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山东省高考地理学科变动
2014年山东省高考地理学科变动
2014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说明终于面世了,与去年相比,《2014年山东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地理学科在“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要求和范围”方面没有改变,考生可正常复习,不用注意增减知识点。但在试卷结构上2014年高考将发生重要变化:
1、地理总分由78分升至100分 ;
2、第I卷单项选择题部分,由2013年的8道选择题增至12道选择题,分值由原来32分增至48分;第II卷非选择题部分,地理必做题由36分增至42分,选做题10分分值不变。选择题和综合题共计100分。
第二篇:高考地理学科备考建议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第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教师的后期教学工作必须要认真做好规划,目标明确,突出重点,这样才能保证后期的教学效果。后期的复习应强调3个环节:
(1)构建网络,促成知识迁移。知识网络的构建,不仅有助于考生牢固掌握和理解课本知识,还有助于考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促成知识的迁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规范解题,注重方法指导。由于考生答题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致使不少考生因此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分数。可见,方法指导特别重要。
(3)参与训练,强化独立思维。学习过程中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少考生对训练的目的不够明确,没有深究答案的得出过程和方法,独立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2.确定专题,提升能力
后期复习,多以专题形式展开。复习过程中,可采用大、小专题的结合,一方面利用大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地理主干知识,强调的是知识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利用小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某类知识点,强调的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掌握以及难点知识的突破,无疑会大大提高考生的各项应试能力。
3.科学训练,分析错题
针对不同题型进行解题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选择题、综合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改错题,找出错因,减少审题或非智力因素的失分。将做错的习题重做一遍,避免再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归纳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锤炼文字表达能力。
4.综合试题,注重方法
综合题的解题要点:一是认真阅读材料,包括文字、图表所提供的显性信息和隐含信息;二是明确题中各小题待答的问题,千万不能出现问题遗漏;三是将信息材料和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和运用已学知识逐个进行解决。
第三篇:2012年高考地理学科《高考大纲》心得
2012年高考地理学科《高考大纲》心得
2012年我们河北省首年参加新课标高考,对当前高三年级的师生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挑战。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学科《高考大纲》一发布,高三地理组各位老师用了一周时间对新考纲进行仔细研读,以下是我的一点收获。
变化: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学科《高考大纲》与2011年相比,考试范围与要求对选考部分增加了一句话:“《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内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2012年的课标版地理学科《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和内容及试卷结构都没有变化,维持了地理学科考试内容的稳定性。《考试说明》综合题的“题型示例”部分做了修改,更新了例3和例4(必考内容)和例5(选考内容)。
思考:新例题全部为2011年高考试题。从例题考查形式看,试题的开放性有所增强。新的“题型示例”与往年相比突出了对考生发现、探究、评价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的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地理学科考试稳中有变的特点。
建议:
(1)应以课标为准绳
初中和高中地理一体化复习,紧扣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基于目前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普遍薄弱的现状,应将初中、高中地理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复习。
(2)关注时事地理 把握高考热点
复习时要狠抓基础,加强地理图表分析训练,强化规范训练,认真反思试卷,将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复习结合在一起,关注时事地理,把握高考热点,最好每晚看新闻联播,留意与学科相关的时事材料,关注相关地区的主干知识,善于捕捉高考考点和信息。
(3)注重提升四种能力
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重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结合时事材料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2009年地理学科高考备考建议
2009年地理学科高考备考建议
(来源:义乌市教研室
仅供参考
孙香花整理)
一、高中地理新老教材变化
高中地理新老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相同的,但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使得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教材内容的选取均发生了变化。下面就新旧教材在指导思想、课文内容、特色等方面作一对比。
指导思想对比
编写地理教材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或者主线,才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老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内容,具有时代特征,不乏成功之处,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章节并没把人地关系放在适当位置,或者虽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却并不清晰、不突出。
课文内容对比
地理教材的主体是课文,它以文字叙述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重要性不言而喻。现行教材课文内容多偏重于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其中有大量的预备性知识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专门知识。
新教材课文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地理Ⅰ”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第一章中仍保留和发扬了现行教材中所有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如恒星日和太阳日、地球的运动,并加强了对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如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就分别从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两方面加以说明;如地转偏向力,只讲现象,不讲成因;对于与其他学科重叠部分,新教材便毫不吝惜删掉。还增加了地球结构的内容。新教材第二章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圈层分析,体现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圈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与老教材相比内容有些删掉,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形成气候的因素的分析,但突出了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四章增加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突出人地关系。这样,新教材负担便大大减轻,并有余力去强化那些最基本的知识、原理和规律,从而突出地理性。“地理Ⅱ”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人文地理新教材与老教材比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四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地理Ⅲ”与老教材相比更突出了区域地理学习,“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选修模块它们是:选修Ⅲ“旅游地理”、选修Ⅳ“城乡规划”、选修Ⅴ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Ⅵ“环境保护”。与老教材相比内容更细致,分析更透彻。老教材这些内容虽有,是穿插在各个章节里面的,新教材把它们单独开设。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新教材特色
