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逃课心理现象及分析
大学生逃课心理现象及分析
文章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实现了自己进入大学学习的梦想。然而许多大学生却丢弃了高中刻苦学习的习惯,养成了逃课的习惯,高校学生逃课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逃课族”,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高校大学生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心理现象原因分析途径对策
一、现象分析
在这个全球经济高速发达的时代,因为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这句至理名言,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进入大学学习的梦想。这本应该是令家长、老师高兴的现象,然而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再努力学习,渐渐养成了逃课的习惯,令家长伤心、老是担心。“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史部完整的”。这是在大学校园内普遍流行德一句话。
二、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特点
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很普遍,我们发现大学生逃课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从学历来说,专科学生的逃课率要高于本科生;从年级上来说,高年级逃课率要比低年级高;从性别上来说,男生比女生逃课率高;从课程来说,基础课高于专业课、选修课高于必修课;另外学生逃课率还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等有关。目前高校防止学生逃课主要措施是点名制,但这方法也这导致了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出现。由此观之,逃课现象在大学生当中越来越普遍了。逃课成风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严重影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情绪,也打破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大学生逃课现象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自律能力不够、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学校应该认真反省,课程安排得是否科学、讲课内容是否陈旧。专家认为逃课其实也是一种选课,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在他们的经验里,大学那些课程无所谓,一定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在这方面机械化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硬制度搞得学生“毫无自由”。众所期待的是,管理应该更人性化,应更大程度上尊重学生求知的选择。
三、大学生逃课产生的消极后果
(一)逃课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应培养自己良好素质和综合能力。学生逃课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纪、校风,同时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大学生逃课更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浪费无论是大学生个人及家庭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一种“奢侈”。
(二)导致大学教育无奈“缩水”
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不仅学生有压力,同时学校也有很大压
力,就业率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评估、招生等各方面问题。面对就业挑战,一些
学校对毕业生“逃课”往往采取默许或回避的态度,这种不惜采取牺牲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它直接导致本科教育严重缩水,教学质量大幅下滑。
四、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归因分析
(一)外部的稳定性因素
1.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的调整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相对滞
后,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有些教师教学方式死板,无法
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课程乏味、空洞,脱离实际,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法陈
旧。
2.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现在学校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起到威慑作用的主要是课堂点名和随机作业,但
逃课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出现“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
3.严进宽出的教学体制,课程考核不科学
由于我们高校没有淘汰制,使大学生感到在校学习压力不大,危机感不强,动力不足,学生普遍存在“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错误思想。另外,大学考
试制度及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考试题型呆板,缺乏创新性,有的大学教师考前
圈重点、划范围,考题简单,尤其表现在文史类考试,考试试题与方式陈旧,许
多逃课学生都有采取复印、抄写笔记的考前“突击思想”应付考试。那些公共课和
基础课更不必说,要么写一篇论文,要么开卷考,很容易通过。
(二)外部的不稳定性因素 1.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高等学校学生规模成倍增长,教师数量却没有大幅增加。另外,一些教师年纪轻、职称低,教学经验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有部分高校教师对待学生缺
乏责任感;部分学校的教风、学风不严谨,一些任课老师缺乏责任心,对于逃课的学生比较宽容,只要不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正常的教学秩序,一般都不予干涉,所以还是有很多学生想逃就逃。
2.学生家庭环境影响
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凭借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容易找工作,就业方便,因而没有就业压力,学习没动力,基本上是逃课上网、睡觉、打牌。对于家庭困
难的学生依靠助学贷款和社会兼职完成学业,当工作和学习相冲突时,无奈利用
上课时间多做一些社会兼职。
(三)内部的稳定性因素
1.学习目的功利性
有些大学生过于浮躁、太重视眼前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带着功利思想对待
课堂。高考后,大学生上理想大学的目标实现了,然而新的目标尚未确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于理想的重建期,其心智、情感、人格以及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真正健全。
2.追求个性的叛逆心理
大学生时代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安分的年龄阶段。这些“逃课族”往往喜欢
时尚、前卫的东西,不喜欢拘束的、规律的生活。有的同学逃课去听我喜欢的课
程,现在学校逃课族中还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因为不满意学校的课程安排而逃
课,利用逃课时间去听自己喜欢的课程,或者到图书馆看自己喜欢的书。
3.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
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一些学生在高中是优等生而到了大学里不再
优秀,落差比较大,理想与现实距离较大,有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对
某些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不强,产生了厌
学情绪从而出现逃课现象。
(四)内部的不稳定性因素
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自制力不强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缺乏自制和自律能力,自我约束力差、价值评价失衡、理想渺茫是导致逃课现象的主导因素。一些学生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心态没有好好调整,缺乏积极的学习
态度,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五、解决大学生逃课的途径和对策
首先,对学校来说,搞好教学基础设施的配置,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建立或改革并健全教学效果评估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解决这个
问题的前提。不然,学生的心是很难接受的,现实的生活让他们想从其他方面得
到有用的知识。同时学校可增加社会实践的平台,建立一些学生实习的地方,增
加知识的运用,增添学生的兴趣与学以致用的快感。增加学生的思想教育,如心
理教育,爱情观的教育等。
其次,老师应使本学科的知识与时俱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而不仅仅是教
学。学生普遍认为知识渊博,讲授内容丰富,风趣诙谐的老师最为他们接受。老
师应改进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
激情,以深深吸引大学生,让同学们感到每堂课有所收获。而不是一味追求教学
生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照本宣科,忽略课堂管理,只要求学生顺从和狭隘的遵守。
再次,从学生自身角度考虑,首先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大学不同于中学,有老师的约束和道化教育。在大学,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我们拥有袭击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这同时也造成大学生严重两极分化。我们应制定一长期计划,短期计划,对自己的时间有很好的规划,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考虑做事的过程中是否有什么错误,并且及时进行修正。大学是规范自己,锻炼自我约束能力的最佳平台,这里有我们所需要的自我支配空间。其次,全方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科学观,应该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个性。再次,大学生应增加与老师的交流,多了解现今此门课程的发展,从而提高自己对课程的兴趣。这样,逃课冲动也会大大减少。最后,我们要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比如上述中有些学生逃课自习,这些是他们对于自己专业的忽视和时间不加支配引起的。
最后,我们要以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促进教评为契机,学校,辅导员和学校干部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探索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和新征途,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减少逃课现象的发生。
六、结语
大学生的逃课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大学生逃课的多样性,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切实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和吸引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荣辱观,才能减少学生逃课的现象。学生们逃课的理由不再是贪玩贪睡这么简单,他们有自己的目的和打算,但如此学习,大学考试怎能过关?
