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学反思
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我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邱少云这一光辉形象,学习邱少云在党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本课的重难点:通过课文中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以及重点词语的深切体会与感悟邱少云这一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默读找重点词,在到重点段落来密切体会感悟邱少云这一光辉形象。对于重点段、重点句,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揣摩。例如:指名回答课文,同其感受或心情,然后再找生带着这种感受或心情读读,在通过生与生之间的评价与交流,力求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对课文重要内容的深入理解,也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对重要内容掌握扎实,印象深刻。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给邱少云立碑,写碑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邱少云的崇敬与敬仰之情得以升华。最后课下留两个小练笔供不同学生选择,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我们的教研主题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我力求精心设计习题,来组织学生有效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找重点段落,重点词语的时候,有些地方感受不到位,感情不够强烈,挖掘不深,体会不适,教师这方面急于说出学生在该独立思考后想出或说出的答案,不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增强。对于每个环节的过度语我运用的还不够自
然、流畅,衔接的还不够恰当。这也是我在教学中一直以来的困扰,希望各位老师在这方面多多指导。
通过本次的教研活动,经过集体备课,查阅资料,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接触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我会将我所学到的知识切实运用到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从一名新手型教师尽快向成熟型教师转变,争取做到特岗教师培训时给我们确立的“一年站稳讲台,两年成为精英,三年成为骨干“的理想目标。
第二篇: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反思
篇一: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学反思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反思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课感人至深的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篇范例。对学生来说,本课是一篇较易读懂的文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然后围绕阅读提示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交流,最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 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是,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实际和原来的设想相去甚远。课后我和老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经历了一次教学思想的洗礼。事后,我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了这节课的几大不足:
一、放手不够,教学目标过于繁琐、零乱
对于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方面要减少头绪,加强综合,让学生在多样的方式中自己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特别是让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由于这篇文章是一篇精读课文,在课堂上,我还是过于注重课文内容的讲解,没有真正地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课后回想,课后练习2这样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战士们在潜伏时为什么必须做到“纹丝不动?”“邱少云在火中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这些问题,学生完全能够自己弄懂。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拔,通过朗读体会邱少云的伟大精神。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二、重讲轻读,忽略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出题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尽管在教学设想中,我安排了十五分钟的朗读训练。但在教学时,朗读的时间却被挤占了不少。朗读不能是纯粹为读而读,应该分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采用各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通过正确的评价,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去体会,从而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最后,再通过感情朗读释放自己的情感,把进入那种万分危急和紧张的情境,使自己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只重视完成课堂任务,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这节课中,为了完成课前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安排得满满的,学生有那么多的问题要解决,学生有那么多的发言需求,字词教学的时间都被挤走了。尽管我采用了预习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去掌握,然而效果不是最理想。