1.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必修课的连续性和相互联系,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保持选修课的相对独立性
2.设置多种地理学习层次,以利于学生开展不同的地理学习。必修教材围绕人地关系逐步展开,选修教材则注重突出各自的特色。
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4.注重养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一些地理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学术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观;给学生创造比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改变传统说教的老面孔。
5.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教材尽量多选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例、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以及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等地理素材。
6.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强调可读性、直观性、实用性,使用通俗、生动、朴实的文字,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使用主题鲜明的地图和照片。教材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足够的发挥空间。
7.加强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的培养。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地理理性思维,促使学生从身边实际出发,通过多走、多看、多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基础性与提高性的统一。
8.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配套开发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地理图册、地理教学挂图、地理课外读物、多媒体资源库等教学资源。
二、江苏、山东、山西、海南、广东、宁夏等省区新高考命题趋势
根据对2008年新课标地理高考试题的研究,预测2009年高考命题会呈现以下趋势
1.试题更具开放性,情境试题将会增多
从题目的特点来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将不再是对某个版本教材的简单照搬或变相照搬,而是在《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范围内,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和要求,选择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提出“新问题”。试题将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特点;同时,试题还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渗透新理念,彰显学科特色
图表在2009年新课标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将会更高,甚至出现无图考图的现象,而且在试题中呈现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多样。随着“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深入,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也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2008年江苏地理卷中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和浙江“雁荡胜境”图片等。
3.主干知识的考查尤为重要
高考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脱离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和中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虽然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依据,高考命题强凋对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导向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例如2008年新课标地区高考试题中对等值线图的考查,海南地理卷中的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等值线图、广东地理卷中地形等高线图和年蒸发量变化速率空间分布图、山东文综中的等压线图、宁夏文综卷中的等高线图和樱花初放日期图、江苏地理卷中的地形图和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等,虽然考查的角度不尽相同,但都没有脱离对等值线图这一主干知识的考查。
4.突出“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决定了高考命题往往以热点区域与热点信息(时事热点和长效热点)为载体,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的能力。这意味着试题将突出对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与引导。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注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最终达到能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目的。
三、教学建议
(一)、科学安排教学时间,整体提高复习效果
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其中渗透学法指导、习惯养成(3个月);以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要求学会迁移,规范答题(3个月);区域地理为载体的二轮复习,要认真解读考纲,落实考点(4月上旬,30多天);以能力划分的专题复习,兼心理调节、模拟演练(5月上旬,20多天)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法,有效落实地理知识
1.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与训练
近年来,高考地理的命题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为宗旨,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时要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和训练。如在复习区域自然地理时,可以采用“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主干知识,也突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主干思维模式。以08高考题(全国卷1)第39题为例,“在哪里”(区域定位)——欧亚大陆内部或中亚,“有什么”(区域特征分析)——自然威胁有哪些,“为什么”(自然特征产生的原因)——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2.突出微观区域的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区域地理”一般以大比例尺局部区域图的形式出现,然后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该区域内重要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由于区域轮廓的不规则性,因此应建立中国、世界图内的基本经纬网,并结合区域内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形、河流、湖泊、城市等进一步定位。例如,以0度经线和赤道为主线,把沿途经过的地理事物“串”起来,形成知识结构,并熟记重要的地理区域。
3、重视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信息的判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如2006年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7幅,表1个;2007年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5幅,表1个;
