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法律问题研究(共五则)

时间:2019-05-15 13:5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法律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法律问题研究》。

第一篇:关于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法律问题研究

关于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法律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信用卡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般是专业信用卡公司)签发给资信良好的单位或个人,用以提取现金和在特约商户进行购物、消费的一种信用凭证。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的一种行为方式,也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的信用卡诈骗的行为方式之一。目前,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此问题存在认识误区和争议,我国刑法学界通说认为,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志内容不同,即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银行资金的意图,没有这一意图的即为善意透支,否则即为恶意透支。换言之,善意透支是先用后还,没有占有透支款的意思;恶意透支是明知不能偿还或不愿偿还而故意透支,具有非法占有透支款的目的。更具体地讲:“区分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的根本标准就是看行为人主观意志内容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至于客观上是否超过限额、期限透支,透支后经银行催收是否归还等只是认定行为人主观意志内容的征表,只是便于外在、直观地认定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而不具有决定性。因此,正确认定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罪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信用卡恶意透支认定中的若干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信用卡,恶意透支,欺诈

一、恶意透支与善意透支的界限

信用卡透支,是指信用卡持卡人提现、消费的金额超出其在银行户头内的存款余额。信用卡透支可区分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两种。

信用卡善意透支,是指信用卡持卡人在发卡银行帐户上资金不足或者已无资金时,根据发卡银行的《信用卡章程》或者得到发卡银行的批准,超过自己的信用卡帐户内资金余额支取款项,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本息。善意透支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个基本条件:(1)在发卡银行《信用卡章程》规定的或者发卡银行授权的限额内。根据我国各主要商业银行《信用卡章程》的有关规定,透支限额一般按照信用卡的不同种类规定为1万元、5000元、1000元不等。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透支限额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得多,信用卡消费信贷功能不强,这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不发达有关,也是商业银行为避免恶意透支风险的不得已的做法。(2)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本息。我国各商业银行将归还本息的期限规定为1个月。信用卡善意透支实质上是持卡人向发卡银行借款,发卡银行向持卡人提供信贷服务,属于合法的行为,自然不构成犯罪。

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则是指违背上述两个基本条件的信用卡透支行为,即持卡人“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超过规定期限”进行信用卡透支。具体来说,恶意透支行为包括两种基本行为方式:一是超过规定限额透支,即超过信用卡章程的规定或者发卡银行的允许透支。二是超过规定期限透支,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归还本息。一般来说,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将在发卡银行留下不良的信用记录,影响持卡人的个人信用。

我国刑法学界通说认为,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志内容不同,即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银行资金的意图,没有这一意图的即为善意透支,否则即为恶意透支。换言之,善意透支是先用后还,没有占有透支款的意思;恶意透支是明知不能偿还或不愿偿还而故意透支,具有非法占有透支款的目的。更具体地讲:“区分善意透支与

恶意透支的根本标准就是看行为人主观意志内容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至于客观上是否超过限额、期限透支,透支后经银行催收是否归还等只是认定行为人主观意志内容的征表,只是便于外在、直观地认定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而不具有决定性意义。”

上述观点缩小了“恶意透支”的实际范围,笔者认为,以非法占有银行资金为目的进行信用卡透支,当然是恶意透支行为,而且是一种具有刑事违法性的恶意透支行为——恶意透支只有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情况下才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但是我们却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恶意透支必须以非法占有银行资金为目的才能成立。认定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只需从客观上判断——信用卡透支是否“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超过规定期限”,无需考虑持卡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因为,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以善意、诚实的心理对待对方当事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所有持卡人在办理信用卡时都已经充分了解了关于信用卡透支的规定,亦即所有持卡人都知道和应当知道,信用卡透支必须在发卡银行《信用卡章程》规定的或者发卡银行授权的限额内透支,并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本息,持卡人违背这两条基本要求——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地,进行信用卡透支,就属于明知故犯,就是一种恶意的行为,因而也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向发卡行交纳罚息。至于这种恶意透支是否记入个人信用档案,作为不良信用记录,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如果信用卡透支者提供了充足的事实和理由,能够合理地排除“恶意”的情况下,可以不作为不良信用记录。