感触最深的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字、词教学也应该重点进行指导,在前几次考试中,字词考查的错误率竟然超过1/5。因而我觉得,小学高年级学生还是处于知识积累阶段,而且自主学习能力还不是最佳,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安排时间,巩固字词,因为深厚的语文功底来源于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例如,在教学本课时,教我就可以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推敲评析、理解词意,进而明确这次潜伏任务的纪律,从中体会邱少云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四、新课程的课堂是舞台,亦成看台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课堂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学习过程不是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的过程,更不是亦步亦趋于教师主观的教学设计。教师的作用更大的应是在课堂中不断的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堂永恒的主题和底线。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全身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篇二: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反思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反思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以读带悟”是我在教学本课时的主导思想和采取的主要方法。
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容易流于表面,很难发自内心地感受邱少云精神的伟大。所以,在备课时,我针对教学的重点的提问做了精心的设计。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心活动,我主要抓住了两个要点:一是“我”想到有办法扑灭邱少云身上的火,但是不能那样做;二是“我”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活活烧死的痛苦、矛盾的心理。理解这两点,学生就能体会出作者当时担心、矛盾、难以言喻的痛苦。至于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是怎样表现的,我抓住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这一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邱少云的伟大精神。
在教学第七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火烧时,心情怎样?”当学生理解到作者的痛苦与担心时,我又抓住关键句“我不敢朝他那看,但是又忍不住不看”提出问题:“我不敢朝他那看,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呢?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矛盾的心理?”“不敢看是因为害怕吗?”“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通过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提问,作者当时那种痛苦、焦急、担心、矛盾的复杂心情,学生理解的就透彻了,再通过朗读,学生就能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烈火中邱少云又是怎样表现的呢?我抓住了三个“为了”这一排比句式去体会。当学生读完这个句子后,我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再引导学生,问到:“石头有什么特点?它与邱少云有什么
相同之处?”学生说:“石头不能动,邱少云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石头是无声的,邱少云没有发出一声呻吟。”邱少云那钢铁般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深切感受到人物的精神世界。我设计了一个口语交际环节。让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让学生以自己的心理去猜测此时邱少云会想些什么?学生顺理成章地回答到:“在这生死关头,邱少云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战友、集体、国家的利益。”我又提出问题:“你觉得邱少云是个什么样的人?”再布置课后小练笔《邱少云叔叔,我想对你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但加深了对邱少云严守纪律这一品质的理解,还对邱少云的这一英雄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在备课时我就对这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对教学重点处的提问。通过课堂生成,我觉得这几个问题的设定是科学的,有效的。这一点,对这节课来说是较为成功的。一堂课下来,也有很多不足,例如: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我对学生扶得太多,使得教学过程中有面面俱到的感觉,显得重点段落不够突出,学生学得不够活。
2014年2月24日
篇三:教学反思《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难点:通过课文中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以及重点词语的深切体会与感悟邱少云这一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默读找重点词,在到重点段落来密切体会感悟邱少云这一光辉形象。对于重点段、重点句,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揣摩。例如:指名回答课文,同其感受或心情,然后再找生带着这种感受或心情读读,在通过生与生之间的评价与交流,力求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对课文重要内容的深入理解,也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对重要内容掌握扎实,印象深刻。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给邱少云立碑,写碑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邱少云的崇敬与敬仰之情得以升华。最后课下留两个小练笔供不同学生选择,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我们的教研主题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我力求精心设计习题,来组织学生有效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找重点段落,重点词语的时候,有些地方感受不到位,感情不够强烈,挖掘不深,体会不适,教师这方面急于说出学生在该独立思考后想出或说出的答案,不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增强。对于每个环节的过度语我运用的还不够自
