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个年代的那种痛苦——《芙蓉镇观后感》
那个年代的那种痛苦
——《芙蓉镇》观后感
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历时10年。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芙蓉镇》从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开始,以“芙蓉姐”胡玉音的人生遭遇为主线揭示了文化大革命给百姓带来的迫害。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1964年春她用积攒的钱盖了一座楼屋,落成时正值“四清”开始,就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黎桂桂自杀,黎满庚撤职,谷燕山被停职反省。接着“文革”开始,胡玉音更饱受屈辱,绝望中她得到外表自轻自践而内心纯洁正直的“右派”秦书田的同情,两人结为“黑鬼夫妻”,秦书田因此被判劳改,胡玉音管制劳动。冬天一个夜晚,胡玉音分娩难产,谷燕山截车送她到医院,剖腹产了个胖小子。三中全会后,胡玉音摘掉了“富农”帽子,秦书田摘掉了“右派”和“坏分子”帽子回到了芙蓉镇,黎满庚恢复了职务,谷燕山当了镇长,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而李国香摇身一变,又控诉极左路线把她“打成”了破鞋,并与省里一位中年丧妻的负责干部结了婚。王秋赦发了疯,每天在街上游荡,成为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
“运动了!运动了!《”芙蓉镇》仿佛就是人们从笑容到没有笑容的缩影。而期间的桥梁却是无比抽象的“运动”。在片中很多时候,“运动”成了一把无形的手枪,它不但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肉体,而且击碎人的灵魂。那个年代,人们都隐隐约约地懂得,掌握了“运动”就等于掌握了一切。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经历着两个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仅仅因为生意好人漂亮能干就得罪了“上级”的胡玉音怎么也想不到,这样一个最最底层的小人家的小本生意为什么也不能做下去。她心中不服,反抗,认命和爆发,最终也不过是想重新开家小店做米豆腐。可以想象,他的人生因为这场革命产生了怎样巨大的阴影。
还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片中几次有意无意的提到的“运动”的领头人李国香。李国香唯一一次被打倒,还没等观众解了气,马上卷土重来成了文革委员会的头头。她永远站在小小的芙蓉镇的金字塔尖上,永远对任何人打着官腔,即便是眼中充满情欲也不忘记叫“同志”。
在影片的结尾,最令我怜悯的就是王秋赦。在他脑海里,也许并不像李国香那么清楚”投机“这个词的含义,他只不过知道他是雇农,只要运动就有肉吃就有酒喝,只要运动就有官做,而有官做就什么都有了。在这时候,”运动了!同去同去!“的声音不绝于耳。他只不过是另一个阿Q。为了最基本的欲求投入了宏大的运动,而运动以后却做了头排的牺牲品。
一切,就是那个年代的那种痛。
第二篇:芙蓉镇观后感
10对外汉语7号卓志辉
《芙蓉镇》观后感
老师为了让我们了解伤痕文学给我们看了《芙蓉镇》这部影片,其实这部片小时候看过,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说实话,当时看的有点闷,长大了再看,才看出意思,看得懂。《芙蓉镇》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是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令人难忘。
胡玉音,整个电影的主线式人物,她似乎成了一个悲痛和灾难的化身。她的善良愚弱和勤劳苦干换来的是无情的毁灭,从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反讽出时代的荒谬性和人性的卑劣度。她柔弱卑微,只不过向往美好生活,却因此被一脚踢进地狱深渊。影片最戳我心的地方是一个小情节。临近结尾,胡玉音一进屋,看到两个人,说把这两年没收的钱和房子都还给你。当时胡玉音就崩溃了!我的心也委屈到了极点!还什么?还有什么用?这么多年的痛苦怎么还?这么多年的委屈怎么还?爱人的性命怎么还?时间怎么还?这一切的一切都怎么还?既然我是被冤枉的,那几年前干嘛去了!我想人生最大的委屈莫过如此。
