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季羡林谈大学生活,大学做什么
季羡林谈大学生活,大学做什么
一、到了大学干什么?
希望各位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的节奏和方式。可能有的人希望生活享受多一些,有的人希望学业进步得快一些,有的人希望多做学生工作和其他工作,有的人甚至想在课余时间做生意什么的,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等。这样对自己的期许,都无可厚非。但希望各位注意的是:
1、要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不要盲从、跟风。
了解他人不容易,认识自己也是难事。甚至可以说,一辈子做事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过程;认识自己,是有起点而无终点的任务。希望各位做到的是,大学期间能有初步成熟的自我认识。这个过程也许需要若干次的“试错”,也许需要一点运气。
2、不管你重点放在哪里,学业上各门课程成绩起码要达到及格以上,而且要适应各门课程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达到他们各自提出的学习要求。
大学学业重要吗?可以说不重要。因为所有课程,都可能在以后工作中没法直接应用;还因为将来事业的成功,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跟学业分数的关联实在很弱。也可以说重要,因为如果你学习方法得当,不受教科书和老师讲课的拘束、不以及格或高分为最高目标,而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上资源,博览与该学科有关的知识,独立思考,那么,你将极大地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修养(至于“丰富了头脑、提高了修养又有什么用?能换来金钱、权力和美色吗?”这样的问题,我无法回答;只能由社会环境和个性化的实践来解决)。
二、怎么做?必要的注意事项之一——关于权利边界
无论做什么,希望各位切实懂得个人自由的边界: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从相对刻板、压抑的中学,来到大学,很多同学有“好好放松一番”的打算。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不过,怎么放松?放松到什么程度、放松到什么时候?这需要各位把握好。
例如,有些同学抽烟,如果在外面没人的地方躲起来抽,那没问题,但是若在宿舍里抽,是不可以的:一是因为你宿舍里边还有其他不抽烟的同学,对这样被迫吸二手烟,他们心有不满,却不好发作;二是即使你宿舍全体同学都抽烟,对相邻的宿舍也仍然有较大的污染干扰。你抽烟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不受污染的自由。抽烟的自由属于“积极自由”(主动作出一定行为的自由),不受污染的自由属于“消极自由”(消极地免受损害的自由);当“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冲突的时候,前者必须让步。有人说:看一些“红色”历史影片,毛泽东抽烟,在旁不抽烟的周恩来也没意见呀!确实如此。但是,我们要懂得,各位是比毛泽东晚出生100年左右的当代人,觉悟应当比毛先进100年才对,不能向那个时代的人看齐。那时候,人权意识不发达,包括毛、周在内的那些领导人,对于如何尊重别人的自由,是不怎么重视的。
三、怎么做?必要的注意事项之二——关于精神独立
各位精神上应当尽快彻底独立,不但要知道自己的权利,也要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经受越来越多的挫折、委屈、不如意。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所发生的后果,独立承担责任。
有的同学,尽管生理上“断奶”了,但是至今心理还未“断奶”。例如,受到老师批评,就“五雷轰顶”一般,打电话向家长“哭诉”,还“茶饭不思、睡不安席”;也真有那样迁就孩子的家长,听见这样的事情就向老师发难。一个年满18周岁的大学生(),感觉受了委屈,还向家长“哭诉”,那是这位同学成长的失败!一个年满18周岁的大学生的家长,听到这样的事情还这样迁就孩子,那是家长的羞耻!批评学生,这是老师的职权。无论是当众批评还是私下批评、是严厉批评还是温和批评,只要没有人身侮辱,那都可以。老师批评的内容,当然不一定正确,老师也可能有误解什么的,碰到这种情况,被批评的同学过后可以以适当的方式申辩或解释清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孔子的经验之谈。用当代话来说,就是:君子们尽管志趣、性格等不同,可是不妨碍他们和睦相处;小人呢,尽管志趣、性格等差不多,都喜欢算计别人、蝇营狗苟,但是他们之间却难以和平共处。君子们能和睦相处,那一定是都有一颗宽容的心,以欣赏的态度看待不同的人事的心。希望诸位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吧。
