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竞赛文章201311[精选]

时间:2019-05-15 13:2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律竞赛文章201311[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律竞赛文章201311[精选]》。

第一篇:法律竞赛文章201311[精选]

法制微电影“因小失大”观后感 几天前看过一部分微电影。电影的题目是“因小失大”。微电影以9分半钟的时长记录了一家男主人公偷电违法的故事—一个成年男主人公因打游戏升级得到更好装备,全天QQ挂在网上,想要节约电能,在得到一位无知游戏朋友的“开导”下,学会偷电,调整电表线路,改装电表,让电表倒转,减小电表读数,以达到少缴电费的目的。结果是偷电违法,因小失大,两人双难逃法网。看起来这是一点小事,但是事情的背后。大家可以看到很多:

一、偷电就是违法,得到惩罚

偷电就是违法,违法就要受到法律制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两个戏游朋友最后难逃法网,得到每人罚款500元和拘留5天的惩罚。

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故事的全部:

第一,不会犯法。微电影主人公,因为想到打游戏需要更好装备,打开电脑挂上QQ,让装备升级,这个也不违法,只要任何人愿意,全天打游戏,消费电费,按时缴纳电费,就是不违法。

第二,就是违法。任何人通过改装电表,少缴电费,这就是违法行为。无论是谁,只要偷电就是违法,即是没有被人发现,同样是违法行为。这个事情在少数人看来,没有人知道,不被人发现,或者几个人知道,大家都相互保密,做了违法的事,法律就无从追究,那是错误的想法。做了违法的事,迟早要得到法律的惩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只要看电视、看报纸、上网查阅新闻,天天都可以了解到像微电影里的因小失大的真人真事。所以,每个公民,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处处都会碰到小事,就看你对法律的掌握,对法律学习,对法律遵守程度。作为一个教师,更应该成为学法知法守法,为学生树模样,为公众树形象,遵守道德法纪的先行者。

二、学法循序渐进,贵在平时

学习法律知识,以少积多。作为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忙于工作、生活、学习或者空闲时间外出游玩,但是千万别忘记学习法律,在学习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在你行动之前,如果存在模糊不清的行为,那就先去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再迈出行动的步子。在你还没有行动之前,学了相关法律知识,你不仅提前知道,同时,在以后行动时就会找准方向。认清前行的道路。

总之,平时多学法,用时不恨少。

三、形成法律氛围,与人交流

一个人生活在一定环境中,小则是家庭,大则或是学校或是工厂或是机关等等,在这个环境,能为形成法律氛围做点什么?有一个方法就是,用法律的知识,多与周围的人交流,用法律知识捍卫自己的尊严。

在微电影中,因为两个游戏爱好者交流游戏装备,交流偷电的方法,但是他们明知道偷电违法,但是两人都做了,这是为什么?分析不难看出,他们没有用法律知识去思考偷电行为,心存侥幸,最终受到法律制裁。反之,如果有一个人用法律知识去思考一下,那么后果就不一样。

与他人交流,可让自己明白很多未知的法律常识,道德行为。与此同时,也可增加他人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知识引导他人的正确的行为,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良好的法律氛围多作贡献。你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你是父母与子女交流,你是晚辈与长辈交流„„,与同学交流,与朋友交流,与网友交流,与陌生人交流等等,只要有时间和地方交流,都能成为法律知识传播的时空,让社会充满法治社会,让大家成为法律的守护者,与违法行为说再见。

四、遵纪守法有道德,与时俱进

适应现代社会,天天学法,时时守法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这是社会对教师的为人师表的高要求,也是成为现代好教师高标准。

一个人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知识,不等于就不违法,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很多。关键是遵守纪律,不做违法的事,这才是守法最后防线。

如何遵守法纪呢?简单地说,重要是要守法,必须先遵守道德规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小事做起,每时每刻注意,严控自己的言行,在遵守道德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坚守道德底线,遵纪守法,不违法。

现代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人们为适应新时代的步伐,都要不断地学习现代的知识,接受新信息,传递现代文明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接触新的环境,为此,在求知和未知的信息社会里,会碰到更多的疑难问题,比如法律与道德不能相容的情况,那该怎么办,首先得以法律为准绳,为导航,适应现代社会。只有遵纪守法,才能维护法律的神圣。

第二篇:法律文章

第一章 刑法概说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和机能

1.关于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和机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国在1979年制定了刑法典

B.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

C.在犯罪发生时,惩罚这种行为的措施是刑罚,这是强制力最强的手段

D.刑法的机能与任务相同

2.关于刑法的机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刑法的规制机能,是指对于一定的犯罪,在刑法中规定施加一定的惩罚措施,以此来明确国家对该犯罪的规范性评价

B.刑法要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保护人们公认的、对于社会存续有意义的法律上的利益,由此来保卫社会,保持现存的生活秩序,这就是刑法的保护机能

C.刑法作为行为规范的机能是:刑法将一定的行为确定为犯罪,并规定科处一定刑罚,从而指出其应当受到法的无价值判断(评价机能),这样通过刑法的命令,就可以使普通人形成不实施类似行为的意思决定(意思决定机能),从而避免犯罪

D.刑法作为裁判规范的机能是:在司法活动中,没有犯罪行为,没有刑法规定,就不能确定刑罚处罚,定罪和量刑都必须以刑法的明确规范为指导。所以,对司法官员而言,刑法是对其法外科刑权力的禁止。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B.在刑事司法中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对刑法的解释要合理。

C.论理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文理解释的根据主要是语词的含义、语法、标点及标题。

D.文理解释是指参酌刑法产生的原因、理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4.所谓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以下选项中,属于刑法基本原则的是?

A.罪刑法定原则

B.禁止溯及既往原则

C.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D.罪刑相适应原则

5.我国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属于本条刑法条文所称“特别规定”的有?

A.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B.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

C.刑法典颁布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特别刑法,出现法条竞合时

D.民族自治地区

6.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B.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要求是,刑罚既要与犯罪性质相适应,又要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C.在立法上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注重对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的宏观预测和遏制手段的总体设计,确定合理的刑罚体系、刑罚制度与法定刑

D.在量刑方面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将量刑与定罪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观念,实现刑与罪的均衡协调

第三节刑法的适用范围

7.关于刑法的空间效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刑法的空间效力所解决的是一国刑法在什么地域、对什么人适用的问题。

B.刑法对国内犯的基本适用原则是属地管辖原则,即一个国家对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人,不管行为人是谁,都适用本国刑法。

C.“领域”是指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区域,包括领陆(国境线以内的陆地以及陆地以下的底土)、领水(内水、领海及其领水的水床及底土)

D.作为属地管辖原则的补充原则是旗国主义,即挂有本国国旗的船舶或者航空器,不管其航行或停放在何处,对在船舶与航空器内的犯罪,都适用旗国的刑法。因此,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中国刑法(刑法第6条第2款)。

8.关于对国内犯的适用原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刑法对国内犯的基本适用原则是属地管辖原则,即一个国家对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人,不管行为人是谁,都适用本国刑法

B.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适用我国刑法

C.刑法典颁布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特别刑法,出现法条竞合的情况时,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不适用刑法典,而适用特别刑法

D.民族自治地区不能全部适用刑法典,而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时,行为符合该变通或者补充规定的,适用该变通或补充规定,而不适用刑法典条文

9.关于对国外犯的适用原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国外犯有三种情况:一是中国公民在国外实施的犯罪;二是外国人在国外实施的危害中国国家或者中国公民权益的犯罪;三是外国人在国外实施的危害各国共同利益的犯罪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原则上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2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C.普遍管辖原则以保护各国的共同利益为标准,认为凡是国际公约或者条约所规定的侵犯各国共同利益的犯罪,不管犯罪人的国籍与犯罪地的属性,缔约国或参加国发现犯罪人在其领域之内时便行使刑事管辖权

D.保护管辖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不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在国外的犯罪行为,只要侵犯了本国国家利益或者本国公民的权益,就适用本国刑法

10.关于刑法的时间效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刑法的时间效力所解决的问题是,刑法何时起至何时止具有适用效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效时间与失效时间