无论有多少正当理由,逃课成风是不正当的。对于逃课不采取措施是不行的,关键是采取什么措施。考勤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成为教育的目的。在课上看教学无关的书,甚至打瞌睡的大有人在。在教育理念上,大学本身需要扭转非要学生在课堂听课的固有观念,完全可以采取更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他们研究和学习。同时也应该有一种机制,让学生有渠道对教学提出问题,进一步完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逃课越来越引起重视。要杜绝大学校园的逃课现象,“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应对之策是疏导,各方应作出积极的努力。学习应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采取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努力改善课堂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要提高自身修养,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不要迷失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
大学生逃课现象
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现象愈来愈泛滥,大学校园里从没逃过课的学生几乎没有。尽管学校与学院采取了诸如课堂考勤等解决措施,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凤凰网上,甚至有一张图片画的是大学教授防学生逃课,用自己头像做试题考学生是否认识。这是一件多么滑稽,但又使人深思的事啊。接下来,我将说说致使如此多的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及我对逃课的态度。
一.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
(一)个人方面
首先,大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的不喜欢。据一项调查表明,刚入学的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及专业感到满意的人仅仅只有4%,没有一人对自己的专业感到很满意。虽然这个调查不一定具有全部的代表性,但至少反映了一些情况。相当一部分的在校大学生对于自己学校和专业不满意,以至于不愿意去上课。
其次,逃课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与懒惰心理。有的时候,由于天气的原因或者其他客观原因,大学生更愿意呆在寝室,追求更加随意,自由的生活,而由此导致的懒惰心理越来越严重,有的大学生甚至“成了宅男宅女”。
最后,大学课堂的 学习以理论知识为主,特别是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并不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因此便产生了大学知识无用的观点,自然也就不愿上课,浪费时间了。
(二)学校方面
首先,大学课堂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如果教师不能以相对生动的方式展现知识的话,课程就会显得枯燥无聊,缺乏吸引力。特别是有的大学老师本身教学素质不高,照本宣科,缺乏相应的教学水平,没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使得大学课堂不能吸引学生,逃课率自然就高了。
其次,高校“严进宽出”,逃课不影响毕业。大学生经历高考这个历练,辛苦了三年进入了大学,到了大学后才发现大学是“严进宽出”的,大学考试即使你经常逃课,但在考前抱抱佛脚一样的可以过,有的甚至可以拿高分,逃课也不影响毕业。因此,逃课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管理现状,教学质量差。大学以研究为主,教师的职称等都是以研究成果来评定的。因此大学教师更加注重自己的研究,对于上课不够用心,也不管学生是否来上课或是听课效果怎么样,导致了学校教学质量差,自然影响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导致逃课率上升。
(三)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主要是因为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资源相当的丰富。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诱惑,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难以抵制。同时,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着考验和就业的压力,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逃课而忙自己的事。
(四)家庭方面
家庭方面只要是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学生,没有金钱压力,因此不用努力学习获取奖学金等。并且,家庭情况优越相关的电子产品以及出去活动的机会就大,从而容易逃课。而经济情况不好的,有的会因为兼职而耽误自己的课程。
二.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教育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动机的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与身心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对上大学的认识。大学生自己是逃课的内因,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要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才是最关键的。
(二)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大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态度,正确对待研究与教学。使教学方式,手段尽量多样化。同时,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吸取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反馈与建议,改进课堂教学。
(三)深化学校的管理
学校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风气,要完善学生的考评制度,使逃课与拿毕业证紧密挂钩。并且优化课程设臵,增加实践性课程,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同时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考察课堂效果,促进教师讲课素质的提高。
(四)家庭加强沟通
家庭方面,亲子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感情要和谐。家庭经济情况好的,需要让孩子减轻对家庭的依赖。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家庭需要更加给予孩子关心与帮助。
三.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态度
大学生逃课是多方面原因综合的结果。教育目的的功利化等教育异化问题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逃课现象。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到社会上无用,社会的就业压力严峻等现实让大学生“不得不”逃课。对于逃课,我的态度是,只要自己问心无愧,自己学习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没有浪费自己逃课的时间就无所谓。有的大学生逃课是为了娱乐,不能让自己在这逃课的时间里学到什么,这种逃课是我所不赞成的。但是,如果有的大学生逃课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有自己的目标与打算,这样只要在保证自己考试不挂科的前提下逃课,去学习别的知识,是我所赞成的。例如有的大三大四的学生为了自己考试梦想中的研究生而逃课,这样的行为是能理解的。并且中国社会的实际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大学生有自己的打算,现实一点也无可厚非。何况每位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打算与计划,因此,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了,真正学习到了东西,大学四年就不算白过。大学课堂只是获取知识的的一种途径而已,在课堂之外还有很多知识可以去学习的。因此,对于大学生逃课现象,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情况而定。
第三篇: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第12卷第3期衡水学院学报Vol.12, No.3 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以邢台学院为例
韩雪荣1,郭海英2
(1.邢台学院 教育科学教学部,河北 邢台 054001;2.邯郸学院教育系,河北 邯郸 056005)
摘要:大学生逃课现象很普遍,逃课有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逃课的原因有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教学方法陈旧、职业道德缺失,学生自身管理意识较差等原因。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并严格执行考评制度是减少甚至消除学生逃课的重要措施。关键词:大学生;逃课;显性逃课;隐性逃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2065(2010)03-0001-03
大学生逃课是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为了减少逃
课的发生,学校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如上课点名、督导团日常检查、出勤与期末考核挂钩等,这在一定
程度上改善了显性逃课现象,却加大了隐性逃课现象的发生。本次调查通过对逃课原因的分析,提出改进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建议,为学校管理者制定有效措提
供依据。
一、大学生逃课的现状
逃课是指学生在未经请假情况下的一种旷课行
为,也泛指学生在课堂上做着与课堂内容无关事情的旷课行为。前者称显性逃课,后者称隐性逃课。本次
