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解科级干部选任中的难题
破解科级干部选任中的难题
2013年12月23日 第A5版:党的建设
作者:张富国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50
2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机制,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科级干部是我国现行干部序列中最基层的力量,是产生“好干部”的重要源头。加强这支队伍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对于我们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一支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新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乐山市委组织部近年来致力于在科级干部选任中探索一套“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办法,针对大家普遍反映的科级干部选任“责权分化、管理虚化、监督弱化、活力退化”等“四化”问题,制定了《市级机关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办法(试行)》《市级部门乡科级非领导职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乐山市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月报告制度》“2+1”选任制度,实行科级干部选任“层级管理+过程监督”新模式,着力为好干部成长成才提供优质土壤。科级干部选任中的“四化”问题
科级干部作为基层干部队伍的中坚力量,是党政机关各项决策决议的主要执行者和落实者,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能否选好用好管好科级干部,直接关系到机关的工作效率,也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然而,在科级干部选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化”。
一是权责分化。市级部门科级干部任免权集中在市委组织部,任免审批流程“被拉长”,不利于部门按岗位需要及时配置干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事权和人权分离。二是管理虚化。市委组织部决定市级部门科级干部任免,无形中承担了对这些干部的管理职责,组织部由于精力有限管不了,部门因为权责不明不愿管,容易出现“两头放空”现象。三是监督弱化。集中审批市级部门科级干部任免的初衷是强化选人用人监督。然而审批主要依据是干部任免审批表,实则是对任免结果的认定,对上游选任环节质量难以把控,实质是放松了监督。同时,县(市、区)科级干部选任工作由于没有备案管理环节,实际上是监督缺失。四是活力退化。事权、人权相对分离使得市级部门加强干部选拔和管理监督的主动性不足,干部进步机会不多、成长渠道不宽、循环流动不畅,容易造成他们工作热情减退和素能上的缺陷。
规范科级干部选任、管理和监督
我们针对科级干部选任“四化”问题,着眼充分调动用人主体科学用人、规范管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标,认真把握干部选任规律突出“四性”,着力在合理放权、规范用权、科学管理上创新举措求实效。
突出管理权责一致性。干部工作只有真正落实权利与责任的统一,才能提高部门科学管人用人的自觉性。我们把市级部门科级干部任免,从过去由市委组织部审批回归到由各部门党组(党委)按管理权限审批,真正把任免权限下放到了
部门。市级部门担负起对本部门科级干部选拔任用、日常管理和纪律监督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做到管人与管事相统一、权利和责任相一致,才是真正实现干部层级管理。
突出竞争选拔规范性。竞争性选拔是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需要科学设计、系统实施,确保人岗相适、好中选优。我们切实规范了科级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办法。单位无合适人选或人选较少,形不成竞争的职位可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按照制定方案、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组(党委)讨论、公示、任用等程序选任干部。
突出干部岗位流动性。干部岗位不应固定化,只有实现内部无障碍轮岗交流,才能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我们要求部门党组(党委)加大干部“纵向”和“横向”交流力度,通过轮岗交流和多岗锻炼,增强机关干部阅历和能力。“横向”推进单位内部综合口、业务口、执法口等科室干部的有序流动,“纵向”畅通市、县、乡三级机关干部交流。我们同时加大了重要岗位干部的轮岗交流力度,规定竞争上岗应与管钱、管物、管人和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等重要岗位的干部轮岗交流相结合,在同一职位连续任满5年以上的,原则上进行轮岗交流。
突出选任监督过程性。只有严格干部选任过程监督,才能有效堵塞干部选任制度执行中的漏洞,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我们严把选任事前报告,市级部门如有一次性变动科级领导干部人数超过规定比例的,或是属于有关事项应报告范围的,必须事前书面报批。县(市、区)和市级部门将科级干部任免信息、科级职数及配备等情况通过制度性的月报告反馈市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定期开展干部选任工作情况分析,适时组织抽查并通报结果。对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及时提醒,重大问题严格追究用人单位一把手、分管领导和干部(人事)科(股)长的责任。
强化制度执行提升选任质量
