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案件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确认

时间:2019-05-15 06:5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合同诈骗案件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确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合同诈骗案件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确认》。

第一篇:合同诈骗案件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确认

合同诈骗案件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确认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在侵财类刑事案件审理中至关重要而又疑难复杂,在诈骗类犯罪特别是合同诈骗犯罪审理中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显得更为突出,直接决定案件性质是属于民事纠纷还是属于刑事犯罪,从而与当事人的财产安全、人身自由密切相关,也最终会对案件侦办机关的司法业绩和司法形象产生影响。从近年来合同诈骗案件的司法实践看,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各个环节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查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在这上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案件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无法查清行为人的主观心态究竟如何,以致最终对案件性质难以作出决断,各方争论不休,纠结不清。

从行为人的角度讲,非法占有目的属于其主观意识内容,不像客观存在的事物那样具有直观性、外在性;从司法主体的角度讲,需要依据行为人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以及其他客观事实,通过逻辑思维分析,进行推定得出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结论。合同诈骗案件的基本事实来源于市场行为主体的追求利益性活动,与那些来源于普通民间活动的案件事实相比,此类案件事实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行为人本身置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支配之中,要想拨开迷雾,在纷繁芜杂的事实中发现其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与否,难度非同一般。某些合同诈骗案件的侦办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从立案到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审判等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干扰因素,客观上增加了认定行为人的主观心态的难度。

对于如何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以及相关学理解释已经作了某些规定和理论探讨,有助于我们对行为人的行为性质作出分析判断。但是,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复杂多样,无论是司法解释还是学理解释,其本身具有抽象性,将具体的案件事实准确涵摄于其中从根本上讲需要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和丰富的经验积累。正确审理合同诈骗这类疑难复杂案件,需要长期的渐进的经验积累。在这方面,应当充分发挥案例指导的作用。案例指导以其具体、及时、灵活的优势,对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起着必不可少的补充作用。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充分重视案例指导在经济诈骗类犯罪中的析难解惑的作用,不断用来源于全国各地的经典性案例丰富、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强、提升我们的能力,保证正确适用法律、保障司法权的统一行使。

第二篇:案件信息确认报告

案件信息确认报告

确认报告号:XX年XX期

签发人: 单位名称(盖章)

—————————————————————————

(案件信息应含以下内容:

一、公司名称、案发时间及案情概况。

二、涉及人员及情况。

三、涉案金额及风险情况。

四、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

五、本机构或公安司法机关已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据此情况,我单位认为此事件已构成案件,特此报告进行案件信息确认。承办部门:

主办人: 联系电话:

年 月 日

第三篇:确认房屋买卖合同有效案件

确认房屋买卖合同有效案件

房地产律师靳双权作为从业十余年的资深房地产律师办理了大量房地产纠纷案件,积累了大量办理房地产案件的经验,现在房地产律师靳双权将这些案件改编为房地产纠纷案例,本案件是一起案件,现在我把这个案子改编为案例的形式,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为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安全,本文当事人全部使用化名)

一、基本案情

陈飞与李振系夫妻关系,双方育有一子陈晖,陈飞于1992年2月19日去世。陈飞为建机公司职工,1201号房屋原为陈飞承租(无书面合同),该房屋为建机公司的自管公房。

1992年2月27日,李珍向建机公司申请(申请书放于陈晖处)将涉案房屋承租人由陈飞变更为陈晖,落款处有“李珍”签字的字样,盖章处印有“李珍”字。李珍对此不予认可,称其对申请书不知情,并且自己不会写字,该申请书上的签字并非其本人书写,其也没有人名章。即使申请书是真的,该申请书应当放于房管科,不应陈晖所有。建机公司解释是由于工作失误,使陈晖持有了该申请书。经过法院释明,李珍曾提出笔迹鉴定,但是其后主动撤销了该鉴定申请。

1991年11月29日,建机公司(甲方)与陈晖(乙方)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约定陈晖购买涉案房屋,房价款15000元,乙方一次性支付付清价款,甲方给乙方优惠20%,即12000元。涉案房屋的产权证于1997年10月25日填发,所有人为陈晖。陈晖主张合同的实际签订日期为1992年2月27日,根据1991年的房改政策将合同改写成1991年11月29日,建机公司对此表示认可。李珍不认可,主张当时陈飞在世时陈晖就与建机公司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