有一部分同学,感情、感觉十分细腻,神经十分敏感;有一部分同学,思考比较深刻,思想颇有广度、深度,在同学中间都可能找不到“知音”。这两部分同学,都比较容易陷入心理孤独,或者体现双重性格(表面看起来乐观大气,心底下抑郁难耐)。这不是他们的错。对这样的同学,我的寄语是:你的感觉有多细腻、神经有多敏感,那就请你培养有多深沉大气的理智;你的思想有多深、多广,那就请你培养多厚的平常心。请对得起上天安排给你的生命,乐天知命。理智和平常心,是潜伏在你体内的抵制心理危机的盾和弩。你本来有这种能力。
各位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难免有时“郁闷”;希望各位在精神独立的前提下,都能找到既适合自己又不妨碍他人的排解郁闷情绪的方法。课外阅读、体育锻炼、交朋识友,等等,都可以。大大方方地做自己喜欢做又不违公德法纪、不妨碍他人的事情,在实践中将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从而为你将来的生活打下自我修养的基础。
四、怎么做?必要的注意事项之三——关于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来临,有两部分同学需要警惕:对考试太过在乎的同学,和对考试太不在乎的同学。
对考试太过在乎的同学,以女生居多,可能从中小学以来养成了一到考试就战战兢兢、神经衰弱的习惯,到了大学也没法放松。希望这部分同学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并多参加集体活动,以此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励志网)另外,大学考试毕竟没有升学的压力,毕竟没有高考那么严重,所以,要宽慰自己;也不要把考试成绩当作体现自己价值的尺度。你的价值,只有在毕业以后社会上才能体现的。学校里边的成绩实在不算什么。
对考试太不在乎的同学,以男生居多。这部分同学“看透”了大学的学业似的,觉得就那么回事,反正自己能混到毕业的。希望这部分同学不要在这种心态中完全麻痹了。几门不及格,将让你焦头烂额;若抱着侥幸心理作弊,且不论这让自己付出了损害诚信的代价,更是要冒一旦被发现就取消学士学位的风险!
对于考试不及格,有的同学骨子里头都似乎渗透了社会上的某些污秽,总以为规则是“活”的,依据规则得到不利的结果时,通过“说情”之类的方式来变通规则很正常。我认为,尽管这种现象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见怪不怪,但是,这样在规则之外获得便利,仍然是对自己品格的贬损。不及格,而勇于承担其不利的结果,踏踏实实地重新复习,补考,乃不失为君子、淑女。希望同学们至少在学校期间还能保持这份清纯。
五、怎么做?必要的注意事项之四——关于恋爱
关于爱情,概括地说,我认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动物式的爱;第二层次,是社会世俗之爱;第三层次,是出世升华之爱。相对于女性,男性对这三个层次相互独立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一个男性可能对甲女是动物式的爱,对乙女、丙女则分别是社会世俗之爱和出世升华之爱;或者说,一个男性终其一生,可能只体会到某一层次的爱。当然,一个男性对一个女性的感情,混杂了其中两个层次的现象也不少见。对女性来讲,这三个层次不自觉地相互混淆、渗透的现象,远比男性常见。如甲女对乙男之爱,可能同时混杂了这三个层次,而自己浑然不觉。不管男女,完全达到第三层次的爱情——出世升华之爱,而最大限度地抑制其他两个层次,那都是罕见、可遇不可求的。那需要主体固有的因素,在十分合适的外在环境下遇到十分合适的对象才可能发生。有趣的现象是,在这方面,女性不自觉地“掩耳盗铃”的倾向较强。即事实上仅仅是前两个层次的爱或者三个层次混合的爱,理智上却固执地认为自己完全达到了第三层次,为此因现实的冰冷而自怜自艾不已。
