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教师形象的电影

时间:2019-05-15 13:3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影中的教师形象的电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影中的教师形象的电影》。

第一篇:电影中的教师形象的电影

国外:

1.《》

2.《蒙娜丽莎的微笑》 3.〔美国〕《生命因你而动听》 4《放牛班的春天》 5〔美国〕《心灵捕手》 6《一个都不能少》 7〔美国〕《死亡诗社》 8《为戴茜小姐开车》 9《音乐之声》 10《让爱传出去》 11〔日本〕《GTO/麻辣教师》 12《24只眼睛》

13《为了霍洛维茨》 14〔美国〕《危险游戏》 15〔捷克〕《《青春校树》 16〔西班牙〕《蝶恋花》1

17〔日本〕《谈谈情,跳跳舞?》

18.《百变星君》

19.《教室别恋》

20《幼儿园特警》《选举》

22《智齿》

23《野东西》

24《给汀格尔老师上一课》

25《梦精记》

26《黑板》

27《天堂电影院》(意大利)——最老的老师

28《哈里·波特》(美国)――最神通广大的老师

29《钢琴教师》(法国)――最变态的老师

30教师形象的变迁(1963)

31北野老师(《大逃杀》日本)

32.教师五人帮(《火山高校》韩国)

33朴吕玉老师(《老师的恩惠》韩国)

34德洛丽斯•乌姆里奇教授(《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英国)

35机器人老师(《铁甲学堂》美国)

36医学教授麦克法兰(《盗尸者》美国)

37加菲尔德(《187社会档案》美国)

38异形老师(《老师不是人》 美国)

39法学教授里奇蒙德(《律政俏佳人》 美国)

40钢琴教师艾丽卡(《钢琴教师》 法国)

《春风化雨1996》《拉瑞克劳》

国内:

1《一个都不能少》

2《凤凰琴》

3《美丽的大脚》

4.《泉水叮咚》

5.《我的教师生涯》

6.(台湾)《鲁冰花》

7《烛光里的微笑》

8《和你在一起》

《坏老师》

9《阳光灿烂的日子》

10《门徒》(中国香港)――最毒的老师《苗苗》《孩子王》《十六岁的花季》

当代教育电影中的教师形象

第一辑 教育信仰与教师人生

《黑板》:背负信仰的教师

《凤凰琴》:守望教育

《美丽的大脚》:张美丽的“穷人教育学”

《我的教师生涯》:中国的“瓦尔瓦拉”

第二辑 教育理想与音乐人生

《放牛班的春天》:音乐开启心灵

《音乐之声》:玛利亚老师的诗性魅力

《霍兰先生的乐章》:生命因你而动听

《弦动我心》:教师成长的艰辛与灿烂

第三辑 教育追求与专业智慧

《死亡诗社》:何为好的教育?

《蒙娜丽莎的微笑》:“我是自由女神”

《心灵捕手》:“问题”天才的使者

第四辑 学生成长与人间真情

《跑吧,孩子》:跑出希望的少年

《天堂的颜色》:一个盲童的寻找

《草房子》:真情永驻

《家庭作业》:学生不能承受的生命重负

从30年代的《万古流芳》、《万世事表》开始,鞠躬尽瘁的好老师形象从未在银幕上消失过,1、《美丽的大脚》(适合高中生以上)

2、《草房子》(适合初中生以上)

3、《冤家父子》(适合高中生以上)

4、《和你在一起》(适合高中生以上)

5、《一个都不能少》(适合初中生以上)

6、《我的父亲母亲》(适合高中生以上)

7、《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适合初中生以上)

8、《红衣少女》(适合初中生以上)

9、《花季雨季》(适合高中生以上)

10、《无声的河》(适合初中生以上)

11、《上一当》(适合高中生以上)

12、《吾家有女》(适合初中生以上)

二、港台影片:

13、《鲁冰花》(适合初中生以上)

14、《男人四十》(适合高中生以上,最好给大学生看)

15、《了不起的爸爸》(适合初中生以上)

16、《高校F4班“特殊的爱”》(适合高中生以上)

三、外国影片

17、奇迹缔造者(美)(适合初中生以上)

18、《春风化雨(Dead poets society)》(适合高中生以上)

19、《放牛班的春天》(适合初中生以上)

20、《弦动我心》(Music of the heart)(适合高中生以上)

21、《超级插班生》(Jack)(适合初中生以上)

22、《我是山姆》(I am Sam)(适合高中生以上)

23、《霍华关于二战的<佩拉斯卡>和<海上钢琴师>最好是高中以上或大学生看,其实成人看也需要用心.特别是<海上钢琴师>的艺术性非常强.教育方面《冯志远》,《凤凰琴》(讲的是一个深山里的学校的开课老师的故事),《一个孩子也不能少》,《我的教师生涯》,《烛光里的微笑》,《暖春》。电视剧《我的青春我做主》(希望所有的为人父母都能看这部电视剧,央视这次放到黄金时间真是明智),《奋斗》好,小说《路遥文集》及《好校长与坏校长》(教育类),社会学《乌合之众》。

