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老鼠牌铅笔吗》读书笔记
今天我读了《有老鼠牌铅笔吗》这本书。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它的名字很新奇、很特别,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特别有意思。
书中的小主人公名字叫夏刚,他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暑假一开始,夏刚的爸爸给了他一张去青岛的火车票,让他独自去,并且告诉他到了那里会有人接应,但只能按照暗号与对方联系,这个暗号就是—“请问,有老鼠牌铅笔吗?”—“对不起,我只有猫牌橡皮。”于是,夏刚就踏上了他的旅途。在火车上,他遇到了要去济南的老邱父子,成功地做了一次催眠师。下火车以后,夏刚没能找到接他的人,却被拉进了“包子摄制组”。起先,他被误当作主演夏刚,表演得居然也很好,很受大伙儿欢迎,后来真正的演员夏刚出现了,老夏刚就只好在摄制组里当起了厨子。由于新夏刚不会游泳、不肯按剧情需要吃肥皂,剧组索性就让老夏刚继续演啦。
一天,夏刚和小伙伴去银行拍戏,进去却发现都是陌生人,他们参加了进去,哪儿知道那些拍戏的是真正的强盗假扮的,想趁机抢劫,夏刚和小伙伴误打误撞地制止了一场抢劫,成了报纸宣传的“小英雄”,夏刚还因此受了伤,这时,他爸爸妈妈也赶到了他的身边。原来,包子摄制组就是爸爸安排他去锻炼的地方。
看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夏刚的爸爸是想让夏刚独自到外面“体验生活”,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也很想以后能有这样的锻炼机会!
第二篇:《有老鼠牌铅笔吗》读后感
《有老鼠牌铅笔吗》读后感
——林诗乐
今天我读了《有老鼠牌铅笔吗》这本书。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它的名字很新奇、很特别,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特别有意思。
书中的小主人公名字叫夏刚,他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暑假一开始,夏刚的爸爸给了他一张去青岛的火车票,让他独自去,并且告诉他到了那里会有人接应,但只能按照暗号与对方联系,这个暗号就是—“请问,有老鼠牌铅笔吗?”—“对不起,我只有猫牌橡皮。”于是,夏刚就踏上了他的旅途。在火车上,他遇到了要去济南的老邱父子,成功地做了一次催眠师。下火车以后,夏刚没能找到接他的人,却被拉进了“包子摄制组”。起先,他被误当作主演夏刚,表演得居然也很好,很受大伙儿欢迎,后来真正的演员夏刚出现了,老夏刚就只好在摄制组里当起了厨子。由于新夏刚不会游泳、不肯按剧情需要吃肥皂,剧组索性就让老夏刚继续演啦。一天,夏刚和小伙伴去银行拍戏,进去却发现都是陌生人,他们参加了进去,哪儿知道那些拍戏的是真正的强盗假扮的,想趁机抢劫,夏刚和小伙伴误打误撞地制止了一场抢劫,成了报纸宣传的“小英雄”,夏刚还因此受了伤,这时,他爸爸妈妈也赶到了他的身边。原来,包子摄制组就是爸爸安排他去锻炼的地方。
看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夏刚的爸爸是想让夏刚独自到外面“体验生活”,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也很想以后能有这样的锻炼机会!
第三篇:《有老鼠牌铅笔吗》四年级读后感
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想我一定要一字不差地把它读完。当我看完的时候,才知道“有老鼠牌铅笔吗?”原来是一句暗号。它的接头语是“对不起,我只有猫牌橡皮。”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张之路。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夏刚,他是一个幽默、善良、聪明的人。他的爸爸妈妈让他独自一人闯江湖——从北京坐火车去青岛,他的爸爸找了一个“革命同志”在青岛火车站等他。夏刚下火车时,有一个“大胡子”无意间把他当成他们的成员把他带到了他们的电视剧组,在那里他们正在拍摄电视剧《狍子》。在拍摄中,夏刚不幸受伤,大胡子发电报告诉夏刚的爸爸妈妈,原来“大胡子”就是 “革命同志”。
夏刚是个聪明的男孩,他在火车上时,自称自己是个“算命先生”,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他。大家问他:“老邱这次坐火车的目的是什么”。夏刚说:“他有一件很重要的任务。”大家听后,就更好奇了。夏刚灵机一动说:“老邱要照顾一个比他年轻许多的人,老邱,对不对?”老邱点点头,于是很多人便相信他会算命。其实夏刚是歪打正着,他认为老邱就是那个“革命同志”。其实老邱是要照顾坐在窗户边上的“年轻的烟鬼”,也就是他儿子。我认为夏刚是一个善于观察,勤动脑思考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要学习夏刚的聪明,要学习他的幽默,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小朋友们,如果读了这本书,你们一定也非常非常喜欢他的。
第四篇:我,铅笔 读书笔记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赏读了《我,铅笔》这篇经典之作,文章由小见大,使我感触颇深。作者里德以铅笔自喻,简明扼要、令人信服地阐释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的含义。文章是作者以铅笔的口吻做自我介绍为开始,再分别从“数不清的前身”、“无人知晓”、“无人主宰”、“证据多得是”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解释分析。
或许很多人认为铅笔是再平淡无奇不过的一件东西,可在作者眼里它却是向我们阐释经济学一些重要思想的“宝贝”。文章一开始就讲到铅笔的“家谱”,我认为这个“家谱”就是生产铅笔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东西,生产材料、机器设备、人工、运输等等,它们是铅笔“家谱”里不可或缺的成员。再到具体分析的部分,铅笔那些数不清的前身,和它的生产过程如此协调是无人知晓、无人主宰的,后面很多的证据也加以证明了,这便是“看不见的手”在发挥效用。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铅笔的“诞生过程”是那么尽然有序,那么不可思议,自由增加了社会生产资料合作的可能性,正如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出的:如果你能认识到我所蕴涵的那些不可思议之处,你就会愿意努力维护人们正在不幸地丧失的自由。