另外还有原则上同意通说的观点,认为“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的最大区别,最本质的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是这种观点又将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各区分为两种:“善意透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合法的透支,另一种是善意的不当透支。”“恶意透支也区分为两种情况,即违法型恶意透支和犯罪型恶意透支。”还有观点将信用卡透支区分为善意透支、违规透支、恶意透支三种。“在规定限额和规定期限内透支,就是善意透支;如果行为人由于疏忽而超过透支的限额和期限,但在银行催收后,及时归还本息的,则被称之为违规透支。”“违规性透支,主要表现为持卡人违反信用卡有关章程的规定,在发卡行规定的限额范围内没有存款补足的行为。”笔者认为,这种区分也是不必要的。所谓的违规透支,就是恶意透支的一种,没有一家发卡行会刻意地区分持卡人是合法的透支和善意的不当透支,违规透支也必然承担罚息,这与不构成犯罪的恶意透支的责任完全相同,实无区别的必要,这样区分将附加发卡行以审查的义务,但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发卡银行没有必要进行审查,只要发卡银行事前尽到告知义务就可以了。持卡人超过规定限额透支,或者超过规定期限透支,就属于恶意透支,其中透支数额较大的,则具有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嫌疑,发卡银行可以向公安机关控告,公安机关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查,启动立案侦查程序。当然,并非所有的恶意透支行为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总而言之,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区分恶意透支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而不是区分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的标准。

二、恶意透支之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

我国刑法和有关司法解释对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典型的恶意透支行为作了具体规定。

1995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规定,恶意透支是信用卡诈骗罪的一种行为方式,在这之前,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均以诈骗罪论处。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曾经对“恶意透支”行为作出如下解释:“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或者明知无力偿还,透支数额超过信用卡准许透支的数额较大,逃避追查,或者自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仍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5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恶意透支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恶意透支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1997年《刑法》

第196条第1款继续将“恶意透支”行为作为信用卡诈骗罪的一种行为方式,按照该条款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恶意透支行为,属于信用卡诈骗罪。第196条第2款还进一步规定:“前款所称恶意透支”--作为信用卡诈骗罪的恶意透支行为,“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1997年刑法关于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与1995年《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的规定基本一致。

依照《刑法》第196条第1款的规定,信用卡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恶意透支,数额较大的,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非法占有为目的”、“恶意透支”和“数额较大”是信用卡透支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三个基本条件,其中后两个条件在司法实践中均不难认定,但是如何认定信用卡恶意透支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则是一个难点。笔者认为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的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是典型的信用卡诈骗行为,应当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 第一,客观上有恶意透支的行为,即持卡人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

第二,主观上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所谓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持卡人意图通过信用卡透支行为恶意地占有发卡银行的资金。

第三,自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信用卡持卡人仍不归还其恶意透支的数额较大的款项。恶意透支没有达到数额较大之标准的,即使行为人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也不构成犯罪。司法实践中,持卡人在银行交纳保证金的,其恶意透支金额以超出保证金的数额计算。持卡人有担保人担保的,恶意透支金额以超出担保人实际清偿的数额计算。

三、“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是否属于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罪的必要条件

非法占有发卡银行资金十分明显的恶意透支行为,是否必须等待发卡银行催要3个月后才能定罪?

对此,我国刑法修改前后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必须具有“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这一要件。因为“从执法的角度看,既然刑法已经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则在司法实践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理。确定恶意透支,必须具有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这一要件。第二种理解是,“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并非是恶意透支行为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刑法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规定为恶意透支的条件,主要是考虑这种情况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比较困难,为准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求具备这一条件才能定罪,但在巨额透支后潜逃的,透支数额特别巨大,明显超出其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行为人非法占有的目的已经明确,司法机关一经发现即可定罪处罚。“催收不还”只是认定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的表征,一些特殊的恶意透支行为本身即可表明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笔者个人倾向于上述第二种意见。前述恶意透支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第三个条件,应当理解为表明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可靠的、确定无疑的客观事实,而不是恶意透支成立的必要条件,更不是所有恶意透支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在司法实践中,信用卡持卡人自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仍不归还其恶意透支的数额较大的款项,即构成犯罪。但是,如果确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信用卡持卡人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恶意透支,即使没有“经发卡银行催收仍不归还”之客观事实的存在,也可以认定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如依据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持卡人明知无力偿还,透支数额超过信用卡准许透支的数额较大,逃避追查的,应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又如,持卡人在申请领取信用卡时以伪造、冒用的身份证和营

