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徐志摩婚恋传奇》后感
今天看了一整天《徐志摩婚恋传奇》,终于看完了,那心情可真是激动啊!对徐志摩的态度也随着书本页面的掀翻而改变着。
在看这本书之前就听到一些关于对徐志摩的舆论,除了对他的诗的议论之外,都是说他花心。其实我很惭愧,因为我也相信了这些舆论了。这本书主要讲了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感情历程,总的来说是徐志摩的感情历程。其中的曲折,不可否认的是这真的是一个传奇。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第一个妻子,在她16岁时已经嫁给了徐志摩,而徐志摩也不过是19岁。其实他们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制度婚姻,在婚前双方的父母都有征求过他们的意见,而且他们都深爱着对方,这在书中谈到的当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时,他和幼仪在一起的那段时光可以看出来的。然而正是因为徐志摩对“爱、自由、美”的强烈追求,在他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人,林徽因,盖过了他对幼仪的爱,他开始追求林徽因,甚至在最后他和张幼仪离婚了。当我看到这里时,我真的很心痛,心痛他们曾经那深深的爱。同时我也有点怪徐志摩,怪他不懂得珍惜。其实我挺同情张幼仪的,当我看到徐志摩为了和林徽因一起,不惜牺牲他们的婚姻时,可以说那时我对徐志摩的讨厌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
林徽因,一个天生有着诗人气质的女孩儿,对诗的热爱可想而知。当她听到整整长她10岁的徐志摩发自内心的那些燃烧着火焰的诗句,还有那沸腾的热情,她很喜欢,同时她也很害怕。毕竟“爱”这个字眼于16岁的她还十分陌生。这时,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到自己不能再像母亲一样被歧视、冷落,所以她对他望而止步,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书中说失去了张幼仪,徐志摩就失去了家,而失去了林徽因,他就如同失去了魂!因为林徽因的不辞而别则宣告他追求“美、爱”的失败。这时的徐志摩如同变了个人似的,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正是由于他的多情才成就了他的诗才。
凌叔华是徐志摩在追求林徽因未遂时认识的,当他一看到她,便从心地喜欢这个女孩。看到这里时,我非常地气愤,徐志摩,怎一个“花”字了得???当他们通信了一段时间后,徐志摩在一个舞会上认识了陆小曼,随着对陆小曼的钟爱,他渐渐地忘记了凌叔华。他开始追求陆小曼,但是谈何容易,毕竟陆小曼是有夫之妇。但是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追求美、爱、自由,他认定了陆小曼就是他的追求。最后他成功了。
看了这本书,我要说的是“成也陆小曼,败也陆小曼”,或许这对于陆小曼来说是有点冤,但是我觉得这是事实,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结合是徐志摩的追求爱、美、自由的成功,但是陆小曼本人的生活习惯却把这个成功渐渐地掩盖了,以至于他把他的生命也献给了这婚姻。婚后,她开始堕落,乱花钱、抽大烟、过着奢华的生活,因为徐志摩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她对生活的享受,他开始有点无奈,但是由于他爱她,也没有怎样说她。读到这里的时候,渐渐地,我把对徐志摩的不满全都转移到了陆小曼的身上。我开始欣赏他,因为他那单纯的信仰,一个人追求一种信仰不容易,一直坚持追求更不容易!