我们把“2+1”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市委对县(市、区)委和市级部门的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内容,通过经常性的调研检查和总结推动,保证制度执行力度,取得一定效果。
从“用管分离”到“权责统一”,干部选任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实行干部层级管理,进一步明确了部门的干部管理权责,增强了部门规范用人、科学管人的自觉性。各部门努力结合自身实际,在识人、选人、用人、管人等环节不断畅通渠道、健全机制、形成常态。一些部门在民主推荐中实行自荐报名加上两推一述方式差额产生考察人选;在讨论环节通过个别酝酿和党组(党委)酝酿集体研究,党组(党委)书记末位表态方式确定考察对象;在干部考察中突出一线考察、日常考察和联合考察,试行新使用干部“试用期”制度等,以制度选人、以制度谋事,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促进干部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双赢”。
从“坐等机会”到“主动争取”,干部主动作为意识更加强烈。科级干部任免权限下放,各部门能够根据工作需要有节奏地“安排”干部选任工作,节省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规范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加大对重要岗位干部的轮岗交流,干部感到“进步”的机会多了,参与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了。从“事后纠错”到“事前、事中监督”,干部选任监督更加科学有效。实施科级干部选任事项事前报告和月报告制度,通过定期掌握研判情况,及时发现纠正问题,强化了干部选任工作的宏观控制和日常监管,使干部选任工作监督重心从事后转变为事前、事中,从对选人用人的结果监督转变为有针对性的过程监督。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月报告制度看似一次小小的技术创新,却有效遏制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了干部选任工作的公信度。
第二篇:破解干部选任难题的探索与思考
破解干部选任难题的探索与思考
编者的话: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各地不断创新实践,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富的启示。本版今日特别刊出江西、山东等地的实践经验,以资各地借鉴。
提名主体不规范、提名责任主体不确定,怎么办?
规范行为细化流程消除“潜规则”
党内外群众高度关注的党的干部选用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规范选人用人初始提名权。近日,江西九江市委组织部专门组织课题组,就当前干部初始提名机制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在结合本地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难点1:一些基层组织部门的同志反映,“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的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党委有了人选意向,再让组织部去履行程序,或由书记办公会推出人选后,让组织部直接考察的现象。
难点2:要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要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这就说明不能把“得票数”作为提名的唯一依据,必须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正是由于这种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造成了领导干部履行提名权时有了过大的伸缩余地和弹性空间,往往带来提名的随意性。
难点3:组织上考虑对空缺职位进行配备时,一般都是到民主推荐阶段时在目标推荐单位进行小范围公开,其他主体较难获取相关信息,导致一些条件好、有优势的干部无法参与自己理想岗位的竞争。
难点4:提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了提名的权力主体即责任主体的不确定性,这是制约落实提名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难以明确干部推荐提名环节的责任主体,使得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力,却不承担提名责任,出现用人失误也无法追究、无人负责。
对策一:规范初始提名方式,解决“怎样提名”
干部的提名推荐包括会议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对推荐提名的用权行为进行一些规范,努力消除一些“潜规则”的不良影响。①单位推荐提名。单位党组织集体推荐领导干部初始提名人选的,必须在民主推荐得票较多的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后才可推荐。对于个别提拔任职的,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经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对于民主推荐不集中的人选,必须实行民意否决,让更多群众充分行使其参与权和选择权。②个人推荐提名。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的,必须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所推荐人选未经组织部门审核、未按照规定程序推荐提名,或者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均不得列为考察对象;如果在常委会上某个领导临时推荐提名,也必须提出书面推荐提名并署名,凡未署名提名,一律不得确定为考察人选。③会议推荐提名。主要是结合每年的干部年终考核,召开民主推荐大会,通过党员干部或群众以民主推荐方式,填写推荐表,提名推荐人选到组织部门后备干部人才库中,以便于培养选拔。④组织部门推荐提名。组织部门的推荐提名,主要是从后备干部人才库中进行提名。⑤公推公选提名。公开选拔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式之一,也是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公选推荐提名选拔任用干部的方式,更能反映干部任用工作中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