第二篇:电影中的教师形象赏析

电影中的教师形象赏析

摘要:人们都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古至今,就有许多赞美歌颂教师的诗篇和名言:“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随着影像电影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赞美不仅仅只停留在书面上,更多的教师形象出现在了我们的银幕上,银幕上的教师形象是人们对传统文化、教育,乃至规则和约束的不同心态的表达,是人们对教师“圣人”式的完美化形象期待的表达,这些教师们往往能够突破教学中的困境,打破原有的不合理制度,让冥顽不灵的学生对学习能够产生巨大的兴趣,同时又都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学生们为友,所以备受备受学生们的爱戴。关键字:电影

教师

思想

面对众多的选修课程,电影中的教师形象赏析使我眼前一亮,我果断地选择了它,因为教师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非常高大神圣的。从我的幼儿园开始,已经接触过了数不清的老师,有的在记忆里已渐渐模糊,他们有着不同的容貌,有着不同的性格,有着各自的教学方式,但不论是哪个老师,他们都在我成长的阶段带给了我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教授给我知识,还教会我待人接物的正确方式,在我心底我会永远感激他们。

带着现实中我对老师们的接触,我满怀期待的想看看电影中教师是会有怎样的形象,是否与我印象中老师的形象相同,有哪些相似或不同的方面。这学期老师让我们看了7部主人公都是老师的电影,7个老师有着各自的经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非常的有意义,深受学生们的尊重。

下面我将依次对每个教师的形象进行简单的赏析: 1.美丽的大脚

主人公是一个叫张美丽的女老师,丈夫因无知犯罪枪毙了,孩子因病夭折了,面对如此灾难,她扎根西部农村当老师,将希望寄托在村子的孩子们身上。面对艰苦的环境,她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她用她那铮铮的铁骨给孩子们赢来了资助,她用自己一双“美丽的大脚”谱写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美丽的人生。为了给孩子们买电脑她四处求人,好话说尽,终于成功。张美丽带她的孩子们去北京,面对都市的现代化和都市一些人的傲慢和偏见,张美丽情绪激动,语重心长地给孩子们讲了一番改变贫穷,改变人生命运的话语。一次偶然事故,张美丽生命垂危。张美丽像平静地接受人生苦难一样接受了死亡,面对死神,她微笑地说:人,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但是,一定要笑着离开。孩子们用哭哑的嗓子唱着凄凉的儿歌为她送行,“美丽的大脚”足声远逝了,余音无穷。2.放牛班的春天

马修老师是一个在音乐道路上失意的音乐家,只身来到了“池塘之底”教书。和其他老师一样,开学孩子们就对他做了许多恶作剧,珍藏的乐谱被偷,头上被洒蓝墨汁,外形被编成歌曲取笑,甚至被学生胁迫,但他并没有像校长一样“以暴制暴”,而是用他的仁慈、善良、宽容之心,同他对音乐的激情感化每一个问题少年。他能准确地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长处,让每个孩子都各得其所,组成一个合唱团。影片的最后,被校长开除的马修老师带着孤儿佩皮诺离开学校,孩子们都向下扔纸飞机来为亲爱的老师送行,随着公交车渐渐远去,孩子们的合唱声再一次响起:“是你点燃了我生命的热忱,指引给我荣耀之路”。每个孩子都深深爱着马修老师。3.蒙娜丽莎的微笑

面对思想深受禁锢的好学生,沃森老师的办法是不要总是拿A,你要有自己的见解。沃森老师教授的是半个世纪以前全美最保守的卫斯理女校,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回归家庭,姑娘们要以相夫教子为神圣使命,而卫斯理女校,则是生产最贤良的主妇、最优雅的母亲的摇篮。然而这一切都被沃森老师打破了。起初,这是沃森老师一个人的战斗,在这过程中,不仅要和当时的权威抗衡,和学生们根深蒂固的思想作斗争,还要不断说服同样困惑的自己。终于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学生们都接受了沃森老师的思想。毕业时,曾经矛盾很深的女生骑车与老师同行的最远,沃森老师彻底改变了她们的命运。4.死亡诗社

面对青春期学生,基廷老师要他们因梦想而活,发现世界的美好,唤醒在我们内心沉睡的某些东西。面对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的生命的真谛。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但不久后,学校发现这个小组,校方对基廷老师教育方法十分反对。

基廷的学生尼尔热爱表演,并在一次演出上大获成功。但他父亲坚决反对,并将他带回家决定第二天让其转学。尼尔极度痛苦却无法倾诉,在当晚自杀了。小组成员之一卡梅隆出卖了他们。校方逼小组成员在声明上签字,将责任推卸与基廷身上,将他开除出学校。在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们站立在桌上,并说著“哦,船长,我的船长!”,以表达老师传达给他们的信念会在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着。