研究包括以上两种逃课行为。[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对象为在校本科生。本
次调查发放问卷375份,收回客观题有效问卷364份,主观题有效问卷249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第一,逃过课的学生占69.15%,没逃过课的占
30.85%。其中,从班容量上看,合班课占76.31%,单班课占2.75%;从所逃课程上看,公共课和选修课
分别占到了63.91%和69.97%,专业课占7.61%;从
考核方式上看,考试课占3.58%,考查课占57.3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逃课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学生逃课具有选择性。合班课多于小班课,公共
课和选修课多于专业课,考查课多于考试课。
第二,对于想逃没逃的课,认真听课30分钟以
上的学生占22.59%,10~30分钟的占51.79%,10分
钟以下的占25.62%。这组数据说明有77%的学生在收稿日期:2010-03-20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08020417)
作者简介:韩雪荣(1967-),女,河北博野人,邢台学院教育科学教学部副教授,教育学硕士;
郭海英(1967-),女,山西平顺人,邯郸学院教育系副教授,教育学硕士.想逃没逃的情况下听课时间不足30分钟,隐性逃课者也大有人在。第三,46.28%的学生认为经常不听课不会导致考试不及格,认为会的只占14.33%。这说明近一半的学生认为逃课不会导致考试不及格。第四,12.4%的学生认为老师点名对逃课完全没有约束力,87.6%的学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这说明,严格的纪律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显性逃课现象。第五,对于学生逃课或上课不听讲的原因,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占43.53%,从自身找原因的占44.35%,认为教学方法枯燥的占67.22%,认为学科内容枯燥的占69.42%。这说明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枯燥、学科内容乏味是其逃课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逃课的原因
(一)学校因素 1.培养目标不明确 通过查阅有关文件,笔者发现某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十分明确。例如,2006级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提到“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法、现代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能力、能推动中学素质教育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学化学教师以及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与研究人才” [2],这里包含两个目标:中学化学教师和高层次应用与研究人才。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设置两
2衡水学院学报第12卷
类课程,即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培养应用与研究人才的课程。如果要把学生培养成教师,应用与研究人才的课程就显得多余,而教育类的课程又显不足。反之亦然。对不想学的课程,逃课是学生的必然选择。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以培养目标为根据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必然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调查发现,43.53%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陈旧。部分课程采用的教材版本老化,不能及时引入学科最新发展成果,“教师讲废话,学生读旧书”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潮流,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导致逃课。
第二,理论课设置比例过大,实践课课时少。从2006级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到,本科生86.1%的课时都被安排为理论课,仅有的几周实践课还被军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所占。学生一味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机会,觉得自己所学无用武之地,也是导致其逃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课时分配不合理。有些课程本应安排一学年的课时,结果被安排在一学期内讲完,从而使教学内容缩水。教师只能采取走马观花的方式,将知识匆匆带过,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第四,考核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重课本轻课堂,重期末考试轻平时成绩。虽然学校规定不准教师划重点,但大部分老师还是会在临考前对考试内容有所透露。学生只需找笔记划重点,将其背过即可过关,平时上课与否并不重要。另外,学校对制度执行不严格。虽然学校已明文规定,学生旷课达到多少课时即给予警告、记过、取消考试资格等处分,但最后均不了了之。这种松散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逃课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二)教师因素
1.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该具备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主要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教师在这三类知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有些教师的学科知识不够扎实,有些教师虽然学科知识扎实,但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不够灵活,达不到本科院校的要求,还有的教师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熟悉,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
2.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表现在:首先,抄笔记、念课本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教师讲课枯燥乏味,或是将笔记在黑板上一抄到底,或是对着教材一念到底,这对于处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乏味至极,致使其对上课产生厌烦情绪,最终导致逃课现象的发生。其次,部分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反应不闻不问。再次,没有及时反馈。有的教师上课来下课走,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讨论,却并不做任何指导。最后,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较少。由于我校多媒体教室较少,教师只能采用讲授法,无法将知识生动形象的呈现给学生。
3.职业道德缺失
首先,部分教师置学校规章制度于不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其次,课堂上使用不文明语言,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恶意讽刺;严禁学生上课时接打手机,自己却对着电话滔滔不绝。再次,缺乏对学生的责任感。有些教师的管理方式比较宽松,上课不点名,对无故旷课学生的去向不闻不问;对不听课的学生更是置之不理,只要不对自己讲课造成太大影响就随他去;对考试作弊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评卷过程中,对文不对题的学生也一再迁就,争取不让学生挂科,这对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无疑是一种纵容。一系列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光辉形象,这也是造成学生逃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学生因素 1.缺乏自我管理意识
邢台学院作为地方院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一心想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学生,经历了十几年寒窗苦读,终于走进了大学的象牙塔。面对自由的环境,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娱乐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被网络、出游、逛街等深深吸引,不惜以逃课为代价。
2.忙于考研、考证、做兼职
有的学生对学校不满意,一心想要步入理想的大学,因此专心考研;有的学生为前途而担忧,通过考证填补内心的空缺;有的学生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因此忙于做兼职。一系列的因素导致学生不得不选择逃课。
(四)社会因素 1.严峻的就业形势
每年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供不应求。高校连年扩
第3期韩雪荣,等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3
招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扩招增加了大学生的数量,却忽视了其质量。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不得不选择考研推迟就业,或通过考证提高自身竞争力。不能立即带来实效的课程成为大学生舍弃的对象。
2.不良的社会风气
高校附近网吧林立,为学生沉迷于游戏提供了便利。