但我并不认为上述三个层次的爱情有道德上的高下之分。动物式的爱情就是卑劣的吗?不一定。首先,它是后两个层次感情的基础。有的女性理智上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似乎认为关于女性“冰清玉洁”、“冰雪聪明”之类的文学浪漫描绘就是写实——自己天然生就了天使般的纯净的感情素质,哪能与“动物本能”有关?我看,下面两点反诘可以批驳之:为什么你不是一生下来就“怀春”,而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出现了一定的“动物式性征”之后才“怀春”的?为什么你恋爱到心醉神迷的程度时,总是有投入对象怀抱或作其他肌肤之亲的“动物式冲动”(尽管冲动的具体内容可能与男性不一样)?其次,它对于正好需要它的异性对象来讲,就是合理的。社会世俗之爱
就是俗不可耐的吗?不一定。首先,它因紧密结合了世俗条件而更能在现实中立足成长,就像在滚滚红尘中给穿上了防护衣。其次,它对于正好需要它的异性对象来讲,也是很合理的。出世升华之爱就是美好的吗?不一定。所谓“出世”,就是超脱于世俗,不睬世俗;所谓“升华”,就是唯以爱情为念,汲汲与此,如臻极乐。这可能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主体与对象的爱的节奏的“合拍”问题:你是出世升华了,但是对方也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话,固然很可能方枘圆凿;即使对方也是这样,爱情到了这种程度,都意味着极端的专注,和对所有自认为有碍于爱情的东西的排斥,那么,对方的纤芥之失都可能被放大而引发冲突。二是它的副作用,可能包括轻视自己或他人生命的倾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感情到了这种程度,在遇到障碍时,自杀甚至杀人都不是没有可能。
希望准备恋爱或正在恋爱的各位:
1、懂得:一方面,作为已经成年的你,恋爱固然是你的权利,但另一方面,是否一定要在大学期间行使这个“权利”,仍然须探求内心,确信对自己这方面的需求有准确把握。仅仅因为看见别人恋爱而失落,出于攀比心理而恋爱是不可取的。
2、对自己的感情有清醒的反省能力,对对象的感情也有较为清醒的认知。无论何时,能把握住感情。记住:首先,你自己是作为一个血肉丰满的主体在实践感情,而不宜使抽象的感情人格化,由它来牵引你游走,时有堕崖之险。其次,对男女情感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结构性差异应有适度把握。情场失意的女性和男性分别怪对方 “花心薄情” 和“闷骚虚伪”,往往是不了解男女之别所致。再次,无论你觉得自己爱得有多深,“付出”有多大,只要不存在强迫和显著的欺诈,那都是你自愿而为,需要自己承担利或不利的后果,而没理由怨天尤人、移祸于人。
3、重在过程体验,不刻意追求“成婚成家”的结果——最后真能“成婚成家”,那是意外之喜。不宜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而应有“即使不成功,也不成仁”的豁达。对恋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如怀孕堕胎、学校处分、家长干涉、对方“辜负真情”等等),有心理准备,敢独立承担。对恋爱过程中对方的“甜言蜜语”乃至“海誓山盟”,宜当作性激素驱动下的冲动抒情,姑妄听之、信之。对象的抱柱之信、守符之贞、季布之诺,非有雍伯之缘不可得也,可追求而不可苛求。
六、对“成功”的态度
何谓成功?世俗的标准大体是:男人——权力、财富、美色三者兼得,为最成功(在目前中国大陆,据说只需要权力一项,其他两项就不在话下);女人——美满婚姻家庭和财富两者兼得,为最成功。一般人在多数时候都追求上述成功标准的“最大公约数”:财富。
同学们活于世间,不能免俗。很多人可能已经按照上述标准有了将来奋斗的大体规划。这不是坏事。不过,我认为这是不够的。在对成功的态度方面,希望各位有开放的心胸。即:
1、对自己而言,如果你已经认定了上述的成功世俗标准,那么,请仍然在心中给非世俗的标准
至少留一席之地,这在你追求成功而遇到暂时的失败时,可能是很好的心灵缓冲区。
2、对待他人,请:第一,能同情并充分尊重那些秉承世俗标准生活而困窘、“失败”的人。他们的“失败”,可能仅仅是因为命运不济;即使是因自身主观问题而失意的,那也可能是基于人类普遍的弱点而致。第二,能理解并充分尊重那些秉承“非世俗标准”生活的人,不因为他们超然物外、精神独立自足而侧目视之。关于“非世俗的成功标准”,我想讲一个故事: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记者去采访他的母亲时,称赞道:“有杜鲁门总统这样的儿子,您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
“是这样!”杜鲁门的母亲说,“不过,我还有另外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十分自豪。”
记者问:“您的另外一个儿子干什么的呢?”