5.心灵捕手

面对叛逆不羁,爱搞恶作剧,喜欢打架滋事,但同时又有很高数学天赋却不能够重视并发挥的威尔•杭汀,心理老师尚恩自有他的方法来引导。他首先树立起与威尔的信任,他认为信任是突破心理防线的重要关键,不彼此信任就无法坦诚的相待。他以“不以作之师而以作之友”的心态倾听威尔对知识求问、人际互动、爱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亲情伤害等知识性问题与情绪宣泄。日渐抚慰威尔受伤的心灵,帮助他重新找回对人的信任,并鼓起勇气向女友表达爱意,在此同时,难忘丧妻之痛的尚恩也受到来自杭汀生命力的冲击,逐渐开启了封闭的心房。正是因为尚恩老师的真诚与信任打动了威尔从此两个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6.热血教师

罗恩·克拉克从北卡罗莱纳前往纽约大都市一所中学开始了他新的教师生涯。他年轻、充满热情、富有创造力。他运用独特的教学规则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每个调皮学生,为家境困难想要念书的女孩打通通往课堂的道路,让有着艺术天赋的男孩得以发挥特长。即使刚从肺炎中解脱出来,克拉克马上投入到他的调皮学生当中。年轻的学生有着各式各样的烦恼和天赋,尖锐叛逆,但通过克拉克老师的教育,都能够有着巨大的改变,美国学校中如此热血的克拉克在纽约哈莱姆学校教学取得巨大成功,28岁成为全美优秀教师。7.三傻大闹宝莱坞

这个故事发生在帝国工程学院,院长维鲁·萨汉斯川曼改变了很多,故事的开始他是一个非常严厉并且认为考分重于一切的思想,考不好就没有未来。随着兰彻的入学,一切都悄悄的改变着,兰彻是一个兰彻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喜欢拆掉电器,让别人用时才发现已经烂了,甚至还公然顶撞院长,质疑他的教学方法。但他的成绩排在第一名,按照规定,照相时坐在院长旁边,他向院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院长若有所悟,开始明白学生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并不能强求。后来兰彻又创新出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最后运用吸尘器、和自己改变电线等来为莫纳生产,将孩子生出。所有人都欣喜若狂,院长终于承认了兰彻的独特和优秀,将自己的老师给自己的象征优秀的原子笔赠给了兰彻。

电影里的院长虽开始时刻板教条,但他勇于改变自己的思想,明白了教育的意义。

通过上选修课,我看了许多以前没有看过的电影,主题又都是关于老师的,电影中的老师都充满爱心,对每个孩子都不放弃,充分引导让他们一步步的走上正确的人生轨迹,通往成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想想我的老师们,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他们都是那么无私奉献,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今后还会碰到许多老师,我定会更加的尊敬他们!

第三篇:张艺谋电影中塑造的的女性形象

张艺谋电影中塑造的的女性形象

张艺谋的一系列电影中,女性意识依然遮蔽在男权话语之中,影片仍然未逃脱“女人被讲述”的传统模式。尽管表面上看,女性形象在张艺谋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红灯笼》中,老爷只剩下了声音: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回忆使叙事表层以母亲为主,突现母亲的美丽、勇敢、执着和痴情,父亲完全成为母亲的陪衬,成为一个符号和回忆,在《英雄》中每个故事都离不开美丽的女侠飞雪,她那曼妙的身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有论者认为他的电影以“女性神话”张扬女性意识,可以挤进女性主义话语的潮流[4],然而,重要的不在于女性占了多大份量,而在于女性究竟是如何出现在电影中。纵观所有张艺谋电影,其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情欲型「“我奶奶”、菊豆、颂莲 」

以女性及其女性欲望作为向西方世界展示东方风情的载体,一种面向西方的东方主义策略被张艺谋一再使用,成为填平艺术性与商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鸿沟的有效手段。《红高粱》是始作俑者,而《大红灯笼高高挂》则是其中最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红高粱》中的“我奶奶”出嫁的路上惊心动魄的颠桥风俗、血色高粱地中的激情野合、原始的酿酒方式,《菊豆》中古老的、原始的酿酒方式,《菊豆》中古老的染坊、菊豆与天青之间的乱伦,《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幽深、封闭、牢狱般的古宅深院,清冷夜色中暧昧的红灯笼,美丽却怪异的东方美女间无休止的明争暗斗,共同构成了在西方观众眼光中奇观式的东方历史场景。无论是“我奶奶”、菊豆还是颂莲,她们不仅是男性的欲望对象,同时她们本身也是欲望主体。“我奶奶”坐在出嫁的婚轿中向外偷窥轿夫们大汗淋漓的裸背,专注的眼神表达出她的欲望。菊豆因为丈夫的性无能而主动投入了天青的怀抱,影片中菊豆身体的大量暴露虽然示威性地呈现出她的生命力,是一种被压抑的人性的觉醒,但难逃满足男性视觉之嫌。

