议,就在于他们知道XX公司直到现在也未将工程包给第三方,XX公司和XX公司的那份分包合同完全可以履行,而并不是已经失效或者无效。
以上可见,郭XX在与谢XX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并没有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谢XX在本案中也并没有基于错误的认识而交出自己的财物。
综上所述,辩护人认为,犯罪嫌疑人郭XX在本案中无论是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的表现和行为,均不符合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其行为不能构成犯罪。
XX律师事务所
XX律师
二〇一一年六月九日
第三篇:合同诈骗.ppt.Convertor
建筑法规
陈战利
Construction Code
案例分析
孙某原是甲厂的一名业务员,现已被开除。孙某对甲厂怀恨在心。某天,孙某在外地遇见乙公司经理,便以甲厂名义与乙厂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合同到期前,乙厂电话询问履行合同事宜。
(1)甲厂称不知道孙某的行为,拒绝履行合同。乙厂诉至法院,要求追究甲厂的违约责任。
(2)甲厂称不知道孙某的行为,乙厂把情况说明后,甲厂认为有利可图,便答应按期交货,结果因当年原材料供应紧张,生产成本上涨等问题,甲厂拒绝交货。乙诉至法院,要求追究甲厂的违约责任。甲则称孙某的代理行为无效。
问:法院会支持哪一方?若孙某是持有甲厂的空白合同书与乙公司签订合同,结果会怎样?
3、几种不当代理行为
(1)滥用代理权的行为(有代理权):
代理人应当诚实有信,行使代理权应符合被代理人的利益。滥用的几种情形:自己代理、双方代理、与第三人恶意串通。
(2)无权代理:指在没有代理权的情况下以他人名义实施的民事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
① 没有代理权而为代理行为
② 超越代理权限而为代理行为
③ 代理权终止而为代理行为
法律后果:是否一定无效?
或然状态
被代理人追认:有效
被代理人拒绝追认:无效
(3)表见代理:指本身没有代理权,但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存在使善意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情况,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行为。
构成要件(缺一不可):
①行为人没有代理权;
②相对人(第三人)主观上善意;
③客观上存在使相对人相信无代理权人有代理权的情形。
常见情形:
表见代理人持有被代理人的介绍信或有印章的空白合同书。
法律后果:与无权代理截然不同,对被代理人而言:产生与有权代理同样的后果。
对相对人而言:
既可主张为一般的无权代理
也可主张为表见代理
合同诈骗罪
[释义]本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或隐匿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刑法条文]
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
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
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
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第二百三十一条 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三十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
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法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12.16 法发
〔1996〕32号)
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利用经济合同诈骗他人财物
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诈骗数额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
额认定,合同标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
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
(一)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有效的担保,采取下列欺骗手段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
财物数额较大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1.虚构主体;
2.冒用他人名义;
3.使用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单据、介绍信、印章或者其他证明文件的;
4.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能兑现的票据或者其他结算凭证作为合同履行担保的;
5.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符合担保条件的抵押物、债权文书等作为合同履行担保的;
6.使用其他欺骗手段使对方交付款、物的。
(二)合同签订后携带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
履行的财产逃跑的;
(三)挥霍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
产,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的;
(四)使用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
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上述款物无法 返还的;
(五)隐匿合同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拒不返还的;
(六)合同签订后,以支付部分货款,开始履行合同为诱饵,骗取全部货物后,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或者双方另行约定的付款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其余货款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1998.4.ZI
法释[1998]7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对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问题
作以下规定:
第四条 个人借用单位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出借单位
名义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归个人占有、使用、处分或者进行其他犯罪活动,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借用人的刑事责任外,出借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
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的单位,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被害人明知签订合同对方当事人是借用行为,仍与之签订合同的除外。