对策二:细化初始提名工作程序,解决“如何提名”
为进一步扩大干部推荐提名中的民主,科学合理地提名任用干部,按照“缺位公推”的原则,应该对干部初任始提名的工作流程进行细化:①发布空缺职位预告及推荐提名公告。在推荐提名干部前,组织部门应通过新闻媒体以及会议或通告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就推荐提名空缺职位、任职资格、推荐提名条件向全社会进行公布。②个人自荐和民主推荐提名,初步确定推荐提名人选。空缺职位发布后,符合任职资格和职位条件的领导干部可以到组织部门领取自荐表,进行个人自荐报名;也可通过党委(党组)进行集体推荐提名或联名推荐,提出初步推荐意见。③汇总统计,初步提出参考人选。组织部门对推荐情况进行统计,并对众多推荐结果进行严格审核,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和考核结果,根据推荐对象的德才表现、工作业绩、自身特点以及推荐职务的需要和得票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差额确定每个职位的重点推荐提名对象。然后将差额推荐提名名单提交常委会研究确定。④二次推荐提名,差额确定考察对象。根据第一次公推确定的初步人选,组织部门分别到提名人选单位和推荐任职单位再次进行较小范围的民主提名推荐。最后,常委会根据空缺职位的要求、民主推荐结果,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后,每个职位按照3∶1的比例最终研究确定正式考察人选,实行差额定向考察。
对策三:健全干部初始提名责任追究制度
首先,明确提名责任人和推荐责任。要明确提出,以党委(党组)名义通过内部测评、集体研究后向上级党委或组织部门提名的,本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一把手”要对推荐结果负责;以组织部门名义推荐提名的,组织部长是第一责任人,组织部长要对推荐结果负责;以领导干部个人名义提名的,由提名者个人承担责任。其次,明确责任追究情形。例如推荐人选在考察时发现有明显问题的,对主要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推荐情况严重失实的,视情予以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再次,明确责任追究时限。由于业务及工作能力的限制而不胜任本职工作,至少需要经过一年时间的试用期限才能被发现。因此,对于推荐提名人的追究期限至少需要一年以上。如果是在提拔任用前有问题,在提拔任用后一经发现,不论任职时间长短,都应追究提名责任人的责任。对提拔任用后犯了错误对提名者的追究时限,应以一年试用期时限为宜,如果在试用期内出现问题,应追究提名人和考察组人员的相关责任。
“带病提拔”、“考察失真”,如何防止?
“双向锻炼”检验干部行不行
近年来,江西南康市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在干部选任过程中推行“双向锻炼”、“离岗学习”等制度,有效防止了干部“考察失真”、“带病提拔”等问题,提高了组织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双向锻炼检验干部能力
难点:后备干部库动态管理不够,能够真正反映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情况的资料比较少,在某一职位尤其是重要职位、热点岗位出现空缺时,后备干部库难以提供适岗性强的参考人选。对策:为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南康市对各单位推荐的后备干部原则上要经“双向锻炼”,即市直单位后备干部要到乡镇挂职锻炼,乡镇后备干部要到市直单位挂职锻炼。干部初始提名一般从有“双向锻炼”经历、且表现突出的后备干部中产生。每年开展一次民主推荐科级后备干部工作,建立或更新科级后备干部库,从基层单位反映优秀的后备干部中,按计划遴选出挂职锻炼对象,锻炼时间根据工作需要从3个月到两年不等。锻炼单位负责对锻炼对象进行日常管理,市委组织部负责对锻炼干部进行考核。
对经考核表现突出、民主测评反映良好的,列入离岗考察对象进行离岗考察;工作表现一般、民主测评不称职票占20%及以上比例的,回原单位任职或平职交流;工作表现较差、考核不合格的,是领导干部的改任非领导职务,是一般干部的取消后备干部资格并进行调整交流。离岗学习考察干部表现
难点:由于多种原因,组织部门在追溯考察工作中经常遇到不愿、不敢说真话的现象,考察的可信度不高,难以为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提供正确依据。
对策:除班子换届、公开选拔和破格提拔的干部考察外,其他干部提拔使用都要实行“离岗学习”考察。
该市制定出台《科级领导干部离岗学习考察实施细则》,对经挂职锻炼后确定为拟提拔任用对象进行离岗考察,将考察对象免职调离,安排到党校待岗集中教育学习2个月。教育培训期间由市委组织部和党校对学员分别进行离岗考察、培训考核。为提高考察可信度,考察从三个层面进行,既到学员原工作单位考察,又延伸到挂职锻炼工作单位考察,对经历过2个及2个以上工作单位、而在现单位工作又不满3年的,还要延伸到前一个工作单位进行考察。由于免去考察对象现任职务,调离了干部原工作岗位,考察时干部群众更愿意讲真话,有效提高了考察的可信度,一些在原工作单位了解不到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极大地提高了干部考察的科学性。“离岗学习”期满,经离岗考察符合提拔条件的,予以提拔,并根据专业特长以及岗位需要,安排职务。不符合提拔条件的,回原工作单位安排或平职交流,其中不宜担任领导职务的改任非领导职务。
高分低能、论资排辈、人情干扰,如何解决?