《大红灯笼高高挂》则是其中最为有趣的文本,上至妻、妾,下至使女,无一不是男性的附庸、玩偶、奴隶和工具,她们的生死荣辱,完全取决于所依赖的男性的喜怒哀乐。在该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男主人公的视觉缺席:男主人是一个不可见又无处不在的形象。男主人的视觉缺席,便成了欲望主体、欲望视域的发出者的悬置,使所有男性观众「西方和东方」成了共同的窥视者,美丽的妻妾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幅供人观赏的风景。于是,“东方式的空间、东方故事、东方佳丽共同成为西方视域中的‘奇观’,同时在“看、被看,男性、女性的经典模式中将跻身于西方文化边缘的民族文化呈现为一种自觉的‘女性’角色与姿态。”在这几部影片中,“我奶奶”、菊豆、颂莲不单是男性情欲的幻想式人物,而且被男导演打造成了一个个富于异国情调的取悦者,引诱和激发着西方男性观众本已倦怠疲沓的欣赏趣味。影片以女性的施虐、受虐情境来阐释东方的历史苦难,来迎合西方文化对东方及东方女性的预期,暗示了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的弱势「女性」地位。

张艺谋不厌其烦地让那些充满情欲的故事在庄稼地里、四合院中、染房内一遍又一遍地重演,而且越来越离奇。在这几部影片中,几位年轻的女性都能觅得一个年轻男子作为性伴侣,来帮助她们摆脱家长们的控制。张艺谋将这种对情欲力量的展现作为女性的性解放来颂扬,似乎只有用到处释放本能爱欲的女性才能表达反封建的意识,这显然是以男性的性别角色去理解女性,为女人下定义,实际上是男性对热衷情欲而鲜亮活泛的女性伴侣的幻想。男性导演用一种适合男性需求的叙事方式去表达所谓的“女性意识”和“反封建意识”,不由让人想起“此地无银三百两”之类的老话。

二、大地母亲型「招娣」

除了大量的情欲型女性之外,张艺谋还塑造了一些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招娣便是典型的代表。《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50年代的,表面上看来纯真而美好的爱情故事:城市青年骆长余来到一个小山村教书,美丽纯真的农村姑娘招娣对他产生了无限崇敬的仰慕之情,进而发展到对他的痴恋。影片中的“父亲”虽然缺乏具体的存在,却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男权意识强势群体「城市男性」毫不费劲地征服了弱势群体「农村女性」。从精神层面上说,有知识有文化的骆长余是一个精神上的拯救者,没有读过书的招娣则是一个被拯救者,拯救者的权威经由女性的弱而被衬托得益发伟大,因此这里的两性结合实际上是一种交换:一方面提供慈母般的关爱,一方面提供精神上的光辉指引。在男性霸权笼罩下,女性依然是“第二性”「西蒙娜·德·波伏娃语」。

影片中的招娣仿佛是为爱而生的,她的爱情被表现得单纯、热烈并无私。然而我们在这种看似淡雅的爱情中看到的只是一种单向式的对朗朗书声的追逐。而非一种平等的思想交流,“母亲”对“父亲”读书声的迷恋成了爱情的唯一理由。电影大部分时间是招娣在山间、在田野奔跑、追逐的画面,这也是影片中最美的画面,“父亲”毫无付出的收获和“母亲”向“父亲”的主动奔跑消解了爱情的平等,招娣的爱还可以说是一种本能的母爱式的无私给予,她的一切都是以。父亲”为主体自身为客体的。在那样一个清冷的冬天,“母亲”除了在路上奔跑,就是在家中做饺子、烙饼给“父亲”吃,与男性的精神富有相比,女性能提供的帮助仅限于物质,食物成了女性给男性提供的最高奖赏。张艺谋在爱情的幌子下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塑造得温暖而感人。

影片的结尾更是意味深长,当年老的母亲听到儿子像当年的父亲一样教孩子们读书时,儿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叠现。毫无疑问,儿子成了父亲权力的继承者。母亲的回忆使叙事表层以母亲为主角,而儿子的叙述则显现了男性中心的深层意味。

从以上的符号分析可以看出,《我的父亲母亲》再次使女性成为“被看”,成为男性权力的一种浪漫表达。招娣其实是作为男性社会中的一个理想女性来塑造的,尤其是对于城市男性而言。她有着自然清新靓丽的容貌,温柔多情,对文明十分向往又没有受现代文明的污染,对爱人有着天真的执著,这一切轻易地打动了观众,以此也说明了社会对女性客体化的普遍认同。