杜鲁门的母亲说:“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在有宗教传统的国家,秉承“非世俗的成功标准”生活的人,可谓司空见惯。宪政制度又能保证生活态度不同的人士之间“井水不犯河水”,互相包容,互相尊重;而不会互相攀比、讥嘲乃至排斥。尽管中国目前离宪政(法治)国家距离尚远,但是,各位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率先在思想修养方面向宽容、自由的普世价值看齐,正宜其时也。
关于以上发言,后来我意识到一种风险的存在:我似乎是不自觉地站在过高的位置上,企图“指导”各位同学的人生,而这是不自量力的。为此,特作如下警示:以上所言,仅供参考,也许它们全是错的„„
第二篇:季羡林谈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和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季羡林
我们几乎每一个人,总有可能会一段坎坷的经历,对谁来说,应该都是如此的。其实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有许多的记忆都是在坎坷中产生的,它们旺旺是经典无比的,以至于许久过去了,我们还不忍心把它抛弃。
季老开篇便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仔细思索: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当然自杀除外,但人不能老处在被动和糊里糊涂之中,应该有所作为。季老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寻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许不平凡些。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才能像个“人样”地活出生活质量来。
要说感想的话,个人认为书中有两个话题特别值得谈一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窃以为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该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这个观念跟南师(南怀瑾)经常在自己书中提到的颇为互通,不过南师喜欢引用宋代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是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在我国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都有体现,它是中华民族的特产,在民间也有很多体现,譬如中国人重祖先就是一种“承上”。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华夏民族的文明历程才得以一枝独秀地延续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文明曾经辉煌一时,却无法延续。写到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个人曾跟我说过的话:“我现在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价值是否有点太少了呢?
关于安身立命的问题,季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个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与平衡的问题。对于人与自然的问题,季老一直都是忧心忡忡,他看到现今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物种灭绝、淡水短缺、温室效应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等问题,反复强调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出路,不要老学习西方的“征服自然”,还引用恩格斯的话“人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或胜利,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我想这些大家都有体会,可以自行判断。对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季老只谈了对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这两点我认为不必细说,大家自己玩味下会更有感触,那么如何对待坏人呢?又如何区别人之好坏呢?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第三个是个人的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点其实是季老在书中谈得最多的,因为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自处的问题,书中探讨的关于命运、福祸、礼仪、道德等等诸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如何自处的,如果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心,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我们每个人都想追求完美,但是“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虚怀若谷、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人人都争取一个
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要食人间烟火,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最重要的是采取一个怎样的生活态度。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只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书中,先生对人生的“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迁就与适应、成功、毁誉、压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领悟到另一思维方式,另一种生活智慧。
读完全书,我觉得季老讲得最多的是伦理道德,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前书店里、书摊上,摆满了大量的“人生指南”丛书,大谈人生奋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厚黑之术”,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读者,但到头来却会让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浅。而季老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平凡的人生就会增添不少的光辉。
我们实在应该学会看待困境。困难之所以让我们难以忘怀,其中有着它本来的意义,任何的生命,喧嚣的,还是宁静的,没有经过苦难的磨练,是始终无法成长的。只看到每天不一样的变化,那是必定的生理变化。
