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13:3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九四二》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九四二》观后感》。

第一篇:《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2013年1月11日,和龙供电、农电组织全体员工在和龙供电分公司会议室观看了电影《一九四二》。

影片讲述了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故事主人翁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在逃荒的途中,不计其数的人因忍受不了饥饿和行路的痛苦和劳累,最终死在了路上。生存下来的人则是继续疲劳地向前赶路。老财主一家本来带了足够的粮食,可是不巧碰到了国民党的士兵,又遭遇了日本战机的轰炸。在混乱中,粮食家伙全部被无耻的兵痞所抢掠。这里十分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士兵的无理和无耻。他们虽然是国家的保护者,却根本不体恤人民,在日军轰炸后的混乱中,很多国民党士兵争相抢夺灾民的财产,甚至还强占一些年轻的女孩,那样子不像是一个军纪严正、训练有素的国家士兵,反倒像是街头的无赖和山中的土匪。在遭受这次的抢掠后,老财主一家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灾民,也开始了他们的人生悲剧。而饥饿的折磨也是越发地难耐,财主的旧日长工甚至在夜里偷偷地背着妻子要将自己的女儿买给别人做童养媳,而价钱却只有三升小米。可见当时的灾荒到了怎样严重的地步,往往到了这个时候,平日的金玉可能还不如这三升救命的小米。最低层百姓的实际生活,几个家庭的毁灭几代人的命运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沧桑感,复杂的心理压抑感和心痛感。

观影后大家都感觉非常震撼,普遍感到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与70年前的闹饥荒来比今天是幸福的快乐的。员工们深受启发、受益匪浅,观影活动大大改善了大家的思想模式,今后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以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正确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感恩社会感恩企业,带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能做到快乐的生活,激情的工作是奉献社会的最好方式。

(辛苑)

第二篇:《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看完《一九四二》后,有种欲哭无泪的感受,满腔的愤懑沉重地压在心底,让人透不过气来。

影片反映了在干旱和战争等天灾人祸面前,人们的绝望与无助。通过对小人物们在夹缝中求生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思想及行为的深入刻画,暴露出了当时整个社会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泯灭。

信仰的缺失:一直以来,宗教在我国民众的心中并未扎下根基,普通民众普遍信奉“天”这一不能称其为信仰的意志,而灾难面前唯一支撑人们活下去的不是强烈的信念而是求生的本能。影片中,“范东家”在万念俱灰时,发出一声长叹“老天爷啊!”流露出的是对残留信念的彻底绝望。传教士“小安”起初抱着一颗热忱的心,布道于逃荒路上,藉此救灾民于水火之中。但当他发现“主”的庇佑并不能止住小女孩内脏里喷涌而出的鲜血,更不能阻挡日本轰炸机的血腥屠杀时,动摇了自己坚定的信念,任由恶魔侵入肌体。至此,我们看到的是一具具如同行尸走肉的躯壳,挣扎在死亡的边缘线上,这也让观众们看清楚了一切悲剧的根源。

道德的沦丧:纵观整部影片,最大的道德沦丧者就是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置人民于水火而不顾的国民党政府;其次便是为了一已私利而敲诈勒索灾民,截留倒卖救灾物灾的国民党政府官员、投机资本家们;最后是那些为了活命 1

而苟且偷生的灾民们,为了活命他们选择了去偷、去抢,去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当人们没有了坚定的信仰与信念,道德的沦丧也就顺理成章了。

人性的泯灭:静下心来想想,灾难与战争并不是人类最大的悲剧,它们只是悲剧的制造者,生存危机面前人性的脆弱、良知的泯灭才是最最悲惨的事情。当我们注意到两个小小的核桃就能擎起“少东家”强奸民妇的禽兽之欲,一顿饱饭成为了村民互相残杀的引子,手中的武器变成了兵痞们抢掠灾民的利器时;当我们听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以军兵混杂为由而下达滥杀无辜的命令时;当我们联想到人吃人那一幕惨绝人寰的场境时,内心已变得冰凉。至此,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是无尽的悲观与绝望,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愁怅与迷茫。