业执照等手段骗取发卡银行信用卡,然后恶意透支数额较大,若无相反证据证明行为人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应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实践中,行为人明知自己无力偿还而恶意透支的,应视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再如,持卡人恶意透支,数额较大,明显超过其实际支付能力的,基本上就可以认定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也就是说,在其他证据充分证明恶意透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情况下,恶意透支无需具备“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条件,就可以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由于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往往难以证明,因此需要通过推定的方法认定。所以,“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事实要件的意义有两点,一是其潜在的意义,持卡人超额超限,形成恶意透支,但是经发卡行催收后偿还的,则不能认定持卡人的恶意透支行为构成犯罪。二是其显在的意义,这一事实要件可以作为司法实践中认定恶意透支行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可靠的,确定无疑的证据。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持卡人恶意透支,数额较大,经发卡银行催收后超过3个月不归还的,足以认定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于这种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原则上应当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这实质上是一种推定。如果存在相反的证据使得这一推定出现疑问甚至被否定,如持卡人透支后,因不可抗力而丧失还款能力从而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偿还本息的,不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四、恶意透支者是否必须是合法持卡人

现实生活中,有人在申领信用卡时弄虚作假,私刻公章、伪造保函、证明,伪造身份证件或者使用他人的身份证件等,骗得银行工作人员信任,办理了信用卡,然后进行大量透支,银行催收透支款时,才发现上当受骗。对此,应当如何定性,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主张,以普通诈骗罪论处。理由是,恶意透支的构成要件之一就是,信用卡的持卡人必须是合法持卡人,而骗领信用卡的持卡人不是合法持卡人。因此,其恶意透支行为不宜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第二种意见主张,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但是学者们所持理由并不相同,有学者虽然主张恶意透支的主体只能是合法持卡人,但是并不将骗领信用卡的持卡人视为非法持卡人,而是认为:“尽管行为人作持卡人的身份与其真实身份不同,但就持卡所具备的形式要件而言,其持有的信用卡是合法的,只要在规定的限额和期限内透支的,就应认定其行为属于善意透支,尽管其身份是虚假的,但并未造成对银行信用的破坏,在这一点上与真正的合法持卡者是一致的,而与法律规定的其他非法持卡人不同。因此,对这种行为人恶意透支的,完全可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还有学者主张,虽然骗领信用卡进行诈骗的行为不属于伪造或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和恶意透支,但对于骗领信用卡进行诈骗的行为仍应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更多的学者认为,这种行为本身足以证明是进行恶意透支。恶意透支的主体应包括合法持卡人与骗领信用卡的人。

骗领信用卡之后恶意透支的行为,符合诈骗罪之一般法条,不能认定无罪,在这一点上,上述两种意见是一致的。而对于这种行为是否同时还符合信用卡诈骗罪之特别法条,则存在着分歧。笔者认为,第二种意见是较为妥当的,理由如下:

其一,我国刑法分则以犯罪同类客体为标准进行犯罪分类,从而形成刑法分则体系,并优先考虑根据直接客体的内容与特点确定具体犯罪在刑法分则体系中的归属。诈骗罪与信用卡诈骗罪是一般与特别的关系,信用卡诈骗罪既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也侵害了公共财产,故被归入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领信用卡之后恶意透支的行为,既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也侵害了公私财产,归入金融犯罪比较妥当。以真实的资料合法申请领取信用卡之后恶意透支,可以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而以虚假资料申请领取信用卡之后恶意透支,却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这两种行为所