三、偏执型「秋菊、魏敏芝」

和以往作品中发生在过去、虚构的故事不同,《秋菊打官司》发生在现实社会,以纪录的方式拍摄而成,具有极强的真实感,许多论者认为该片真实地反映了一个贫困山区的当代农村少妇对社会的抗争。而笔者认为,正因为该片采用的是纪实的拍摄手法,因此片中秋菊的形象塑造可以说是对当代农村妇女的一种变相的丑化。首先,秋菊执拗地要“讨个说法”的出发点,与其说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还不如说是因为村长蹋到了她丈夫的“要命处”。她不仅担心丈夫的身体,更担心的是男人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而自己肚子里怀的不知是男是女。一种“断子绝孙”的恐惧使她产生出无穷的力量,几乎出于生存的本能去挽救自己的命运。而当她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后,她如释重负,生存的危机消失了,对村长的仇恨也马上烟消云散,但此时她的官司却赢了。影片中最后的镜头是秋菊的脸部大特写,反映出她慌张、内疚的心理。抱着这种深刻的“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去“讨个说法”,到底是对男权社会的抗争还是对男权社会的臣服,还值得我们深思。其次,秋菊的造型丑陋不堪,她那走路时不自然的摆动、僵硬的上身、难看的八字步,臃肿且肮脏的棉衣,无不夸张,笔者不由得怀疑当代农村的年青妇女是否真的就是这种惨不忍睹的样子。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继《秋菊打官司》之后的又一部写实风格的影片,但《一》一片的纪实比《秋》片更为彻底,其中主人公魏敏芝的性格比起秋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魏敏芝除了坚定执行“一个都不能少”的理想之外,对待她所管辖的学生似乎并没有什么爱心,她的语气和态度,处理学生纠纷的方式都十分简单粗暴。尤其是看到她对告状的同学说“我怎么管?”,推搡学生,强迫学生捐款等情节,我总觉得这实在不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形象。她追汽车的情节和后来的章子怡如出一辙,而在电视台门口死磨硬缠不过是秋菊打官司的翻版。她们都是为一个偏执的念头驱动的机器。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两部本应是反映沉重主题的影片都采用了轻喜剧的叙事风格,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戏里戏外的三个男人「男导演、男角色、男观众」带着满心的优越感高高在上地欣赏着女人们的苦苦抗争。

四、道具型「飞雪、如月、小妹」

2002年张艺谋新世纪的第一部宏片巨著新作《英雄》轰轰烈烈上映,它讲述的是一个围绕着三男二女而发生的刺秦故事,女主角是两个符号化的人物飞雪、如月,分别由东方美女的代言人——张曼玉和章子怡扮演,东方文化的意蕴,东方人审美的标准,你在她们身上绝对可以找到,这无疑体现了一种借助美女效应的商业预谋。本质上来说这仍是一部“英雄+美女”的电影,其中的女性不但没有改变“绿叶”的身份,更成了导演手中的道具。

影片中的飞雪造型典雅艳丽、飘逸如仙、风情万种。但她的性格矜持冷傲,嫉妒心很强,更突出的是她目光短浅且自私自利,一心只想刺杀秦王为父报仇,只明白“家为天下”,至始至终无法体会残剑心中“天下为家”的雄心壮志。飞雪虽为一个武艺超群的杀手,但与至情至理、胸怀天下的残剑相比,充其量只是一个美丽但“头发长见识短”、不能成就大业、眼里只有“家”的小女人,她的存在不仅是为了满足男性的欲望视线,也是为了衬托残剑的大英雄气概,满足男性的“英雄”情节。

而章子怡扮演的如月,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道具式人物。如月是一个弱者,在任何一个版本的故事中她都是以哭泣结束的,她还是一个剑奴,始终忠心耿耿地服侍着并一直无私地崇拜着主人残剑,她没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思想,她唯一的人生准则就是“主人说的话,一定有道理”。如月在剧中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构成一个老套的三角恋爱模式,她最精彩的出场是挥舞双刀大战飞雪,两个情敌为残剑而在胡杨林里的那场决斗,打得是那么飘逸、优美,金黄色的树叶与两位美女红色的衣裙搭配出明亮夺目的色彩,让人难以忘怀。但是如果我们删除那段武打,整个故事的剧情和结构竟没有丝毫的损害与不连贯。飞雪和如月的设置纯粹是为了满足男性的虚荣心:一个出身名门、与自己心心相印的红颜知己,一个为自己甘愿舍命的美丽奴隶,构成了两个为自己而狂战的美丽女人。如此看来,飞雪和如月并不是张导眼中的“英雄”,她们只是“英雄”的陪衬,是导演手中用以博取男性观众欢心的道具。