涉案房屋的购房款、购房维修费及供暖费缴费人均为陈晖。建机公司提交的涉案房屋产权档案材料中的购房通知单缴费人均未陈晖,时间为1992年2月。李珍对此不予认可,主张购房票据不能证明陈晖交纳的是涉案房屋的购房款,供暖费是其缴纳,建机公司的记载无法证明房屋是在陈飞去世后购买。

二、法院审理 一审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虽然李珍主张自己不会写字,申请书上的签字和盖章非自己所为,但是其没有提供相反的证据予以证明,而根据建机公司的记载、陈晖所出具的申请书、购房发票、供暖发票可以证明,涉案房屋是由陈晖购买,虽然陈晖不是该公司职工,但是陈晖系陈飞的儿子,其购买涉案房屋并不违反公司的规定,因此法院认为涉案房屋属于陈晖所有,驳回了李珍的诉讼请求。

法院判决后,李珍不服上诉至二审,称自己从未变更过承租人,申请书上的签名和盖章并非自己所为,因此请求法院判令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三、法院判决 一审判决:

驳回李珍的诉讼请求。二审判决: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四、律师点评

知名房产律师靳双权点评

知名房产律师靳双权点评:

本案争议的焦点一是陈晖变更承租人是否经过李珍同意,二是陈晖与建机公司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

一、陈晖是否具有购买涉案房屋的资格

陈晖变更承租人是否经过李珍同意,是其是否具有购房资格的前提条件。陈晖向法院提交了李珍签名并盖章的变更承租人申请,李珍坚决否认申请书系其所签、否认人名章系其所有,而其又放弃了可以对其陈述的真伪作出科学判断的鉴定程序,李珍放弃鉴定的行为降低了其陈述意见的可信度。相反在此问题上建机公司认可陈晖的陈述,故法院认定建机公司经李珍申请变更承租人正确。至于申请书的持有问题,申请书的真实性对本案事实的认定构成影响,由谁持有对本案事实认定不构成影响。

二、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

陈晖与建机公司均认可房屋买卖合同实际签订时间为1992年2月27日,只是根据1991年房改政策,合同时间倒签为1991年11月29日,而建机公司提交的涉案房屋的房屋产权档案材料中所附的各项证明的开具时间与陈晖、建机公司的陈述相互印证,故法院认定建机公司与陈晖于1992年2月27日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正确。涉案房屋为建机公司自管公房,建机公司有权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房屋交易对象。房屋承租人变更后,建机公司将房屋出售给陈晖的行为并无违法之处,亦不损害他人利益,双方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应认定为合法有效。

李珍与陈晖系母子关系,而李珍无任何证据显示陈晖与建机公司有利益上的关联,故李珍称陈晖与建机公司有利害关系,法院不予采信。

第四篇:合同诈骗中“逃匿”的作用

合同诈骗中“逃匿”的作用

合同诈骗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发、常见的经济犯罪。从司法实践来看,合同诈骗罪往往与正常的合同矛盾和纠纷相互纠缠,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看,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作为司法机关来说,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得出唯

一、合法和正确的结论。《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五种客观表现形式,其中第四种情形规定的“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本人就“逃匿”在合同诈骗罪认定中的作用肤浅探讨。

一、逃匿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自然人的逃匿。

作为自然人,其逃匿形式多表现为搬离原址、通讯中断、失去联系、逃往异地等。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仅凭受害人的报案或其他人的口头证实就轻易下结论。比如搬离原址,如果确实搬离,还要证实是否属于正常的搬迁行为,搬迁过程属于刻意逃避受害人还是公开搬迁。同样,失去联系和原来的通讯方式中断,也不能直接认定为逃匿。比如当事人有可能是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暂时失去联系,如出远差、出国、因其他原因而无法联系等。实践中,有些当事人手机丢失,对方当事人发现手机无法打通,就怀疑受骗上当,而后以

