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适者生存》读后感—庞雪雁
《适者生存》读后感—庞雪雁
“试问谁能在百万大军被砍到只剩四五千人时还能笑得出来?”
——引自《适者生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简单的道理早已在数百年前就被写进各类书籍,而西方的学者达尔文在中世纪正式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著书立作,将一切的鲜血与生命埋没在了理性的思维之中。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一说《物种起源》对中国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新文化运动中的改名热潮了。
胡适先生的名就出自这里,为什么先生选择“适”字呢?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文字中与人类自身有关的,可以用行动去改变的就是这个“适”字了。于是国外有了基督教,有了资本主义,国内有了道教、佛教,厚黑学等。国外的事与我们联系不大,暂且不提,单说国内。
上至三皇五帝之前及到盘古开天地,任何一种学说、假设皆是以天道命运之说为主,孔子的儒学强调天道伦常,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大儒,老子一篇《道德经》引发了人们对于仙界的幻想,从此,炼丹、炼器,讲究逆天而行的修道士、修魔士层出不穷,至今仍是人们的无限怅往。佛门密宗和显宗显然更是固执,强调先世今生,因果轮回。其实,从这些神话传说乃至当时著书成册,从中都可以找出一些人们的思想,而《适者生存》这本书显然是已得其精髓了。
简而言之,对待人生,你就要做到笑、戒、义。
何谓笑,言明便是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个人认为,三国时的曹操是其中做的最出色的。莫要提什么所谓的厚黑学,脸皮厚就天下无敌了,心肠黑就万事大吉了,那是做梦,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厚他更厚,你黑他更黑,所以关键还是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做起,看人家曹操,袁绍二十万大军步步紧逼,不是还能微笑着和关羽在山坡上打赌,赤壁那儿一把火把自己百万大军烧得只余几千不还是三次大笑,全身而退,青山不改,绿水常流嘛,相比之下刘备刘皇叔就差点了,虽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但出并非没有日后东山再起的机会,可他就抗不住,在白帝城吐血倒地,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有抱负,胸怀大志之士,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
戒,什么是戒?佛教的密显两宗都有提过人有三大戒,不过是说法不同罢了。人有哪三大戒呢?一戒痴,二戒贪,三戒嗔。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动力支撑,而人类的动力就是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前进,但是一旦人陷入这贪、嗔、痴三大欲望之中,那么成功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了。
义,分大义和小义,当两者有冲突时,取大义而舍小义。人的一生中一定会有朋友,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你自己的力量总是弱小的,这时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了,当你陷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时,不妨把后背靠在可以信任的朋友身上,专心应对眼前的危机。义,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信,忠等等一切的品质都脱胎于义,而一个人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品德就是义。
爱因斯坦晚年时有许多人去拜会他,祝贺他发现了核能,他却苦着脸说:“这也包括核武器。”一个人纵使是个奇才,一个不可多得的超级人才,如果在外敌入侵面前,他没有民族大义,在历史上也只会是一个更坏的汉奸,能力越大,反言之危险也就越大。
第二篇: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张雪雁
13、ang eng ing ong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读准音,认清字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后鼻韵母:ang、eng、ing、ong”组成的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3、会拼读音节。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挂图,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拼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拼读中,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感受识字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后鼻韵母的发音、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音节的读和正确书写。
2、难点:eng、ing的发音和三拼音节的拼读。
教学准备:挂图、韵母卡片 课
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5个前鼻韵母,还记得是哪5个吗?全班齐读an、en、in、un、Ün。在这节课中我们要学习4个后鼻韵母,比比谁学得最好。板
书:ang、eng、ing、ong
二、学习新课
1、看图认识事物,进行说话练习。
出示四幅图画,问:谁能说出图上画的是什么?
2、出示前鼻韵:ang eng ing ong(这就是我们在这节课中要认识的4个新朋友)
3、学习ang(1)范读、指导发音;领读、指名读、齐读;(2)教学ang的四声;学生自由练读;齐读一遍。(3)声母与后鼻韵母组成的音节:领读、指名读、齐读。
4、学习eng及其四声,拼读声母与韵母组成的音节。
5、学习ing、ong(注意三拼法正确读法)。(1)范读、指导发音;领读、指名读、齐读。(2)小组比赛读ing、ong的四声和声母组成的音节。
6、巩固练习:齐读ang、eng、ing、ong及四声。
7、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ng及四声:领读;指名读;齐读。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ang、eng、ing、ong(注意:字母之间挨近一些,不要把韵母写散)
2、指导书写ying的及四声(注意:先写好字母,后标声调)
四、课堂练习
学生自由在拼音练习本上,写4个后鼻韵母和一个整体音节ying.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学习拼音中,认识了汉语拼音的最后4个新朋友。大家都会拼写了吗?