以上只是我的看法,看完了这本书,也被感动过几次,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第二篇:读《徐志摩传奇》
读《徐志摩传奇》
“没有人走过的路,我偏要走;走的人多了,又想换路走。”也许是和作者(顾永棣)的个性有相似之处,他的第一句话就让我如遇知己般欣喜!本书对徐志摩的介绍很对我的口味,也可能是因为同样的喜欢徐志摩的那种追求自由、不羁绊的人生,诗一般的生命。
徐志摩的故乡在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硖石镇,其家族世代富裕,但是在文学方面无留青史的伟作,因此其父把这个愿望寄托在志摩身上。徐志摩天资聪慧,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常提出些奇特的问题来。他的自由不羁的个性从儿时就长在他的骨子里,“他爱天上闪烁的星,他爱活蹦乱跳的水,他爱指头的花,他爱地上的草,他更羡慕翱翔在蓝天白云间的大鹰他幻想自己背上像安琪儿那样长出一对粉嫩嫩的肉翅来,到月宫里去攀桂花树,到银河里去钓大鱼”“这和他成年后浪漫不羁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文中也深有体会封建思想对年轻一代的人们继续伤害,它早已融入人们的血水里,所以许多新思想是很难让呆板的众人接受的,也不得不承认解救、解放民族的思想迫在眉睫。“别哭,东山上老虎来托孩子了”“不许吃,吃了头顶要长疮!”“所以童年的志摩一听到‘弯舌头’山东人讲话就怕”还有扮“肉心灯”去报答菩萨的习俗。这些儿时记忆都在志摩心理留下深深烙印,也是他励志解救民资的根源,因为这些与善良浪漫的志摩不相符的,他不愿改变自己,就试着改变这个社会。
徐志摩的情感是他文学之路的一缸重要的染料,“一个男子生下来只带半个灵魂,另半个灵魂在配偶身上,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灵魂。所以婚姻是不能随便凑合的”。因为不愿和没感情的张幼仪结婚,不愿成为封建思想的牺牲品,他说过要成为第一个离婚的人,果然,他也做到了,同时他也寻到了自己心中的真爱---林徽因。就像他在《情死》中写到:“你的美是你的命运!|我走近来了:你迷醉的色香友征服了一个灵魂——我是你的俘虏|你在那里微笑!我在这里发抖。|丽质是命运的命运。|我已经将你擒握在手内!我爱你,玫瑰!|色、香、肉体、灵魂、美、迷力——近在我掌握之中。|我在这里发抖,你——笑|玫瑰!我顾不得你玉碎香消,我爱你!|花瓣、花萼、花蕊、花刺,你,我——|多么痛快啊——|尽胶结在一起;一片狼藉的猩红,两手模糊的鲜血。|玫瑰!我爱你!”可见他为了爱情,不惜玉碎香消,不怕两手鲜血,甘愿为情而死。虽然徐林两人唱咏相随,有共同的爱好、共同语言。可是也许真是年龄差异、“徐志摩是离过婚的人”,后来林徽因却与梁思成订婚,去往了美国。逃离了他的世界,留下志摩“天茫茫,地茫茫,心更茫茫”。
再说娴熟的张幼仪,自徐志摩抛弃她起,她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大门不出的女子,她学会了坚强,开始学习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当再见到幼仪时,徐志摩不禁吃惊眼前的这位熟悉而又陌生的洋气的女性来,不觉连连称赞。新思想、新学识就是这样,可以将国民解救,让他们的生活和生命从此焕然一新。
“别人有梦只在梦境边缘徘徊,志摩有梦,他就会奋不顾身的跳进梦中”于是其他放弃了博士学位的引诱,于1920年9月24日毅然离开美国,横渡大西洋赴英国追罗素去了。志摩“不拘泥、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力以及对于普通人生方案百物的热情”,使他赢得了许多之心朋友:国际上有泰戈尔、狄更生、罗素、哈代、曼殊斐儿、等;国内有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闻一多、郁达夫、瞿秋白、田汉、林长民、沈从文等知名人物。张奚若在《我所认识的志摩》一文中说:“志摩是一个和蔼可亲的朋友”“他一见面就和你很熟。他那豪爽的态度,风雅的谈吐和热烈的情感不由得你一见倾心”,“因为他那不拘行踪的地方使你认识他的天真,他那没有心机的地方是你相信他的纯洁,他那急公好义的地方是你佩服他的热诚。他那崇高理想的地方是你敬慕他的高尚。”这就是我们大家喜爱他之处,没有文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慢。
爱情生活是志摩短暂的一生中一条粗蛮的感情线。徐志摩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倾慕他的女子自然是多的,可是能征服他那自由、浪漫、文艺的心的人却无几个,然而陆小曼的才情深深的吸引了当时在感情上一败涂地的志摩,虽然小曼已为人妻,但两个追求真爱的灵魂找到了共同寄慰。是封建思想将小曼与王赓两个灵魂捆在一起,在世俗的责骂中志摩与小曼分离,此时的自由对于小曼而言就是奢侈品,心中正像徐志摩所向往的“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颺、飞颺、飞颺——这地面有我的方向。”浪漫的爱像野火,在燃烧,在蔓延。志摩惆怅于海外,小曼呻吟于闺阁,隔山隔海,两颗痛苦的心在苦苦思念。时而勇气百倍,时而又痛不欲生;时而满眼生辉,时而又感到黑夜无边。终于小曼决定去大觉寺静心修养,远离世俗的讥讽、嘲笑、挖苦、白眼。爱情的苦苦折磨也孕育出志摩的许多优秀文章《翡冷翠山居闲话》、《翡冷翠之夜》《决断》等。