到了2004年的《十面埋伏》,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张艺谋继承着他的男性霸权主义。《十面埋伏》讲述了两个捕快和一个倾国倾城的盲歌伎之间的感情纠葛。剧中由章子怡饰演的小妹在满山遍野的花海中像一只鸟儿一样做飞舞状,与情人用轻功踩踏着花瓣竞相追逐,还多次在花丛中与情人有一番激情戏。而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那露了N次的白生生的肩膀,章子怡做到了舍身为戏,无数次地牺牲了她的肩膀让观众欣赏。但也同时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露肩膀到底代表着什么,导演到底要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暗示?最夺人眼球的那场跳舞击鼓的场景,没有阶级,没有文化启蒙,就是纯粹让观众享受视觉的快乐。片中的四段激情戏更是让观众看得目瞪口呆,不管是与金捕头的那种心甘情愿的缠绵,还是与刘捕头的有些勉强的激情戏中,小妹那自我陶醉的神情令在场的男性观众叹为观止。《十面埋伏》整个就成了小妹一个人的戏,她的一切举动部成为男性眼中的美妙风景,女性被看的地位一步一步地加深。

从《红高粱》的狂野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压抑,从《秋菊打官司》的偷拍到《一个都不能少》的纯纪实镜头,再到《英雄》的东方式英雄童话到《十面埋伏》的乌克兰风情,无论是表现当代苦难,还是表现古代的神奇,都是为了给中国男人和西方人看,为了适合西方人对中国的想像和中国男人对女人的想像。这使得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扮演了双重的“他者”身份:中国男性观众眼中的“他者”和西方观众眼中的“他者”。女性成为张艺谋主题抒发的出口,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张艺谋强调女性的独立意识,却让女性在更大的社会规范里或无力而作,或心悦诚服地被湮灭掉,他的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是在完成一桩游戏。

“在大部分的电影里,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要么是性别特征过度崇拜从而成为虚假抽空了的女性‘性’角色,要么就是完全没有性别意识,彻底融化在男性经验里的女性角色。”当前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众多男性导演则更多地受到男权中心意识的浸染和熏陶,往往不自觉地绕回到男权中心意识的控制之下,对女性形象、心理的刻画显得批判不足,未能免去男性具有的拯救心态和理想目光。电影银幕上叙述的基本上都是男尊女卑、英雄救美等阳刚美德,女性角色不是贤慧的就是风骚的,大多数情况下的女性角色只是为男性作陪衬。女人总是被拒绝,被囚禁,被命名,被放逐,被拯救,被剥夺了话语权,女性想要摆脱“被看”的角色命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四篇: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

【摘 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就掀起了“中国热”,并且经久不衰。这期间所塑造的中国女性角色从风尘放荡的妓女到身份显赫的贵人,从憨厚朴实的农妇到风韵别致的都市女郎,不一面足。本文探讨的是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中国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她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以及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 中国女性 女性形象

在研究媒介与性别关系时,对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媒介中女性再现的直观性特点,使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社会性别与媒介内容研究的重点,也是判断媒介是否传递性别平等意识的重要标准。”①“媒介”与“社会”之间建立的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媒介是社会的再现,虽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显现;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又会反过来影响媒介所要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在电影中出现的女性形象是对现实女性建立在某种社会意识上的部分真实的再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所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其实就是美国社会对中国女性的一种认识。那么,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到底是何种形象?她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类型

1、侠女

从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风靡世界之后,“功夫”已然成为中国独有的符号,它也成为华人进军好莱坞的一张王牌,华人影星也大多被贴上“打星”的标签。这张标签不仅限制着男影星,对女影星也同样适用。就拿当今蜚声国际的章子怡来说,她虽然是以一部纯情浪漫的爱情剧《我的父亲母亲》成名,但是真正让她在好莱坞奠定国际地位的依然是一部功夫戏――《卧虎藏龙》,凭的是她的“打女”形象。《功夫之王》里,除了成龙、李连杰两大功夫高手,两位女星刘亦菲和李冰冰所扮演的也都是“打女”的角色。

好莱坞电影对于这一类功夫“女侠”形象的塑造,有助于中国女性的正面形象的树立。

2、妖女

中国女子有着不同于美国白人女性的东方情调,乌黑的长发、娇小的身材、血红的双唇等等,是白人男性对中国女性幻想的典型面貌。在刻画这一类形象时也分为正负两个方面。正面刻画,中国女性凭借较好的容颜,被塑造为美丽、纯洁的“仙女”。相比美国女性而言,中国女性则显得更娇小更顺服,所以这类角色就被西方男子用来填补本国女性在这方面的不足。负面刻画,中国女子凭借自己的异域风情,吸引白人男性的注意,这时她们往往充当妓女、间谍这些反面角色,她们是色情、堕落、邪恶的代名词。香港明星张国荣曾说好莱坞描绘的华人“女人就穿长衫、扮妓女,男人不是扮越南人,就是黑社会。”章子怡也曾抱怨华人演员“在好莱坞只能演穷人和妓女。”