六、课外作业
1、读准ang、eng、ing、ong及四声;整体音节ying及四声。
2、写一写,新学4个后鼻韵母及整体认读音节。
七、板书设计
13、ang eng ing ong ang
eng
ing
ong yang
dēng
ying
zhōng
授课老师:张雪雁 2011年10月12日
第三篇:乌合之众--勒庞 内容简介读后感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部以阅读法国大革命时间为基础的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罗伯特•墨顿的序“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写得很好,他提到一点,“《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
勒庞不是一个社会学家,不像迪尔凯姆(这家伙是社会学大师,他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应该列为调查记者和特稿记者必读书目,至少可以了解学习一门方法论)一样,用收集和分析社会学数据来研究。但他对社会学有先天的本能。
首先,他先知般写道:“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导言:群体的时代)在之前的时代里,民众的声音不受重视,到了那个年代,民主、大众传媒等的出现,让民众从各个阶层进入政治生活。
然后第一卷,勒庞开始分析群体的心理。
一、群体的一般特征。自觉地个性消失,形成一种集体心理:无意识、低智力等。
1、形成集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
2、传染的现象。
3、最重要的原因,同孤立的个人所表现出的特点截然相反。
二、分析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在大多数群体中,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1、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2、易受暗示和轻信。这是一种集体幻觉的机制。“群体永远漫游者无意识的领地。”“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就会被所有的人接受。”
3、夸张与单纯。“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群体情绪的简单和夸张所造成的结果是,它全然不知怀疑和不确定性为何物。”勒庞还表面,“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智力立刻会大大下降。”
4、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还有一点,勒庞老师看得很精准:“群体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所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保守一说,则是“群体强烈地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因此很容易屈从于世俗的等级制,难免会十分保守”。
5、群体的道德。“群体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人都有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如果加入到不负责任的群体,清楚不会受惩罚后,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群体可能无恶不作,也可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和牺牲举动,所以“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三、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1、群体的观念。“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因此它们都会披上形象化的外衣,也只有以这种形式,它们才能为群众所接受。”后面,勒老师提到的一点,可以看成是精英主义者得意的地方,实话说,我也认同这点:“就观念而言,群体总是落后于博学之士和哲学家好几代人。”
2、群体的理性。群体对事情的论证,从逻辑上看十分拙劣。其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做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这个在微博尤其明显,不管事实本身,只摘取简单的表象的相同点加以放大,后由此得出一个普遍化的结论,比如:官员都是弱智、路人都是冷漠等。
3、群体的想象力。群体的想象力强大而活跃,而且非常敏感。“在历史上,表象总是比真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不现实的因素总是比现实的因素更重要。”“侵略者的权力和国家的威力,便是建立在群体的想象力上。”
四、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说到底,就是崇拜一个神,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和要求狂热的宣传等。“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所以能够立住脚,皆因为他们成功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中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这种任何时代概无例外。”——这点来解释粉丝群体再合适不过了。
进入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在这一卷里,勒庞讨论的几个问题,群体的意见和信念形成的间接和直接因素、群体领袖是什么人,他有怎样的动员手段、最后一点是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有哪些是牢固的信念,哪些是多变的信念,以及这两种信念形成的原因。
一、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包括五种: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
1、种族。这一点作者没有详细讨论,他在另外一本书《民族演化的心理规律》里讨论过。
2、传统。从胚胎学可以证明,过去的时间对于生物进化的巨大影响,把这种理论放到历史学,也可以看出传统的重要性。因此勒老师坚持认为群体具有保守主义精神,哪些最狂暴的反叛最终也只会造成一些嘴皮子上的变化。勒庞老师难得地提到了中国,当作反面例子:“如果一个民族使自己在习俗变得过于牢固,它便不会再发生变化,于是就像中国一样,变得没有改进能力。”他的理想是这样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制度,只用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加以改进。这种理想不易实现。使它变成现实的几乎只有古罗马人和近代英国人。”
3、时间。这点其实无须详细的论述,人人都懂,勒老师也只是提供一些名人名言式的说法,放到现在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新周刊之类的官方微博有内容可以发早安晚安。比如,“它是惟一的创造者,也是惟一的伟大毁灭者。”“它们获得力量靠的是时间,失去力量也是因为时间。”“时间是我们最可靠的主人,为了看到一切事物有何变化,应当让它自由地发挥作用。”