侵害的客体完全相同。

其二,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第一种意见主张恶意透支的信用卡持卡人必须是合法持卡人,而且认为这是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之一,是有问题的。实际上,刑法第196条并没有将恶意透支行为是合法持卡人规定为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以虚假身份骗领信用卡,是一种违法行为。多数情况下,这种行为本身可以表明行为人有诈骗嫌疑,但是也不排除有人出于某种原因而以虚假身份申领信用卡后,长时间地合法使用信用卡。无论是行为人开始时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申领信用卡,还是行为人在使用骗领的信用卡的过程中出现恶意透支,行为人所取得的信用卡都是真实有效的,这与以真实材料申领并使用的信用卡无本质区别。

参考资料:

1、鲜铁可:《金融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

2、赵秉志主编:《金融诈骗罪新论》

3、曹晓燕:“恶意透支的认定”,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5期

4、熊选国:“信用卡恶意透支的认定与预防”,载陈光中主编:《金融期诈的预防和控制》

5、王晨:《诈骗犯罪的定罪量刑》

6、刘华:“信用卡犯罪中若干疑难问题探讨”,载《法学》1996第9期

第二篇:恶意透支信用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司法解释信用卡恶意透支将

被追究刑责

根据《解释》,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介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6条规定,“恶意透支”属于信用卡诈骗的犯罪行为。这次“两高”司法解释对“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

第一,在司法解释中,对“恶意透支”增加了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发卡银行的两次催收;二是超过三个月没有归还。这里面就排除了因为没有收到银行的催款通知或者其他的催款文书,而没有按时归还的行为,持卡人没有接到有关通知或者文书,过了一定的期限没有归还的,不属于“恶意透支”。

第二,因为“恶意透支”这种信用卡诈骗犯罪是故意犯罪,因此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是该行为非常重要的构成要件。“非法占有”是区分“恶意透支”和“善意透支”的一个主要界限,只有具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透支的才属于“恶意透支”,才构成犯罪。

这次司法解释中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结合近年来的司法实践列举了六种情形,比如明知无法偿还而大量透支的不归还;肆意挥霍透支款不归还;透支以后隐匿、改变通讯方式,逃避金融机构的追款等。这些情形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表现。

第三,这次司法解释明确了“恶意透支”的数额,“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拒不归还和尚未归还的款项,不包括滞纳金、复利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

第四,根据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法院未判决或者公安机关未立案之前,偿还了这些透支款息的,从轻处理或者不追究刑事责任,这样既依法追究那些“恶意透支”的诈骗行为,同时又发挥法律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尽可能地缩小刑事打击面。

第三篇:信用卡恶意透支判断标准

通俗地讲,涉嫌信用卡诈骗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恶意透支1万元以上,经过银行两次催收,并且超过三个月拒不还款,二者兼备,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要素之一。

2、信用卡诈骗是公诉案件,银行起诉只能追究民事责任,法院不会主动判负刑事责任。

如何认定恶意透支?

1、恶意透支的法律定义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就可以认定为恶意透支。

2、恶意透支的两个限制条件

一是发卡银行的两次催收;

二是超过三个月没有归还。

这里面就排除了因为没有收到银行的催款通知或者其他的催款文书,而没有按时归还的行为,持卡人没有接到有关通知或者文书,过了一定的期限没有归还的,不属于“恶意透支”。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具体表现

明知无法偿还而大量透支的不归还;肆意挥霍透支款不归还;透支以后隐匿、改变通讯方式,逃避金融机构的追款等等。

第四篇:浅析信用卡的恶意透支

浅析信用卡的恶意透支

随着信用卡的日益普及,莱阳市利用信用卡诈骗的案件不断增多,严重破坏了我市的金融管理秩序。1999年至2004年,莱阳此类案件共发案3起,然而2006年7月至12月期间,莱阳市信用卡诈骗案发案就达到4起之多。7起案子表现形式都是恶意透支。针对当前莱阳市信用卡恶意透支犯罪不断蔓延的实际情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法律界定

根据2004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出台的司法解释,刑法所指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帐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所谓透支,是指持卡人在发卡行帐户上已经没有资金或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发卡协议或者经银行批准,允许其超过现有资金额度支取现金或者持卡消费的行为。透支实质上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短期信贷。