涉嫌合同诈骗罪报案。因此,对于报案人来说,是否进行过一些寻找当事人的努力,也可以作为认定是否逃匿的间接证据。

(二)单位的逃匿。

合同诈骗案存在单位犯罪的情形,因此有必要单独探讨单位逃匿的问题。与自然人逃匿略有不同的是,单位没有住处而只有办公地点,不存在搬离原住处的问题;此外,单位人员众多,联系方式更为多样复杂,认定“失去联系”难度更大。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是单位搬离原来的办公地点,而且负责人、业务人员均无法找到,以及原来的通讯方式失效而无法与单位取得联系。这里需要区分的是正常的迁移与单位逃匿。一般来说,单位正常搬迁之后,或者在工商局作变更登记,或者通过公告、告示等方式通知业务对象,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较容易地获得新的办公地点。而单位携款物逃匿后,往往刻意隐瞒其具体去向,当然不会作变更登记、公告等。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逃匿后的单位往往就此解散,不会继续开展业务,以避免暴露自身行踪。

二、“逃匿”与躲避债务的区别与认定

在认定逃匿时,最易引起困惑的问题就是逃匿与逃避债务的区分。在客观表现形式上看,两者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比如大都表现为搬离原址、断绝联系、中断通讯等。对于受害人来说,两者都使得受害人无法与对方取得联系,以致无法通过诉讼等手段挽回自身损失。两者的诸多相似之处,决定了司法认定的难度大。但是,逃匿与躲债也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形,正确认定行为属于逃匿还是躲债,对于获取案件事实真相、正确认定案件性质具有关键作用。

从本质上看,逃匿是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形式之一,是在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支配下实施的行为。逃匿本身即与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和成立紧密结合。而躲债行为的本质是为了逃避民事追偿,不是在非法占有目的的支配下行使的,不具有犯罪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事人为了暂时躲避无法清偿的债务,采取隐瞒去向、中断联系等手段,防止债权人向自己索债,是较为常见的情形。其真实主观目的往往是:由于资金或其他困难无法解决,而暂缓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待以后有能力时再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因此,与合同诈骗罪的本质是侵犯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不同,躲债行为只是侵犯了当事人的追偿权,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即在于刑事犯罪与民事纠纷的区分。

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看,两者之间也存在细微区别。比如逃匿所逃避的不仅只有受害人,而且往往针对一切可能泄露自己行踪的人员。而躲债大多只是逃避债权人,对于其他人员则一般不刻意隐瞒行踪。此外,躲债行为一般只是暂时或短时期的行为,当事人在躲债的同时,往往还要进行其他正常的经济活动。认定行为属于逃匿还是躲债,有时还需要借助其他条件来证明。比如合同主体身份是否真实,合同内容是否真实、可信和可履行,合同签订前后当事人的其他表现,对获取财物的处置情况,等等。只有综合全部情况,进行全面具体分析,才可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三、“逃匿”在合同诈骗罪认定中的作用

(一)逃匿是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形式之一。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五种客观表现形式,第一至四项采取了列举式规定,第五项为概括式规定。从立法本意上说,司法实践中如果出现了上述列举的四种情形,则可以认定合同诈骗罪客观方面条件的成立。携款或物逃匿作为其中的一种情形,与其他客观表现形式共同构成完整的客观表现体系。逃匿,主要指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为控制和转移财物、逃避受害人追索和司法机关打击而逃跑和藏匿。从犯罪嫌疑人的角度出发,在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实施合同诈骗行为以后,自然而然地要考虑将犯罪非法所得更好地控制,同时还要躲避受害人的寻找和追索财物,以及司法机关的打击。可以说,逃匿往往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后自然、合乎情理的选择,在实践中频繁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逃匿经常用于推定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

合同诈骗罪认定的重点和难点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方面。不仅合同诈骗案件如此,其他诈骗案件(包括诈骗、金融诈骗等)和职务侵占等案件同样需要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逃匿行为的发生,在客观上的直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犯罪客观表现体系的重要一环,而且也是犯罪嫌疑人犯罪动机和目的的外在表现。正因为如此,认定逃匿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也是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有利佐证。从理论上说,犯罪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具有不同的含义,其认定标准和要求也大相径庭。但在司法实践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表现却相互结合、相互印证,难以完全割裂。逃匿行为作为客观表现的一种,对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与其他客观表现形式相比,逃匿对于认定非法占有主观目的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其他客观表现形式往往只能从某一方面说明行为人的履行能力、履行意愿为虚假或虚构,或者采取了较为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段方法,不具有普遍意义,与非法占有主观目的的联系不够紧密,因而证明力也就大打折扣。而逃匿本身即是非法占有目的的一种自然、客观的外在表现,与目的本身紧密相连,两者互为条件,能够直接印证。

