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宝宝科学家的故事
达尔文6岁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带他到城市公园去玩耍。正巧这一天公园里举行义务栽树活动,母亲就带着小达尔文领了一把铁锨去挖坑栽树。
小达尔文还拿不动铁锨,母亲就让他用双手扶着树苗,自己给树苗挖坑培土。这个时候,一对精彩的母子对话开始了。
达尔文很好奇地问母亲:“妈妈,你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
“我要树苗像你一样茁壮成长,因为泥土就是树苗生长的基础。”“妈妈,那泥土为什么长不出小猫小狗呢?”
“小猫小狗是他们妈妈生的,不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人最早的妈妈是谁呢?她又是谁生的呢?”“听说最早的妈妈是夏娃,不过我只知道圣母玛丽亚。”
“那么,夏娃和玛丽亚是谁造的?”
“上帝造的。”“那么,上帝是谁造的?”
面对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执意探问的儿子,妈妈注视着儿子说:“亲爱的孩子,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谜。妈妈希望你长大以后好好学习,自己去寻找答案,做一个有出息、有学问的人。”
幼小的达尔文似乎听懂了妈妈的话,又似乎没有听懂,若有所思。
当时这对母子的对话,不论在场有没有其他人,一定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对话正是一个科学家开始思考的发端,这是一个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启蒙,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创立了进化论的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
毫无疑问,达尔文是个聪明的孩子,他6岁的幼小心灵里就已经对身边的世界充满了神奇的疑问。但是,这里,更让我们尊敬的,是那个沉着冷静、循循善诱的妈妈。她借一个很普通的问题,带领孩子在不动声色之中完成了一次启发教育。
这样的启发,我们可以想象在这对母子中间一定还会有很多次。这样的对话,我们每一个父母都一定遇到过,只不过,有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经意之间,就可能轻易地把一个聪慧的头脑扼杀了。
其他回答共 2 条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在阿基米德晚年时,罗马军队入侵叙拉古,阿基米德指导同胞们制造了很多攻击和防御的武器。当侵略军首领马塞勒塞率众攻城时,他设计的投石机把敌人打得哭爹喊娘。他制造的铁爪式起重机,能将敌船提起并倒转,抛至大海深处。传说他还率领叙拉古人民制作了一面大凹镜,将阳光聚焦在靠近的敌船上,使它们焚烧起来。罗马士兵在这频频的打击中已经心惊胆战,草木皆兵,一见到有绳索或木头从城里扔出,他们就惊呼“阿基米德来了”,随之抱头鼠窜。罗马军队被阻入城外达三年之久。最终,于公元前二一二年,罗马人趁叙拉古城防务稍有松懈,大举进攻闯入了城市。此时,阿基米德正在潜心研究一道深奥的数学题,一个罗马士兵闯入,用脚践踏他所画的图形,阿基米德愤怒地与之争论,残暴的士兵哪里肯听,只见他举刀一挥,一位璀璨的科学巨星就此陨落。
第二篇:科学家故事
牛顿三轶事
怀表成了鸡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吹肥皂泡的疯老头
牛顿搬进一幢新楼以后,开始研究光线在薄面上是怎样反射的。他每天都在读书、思考。早上起床穿衣服,突然想到了研究中的问题,他就像被定身法定住了一样,呆住了,然后开始实验或工作,所以他时常穿错了袜子或者在夏天穿上秋天的衣服。“太阳光是最好的光源,肥皂泡是最理想的薄面,太阳光照到上面,它为什么会变得五颜六色呢?” 牛顿的脑子里翻江倒海了。他提着一桶肥皂水走到院子里,吹起了肥皂泡。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直盯着飘来飘去的肥皂泡,一个泡破了,接着又吹一个,从太阳一出来他就吹,一吹就是几个小时。邻居家的小孩子从楼窗上伸出头来,冲他叫:“疯老头!你一只脚没穿袜子!”邻居家的老太太摇着头:“老小,老小,老了倒成了孩子!”后来人们知道了这疯老头就是英国皇家学会的研究员,他吹肥皂泡是在研究学问,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了。
实验室的酒肉
牛顿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实验室。他很少在两三点钟以前睡觉,有时整天整夜守在实验室里。为他做饭的保姆只好把饭菜放在外间屋的桌子上。有一次,牛顿的一位朋友来看他,在实验室外面等了他好久,肚子饿了就独自把桌上的烤鸡吃了,不辞而别。过了好长时间,牛顿的实验告一段落,他才觉出肚子咕咕在叫,赶快跑出来吃鸡。他看到盘子里啃剩下的鸡骨头,居然对助手说:“哈哈,我还以为我还没吃饭哩,原来已经吃过了呀!” 还有一回,一个好朋友请牛顿吃饭,一边吃饭一边议论科学问题。饭吃到一半的时候,牛顿站起来说:“对了,还有好酒呢,我去取来咱们一起喝。”说完就向实验室跑去,一去就不回来了。朋友追过去一看,牛顿又摆弄上他的实验了。原来牛顿在取酒的路上忽然想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居然将取酒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牛顿的这种轶事岂止三件,它说明,牛顿酷爱科学,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正是因为牛顿有这种为科学献身的奋斗精神,他才能总结出牛顿三定律,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牛顿病逝以后,英国政府在他的墓碑上镌刻了墓志铭,最后一段是:让人类欢呼/曾经存在过这样伟大的/一位人类之光。有道是: “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都明亮了。” 或者说: “道法自然,久藏玄冥。天降牛顿,万物生明。”