其实谁都想拥有一帆风顺的生命,不过那似乎太过于平淡了。生活之中我们讲究平淡,需要在一片沧海之中,慢慢的寻寻觅觅,直到发现了什么样的位置,最适合自己灵魂的栖息所,最容易听到心里最真切的声音。那是心灵的平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平淡的,平淡是需要对人生,有一定的认识,悟性。也只有经过苦难的人,才能意识到平淡的韵味,那样的生活如同品茶一样,就是一种道。
生命从出生到事业成功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蜕变,然而蜕变了的人生更加有魅力,更富有生机。因为他们知道,如此的经历,什么该追求,什么不该追求,什么该珍惜,什么该放弃,已经是很清楚了。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前期的生活充满了苦难。社会之中也不乏没有经历苦难而成功的人,只能说他们很幸运。幸运并不是一种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机遇。在相同的平台上,这些人远比于经历苦难而成功的人来说逊色了许多。没有对生活生命的认识,或许也有,只是不怎么深刻。一般有着影响力的人物都是对生命生活有着足够深的认识,这就是苦难所赐予他们的,也是应该的。
苦难是人生的一种财富,苦难是一种磨练,对于善于利用的人来说还是一种修养。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如此一类的人看来生活和悟道一样,需用心体会。实质上生活本质上就是一种道,每一个人有着独特的道,参悟了也领略了也就是所谓的成。
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们要坦然面对,如果我们拥有一颗宁静而庞大的心灵,那么我们的生活会过的很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受,只要我们用爱去给予、用恩去呵护,只要我们不以金钱、名誉、地位为条件,它就会那样淡淡地、静静地流淌在我们的心里,润物无声,朴实无华。
只要我们珍惜每天的生活,不遗漏每一个小小的幸福与平凡的感动,我们每天都是幸福的。我们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的。
第三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他认为压力是好事。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压力如何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我认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快乐、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例如: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也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第四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六、二刘源川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著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间,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
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第五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一滴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 一粒沙子可以看出世界, 一张脸上可以看出一座天堂, 而好书可以无数人的命运。--题记
最近读《季羡林谈人生》引来些许感慨,片言记述。书中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人生哲学------------谈人生、谈读书治学、谈人生感悟。在我这个年龄,谈人生是否年轻了点?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年轻人都应留下一分钟思考, 人生的目标是? 留下一分钟领悟, 人生的意义是? 留下一分钟感慨, 人生的价值是? 留下一分钟, 人生的真谛是? 留下一分钟, 细细咀嚼“人为活着? ”或人活着究竟是……
欲望,与生俱来就具备,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质的体现,欲望的存在促进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这无可臵疑的,试想一个没有欲望的人,更应该想想人为什么活着,有欲望才有动力。同时欲望也是烦恼的根源,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大烦恼:贪、嗔、痴、慢、疑、见,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
怎么驾驭欲望朝正确的方面实现价值?他告诉我们要追求愉快的生活,追求心态的平衡和宁静。
他说,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理解了这一番道理,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就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样就不会有苦恼。即使在遭逢苦难时也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些命运,或者保持有个感恩的心,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嫉妒和愤恨的心。季老的平和与淡泊也感染了我,面对发生于周围的种种,我也学会去坦然处之。放松、自然的心境让我活得不再那么累,而且竟能将自身的潜力挖掘。人首先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就要信任和喜欢自己的选择。女人往往喜欢比来比去,争风吃醋,东家长西家短,可我却天生对这个没兴趣,但可能同时了丢了很多“丰富的信息”,可我却傻乎乎地满足于此,因为我不想让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挤满大脑,而减少我思考的空间。我们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还依然习惯于从别人的评价获得对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名利,几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实所谓“名利”只是外部促进你成长的一种强化手段,可是却被大家当成了唯一的目标,一切都为之所限,而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自我的成长。很多问题,当深陷其中时往往为其左右,不知所为,而当我们站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时却能如季老那般客观冷静地看待和处之。可见,为自己寻找自己人生的基点的确重要,这时,想起最近常听到的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
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有些东西,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就好像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星城地区检察院监狱检察处(韩冰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