秦书田,背负着沉重的所谓“罪孽”,靠装疯卖傻而活,成日里嘻皮笑脸,看上去活得毫无尊严。“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是电影中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这不是苟活,绝不是,这是在那个年代里被迫害和隐藏了的,其实深植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不屈的脊梁的力量!至此,这部影片完成了它的升华,它不再只是对于那个时代众生相的反映,它更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深究。
再说反派角色,片中主要有俩。第一个是让人不齿利用运动投机倒把但是最后疯了的二流子王秋赦。他代表了人民中内心黑暗的一批人。见不得别人好,自己又没什么本事,也没有创造能力也没有勤劳的精神。社会混子,而且喜欢看到社会乱的一面。这一类人是纯坏人。而且无耻。另一反派李国香,她有所谓信仰,认为自己是又红又专的革命骨干,社会中坚,她卫道保守,却也和二流子偷情。最后文革结束,这个文革中迫害别人基层官员居然升迁,还配了轿车要去省里上班。他们的形象也正是当时社会政治的缩影,这也是导演所要揭露的吧。
导演采用编年史的手法,通过众多人物的升沉荣辱表现了各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同时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社会内涵,揭示了文革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富于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篇:芙蓉镇观后感
《芙蓉镇》观后感
地理科学学院
罗婉莹 2011260109
4《芙蓉镇》这部电影是由古华同名小说《芙蓉镇》改编而成讲述了文革时期芙蓉镇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芙蓉镇上发生的那些事情并不是一个典例,而是文化大革命时中国存在许许多多个芙蓉镇。
电影开头是胡玉音夫妇磨米浆,在那种电影场景的渲染下,我感觉开头那一幕给我留下了悬念,我感到后面发生的那一连串事情都与开头那一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胡玉音夫妇卖的米豆腐好吃,价格也实惠,老板娘胡玉音与镇上居民都很熟悉,从他们的言语中,可见当时人与人之间是多么友好,与后来众人批斗胡玉音等人的情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见文化大革命对人们的精神影响有多大,友善的人们之间出现了猜疑,最典型的一幕是黎满庚上交1500元揭发了胡玉音。从电影开头看,胡玉音与黎满庚很熟悉,互称干兄妹,甚至在年轻时有过一段情,可他为了不开除党籍,为了家庭供出了胡玉音。可以看出黎满庚虽然对这场运动也很痛恨,但却不敢反抗,选择了妥协,他懦弱,胆小,屈服于文革恶势力,但他内心却矛盾,很内疚,也很挣扎,他家有老婆和孩子,所以他不得不这样做,因此他很矛盾,他不愿再提及那件事因为他心里很内疚,用老谷的话来说:“你的心还没有全黑,但有点残废”。但在那个时期,很多人都选择那样做,因此他的形象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形象。
相比之下,老干部谷燕山是很典型的英雄形象,他是一个正义、善良、不屈不挠的人,他敢于抗争,面对运动工作组的调查并不妥协,宁愿不做干部,也不当他们的走狗,向他们妥协。影片中关于他的几个场景最让我印象深刻。当他被李国香诬陷他与胡玉音之间不检点时,他神情痛苦地道出他战斗时受过伤,没有了生育能力的事实。后来他酒醉在街上幻想战斗场景,以及在胡玉音生孩子时,他回忆当年战斗与受伤的场景,都表明了他为了新中国付出了多少,当那首诗响起时,当那句“为了新中国前进”响起时,我倍感心酸。当年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了新中国而战斗,而如今新中国成立了,人们理应翻身做主,但很多当时为新中国付出一切的人却有着如此悲惨的命运,可见文革破碎了多少人的心,文革错误的批斗让多少人含冤而死。当谷燕山喊出那一声声“完了,完了”“没完,没完”时是多么让人感到悲凉、心酸,他喊“没完”是他一直与这个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着,而文革的迫害,又让人招架不住,在他几声“完了,完了”中可以看出虽然他心中痛恨文革,但却无能为力,当时“反右倾”倾向如此强烈,影响如此巨大,让人感到了绝望,所以才会道出那一句句“完了,完了”,从一开始的酒完了延伸到当时整个形势,道出了他心中的悲怆。