然、流畅,衔接的还不够恰当。这也是我在教学中一直以来的困扰,希望各位老师在这方面多多指导。
通过本次的教研活动,经过集体备课,查阅资料,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接触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我会将我所学到的知识切实运用到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从一名新手型教师尽快向成熟型教师转变,争取做到特岗教师培训时给我们确立的“一年站稳讲台,两年成为精英,三年成为骨干“的理想目标。篇四: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反思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做人需具备的优良道德品质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战友写战友的文章,作者以目击者、亲身经历者的身份写下了战友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抗美援朝战争时,我军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敌人的燃烧弹燃烧到邱少云身上,为了潜伏部队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邱少云趴在火堆里纹丝不动,壮烈牺牲。文章赞扬了邱少云严守革命纪律、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精神。全文情感真挚,十分感人。
关于这一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好: 1.“潜伏”的字音没有砸实,到最后的时候还有学生读错音。
2.让学生集体交流,什么地方感悟最深的时候,学生虽然站起来回答了问题,但是回答的时候并没有完整回答,应该及时给予指导,如“我在哪一个自然段的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在提到“千斤巨石”的时候,虽然抓住了这一点,但是没有深入挖掘,只是说了说怎么是“千斤巨石”而不是“巨石”,这样让学生的感悟程度不够深入,就开始指导朗读。同样的地方还有“刀绞”的学习。
4.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很少,一直在牵制学生,没有让学生主动思考,感悟课文,一直是提各种问题,牵着学生学了。篇五:《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反思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反思
结合这周我讲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做一反思,以此来推进自己今后的教学。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以读带悟”是我在教学本课时的主导思想和采取的主要方法。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容易流于表面,很难发自内心地感受邱少云精神的伟大。所以,在备课时,我针对教学的重点的提问做了精心的设计。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心活动,我主要抓住了两个要点:一是“我”想到有办法扑灭邱少云身上的火,但是不能那样做;二是“我”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活活烧死的痛苦、矛盾的心理。理解这两点,学生就能体会出作者当时担心、矛盾、难以言喻的痛苦。至于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是怎样表现的?我抓住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这一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邱少云的伟大精神。
在教学课文的第七段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火烧时,心情怎样?”当学生理解到作者的痛苦与担心时,我又抓住关键句“我不敢朝他那看,但是又忍不住不看”提出问题:“我不敢朝他那看,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呢?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矛盾的心理?”“不敢看是因为害怕吗?”“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通过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提问,作者当时那种痛苦、焦急、担心、矛盾的复杂心情,学生理解的就透彻了,再通过朗读,学生就能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烈火中邱少云又是怎样表现的呢?我抓住了三个“为了”这一排比句式去体会。当学生读完这个句子后,我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此时,全班学生鸦雀无声,于是我引导学生,问到:“石头有什么特点?它与邱少云有什么相同之处?”老师的话音一落,很多学生纷纷举手:“石头不能动,邱少云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石头是无声的,邱少云没有发出一声呻吟”??邱少云那钢铁般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
总之,在备课时我就对这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对教学重点处的提问。通过课堂生成,我觉得这几个问题的设定是科学的,有效的。这一点,对这节课来说是较为成功的。一堂课下来,也有很多不足,例如: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我对学生扶得太多,使得教学过程中有面面俱到的感觉,显得重点段落不够突出,学生学得不够活。
第三篇:《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反思
历经两周多的时间,我终于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尽管只是代表语文组出课,可我这一次却看得比以往任何一节开放课都重要,这无形中给自己施加了很多的压力,甚至夜不能寐,终于结束了,我对校长说,我好像蜕了一层皮,校长说这样才能更锻炼人,让自己不断地进步出色。
同事问我,怎么选择这样一课历代遥远,又不好理解的课文来赛课呢?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打开课本选择的时候,只有这一课深深地吸引我的注意力,我没有跟组长和同组的老师们商量就自作主张选择了这一课。
