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古诗文阅读

时间:2019-05-15 13:0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古诗文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古诗文阅读》。

第一篇: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古诗文阅读

经典演练提能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花

【明】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感遇

【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两首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二者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题干没有明确指出诗中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因此,考生在解题时,第一步就是要明确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诗歌中的抒情方式一般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种。第二步就是要明确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从唐诗“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中可知,本诗抒发的是游子思归之情,而写菊就是借景抒情;李诗主要展现了“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辉”,无人采摘的菊的形象,写菊实则是在写诗人自己,诗人只不过是借菊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志,因而是托物言志。

答案:唐诗借景抒情,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李诗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且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辉”,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因遭谏官攻击遭贬,赋闲在江西农村时所作。②李蔡:李广堂弟,才能平庸,元朔五年被封为乐安侯。③力田:汉代掌管农事的小官。

(1)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②①

(2)词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对比手法,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作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悲剧命运。

(2)反语。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首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抒发了作者对书的喜爱和乐于读书之情。

(2)一是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写出了读书使人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二是比喻,勤奋攻读让人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吹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

4.阅读下面的明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鉴湖

徐渭

浅碧平铺万顷罗。越台南去水天多。幽人爱占白鸥莎。十里荷花迷水镜,一行游女惜颜酡。看谁钗子落清波。①②

注:①罗:指罗绮。②酡:饮酒后脸色变红。(1)诗歌的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游女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比喻。描绘了平静无波、一望万顷的浅浅的湖水像一匹巨大无边的罗绮平铺:

开来的画面。

(2)动作描写,如“迷水镜”这一动作,体现了游女们的天真活泼。神态描写,如“惜颜酡”写出了游女们看到自己微红的脸时娇羞的神态。细节描写,“钗子落清波”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游女们的活泼可爱。衬托,用雅兴逸致的幽人来衬托天真活泼的游女形象。

5.阅读下面的明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 赋虞美人草[] 注

【南宋】辛弃疾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注:本词写于作者在山东参与抗金义军兵败南归之后,希望得到南宋朝廷重用,重回北方征战。但朝中却无人体味作者想法,他只好暂处镇江挂一闲职。

上阕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注意从上阕整体判断,不要只看细枝末节。通过“当年得意”和“悲歌”可以看出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要注意对比的作用主要是强调对比点。

答案:示例: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开头两句写项羽当年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

三、四句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又由项羽写到虞姬,突出项羽身败而死的悲壮和虞姬以死相酬的精诚。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宝公塔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①②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晚年闲居钟山时。宝公塔位于南京钟山,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是后人为纪念南朝高僧宝志而修建的。②筇(qiónɡ):竹杖。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一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题干明确了鉴赏的具体诗句,但没有明确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判断出诗句“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所用的表

现手法。句中的“岑寂”与“声”说明诗句运用了反衬(或以动衬静)的手法,在寒夜月光之下,乌鸦“寒影对翻”则说明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答案:衬托的手法。“鼠摇”的声响不大,却可以听见,以动衬静,突出了空山古塔的幽寂。鸦飞夜空本是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却清晰可见,衬托出了月色的明朗。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复习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复习题

1,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句子是------------------------,------------------。

2,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3,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

30,《孟子二章》中讲述无内忧外患国就会灭亡的名句是----,---------------,国恒亡。31,自然中的太阳,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的“---------------------------,”的阳光带给人们大兵压境的窒息;马致远的“----------------------------,”的阳勾起多少漂泊游子不尽的思乡之情。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4,故日:“---------------------------,------,-----”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患,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中心论点:--------------------------,--。7,---,---,国恒亡。

8,鱼,--------------------------;熊掌,亦我所欲也,-------------------------,----------------------------。9,生,----------------------,义。二者不可得兼,-----。10,呼而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1,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12,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或是-----------------------,)13,曹刿请见的理由是:---------------------------,----。14,“取信于民”与《曹刿论战》中的“-------------------------,--------------------,-----------------------”

是一致的。1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16,《曹刿论战》中对勇气精当评点的语句是-------------------------,------------------,---------------------。17,曹刿请求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18,《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子对他美的评价是------------------------------,--。19,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初下时的情景的语句是-----------------------------,-----------------------。20,写奖赏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是------------------------,------------------------------。21,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反义词是---------------------。2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3,---------,万钟于我何加焉? 24,《孟子二章》中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生”和“义”的选择时,正确的做法是