这些依靠“色相”的东方女子,镜头关注的只是她们的身材及面容,对于她们的性格心理方面的特征很少有描绘。这类女性形象留给观众的只是模糊的表面化、符号化的印象。

3、悲女

美国是世界强国,表现在电影里面,难免会经常在中国人面前摆出一副老大哥的姿态,以展示它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可以给中国提供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好莱坞倾向于塑造一些境遇悲惨的中国女性形象。这主要是为了凸显西方的先进文明以及个人英雄主义。

对这种“悲女”的角色塑造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由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悲惨。电影中勤劳勇敢的农妇,在封建制度的约束下,表现得愚昧又可悲,是时代的牺牲品。她们往往受到裹脚、买卖婚姻、重男轻女等愚昧观念的迫害,她们的逆来顺受让人怜悯,同时她们的甘于奉献又让人肃然起敬。好莱坞在刻画此类中国女性形象时,希望借助西方文明来拯救她们。二是在爱情方面遭遇不幸。电影中的中国女子受到威胁时,就会出现拯救她们的白人英雄,实现对中国女子的征服,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这一类型的角色塑造对中国女性的心理特征有很详细的描述,所以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更加立体,但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传播了中国封建落后的国家形象。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特点及形成原因

1、角色类型单一

近百年的好莱坞塑造了很多不同身份的中国女性形象,均可以归纳到上述的几个类型,但它对于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行为模式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缺乏差异性的洞察和关注。也就是角色塑造片面,类型固定化。对中国女性的描绘较少涉及到律师、医生、商界等这些非传统的职业方面。这就造成了国外观众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片面、固定化。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者对中国女性存在着一些固定的看法,表现在电影中是女性角色塑造上的类型固定化和单一化。由于中美两国信息传播的失衡,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真实情况了解甚少,对中国女性的描述是建立在大量的想象基础上的。早期阴森恐怖、罪恶滋生的唐人街遍地的妓女又多为华人女性,形成了美国人对华人女性“性放荡”的负面印象。华裔女演员黄柳霜终其一生也未能摆脱妓女、白人情妇的形象,这也源于西方社会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内容受到群际关系、群体接触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早期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会通过成员接触流传下来,较难改变。赛义德说:“东方被观看,因为其几乎是冒犯性的行为的怪异性具有取之不尽的来源;而欧洲人则是看客,用其感受力居高临下地巡视着东方。东方成了怪异性活生生的戏剧舞台”。②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功夫女郎的武艺是十分羡慕的,但对于19世纪早中期的华人妓女、情妇形象很是憎恨,对中国的农妇持同情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会持续影响后续电影中的中国女性的形象刻画。由刻板印象导致的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女性的角色类型固定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刻板印象的形成也有中国自身的原因,中国媒体也应该注意塑造多元化的女性形象,进而间接影响好莱坞对中国女性的形象塑造。

2、形象表达有误差

好莱坞电影的制作者、导演多为美国人,所以拍出的电影会不自觉的打上西方文化的烙印,导致塑造出的形象存在误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电影制作者对中国的现实状况了解不足,导致作品形象与现实不符而出现错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刻画中国的女性形象时掺入了过多西方的东西,导致形象本身不再原汁原味,使观众理解产生偏差。

在电影《花木兰》中,木兰被塑造成了顽皮善良的邻家女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她对待爱情积极主动,她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这些与中国北朝民歌中的木兰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出入。其实这部电影是“东方外壳下的西方内核”模式。虽然电影采用的是中国水墨画的风格,中国元素符号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是电影本身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木兰从军”故事,木兰也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花木兰”。美国电影制作者在借用木兰故事时,对其进行了改编,加入了更有利于西方观众接受的元素。

导致这种误读的原因在于中美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化误读,导致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某种掺杂着想象与知识的“表征”,是一种能主动选择、表现、生成意义的话语。“表征”的具体运作方式有三种:反映论的、意向性的和构成主义的。③好莱坞电影在刻画中国女性形象时所存在的文化误读现象,跟电影的传播者和受众都有关系。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在拍摄制作电影时,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渗透到作品当中去,再加上本身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女性的了解不深入,造成了“文化误读”现象,刻画出与实际不相符的女性形象。同时,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又会基于自己的文化知识对电影进行个性化解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文化误读”。

3、态度逐渐友好化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也不是一陈不变的,它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经历了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过程,呈现出越来越友好的趋势。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是落后、愚昧、腐朽的象征,中国人对鸦片的沉醉更是成为西方人笔下取乐的题材。因而那个时期的好莱坞电影浓墨重彩地刻画唐人街遍地的华人妓女。东方女子扮演的大多是西方男子的情妇,或者妓女,她们被符号为具有东方情调的女子,是西方男子的猎物。

近些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美关系的改善促成了这种态度友好化。传媒的生产和传播都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而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也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它参与建构主流的意识形态。电影生产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生产的过程,有潜在的政治要求。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商业文化的产物,是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在历史上,好莱坞曾以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和冷战政治色彩,扮演过“妖魔化”中国和中国人的急先锋④。今天的好莱坞,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为了赢取更大的市场,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上出现了较大的转变,态度日益友善。而且积极开发中国题材的电影,不断向华人影星抛出橄榄枝。□

