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3:1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第一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其中的许多观点恰好与我们的主课题有许多共性之处,阅读之后,启示颇深。以下,就截取此书中的一个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书中这样记载——在《西游记》中,有一次孙悟空遇到高老庄的家人跌跌撞撞地跑来,原来是要请一位法师去捉拿妖怪。老孙大喜,说找他就行了,“又方便了郎中,又医得眼好”。这句话反映的就是双赢。在生本教育中,出现了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都对教学感到较为满意的情况,出现了教师教得轻松,而学生学得快活又很有成就的情况。而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这种局面是不合乎逻辑的,世上难得有双赢,就如广东谷语“哪有蛤蟆满街跳”。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形成难得有双赢的情况呢?假定有一个式子: x+y=100。那么,如果y增大了,x的值就减少了,因为它们二者加起来仅仅是100,这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其中一个方面赢,另一个方面就输了。可见,是否会出现双赢的情况,视乎整个体系是否开放。我们之所以认为教学中难以有双赢,是因为我们的教学长期处于封闭体系之中:封闭的课堂、封闭的时间安排、封闭的知识(即书本知识)等等。此时,如果我们老师少管学生,就意味着学生放任自流,一般情况下认为,不可能有教师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的情形,天底下没有这样便宜的事。

但是,生本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这是因为,在生本体系中,课堂不是封闭的。比如我们的语文课,就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后,开展“以读促读,以读引读”。当然,此类办法有许多种。其一,可以是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对这些段落或句子发议论,如《印度洋上生死夜》(是一篇高年级课文),其中有这么一段:“可另一个念头又冲入他的脑海:‘不,我不能走!现在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在读到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发学生来讨论:为什么皮埃尔觉得自己必须留下?”紧接着,引导学生从“惟一确切知晓”和“有责任”等词中理解:1.皮埃尔是一位船长,深知海难的可怕,而他现在是惟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2.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加到出事的地点,从而感悟到皮埃尔是一位具有极其责任心的人。然后教师顺势说道:是啊,印度洋上的生死之夜,皮埃尔放弃了出自本能的生死选择,他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另外一个选择——留下来。他这一留,对豪华客轮来说,意味着——(相机指名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整);对于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说,意味着——(相机指名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整);这一留对于他和妻子来说将意味着——(相机指名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他那渐渐苏醒可是伤口还在不断地出血的妻子,势必会造成妻子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死亡);他一定懂,这一留,也将意味着他自己——(相机指名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整皮埃尔明知自己为此将付出自己与妻子生命的代价。)学生在反复的讨论交流中,亲近人物,体会人物心灵。其二,可以是学生寻找相关的文章,比如,在学了《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滴水石穿》这一组课文之后,我让孩子们找找相关的文章(都是有关描写人物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孩子们兴味盎然,找到了几十篇相关读物。第三,可以是寻找问题,给学生作为小小研究课题去解决,比如,在学习了《七嘴八舌话环保》之后,我请学生们走近社会去了解,作记录,然后对家乡的环保提出点建议,真没想到学生们通过实践真的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合理性的建议。在这样的以读引读中,课本被大大扩展了,课堂也被大大扩展了,学生的丰富的资源被开放了,体系开放了。我想,对于一个联系着浩瀚的生本资源海洋的教育来说,出现教与学双赢的局面是可以想见的,况且已经被我们上面所列的大量事实所证明。何况,新课程标准也曾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去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我想,这些,正好也是与“生本教育”的理论不谋而合,是一致的。而今对于我们低年级来说则更需要注重这方面的启蒙与逐步引导。比如,第二册语文书上的课文内容丰富,有的描绘了无限美好的祖国春光,有的意在让学和懂得道理,有的赞美了真挚感人的各种亲情,有的意在反映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当我们教学完之后,可适当地引导学生读一读补充读本上相关的助读课文,或自找主题相近的短篇文章来阅读,当然,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是很多,最好推荐阅读一些拼音读物。关于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则具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因为这都是短小精悍的格言警句或是儿歌谚语,对于这些,我们则可以让孩子们记诵下来,有的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请学生们查询相关信息,加以补充积累。当然,上述内容只是举了一个小小的例子而已,我确信,只要我们有这样的理念,并付诸于行动,双赢的局面一定不难出现,孩子们的发展也随之会变得主动起来。综上所述,生本教育的开放体系,不仅会大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同时也给教师以更大的选择性,从而有机会做自己更愿意做的事情——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新的教学方式将会成为赏心乐事。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君子三乐之一。严格来说,得天下英才而“生本”地教之,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也让我想起了以前在书中读到的一段话: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你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而不断创造双赢的局面。

第二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假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把这一本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看了一遍,真是感想颇多,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书中有个经典的例子“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印象非常深刻。今天我们提供给儿童的教育,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需要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变的容易了,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育走向生本》为我们教师明确了一条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定教,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里表面上看不过是句序的颠倒,实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则处于主动激活状态,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因而我们说教育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因而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先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备课时,我们要以“生本”的态度来备教材,备学生,就像郭教授说的要“为学生的好学设计,而不是为教师的好教设计”。上课时要以“生本”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呵护学生的探究精神;批改作业时同样要以“生本”的态度去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以及存在问题等。教育要走向生本,老师的教要从学生出发。郭思乐教授的这本好书,值得我们不断地品读,不断学习,相信也会不断得到启发。

吴霞

2014年2月20日

第三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学生忘我学习,我的教育理想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黄利萍

“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思考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美丽的,星星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

手捧《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读着这段优美的文字,仿佛迎面一股清香,就如书之封面一样淡雅。不禁奢望这样的情景能够出现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生在乐学,师在乐教。课堂上,生机勃勃,充满笑声,思维灵活。校园里的一切如此美好,老师不用去思考怎么给学生补课,学生也不会记起自己在学习。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忘我呢?