“---,----------” 25,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顺应历史潮流,揭竿而起,势如破竹,大大地撼动了秦朝的统治,这正如孟子所说的“---------------------------,------------------------” 26,关关--------------,-------------------;----------------淑女,----------------------------。27,兼葭苍苍,------------------------,所谓伊人,----。28,-------------------,----------------------------,-------------------,彼竭我盈,故克之。29,通过内修政治达到使本国强盛,从而战胜别国的做法,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话说

就是------------------------。

32,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篇的四句诗是---------------------,--------------------------,------------------------,-----------------------------。

33,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李白在《雁门太守行》中以“-,----”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辛弃疾《破阵子》中以“------------------------------,------------------------------”表达了收复河山的理想;而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以“-----,------------------”展现了以身殉国痴心不改的情怀。34,《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35,不论哪个国家,不论什么时候,发展与和平是至关重要的话题,正如孟子所提出的“------------------------------,”

36,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作为一个好男儿应该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正如李贺所说的“-----,---”一样。37,黑云---,甲光---。

38,范仲淹在《渔家傲。愁思》中借酒表达功业未建的思乡愁绪,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酒抒发不服老的豪情的句子是“---------------------------。-----------------------,----------------?” 39,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感动中国人物霍英东的颁奖词中的一句,化用了孟子的“-------------------------,---------------------------”和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的句子。

40,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近的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第三篇:2011届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

2011届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金戈(ɡē)斧钺(yuè)驿站(yì)睨柱(nì)

B.千骑(jì)寒蜩(tiáo)揾泪(wèn)诡言(ɡuǐ)

C.永昼(zhòu)盈袖(yínɡ)弋射(ɡē)靡乱(mí)

D.赦免(shè)喟然(kuì)樯橹(qiánɡ)蓑衣(suō)

【解析】 C.“弋”应读“yì”。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寻常巷陌 雄姿英发 帐饮无绪 惊滔拍岸

B.玉枕纱厨故国神游天堑无崖故垒西边

C.封狼居胥玉簪螺髻烟柳画桥晓风残月

D.良晨好景吟赏烟霞仓皇北顾神鸦社鼓

【解析】 A.“惊滔拍岸”应为“惊涛拍岸”;B.“天堑无崖”应为“天堑无涯”;D.“良晨好景”应为“良辰好景”。

【答案】 C

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经年:经过一年B.不慕当世:羡慕

C.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D.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解析】 经年:年复一年。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尊还酹江月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D.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解析】 A.“尊”通“樽”;B.“去”通“弆”;D.“员”通“圆”。

【答案】 C

5.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B.毕礼而归之

C.欲因此时降武D.空以身膏草野

【解析】 A.奇,形容词的意动,以……为奇。B.归,使……回去;C.降,使动用法,使……投降;D.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答案】 A

6.下列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汉亦留之以相当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覆盖周密无际

【解析】 A.古义: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指卑鄙下贱。B.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D.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细致。

【答案】 C

7.下列各句中“请”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B.臣请完璧归赵

C.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解析】 A、C、D三项均为“请求”的意思,B项是“请允许我”之意。

【答案】 B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何以知之B.子卿尚复谁为乎

C.求人可使报秦者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解析】 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

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

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

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

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

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

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杰、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

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

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

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

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

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

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解析】 A项“檄”,这里作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再根据上

下文词义推断可知其余各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答案】 A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A.顺昌民以刚为命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B.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是欲置我何地耶

D.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解析】 B项中“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是他安抚百姓的一个方面,“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是

他直言抗争的语言表现,符合要求。A项中“顺昌民以刚为命”是廖刚安抚百姓的结果;C项中“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与“是欲置我何地耶”都不是直接表明廖刚“安抚百姓”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D项中“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一句是对圣上的劝谏之言,不能说是“敢于抗争”。因而,A、C、D三项均不能选。

【答案】 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解析】 D项写廖刚敢于直言,原文是“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乞起”是“请求起用”的意思,这里说成“起用”,因此该项不正确。A项是对廖刚的总体介绍,B项和C项分别概括了廖刚军事思想和重视粮食生产,均为正确选项。