B.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它生效前未经审判、判决未确定或者未裁定的行为是否具有追溯适用效力,如果具有适用效力,则是有溯及力,否则就是没有溯及力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D.司法解释自发布或者规定之日起施行,效力适用于法律的施行期间;对于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

11.关于刑法的适用范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刑法的适用范围,也成刑法的效力,是指刑法在什么空间、时间内具有适用效力

B.刑法对国内犯的基本适用原则是属地管辖原则,即一个国家对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人,不管行为人是谁,都适用本国刑法

C.刑法对国外犯的适用原则主要有:属人管辖原则和保护管辖原则两种

D.刑法的失效时间主要是由立法机关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力终止或者废止

12.关于普遍管辖原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适用该原则的犯罪必须是危害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

B.管辖国应是有关公约的缔约国或参加国

C.管辖国的国内刑法也规定该行为是犯罪

D.犯罪人出现在管辖国的领域内

1.答案:ABC。刑法的机能与任务不同:任务是刑法实际承担的职责;机能是刑法现实以及可能发挥的作用。

2.答案:ABCD

3.答案:AB。文理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文理解释的根据主要是语词的含义、语法、标点及标题。论理解释是指参酌刑法产生的原因、理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4.答案:ACD。禁止溯及既往原则并不是一项独立的刑法原则,而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之一,所以B选项错误。

5.答案:ABC。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与我国台湾地区适用其本地刑法,而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及其他具有普遍效力的刑事法律,所以B选项应选。民族自治地区原则上应适用刑法,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方可变通适用,即民族自治地区不能全部适用刑法典,而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时,行为符合该变通或者补充规定的,适用该变通或补充规定,而不适用刑法典条文。所以D选项错误。

6.答案:ACD。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要求是,刑罚既要与犯罪性质相适应,又要与犯罪情节相适应,还要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7.答案:ABD。“领域”是指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区域,包括领陆(国境线以内的陆地以及陆地以下的底土)、领水(内水、领海及其领水的水床及底土)和领空(领陆、领水之上的空气空间)。

8.答案:ACD。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不适用我国刑法

9.答案:AC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原则上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10.答案:BCD。刑法的时间效力所解决的问题是,刑法何时起至何时止具有适用效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与溯及既往的效力(溯及力)。

11.答案:AB。刑法对国外犯的适用原则有三种:属人管辖原则、保护管辖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所以C选项错误。刑法的失效时间,主要有两种情形:由立法机关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力终止或者废除;新法的施行使原有法律自然失效。所以D选项错误。

12.答案:ABCD。

第三篇:法律实践文章[定稿]

校园法律实践活动与职校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09-19 阅读次数

陈 瑞 南京市南湖安国村58号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210017

校园法律实践活动与职校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内容摘要:

一、青少年法律素质培养需要学校法制教育方式多样化;

二、在校园开展法律实践活动与职校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三、在校园开展法律活动的实践

关键词:法律素质 校园法律实践活动 竞争合作 法律认同 模拟法庭 法律信仰 网络沟通 法律情感 校园法治现场 法律行为

从青少年的素质构成来看,青少年不仅要有一般的文化知识,同时要有道德素养、法律素质和文化修养。这是一个完整的人格,完整的青少年成长必不可少的素质内容。国家正全面开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普法教育,学校作为普法教育的一大阵地,更需要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多种方式,营造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和教育氛围,使学生在学校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受到法治的教育与熏陶,促进法律素质的提高。

一、青少年法律素质培养需要学校法制教育方式多样化

(一)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公民综合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组成。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然要求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相提并论、同步进行。

从1986年开始,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连续部署了五个五年普法。普法的过程就是用宪法和法律法规教育人、改造人、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也是把众多法律意识和具体法律规定内化为人的法律素质,从而保证法律正确实施的过程。20多年来,法律素质在公民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1985年11月5日转发的《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中提出:“通过普及法律常识教育,使全体公民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1990年12月13日批转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中共中央、国务院1996年4月18日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三个五年规划》的通知中提出:“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法律素质”(这是中央文件首先引入“法律素质”的概念),《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2001年4月26日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则更强化了“法律素质”的概念,明确“四五”普法“要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目标。”可见,从2001年开始的“四五”普法,就明确提出了“两个转变,两个提高”(即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转变,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依靠法律手段转变,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目标,鲜明地强调要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江泽民2002年11月8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这样提法当属首次。

吴邦国2003年6月28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法律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法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胡锦涛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又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中共中央、国务院2006年3月17日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又一次强调:“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工作。”《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把“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作为“五五”普法的基本目标。

公民综合素质中法律素质 “三分天下有其一”。党中央多次指出,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既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又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逻辑上看,道德和法律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所以,把法律素质纳入思想道德素质之中是不妥当的,由此推论,把法制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也是有失偏颇的。法律素质已初步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二)法律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

法律素质涉及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认同、法律心态、法律习惯、法律行为等各个方面。

法律素质又是具有不同层次的概念,其内容有的是内在理念层面的,如法律的信仰、意识、知识等,有的则是外在行为层面的,如法律的习惯、行为等;有的偏重感性层面,如法律情感、法律心态,有的则偏重理性层面,如法律认知、法律推理、法律价值评判等,无论是哪一个层面,都规定着公民的法律素质,影响着公民担当依法治国主体的角色。

(三)青少年法律素质培养需要多种途径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江泽民同志十分关心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

我国目前的在校学生已达2亿多人,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校园伤害事件频繁发生,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同时,面对将来就业的需求,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十分需要法律知识的储备。而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普遍存在“重记忆,轻运用;偏理论,少实践”的状况,有的概念记得很熟却不能真正体会其中含义,遇到实际问题容易张冠李戴,混淆不清。对于罪与非罪、合法与违法的界限界定不清,不能重视自己的不良言行举止,不利于预防违法与犯罪行为的发生。

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优势,发挥学校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学校成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要在教授学生法律知识的同时,需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实践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接受权利义务意识、公民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基本的法治观念,使之成为指导他们辨别是非,确定自身行为规范的重要判断依据,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贯彻法治精神和法律要求。

二、在校园开展法律实践活动与职校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一)需要在职业学校校园开展的原因

1、年龄阶段比较特殊。我校是个职业学校,学生多数介于16-18周岁之间,依然属于未成年人。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已具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即对构成犯罪的行为已经需要负完全的刑事责任,只是量刑上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又不具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比如一个同学伤害了其他同学,后果严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但民事赔偿上又需要由监护人承担,许多民事行为也必须通过法定代理人(监护人)同意。

2、法律素质有待提高。虽然所有中专学生都学习全国统一的必修德育课程“法律基础知识”,使用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法律基础知识》内容非常全面,但偏理论化。而法律素质不仅仅包括法律知识,还包括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情感、法律行为等多方面的内容。且理论学习受到课堂的限制,一周2课时远远不能细讲教材所包括的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六章内容,市教研室集体备课时都要求删除一些章节,不在课堂上学而让学生自己阅读,由于中专生自学法律知识的能力十分有限,很多问题难以自己弄明白,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信仰还不够坚定,法律意识还是较为淡薄,法律行为不能正确实施。如有的学生遭遇过上当受骗的事情,有的学生遇到一些矛盾不知道通过合法途径来解决,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为了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更加顺利,在校期间需要一些法律实践来做好一定的准备。

(二)适合在职业学校校园开展的原因

1、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普法规划中关于“各级各类学校要开设法制课,并且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的要求,切实抓好学校法制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课时安排、教材建设和师资的培养培训。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将法律常识作为学生必修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另外,校园有充分的图书、网络、校舍、师生等丰富的资源,以及橱窗、板报等宣传教育平台,以课内学到的法律知识作为基础,在校园内开展简便易行的实践活动,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并增长多方面能力,发挥出学校作为普法主要阵地之一的作用。

2、司法行政机关的协助优化了法制教育环境。

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的法制教育要同整个社会的法制教育相结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与司法行政、综合治理、共青团组织和普法主管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将学校法制教育纳入当地普法工作的整体规划当中。