折磨小曼和志摩的并不是王赓,而是腐朽的封建礼教。女子就算有才也不能在公众场合展现,小曼也是一个新女性,她虽说不上是一个异稟的女子,但他是有才情的,那些有形的或无形的阻碍也同样束缚着她。志摩一心解救中国女子,为她们谋权,在他的争取女权的著作里,一再的强调女子的解放不仅要战胜劣根性,守旧、固执、种种习惯势力,还要战胜自己在心理上、意识上、潜意识上的种种障碍,一个女子每前进一步都要通过坚韧的努力,付出相当的代价。因此,志摩不仅在解就自己与小曼的爱情,更是在拯救广大的女性,从思想上测底的还他们自由。
志摩的一生离不开爱情这一话题,可是他是一个能分清孰轻孰重的智人,他有自己的理想,他一心想着解救国民打破封建。他在迷茫于与陆小曼的爱情中时,为了理想他尽管多么不舍,还是踏上了求学之途,访问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追随泰戈尔,拜访他的好友,吸取知名人物的营养。虽然与计划有差异,但他一路都有给各位伟人扫墓,“有的死了但他依然活着”,因此在志摩看来依然可以收获许多营养。在面对自己的艰难爱情是,他更清楚了自己将一生奋斗的目标,同时也充满了希望,拥有了更多的战斗力和热情。
志摩再后来经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杂志,兼任中华书局编辑,还在上海光华大学担任英国文学史、英文诗、英美散文、文学批评等课程。同时在南京中央大学担任西洋诗歌、西洋名著选课,每周三次往返沪宁线上。身兼数职,忙的脚不沾地,一饭三哺。但他说“我是忙,但内心充实,学生喜欢听我的课,我也喜欢这些青年人。只有当我和青年们心贴心时,我才感到我的价值。”志摩把自己的爱国梦注入名族的更多的青年一代的骨髓里,实现着解放名族思想和灵魂的梦想。
从这本书间接的认识了徐志摩,他的浪漫情怀、平易近人、渊博的头脑、诗意的激情的生活,无不深深令我倾慕。一个生长在禁锢人思想的、腐朽的的社会中的人,却拥有这一颗不甘束缚的、追求生命的自由的心,并且甘愿为之而不惜一切付出。谁不爱诗意的生活、浪漫的人生。
第三篇:读 后 感
读 后 感
这几天我看了朱自清的散文集,现在由我来介绍这里的文章并附上个人的读后感言。
《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朱自清散文告诉我们: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黄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而现在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春天吗?我们为什么只在乎秋天的收获,难道现在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我热爱春天,歌颂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这就是我的感想。
田 慧
第四篇:读 后 感
读 后 感
素纸浅痕,折出世间沧桑;纤手轻绕,阅出人生百态。
——题记
(一)读红楼,解人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社会的史诗,一段历史的缩影。
思绪在飘飞沉浮,丝丝缕缕地穿过遥远的时光。那竹影疏动的潇湘馆,墨香盈室,书香沁耳的闺房,一脉心香拈花烛的诗情,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画意。惜物怜人,纤感如丝的葬花词„„黛玉——终究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的香魂永逝,宝黛爱情的悲剧。又岂是一首葬花词所能诠释的。这是一个家族由兴到衰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封建社会最彻底的赤裸展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千丝万缕的故事情节。以宝黛爱情的悲剧为线索,以宝黛对独立自由婚姻的追求,对个性的追求同封建礼教的矛盾为线索,展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兴盛到没落的全过程,由此折射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规律。
《红楼梦》最彻底的将不同人的本性和个性完全的展示了出来,黛玉的忧郁与坚韧,宝钗的智慧,宝玉的顽劣与刚柔并济„„而不管每个人的个性多么的迥异,他们都有自己的欲望,我想这是导致这场悲剧最原始的因素,每个人的欲望不同,必然的冲突使得斗争萌芽,由此而来的明争暗斗使得四大家族紧密相连,最后终于都没落在欲望的洪流里。
《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庄子》曰:“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物也。然则讵不人人欲其所恶而恶其所欲欤?将其所恶者固不能不欲,其所欲者终非可欲之物。”
“其所欲者终非可欲之物” 而每个人却都力争其所欲,所以终究都逃不过苦与痛的折磨,逃不过毁灭于其所欲之物非可欲之物的命运。
人生本不该有太多贪念,而应知足常乐,乐其所得。我想这是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给我最多的启示。