【答案】 D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年,从漳州司录授为国子录,提升为监察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谈论时政无所顾忌。因为双亲年老要求授予地方官职,出朝任兴化军知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亲去世服丧,期满,被授予工部员外郎官职,因母亲有病在身而推辞就任。绍兴元年,邻郡出现盗贼,官吏全都逃走了,顺昌人听从了廖刚的命令。廖刚规劝跟从盗贼的人并让他们回来从事正业。不久,其他盗贼进入顺昌,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大儿子廖迟规劝盗贼,盗贼们都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纷纷散去了。不久又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他进谏说:“古时天子一定有自己的军队并亲自率领,用它来防备意外和强化君主的威势。希望您考查旧制,挑选精兵强将作为亲兵,平时就把它当作卫队,战时就把它作为中军,这是增强王权强盛国家的办法啊。”又说:“国家目前艰难已经到了极点,现在才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是不可以长久停留的,请赶快营建建康,亲自率领六军前往并把它当作固守的计策,来断绝金人攻占的野心。”母亲去世服完丧期,又被授予给事中。廖刚进谏说:“国家不可以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可以一天没有粮食。现在各位将领的军队都防守着江淮地区,不知道有几万人,开始没有粮食储备,现在每天都等着东南运来的粮食开饭,东南的百姓已经因此困苦不堪了。要解决这个忧患,最好的办法不如屯田。”于是献上三条计策,将校中有擅长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种一顷土

地,给他升一级军级,百姓愿意耕种的,就把粮食种子借给他们,以后再用租赋偿还。朝廷下令都督府安排处理这件事情。当时朝廷正在追究章杰、蔡卞误国罪过,追贬他们官职,还下诏书规定他们的子孙不得在朝廷中做官。在这时候章杰从崇道观升任婺州知州,章仅从太府丞提升为江东茶盐监事。廖刚就密封交还了诏书,认为像这样做,以后还拿什么来表示惩戒,于是全部交还了祠禄官。当时徽宗已经驾崩,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廖刚说:“礼节有厚薄,兄长做君主就用君主的礼节待他,你做君主时用兄长的礼节来待他就可以了,希望你好好抑制自己仁慈的心,只是逢年过节时候在内廷行家礼就可以了。”皇上听从了。郑亿年与秦桧有关系因此得了美差,廖刚上奏清楚地揭发了他的罪恶,秦桧恨死了廖刚。金人背叛了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邻近的藩县,秦桧知道了这件事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官工部尚书,却把王次翁任命为御史中丞。年初,边关来报(金人背约),各位官员会集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千方百计为金人袒护,现在金人已经违背盟约,你还有什么脸留在朝廷呢?”郑亿年身为祠禄官离开了朝廷。廖刚第二年辞职回家,在绍兴十三年辞世。

三、语言运用

13.请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2009年高考作文评分控制组对影响高三学生作文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

语言表达 句子,词汇,文字,标点,修辞方法 51.55%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21.55%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26.90%

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请写出两条结论:

(1)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回答出图表中的数字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答案】(1)影响学生作文的关键因素是语言表达。

(2)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要抓好语言表达训练。

14.仿照下联对“中国历史书”的述说,请你以“语文课本”为对象写出上联。

要求:①合乎对联的基本写法;②要反映出语文课本的特征。

语文课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历史书:揽古今风雨,凸显华夏脊梁,点点滴滴,诉说天道沧桑。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对联基本要求,字数、句式、结构上下联相同,上联尾字为仄声;其次,所写对联的内容能够揭示“语文课本”的特征。

【答案】 收中外佳作,展现文学画廊,字字句句,刻画人间善恶。

第四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必知技巧

一:多音字识记技巧

1.多音字要做到据义定音。多音字的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因此要根据一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它的读音,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将音义结合起来进行记忆。

2.注意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如 “巷”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读 “hàng”,而一般情况下读“xiàng”,如“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等。

3.运用记少去多的方法。“少”是指使用范围较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多”则指使用范围广、涉及词语多的读音。考生只要记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就可以准确区分一些多音字了。如“迫”字有两个读音 “pò”和“pǎi”,只有在“迫击炮”这个词中时,“迫”才读“pǎi”,其余的都读“pò”。因此考生只要记住“迫”在“迫击炮”中读“pǎi”,就知道了它在其余词语中的读音了。

4.依据词性辨别读音。有一部分多音多义字因词性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读音。如“处”,读“chǔ”时多为动词,读“chù”时多为名词,所以,像“处理”、“处罚”、“处世”、“处变不惊”、“处心积虑”等词语中的“处”都读“chǔ”。