透支可分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

善意透支可分为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和不当透支。

恶意透支可分为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和犯罪性的恶意透支。

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违反信用卡章程与约定进行透支,逾期不还,但诈骗金额较小的行为。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是行政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由于其社会危害性较小,不构成犯罪。

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拒不归还的行为。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按照行为类型,又可分为超限额的犯罪性恶意透支和超期限的犯罪性恶意透支。莱阳市山前店卫生院职工黄贤美,自2005年8月至2005年10月份期间,持金穗贷记卡透支消费8099.23元,经多次催收,一直到2006年12月底,仍拒不偿还,此为明显的超期限的犯罪性恶意透支。犯罪性的恶意透支,即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根据《刑法》第196条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卡,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恶意透支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一起,是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恶意透支的追诉标准与法律惩治:

根据《刑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有关规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或者明知无力偿还,透支数额超过信用卡准许透支的数额较大、逃避追查,或者自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仍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5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恶意透支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恶意透支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制定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对此也作了进一步明确:“恶意透支,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应予追诉。

《刑法》对于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的惩治也很严厉:恶意透支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恶意透支存在的原因

信用卡恶意透支犯罪缘何如此猖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部分持卡人的信用级别较低。部分持卡人收入较不稳定,一旦个人资金出现困难时,其

在平时所透支的资金又积少成多,造成较大数额透支的情况,此时能否归还透支款就要视持卡人的信用度而决定了。有些持卡人因信用级别较低,即使收到发卡银行的催讨通知书,也会置之不理或变更通讯方式逃避银行追讨,从而造成恶意透支。

2、持卡人的法律意识淡薄。信用卡恶意透支同其他诈骗类犯罪相比其诈骗性不是特别明显,人们往往因此同民事借贷混同,对恶意透支是一种犯罪行为认识不足。当他们的行为已经构成恶意透支时,还认为其没有利用信用卡诈骗。有的持卡人一直到被公安机关传唤时,才发现这也是犯罪行为,原来恶意透支也是信用卡诈骗犯罪中的一种。可见,在许多人的思想中,法律意识相当淡薄,尤其是信用卡恶意透支方面的法律意识。

3、发卡银行对持卡人把关不严。发卡银行自身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为犯罪分子利用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埋下了隐患。当前,我国信用卡种类相当多,发卡银行为了争夺市场,往往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且各发卡银行均制定信用卡增长百分之几的计划,规定各分支机构务必要完成,还将此与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这就势必会出现银行员工对申请领卡人资格审查把关不严,使某些够不上领卡资格人轻易领到信用卡。犯罪嫌疑人于峰涛于2003年11月以张波、宋品修、于庆双三人名义办理某银行贷记卡,超期限透支29246元,这种状况,如果银行工作人员在发卡时对持卡人严格把关,这种现象则可以避免。

4、清算不及时,报案不及时。有些银行为了稳住客户,对信用卡用户的一些违反信用卡管理规定的行为听之任之,致使一些持卡人在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时轻易得手。顾虑太多,心慈手软,将该恶意透支名单一押再押,等时过境迁人去楼空时再移交公安机关,这就给侦查破案和追赃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给发卡行造成严重损失。2006年一直到年底,我大队才接到一家银行一并举报的三份恶意透支名单,但是已经丧失了破案的良好时机。

5、技术实施手段相对落后。我国的信用卡业务虽然已经日渐普及,但受技术条件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相应的电子化结算系统和网络技术仍然未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程度。正常止付名单从上报到分发至本地特约商户和银行受理网点的时间过长,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Vh}SCUof'

第五篇: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的“非法占有目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的“非法占有目的”研究

作者:于立君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2期

【摘要】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是信用卡诈骗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犯罪类型,深入分析恶意透支信用卡犯罪非法占有目的,并且上升到理论层面,对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结合最新司法解释,着重分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并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信用卡;恶意透支;非法占有