三、改进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地方高校大多是从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以往单纯培养中学教师的目标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教师教育专业中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要考研究生,还有一部分毕业后就业。4年时光短暂,把一个学生培养成双栖甚至三栖不可能,因此要对这3类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明确后,再依据目标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二)加强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首先,学校应该聘任高素质人才作为我校的一线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并提高教师待遇。其次,加强对教师教学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以提高其教学质量。再次,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选送年轻教师到具有更高科研水平的学校进修,扩展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对教师进行有关教学技巧的培训,提高授课水平,增强课堂感染力。最后,学校应增加科研投入。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搞好科研,使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增加校舍。避免因教室不够而将课安排在周末和晚上的情况出现,同时减少班容量,从而有利于教师维持教学秩序、把握教学进度。其次,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学校应加大对多媒体教室的投资力度,帮助教师图文并貌的传授知识,提高授课的生动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完善考评制度并严格执行 1.完善考评制度
首先,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课下作业作为平时成绩,算入期末总成绩。其次,改进考试方式。减少书本知识的考查,增强实践能力的考查。
2.加强考勤并严格执行校规校纪
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严格的学生考勤制度,组织专门人员检查监督,辅之以教师点名、班干部查人数等措施,对日常的学生考勤做到有检查有结果,严格按制度办事,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与警告、通报批评、记过甚至勒令退学等处分,使制度在学生心目中真正起到威慑作用。
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逃课问题就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多方面努力。学校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开设合理的课程;教师要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学生应提高自觉性、认真对待学习。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减少逃课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介.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 [2] 邢台学院教务处.邢台学院2006级教学计划.Z.2006.An Analysis on the Causes for skipping Class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It
—Taking Xingt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an Xue-rong1,Guo Hai-ying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Xingtai UniversityXingtai, Hebei054001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Handan UniversityHandan, Hebei056005)
Abstrct: It is common for the students to skip class.There are apparent skipping and latent skipping.Skipping class is caused by school’s unclear training aims and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tructures, teachers’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ut-of-d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moral, and students’ weaker awareness of self-control.The important measures of reducing or even eliminating skipping class are making the training aims clear, build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raining aims,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forces and the basic facilities, perfec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Key words: skipping class;apparent skipping;latent skipping
(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
分析及对策研究
院系:外语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02班,712100
【摘要】:现如今,在大学,学生逃课现象已经不足为奇。不论是显性逃课还是隐性逃课,都会使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下降。这也成为了家长、老师和学校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并分析其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从心理学及经济学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
【Abstract】:Nowadays, in the universities, truancy phenomenon is not a surprise.Either dominant cut class or recessive cut class can declin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And this question is concerned by parents, teachers and the universities.It is an extremely urgent problem that need to solve.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auses of truancy phenomenon and is significant to analyz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This essay is mainly about the analysis of this phenomenon from the aspects of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using the ways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问卷调查 心理学 经济学
【Keywords】:college student;cut class;questionnaire survey;psychology;economics
【正文】: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生事物纷至沓来,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多。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大学生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接受教育的行为和态度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大学生逃课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句流行在大学生中间的口头禅充分反映出,逃课已经成为大学生无需掩饰的公开秘密。逃课已不再是顽劣学生的专利,即使那些“坚守”上课之道的学生也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睡觉者,玩手机游戏者,QQ、校内聊天者比比皆是。不论是显性逃课还是隐性逃课,都已严
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秩序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逃课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则反映出的大学教育制度的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研究已成为学校教学与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大学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原因,分析学生自身能力、家长态度、学校教学制度及社会认知和关注与大学生逃课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达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一、现状分析
(1)整体逃课率高
经查取资料及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校逃课率普遍较高。通过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取小样本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逃课的主要理由有:①有的老师讲课实在没意思;②学习负担太重,需要休息;③认为所逃课程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没用处。被高校学生列为第一逃课对象的课程为选修课及思政教育等课程逃课率最高(如思修、毛概等),其次是同学们普遍认为较难的基础课程(如高数、概率论等)。前者是因为同学们觉得这类课上与不上没什么区别;后者是因为逃课同学觉得实在听不懂,不如逃课做点别的“有意义的事情”。