5.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普通话的常用字中有许多多音多义字,主要是因为词性不同和词义不同而产生了异读。所以,考生最好准备一个本子,把平常遇到的多音多义字分类记录下来,并经常翻阅。

二:形声字记忆绝招

形声字中那些声旁相同、字形相近、读音或同或异的词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对象。比如“剽悍、漂泊、虚无缥缈、飘忽不定”一组词语中的加点字都读 “piāo”,而“悼念、泥淖、绰绰有余、掉以轻心”一组词语中各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dào、nào、chuò、diào”。对待形声字,一方面我们不妨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认字认半边”这一说法,认识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它来帮助我们识记字音,例如“奖掖、阡陌、招徕、蓦然”中加点字的读音就和它们的声旁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克服“认字认半边”的“惯性”,因为许多声旁现在不能代表该字的读音了,例如“孝悌、讣告、掣肘、对峙、炽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一个和它们的声旁相同。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要反复记忆,不断积累,同时要特别注意随时整理,经常复习。

三:快速掌握形似字的技巧

区别形似字的读音关键在于注意词语书写上的细微差别,千万不可“一瞥而过”,另外要结合注音的字所在的具体词语的语境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比如 “缜密、滇池、嗔怒、精卫填海、谨小慎微”这五个词语中的“缜、滇、嗔、填、慎”,从词形上看区别不是很大,但是读音差别不小,分别读作“zhěn、diān、chēn、tián、shèn”。在复习课本相关知识或解读高考试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对一些形似字进行联想积累,〖JP+2〗举一反三,可以采用整体比较的记忆方法,也可以自己结合一些具体的语境进行辩证记忆。

四:音同异义字形题的解题技巧

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如“一筹莫展”中的“筹” 意思为“计策、办法”,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若不知其义,就很容易将“筹”写成“愁”。

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如“惩前毖后”的“毖”,它是“必”字旁,表示“谨慎、小心”,就不能写成以“死”字为形旁的“毙”。

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

五:探源法巧解字形题

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往往都有一定的来源,如来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故事。不了解出处及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就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写。所以要识记词语的字形,最好能结合其最初的来源,这样有利于准确、牢固地记忆其形态。比如成语“曲突徙薪”出自《汉书·霍光传》:“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六:辨析近义实词的方法

1.正确掌握词义。近义词大多具有相同的语素及相异的语素,通过辨析一组词语的相异语素可以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

2.分清词义的侧重点。一组词语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深,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浅。在辨析这些词语时,一定要分清词义的侧重点,结合语境准确选择。

3.注意词语的习惯搭配。要清楚词与词的习惯搭配,不能任意改变。

4.结合语境。正确使用实词,就要分析语言情境,要综合考虑句中包括的各种情境因素,做到“词不离句”。在每一道题中都应考虑这个因素,绝不能忽视。

5.把词语代入句子中。通过默读,利用语感可以辨析出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句意是否明确。在每一道近义词辨析题中都可用这种方法。

6.运用排除的方法。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可将最容易辨析的选项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七: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辨析虚词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固定搭配。比如,关联词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如果……那么”、“既然……就”、“既…… 又”等。2.语法特征。词性决定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其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如介词要修饰限制名词、代词等,副词要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等。3.词语意思。分析词语的意思,从词义的角度判断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

介词、副词是考试中经常涉及的两种虚词,判断这两种词使用是否恰当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从介词的语法特性看,介词可以修饰限制名词,如果不能判定一个词语是否是介词,可以在这个词语的后面加名词。如“把”、“给”,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一个名词,如“人”,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是介词。〖JP3〗同样,判断一个词语是否是副词,可以在它的后面加动词或形容词,如“已经”“甚至”,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动词“笑”,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都是副词。

八:修改病句的口诀

病句修改有诀窍,方法步骤要记牢。基本成分先找到,主谓宾语是否少。成分不缺看搭配,主谓动宾可搭好。搭配恰当读句子,重复之处不能要。词序不当须重排,用词不妥应换掉。再看逻辑乱不乱,自相矛盾不可靠。感情色彩别弄反,事情次序勿颠倒。对症下药仔细改,切莫信手胡乱搞。