(1)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为我校聘请了建邺区法院的副院长兼职担任我校的法制副校长。他经常到我校进行法制教育,并安排我校年满18周岁的部分成年学生去法院旁听一些案件的审理,回来对其他未成年的同学宣传,在校园开展的一些模拟法律活动也更加生动逼真。

(2)建邺区教育局会同建邺区公安局南苑派出所为我校配备了“校园110”,安排两名民警定时到我校巡逻,校园内和校门口的偶发事件都可以及时和他们联系,并及时得到解决,给校园创造了一片相对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保证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和谐、安全、健康,减少各种不良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建立健全相关规范,加强指导,积极推进此项工作,逐步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为学校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校还是本地的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为当地的公民普法活动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服务,使学校成为所在社区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在校园开展法律活动的实践

(一)在竞争合作中巩固法律知识、提高法律认同

1、法制小报编辑。这是一个传统的法律实践活动。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每年都开展法制小报的评比活动。我校根据市里要求,通常在学习法律课十周左右,向所有一年级班级布置法制小报的编辑任务。编撰要求有:(1)有自己撰写的文章,将法律和道德结合起来谈;(2)对所有案例要自己写分析和心得体会(包括原因、危害性、启示等);(3)有本班开展法律教育活动的情况报道;(4)版面整洁,字迹工整,色彩协调,整体美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可读性,纸张大小统一等等。

我们每个班级上课时都分成了6-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小组名称,法制小报的编辑也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上交以后按照要求评比,选择优秀小报展览,并参加市级评选。

2、法制小品排演。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每年也开展小品的评比活动,还有我校的“艺术节”活动也有小品类节目的评比,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策划、认真准备,排演法制小品,往往能给大家带来一堂生动有趣的法制教育课。如我校排演的小品《真假雨花石》,表现了一些不法商贩利用假雨花石行骗,最终受到工商部门查处的情况,不仅在市里获了奖,还在学生中引进了关于各种骗术和应对措施的热烈讨论,提高了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诚信意识。平时在课堂上,学生也乐于采用小品表演的形式来学习,分配角色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觉得更轻松更有趣,更能积极地学习好法律知识。

3、政法社团活动。这是针对一些有特别需求的学生,如能力较强、兴趣较浓的学生成立的课外兴趣小组,并有专门的法制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开展活动有:

(1)法律知识竞赛。以教材中的法律知识为主,结合最新通过或修改的法律法规,考察大家“温故知新”的程度。

(2)法制辩论会。挑选能说会道的“辩才”,组成正反两方,每一方都有数名同学合作,就某些法律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案例分析讨论。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搜集最感兴趣的案例,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关注最新热点,畅谈自己观点。

(4)访问座谈会。向法制校长或法制教师进行访问座谈,释疑解惑。以上活动都需要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作后盾,正是这种需要推动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学习,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竞争评比,大家你追我赶,精益求精;通过公开展览、演出和比赛,大家严谨小心、字斟句酌。更让他们明白了学习的价值,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法律认同。

这些竞争又合作的活动,使学校这个大集体中有小集体,但不是分裂的小集体,是活泼的小集体、团结的小集体、交叉的小集体、竞争的小集体,在小集体里没有学生是孤单的。这些活动虽然都是些传统的活动,但非常适合在职业学校的校园中开展。传统的沉淀,就会形成文化,竞争与合作的文化。这种团结合作又充满竞争的文化,正是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是需要在职业学校的校园里培养和渗透的企业文化。

(二)在情境模拟中树立法律意识、加强法律信仰

针对许多中专学生法律信仰不高,法律意识不强的实际情况,在校园里进行情境模拟可以更直观、更生动地让学生上好这一课。最为合适的就是模拟法庭,但这种形式真正开展起来很不容易,费时费力,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模拟法庭的特点和要求。

案例:模拟刑事审判抢劫案第一审程序

1、庭前准备及人员安排:

(1)理论准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知识。(2)物质准备。“法袍”、“法槌”、“制服”、桌椅、电脑、身份标牌等等。

(3)人员准备。法官2名(审判长一名、审判员一名)、人民陪审员1名(共三人组成合议庭)、法警3名、检察官(公诉人)2名、书记员1名、被害人2名、被告3名、被告监护人(法定代理人)6名、辩护律师3名、证人1名旁听观众若干。

以上人员均由学生扮演。

2、庭审过程:

(1)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等陆续入席。此时台下观众一片骚动、议论纷纷。

(2)审判长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坐在电脑后记录)、公诉人、辩护人的名单;宣布庭审纪律。“法槌”一敲,坐着一百多人的阶梯教室顿时一片寂静。

(3)审判长宣布:“带犯罪嫌疑人李×、赵×、王×上庭”。3名法警押着3名犯罪嫌疑人进来了。台下顿时又喧闹起来,当看着自己的同学被反扣着双手押上庭时,有的吃惊、有的哄笑。当大家辨认出法警们穿的衣服是校门口保安身上的制服时,不禁哄堂大笑。这时审判长不疾不徐地说了一句:“请大家安静。如果再有人喧哗请离开法庭。”慑于审判长的权威,大家只好忍着不笑,教室里再次鸦雀无声。

(4)审判长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告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

(5)法庭调查阶段。

公诉人(检察官)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指控李×、赵×、王×合伙抢劫学生郑×、朱×手机等财物。

被告人、被害人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公诉人讯问被告人。3名被告对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辩护律师经审判长许可,向被告人发问。向其询问真实年龄、事发经过等问题。

审判人员讯问被告人。

审判长传证人出庭作证,告知证人要如实地提供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经审判长许可,对证人发问。审判人员询问证人。

公诉人、辩护人向法庭出示物证(手机2部),让当事人辨认,审判人员听取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的意见。

(6)法庭辩论阶段。经审判长许可,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且互相辩论。控辩双方唇枪舌剑。

(7)审判长在宣布辩论终结后,被告人最后陈述。3名被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深深地忏悔。

(8)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当庭作出以下判决:被告人李×、赵×、王×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暴力、胁迫的手段劫取公民财物,其行为均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之规定,构成抡劫罪,犯罪时均未满十八周岁(三被告人犯罪时已满十六周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本院决定对上述被告人减轻处罚。根据被告人李×、赵×、王×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以及其在校表现情况,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本院决定对其宣告缓刑。经核实,根据本案各被告人的供述,各被告人在本案中,或负责骗被害人到指定地点,或负责在指定地点埋伏,或负责拿刀威胁,作用相当,不宜区分主从犯,上述辩护人提出被告人赵×、王×系从犯的辩护意见,没有法律依据,本院不予采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第五十三条、第六十四条,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陈某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五百元。

二、被告人陈某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五百元。

三、被告人陈某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五百元。

(罚金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五日内一次性缴清)。

四、赃物手机2部,发还给被害人。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3、庭后调查。让一些同学谈谈感受。一名同学说:“当看见自己的同学像犯人一样被押进来时,感受到强烈的震憾,如果不遵纪守法,也许有一天真会变成那样”。另一同学说:“我们已经16超过周岁,如果触犯刑法,真的会被判刑,我一定不再欺负同学,不再敢贪小便宜了”。还有许多同学说:“听到他们忏悔,真的很受感动,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

通过这样的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法律的权威,虽然没有老师进行说教和维持纪律,学生却更加自主地从理念层面加深了对法律的理解,树立了法律意识,加强了法律信仰。

(三)在网络沟通中调整法律心态、增进法律情感

我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比较完善的,已经成为学生的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和沟通的空间。我曾主讲了一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汇报课《法律基础知识:民事责任》,展示了我校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技术成果,并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沟通情感。

我的法律教学网页主要包括“在线答疑”、“教学内容”、“学习指导”、“典型案例”、“法规检索”、“在线练习”、“网上投票”七大板块。

1、在线答疑。主要收录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法律上的难题,通过这个讨论版,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中的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大家可以集思广益,我也给予适当的指导。即使平常不爱说话的学生,平时不愿说出的问题,在这里也可以毫无顾忌地和老师同学讨论。有个同学告诉我,在这里,他不怕别人嘲笑他是法盲,大家帮他想了很多主意,老师给了他很有用的指导,真正帮他解决了许多问题和困惑。