从这支小小的铅笔的自述中,我领悟到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生产活动也包含着非常复杂而奥妙的社会经济关系,同时它们还有着自己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社会。看不见的手或者市场的力量,是市场与其经济主体共同促使人的种种创造性整合在一起,在每个人掌握不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分工,促进效率,来满足经济主体的需要。
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人们自由地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会很自然地去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知识去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以说,需求创造供给,需求决定供给。文章中以投递邮件为案例来给予我们启示:让一切创造性的活力不受妨碍地发挥出来。此处我想事实并不完全如此,这种自由能解决经济社会中的一切问题么?一切政府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都是对这种创造性活力的阻碍,抑制社会最大效率运转么?想必历史会给予我们否定的答案,1825年、1857年、1929年三次经济危机便是很好的诠释,市场调节是有缺陷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若政府只是经济社会的“守夜人”,那就没有了罗斯福新政,也没有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者通过“铅笔诞生记”向我们展示了市场的巨大魅力,但我想同时也不应该渺视甚至忽略政府的作用。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不断上涨,美国政府还是会积极采取措施来拯救市场,例如挽救一些大型企业等。结合我国的实际来看,自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经济水平迅速提高,而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不断膨胀,面对不断攀升的房价,“房奴”一族应运而生,为此政府有力地进行了宏观调控,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阻止其无限制的膨化,使遥不可及的房价得到控制。伦纳德·里德的这篇文章没有直接地告诉我们“看不见的手”是什么,隐含了什么,却完美地阐述了自由的重要性,市场的魅力。以己之见,市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尽然有序进行的良方固然很重要,但同时政府作为辅助者,并不是一味地充当守夜人,对调控把握市场亦不可缺。所以,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应当共同存在并服务于经济社会,保证其正常地繁荣发展。
第五篇:我,铅笔的读书笔记
《我,铅笔》的阅读感悟
在我印象里,经济学的书都是枯燥难懂的,最近经济学老师推荐我们读伦纳德·里德的《我,铅笔》这篇文章,看完以后,我很是震撼:原来经济学的书也可以如此的脍炙人口,富有想象力。让我真真的爱不释手,我反反复复的读了好几遍,感悟颇深。文章通篇以一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却从来没留意的铅笔介绍家谱(生产过程)的形式,非常形象的说明了自愿的交易如何使千百人怎样使千百人能够互相合作。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里说:“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铅笔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没有一个人坐在一个中央办公机构对这成千上万的人发布命令。也没有军警来执行这些无人发布的命令。这些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讲着不同的语言,信奉着不同的宗教,甚至可能彼此憎恶,——然而,所有这些差异,并没有妨碍他们合作生产一支铅笔” 这是如何发生的?亚当·斯密在两百年前就给了我们答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如果双方的交易都是自愿的,那就只有在,他们都相信可以从中得益时,才会做成交易。”亚当·斯密的天才的闪光点在于他认识到,在买者和卖者的自愿交易中——简单地说,就是在自由市场上,出现的价格能够协调千百万人的活动。
里德热爱自由,所以他非常推崇市场的力量,反对政府对经济的管制。他在《我,铅笔》中,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邮件投递的例子。他说,“一旦政府拥有了对创造性活动的垄断权,那么,绝大多数人就会相信,邮件本来就不可能由可以自由行动的人来有效地投递。”诚然,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是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因而他们是进行竞争的舞台和进行合作的桥梁,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市场是联合生产和消费的环节,生产者依据市场信息安排生产以适应消费,市场交换的扩大为生产的增长开辟道路;三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我个人认为,市场固然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政府不能在经济中只做守夜人的角色,市场也存在着弊端,当出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控制的情况时,政府就需要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一般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得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里德先生用“铅笔——即所有能读书会写字的大人小孩的都熟悉的普通木杆铅笔”的口气,“异想天开”的开始讲他的故事。他并没有试图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或如何管理自己。他只是试图增进人们对他们自己及其生活于其中的制度的理解。从小处入手,简明扼要的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充满了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