爱因斯坦和罗盘的故事
爱因斯坦上学前的一天,他生病了,本来沉静的孩子更像一只温顺的小猫,静静地蜷伏在家里,一动也不动。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儿子解闷。
爱因斯坦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罗盘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并不听他的话,照旧指向北边。爱因斯坦又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向北边。不管他怎样转动身子,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就是顽强地指着北边。
小爱因斯坦忘掉了身上的病痛,只剩下一脸的惊讶和困惑: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呢?爱因斯坦67岁时仍然为童年时的“罗盘经历”感慨万千。
他在《自述》中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的(同直接‘接触’有关的作用)。我现在还记得,至少相信我还记得,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凡是人从小就看到的事情,不会引起这种反应;他对于物体下落,对于风和雨,对于月亮或者对于月亮会不会掉下来,对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
小小的罗盘,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的科学巨匠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而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1953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在74岁生日宴会之前,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记者招待会。会上,他收到一份书面的短信。信上第一个问题就是:“据说你在5岁时由于一只指南针,12岁时由于一本欧几里得几何学而受到决定性的影响。这些东西对你一生的工作果真有过影响吗?”
爱因斯坦看了微微一笑,回答说:“我自己是这样想的。我相信这些外界的影响对我的发展确是有重大影响的。”爱因斯坦接下来的回答似乎更饶有趣味:“但是人很少洞察到他自己内心所发生的事情。当一只小狗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时,它可能没有类似的影响,对许多小孩子也是如此。事实上决定一个人的特殊反应的究竟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可以设想各种或多或少能够说得通的理论,但是决不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的确,一个儿童的一次偶然经历和日后伟大的科学发现之间,大概怎幺推论,也难以找出让人心服的必然性联系。
第三篇:科学家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
一.居里夫人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二.法拉第
法国着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小时候因为家庭贫穷,无法上学,12岁就成了报童。他一边卖报,一边从报上学习识字。一年后,他进了一个印刷厂当图书馆装订学徒,这又给了他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他一面装订图书,一面阅读学习。
就这样,他不仅学会了认字,还能看懂越来越多的书籍。后来,他对自然科学越来越有兴趣,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并把爱好集中到电学、力学方面。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一位顾客,经他介绍,法拉第终于有机会进皇家学院听着名科学家戴维先生的讲座。法拉第非常仰慕戴维,鼓起勇气给他写了信。戴维被这个好学和不屈服于逆境的年轻人打动了,决定接收他为助手。在随后的日子里,法拉第从戴维教授那儿学到了一手精湛的实验技术,还结识了不少当时欧洲着名的科学家。
他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果实,1834年,他发现了电解定律,震动了整个科学界,这一定律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三.焦耳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
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四.牛顿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
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五.巴雷尼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第四篇:科学家故事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保姆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正在聚精会神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一因多果的发散性思维游戏
带幼儿玩“如果„„将会„„”的游戏。比如你可以让宝宝想想:“如果世界上的花朵都是白色的,将会怎样?”“如果你会飞,将会发生什么?”“如果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将是什么情形?”比如“小鱼在水里游,还有谁也在水里游?”“小鸟在天上飞,还有谁在天上飞?”