(2)逃课已成为一种“潮流”
“不逃课反被当成笑话”。这是当今社会在高校存在的一种奇怪的风气。许多同学本来觉得不管是在高中还是大学,按时上课、好好听课是一种好习惯,于是坚持每天去上课。可是这种坚持却引来了周围同学的质疑。“大学不逃课就不能称其为上大学”。大学里,不逃课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也成为了一个严重困扰着大学生的问题。
(3)隐性逃课不被当做逃课
所谓隐性逃课,指的是在上课时,学生在做其他作业或想其他事情,思维没有在课堂上。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存在隐性逃课的现象。但是好多同学却对这种说法不以为意。“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对隐形逃课很形象的描述。可他们却并没有认识到其严重性,其实,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的结果是差不多的
二、逃课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因素
虽然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但是,自控能力较差仍是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懒惰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摆脱不了的天性。由此,便引发了一定程度上的“无组织、无纪律”问题—逃课。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学时父母的一种投资。对于大多数中国大学生来说,几乎没有几个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来源。有些同学根本认识不到上学的成本与父母艰辛工作之间的关系,更没有意识到逃课的代价,没有认识到无休止的逃课对父母的投资及资本回收有多大的影响。
(2)家长的因素
大多数家长出于心疼孩子,认为孩子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大学也该放松放松。于是,对身为大学生的孩子的学习状况不再管问或提醒。
(3)任课教师的因素
当代社会,仍有一部分老师讲课方式较过去没有什么变化,太过死板,没有艺术性,不能吸引学生;有少数老师责任心不强,本着“念完课件就走”的原则。对学生来上课与否不闻不问,从不在考勤上“浪费时间”;再有,学生对一些课程的掌握程度不同,如思修、毛概、近代史等,而有的老师的讲课重心应该是倾向于大部分学生的。所以,对于那些已经熟悉甚至掌握该课程的同学来讲,再听第“N+1”遍就没什么意义了;最后,一些老师应学生要求,在结课前的最后一节课给学生“划重点”。基于此,很多学生便产生了侥幸心理。
(4)学校的因素
一些学校对学生及教职工的责任感不强。学校虽然制订了完善的考勤制度,但是从制订到实施的过程却是漫长的。有的学校甚至因为该制度执行起来费时费力而使其无极而终。其次,很多学校的考试制度陈旧、刻板,没有创新。古板的考察方式使学生压力大,逃课看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5)社会的因素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使得网上学习资料更加丰富。这就为那些倾向于网上补课的同学提供了便利。其次,学校尤其是各高校周边的诱惑源太多,网吧、KTV、酒吧等娱乐场所对于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最后,社会上对于大学的“无为”、自由的解释也给大学生造
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对策分析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通过心理咨询师讲座的方式给学生做报告,让同学们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以情动人,教授给他们一些自我激励和获得学习动力的方式。让他们懂得体恤父母,认识父母工作的不易,同时对比投资的风险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足够的学习动力,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2)家长的引导和督促
可以通过讲座、信件或电话的方式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现状,让家长在一定程度上能敦促孩子,减少其逃课次数。
(3)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改善教学方法
经调查问卷、采访等方式发现,很多学生认为,认可老师改善或改变教学方式会有助于降低逃课率。因此,对老师进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培训,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老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试着和学生成为朋友。以自己的行为态度来引导教育学生, 把教书和育人切实结合起来, 形成有利于良好学术氛围建设的氛围。同时,老师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掌握讲课的艺术,使更多的学生愿意来听课。在课堂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考试制度改革
学校方面,硬件措施和软件措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学校相关部门在安排课程时要尽量做到科学化,坚持课程安排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避免课程安排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偏离大及课程安排太多或太少的情况。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立规范、高效的教学运作机制,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彻底消除“经常逃课考试也过”的现象,从而从根本上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
(5)提供良好的周边环境
大学虽然是一个“小社会”,但是,毕竟仍是学术氛围浓厚的地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的净化,减少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的数量。同时,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另大学生群体认识到自
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从而,使他们少逃课,多参加一些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课程。
四、结束语
逃课,作为当代大学生中间的一种“潮流”,可能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继续存在。杜绝逃课现象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力所能做到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当学生、老师、家长、社会都能负起自己的责任时,才有可能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要改变现状,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对此,学校应优化课程设计、健全教学管理体制;老师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改善讲课模式;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相信“逃课”这一现象会在更多人的关注下得到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赵永厚.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10):14-16.[2]寇蓉,王静涛.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谈大学生逃课问题.青年文学家,2011,(03):176.[3] 洪名勇,周薇.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教育文化论坛,2010,(04).:28-34.[4] 王成德,贾志明,胡巍.大学生逃课行为的诸因素分析.中国校外教育,2011,(08):51-54.[5] 黄冰洁,常青.大学生逃课决策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研讨.2011,(09):125-127.[6] 曹喆.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心理学探究.铜陵学院学报.2010,(04):114-116.[7] 潘丽娟,孙永清.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中外企业家.2011,(08):217-218.[8] 朱文武,程晓娟.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04):215-216.[9] 李睿.大学生学情与逃课现象浅议.读写与杂志.2011,(07):61.[10] 刘秋云,王俊华,秦振源.高职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及对策分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0):9-10 [11]白建磊,杨家珍.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大学生逃课原因及矫治策略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1,(02):172-173.[12] 孙传良.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_以小于典型个案为例.高校辅导员.2011,(04):64-68.[13] 李辉山,范司龙,王文斌.逃课,是追求个性自由还是虚度年华—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思考.学理论.2011,(02):202-203.[14] 张丽红.新时期大学生逃课现象解析.科学咨询.2011,(01):73-74.[15] 庄晓东.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逃课现象为例进行分析.2010,(11):42-46.