第五条 行为人盗窃、盗用单位的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私刻单位的公章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归个人占有、使用、处分或者进行其他犯罪活动构成犯罪的,单位对行为人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私刻单位公章或者擅自使用单位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签订经济合同的方法进行的犯罪行为,单位有明显过错,且该过错行为与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单位对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条 企业承包、租赁经营合同期满后,企业按规定办理了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变更登记,而企业法人未采取有效措施收回其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通知相对人,致原企业承包人、租赁人得以用原承包、租赁企业的名义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该企业对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原承包人、承租人利用擅自保留的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原承包、租赁企业的名义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企业一般不承担民事责任。单位聘用的人员被解聘后,或者受单位委托保管公章的人员被解除委托后,单位未及时收回其公章,行为人擅自利用保留的原单位公章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占为己有构成犯罪,如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个人和单位。
二、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并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三、本罪的具体量刑标准,目前尚无司法解释。浙江省高级法院的标准可供参考:个人骗取4000元、单位10万元,为“数额较大”起点;个人骗取5万元、单位骗取30万元,为“巨大”起点;个人骗取20万元、单位骗取100万元,为“特别巨大”起点。
第四篇:辩护词(合同诈骗)
辩护词
尊敬的审判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XXX律师事务所接受本案被告人XXX之妹XXX的委托,并征得被告人XXX本人的同意,指派我们担任被告人XXX的辩护人。在接受委托后,辩护人通过查阅案卷材料、会见被告人,对本案涉及的事实及应适用的法律有了准确的认识。现提出如下辩护意见:
一、公诉机关认定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公诉机关在起诉书中认定‚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30日期间,被告人XXX在xxXX有限公司先后担任施工员、项目部经理。‛而事实上,根据公安机关对被害人,证人XXX的询问笔录,可以证实被告人XXX离开XXX有限公司的时间并非2010年7月30日。被害人XXX证实‚2010年8月4日,…我是上午到的XX,到了以后我给XXX打电话,XXX在公司开会。‛(见2010年9月2日公安机关对被害人XXX的询问笔录P2〃第7行)、被害人XXX证实‚8月7日上午,我就到曼哈顿来,走拢XX,XXX在开会…8月9日,我和弟弟XXX下午来到李家沱XX,我们给XXX打电话,他说‘在开会’,我们等了30分钟‛左右,XXX就出来了。‚(见2010年9月2日公安机关对被害人XXX的询问笔录P2〃第11行、倒数
第3行)。XXX证实‚在2010年8月9日15时左右,我、XXX三人到李家沱XX工地项目部大门等签合同的人。过了半小时左右,一男子从项目部办公室里出来,XXX介绍说:‘这个是XX有限公司的经理XXX。’…XXX喊我们等会,现在公司在开会,我回去交代一下。‛(见2010年9月3日公安机关对XX的询问笔录P2〃第12行)。XX证实‚他是2010年8月初,大约是8月4日左右走的。…我是2010年8月4日左右受公司的委派来李家沱XXX工地进行现场管理,我来接工作时,XXX在工地办公室,我见到了XXX的。‛(见2010年9月3日公安机关对XXX的询问笔录P1〃倒数第5行、P2〃第1行)。XXX证实‚大约是8月9日或者8月10日,XXX就走了‚(见2010年9月3日公安机关对XXX的询问笔录P2〃第6行)。综上,被害人与证人证实的被告人任职的时间与公诉机关起诉书中认定的时间相互矛盾,而公诉机关并无其他证据证明其认定的事实。辩护人认为,被告人任职的时间是区分其是否具备与被害人签订劳务工程合同以及保证该合同得以履行的能力的重要证据。因此,公诉机关认定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二、被告人XXX的行为,不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从主观上看,被告人XXX主观上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没有诈骗的故意,所以不符合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构成要件。首先,根据被告人与被害人XXX签订的《建筑工程
外墙保温施工<劳务责任合同>》上载明的签订时间,可以证实,被告人与被害人签订合同的时间是2010年8月4日(虽然被害人XXX称实际签订合同的时间为2010年8月9日,只是签订合同的时候看到被告人签订的8月4日,所以签的2010年8月4日,辩护人认为,此说法违背了一般的社会常理,难以令人信服,因此应当以合同上签订的时间为准)。此时,被告人并没有离开XX有限公司。并且,根据XX有限公司的内部规定,被告人作为该公司的项目经理,其权限包括劳务班组的确定(见2010年9月3日公安机关对XX的询问笔录P1〃最后1行以及2011年4月19日公安机关对XX的询问笔录P2〃第7行)。所以,作为项目经理的被告人,代表XX有限公司与被害人签订合同,是一种正常的职务行为,被告人具备签订合同以及保证合同得以履行的能力,并非有预谋地进行诈骗。其次,早在被害人提起的民事诉讼中,被告人在知道被害人没有承包到劳务工程后,遂立即委托代理人XXX将其当初收取的3万元保证金退还给被害人。在被害人拒不收取的情况下,被告人又委托代理人将上述款项存放于承办法官XX处,以便被害人随时领取。由此可见,被告人根本不具有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的目的。
2、从客观上看,被告人XXX既没有实施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诈骗行为,又没有骗取保证金后逃匿的行为。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利用自己曾任该公司项目部经理的名
义,私自与XXX签订假工程劳务合同,骗取被害人XXX工程保证金人民币30000元后逃匿。‛如前所述,被告人并没有私自与被害人签订假工程合同,而是代表公司的一种正常的职务行为。对于公诉机关指控的被告人骗取保证金后逃匿的行为,辩护人认为,公诉机关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首先,根据公安机关对证人XXX的询问笔录可以证实,被告人在X有限公司任项目经理期间,公司为其办理了V网(即将企业内部的号码加在某个虚拟的网络里面,这个网络里面的码号在互相通话时可以享受优惠),并且由公司支付加入V网的费用。在被告人辞职离开公司以后,已不再是公司的员工,理所当然的会选择更换手机号码。所以被告人并非有意躲避被害人或者公司。其次,在被害人提起民事诉讼以后,被告人委托了代理人积极参与诉讼。可见被告人并没有逃匿的意思。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规定,被告人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不符合上述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公诉机关的起诉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因此,辩护人认为,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以上辩护意见,望合议庭充分考虑并采纳!
辩护人:XX事务所律师
二零XX年X月XX日
第五篇:贷款、合同诈骗
《刑法》
第一百九十三条 【贷款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第二百二十四条 【合同诈骗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2000.9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但是,在处理具体案件的时候,对于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不能单纯以财产不能归还就按金融诈骗罪处罚。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 第五十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第七十七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