九:扩展语句的解题技巧

1.看清要求,弄清语体。考生在做题时,要看清需要扩写的语段是什么语体,弄清其究竟是记叙性的、描写性的、说明性的,还是议论性的。

2.辨明情境。准确识别题目中提供的具体情境及其所体现的具体氛围,扩写的语句要符合题目规定的情境。

3.明确重点。准确把握题目中要求扩写的重点,不能偏离,更不能转移。

4.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扩写的灵魂。要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情境,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将情境表现得具体而生动。

5.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在扩写的时候,除了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之外,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这样,不但能使语段内容丰富,而且能使扩展后的语段形象、生动。十:压缩语段的关键

1.弄清语段的说明对象。

2.把握说明对象的要点,如说明对象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

3.弄明白语段共说明了几个问题,并作简要概括。

4.弄清语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以便更好地归纳概括。

5.注意答案表述的严密、清晰、连贯,压缩语段时不能随意改变原文的句间关系。

十一: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类析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不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5.对偶:给人以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

6.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7.反复: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重语气,加强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十二:语言表达生动的答题技巧

1.恰当选用词语。(1)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选用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把词语用活。(2)选用色彩浓重的词语,这里的色彩主要指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词语的语体色彩。

2.恰当选用句式。语言表达中,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句式的选择中,应注意特殊句式与常用句式、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的交错使用,注意语句的整散、语气、倒装等方面的问题。

3.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语言更生动、准确、鲜明,还能增强语势。

第五篇:文化生活一轮复习题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题(满分93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什么是文化?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电梯门打开,他是谦虚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这告诉我们()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②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③文化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

④文化是在个人成长中自发形成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党员干部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抓好“四风”问题。之所以强调抓好“四风”问题是因为()①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有不同性质的影响

②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③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④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3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期,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的持续增长有力拉动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支撑;直接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和简化行政审批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这说明()A.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B.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为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C.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D.文化总是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中央高度关注文化是因为()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A.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标志 D.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全部财富的表现 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关于文化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①市场经济越发达,文化力量越不重要②调动积极的文化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文化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力量,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7.济南市以迎接中国第十届艺术节为契机,充分利用城市广场、社区文化活动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发挥各类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开展社会文明实践活动,营造人人讲文明、处处见文明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该市做法是因为()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8.漫画《文化输出》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②要在文化渗透中提高文化影响力

③要在文化传播中提高文化认同感

④要维护文化安全,提高文化软实力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9.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 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A.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B.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C.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D.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10.2013年9月16日,经过群众推荐、资格审核、媒体公示、投票评选、综合评定等程序,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张丽莉等54名同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并号召全国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的倡议。积极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说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11.漫画《手机信访》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②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③政治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④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最近几年间,凸显中国元素的国际文化交流异彩纷呈,给全球各地的人们带来美的共鸣、心的交融和思想的启迪。这说明()A.文化无国界,中华文化已为世界所认同 B.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在文化的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D.我们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3.西方学者约瑟夫·奈曾就柏林墙倒塌感慨:“早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西方的影视就已经‘穿墙而过’影响了一大批人。如果没有西方流行文化经年累月传递的那些影像,光凭锤子和压路机是难以推倒柏林墙的。”这表明()①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政治是文化的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4.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人物颁奖典礼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道德的提升,是拨动心灵深处的弦。这体现了()①特定的文化氛围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②优秀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③优秀文化以特有形式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优秀文化必是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2013年7月31日,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在北京举行的提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普及文明旅游知识,引导每个出境旅游公民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这一强调是基于()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能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6.1890年,美国一位名叫尤金·施齐费林的莎士比亚崇拜者在纽约放飞了他从欧洲带回来的60只欧洲椋鸟。他希望能够把莎士比亚作品中所提到的鸟类都引入到美国境内。如今,无所不在的欧洲椋鸟每年给美国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8亿美元。此外。大量的飞鸟对飞机的飞行也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这对人们的启示是()①文化对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重视文化的作用 ②文化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政府要加强经济职能,斩断与外来物种的不利联系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7.国学大师汤一介认为,儒学必将在“反本(复归本源或根本)开新”中重振辉煌。下列对“反本开新”解读正确的是()① 只有先“反本”才能后“开新” ②“反本”与“开新”都需要批判精神