第五篇:第三节 心理现象及教学
第三章 心理现象与教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科学。
第一节 感知觉与教学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P23)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联系与区别
(二)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2.感觉是各种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觉和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人也不可能产生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
3.感觉是维持和调节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感觉的种类 知觉的种类
内部感觉
运动感觉:又称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语言动觉。平衡感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感受器是位于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
内脏感觉:又称机体觉,是对机体饥、渴、痛、温等状态的感觉。其感受器位于脏器壁上。
物体知觉之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获得的知觉,即空间知觉。个体生活在三维空间内,在一切活动中,必须随时随地对远近、高低、方向做适当的判断,否则就难免发生困难甚至遭遇危险。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如明暗,直线透视,重叠)、方位知觉等,在人的后天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也称时间感(time sense),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
获得时间知觉的线索可以来自外部,如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昼夜的更替;也可以来自内部,体自身的呼吸、脉搏、消化以及生物节律等。
和情绪状态有关。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是人对空间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它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状态。
要观察某物体的运动速度,就要与另一物体相比较。被比较的物体就是运动知觉的参考系统。一般规律是,人们倾向把较大的客体当作静止背景,较小的客体在其中运动。
相对移动(relative motion),是指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其本身并未移动,只因我们自己身体在移动,反而觉得物体在移动。如移动的火车。
错觉
错觉是比较普遍的,由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所构成的知觉经验,都会有错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会感受到错觉现象。如,电风扇的转动
⑴错觉不是观念问题,而是知觉问题,因为即使知道是错觉也不会改变;⑵错觉不是发生在视网膜上;⑶视错觉不是视觉器官的活动所引起的。
似动现象
二、感受性及其变化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P25)
(二)感受性是固定不变的吗?
感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成为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如注视电灯后关灯或闭眼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如注视电灯后看白色墙壁
三、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二)知觉的选择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不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在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二)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从客观而言:
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②对象的活动性③刺激物的新颖性④刺激物的强度 从主观来看:
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②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③个人需要和兴趣④定势与情绪状态
(三)知觉的理解性
主要受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言语指导等任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知觉的理解性是基础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经验丰富--理解深刻--影响知觉的速度和完整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四、观察力及其培养
(P28)
观察力概念
观察力培养
良好的观察方法
第二节
注意与教学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
(二)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对象上并深入下去。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指向是集中的前提。
(三)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维持功能
调节功能
(四)注意的种类(P51)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顾名思义是在有意注意之后发生的一种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这是一种最高级、最理想的注意状态。
(五)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一览无余。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注意的起伏现象
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不变,而经常是间歇的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叫注意的起伏现象。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有利于减轻疲劳。
注意的分散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是指个体的注意被无关刺激所吸引到而离开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
注意的分配
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即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注意的转移
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条件
1.新的活动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
2.与原先注意的强度有关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不同
注意品质的培养(P54)
第四节 记忆、表象与教学
(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效果的提高
(三)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
(一)记忆概述
记忆的生理机制
记忆表象
记忆过程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一个人经历过的事物映象在头脑中的储存和遗留。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的分类(P30)
感觉记忆
是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存一瞬间的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
特点
保持时间很短约0.25-2秒;具有鲜明形象性;容量比短时记忆大;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很快地丧失;如果受到注意就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
是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存1分钟左右的记忆。 特点
信息保持时间约为5秒-2分钟;信息的编码方式以言语的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容量有限,一般约为7±2个组块;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长时记忆。如果得不到复述就自动消退。
长时记忆
是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一分钟以上,达到数天、数月、数年,甚至终生不忘的记忆。
特点
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长,容量大。
记忆的生理机制
巴甫洛夫反射理论的暂时神经联系假说
神经元回路说
神经细胞化学假说
脑定位说
记忆表象
主要特征
意义
记忆过程与计算机信息加工比较 记忆过程
1.识记
识记的概念
是记忆的开始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
识记的分类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2.保持
保持的概念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
储存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记忆内容的变化 巴特利特的生平简介
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研究室任教,1922年任主任,1931年正式成为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用心理学研究所。1932年被推为皇家学会会员,1948年被授予 “勋爵”,是英国实验心理学家第一人。巴特利特的研究
记忆的心理重建理论(reconstruction):Bartlett认为记忆是一种心理重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他认为,对既往事件的记忆不只是简单的保存和再现,而是受文化态度和个人习惯渲染的心理重建。他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对一个事件很少在其发生的当时被如实地知觉到,观察或知觉中的遗漏部分在记忆过程中进行重建时,被以往的经验所填补。3.再认和回忆