大雕塑家罗丹是这样工作的――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这就是忘我,这是全身心地投入,是内部有一种火焰在燃烧,使自己暂时性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作家一旦灵感上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指挥家一旦进入角色,就能激情澎湃,挥洒自若,极大地感染观众,而观众也就随之沉浸其中。这些都是忘我的外部显现,是一种本真力量的回归,是一种美妙的精神状态。

那么何时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书中引用了奥修一句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当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不能走路或走得不好。教学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当方法适合学生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就会空前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当我点燃了孩子乐学的火种时,孩子们会学得很快乐,甚至不想下课,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课堂上,孩子们“忘乎所以”,他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他们不愿下课了,他们已“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他们的“内部起作用了”,享受着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之旅,放飞着内心五彩斑斓的梦想。那忘我的愉悦状态深深地感染了我,启迪我,也坚定了我的教育信念――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忘乎所以”、“陶醉其中”,感受课堂的芬芳,享受学习的幸福!但这样的情景却只是偶尔出现。

因此,使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感到兴奋,感到幸福是他们乐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方法。幸福的日子才会使人聪明,幸福的感受才能使人超越智慧。学生的幸福感来自学习上的积极参与,以及不断被别人认可、欣赏。这一切就要靠老师用情感去挖掘、去点燃。一脸甜甜的微笑,一个轻柔的手势,一束关爱的目光,一句暖人的赞语无不令学生赏心悦目,欢欣鼓舞。我们在教学中多一点亲切,多一点包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美,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们能不爱学习吗?

作为一名班主任,整天与孩子在一起,最关键的还是创建快乐的班级体。我们首先要让每个学生有“对人的体会”。在集体中,每个人都要懂得和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和我们一起生活和学习的是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欢乐和忧愁。因此,想自己快乐,首先你得先让他人快乐。如果每个人都不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心灵在人海中辨明方向,就不可能有集体。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谦让。试想,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学生都会斤斤计较,如何能让这个集体的成员感受到快乐呢?因此教育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认识别人的精神世界,帮助别人,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别人,在别人的心里留下好印象,也是很重要的。我想:假如学生不能认识这一点,那么他们长大了,踏入社会,他们将来的生活也会变得一团糟的。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第四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所谓“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感悟”知识,而不是在教师灌输下“接受”知识。读完此书,我体会最深的是奥修的一句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其实“脚”之所以被忘记,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的学习,忘我地工作„„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会被时时记起。甚而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走得不好或者不能走路了。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一样,需要给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加高效,我们才将学习真正地、彻底地交还给了学生,从而全面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使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升华自我,而这才是真正的生本教育。由此看来,“生本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

一、以“生”为本——先生后师

郭教授指出:“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儿童。”因此我们活动过程中应让儿童有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教师不应全面控制整个活动过程,让儿童做思维的奴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当然这里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儿童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郭思乐教授在书中还提到:“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二、以“学”为本——先学后教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儿童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三、以“合”为本——先说后教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发言、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利用各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等等。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儿童的潜能无限。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儿童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儿童,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学生学,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以“做”为本——先做后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我觉得其中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内部自然的外在表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其充分的去“做”,从而达到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的教育效果。而生本教育彻底改变了以教师教得好为好课标准的状况,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和价值,不再表现为口才有多好,而是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的更好。以往看一堂课好不好,主要的标准是看教师的“表演”,好的课堂就几乎等同于教师的才艺展,台下的学生仅仅是“捧哏”的角色。这种观念,远离了教育的初衷,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淋漓尽致的自我展现,其实是以“喧宾夺主”的方式,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和自主学习权,将本来充满智慧潜能的学生降格为信息接受器和处理器,从而异化了教学的“本质”,导致了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学习状态。生本教育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我们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欢乐”。

第五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颇有收获。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体会最深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当鞋合脚时。”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校长说的,不是让孩子来适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样的,在作文教学中,不是经常向孩子灌输写作技巧,而是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感想写下来,和别人交流是一种快乐。

下载《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可以用郭教授评价学生的语言来评价: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绝对是篇篇可读。专业性,理论性的书籍能如此让人信服并引起强烈共鸣,确实是难能可贵......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那为什么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呢?......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唱响教育的“牧歌” ——读《教育走向生本》最早知道《教育走向生本》是在09年的7月,那时经常和河北的孙校长一起交流生本教育, 8月在网上购买了这本书。 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文档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假期花了一周的时间,终于把校长给我们买的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浏览了一遍,真是感想颇多。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大全)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蒲建知 在日渐浮躁的今天,能够真正静心来品读馨香文字的人委实不多了,素来喜欢随波逐流的我也不例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没有真正阅读过哪怕任何一本......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让孩子喜欢数学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我认为,生本教育解放了思想,提倡人的自主快乐生长,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思想解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真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