2008年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5幅,表1个。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不仅是学生能否入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图表类型,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还要让他们建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之间的变式,图文之间的联系。
(1)、课堂上重视重要图表的解读与分析,深入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课后通过读图、填图、画图等方法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读图析图的习惯。如,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等,都要求学生能够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中国分区地理,世界分区地理中重要的国家、城市、河流、矿产等,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本上一一落实。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能让学生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4.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的表述出来。以下方法行之有效:
(1)、可以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复习回顾重要知识点,梳理知识网络。在课堂中让学生提问题,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让学生去讨论、争论。这样,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往往能在此过程中撞击出新的火花,能够找出解题思路甚至一题多解,能够借鉴他人所犯的错误,让学生为主体,在讨论、归纳、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能力.(2)适当加强文字组织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的形式,阅卷教师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因此学生对于地理简答题的解答,就应该尽可能做到书写逻辑严密、文意顺畅。这样的话,阅卷教师比较容易判断考生的解题是否“踩点”或“踩了哪些点”。地理专业术语的使用也很重要。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对文字的组织、层次的划分以及措辞的准确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考究,从中不断地加以总结,从而真正提高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减少由于文字表述不当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如高考第二卷,分值占56分,而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须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拿不了高分。因此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叫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每个章节中的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3).精练精讲,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在地理复习过程中,一般要经过二轮复习,第一轮是“地毯式复习”与“专题复习”,第二轮是“综合复习”。无论是哪一轮复习,都应注意精选习题、精练习题、精讲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例如,对于河口三角洲的复习,可以抓住某个典型案例进行特征、成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推及其它三角洲。反过来,对于某些河口没有典型的三角洲形成又可以反方向进行思考。但无论怎样分析,必须从基本地理要素(河流泥沙含量、河口泥沙淤积条件)切入,掌握地理思维方法要远胜于对一个个地理案例的记忆。
5、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备考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新考纲注重实践性,加强了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在新课标新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手表定向、利用地理知识野外定向,而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准备钟表、直尺或直角三角板、绳子、竹竿等材料,在野外进行实地测量。常见的地貌类型及成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瓶颈。对此,教师可准备一些材料、配套的练习,利用地理模型在地理园中上讲评课,这样,化抽象为直观,效果显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地理实验,如证明地球自转、证明地转偏向力、大气的保温效应、热力环流、水循环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体验中去分析、去思考,在深入理解地理现象与原理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学科素养。
7、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练习、考试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临考前一个月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8、成立学习合作小组,鼓励学生团结协作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解决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共处,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在各班,可指定学科尖子做小组长,然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合作小组,约5—6人一组。一方面,可要求他们课后常讨论,互相帮助,周练、学案轮改,找出常见的问题后集体讨论找出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教师要经常与小组长交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从而不断调整改进教学策略。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高考将会体现新课改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对我们高三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只要坚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备考,及时反思、与时俱进,就能取得素质教育和高考双丰收。
第五篇:地理学科
地理学科“生本智慧课堂”评比活动在48中举行
【字体:大 中 小】【2014/10/23】 【作者/来源 48中学】 【阅读: 124 次】
【关 闭】
10月20日,来自包河区的几十位老师齐聚48中望湖校区,共同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本次生本智慧课堂总共有六名选手参加,他们分别是48中滨湖的王晓燕老师,科大附中的程忠园老师,46中南区的席静静、柯杨华老师,65中季汝云老师和我校的于彦老师。教研员洪成旗老师,合肥市地理界泰斗黄永昌老师等作为评委全程参加。
本次比赛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六位选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孩子们表现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同伴合作,探究新知,展示才智,分享成果,体验快乐,展示我校学生良好的素质!听课老师们认真笔记,积极思考,汲取教学营养,分享教学智慧,触发教学反思,用心体会地理课堂教学的真谛。我校于彦老师表现优秀,课堂整齐有序,设计新颖生动,教态亲切自然。
课后黄永昌老师和教研员洪主任对此次比赛做了精彩点评,阐述了本次生本智慧课堂的理念,要求我们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做到生本有智慧,教师当导之!(马玉梅)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主办 合肥市包河区电教与装备中心承办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hfbhedu@163.com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皖ICP备05004240号 站点统计: 3337168 今日访问量: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