再认和回忆的概念
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经验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回忆和再认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再认
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回忆
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
再认和回忆的关系
二者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恢复,是提取头脑中储存信息的两种形式
二者所提取的信息在保持程度上是不同的。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者之间的关系
没有识记,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
没有识记和保持,也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回忆或再认
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而回忆和再认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识记和保持 5.遗忘
遗忘的概念
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进行再认或回忆,或者进行错误的再认或回忆,就是遗忘。
遗忘的生理机制
记忆痕迹的消退
其他因素的干扰 消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没有得到强化,逐渐减弱、衰退致消失的结果。如,日久淡忘。这是一种古老的理论,比较符合常识,适用于解释永久性遗忘。
干扰说
遗忘主要是由于先后学习的内容相互干扰而产生的。干扰一旦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适用于解释暂时性遗忘。这个学说的最有利证据是两种性质的干扰。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
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
指后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小,干扰就越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似性时,干扰最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高相似或不相似,干扰则最小。
动机遗忘理论
与前两种遗忘理论相比,在解释遗忘的原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前两种遗忘理论都没有涉及个体的需要、要求、希望等动机因素。
该理论认为,有些信息可能对我们自己很重要,所以被记住了;而有些信息可能会引起我们的痛苦或不快,因而不大可能被记住。
线索-依存遗忘理论
应根据提取失败,而不是根据记忆中失去信息、干扰或抑制等来解释遗忘。换句话说,一个人回想不出某种信息,仅仅是由于他不能发现从记忆中回想该信息的方式,是没有良好的提取线索。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影响因素
遗忘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从记忆材料性质上说,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更容易遗忘。
从记忆材料的长度来说,记忆材料长度越大,就越容易遗忘。
遗忘与个体心理状态的关系 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二)记忆效果的提高(P34)
联想的概念和规律
三、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P37)
第五节 思维、想象与教学
(一)思维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在知的基础上,借助语言、表象、知识经验实现的,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2.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概括性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化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由此可见,概括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间接思维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2)思维的间接性
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媒介和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
(3)思维的问题性
任何思维都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引发思维的重要条件。
问题就是矛盾,有矛盾,有解决矛盾的必要,就必然引发人们的思维活动。
所以,思维还具有问题性,思维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3.思维的分类(P40)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所面临的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依赖于实际动作。动作不论是在人类进化还是个体发展中,都是最早出现的思维,属于低水平。3岁前的幼儿基本属于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进行艺术创作和科学发明的必备条件。学生更是依靠形象思维来理解科学文化知识,并成为发展抽象思维的基础。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来进行的思维。这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思维的高级水平,也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这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有范围的思维方式。是传统教学所着重培养的一种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分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传统教学所忽视的一种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又称习惯思维、再造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知识,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思维: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4.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认知加工方式来实现的。
1、分析与综合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事物的整体进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结构要素、属性和特征。 综合:将事物的结构要素或个别的属性、特征联合成一个整体。
分析与综合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认知加工方式。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其它的思维加工方式都是由分析与综合派生出来的。比较
比较:将各种事物的结构要素特征要素进行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异或相同的关系。
比较是以分析为基础的,只有将各种事物的结构要素分解成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才能对这些部分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的异同关系,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 概括:是将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抽象与概括是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活动。5.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一般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两个阶段组成。
发现问题:是认识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分析问题:是明确问题条件与要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可以弄清问题的核心,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就是在已知和目的之间的空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假设不是“乱猜”,而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周密的分析后提出的。简单的问题,可能只需一种假设;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提出几种假设。不论数量多少,假设必须具有合理性,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验证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验证假设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这个假设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
另一种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思维活动间接的实践结果来推论假设的实际结果。但最终的检验还是通过实践的直接检验。(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①动机水平②问题情境的特点③定势④原型启发⑤功能固着⑥个性特征 动机和情绪状态
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解决问题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字曲线
问题情境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定势反应 原型启发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叫做原型启发
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原型对问题解决能否起到启发作用