③“反本”是否定过去,“开新”是创造未来

④“反本”是“开新”基础,“开新”是“反本”要求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8.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如“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从中我们感受到()①文化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强 ②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融中逐步趋同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我们应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9.目前,就各地纷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一事众说纷纭: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是人们发自内心地想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的人认为,这是跟风赶潮,盲目行动。根据材料,以下认识正确的是()①文化的自我觉醒要强调传统文化的纯正性 ②文化自觉已经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 ③优秀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保护与传承

④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要改造或剔除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013年8月,甲骨片、后母戊鼎、贾伯壶、拓片„„记述中国象形文字发展历程的《汉字》国际巡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意味着古老中国文字艺术展将开启它奇幻的世界之旅。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源自山东的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是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是孔孟之乡,传统厚重。这表明()①传统文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浙江“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警察”等“最美人物”不断涌现。他们的出现,不仅影响全国、感动全社会,也为浙江构筑道德高地、建设精神家园注入了强大的力量。这表明()①弘扬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③先进模范人物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示范作用

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传承传统美德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3.惠州市龙门农民画被中央文明办选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制作元素。目前,数十幅公益广告在全国各大媒体和中国文明网展播。此举是基于()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B.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C.来自民间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历久弥新的活力 D.在文化激荡中需要奏响主旋律文化

2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乐于回归传统节日,重新认知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不过,也有一些人只是热衷于过节享受,热衷于传统节日带来的商机,却忽视或歪曲其中的文化含义。这告诉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①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 ②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③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④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5.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方方面面。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体现了()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主观题(18分)

26.(12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措施的文化生活依据。

27.“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兴于唐朝,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高潮。“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繁荣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且对东南亚地区文化生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移民的增加,中国、印度、阿拉伯文化都先后传入东南亚,把东南亚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赋予东南亚文化以新的生命,东南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1)简要说明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6分)

第二十周政治周测答案

1.选A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学校教育。④错误,文化素养是在个人成长中通过自觉学习形成的。2.选B ②错误,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③不符合题意。

3.选B A项错误,文化与经济、政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交融。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影响。D项错误,优秀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4.选A ②错误,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错误,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5.选A 本小题考查的是文化。政府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因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A符合题意。6.选C 本题考查文化力量的知识点。市场经济越发达,文化力量越重要,故①错误。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文化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错误。②④正确。7.选A 营造人人讲文明、处处见文明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A项符合题意。

8.选B 漫画反映的是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推行强权政治,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不妥;③与题意不符。答案为B。

9.选D 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素养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谈举止体现出来,D项符合题意。10.选B 材料主要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②不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应排除。11.选B ②不是文化生活道理。③错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12.选B A项错误,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华文化为世界所认同的观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引进来,材料揭示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13.选A ②错误,文化的差异是不同的经济、政治的反映。④错误,经济是文化的基础。14.选B ②错误,优秀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④错误,优秀文化不一定都是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15.选A 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不符合题意。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是普及文明旅游知识、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的原因。

16.选C ①不符合题意。③错误,联系是客观的,斩断与外来物种的不利联系是错误的。

17.选B 本题考查继承和发展的关系。①错误,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的关系。③错误,“反本”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8.选A ②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融中逐步趋同的观点是错误的。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9.选D ①错误,文化的自我觉醒并不强调传统文化的纯正性,我们还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错误,文化自觉还没有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

20.选C ②错误,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③错误,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21.选D 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22.选B ①错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④错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23.选D 公益广告、文明网站展播体现的是文化的先进性。D项符合题意。

24.选D ①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④错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25.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等知识,考查考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材料侧重讲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②符合题意,排除①;材料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符合题意。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不选。

26.(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3分)(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振兴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分)(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3分)(4)振兴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27.(1)①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每点2分)

下载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古诗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古诗文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古诗文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古诗文答题技巧总结 古诗 审清每一道题的题文表述;标清每一题答题的关键所在;写清每一处关键的答案要点。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诗文(全文5篇)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知识点古诗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

    2018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2018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2017年9月) 2018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在近三年64篇的基础上增加10篇: 1.《论语》(共十则) 2.《孟子·鱼我所欲也》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高考语文必背70篇古诗文

    1.《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74篇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74篇 (一)7-9年级(60篇) 1.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

    北京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定**【北宋】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永遇乐......

    2018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74篇) 初中必背 1.《论语》 2.《鱼我所欲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前出师表》 诸葛亮 7.......

    上海高考语文课外古诗文名句

    上海高考 上海高考语文课外古诗文名句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澳》--修炼自我修养。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乾坤》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