2、教学内容。主要收录了法律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列出教学大纲,便于学生及时学习和查找。

3、学习指导。主要收录了法律教学参考书中的主要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详尽解释,学生对教学内容中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及时查阅学习指导,获得学习上的帮助。

4、典型案例。分门别类地收录了相关典型案例,让学生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阅读。

5、法规检索。主要链接法律权威网站,如中国普法网、中国法院网等。指导学生通过这些网站收录的全部法律法规自主搜索法律条文,学会在离开老师、离开教材的情况下自己学习法律,遇到法律问题养成自己查阅法律规定的习惯。

6、在线练习。主要收录了基本练习题,让学生自我测试,在线给分,如果对自己的分数不满意还可以反复练习。

7、网上投票。将一些老师需要了解的问题放在“网上投票”栏中,可随时进行在线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在这样的网络沟通中,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及时地端正了思想,从理性层面调整了法律心态、增进了法律情感。增强了学习法律的信心。

(四)在“现场”活动中培养法律习惯、实践法律行为

校园“法治现场”活动是一种在校园开展的现场解决学生之间、甚至师生之间纠纷的形式,处理纠纷时运用合法的途径、合法的手段,相应的法律知识,调解矛盾,达到依法治校的要求。

我校是个职业学校,实验课占了一半左右,在实验课上经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解决矛盾,可能会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一定影响。

案例一:

一天,有个女生哭哭啼啼跑来找我,说有同学在做实验时将酒精洒在了她身上,可当时她做在前排,没有看见是谁洒的,问后面一排同学,没有一个肯承认,并且还取笑她,问我怎么办。我对这个来找我的同学非常了解,她有较重的自卑心理和猜疑心理,总是疑心别人在说她的坏话,有许多在别人看来的小事,在她看来是不得了的大事,而且总觉得别人合起伙来欺负她,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她问我:“这一次我是不是又该自认倒霉?”看着她背上的酒精痕迹,我认真地回答她:“当然不是!”

我要她把白大袿脱下来给我,向当时任课的实验室老师问明了一些情况以后,将坐在她后排的五个女生全部找到实验室来。这几个女生平时的确喜欢结成小团体,都是些伶牙俐齿的“厉害角色”。她们一进实验室的门,就鄙夷地瞥了来告状的女生一眼。我问她们:“知道我找你们来有什么事吗?”她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同时摇了摇头。我把白大袿取出放在桌子上,问:“是谁将酒精泼在了李×同学背上?”这几个女生一下子七嘴八舌的说开了,“不是我”、“跟我没关系”、“你让她说是谁”“这么点小事也要告诉老师,犯得着吗?”„„说着说着,她们甚至提醒我:“老师,你不是教过我们起诉要有明确的被告吗?你把我们全部找来,难道我们都泼了?”“我们自己也没有义务证明自己有罪啊?”“就算身上沾了酒精,又有什么损失呢?要赔多少钱呢?”边说边得意洋洋地盯着我和“原告”。

面对着强弱分明的双方,我忍着没有发火,听到最后几句,却忍不住笑了出来,说道:“真是一群好学生,学得这么好,看来我没有白教你们。可你们学习法律就是为了增强口舌之能吗?你们不就是明确的‘被告’吗?不要说你们五个,就是五十个也可以告啊!郑×、吴×,还记得你们上次在课前演讲的案例是什么吗?”

二人想了一想答:“花盆从天而降把人砸伤、楼上50居民被判共同赔偿。”(重庆市渝中区临江门16号文华大厦B座一个花盆从天而降,将楼下的工人砸伤,法院一审判决楼上50名住户分担赔偿责任。50家住户均未提出有力证据,无法证实自己与坠落的花盆没有必然联系。按过错推定原则,分担赔偿责任。)

说到这里,她们有点如梦初醒。

我进一步说道:“这件白大袿背后的酒精痕迹就是物证,而且上实验课时,按照分组只有你们5个在她身后,这一点实验室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证明,现在人证物证都有,你们如果不能提出反证排除自己的嫌疑,就要分担责任。”

“分担责任?有什么法律依据吗?”一个女生小声地说。

“我越来越欣赏你们了,”我忍不住又笑了出来,“可你们学习法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你们只记法律条文,难道忘记基本原则了吗?把民法的基本原则说给我听听。”

愣了一会,一个女生小声地答:“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记得不错。”我再次夸奖,“李×同学没有任何过错受到了损害,幸亏这是酒精,万一是什么酸,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如果不由你们分担责任,那如何才能体现公平原则?如何才能保护她的合法权益?只有用小的不公平才能避免大的不公平,你们说对吗?”

看她们哑口无言,我又说:“其实你们心里最清楚是谁洒的,只不过因为朋友义气和抱着一丝侥幸心理才不肯说出实情,那就和朋友一起分担责任吧。”

安静了一会,其中一个女生乔×终于忍不住了,说道:“我一人做事一人当。是我洒的,那又怎么样?我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承认就是了。她又没有什么损失,你要我赔什么?”

“赔-礼-道-歉!”我一字一字地说,“这也是民事责任承担的一种方式。你如果现在做不到,可以回去想想是采用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形式都可以。”

“不用这么麻烦,我道歉就是了。”这个有点男孩子气的女生又恢复了往日的爽快,“李×同学,对不起,我不该把酒精泼到你身上,我也不是故意的,只是一时不小心。”李×没有说话。

我问道:“李×同学,你是否能够接受乔×的道歉?对这样的结果你是否满意?”李×深深地点了点头,小声地“嗯”了一声。

我最后说道:“你们都是好学生。一方想到通过老师解决问题,另一方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今后你们还要友好相处,上实验课时要更加小心,知道吗?”

“知道。”她们六人齐声回答。

这不算是什么真正的“审问”,却可以调解处理一定的矛盾,预防学生闹出更大的麻烦。不仅可以贯彻我校“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还可以给学生施展的空间以实践法律行为,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纠纷的平台,使受损害的一方得以感受到公平和正义,“被告”的一方在方平台上也没有太大的精神压力,可以充分地行使为自己辩解的权利,最终得以心服口服,避免矛盾的进一步加深。

案例二:

又一次实验课后,三个学生黄×、吕×、刘×跑来找我,说她们所在的实验小组(6人一组)弄坏了一块记数板,实验室老师要她们赔120元钱,她们不服,说连碰都没有碰到那块记数板一下,觉得很冤枉,不愿意赔偿。

我问她们记数板到底是谁弄坏的。吕×说:“我们没有看见,记数板是发给组长的。发的时候老师说要几百块钱一个,我们就没敢碰。没有多久就发现它掉在地上碎了,不知道是谁碰的,但肯定不是我们摔的。” 黄×说:“肯定是另外三人其中一个碰到地上的,但我们没有看见是谁,她们三人都不承认。”刘×补充说:“而且我们微生物吴老师说一个记数板只要90元,我们在网上查过的,还有60元的,实验室老师却要我们赔120元,太没有道理了。”

我听完后正准备找实验室的老师,这时实验室老师却找来了,对我说:“记数板是玻璃质地的,我发下去的时候就跟他们说很贵的,让他们小心点,谁知道刚发下去就摔碎了,真是气死我了,到现在还不肯赔钱。”我问她是发给谁的,她告诉我发给了各实验小组的组长。

我把另外三个学生找来,问其中的组长:“记数板发到你手上的时候是好的吗?”组长回答:“是完好的。”我继续问:“那怎么摔碎的呢?”“不知道,我放到桌上,过了一会再过来看就在地上碎了。”组长回答。我说那应该赔偿啊。

组长说:“我们是愿意赔,可不能是我们三人赔啊,应该我们一个小组6人一起赔。”我对黄×、吕×、刘×说:“组长说得有道理。我知道这块记数板不可能是6个人一起把它碰到地上的,总有人没有碰到。也有可能你们6人谁也没有碰到,是别的小组的人把它碰碎的,可你们没有看见是谁。老师已经事先告诉你们要小心看护,你们的错就在于没有尽到保护的职责,当然要承担赔偿责任,而且是连带赔偿责任,6个人都有份。”