女主人公玉音与丈夫靠双手辛苦赚钱,从开头第一幕就可看出他们起早摸黑干活,努力赚钱,只为过上好生活,有一间新屋,却因此遭了罪,被批为“新富农”,这是多么不公平啊,胡玉音夫妇自力更生却得不到好结果,其中丈夫还因一时冲动而死去。女主人公是个坚强,善良的女人,遭受重重打击后,虽心灰意冷,却一直地坚强活下去。后来与秦书田相爱,她似乎又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虽然被批
为“五类分子”。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地活下去,不因生活给予他们苦难而自怨自艾。虽然后来两人被判刑而被迫分开,秦书田却对她说:“活下去,要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看到这里我的心灵被撼动了,当时的人们活得很不容易,而且也活得很艰辛,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两重折磨。
秦书田代表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形象,因创作的一些作品不被当时大环境认可,遭到了批斗,被批为“反革命”右派,多少知识青年遭到同样的迫害。但他却是个积极乐观,善良的人,他被指派去扫大街时还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精神,一边扫大街一边数着拍子走路,姿势潇洒,没有因为这样而觉得丧气。而玉音骂他是人还是鬼时,他调侃自己:“有时候是人,有时候是鬼”,后来也曾说:“天一亮,鬼就出不来了”,从言语中可见,无论生活令他多么的无奈,他都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反而时时帮助玉音,在她生病时照顾她,后来还与玉音结婚了。可见他对生活一直存有希望,并且乐观面对困难。
而主要反派角色李国香和王秋社,在文革时利用职权迫害人民,暗地却勾结在一起,可谓令人痛恨,李国香批判别人,到被批判,到再一次批判别人的转变,昭示出文革局势的多变性、不稳定性,也可看出当时文革形势很混乱。而王秋社这个好吃懒做的人却当上支书,有了权势就趾高气扬,甘做文革走狗,形势有了变化就做“墙头草”,当他们反对秦胡两人在一起时,他们两暗地里的行为却让人感到很讽刺。最后王秋社成了疯子,在片尾时喊着一声声“运动了,运动了”,为故事结尾添上了一抹深长意味。
最后,所有被批斗的人都得到了平反,胡玉音与秦书田相见了,还重新开了米豆腐店,乡亲们一起在豆腐店中吃米豆腐,场景与开头那一幕极为相似,首尾呼应,仿佛十年文革只是一场噩梦,时间在此停滞了,如今生活有变为正常。结局是个好结局,预示着文革过后,生活会越来越好,也预示着文革的过去,人们重得新生。
第四篇:芙蓉镇观后感
历史中人性的善恶
说起《芙蓉镇》,之前在高中时看过这本书。这次能够在毛概课上看到谢晋导演拍摄的电影,很激动。电影很尊重原著,很真实,演员的表演很到位,很有那个时代的感觉。我父母是在文革中的富农,所以我对这些事不陌生,小时候母亲经常说。现代的人应该多看一下那个时代的作品,看一看历史中,人性的善恶。
《芙蓉镇》是一部形式与内容俱佳的作品,这与《活着》一样细腻又激烈的描写了如何在变迁的环境中保持美丽与优雅的好电影。纯粹的人性贯穿整部电影,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人性的贪婪。影片中处处可见对立,对比,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这一切编织在一起,浑然天成,气韵非凡,为影片注入了活力,观看电影,就如身临其境,完全被情节所吸引。