(二)读海子,话生命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去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多么惬意的生活,多么美好的愿望。可是海子却卧轨而逝,必然在这之前他是经历过痛苦挣扎的,而挣扎的背后却是现实这股胁迫的力量在摧残着一个才子渴望圣洁的心。我心飞翔,却没有广袤的天宇来承载。当海子绝望的写下《死亡之诗》的时候,我们似乎能看见那滑落在诗篇上的两滴清泪,我们似乎能听见他心里深深的在呐喊:“漆黑的夜里有一种笑声笑断我坟墓的木板,你可知道这是一片埋葬老虎的土地„„”那是怎样不为人知的凄凉心境,那是多么痛彻心扉的对生活多么热爱却又对现实多么无奈的哭泣。最终,他还是选择而来离去,冰冷的铁轨带走了一个诗人最纯真的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铁轨蔓延,车轮将鲜红的生命延伸在无尽的远方,到达的是另一个最美好的天堂。
这个渴望飞翔的诗人注定死于大地,但是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呼应黎明中弥赛亚洪亮的召唤? 海子虽然选择归去,但是我们更应该去读懂他的思想,他内心深处最深刻的东西,他是热爱生命的,也是渴望美好生活的,他没有一个精神的支撑力量,而我们有很多的理由去珍爱生命,体验生活的真谛。
(三)读三毛,最动人
她曾说过:“如果我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的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三毛,最终用她的决绝,给无数热爱她,热爱她文字的人们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背影。那朵顽强绽放在撒哈拉沙漠上的奇葩,成了多少人的梦里落花。
世间痴情女子,三毛数最。她曾经写到: “我在心里对你说--荷西,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这一句让你等了十三年的话,让我用残生的岁月悄悄只讲给你一个人听吧„„结婚以前在塞哥维亚的雪地里,已经换过心了,你带去的那颗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我们无从去寻觅这段凄婉爱情背后更多震撼心灵的故事了,但是我们深刻的记住了这个为爱如此痴心的顽烈女子。的确“天空没有痕迹,但我已飞过。”这就是三毛,我们还未阅尽她的整个人生,她却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最美的悬念。她有着卓越的才华,她写过最美的词章,然而,最动人的是三毛,她才是故事的女主角。我们读她的作品,更多的是读她的人生,读她的内心世界。作品来源于作者的内心,我想三毛的内心不仅仅是她的作品能表达完全的。她本人才是最值得一读的一本佳作。
第五篇:读 后 感
读 后 感
是刚入职的时候拿到的这本书,厚厚的,沉甸甸的,有点旧。办完入职手续后就拿了回来,放到一边,便好久没再理会。些许是因为有点忙,些许是因为懒得去看,总之是好久没有动过。一份转正的邮件提醒了我,要写读后感,翻了出来,找了一个地方慢慢的读来,随着页数一点点的翻动,我的激情也一点点的澎湃,这不正是我想了解的新东方吗?后悔当初没有早点看,于是便迫不及待的继续下去。随着翻动的页数,我的思绪似乎跟着回到了那个年代,嘴里默念着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一幅幅画面出现在我眼前,当王强因为不满而气愤离开,当宋昊把老俞堵在车前,当一个又一个有才华的人来到新东方时,那种感觉油然而生,感觉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困难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有的,那要看我们怎么去面对,怎么去看待。当和你一起创业一起拼搏,一起奋斗的伙伴突然有一天说要离开你;当你的事业蒸蒸日上,你的企业以成倍的利益在增长的时候突然收到国际控告,控告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剽窃的时候;当你准备大踏步走下去的时候,突然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好多竞争机构。你该怎么办,怎么办?那个时候的新东方该怎么办,老俞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没人会知道该怎么办,除了新东方内部的几个核心人员外即便是新东方自己的员工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企业将要面临一场生死磨难。有人说俞敏洪是一个入世的哲学家,也有人说俞敏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野心家,这个时候有为他难过的,也有为着急的,还有庆幸的。但是老俞知道这个时候担心和嘲笑都没有用,自己一定不能乱,要保持清晰的头脑,相信一定可以度过难关,事实证明正是如此,新东方并没有因为挫折倒下,老俞有这个能力,新东方也有这个能力,排除万敌,一路向前。总之读了这本书后给我的感触很大,我不止一次被书中的人物折服,俞敏洪朴实中透着一股力量、王强衣冠不整中带着幽默、徐小平浓缩的是一种精华。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又是怎样的一种情缘使他们聚集到了一块,又因为什么使他们最后纷纷离开。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都能一次次逢凶化吉,不管是来自国际的还是竞争对手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难道这就是新东方精神:“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市场部罗超
201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