“两推一述”落实民主公开
近年来,围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山东胶南市在甄别“高分低能”干部、防止论资排辈、排除人情干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效果良好。
群众公认中获应试资格,工作积累中找应试答案
案例:2008年4月,在公开考选过程中,胶南市有单位反映,个别同志把工作丢给别人,把精力放在了应付考试上。经调查了解,确有少数同志业务能力一般,工作业绩平平,但在公务员、职称评定、单位内部竞聘等考试中,具有较高的应试技巧。
对策:针对“高分低能”现象,胶南市采取两项措施。一是让民意来甄别干部。采取了“先推后考”的办法,明确规定,凡是参加公开选拔,必须具备后备干部身份。二是让科学规范的考试机制来甄别干部。严把“命题、考试”两个重要环节,在命题环节,加大主观性试题的比重,偏重于考生平时知识积累和储备;在考试环节,加大面试成绩的比重、加大面试中岗位能力测试的比重,提高选拔考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两推一述”树立正确导向
案例:2008年,在部分单位调整中层干部时,有的单位主要负责人提出,能否不开展竞争上岗,照顾一下那些工作时间长、年龄大的同志,特别是那些即将达到干部最高任职年龄的同志。
对策:对此,胶南市明确规定,要晋升中层岗位,除特殊工作岗位需要、特别任务需要等情况外,必须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要确保在任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把能力素质作为选任干部的主要指标。二是公开透明,用干部选任工作全程的“阳光化”运作赢得大多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在中层干部选拔中推行“两推一述”办法,即:民主推荐初步人选、个人演讲陈述、二次推荐确定人选。让民主公开贯穿于干部选任的整个过程,既赢得群众的支持,又整治平衡照顾的不正之风。
异地交流力避“人情干涉”
案例:2007年5月,在公开考选科级干部面试环节中,有个别人猜测面试主考、副主考、考官是哪些人,并私下议论。有的人因此感慨“躲不开人情风干涉”。
对策:在具体操作中,胶南市采取考官异地交流制度。与有关城市建立了考官互动机制,采用公开考选面试考官跨市异地交流办法,把相互之间抽调考官纳入正常的工作范畴。同时做到异地命制试题。考官、考生每场面试前分别抽签确定考场及编组顺序,实现了考官、考生的有效回避。
观点:
选人用人就是要让人民满意
雷世界
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是干部选任工作坚持人民满意价值取向的本质要求,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前提所在。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是基于对选人用人工作的规律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把握。规律性把握,人民满意的价值取向是选人用人最根本的规律。组织工作从本质上讲,是一门选人用人的实用性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其中最根本的应该也必须是人民满意的最高价值取向。实践性把握,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是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最为关键的因素,抓住了这一因素,就抓住了公信度的根本,掌握了提高公信度的主动权。现实性把握,人民满意是干部工作让群众得实惠最现实的体现。中央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的“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要求,立足在群众得实惠,而得实惠的最终体现在群众是否满意。
落实人民满意的科学选人用人观,必须鲜明用人导向、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干部有序竞争、优化舆论宣传环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重在解决当前选人用人中的一些与人民满意价值取向不符合不适应的突出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崇尚实干用人导向。用人导向问题是增强干部选任公信度的首要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形成了“组织一心一意想干部、干部一心一意想工作”的用人导向。完善干部结构化选拔机制。遂宁探索实施了“四票制”考核推荐选拔干部。通过A票,即“领导票”,体现党管干部管人与管事相结合;B票,即“身边同事票”,体现党内民主和身边干部的评价;C票,即“服务对象票”,吸收广大群众特别是服务对象参与,体现基层民主;D票,即“自我业绩票”,体现自我推荐、凭实绩竞争,收到了坚持和完善民主的双重效果。同时,推行干部选任报告、公示、发布制度,提高社会层面对选人用人的知晓度、理解度和支持度。
构建人民满意的选人用人长效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重在从观念、思路和工作措施上深化、创新。构建人民满意的选人用人长效机制,优化选人用人工作,必须科学地谋划、科学地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科学谋划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重点要明确一个大思路:就是以阳光操作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大方向,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的知情权,让群众在了解中理解;以扩大党内民主特别是干部工作的民主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大路径,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的参与权,让群众在参与中支持;以平等竞争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动力,以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科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突出重点: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这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带根本性、长远性的措施;夯实群众公信的基础,这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源头所在。特别是要扩大基层公选面,不断扩大社会评价试点工作面,重点对基层领导班子、民生部门进行评价。
