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得意的读书札记:读苏《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读苏《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刚刚有个家长打来电话,跟我反映她的孩子不会思考不会理解的问题。于是我又翻到这一节,仔细阅读。苏说:“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中成为劳动者。”这样看来似乎我自己从小到大也一直没有做到一个良好的甚至是合格的劳动者。说实话,我一点都不希望我的学生跟我走进同样的怪圈,误入同样的歧途。
苏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他这是向教师的智慧提出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教师应有的智慧。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思考“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呢?
他说:必须是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他的教学经验是在课堂上做两件事:
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
第二,要是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这第一点对我们大多数老师来说,都能做到,更有甚者,会大大的有意无意的扩大这个范围。也正是这种扩大的行为,是第二点失去方向或偏离了轨迹。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这两点的结合点,让孩子们在接受必要知识的基础上聪明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让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他在课堂上所学的那些东西,比如开展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的丰富的思维活动。这样,所练就的一种独立性有能为在课堂上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是一个良心循环。
我在想,对于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正是缺少一些形式多样地思维活动跟我们的阅读教学,甚至是作文教学相关的。缺少一些除课本以外的有利刺激。针对这种情况和教学实际,我觉得可以在作业设计、课堂小拓展、课外资源的引入等方面再灵活一些,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追求所谓的知识,关键是能否带领孩子们进入思维的领域畅游一番。不管怎样,这是一条值得探究的道路。
第二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每当我们步入每个班级的时候,映入我们眼帘的都是学生们积极学习的氛围,每个人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不学习不见了,打闹的没有了,每个人都在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努力的方向。但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经常也在谈论着一个话题,那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黑格尔说过:“人是靠思想站起来的。站起来的人要想有尊严地活着,就必须具备独立自由的思考和选择能力。”爱迪生也曾说过:“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事无成。”从两位名人的名言中我们不难发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也要一定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是否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良好数学学习品质的标准之
一。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比尔.盖茨曾说过他成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勤奋工作,二是刻苦思考。”然而,刻苦思考是学生所缺少的。我经过三年教学已经意识到学生们这种思维的惰性,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而大部分学生则是等着同学回答或是老师讲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一直苦苦的寻找答案。我也在课余时间同老师们探讨,但是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明白,原来是我的课堂出现了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在我的课堂上总怕完不成任务,没有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们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已经习惯了老师的讲解,久而久之,对于学习产生了惰性,总认为就算自己不去想,老师也会讲解,正是因为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学习就形成了机械化与格式化,所以当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思考时,大部分学生不是很积极。
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我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会积极独立的思考,而蕴藏在学生头脑中的精彩也会源源不断的迸发。
第三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有这样一个故事:晚上,一位教授看到他的一个学生还在实验室里做试验,就问他:“上午你在做什么?”学生回答:“做试验。”教授又问:“下午呢?”学生回答:“做试验。”没想到教授听后大发雷霆:“晚上你还在做试验,这一天当中你都在做试验,请问你什么时间思考?”勤奋的学生本以为会得到教授的夸奖,没想到却挨了一通批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考有多么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六十二条中,专门谈到了思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但遗憾的事,许多教师常常忘了这一点。
这个问题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方法容易教,而要让学生掌握起来,变为自己的东西,只有靠大量的阅读实践。时下进行的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视这一点,还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校在理想课堂构建中非常重视学生的预习,可以说,预习几乎完全是学生自己在学习,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但往往是一部分学生做不好,这就是说我们教师还没有点燃学生勤学好稳、渴求知识的火焰,我们还没有最大限度调动所有学生
思考的积极性。学生总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承认,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此,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要分层次,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预习要求,这样或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做法。
另外,我们还要多开展一些活动,“只有看展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的丰富的思维活动,才能为在课堂上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而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往往功利性太强,为了让学生写作文由素材而活动,甚至在活动之前,就告诉学生活动之后要写作文,结果让学生兴趣大减,甚至有的孩子为了逃避作文宁可不参加活动。这就得不偿失了。
还有,我们在课堂上的思维训练也往往搞一刀切,做法千篇一律。其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而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的乐趣,就没有才能和爱好,就没有获得灵魂,就没有人的个性。”再加一句,就没有在常人看来有些怪异的各种“大家”了。
第四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读后感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读后感
学校的教育第一是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是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当我读完《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时,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我的教学是不是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呢?怎样才能让学生越来越聪明呢?
我认为只有把学习当作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这个学生才会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里成为“思考领域里的劳动者”?我们怎样能做到这一点?我想:这不但需要我们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之外,还需要教师与家长长期耐心的共同合作、交流、探讨,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思考的意思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我不禁叩(kòu)问自己,我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了吗?我的点拨与引导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吗?激发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意向了吗?扪(mén)心自问,其实我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人为地把一些“棱角”磨平,无意中忽略了“思考”自身的价值。如今我明白:在教育学生时,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思维训练的前提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思维训练的意义是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开启智慧。”于是,在课堂上,我注意不再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探求,去解答。
如此看来,我们教师要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到: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地去思考,练习“在观察中思考和在思考中观察”,形成一个优良的循环过程,让学生在学校里变得更聪明。
作为教师,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体验思考的愉悦。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引发孩子思考的启迪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想获取知识,或者想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就应该明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密切联系: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我认为教师最应该下工夫的事情是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880字
第五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读后感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读后感
“一个人到学校里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揭示了教育的真谛。
曾几何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变成了机器生产的工厂,我们这些教师就是批量生产同一产品的加工者。别说学生,连我们自己都快没有了思考。为了应付考试、检查,我们像过筛子一样要求学生背书、背试题、背讲义、背作文…… 一切考试要考的东西都拿来背。然后就来比一比,哪个学生背的多、背的好,哪个学生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就会上好的学校;比那个老师逼学生背的多、背的好,教师就会出名、获得荣誉、升职、晋级。可若干年后,我们会发现令我们自己都惊讶的现象,许多“背的好”的学生并没有出人头地,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竟然在社会上混得一鸣惊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会思考才会拥有真正的智慧。回头想一想,我们上学时死记硬背的知识现在还记得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吗?
当然,这里并不是就全盘否定识记和背诵,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这种脑力活动应当占据第二位。有些东西可以拿来背,比如好的文学篇章、外语单词、历史知识等等,这些知识不但要背,而且背得越多越好,甚至不需要理解,找到记忆的窍门就可以。但作文不能背,有的老师给学生指导
一、两篇文章之后,就让他们背下来。然后以不变应万变,长此以往学生就丧失了写作的能力。理科的习题更不能背,背的结果就直接导致他们思考能力的下降。
怎样让学生学会思考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上我们要做两件事:
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这很好理解,一定范围的知识是学生思考的根基。这也很好做,我们每天也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首先我们要把自己培养成为思考者。让自己感受到思考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去享受最美好、最深刻的探索奥秘的感觉,享受那种在心灵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带来的快活。只有这样他才能把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作为自己教学的追求,也才有能力为自己的追求去付诸行动。
其次,课堂上我们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如今,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或资料搜集等学习方式下自己去思考、去再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这样习来的知识是一眼清泉,滋润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的乐趣。
再次,学生要善于思考,他的生活和思想要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开他在课堂上所学的那些东西。事实上,只有开展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的丰富的思维活动,才能为在课堂上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比如:我校开展的“科技节”,“我爱北京。2008”系列活动就是很好地丰富学生思维的活动。如能长此以往,并且让家长也能主动的带领孩子进行一些有益的类似活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比兴趣班、特长班,要获益百倍。
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让学生学会思考,使他们感受到发现的乐趣,让他们具有活的灵魂,那才是我们工作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