信用卡是银行与持卡人经事先达成协议,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结账日时再行还款,其本质是一种消费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作为一种新型便捷的创新业务,受银行全力推广和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近年来迅速发展和完善,方便了人民生活,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但是,宽松的审批、监管环境以及过快的扩张都为我国信用卡制度的安全和稳健地发展埋下了隐患。一方面银行为了追求份额和业绩,无原则地盲目营销,将保障信用卡资金安全的义务推向社会和持卡人;另一方面,很多持卡人没有足够风险自控意识,在缺少外力有效监管的环境下,不顾及自身实际状况任意使用信用卡。近年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的迅速增长充分暴露了信用卡管理方面的安全问题,也对与信用卡诈骗相关法律的解释、适用和完善提出了挑战。透支是信用卡的基本功能,透支可分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善意透支是指按照发卡银行的《信用卡章程》或者得到发卡银行的批准,超过自己的信用卡账户内资金余额支取款项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本息,善意透支是合法的使用信用卡行为;恶意透支,是指明明知道自己不具有偿还的实力或者根本上不愿意偿还银行资金,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然不归还的行为。二者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恶意透支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以信用卡诈骗定罪处罚。

一、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特点及犯罪构成相对于诈骗型犯罪中,被害人基于欺诈行为产生的错误认识自愿处分财产而言,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也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合法持卡人通过提供资信证明来表明自己具有还款能力并通过协议承诺以后会按时还款,如果合法持卡人通过提供虚假的资信证明,或者事后丧失还款能力而不履行向银行说明的义务,便是对银行信任的一种滥用,笔者认为这时合法持卡人便具有了隐瞒事实真相的行为。其次,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行为人主观上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并且能够通过客观事实体现出来。可见,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虽然与其它信用卡诈骗行

为有一定区别,但本质上仍符合诈骗罪的基本要件,在目前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状况下,将其作为信用卡诈骗行为处理也能够体现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违法性和有责性,即客观上必须存在侵害刑法保护的法益行为,主观上必须具有非难性可能性,才能构成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恶意透支”实质上是违法性和有责性的统一。从违法性看,存在一个客观的透支行为,这里的透支是超过期限或超过限额进行透支,已经超出了持卡人和银行的约定,故是非法透支行为,在达到一定的金额后便具有了刑事违法性。从有责性看,行为人主观上必须非法占有的目的、刑事责任能力和期待可能性。笔者认为我国刑法规定“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三个月仍然不归还”这一事实,实质上是对“非法占有目的”做出的限定解释,而并非违法性的要件。原因如下:首先,任何违法行为都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其违法性是由行为内部特点和因素决定的,不可能由外部另一个行为决定其违法性,故非法透支达到一定数额后便具有了刑事违法性,并不需要再经银行的催收行为;其次,前面也提过透支是信用卡的基本功能,由持卡人和银行事先达成了一个信用卡协议规定,故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实际存在一个由合法行为到非法行为,由民事责任向刑事责任转变的过程,在信用卡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刑罚扩大化,保障人权,对非法占有目的进行限制性解释十分必要,所以刑法将“银行两次催收后超三个月仍不归还”推定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具有合理性。

二、恶意透支行为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分析

“非法占有目的”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外延不断扩充的概念,很难给其一个准确的解释。“非法占有目的”作为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表明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对实施违法行为的心理倾向,是有责性的评价要素和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非法占有目的”作为纯粹的主观要件,也有理论将其视为一种“主观超过要素”,因而对其进行符合性判断是相当困难的,这也增加了实践操作中的困难。但是,实践结构上的主观在存在论上是客观的,行为人的心理态度也已通过其行为等外向化、客观化,司法工作人员完全可根据案件的客观事实,采取正确的方法,判断行为人的心理态度是否符合犯罪主观要件。具体到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的“非法占有目的”上来看,其只有通过具体的、客观的事实才能表现出来,而不是通过行为人的言词口供。离开了客观事实的衡量标准,主观目的也无从评价,就成了思想定罪,完全背离了罪刑法定的原则。但是,通过客观事实推断主观目的并不等于客观归罪,实践办案中经常出现只要存在透支行为并且透支金额达到量刑标准,就以信用卡诈骗罪论罪的情形,完全违背了刑法主客观一致的基本原则。根据行为与责任同时存在的原理,非法占有目的必须存在于透支时;透支时具有归还的意思,透支后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归还的,不能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1]。正如前述,我国刑法规定的“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也是从客观事实推断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个从客观事实推定主观内容的过程,并不是靠变化无常的言词供述,也不是仅凭借客观事实定罪,而是司法工作人员运用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对客观证据进行衡量、判断,依照公平正义的理念,形成一个内心确信的过程。