第三篇:干部入户破解难题活动工作汇报
甘党发„2011‟94号
中共甘浚镇党委甘浚镇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干部进村入户破解难题
活动的工作汇报
区政府办: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干部进村入户破解难题活动”会议精神,组织镇村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排查调处农村矛盾纠纷,破解制约发展难题,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新突破。镇党委、镇政府在12月1日召开了关于“干部进村入户破解难题活动”的动员大会,参会人员包括镇机关领导、干部以及各村村书记、主任、妇联主任和社长代表。本次活动从今年12月1日开始,明年元月31日结束,集中利用2个月时间,重点在各村社开展干部进村入户破解难题活动。主要做法是
(一)取得的成效
突出一条主线,就是进村入户干部要把破解难题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每一位干部带着《民情恳谈卡》入户,每一位干部要详细做好《民情恳谈日记》记录。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帮助搞好后进支部的整顿转化工作,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围绕两个结合一是围绕进村入户破解难题与化解矛盾纠纷相结合。要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集中攻坚”行动,对涉及土地纠纷、制种款兑付和民生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突出信访问题,进行解决;按照一个案子、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机制”全力进行化解,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二是围绕进村入户破解难题与党员冬训相结合。各村各单位要制定2012年发展思路,要围绕增加群众收入,在各村开展一次明确发展思路大讨论,集中民智民力,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计划,明确发展重点,加快增收致富步伐。考核村社干部时,实行民主评议,解决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认真抓好党员冬训工作,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全面提高党员综合素质,发挥党员队伍在实施生态经济战略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开展特色活动
特色活动之一:三送活动
送政策:镇上成立宣讲团,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惠民富民政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向群众宣讲科学发展观、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认真组织学习讨论,正确把握市区党代会、人代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截止目前已在5个村中开展了宣讲活动。送法律: 广泛开展农村的各项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与讲座,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提高诚信意识。每户发放一本《甘浚农民读本》,共计3234本,帮助群众学法、知法、守法。送技术: 镇上加强科技培训,推广先进技术,引导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增强发展经济的本领。认真总结推广农村能人致富经验,提高农民生产种植技术,培育新型农民,开展科普惠农服务活动。已安排劳动技能培训和阳光培训工程四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
特色活动之二:“五百”活动
进百家门:镇党政主要领导为本次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对活动开展负总责,带头深入群众,带头与群众谈心交友,带头化解矛盾纠纷,带头破解发展难题,为干部做好表率。镇领导、干部走访农户1300多户。认百家人: 进村入户干部逐户走访群众,掌握具体情况,了解认识所分片包干的居民家庭的主要成员和直系亲属,并在村社为每户建立家庭档案。成为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知百家情: 进村入户干部深入排查调处了矛盾纠纷10多起,着力化解了不稳定因素。每一位镇村干部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上想办法、找门路,从