最终,影片在残酷的背后也留给了人们一丝丝活的希望,“栓柱”为了完成对一日之妻的承诺放弃了跳出火海的机会,为了留住继子对他已死去父亲的“念想”而丢掉了性命,带给我们心酸的同时,让人看到一点点的人性光辉。或许影片是想用这种振聋发聩的“声音”来激起人们对人性的反思,唤醒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第三篇:《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这周学校组织看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让我想起了一个难忘而又重要的日子,那就是“世界粮食日”。粮食对我们人类是多么重要啊,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电影展示的正是河南大旱中的史事,所有人没有粮食吃了,人们都开始向附近的陕西省迁移去寻求粮食,在迁移的路上,有的人们由于饥饿死在了途中,有的人们被在战争中的轰炸夺去了生命,有的人们在火车上睡着了被摔死在轨道的两侧,有的人们……在人们开始数人数的时候,才发现死去了300万人,300万什么样的概念啊!南京大屠杀人数的十倍啊!假如人们在那时候都注意节约储存粮食,恐怕结果也不至于如此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也许对这首李绅写的《悯农》很熟悉,脱口而出,但是,在生活实际上,又有多少人铭记于心呢?又有多少人付诸于行动呢?再来看看我们学校的食堂,在吃饭的时候,有的同学很是挑食,吃了几口饭就倒掉了,说这饭自己不喜欢,这菜不适合自己的胃口;有的同学着急去玩,盛汤的时候,走路慌张就把饭汤洒在地上;甚至洒在同学们的衣服上有的同学一边吃一边闹,互相丢饭菜,简直把粮食当成了桌上的玩具……这些都是在浪费粮食!也许你并不觉得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微不足道,可是,如果你浪费

一些,别人也浪费一些!那将是多大的一个损失啊!当桶里装满了剩饭时,再看看满桶满桶的剩菜剩饭,实在令人感到可惜!虽然“请节约粮食”等大标语、警示牌在食堂中虽然挂在了醒目的位置,学校里的老师一遍一遍、不辞辛苦的教导我们,但粮食也难逃被浪费的厄运,然而,当我们随手扔掉一盆菜,半碗饭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父母也许正在为全家人的一餐饭食而辛苦奔波?

节约,是最大的贡献,同学们,不为自己考虑,也要让贫苦家庭早日远离饥饿,让我们铭记“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从我做起”这句话,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携手努力,让“勤俭”构成了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我们继承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再浪费一粒粮食,不再倒掉一碗菜,让我们远离浪费粮食这个不良的习惯,让“浪费粮食”这个词从我们日后的行为中消失!

第四篇:《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十八大精神

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不久,电影巨著《一九四二》又带我们回顾了那动荡艰苦的往昔岁月。让我们在慨叹当年艰苦卓绝的历史,痛斥不作为的国民政府的同时,又倍加珍惜今日富足安定的生活,领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让我们对中共十八大的精神又有了新的认识——反腐以及民生,是一个执政党永远不能忽略的重点,谁忽略了人民对公平与幸福的渴求,历史必定会无情地抛弃他!

电影《一九四二》,是由这样四部分组成:一是以老东家为首的难民;一是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是上自蒋介石、河南省主席李培基下至兵士的官府;一是日本侵略者。主线是难民,除白修德和难民有些许的交织,其余基本都是平行线。没有传统的情节线,没有绝对的主角,主角是“一九四二”那场震撼人心的灾难。

难能可贵的是,《一九四二》有这样的勇气、锐气和灵气。面对沉甸甸甚至被我们遗忘的历史,它没有采取时下惯常的戏说或装神弄鬼的演义,而是直面并打捞那段残存在我们民族深处的记忆。揭伤疤总要比献鲜花艰难得多。一九四二年的记忆,存在逝去的那段岁月里,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在那里,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在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年代里,回避记忆,抹掉记忆,热衷于失去记忆,已经是司空见惯。人们更容易将目光即时性地投向充满利益交换和诱惑的眼皮底下与前方,唤回或恢复记忆,面对那一段哪怕再残酷并令我们自己羞愧的历史与现实,不那么容易,那是一种能力。这能力,不仅属于艺术,更属于思想。

江河不洗今古恨,天地能知忠义心。历史上有些年头,是极具意义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一九四二》,让我们记住了我们民族的这个饥荒、残酷、屈辱的一九四二年。它的意义,便不亚于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九年等许多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年份。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雨果著名的《九三年》。它的意义,便是同样有勇气有能力为我们钩沉并再现了那段最具有意义的历史,让那段历史成为了艺术的经典。

通过这次的《一九四二》电影观赏,我更加明确了一个认识——作为一个中共预备党员,要永远记住,我代表着人民,要弘扬十八大精神,为人民的公平与幸福需求而奋斗。

第五篇: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他们可是中国人。”

“首先,他们是人。”