影片中描写了很多人物,故事的主角胡玉音,待人诚恳,通过自己的劳动盖了一间瓦房,却被说成是富农婆。丈夫被害,自己孤苦无依,受尽迫害。在拨开云雾见青天后,面对曾经迫害自己的王秋赦,不计前嫌的端出两碗米豆腐,人性的善良体现的淋漓尽致。物伤其类,这一对比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善大于饿,我们无法否认人性的贪婪,像王秋赦,这位与阿Q颇为相像人物,运气却比阿Q运气好得多。他大字不识,全靠根红苗正,三代贫农,成为“运动”主角。但是,没有免费的午餐,他的命运也离不开“运动”,当运动结束。一个象征性的镜头,一座房子倒了。那是王秋赦的房子,他也变成了傻子,整天敲一个破锣。在那瘆人的叫喊中,提醒着人们那一段历史。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另一个人物,秦书田,这个乐天派。他的语言有时候逗人发笑,就像在他和胡玉音有了孩子之后,他去求王秋赦。王秋赦说他们是黑夫妻,他很高兴地在自己门上贴出对联“两个坏分子,一对黑夫妻”。胡玉音伤心地哭,他却安慰道:黑夫妻也是夫妻,他们这不就等于批准了吗?这话让人发笑,但是心里却会涌起一种心酸,人都活到这份上了,不禁生出一丝悲凉。电影就在这时把你加入其中,让你感同身受。当结束时,秦书田在船上遇到反面女一号,李国香,秦书田说了一句话,你,也是人,好好过过人的日子吧。
让我感动的,是那里淳朴的民风,人们相濡以沫。相比于其他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更为善良。尤其以谷燕山为主,他是芙蓉镇最后一课没有倒下的脊梁。这个老革命,在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但是在文革中。他糊涂了,好人被打到。于是他挺身而出,自己受到很大的牵连。尽管这样,但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影片中出现的,胡玉音和秦书田结婚时,没有人敢去,他却去了。做了证婚人,让这段婚姻完满。当胡玉音挺着大肚子,在街上扫雪时,也是他在帮衬。甚至到胡玉音生孩子,他拦下车把胡玉音送到医院。可以说他是胡玉音的恩人,而最可贵的是在那种环境下。他仍然不失做人优雅与善良,这一点黎满庚却没有做到。他是胡玉音的恋人,因为他的懦弱,两个人最终分开。但是,总体而言他还是个好人,在他身上表现了人性的复杂,人的怯懦,还有人的善良。他为此痛苦,是一种善良的体现。
始终记得的“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是这一句惊心动魄的台词。是怎样的年代,才会有这样沉重的担待?是怎样的人性,才造就了这样坚忍的信念?年轻一代在这样的情节面前,也许会目瞪口呆,但那么陌生、那么遥远的事情,其实离我们不过三十来年!《芙蓉镇》扯开的,就是这一段尘封的记忆,那一道历史烙下的痕迹。
这部电影不同于现在的一些电影,没有真实反映人们的生活,人性的探讨。记得电影里有一些细节,像王秋赦从北京学习回来,从酒席上拿了一个肘子吃,当大家让他表演时,他把肘子给了身边的人,然后把沾满油的手在衣服上擦了一下,就开始表演。所以说,即使在运动中做了领导,但是本身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这一点永远也变不了。人还是要有一技之长,否则疯子还是只能是疯子。
另外一个细节就是当运动结束,被社会需要的人又开始劳动,芙蓉镇又是一片生机勃发。秦书田被邀请去做文化馆长,但是他拒绝了,然后就和胡玉音在一起生活。我想说的是,别人眼中的幸福快乐终究是别人的,我们要追求自己的幸福。
有时候,社会现象和物理现象一样,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复杂)。基于物理学方面的复杂性中,有一种现象叫“涌现”。简要地说,就是非常简单的元素和行为,通过互联通,自组织,形成群体行为后,出现的一种组成它的个体不具有,也无法控制的现象。人类社会亦是如此。这种现象也体现在这部影片里,虽然导演也许没有刻意安排。
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个人能改变的事情很少。所以,能做的是活着,适应。像影片中说的,“活着,像牲口一样的活着”。从影片里我们看到了,人的坚强,不屈。在泥泞与挣扎中活着,不得不佩服人性中的伟大,一股坚强的意志力让他们活着。当人无力与社会抗衡的时候,当人生陷入低谷的时候,要“要象牲口一样地活下去”。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它意味着,必须有强大的控制力,忍耐力,也意味着,相信这样的低谷会过去。
纵观整部影片,原作品和影视作品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没有太多的政治观念,只是人性的展露与批判。《芙蓉镇》这部作品,就像是平缓深远的歌声,勾勒出历史中的原乡。将人性的善良传送到远方,那歌声的画卷缀满了血色的梅花,然而这梅花也终究是点缀,让人惊悸,继而木然,旋即平静。那个时代的人们就是这样活下来的,于是血色的梅花淡出。留下的是满卷的青山流水,在这里生活的是那些坚韧的生命,目送逝者远去。