记得03年,我们刚刚归到区教育局时候,那时还叫“钢城总校”举行了新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我选择了《丰碑》这一课,在导师的帮助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正式讲课的时候所有的学生、老师和评委都流下了眼泪。我居然荣获了总校新教师教学比武一等奖,获得了一部《唐诗宋词元曲》的精美书籍。那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获得教学上的“最高奖励”,这里少不了导师对我的帮助,可以说《丰碑》这一节课虽是我主讲可是融入了好多人的心血的。即便是现在回忆起来,我王姐她们总是说那时候我讲课时怎么怎么打动人……不知不觉,我对于这样类型的课非常的敏感,教研组活动时我也总爱选择什么《金色的鱼钩》《凡卡》这样的课文来讲。
现如今讲《我的战友邱少云》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挑战了,从备课到教研活动、讲课、教研活动、再讲课、再教研活动,光我的教学设计已经不是三遍那么简单了,坐在家里,光打印就已经有了六、七遍,每当有一个小小的启发,赶紧写下来,之后打印出来再看看,一遍又一遍,弄的脑子里也混乱了,睡觉时总是出现讲课备课的场景,总是浮现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我真的投入了太多的感情,这是这么多年来除了07年参加区里评优课从未有过的现象,因为我在乎,因为我看中,因为我想对得起这一课。
经过了两次讲课,三次教研活动,可以说,这一课从我最初的备课到最后的讲课,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升,这与教研组老师们提出的宝贵建议是分不开的。而同时,我的第二次讲课也较第一次上课有了明显的进步,看来校长选择了这样赛课的方式真的很有益处。
第一次讲课的时候,尽管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最高境界,可是我感觉知识方面表现薄弱,对于文中重点词语的挖掘和感悟不够深刻,当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时候,我没有引领学生进行更深入些,这对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显然漏洞无疑;在学生朗读方面做得比较好,可是表现“战斗后果”这一部分内容朗读的要求和遍数都太多太深刻了,忽略了“潜伏情况”这一重点段落的理解和感悟;再就是反复突出感悟第八自然段“为了……为了……为了……”这一教学环节有点混乱,应调整为出示邱少云烈火中图片之后再让学生说说邱少云在想些什么,联系前面的文字“潜伏情况”“战斗后果”再来感悟体会和朗读。
第二次讲课的时候,我谨记第一次的课堂失误,经过了教学设计的修改,课堂上,对于关键词“千斤巨石”“一寸”“一声呻吟”“更”“找”这些词的理解都非常到位,学生感悟也很深刻,张主任培训的时候让突出的重点段落的讲解和感悟我都做出来了,而且也感觉都到位了。尽管没有第一次那样高境界的情感,可孩子依然被感染了,心弦被触动了也就达到了情感态度的目标。
没有完美的课堂,这是我讲课的心态,只要我尽力我努力,我就是快乐的,所以在第二次讲课后教研活动时,我的缺点还是存在很多的,老师们没有分析出原因,只是觉得哪个地方好像很别扭,他们有点衔接不上思路;此外校长也说了他的更高见解:
1、中心问题的提出。我的中心问题是: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在整个战斗中,邱少云是怎样真正做到纹丝不动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在文中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有哪些新的感受和体会。校长说,如果中心问题是“文中邱少云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是“邱少云的那些行为让你感动?”。尽管我知道每个人的风格和思路是不同的,100个老师或许有100思路,但我听了校长的想法觉得还是更有道理的,可以边感悟文字边体会邱少云的光辉形象,不该第一课时就分析出精神品质来,要在文字感悟中去提升会更好些,其实张主任培训的时候也是这样讲的,只是教研组对于这个中心问题的提出没有什么异议,看来关键在于我还没有做到善于思考,让问题更周全。
2、环节的设计顺序,教研活动备课的时候,同事建议我直奔第八自然段高潮部分讲解,但是校长说,讲完了高潮部分再回头讲“潜伏”讲“后果”显得情感削弱了很多,是不是应该先讲“潜伏情况”,其实第一次我就是这样设计的,可是研讨时候大家都说可以先讲高潮,以第八自然段为中心展开感悟,始终围绕第八自然段去讲的。如果要想先将“潜伏”部分,那么中心问题也一定要改的,就是校长上面提出来的问题,这样才能合乎整个教学的情理。
3、教师的细节问题。其实教研室宋主任听我课的时候也提过,我在课堂上问学生问题的时候有时不注意细节,这样会让学生不明白。就拿“为了……为了……为了”来说吧,明明我教学设计的时候,我这样写“出示文字加重:为了……为了……为了……告诉学生三个“为了”表示递进的关系,一层程度比一层深。”,可是讲课的时候,我却说成了“三个为了是并列词语,表示递进的关系,一层程度比一层深”,唉,这不明显的矛盾别扭吗,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时就是这样不注意细节,我说是跟教师课堂素质有关,校长还笑话我。
4、教师的话太多。我总是习惯替学生总结提升语言,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说,每次教研室来听课的时候,都说我说的话多,我怎么就改不掉这个毛病呢,课堂上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学生一说不到,我就想说,学生一思考的时间长,我就想引导,或许跟我的急性子有关系吧,这也是教师的课堂素质问题吧,用“素质”形容没错吧,不要笑话我,我可不是谦虚和自卑哦!
讲完了这
一课,无论效果怎么样,我觉得受益最大的一定还是我,从搜集资料到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我都是煞费苦心的呢,如果说邱少云这篇课文以前从来没有打动过我,(包括上学的时候学过这篇课文),那么现在,自打我备课开始,我投入了,我必须先让这篇文字打动了我自己之后,才能讲给孩子们,所以,课堂上在情感方面始终做得较好。在这里补充一个你一定感兴趣的插曲——
刚在多媒体讲完《我的战友邱少云》,孩子们回教室去上课,一男孩一女孩在上课铃声响的时候逗着玩,男孩儿在门里关门不让女孩子进,女孩儿一生气用拳头寸劲儿把门玻璃砸碎了,很深的一个大口子,流着好多的鲜血,我看了真着急的,领着女孩子打车到承钢医院去缝针,孩子的爸爸也一起去的,在医生给孩子消毒的时候,她大声地痛哭起来,我能感受到,那种伤口洒酒精的感觉,孩子泪流满面,呻吟不停,此时,我抱着她,轻声对她说:“你想想邱少云,他……”哎呀,真的比止痛药麻醉剂还灵,她居然紧闭起嘴来,一声也不出,用手擦拭泪水,还说:“韩老师,我不哭,我能忍住!”,那一刻,我好感动,我搂着孩子笑了,在一边缝针的医生还笑我呢,说我很会给孩子鼓劲儿。回去我把这件事情跟班级同学、同事与校长都说了,她们都笑了,意味着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王姐听了都流眼泪了呢。
总之呢,这一课尽管缺点很多,但是我的收获也很多。就像《丰碑》一样,《我的战友邱少云》也同样在我的教学历程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感谢这样的一次机会!!