6人沉默了一会,一人问:“那到底赔多少钱呢?两个老师说的不一样。”我问实验室老师怎么回事,她回答:“标价有120元的,学校统一买的是优惠价90元一个,现在降价了,60元也能买到,可是质地规格不一样。”我问学生能否自己去买一个来赔,学生说不知道到哪里去买,而且也不会有优惠价。我问实验室老师说能否原谅他们的错误,按优惠价给予赔偿。她说:“完全可以。只要他们认识到自己有错误,愿意赔60元就可以了。”

我又问他们6人:“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的同学赔得多点,有的同学赔得少点,如果你们还想和睦相处,就自己商量一下。但要记住,你们不是因为摔碎记数板而赔钱,主要错误在于没有尽到看护的责任,以后在工作中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有困难我可以先帮你们垫上。”6人最终异口同声说:“我们愿意每人出10元钱。就当请同学吃顿饭,花10元钱买教训。我们以后一定会小心的,我们以后还在一组做实验。”实验室老师满意地走了,第二天,他们将60元钱交给了实验室老师。

相对于老师来说,学生还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如果不给他们一个合理合法的申诉空间,事情还是难以得到解决。现在学生的维权意识在加强,但有时又会分不清是非,当然有的事情也不一定能明明白白地分清责任,但只要让学生能够觉得他们与老师是在平等的法律面前分辨是非,他们还是可以心平气和接受有理有据的结果的。通过校园“法治现场”活动,可以从外在行为方面培养学生法律习惯。让学生的各种行为有法可据,遇到纠纷和矛盾就会自觉运用合法手段、通过合法途径加以解决,实践法律行为。

展望未来,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还有更多需要寻找的道路,学生面临着长大成人,面临着毕业就业,面临着走上社会,通过研究多种适宜在校园开展的法律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处处需要法律,处处与法为伴,为学习法律理论知识,提高法律素质开辟新的途径,用法律知识教育学生、改造学生、培养学生、塑造学生,把众多法律意识和具体法律规定内化为学生的法律素质。

第四篇:法律业务知识竞赛试题

单选题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负责。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监狱管理局

答案:A

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一章第三条: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

判决书应当由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和()署名,并且写明上诉的期限和上诉的法院。

A.院长

B.副院长

C.庭长

D.书记员

答案:D

刑事诉讼法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第一百六十四条:判决书应当由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和书记员署名,并且写明上诉的期限和上诉的法院。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民事案件,但民事诉讼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A.一审

B.二审

C.审判监督

D.申诉、申请

答案:A

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第十八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人民法院管辖。

A.被告住所地

B.被告经常居住地

C.原告住所地

D.原告经常居住地

答案:B

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第二十二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

A.判决

B.调解

C.驳回起诉

D.撤诉

答案:B

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八章第八十五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

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人民法院设(),审理行政案件。

A.刑事审判庭

B.民事审判庭

C.行政审判庭

D.审判监督庭

答案:C

行政诉讼法第一章第三条: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多选题

下列哪些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A.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B.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C.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

D.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E.对一般当事人提起的诉讼。

答案:ABCD

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第二十三条: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三)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

(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民事诉讼中,下列哪些项经查证属实后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A.书证;

B.物证;

C.视听资料;

D.被害人陈述;

E.勘验笔录。

答案:ABCE

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六章第六十三条:证据有下列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

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下列哪些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

A.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B.不接受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C.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D.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

E.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答案:ACDE

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八章第九十条: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

(一)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二)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三)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对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应当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提起行政诉讼应当符合下列哪些条件:

A.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B.有明确的被告;

C.被告是个体经营人员;

D.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E.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答案:ABDE

行政诉讼法第六章第四十一条: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填空题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为根据,以为准绳。

答案:事实、法律

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一章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答案:人民检察院

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一章第十四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审查决定。

答案:人民检察院

刑事诉讼法第二遍第三章第一百三十六条: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终审制度。

答案:两审

行政诉讼法第一章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

制度。

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

答案:单数

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三章第四十条: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进行。

答案:公开

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十二章第三节第一百二十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执行。答案:公安机关

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六章第五十九条: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日内提出答辩状。

答案:十五

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十二章第二节第一百一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侦查。答案:立案

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一章第八十三条: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经审查,应当在七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

答案:上诉

行政诉讼法第六章第四十二条: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经审查,应当在七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第五篇:一英语翻译竞赛文章

One small step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

注: “One small step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是首届《参考消息》读者译文大赛文章要求参赛者翻译的文章。本人水平有限,不敢参加啦。不过看到这样一篇有一定挑战性的文章,不禁手痒,于是在这里献上自己的译文版本,与翻译爱好者们交流切磋。“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翻译就会有一千种译文。欢迎翻译爱好者们不吝指正。

One small step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 重返起点的一小步

The Apollo missions were supposed to reveal the truth about the Moon.In fact, they taught us about the Earth – and ourselves 阿波罗任务的本意是揭示月球的真相。可实际上,它们要告诉我们的却是地球和我们自己。Mark Mason马克•梅森

In July 1969, soon after their return from the moon, Neil Armstrong and Buzz Aldrin were shown footage of the world’s reaction to the lunar landing.They saw the US newscaster Walter Cronkite wiping away his tears;people gathered around televisions from China to Brazil;pavements outside TV shops crammed as people watched in awe.Aldrin turned to Armstrong.“Neil,” he said, “we missed the whole thing”.1969 年 7 月,从月球返回后不久,有人给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放了一段录像,让他们看看全世界人们对登月的反应。他们看到美国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正在擦拭自己的泪花;从中国到巴西,人们聚集在电视机旁;当人们怀着敬畏的神情观看时,电视机商店外面的人行道被围得水泄不通。奥尔德林转向阿姆斯特朗。“尼尔,”他说道,“我们错过了这一切”。That comment(reminiscent of George Harrison’s complaint that the Beatles felt left out because “We were the only people who never got to see the Beatles”)reveals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the Apollo missions: they weren’t about the Moon.They were about the Earth.那个评论(它令人回想起乔治;哈里森的抱怨——甲壳虫乐队觉得自己被忽略了,因为“我们是唯一从来没有看过甲壳虫乐队的人”)揭示了令人惊讶的阿波罗任务的真相:它们并非月球之行,而是地球之旅。

The clues had been there from the start, when the crew of Apollo 8 became the first humans to leave their home planet’s orbit.Orbiting the Moon on Christmas Eve 1968, fulfilling dreams as old as mankind itself, their real wonder was not at the dead grey planet beneath them, but at the vibrant blue globe in the distance.The first three men to see the Moon up close soon realised — with a much deeper sense of reverence — that they were the first three men to see the Earth from a distance.Witnessing an earthrise made them feel humble.They read the opening chapters of Genesis to a worldwide audience of millions, signing off with, “Merry Christmas, and God bless all of you, all of you on the good Earth.”