2012/4/14
第五篇:芙蓉镇观后感
近来看了谢晋导演的代表作《芙蓉镇》,这是我第一次看这种题材的电影,感觉这是一部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悲歌。这部电影以真实的视角直逼文革年代芙蓉镇这样一个社会的缩影,折射出百样人生,百般感慨。过去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生活在进步的现代。我没有体验过那样的生活,却有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看罢此片,许多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其中我最喜爱的是秦书田。秦书田,外号“秦癫子”,原是本县歌舞团的编导,早些年就被划为右派被开除回乡生产。做为“五类分子”,每次批斗会他必然是批斗的对象,一直生活在阶级和政治的压迫下,但是他以自己的乐观和豁达一直在努力地活着。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他,竟能这样卑微地活着,那是怎样的一种坚忍。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我不是早就结果了自己。
他去吃米豆腐总是等客人少的时候,嘴里还哼着广东音乐《步步高》的曲子,由于没有钱付帐,每次吃完了后就帮胡玉音的小摊子做点小事情抵帐。后来胡玉音被扣上富农婆的帽子,和秦书田一起扫街,二人患难中相濡以沫,从曾经的责备和仇恨到理解和宽容,两人渐渐地相爱了。特别是那段秦书田教胡玉音跳华尔兹,我看的有点热泪盈眶。胡玉音怀上了秦书田的孩子,谷燕山在他俩偷偷结婚之夜,来讨喜酒喝。夫妻俩热泪涟涟双双跪在谷燕山面前磕了头。酒过之后,夫妻二人轻轻唱起《轿夫歌》,这个时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然而一场更大的**就要来临了。
作为五类分子他们决定“申请”结婚,秦书田对王秋赦说“就算是公鸡母鸡,公鸭母鸭,公猫母猫,公猪母猪,公狗母狗,也也也...也没有不准他们配种吧?”于是,在无法结婚的情况下,他写出了“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妻”的白对联。胡玉音哭了,他却笑着。他解释到这算是向外宣布他们已正式结为夫妻,就算是自己骂自己也是好事,至少向外人宣布了他们是一对夫妻。然而因为这对“黑夫妻”因为让真正的“狗男女”(王、李)吃了苦头,再次成为运动的活靶子,成为“反革命犯罪典型”。秦被判刑10年,胡被判刑3年,因有身孕,监外执行。宣判台上的两人却态度顽固,都没有哭,挺着腰身,不肯低头。秦玉田这样对胡玉音说:“活着,像牲畜一样地活着。”多么苦难的日子,多么悲壮的语言,多么无辜的年代,这样的语言是如此的坚强和铿锵!活着,不管怎么样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我感觉到秦书田的一种坚强。那是我始终都学不来的吧。
最终黑暗过去了,秦书田被放了出来,3天赶了一千多里路,终于回到了妻子儿子身边。他坚持下来,最终迎来了美好生活。
对于秦书田这个人,我很欣赏他的生活方式。他没有像桂桂一样做了真鬼,也不像老谷那样去呐喊。在整个黑暗的社会形势下,个人无法左右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能够做什么呢?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活下去,哪怕是像牲畜一样地活下去。因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如今社会上,经常传出某某高中生,大学生自杀类的新闻,在这里我并不对他们表示鄙夷,我只是对他们不珍惜生命的行为感到惋惜。不知他们在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亲人。更悲痛的是他们的家人。如果让自杀的人再活一次的机会,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好好着活着,然而上天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死者已矣,而生者却要承受一生的痛。生命是可贵的。我们要善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