一物多变的发散性思维游戏
让幼儿把东西变换一下,他们会更喜欢去思考,如什么东西小点更好看、什么东西跑快点更有意思、什么东西大些能使人感到愉快等。也可以利用橡皮泥的可塑性让宝宝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小东西。
因为橡皮泥的还原性,爸爸妈妈尽可以放手让宝宝自由地发挥、大胆地创造。必要时给宝宝提供一些如牙签、羽毛等辅助性材料,让宝宝自己动脑筋:圆圆的泥块四周插上牙签就是太阳,插上羽毛就是小鸡。宝宝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会更积极地去创造,从而培养他的发散性思维。
一题多法的发散性思维游戏
启发孩子对一个问题做多种回答,锻炼他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让孩子回答:“手帕有什么用?”“迷路以后怎么办?”“筷子的用途有哪些?”“水可以用来做什么?”设计一些具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活趣题,让孩子思考。如请他10秒钟内想出10种以上使热汤很快变冷的方法;设想如果在商店里走丢了,有多少种回家的办法等。
第五篇:科学家的故事
牛顿——沉默寡言的独特少年
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17世纪科技革命的顶峰人物,他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是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
牛顿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当他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又改了嫁。
年幼的牛顿只好和外祖母相依为命。尽管家里缺钱,外祖母还是想方设法让牛顿上了学。牛顿上学很用功,数学成绩总是在全班名列前茅,劳作课的作业也完成得很好。
唯一让人担心的是,小牛顿好像不怎么合群,给人十分沉默、孤僻的印象。他从来不和男孩子们一起打打闹闹。
放学后,他常常独自到附近的农场里看着一些东西“发呆”。
但很快,人们就了解他在干什么了。一天,他做了一个圆圆的盘子,把一根小木棍插在圆盘的中央,在盘周围刻上刻度,放在家中的院子里。从此,每个大晴天,牛顿都会跑去看他的小发明,从小木棍的影子所指的刻度读出时间来。
“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大家啧啧称赞。可是,小牛顿很少主动告诉别人他做了什么,关心他的人只好默默地注意他的一举一动。
村边有一座高大的风车。小牛顿每天放学后,总是跑到风车边,一边看,一边琢磨。他仿照大风边的样子,自己找到了材料,也造起了风车。他做了又拆,拆了又做,终于有一天,他的小风车做成啦!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去看牛顿的小风车。牛顿稍作了几句解说,然后用手一碰,小风车就转动了起来。一个同学问他:“你的风车能磨小麦吗?”牛顿想了想,说:“试试吧!”他将小麦放在风车的臼里,小风车竟然叽里咕噜地磨起了麦子。小牛顿默默地露出了少见的笑容。
牛顿学习刻苦,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英国名校剑桥大学。进了大学以后,他仍然像以往一样,喜欢独自思考问题,很少和同学一起出去玩乐。
牛顿常常若有所思地看着蓝天。
有一次,他坐在苹果树下仰望着天空,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了他的头。他捡起苹果,又看着树,自言自语地说:“平怎么会掉下来呢?那是因为苹果熟了。为什么苹果是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飞呢?
那是因为地球对苹果有吸引力。这和地球离不开太阳,月亮离不开地球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苹果落地的事情启发了牛顿。他反复地实验、观察,终于证实,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这就是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总是一个人静静地思考,默默地学习和工作。这样的性格使他能够沉下心来钻研科学,探索到前人没有达到过的深度。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在光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爱迪生——热爱思考的好奇宝宝
爱迪生是美国的发明大王。他成年之后,平均每两个星期就申报一项发明专利,共拥有电灯、留声机、电影放映机等1093项发时专利权。
爱迪生出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小时候就爱动脑筋,喜欢不停地问问题,而且对任何事情都好奇得很。
有一天早晨,小爱迪生突然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傍晚,焦急的父亲终于在库房附近发现了他。爱迪生正聚精会神地蹲在一个鸡窝里。
“你蹲在这里干什么?”爱迪生的爸爸又气又喜。
“我在孵小鸡呢,爸爸!”爱迪生指着屁股下面的一堆鸡蛋,神秘地回答。父亲听了后哭笑不得,用力把他拉出了鸡窝。回到家后,爱迪生还在不服气地说:“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小爱迪生总是这样,提一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问题。他还把这种“坏习惯”带到了学校里。
爱迪生上学后不久,一位老师就上门找到了他母亲,说:“这孩子神经有点不大正常,总是提一些可笑的问题妨碍课堂秩序,可能是个低能儿。您还是别让他上学了吧!”