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入手,帮助解决存在的各类问题,让干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让群众在活动中得到实惠。解百家忧:深入村社农户、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与生活困难的群众结对子、交朋友,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就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深入低收入家庭、困难党员、困难群众、残疾人、孤寡老人以及军烈属、优抚对象家中,开展了“走访慰问”活动,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帮百家富:结合村社产业实际,组织了祁连村、小泉村、三关村、工联村、西洞村村民代表到科技示范户、能人示范户和产业示范基地参观学习、实地考察,积极帮助协调落实发展项目,着力培育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特色活动之三:开展五个到户
增收致富到户。帮助驻点村社农户选准致富产业,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技术要求开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扶贫帮困到户。深入村社农户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准确掌握群众所想、所忧、所盼,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化解矛盾到户。对社会治安等的突出信访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排查和梳理,对现场能够解决的,已现场解决;对现场不能解决的,分门别类建立台账,实行挂牌销号,归口办理。村务公开到户。围绕全面实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结合农村“三
资”清理工作,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梳理村级事务,编制管理目录,着力打造“阳光村务”三关村已清理完。文化生活到户。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学习,利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采取赠送科普图书、举办科技讲座、开展文艺汇演、放映爱国主义影片等形式,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进社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特色活动之四:开展感恩剖析活动。镇村干部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以围绕解决好为什么交通越来越好、干部离群众越来越远,通讯越来越发达、与群众联系沟通越来越少,干部文凭越来越高、群众工作越来越不会做的问题。认真开展了感恩剖析活动,感谢党和政府培养、哺育之恩,剖干部关系淡化之因。人人过关,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规范干部日常行为,建立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环境卫生整治。镇村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镇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呈现出了喜人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通畅等目标要求。全镇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普遍提高,村庄的环境面貌有所改善,村容整洁的长效监管机制初步形成,村民的人居环境和卫生习惯有了明显的改观,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目前,干部进村入户破解难题活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镇党委、政府组建了领导小组和督查小组,努力发挥组织领导核心作
用、实施作用、监督管理作用、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进了本次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四篇:2013军转:军转干部安置新模式破解安置难题
军转干考试
2013军转:军转干部安置新模式破解安置难题
【关键词】军转 军转干 转业干部 军转论坛 军转干考试 军转网
军转干考试
军转干部安置 军转待遇 军转干考试公告 军转干考试大纲 军转干考试成绩 军转干部 军转干部安置计划
云南省积极重视军转安置工作,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共同领导下,军转安置逐步走出了改革的步伐,探索军转安置工作的新路子。同时,云南省连续18年在全国率先完成安置任务,军转安置“云南模式”也获得了国务院的认同。
云南省军转安置工作采取预留空位、先进后出的办法接收安置军转干部,建立增加机构编制与接收安置军转干部挂钩制度,强化落实安置计划的政策保障。各级各地落实安置计划不打折扣,落实安置政策不搞变通,完成安置任务不讲条件。各级军转安置部门严密组织,确保安置计划的落实。去年,全省圆满完成了1107名军转干部安置任务,安置到行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占安置总数的93.3%,153名团职军转干部以带编制带非领导职数的方式得到重点安置,48名功臣模范、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和特殊岗位工作的军转干部得到照顾安置,实现连续18年在全国率先完成安置任务。
我省军转安置部门不断改革创新,着力在完善社会保障、做好管理服务、促进就业创业、抓好整体稳定上下功夫,连续10年推动实施自主择业安置方式,取得明显效果。各地通过开展管理服务工作培训、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编印自主择业手册和文件汇编、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有效提升了自主择业安置管理服务水平。去年,全省发放退役金近2.2亿元,重点兑现了3956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自主择业生活补贴近亿元,确保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各项待遇的落实。全省去年接收自主择业军转干部356人,80%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实现了不同形式的就业、创业。10年来,全省累计接收自主择业军转干部3994人。