第四篇: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反思
一次,我应邀借班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在学到“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时,我执行了这样一个教学预设:
播放《打击侵略者》中“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视频剪辑,随着画面的呈现和音乐的响起,我充满深情地为视频剪辑配着旁白:
“同学们,看呐!这就是邱少云,这就是烈火烧身的邱少云,这就是纹丝不动的邱少云,这就是千斤巨石一般的邱少云,这就是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的邱少云,这就是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的邱少云。你们看他的眼睛,你们看他的嘴唇,你们看他抠着泥土的双手。你们,谁也无法想象、无法体会此时此刻他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巨大煎熬、巨大折磨。面对这样一位战士,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
明眼人应该能够看出,这是一个开放的、富有言说弹性的教学预设。对于这个预设,课前我是充满期待的,我期待着一种感动于英雄壮举的情感表达,期待着一种崇敬于视死如归、意志如钢的态度认同,期待着一种直面死亡、超越死亡、在死亡中实现精神永恒的思想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期待本身也是一种教学预设。
连着叫了三位学生发言,个个精彩。自然,这所谓的精彩,无非是一种预约的精彩。他们的发言,要感情有感情、要态度有态度、要思想有思想。正在我期待着新的精彩进一步到来之际,一个胖得流油的男孩站起来发言了,他的原话是:
“邱少云,你真是一个傻瓜。”
我愕然!学生愕然!全场一片愕然!连这位刚刚还因自己的这番惊人之语得意得连北都找不到的男孩,竟然也被这一片愕然给愕然住了!全场气氛顿时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到我的身上。
你必须马上、立刻、迅速地做出反应,这就是课堂生成的硬尺度、铁规则。对此,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早就断言:“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展现机智的人似乎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和恰当地行动的能力”。然而,这种断言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是教学机智的一种理想状态,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时候恰恰是被这个硬尺度和铁规则给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那一刻,我多么渴望自己是个例外,然而例外不幸成了另一种例外。
“傻瓜?你才是傻瓜!坐下!”
这就是我的瞬间反应,本能行为。尽管不假思索,其动机、其结果、其效应却与“恰当”二字相去十万八千里,更奢谈“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和启示”了。这一瞬间反应,瞬间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分水岭,本已推向高潮的课堂进程突然一落千丈、一蹶不振。在怒不可遏又不得不遏的尴尬中,我的课草草收场。
二、痛定思痛
连着几天,我的身心浸泡在尴尬、沮丧和愤怒的热汤里难以自拔。我对自己说:王崧舟啊王崧舟,你是谁呀?你是特级教师!这样的场合,别说特级教师,哪怕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师,不管动机如何、内心的真实想法如何,也决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作出这样的课堂应对。你将“傻瓜”的帽子强摁在学生头上的那一刻,你自己的头上不也已经砸下了比“傻瓜”还要“傻瓜”的帽子吗?这是教育伦理逻辑的一个必然的报应!
痛定思痛,我开始反思当时的那个特定的课堂情境。为什么那个男孩在前面三个学生都作出了积极的正向的情感反应之后,竟然会不顾这种强烈的现场情势而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语?是有意捣蛋?装酷?还是作秀以引发关注?认知偏差?抑或是价值观异化?本能拒斥死亡?在无法完全还原当时的那个教学情境的前提下,我只能对现象本身作出这样一个无奈的推测:一切都有可能!