爱迪生的妈妈完全没有理会老师的胡方乱语,把爱迪生领回了家,开始亲自教他。她用尽了所有的耐心来教爱迪生,对他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很认真地、不厌其烦地回答。
爱迪生学得很快,但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的问题把妈妈也难倒了。妈妈发现爱迪生喜欢做一些小实验,就帮他把地下室打扫干净,布置成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
从此,爱迪生就天天在“实验室”里探索那些妈妈无法回答的问题。有一次,爱迪生和妈妈在郊外游玩时,看见几个孩子在玩气球。一个孩子一不小心没拉稳,气球飞上了天空。他想:人的身体如果像气球那样充满了气体,不也可以升上天空吗?于是,他整天冥思苦想“上天”的事。
不久,他在观看妈妈做面包时,发现发酵粉能产生气泡。他灵机一动,马上跑到他的实验室里,用发酵粉做了一包“起飞剂”。
这时,他的好朋友米吉利来找他玩,听说他制成了“起飞剂”,连忙接过去,冲了水,一饮而尽。谁知,没过多久,药性发作,米吉利痛得哇哇直叫。爱迪生的父亲发现后,只好立即把米吉利送到医院急救。
事后,爱迪生的爸爸用柳条鞭狠狠地抽了他一顿。从此,爱迪生的妈妈也不再允许他做实验了。
爱迪生闹出的这些笑话并没有减退他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当他逐渐地长大,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后,他闹的笑话就越来越少了,成功的实验则越来越多。当然,他也有过失败的时候,甚至还为了实验的事把耳朵弄聋了。
但是,这个“好奇宝宝”凭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持之以恒地实验着,终于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爱因斯坦——大智若愚的科学天才
老师们从来都不用解释爱因斯坦是谁,因为孩子们在科幻故事中就能听到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人们很想多讲一些爱因斯坦的故事,关于他那些伟大的发现怎样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就像讲牛顿被苹果砸到的故事一样。
可是,人们却找不到那样的故事,因为他那些发现实在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于是,人们都以敬仰的目光看着这位科学巨匠,却在不知不觉之间被他那些奇怪的行为逗得捧腹大笑。
一天,爱因斯坦没有下楼吃早餐,他的太太上楼去看时,发现他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
“亲爱的!我得到了一个绝妙的想法。”爱因斯坦眼睛痴痴地看着前方,毫无表情地说。然后,他就走到钢琴边弹起琴来,弹得很陶醉。突然,他停了下来,在纸上写下了一些东西,然后不停地自言自语:“我得到了一个绝妙的想法!绝妙的想法„„”
他继续弹钢琴,每隔一段时间就写下一些东西。过了半小时,他上楼走到他的研究室,告诉太太不要打拢他,他要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
太太只好每天给他送去三餐。过了两个星期,他终于走了下来,脸色苍白,眼神呆滞,手里握着两张纸。他用微微颤抖着的手将纸放在桌子上,告诉太太说,那是“相对论”。
这样的趣事还有很多。爱因斯坦最爱吃鱼子酱。在他的生日宴会上,朋友们特地为他订了一盘鱼子酱。鱼子酱端上来时,爱因斯坦正在滔滔不绝地讲“惯性”问题。他一边吃鱼子酱,一边继续谈论“惯性”。当他讲完“惯性”的问题,鱼子酱也吃完了。这时,一个朋友问他:“你刚才吃的是什么东西呀?” “啊,”爱因斯坦摇摇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呢?” “是鱼子酱啊!”
“啊„„”他用手挠了挠头,“是鱼子酱,我怎么没有尝出来呢?” 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后,有一天,他办公室的秘书接到一个电话,听到一个德国口音很重的人用英语问:“请问,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里?”
“实在对不起,不能奉告,”秘书解释说,“因为爱因斯坦博士不喜欢别人去他的住所打扰他的工作。”
这时候,听筒里的声音突然变得很小、很小,只能隐约听见:“请您不要告诉别人,我就是爱因斯坦。我正要回家,可是忘记自己住在哪了„„”
就像爱因斯坦中学的一位老师所说,他很不喜欢表现自己——他对科学的研究完全出于对科学的热爱。他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所思考的科学问题上,所以在一些生活细节上闹出许多笑话。
此外,爱因斯坦对人十分亲切,他没有将科学当成自己的成就,而是当成自己终生的爱好,在临终的前几天,他还在修改他的科学著作。
正是这种专注与热爱让他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