全省各地积极落实企业军转解困政策,确保了企业军转工作顺利展开。建立了解困补助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了补助标准,在岗、内退、下岗和退休企业军转干部月补助标准分别增加了265元、225元、540元和558元;通过面对面地宣传政策、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企业军转干部的心中,保持了企业军转干部整体稳定。
我省不断加强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式,加大经费投入,形成了由离队培训、集中培训、网络培训、专业培训组成的培训系统;建立了军地责任明确、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培训分级管理体系,确保了培训人员、时间、内容、效果“4落实”,提高了军转干部适应地方工作和后续发展能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第五篇:有效破解干部考察缺点表述难题
有效破解干部考察缺点表述难题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5日作者:沈干懿
如何精准表述缺点与不足,历来是干部考察材料的难点所在。浙江省委组织部实施干部考察“五步成像法”以来,干部考察材料在“特点写清、成绩写实”方面有较大改进。但是,在考准写准干部的缺点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
缺点表述存在“五不够”难题
梳理这几年的干部考察材料,发现一些材料对缺点表述程式化、脸谱化较为明显,有些缺点变成了“软缺点”、“可爱缺点”,还有像“希望”之类的“假缺点”,与其说“缺点”更像是“优点”。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不够详细,写优点洋洋洒洒,写缺点往往一笔带过,如表述某干部缺点“有时工作粗些”、“个性较强”;二是不够直接。常用“有时、有些、过于、偶尔”等一些限制词加以弱化,如评价某干部“有时过于求稳,工作节奏慢了点”,还有的先戴个客观的帽子再虚晃一枪,如,“平时忙于日常事务,理论学习不够”,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在为其解释;三是不够具体。抽象概括多,具体事例少,无法得到印证,诸如“有时有急躁情绪”、“抓工作有时过急”等;四是不够鲜活。程式化、雷同化多,个性化语言少,“急躁”、“批评严厉”、“不够大胆”等成了常见语;五是不够辛辣。直言不讳的少,回避主要缺点,拿小毛小病说事,无关痛痒,有的甚至以“建议”、“希望”来代替。
破解“五不够”的对策
准备要充分。做到“有的放矢”,考察前对岗位、考察人选先做分析。仔细分析拟任岗位性质、要求,区分领导和非领导职务、正职和副职、行政和业务等不同要求,从岗位需要角度把握人选的缺点不足。事先收集人选的工作总结、个人对照检查、民主生活会上的批评意见等材料,查阅干部档案、群众来信来访记录以及新闻媒体的正反面报道等情况,了解人选在历次考察材料中的缺点不足和调查材料中的结论。
考察要深入。考察谈话是目前干部考察中最直接、最有效、互动性最强的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通过讲方法技巧,从短时间里腾出“富裕”时间,来“挖”出人选的缺点。要多种方式并用,让谈话人员“谈”出缺点。比如,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采用一问一答提问法;对性格外向、能言善谈的,采用层层递进挖
掘法;对顾虑较多、甚至不愿谈的,采用消除隔阂征询法。要善于跟踪追击,抽丝剥茧“找”出缺点。注重把握谈话人的表情、语气和用词,从“正话反说”中发现缺点的“蛛丝马迹”。比如,在“做任何事都是亲力亲为”、“跟领导干部关系搞得特别好”等语境里,追问发现“统筹协调”、“积极性调动”、“对上对下”等方面的表现情况。要把握好集体面谈环节,让考察人选“显”出缺点。利用与考察人选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谈深谈透,点其缺点、看其反应、听其解释。
分析要透彻。对人选缺点的把握认定上,不搞“观点先行、材料佐证”,可在查阅材料、考察谈话、民主测评基础上,理出人选缺点的初步轮廓,再综合分辨,把本质问题、深层次缺点凸显出来。须对标岗位要求来分析缺点,看是否有明显不符合提任岗位要求的缺点。从连贯性角度,立体、全面、历史地分析缺点,避免以偏概全、本末倒置。比如,指出的缺点是偶发的还是一贯的、是能力问题还是方法问题,得出的判断是本质问题还是小节问题、是品行问题还是性格问题,形成清晰逻辑脉络。注重与个性、优点结合起来分析,做到相互呼应而非自相矛盾。
表述要准确。缺点表述力求“精、实、准、像”。必须用客观事实说话。尽量采用素描方法,语言要鲜活,把谈话中的生动例子、词汇原汁原味保留好,恰如其分地写明“短板”在哪里、“欠缺”在何处,“不足”到什么程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准确、形象勾勒出人选的“长短肥瘦”。必须突出主要缺点,凸显个性特征。要因人而异、因岗而异,浓缩提炼谈话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通过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描述,把人选最主要的缺点写深写透,既不要夸张也不要缩小。
自身要过硬。精准施策对干部考察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对其理论功底、政策思想水平以及认识和表达能力的综合检验。首先,加强学习、增加积累,提高辨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比如,要拓宽知识面,学习掌握心理学、逻辑学等方面的谈话技巧、辨析方法和认知手段。其次,建立“考察工作回头看”制度。每次考察工作结束后,集中起来分析工作得失。第三,建立相对稳定的考察工作人员备选库,服务集中性考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