参考文献

①刘立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53

②孟华 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3

③刘柯兰,《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

④李希光、刘康:《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传播学2012级硕士)

责编:姚少宝

第五篇:教师电影观后感

《宝贝别哭》观后感

影片《宝贝别哭》是从一位叫覃婷的代课老师的经历来展示对孤儿这些特殊儿童教育的社会必要性,以及渴望全社会都来关爱这特殊群体的故事。影片通过新来的生活老师覃婷和新来的孤儿学生小非了解和适应明天学校生活的一系列情节,真实地讲述学校教职工通过洞察孤儿的细枝末节,努力帮助他们改正自己的小毛病,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将自己的爱好发挥出来,找到自信和尊严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催人泪下。

影片中那一张张因为过早的承担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一些重担,而失去的童真的一张张笑脸叫人心酸,那一颗颗本应是纯洁的心灵因为过早的承担了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痛苦而变的敏感脆弱,可怜的叫人不敢轻易触碰他们幼小受伤的心灵。由于母亲离世,父亲劳累驾车撞人而入狱,小非变成了孤儿,无人照顾的主角小非在孤儿院中养成了阴郁的个性。爸妈离世,姑姑也不要她的可怜小女孩琳琳,她撕心裂肺的在峰顶上哭喊的叫唤亲人的画面,使现场观众落泪。从未见过父母的莫兰。父母双亡,因营养不良而身体瘦小的可怜小孩梁风......。在这场影片中最让现场观众欣慰的是那些关爱他们,细心照顾他们生活的老师们,细心耐心有责任心的老师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们走出了心理阴影,引导他们追逐梦想,影片最后孩子们得到了心灵的解放。中国大约有10万名孤儿,可是却有将近7万名孤儿被慈善机构所收养。不幸的是其余的3万多人,有的寄住在亲戚家,有的在外流浪,有的则在犯罪团伙工作。有些孤儿虽然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可是,还有人继续歧视孤儿,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孩子们不需要怜悯和俯视,他们渴望我们平视、平等地对待!老师应俱备三要素: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很多孩子都有一块不愿让人轻易触碰的伤疤!童年的阴影可能要到青春期或成年时才能逐步显现出来!

中国人不缺少乐善好施的传统。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就能反映中国的公益慈善精神。只要有善心,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有公益事业的精神基础。有爱心责任心的老师可算是慈善情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著名诗人艾青的这两句诗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里,猛烈地撞击着他们的心灵,掀动着他们的感情!很多人都有这种爱心情怀,热爱自己所生活的土地!有善良慈悲之心!我们可以有所作为!就像影片中覃婷老师所说的,孩子们失去的我们无法挽回,但他们渴望的,也许,我们可以给!

下载电影中的教师形象的电影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影中的教师形象的电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必看电影

    63部教师教育电影1.《死亡诗社》; 2.《放牛班的春天》;3 .《蒙娜丽莎的微笑》;4 .《霍兰先生的乐章》);5 .《街头日记》; 6.《浪潮》;7 .《山村犹有读书声》8 .《乡村女教师》;9. 《心灵捕......

    教师微电影

    一、教师生活第一篇:给家长汇报学生情况 A:喂,你好,是李英家长吗?我是她老师,她最近一个月在学校表现非常优秀,学习态度认真,纪律也很好,我想请您在家长会的时候跟班里的学生家长谈谈......

    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本站推荐)

    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以《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李双双》三部影片为例 摘要:本文以《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李双双》三部影片为例,探讨共和......

    顾长卫导演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 要】电影《孔雀》《立春》《最爱》被称为顾长卫的“时代三部曲”。导演用这三部电影展示了大时代变迁中小城镇女性不断挑战传统束缚、渴望逃离现实的生存状态,反映了不......

    电影中的法律

    (电影中的法律)观看电影《叫我第一名》 —(《front of the class》)有感院系:信管姓名:陈亚学号:2010508161 日期:2011/11/7电影改编自Brad Cohen的真实故事。 Brad Cohen是一位有妥......

    电影中的营销学

    电影中的营销学 营销无处不在,它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消费就有营销,但营销也要讲求方式和方法,并非盲目的去推销一件产品。 营销学(Marketing)是一门研究企业经营与销售......

    电影中的美国政治

    电影中的美国政治——《关键投票》《全民公敌》《总统班底》观后感11级水工1班 付宇懋 学号:1102010128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我国的完全不同,其中的差别除了我们通过新闻上的了解,......

    电影中哲理语录

    篇一:世界著名电影里的哲理语录 世界著名电影里的哲理语录 ——《爱玛》 很久以前,在圣城麦加,有一个富商的仆人上街买菜,结果就在人群中,看见了死神对他露齿而笑。他吓得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