日军司令的这席话是整部影片中最使我心为之一颤的地方。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遭遇大旱,迫使千万百姓背井离乡,灾民举家逃荒。战争之年恰遇灾荒之年,所有的苦难都被无情地加剧、放大。这仿佛是一个不缺饥荒的国度。当河南在1942年出现了吃的问题的时候,人们的基本需求难以得到保障,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伦理道德。侄子可以到大爷家中抢粮,言语不和直接烧杀抢掠;长工佃户也没有了雇佣关系,先给家儿老小抢口粮食;老实巴交一辈子的村里人,也顾不得脸面去东家偷粮了„„如果说失恋的感觉是把灵魂剥离了肉体,留下空荡荡的躯壳,那看完《一九四二》后的感觉就是把灵魂增重了两倍,沉重地压得喘不过气来。

大灾之年,必有大乱。驻豫国军在接到撤退命令后,逃荒的灾民们就彻底甩给了日本人。冯导的战争场面还是那样的细腻,逃荒大队和撤退大军被日军轰炸的场面像极了当年的《集结号》,真实、震撼,让人恨极了的是轰炸后的军队全无斗志,不是第一时间反击,而是第一时间抢粮抢车,这哪里还有什么军队的作风,与逃荒的难民又有何分别?只能算作是逃荒队伍中的地痞流氓了。当然气愤的场面不止一处,如白修德询问逃荒的原因时,政府代表以蚂蚱为缘由的无耻嘴脸;如重庆在遭受日军轰炸后还要在断壁残峘中热烈迎接美军谈判代表的荒诞无稽;又如独省自身的河南主席李培基也不得不在获得8000万斤救荒粮后被下属怂恿着接受救灾粮换来的金条以再次赴渝时疏通关系的无奈...当然这只是这部片子反思了1942年灾荒下的世态炎凉,但是需要我们现在反思的又岂止是灾荒下的国治,又岂止是1942?

片子中最悲剧的莫过于逃荒路上老东家抱着未出襁褓的孙儿到了陕西,却被驻军往回赶,为了躲避子弹,老东家抱着孩子扑在了地上,慌乱过去后,独苗孙儿被自己爷爷给亲手捂死了,这是一种怎么的悲哀啊!在大人逃荒到目的地后本以为能够解决吃的问题继续活下去的希望给破灭了,而中国人最在乎的传宗接代上也断了香火,所以才有得最后老东家沿着逃荒路线往回走的那一幕,“死的离家近一些”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就像最后影片旁白结语中说的那样:“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你还提这些弄啥!”,这一段历史留给上一辈人们更多的是痛苦与不堪回首,即使有着那样一种在灾后余生的庆幸,也只是一丝而已,却让得饥肠辘辘和心悸更加刺痛,像一根刺永远扎在心坎上、记忆中...一个局外人才能感受到民众的苦难和麻木

拴住是个有灵魂的人,是个在魔鬼的面包前,选择信仰的人,他不是神的存在,他也会想媳妇,有肉欲,星星为了大家的生存出卖自己的时候,老东家只是劝说,只有拴住歇斯底里,当花枝被人买走做媳妇时,拴住带着两个孩子一路跟着后面,他也是人,他会换上花枝更加囫囵的棉裤,他跳下火车的时候,也会悲叹忘在车顶的小米,但饥饿缺一直没有将拴住的灵魂带走,要知道,既选择面包,又选择上帝,这等好事是不存在的,中国有句老话怎么说的来着,大家都知道。

下载《一九四二》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九四二》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1942年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大旱而且蝗灾,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了生存,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

    《一九四二》观后感

    从人性看信仰———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电影《一九四二》说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灾荒,席卷了中国河南。影片中的老财主,市侩、狡诈,是典型的封建地主。但是在这一......

    电影一九四二 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小编导语:冯导的电影《一九四二》已经上映了,在这个爱国情感高涨的2012年,和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到来之际观看《一九四二》这部影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影片会给......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谈《一九四二》灾年常有,首先向雅安地震中的遇难同胞祈福。——题记怀着复杂的心情,又看了一遍《一九四二》。“一九四二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因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942年,一个遥远的年代,充满了战争和饥饿,恐慌和死亡。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燎原之火,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军事家和政治家......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五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看完《一九四二》的心情,用复杂这两个字来形容比较恰当。不可名状,又难以言说。电影由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这部报告文学体的中篇小说全文用一种黑色幽......

    《一九四二》电影观后感1000字

    小编导语: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是一部灾难片,没有了冯氏幽默的贺岁档感觉会缺少点什么,但是《一九四二》给了观众深刻的思考。这部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前次课上我们观赏了《一九四二》,感触颇多,却不知改如何提笔。观影之前,当“逃荒”,这样单薄的字眼出现在面前时,或许我们大多只能像剧中的小女孩一样把“逃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