从一开始当阿波罗 8 号的全体乘员成为第一批离开其所在星球轨道的人时,这一切就不言而喻了。在 1968 年平安夜环绕月球轨道飞行,实现了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的梦想,真正使他们感到惊奇的不是他们下方那颗死气沉沉的灰色行星,而是远方那个生机勃勃的蓝色地球。第一批近距离观看月球的三个人不久就意识到——怀着更深的敬意——他们是第一批远距离注视地球的三个人。亲眼目睹“地出”奇观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卑微。他们向全世界亿万观众朗读了《创世纪》中的开篇,在结束时说道,“圣诞快乐,愿上帝保佑你们所有人,在 美好地球上的所有人。”

Over the next four years, Apollo taught us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in a word, restless.Curiosity is never satisfied, it merely finds new targets.Quite how quickly the shift can occur was learnt by Pete Conrad, the third man to walk on the Moon(and the first to fall over on it).Once Armstrong and Aldrin had claimed the prize, no one was interested in Apollo 12.Conrad later appeared in an American Express advert of famous Americans nobody recognised.(Others included Mel Blanc, the voice of Bugs Bunny.)Yet in many ways Conrad’s was the most interesting Apollo mission of all.His fellow moonwalker, Al Bean, never the most naturally gifted astronaut, compensated with sheer hard work.Finally standing on the lunar surface, he threw his silver Nasa badge into the distance, knowing that the moonwalk had earned him a gold one.But as they flew back to Earth, he turned to Conrad and admitted disappointment in the Moon itself: “It’s kind of like the song Is That All There Is?” Another timeless truth: achievements themselves aren’t what count, it’s the fact that you worked for them.在接下来的四年里,阿波罗告诉我们它对人类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不得安宁。好奇心永远得不到满足,只不过它找到了新的目标。皮特;康拉德,第三个踏上月球的人(而且是第一个在月球上跌倒的人)总算体会到这一切改变得有多快。一旦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抢去了风头,再也没人对阿波罗 12 号感兴趣了。后来康拉德在美国运通推出的“默默无闻的美国人”榜上有名。(其他人还包括《兔八哥》的配音演员梅尔•布兰科)。然而,从很多角度上讲,康拉德的登月之行才是所有阿波罗任务中最有趣的任务。和他一起登月的伙伴阿兰;比恩,绝对不是最有天赋的宇航员,完全依赖于勤能补拙。当他终于站在了月球的表面,他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NASA)颁发的银质徽章扔向远方,因为他知道在月球上行走已经为他赢得了金质徽章。但是,当他们飞回地球时,他转向康拉德,承认自己对月球本身有点失望:“它有点像那首叫《一切不过如此?》的歌曲。”另一个永恒的真相就是:成绩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重要的是你为之付出的努力。

When Bean returned to Earth he would sit in shopping malls, simply to marvel at the variety of human life.And he has never again complained about the weather: “I’m just glad there is weather.” As so often, a journey into the unknown had revealed more about the traveller’s home than about the destination.当比恩重返地球之后,他总是坐在购物中心,惊叹于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抱怨过天气:“有天气存在,我就觉得很高兴啦。”如同经常发生的那样,一段通往未知世界的旅程展示的更多的是旅行者的家乡,而不是其目的地。

Virtually every Apollo astronaut came back with a deep sense of the Earth’s fragility.Ed Mitchell, Moonwalker No 6: “When we see ourselves in this bigger perspective — call it the ET point of view, the God point of view — a shift takes place in your perception and you start to think quite differently.” Apollo 16’s Charlie Duke describes Earth as “hanging in space like a jewel”.“People are always asking what we discovered when we went to the Moon,” says Dick Gordon, of Apollo 12.“What we discovered was the Earth.”

实际上,每一位阿波罗登月宇航员返回之后,都会深深地感到地球的脆弱。艾德加•米切尔,第六位登月的宇航员,曾说过:“当我们从这个更大的视角来审视自己——我们称之为“外星人视角”、“上帝视角”——你的看法就会发生变化,你就会开始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考虑问题。”阿波罗 16 号的宇航员查尔斯;杜克将地球描述为像“孤悬在太空的一颗宝石”。“人们 总是问我们登上月球之后发现了什么,”阿波罗 12 号的宇航员迪克;戈尔登说道。“其实我们发现的是地球。” The discovery gave a big boost to the nascent Green movement.Sir Jonathon Porritt cites the “deep and lasting effect” that Apollo had on “many environmentalists — including me”.Friends of the Earth was founded in the same year that man first walked on the Moon.The inaugural Earth Day happened a year later.Everyone seemed to agree with Michael Collins’s thought as he splashed back down into the Pacific with Armstrong and Aldrin: “Nice ocean you got here, planet Earth.”

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当时还处于萌芽状态的绿色运动。乔纳森;波利特先生提到了阿波罗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环境保护主义者”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在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同一年,环保组织“地球之友”成立。一年之后“世界地球日”创立。每个人看起来都同意当时迈克尔•柯林斯脑海中闪过的念头(当时他正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一起溅落到太平洋里):“地球啊,你拥有多么美丽的海洋!” Politically, too, there was a shift.The Earth from space looks just like a map — except without the national borders.Collins remembers people of every nation saying to him, “‘We did it’ — it was a wonderful thing.” Ed Mitchell, on his way back from the Moon, realised that “the molecules of my body and of the spacecraft and of my partners were manufactured in some ancient generation of stars — and that was an overwhelming sense of oneness and connectedness”.Inspired by the landings, René Dubos coined the phrase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T minus zero for Apollo was T plus one for globalisation.政治上也同样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太空中看,地球就像一幅地图——只不过没有国界而已。柯林斯记得每个民族的人都对他说,“‘我们成功了’——这真是个奇迹。”在他从月球返回的路上,艾德加•米切尔意识到“我身体的分子、宇宙飞船的分子以及我同伴的分子都是在某个古代的恒星上制造出来的——那是一种极其强烈、融为一体的感觉”。受登月之行的启发,勒内;杜博斯创造出了“心怀全球、立足本土”这一警句。阿波罗的倒计时揭开了全球化的序幕。

Yet despite the astronauts’ protestations that the Moon itself was a letdown, which of us, given the chance, wouldn’t want to go there? The Chinese are planning missions of their own, and the commercial investment being ploughed into space tourism proves just how much we yearn for new experiences.So much so that we resent anyone who dampens our excitement.然而,尽管宇航员们声称对月球本身感到失望,但是如果有机会,我们中又有谁不愿意到那里去呢?中国人正在计划他们自己的登月任务,对太空旅行的商业投资也证明了我们是多么渴望拥有全新的体验。这种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会怨恨任何给我们的激情泼冷水的人。

Pete Conrad used to say he was prouder of his work on the Skylab missions than his walk on the Moon.“Some people even get mad,” he said.“‘What do you mean, the Moon isn’t the biggest thing in your life?’ I say: ‘Well, it isn’t’.They think, ‘Well, it should be’.I say: ‘Why? I’m the guy that did this’.” Maybe life is one long “wet paint” sign: you don’t believe it until you reach out and touch.皮特•康拉德过去常说,与在月球上漫步相比,让他更加感到自豪的是在执行太空实验任务 时所从事的工作。“有些人甚至都疯了,”他说。“‘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月球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吗?’我说:‘嗯,它不是。’他们认为,‘哼,它应该是’。我说:‘为什么?我才是有切身体会的人啊’。”也许生活就像一个长长的“油漆未干”标志:只有当你亲手触摸之后,你才会相信上面写的是真的。

Certainly, Dave Scott, of Apollo 15, thought so.Standing on the Moon, he voiced his thoughts to Houston: “I realise there’s a fundamental truth to our nature: man must explore.” Home is never far from our thoughts, though.How many times have you looked forward for months to a holiday, only to find that on day three you’re already dreaming of your own bed? But when you return, the process starts all over again.This idea of life as a perpetual cycle seems particularly comforting in a recession.Even though we’ve overreached(and overborrowed), and been reminded of some home truths, we know that one day we’ll reach out once more.当然,阿波罗 15 号的宇航员大卫•斯科特也这么认为。站在月球上,他对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道出了他的心声:“我认识到自然界有一个基本真理:人类必须探索。”尽管故乡永远栖息在我们心灵深处。有多少次你连续数月期待假期,到头来只是发现在假期的第三天你就已经开始渴望躺在自己的床上?可是,当你回家之后,这种想法又开始萦绕在你心头、挥之不去。生活就像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这种想法在经济衰退期似乎特别能安慰人心。即使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借债过多),有人给我们提醒一些有关家园的真理,但是我们知道,总有一天,我们将再一次踏上征程。

When Bean retired from Nasa he became an artist.His paintings of the lunar landscape, which fetch tens of thousands of dollars, bear the lessons of his time as an astronaut.Just as he worked hard to reach the Moon, now he works hard to perfect his painting.“That’s what I tell myself when the colours don’t come out right or it hasn’t worked like I thought it would: ‘That’s why they call it art’.”