4、政治和社会制度。勒老师认为,深刻影响群体禀性的手段,不能到制度中去寻找。他有个观点,“一个民族并没有真正改变其各种制度的能力。毫无疑问,以暴力革命为代价,它可以改变其名称,但是其本质依然如故。”——这说的不就是我党当年的革命和毛的各种手段嘛。。
5、教育。很多人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了,“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害处远大于好处。”然后,在如何让专业教育提供智力上,勒庞引用了丹纳(在本书里被翻译成泰纳,丹纳最出名的作品是《艺术哲学》,傅雷翻译的,非常好)的说明,可以详细看看。
二、群体意见和信念中的直接因素。包括四种: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
1、形象、词语和套话。勒老师这段讲得精彩啊:“最不明确的词语,有时反而影响最大。例如像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等等,它们的含义极为模糊,即使一大堆专著也不足以确定它们的所指。然而这区区几个词语的确有着神奇的威力,它们似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各种极不相同的潜意识中的抱负及其实现的希望,全被它们集于一身。”然后,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结论:“统治者的艺术,就像律师的艺术一样,首先在于驾驭辞藻的学问。这门艺术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在同一个社会,同一个词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表面上看他们用词相同,其实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这个放到我党身上,早年创造出的那套官话便是如此,当年洗脑成功,大家都认同,现在就不同了,而且的确同样的词在官方语境和民间语境的意思不同,比如一些大家熟悉的词:一小撮、不明真相等就是此类。再说远一点,《1984》里关于真理部、新词的描述,与这个遥相呼应。
2、幻觉。“自从出现文明以来,群体便一直处在幻觉的影响之下。他们为制造幻觉的人建庙塑像,设计祭坛,超过了所有其他人。”——嗯,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此类。所以勒庞在后面又下结论:“推动各民族演化的主要因素,永远不是真理,而是谬误。”还有一点,勒庞说到了社会主义强大的原因:“它的鼓吹者是那些非常无视现实,因而敢于向人类承诺幸福的人。”
3、经验。经验可以让过于危险的幻想破灭,但需要发生在非常大的范围内,这个范围也包括时间,所以经验需要一再出现,而且通常“一代人的经验对下一代人是没多少用处的。”
4、理性。前面已经提到群体心理的非理性,为什么这里还要提到理性,勒庞主要强调的是理性的影响的消极价值。他对理性并没有好感,认为幻觉其实是必要的,而理性在历史上并没怎么指引过人类走上文明之路。“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理性,倒不如说,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
三、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为什么只要有生物聚集(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就会有头领?领袖更有可能是个实干家而非思想家,意志坚强、有强大的信仰,而“聚集成群的人会完全丧失自己的意志,本能地转向一个具备他们所没有的品质的人。”“大多数人,尤其是群众中的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行业之外,对任何问题都没有清楚而合理的想法。”
2、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看到这个标题,首先我想起的是史玉柱的广告,比如脑白金,就符合这三个特点。勒庞说道:“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月贫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诉诸简单的断言。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政治事业的政客,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断言的价值。”进一步的是,“极为重要的修辞发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
3、名望。名望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总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先天的名望(称号、财富和名誉)和个人名望(其中提到拿破仑那部分很有意思,或者可以用现在更流行的词来表述:气场)。
四、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主要分为两类:牢固、重要和持久的信念(如封建主义、基督教和新教)和短暂而易变的意见(如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或神秘主义)。
1、牢固的信念。“伟大的普遍信仰数量十分有限。它们的兴衰是每一个文明种族的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事件。它们构成了文明的真正基础。”,还有一个特点,“建立普遍信念的道路可谓困难重重,不过一旦它站稳了脚跟,它便会具有不可征服的力量,无论从哲学上看它多么荒谬,它都会进入最清醒的头脑。”基本的信念,大多是宗教信仰的产物。而勒庞认为,共产主义“只能算是等而下之的信仰”。
2、群体意见的多变。“一切与民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相悖的东西,都没有持久力,逆流不久便又回到了主河道。”群众易变的意见多,有三个原因:首先,过去的信仰失去了影响力,普遍信仰衰落;其次,群众的势力在不断增长,这种势力越来越没有制衡的力量。第三个原因是报业的发展(勒庞那个年代才开始的,到20世纪后乃至网络时代,大众媒体的这点影响越来越大),不断地把完全对立的意见带到群众面前。
第三卷也是最后一卷,勒庞分析了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一、群体的分类。具体是这样分类的:两大类,异质化群体和同质化群体。其中,异质化群体包括两类: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和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同质化群体包括三类: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和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在这本书里,勒庞只讨论了各种异质化群体。具体如下:
1、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群体犯罪,这个类似于我们说的多数人的暴政,里面勒庞举了巴士底狱监狱长之死的例子,非常有代表性,可以具体看看。他认为犯罪群体的特征和一般群体的特征并无不同:“易受怂恿、轻信、易变,把良好或恶劣的感情加以夸大、表现出某种道德,等等。”——立刻想起义和团!