“非法占有目的”决定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的罪与非罪,对其认定必须慎重,相关的认定标准必须具有严格而清晰的可操作性,必须按照主客观统一为基准,多方面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必须以客观证据为核心证明行为人主观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很多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寻找各种借口拒绝承认自己行为时的主观罪过,这无疑增加了对主观罪过认定的难度,这也是自我保护和人性的体现,法律也不可能期望所有人主动自愿认罪。但是,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之一,“非法占有目的”是必须加以证明的要素,为此,我国有学者认为,应当通过制定司法解释的方式对刑事推定的方法、规则、程序以及效果等做出规定,并且对某些犯罪的主观要素推定的基础事实做出规定,以便为司法工作者的推定提供根据[2]。正因如此,2009年12月15日,两高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妨碍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1)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2)肆意挥霍透支资金,无法归还的;3)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4)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5)使用透支金额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6)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情形。

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或者肆意挥霍透支金额,导致无法归还透支金额。其实,无论明知无还款能力还是肆意挥霍透支金额,都是指行为人当时明知超出自己的还款能力,仍不计后果地使用透支金额,最终导致无力归还欠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仅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一面之辞来断定有无“非法占有目的”,以及何时产生“非法占有目的”。我们应当通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当时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和具体透支行为等客观证据来推断,进而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言词相验证。只要我们善于分析、总结、发现,是能够从内心中确信案件“非法占有目的”的时间。当然,我们必须考虑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透支时的综合状况,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角度,客观中立、慎重地分析,以避免出现事后价值的倾向。透支后逃避银行催收或通过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这两种行为都是行为人产生“非法占有的目的”之后或同时实施逃避催收或逃避还款的行为,我们在实践办案中不能望文生义,认为只要出现逃避催收或逃避还款行为就简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而不考虑“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行为“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与实施逃避行为的时间不宜间隔太长,且逃避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应具有紧密、客观、内在的联系性,比如行为人在短时间内大量透支后实施逃避行为,应该肯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相反,对无法从客观证据达到内心确信“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本着刑法谦抑性和法律保留的原则,我们不能单单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言词证据确定非法占有目的,进而定罪量刑。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07.[2]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J].法学研究,2004,(03).

下载关于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法律问题研究(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法律问题研究(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辩护词

    涉嫌信用卡诈骗罪辩护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广东融聚律师事务所接受被告人的委托,指派本律师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接受委托后我会见了被告人,向其询问了案情,听取了被告人......

    浅谈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犯罪

    浅谈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犯罪 当今社会,信用卡的使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普及它以携带方便、功能多等优越条件被公众所认可,特别是它的透支功能,使得人们在急需用钱的时候......

    信用卡恶意透支及其风险防范

    信用卡恶意透支及其风险防范 【摘要】信用卡恶意透支是令银行业头疼的顽疾,主要存在频繁透支、骗领信用卡透支、相互勾结透支、诈骗型透支等四种形式。导致信用卡透支防不......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案例分析

    很久以前,我的脑袋里装满了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公主,偷偷的想着谁是我的谁谁谁。很久以后,我依旧期觉得童话故事的王子公主很美好,却不会再幻几时出现的那个人。于是,我知道,我所期待......

    浅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

    浅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卡这样新型的金融支付工具产生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但是同时信用卡已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犯罪目标,信用卡诈骗犯罪便是......

    关于恶意透支信用卡构成何

    恶意透支信用卡构成何罪?案情:被告人余某分别2007年8月和2008年4月,在建行申请办理了一张信用卡汽车卡及一张龙卡双币种贷记卡。由于做生意资金紧张,急需现金,一时又难于周转,余......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浅析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浅析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信用卡的使用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日渐密切,但信用卡的不当使用,不仅使持卡人与银行之间产生民事责任,而且令持卡人触及刑事......

    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的催收问题

    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的催收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第六条对如何认定刑法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