是的,一切都有可能。然而,当推测成为进一步反思的逻辑起点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一个更为繁复又更为细致的课堂实践挑战。至少,我得预防类似情境的再度发生,而这类似情境的可能性却是无限的。于是,我反思的触角开始一个一个伸向已经被我觉知到的各种可能的教学情境中。
可能他是“有意捣蛋”,我该怎么应对、怎么接招、怎么破解?
可能他是“装酷”,装酷和有意捣蛋在心理学上是有着微妙而深刻的差异的,我能原封不动的搬用前述的各种应对、接招和破解之道吗?
可能他是“作秀以引发众人关注”,他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接不接招怕都只能正中他的下怀,我将陷入策略上的悖论而手足无措。
可能他是“道德认知偏差”,但在那个瞬间即逝的课堂情境下,我能宕开一笔,对那个孩子自然也是对全班同学施行思想品德教育吗?这样的施行会有实效吗,哪怕一点点?如果能以语文本体的手段接下这个德育的难题,我又该如何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呢?
可能他是“价值观异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跟“道德认知偏差”是一码子事儿,但化解的难度和深度显然更大,闹不好,极有可能捅出一个更厉害的马蜂窝,怎么办?不好办啊!
第五篇:《我的战友邱少云》反思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反思
张沟一小
李平霞
在教学设计时,我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首先,教师要有激情,以情感人,以情动情。从课堂教学伊始到裸堂结束,老师始终饱含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绘声绘色的范读、引读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情境,他们仿佛已身临其境,目睹了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对邱少云这位英雄的敬佩之情已油然而生。在课堂中出现一些自认为的亮点。
1、紧扣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补充,更不是传统课程的“味精”和“兴奋剂”,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课标在“教学建议”再次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以交往为媒介和手段,只有在真正的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习得的知识才是真知,增长的能力才是真实的。此课的学习目标有两个:1,邱少云在烈火中是怎样表现的?哪些地方感动你?2 文章作者是怎样写内心活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学生学习目标实现的过程,用目标导向指导学生学习,可谓是有的放矢的学习。
2、恰当地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强烈的视听效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邱少云处境的万分危急,以及邱少云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纹丝不动的壮举。课上,在学生理解邱少云在烈火中仍然严守纪律的基础上,把握最佳时机,播放邱少云烈火烧身却一动也不动的感人情景,再现那感人肺腑的时刻。当学生们亲眼目睹那肆虐的大火吞噬看邱少云的身体战士们那焦虑、痛苦的表情以及英雄那坚毅的神情陷入土里的十指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被邱少云严守纪律,为了革命不惜献出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的崇高精神所深深地感动。每一个镜头都在紧紧地牵动着每一位同学的心,深深地震撼着他们的心灵。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同学们怀着对英雄邱少云的敬佩之情放声朗读。这时,同学们动情的朗读,饱含着他们对英雄无比崇敬之请。尤其是当同学们随着佯奏带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时,同学们仿佛就是邱少云战友,怀着为邱少云报仇的心情,冲向“319”高地。教室里,激动人心的喊杀声,激烈的枪炮声和饱含激情的读书声融为一体,把整个教学气氛推向高潮。从而达到了教师、学生、作者、编者心心相通,情感共鸣。
3、“以读带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人物特点。“为了……为了……为了……”是邱少云克制住烈火燃烧痛苦的力量源泉。先是齐读、回答问题读,再是找对应内容读,理解比喻句找邱少云与千斤巨石的异同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读等,通过层层递进的朗读,学生就离邱少云越近,充分地感受的邱少云严守革命纪律、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正确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抓住重点词、句去分析,理解,去感受人物形象。“不忍心”、“忍不住不看”这里的两个“忍”反映了“我”的内心世界的复杂的矛盾心理,从侧面反映了邱少云的危险处境。抓住3个“为了”去领会邱少云的精神特点等。再如抓住“纹丝不动” 让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到为什么要做到“纹丝不动”的答案。从而明白它是战士们在这次战斗潜伏中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也就是为了做到“纹丝不动”,邱少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深切感受到人物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观察邱少云的双手,双眼,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我设计了文章插图写一写的环节,使语文课更是语言文字课。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课堂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学习过程不是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的过程,更不是亦步亦趋于教师主观的教学设计。教师的作用更大的应是在课堂中不断的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堂永恒的主题和底线。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全身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