2、刑事案件的陪审团。勒庞主要讲的是法国刑事法庭的陪审团,他认为,陪审团“也表现出易受暗示和缺乏推理能力的特点。当它处在群众领袖的影响之下时,也主要受无意识情绪的支配。”
3、选民群体。“在群体特有的特征中,他们表现出极少的推理能力,他们没有批判精神、轻信、易怒并且头脑简单。此外,从他们的决定中也可以找到群众领袖的影响,和我们列举过的那些因素——断言、重复和传染——的作用。”其中,勒庞提到的一点——“候选人写成文字的纲领不可过于绝对,不然他的对手将来会用它来对付自己。但是在口头纲领中,再夸夸其谈也不过分。可以毫无惧色地承诺最重要的改革。做出这些夸张能够产生巨大的效果,但它们对未来并没有约束力”——让我想起来影帝,隔三岔五就提一下政改……勒庞后面还提到,“普选的教条今天就有着过去的宗教所具有的威力”,而这并不是好事,当然也不是坏事。不过,普选的弱点十分突出,“选民群体的心理学就是如此。它和其他群体一样:既不更好也不更差”。勒庞还提到一种假设:如果把选举权限于聪明人中间,情况会好么?他继续强调自己之前的结论:“在群体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变得智力平平,在一般性问题上,40名院士的投票不会比40个卖水人所投的票更高明。”——这一点,其实很适合拿来反驳一个说法:中国人素质太低,不适合民主。
4、议会。“在议会中也可以看到群体的一般特征:头脑简单、多变、易受暗示、夸大感情以及少数领袖人物的主导作用。”所以勒庞认为,虽然议会制度是一切现代文明民族的理想,得到普遍的赞同,但这种观念(在某个问题上,一大群人要比一小撮人更有可能做出明智而独立的决定)从心理学上说是错误的。“在所有情绪激昂的会议上,都可以看到同样的无意识现象。”不过,勒庞也承认一点,“议会的运作虽然面对所有这些困难,它仍然是人类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佳统治方式,尤其是人类已经找到的摆脱个人专制的最佳方式。”接着,他又认为议会造成两种严重的危险:一是不可避免的财政浪费;二是对个人自由不断增加的限制(这一点上,我想起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面提到的,意思与勒庞接近,论述更加精彩)。
最后的最后,勒庞“对我们之前那些文明的伟大和衰败的原因加以评价”,最后那几页的概括很精彩,个人觉得,可以单独摘下来,放到中学语文教科书里。
第四篇:《雄狮去流浪》读后感——适者生存的道理
《雄狮去流浪》读后感——适者生存的道理
大自然是美丽的,也是残酷的,《雄狮去流浪》是一个有些悲伤的故事。雄狮长大后是要被赶出狮群的,被赶的雄狮如果没有争到一片地盘,就是流浪雄狮。故事是这样的:从一个狮群赶出了五只雄狮,老大被长颈鹿踩死了,老二与野猪同归于尽,老三死于人类的枪口之下,老四身陷泥潭。只有老玄——红飘带活了下来,历尽坎坷成了狮王。
有人说自然过于残酷,一只狮子的成长之路都这样崎岖,从家中被赶出不说,天天都九死一生地去猎食。命运这样小气,一只狮子也不放过。
有人说雄性的本性过于自私,为了自己一点也不想孩子会怎样,只是天天守着领地享福。但我认为优胜劣汰是保证种族兴旺的根本,是大自然的自我保护,有活下去的,一定就有活不下去的,这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永远是不变的真理。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四年级:金梓萌
第五篇:课程的逻辑 读后感 徐雁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
《课程的逻辑》封面有一段文字:“课程改革的过程充满新旧观念的碰撞,引发着多元声音的交响,这是好事,因为正是这种碰撞和交响,才能给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对于课程改革来说,新旧观念的碰撞才能引发人们更深入的思考,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无不引发着我的思考,因为我自己就是在传统教学下培养出来的,虽然经常听到别人说传统课堂毒害着孩子的创造力,当然这也意味着自己就是被毒害的一代,但是,看到现在自己,我并不觉得自己就是失败的,只能遗憾的是,在自己上学那会,“271课堂”还没有来到云南,如果来到的话,我想我的人生肯定会发生一些不一样的变化。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这就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创新和改革。
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创新
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灌输式的知识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回归生活,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谓回归生活,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就要求了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体自由发展,只有这样,课程就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而是拥有了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自己深刻的体验。只有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才会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对于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地位,是共同学习、互动的过程。在教学方法、手段和学习方式上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选用教学方式、方法,用新型的教学观,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创设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正符合了新课程改革之下学生建构知识的特点。课堂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探究。小组讨论,展示与评价,正是一种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一种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是平等的,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老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按照书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课程政策从“集权”到“放权”的转型;课程规范从“传递中心教学”到“探究中心教学”的转型。
课程主要是聚焦人类的文化和智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即为学生的文化和智力发展奠基。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拥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色,语言就是一门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国外文化,与世界交流,认
识外面的世界。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交流,去尝试。同时也可以补充一定的课外连接,让其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形成碰撞,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外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