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具有特征上或属性上的联系或相似性 个体是否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状态中
个性特征
具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勇于进取、富于自信、有创新意识、人际关系良好、果断、勤奋等人格特征的人,常常能克服各种内外困难,善于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气质类型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方式
(二)想象 1.概念
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以改造旧表象,形成新表象为主要特点的。2.想象的特征
(1)形象性
想象是对已有形象的加工
(2)新颖性
所产生的形象不同于原有形象 3.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
无意想象 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它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
例如,看到蓝天飘浮的白云,不由自主地想到草原上奔跑的羊群主。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无意识的表现。
有意想象
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它有两种形式:
①再造想象
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一方面它表明新形象不是自己独立想象出来的;另一方面表明新形象又是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改造而成的。
再造想象的形成依赖于两个条件:
一是正确理解现成描述的意义;
二是具备相当丰富的表象储备。
再造想象可使人们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广泛、更深入地客观世界,因而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具有重要意义。②创造想象
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它以再造想象为基础又高于再造想象,比再造想象困难的多,也复杂的多,具有独创性。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4.想象的形成方式
想象的形成方式有四种:
粘合: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就是粘合而成的。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如漫画中的人物形象,童话“大人国”和“小人国”的形象等都是使用了夸张而形成的。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新形象。如动画中的“米老鼠”、“唐老鸭”、“黑猫警长”、“蓝精灵”的形象,神话中的风神、火神、雷神的形象,都是通过人格化而创造出来的。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如鲁迅笔下的阿Q的形象,就是作家综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后创作出来的。
第六节
情感、意志与教学
(一)情感过程
(二)意志过程
(一)情绪、情感 1.情绪、情感的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情感的成分:
(1)主观体验:人们喜、怒、哀、乐的感受。
(2)外部表现: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等。
(3)生理反应:心跳、血压、呼吸、皮肤电反应、瞳孔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由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所决定,较少受当事人主观控制。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情感在性质、强度、紧张度、激动度上存在着对立的状态。情绪、情感的种类 按性质分类
(1)快乐 需要、目标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2)悲哀 所热爱事物的失去或愿望幻灭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3)恐惧
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或摆脱危险情景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常伴有回避或反击行为。(4)愤怒
愿望得不到满足,实现愿望的行为一再受到阻挠引起的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将情绪划分为好、恶、喜、怒、哀、乐六类
六种基本情绪是愉快、厌恶、惊奇、悲哀、愤怒、恐惧,其它情绪都是它们的组合或分支 按照状态分类
(1)心境(mood)
含义: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特点:缓和而又微弱;持续时间较长;具有弥散性。(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2)激情(intense emotion)
含义: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特点:激动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发作通常由特定对象引起,明显有指向性。
(3)应激(stress)
含义: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伴有广泛而强烈的生理反应。
3、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R.Plutchik)以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把情绪划分为 如图所示的情绪三维模型
按照情绪和认识结合情况
(1)情调
指与简单认识相结合的情绪。
情调同感觉的性质有关
情调伴随感觉出现,但不同于感觉。
(如,有人看到蓝色会产生愉快的体验,而有人则产生不愉快的体验。)
情调具有文化差异
情调同感觉刺激的强度有关
“物极必反” 冯特曲线
情绪的表现形式与测量
(1)表情动作
表情动作是情绪传递的主要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类
1)面部表情
2)体态表情
3)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过眼部肌肉、颜部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的。1)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 2)辨别不同表情照片的难度上有差异
3)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在全人类意义是一致的 姿态表情
1)身体表情:高兴时,手舞足蹈,捧腹大笑;恐惧时紧缩双肩等。2)手势表情:
研究发现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存在个体差异,以及民族和团体差异。言语表情
音调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也是表达情绪的手段。
情绪的测量与测谎仪
测谎仪又称为多项生理记录仪
根据情绪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而制成的生理反应指标综合测量仪器,它可以同步记录各项生理指标 包括心率、血管容积、呼吸、皮肤电反应与脑电波等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2)动机功能
耶克斯-道森定律耶克斯--多德森研究表明:
操作与激动水平之间的曲线关系,随着操作的难易和情绪的高低而发生变化。 操作困难的代数问题的最佳状态,是情绪处于较低的激动水平; 操作初等算朮技能的高峰,是处于中等激动水平; 操作简单反应时的高峰,是处于较高的激动水平。
(3)组织功能
1)促成知觉选择 2)左右注意过程 3)影响工作记忆 4)影响行为表现(4)信号功能 2.情绪的理论
情绪的早期理论 情绪的认知理论 情绪的动机-唤醒理论
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外围说)
詹姆斯(William.James 美国)他在1884最早提出了情绪发生理论。
该理论基于情绪状态和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提出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感知,是机体各种器官变化时所引起感觉的总和。基本观点:
“我们一知觉到激动我们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
“我们因为哭,所以悲伤;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害怕,并不是因为悲伤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
兰格(Carl.Lange 丹麦)在1885年提出了同样的情绪理论。他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尤其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1)意义:最先认识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了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促进了后来对情绪的实验研究。
2)不足:片面强调了外周植物神经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的调控作用。(2)坎农——巴德理论(丘脑学说)
坎农:(Cannon 美国)
他在1927年首先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异议。
强调了中枢神经系统在情绪活动中的作用是正确的,但否认外周变化对情绪的影响是不全面的。
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和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个体对事物或事件的评估是其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发生的 个人所持有的先前观点、具有的知识经验是左右自己情绪体验的主要因素
(2)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三因素理论
情绪的产生是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而认知因素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3.情绪、情感的调控
不良情绪的调控
1)建立自我认知与自我规范机制 2)转移注意力 3)合理地发泄情绪
a.在适当的场合哭泣 b.向他人倾诉 c.进行比较剧烈的运动 d.放声歌唱或放声喊叫 4)释放紧张 a.放松训练 b.气功入静
5)建立目标与维持优势兴奋机制(用兴趣来维持营造和维持愉快的情绪)
(二)意志过程(P48)
意志的概念
意志行动的进程
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