(三)逃匿与其他客观表现形式相互结合,共同发挥证明作用。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四种具体客观表现形式。对于这四种情形,刑法规定为“有下列情形之一”,也就是说,只要有其中一种情况出现,即符合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实践中,有不少合同诈骗行为确实存在四种情况之一,但也有很多案件,行为方式包括了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比如,既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又有逃匿行为的;或者以履行小额合同诱骗对方履行合同后,又携款物逃匿的。也就是说,具体客观表现形式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存在相互结合的情况。在此情形下,几种客观表现形式共同形成相互结合、相互印证的客观表现形式体系,强化了证明效果,使刑事证明的确定性得以增强。

从刑事诉讼的证据角度看,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样作为证实犯罪客观表现的形式,逃匿具有比其他客观表现形式更强的证明力。逃匿作为犯罪后期犯罪嫌疑人的主动行为,反映了犯罪嫌疑人真实的犯罪目的和动机,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排除其他可能的合理怀疑,也可以更有力地对抗犯罪嫌疑人对于自身行为的辩解。

第五篇:警惕利用工程承包合同进行合同诈骗的案件

警惕利用工程承包合同进行合同诈骗的案件

作者:区公安分局 创建时间:2009-11-16 14:33:30

2009年4月7日,经侦大队接宜宾市xx公司的简xx报案称:泸州市xx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朱xx、陈xx等人虚构泸州市纳溪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其公司有1000亩土地的煤制甲醇型汽油厂的基础平场挖填方2200万立方的土石方工程,宜宾市xx担保公司与泸州市xx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朱xx、陈xx等人于2008年7月13日签订项目《土石方工程协议》,并向该公司缴纳35万元保证金后,发现该工程未批复,该公司位于泸州市江阳区江阳西路43号楼1单元10号的办公场地已退租,人员已潜逃。经侦大队接案后,于2009年4月16日受理案件开展初查,经初查查明,犯罪嫌疑人朱xx、陈xx等人,采取虚构事实,以不进行招标为名,于2008年3月至7月先后骗得四川华天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航长城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泸州锦虹路桥有限公司、牟光英)、张汉雄、王德民、周文华等单位和个人为获得基础平场挖填方土石方工程缴纳的保证金、好处费共计200余万元,其行为涉嫌合同诈骗犯罪。

一、此类案件作案手法:

(一)虚拟身份:犯罪嫌疑人往往在一无工程、二无资金、三无固定人员、四无技术设备的情况下,利用虚假工商营业执照、虚假的挂靠手续,有的甚至使用全套伪造的手续等手段来虚构主体身份,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假身份。

(二)采用虚假工程项目进行分包的手段:犯罪嫌疑人谎称自己已获得XX工程,以该工程量大为由,需要转包部分工程为诱饵,与受害者签订虚假的承建合同,并以收取保证金的形式进行诈骗。

(三)作案后立即消失:犯罪嫌疑人运用上述手段进行诈骗,每次收取保证金的数额都很大,在得到一定数量的现金后,犯罪嫌疑人就立即消失。

二、防控措施

(一)建筑工程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应建立行业风险意识。在签订各类建筑工程合同前,应当通过工商、网络或自己的关系网等各种途径,了解对方的主体资格、注册资金、经营状况、履约能力等,尤其是对方提供的有关文件、材料等情况,以便达到去假存真,这样会在较大程度上排除因假工程、假合同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合同诈骗,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企业。

(二)“不要相信天上能掉馅饼”:此类合同诈骗犯罪通常都以高额的利润作诱饵,使受害人觉得面前就有一座“金矿”,从而忽视了嫌疑人所表露出的假的一面,盲目签订合同,以致受骗。

江阳区经侦大队

二00九年五月二十二日

第二种情况:如果查实王某与四建公司的关系确实属于挂靠关系,那么,王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按老刑法规定,罪名为诈骗罪,刑期一样)。理由是: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签订合同的形式,采取隐瞒事实的方法,使四建公司多次“自愿”地向其“拨付巨款”,并从中加以侵吞的行为,完全符合合同诈骗罪的特征。

下载合同诈骗案件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确认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合同诈骗案件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确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