当比恩从 NASA 退休之后,他成了一名画家。他的月球风景画,售价数万美元一幅,承载着他当宇航员时的经历。如同他过去为登月而发奋拼搏一样,现在他为提高他的绘画技艺而努力拼搏。“当色彩不对或者跟我当初的设想不一样时,我就会对自己说:‘那就是他们为什么会称之为艺术的原因’。” Another of Bean’s thoughts sums up the very essence of the Apollo missions, indeed of all human travel: that it isn’t about where you’re going, it’s about who you are.“Everybody came back just more like I knew them.I think maybe success doesn’t change you as much as reveal you.”

比恩的另外一个想法恰如其分地总结出了阿波罗任务(其实是所有人类旅行)的真谛:它与你的目的地无关,而是在于你是谁。“每个人返回之后,我就觉得他们更像我的老相识了。我认为可能成功对一个人的改变远不如其所展示的本性。” Which is why the greatest reason to celebrate this 40th anniversary isn’t scientific or environmental or political;it’s personal.The next time you go down a footpath just to see where it leads, or when the only thing that will stop your baby crying is taking it for a drive, remember the 12 men who stood on the Moon and looked at Earth.As T.S.Eliot put it: 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这就是为什么庆祝登月 40 周年的最大理由不是科学、环境或政治,而在于人性。下一次,当您只是为了弄清楚某条小路的走向而沿着它前行,或者只有当驾车出游才能让您的婴儿止哭时,请记住那 12 个站在月球上眺望地球的人。正如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所写的诗句: 我们不应停止探索 我们一切探索的终点 将是抵达我们的起点 而且是与此地首次谋面

回首我们开始的那一小步

阿波罗计划被公认为揭开了月球的真相。事实上,它也向我们剖析了地球以及我们自身。­——马克·梅森

1969年7月,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布兹·埃尔德林从月球上归来,他们很快就看到了世人对登月的一些反响。他们看到了美国新闻播音员沃特·克朗凯特挥洒泪水;看到了从中国到布鲁塞尔的人们围聚在电视前面;看到了电视商店外面路上聚满了充满敬畏的观众。埃尔德林对阿姆斯特朗说:“尼尔,我们错过了这一切。” 如同乔治·哈里森由于自己是“唯一没有看到甲壳虫乐队的人”而抱怨错过了甲壳虫乐队的演出,上述报道也披露了阿波罗计划令人惊讶的真相:并非针对月球,而是地球。阿波罗8号机组成为离开地球轨道的第一批人,这一时刻就是我们追溯的起点。1968年平安夜,当他们完成人类与生俱来的梦想进行绕月球轨道飞行的时候,他们真正惊叹的不是他们身下那个死寂的灰色星球,而是远处醒目的蓝色地球。最初看到月球特写的这三个人心中满是敬畏,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是最早在远处看到地球的先行者。亲眼见证地球从月球的地平线上升起,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他们向全世界的百万听众朗读了《创世纪》的起始篇章,最后说到“圣诞快乐,上帝保佑你们,保佑你们这些地球上所有的人们”。随后的四年里,阿波罗计划告诉了世人人类的真谛,用一个词来说:永不穷尽。好奇心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人类唯有寻找新的目标。变化之快,从登月第三人皮特·康拉德(也是第一个在月球上摔倒的人)那里就可窥见一斑。阿姆斯特朗和埃尔德林拔得头筹后,没有人再对阿波罗12号感兴趣。随后,康拉德出现在一份美国邮报上面,但这份报纸只登载一些无人知晓的明星,比如兔八哥的配音演员麦尔·布莱克等人。然而,从许多方面来说,康拉德参加的这次是所有阿波罗计划中最有趣的一次。他的登月同伴艾·比恩尽管天赋一般,但努力工作,以勤补拙。当比恩最终站在月球表面的时候,他得知登月将让他获得一枚金质NASA徽章,遂将自己的银质徽章扔向远方。但是,当他们飞回地球,他向康拉德承认自己对于月球的失望:“这就象那首歌曲《不过如此?》一样。”这就是另一个永恒的真相:成就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之努力争取过。

返回地球后,比恩会坐在大型购物中心里,他完全惊讶于人们生活的多样。他从不抱怨天气,他说:“我对当下的天气很满意。”诚如斯,对未知世界的旅行让旅行者了解更多的是家,而非旅途的目的地。

事实上,每一位阿波罗飞船的宇航员返回地球时都深感地球的脆弱。第六位登月人埃德·米切尔说:“当我们在这个更大的空间,用外星人或者说是上帝的视角看我们自己的时候,你 的感觉开始改变,你开始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阿波罗16号的查理·杜克描述地球如同“悬在太空中一粒钻石”。阿波罗12号的迪克·乔丹说:“当我们去过月球之后人们通常会问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的是——地球。” 这一发现大大鼓舞了兴起之初的绿色运动。“阿波罗计划对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很多环境保护主义者造成了持久、深远的影响。”乔纳森·波立德爵士如是说。人类登月的同年,“地球之友”组织创立。次年,第一个地球日被确定。看来每个人都会赞同迈克尔·柯林斯当他和阿姆斯特朗以及埃尔德林一起降落在太平洋时的想法:这就是美丽的海洋——地球。登月对政治也有所改变。从太空中看来,地球除了没有边界之外就像是一副地图。“每一个国家的人们都对我说‘我们做到了’,这是多么美妙啊!”柯林斯对此历历在目。在月球之行的归途中,埃德·米切尔意识到包括自己、太空船以及同伴们的每一分子都来自古老的宇宙产生时代——一种强烈的大一统和大关联的感觉震撼着他。在登月的鼓舞下,雷尼·杜伯士创造了“放眼世界,始于足下”这一名言。阿波罗计划开始之时,就是全球化开展之始。宇航员们坚称月球热减退;但,如果有机会的话,难道我们中的人不愿意再去登月?中国人正策划他们自己的登月计划,大批商业投资投入到太空旅行,这都说明了我们是多么渴望新的登月体验,同时又是多么不喜欢那些抑制我们登月兴趣的人。

皮特·康拉德常说相对于月球漫步,他更为在太空实验室计划中的付出而自豪。康拉德说:“一些人尤其狂热,问我难道登月不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吗?我告诉他们不是。他们认为应该是的。我反问他们为什么,我才是登月的人。或许人的一生就是一副长长的‘油漆未干’的标示:在你伸手触摸之前,你永远不会相信。” 阿波罗15号上的戴维·斯科特也持同样的看法。在月球上,他向休斯顿中心道出自己的心声:“我发现大自然有一个重要的基本事实:人类必须探索。”心有多远,家就有多远。数月来他们无数次的渴求一个假期,从第三天开始就期盼自己的睡床。但是一旦回到地球,一切又从头再一次的开始。在经济萎缩时期,这种永不停歇、周而复始的生活理念看来非常令人安慰。我们时而越界,或者透支,因此而听到一些逆耳忠言;即便如此,我们清楚终究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次超越界限。

从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退休后,比恩成为一名画家。他的月球景观画汲取了他作为宇航员的经历,这些画作为他博得了数万美元的收入。如同努力争取到达月球一样,他现在努力提高画技,完善自己的画作。“没有云朵出现,或者说不像我原来想象的那样,这时我就告诉自己: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艺术。” 比恩的另一想法概括了阿波罗计划甚至是人类旅行的本质:不在于你要到达何处,而在于你是谁。“每一个人都跑转过来,如同我认识他们一样。我想成功并没有改变我,而是将我暴露给了世人。” 庆祝人类登月40周年最大的理由不是科学上的,不是环境上的,也不是政治上的,而是私人的。下一次当你沿着人行道去看其通向何处,或者当驾车遛上一圈成为让你的小孩停止哭泣的唯一方法的时候,你要牢记登上月球遥望地球的那12位。正如T.S.埃利奥特写下的那样:

探索永不停歇 我们探索的终极

将是到达我们开始的地方 第一次去读懂它

回归出发点的一小步

阿波罗系列任务原本旨在揭示月球的真相,而实际上却教会我们认识地球,还有我们自己。马克·梅森

1969年7月,刚刚从月球返回的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观看了有关世界对登月作何反应的纪录片。他们看到美国新闻评论员沃尔特·克朗凯特拭去泪水,看到从中国到巴西的人们聚在电视机前,看到销售电视机的商店外的人行道上,挤满了怀着敬畏之情观看的人群。奥尔德林转向阿姆斯特朗,“尼尔,”他说,“我们错过了这一切。” 这句话使人回想起乔治·哈里森的抱怨-----披头士乐队感到自己被孤立了,因为他们是唯一永远无法看清披头士的人,从而揭示了阿波罗任务令人惊奇的真相:这些任务的意义不在于月球,而在于地球。

这一真相从一开始就露出了端倪,就在阿波罗8号的全体成员成为脱离他们故里星球轨道的第一批人时。1968年圣诞节前夜的绕月飞行实现了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的梦想。真正给成员们带来惊奇的不是他们底下那个死灰色的星球,而是他们远离的那个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最先看见月球逼近而来的三个人立即萌生出前所未有的崇敬之情,意识到他们是最先以如此遥远的距离看到地球的三个人。亲历地球冉冉升起的场面令他们感到自身的渺小。他们向全世界数百万观众朗读《创世纪》的开篇,最后以祝福收线:“圣诞快乐,上帝保佑你们,美妙的地球上所有的人。” 在接下来的四年,阿波罗教会我们身为人类意味着什么:简言之就是永无息止。好奇心永远不会满足,它只会搜寻新的目标。皮特·康拉德是首批登陆月球的宇航员之一,同时也是第三个踏上月球的,他意识到人类目标的转变是何其的快。一旦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获得了殊荣,就没人再对阿波罗12号感冒。尽管从很多方面来看,康拉德的参与的是阿波罗系列任务中最有趣的一次,但他还是出现在了美国运通公布的“最无人知晓的美国名人”名单上(其他上榜者还包括:梅尔·布兰克,兔八哥的配音演员)。与他一起登月的同伴阿尔·比恩,一直都不是最有天分的宇航员,然而他凭借绝对的勤奋弥补了这一不足。当最终登上了月球表面时,他将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授予他的银质奖章扔得老远,因为他知道月球行走已为他赢得了一枚金质奖章。然而,在返回地球的途中,他向康拉德坦言对月球的失望之情:“感觉点儿像那首歌《这就是一切麽?》 ”这又揭开了另一条永久不变的真理:重要的不在于成就本身,而在于你真真切切地为之努力。

回到地球上后,比恩会坐在购物中心里,只为赞叹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他再也没有抱怨过天气:“光是天气的存在,就令我开心了。”一次未知之旅赋予旅行者对故土的认识往往要多过对目的地的认识。

事实上每位阿波罗宇航员回归地球时,都会深深意识到地球的脆弱。六号月行者埃德·米歇尔说:“当我们以更开阔的视角(不管你称其为外星人的视角,还是上帝的视角)看待我们自己时,思想便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阿波罗16号成员查理·杜克形容地球“就像悬挂在太空中一颗宝石”。“人们总是问我们去往月球时发现了什么,”阿波罗12号的迪克·高登如是说,“我们真正发现的是地球。” 这一发现大大促进了新生的绿色运动。约纳森·博瑞特爵士称阿波罗对包括他本人在内的环保主义者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挥之不去的”。登月那一年,名为“地球之友”的组织创建起来,其后一年地球日也跟着确立起来。看起来每个人都赞成迈克尔·科林斯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一起返航入洋时发出的感叹:“地球啊,你拥有美不胜收的海洋”。转变也发生在政治上。从太空看地球就像一幅地图,一副没有国界线的地图。柯林斯记得每个国家的人们都对他说:“我们成功了-----这是件了不起的事儿。”埃德·米歇尔在从月球返航途中意识到组成自己和同伴的身体,以及组成航天器的分子都是在古老的星际时代产生的,这种唯一性和联系性带来一种震撼的感觉。受到登月的启发,勒内·杜博斯创造了“以全球模式思考,以地区模式行动”这一提法。阿波罗倒数计秒之时便是全球化开始之时。尽管宇航员们抗议说月球本身是个令人扫兴的地方,可是倘若有机会,我们之中又有谁不想去月球呢?中国人正在策划他们自己的登月计划,进军太空旅行的商业投资无不表现出我们是多么地渴望这一全新的体验。鉴于此种渴望,我们讨厌所有跟我们的热情唱反调的人。

皮特·康拉德曾说,比起在月球上行走,太空实验室的任务更令他感到骄傲。他说:“对此,有些人甚至很抓狂。他们问我是什么意思,难道登月不是你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麽?我回答说不是,他们想了想又说,应该是。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个该我说了算才对。”也许人生就是一块长长的标牌,上面写着“油漆未干”,你只有凑过去触碰到才会相信这回事。阿波罗15号的成员大卫·斯科特显然也同感。站在月球上时,他对休斯敦方面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我领悟到一个最本源的事实:人类必须探索。”诚然,我们的思想总是离不开自己的家。多少次,你对假期望眼欲穿几个月之久,最后却发现,假期过到第三天时,你就已经梦到自家的床了?一旦回来以后,这一过程又重新开始。这种观念将生命看作是一个永恒的循环,这在萧条时期似乎格外能带给我们慰籍。尽管我们好高骛远(并已债台高筑),同时被一些不愉快的事实所警示,我们仍然知道有一天我们会再度探索。

从NASA退休后,比恩成为了一名艺术家。他画的月球地貌图为他挣得数以万计的美元,这些图画中凝结着他身为宇航员时的经历。如今,他拿出登月时那股干劲致力于完善他的画技。当色彩调得不对,或者画不出他的构想时,他就会对自己说:“这不正是人们称其为艺术的原因麽?”

比恩另一个想法总结出了阿波罗任务,乃至于人类探索之旅的本质:不在于你去到哪里,而在于认识到你是谁。如他所言:“每个人回来后都变得更像我印象中的他们了。我想也许成功不仅能改变你,更能使你认清你自己。” 这便是认为此番40周年庆典无关乎科学,无关乎环境或者政治,仅关乎个人的原因。下次当你为了弄清一条小径通向何方而一路走到底,或者为了让你的小宝贝儿不再哭闹不得不开车带它兜风时,别忘了站在月球上注视过地球的12个人。就像T.S.艾略特写到的: 我们不会停止探索,在探索的尽头,我们将回到出发的地方,并第一次认识了这个地方。

下载法律竞赛文章201311[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律竞赛文章201311[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关法律的文章(定稿)

    法随我行,律动我心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敬畏,一是我们头顶上璨灿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祟高的法则。法律时时刻刻都在塑造着社会,规范着公民行为。无法,则......

    法律英语翻译文章一览2010

    法律英语翻译概述 如何选择高质量的法律英语翻译(公司) 看法律电影 学法律英语 2010年版 刊载法律英语、法律翻译类文章的刊物简介 与法律英语有关的赚钱方式 国内法律英语论......

    11月29日互联网法律竞赛

    向林中心校全体教师参加互联网法律知识竞赛 11月29日,向林中心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互联网法律知识竞赛。 通过此次竞赛,让每位教师真正了解互联网法律法规,全面提升网站文明创建......

    2011法律tdyk竞赛总结

    ****法律知识竞赛工作总结 在**局的组织下,我单位参加了网上组织的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从接到通知起,我单位领导高度重视,相关老师积极准备,周密组织,确立了“全员参与答题,提高法律......

    林业法律法律知识竞赛试题

    河南省林业厅法律知识竞赛试题 姓名 单位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72分) 1.林业建设实行以 为基础,普遍护理,大力造林, 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 2. 《森林法》规定,采伐林木必须申......

    法律、卫生、健康知识竞赛

    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题 一、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 1.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B)年。 A、1949年B、1954年C、1950年D、1982年 2.(B )是国家的根本......

    法律课知识竞赛题目

    1、下列关于刑罚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刑罚必须由刑法明文规定B.刑罚可适用于一切犯罪嫌疑人C.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措施D.刑罚只能由国家审判机关依照法定程序......

    法律竞赛考试题(最终五篇)

    1.我国的根本大法是( 宪法 )。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