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5 02:4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编推荐)》。

第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编推荐)

1、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2、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3、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地自我评价,既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和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犯道德行为和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5、保持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御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以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7、让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敢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的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们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定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地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

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康乐二中

杨景兰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短、中、长期计划;同时,也会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但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接受自己,也接纳他人,悦纳他人,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既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换位思考,又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接受;在集体中能与他人融为一体,与挚友同聚之时共享欢乐,独处沉思之时无孤独感;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积极的态度(如尊重、友善、信任、理解等)总是大于消极的态度(如敌视、嫉妒、畏惧、猜疑等);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护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之中;在社会生活中能主动的去适应周围,进而获得改变现实的机会,而决不会选择逃避。

4.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得不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在社会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现有的一切心怀感激;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优势,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与思考系列二

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世界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4~16岁全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竟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中学生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社会的种种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认清他们的行为特点并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一、学生心理障碍个案分析:

典型个案1:张某,初二女生,原是眉清目秀,平时也乖巧伶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食欲减退,不肯吃东西,体重也急剧下降,但她精力充沛,积极踊跃参加学校各类活动,父母面对骨瘦如柴的女儿。一筹莫展。

这是典型的“青春期消瘦症”。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西方心理学家称之为“暴风骤雨”的特殊时期,也就是说情绪波动很大。面对性的成熟和身体一系列的变化,中学生最直接的反应是对成熟的惶惑和阻抗,他们强烈的感到自我不适应,在心理上产生“自我不协调感”,伴随“自我不协调感”的是孤独、羞耻、反抗、自豪等复杂情感。一方面他们强烈地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自豪感油然而升;另一方面,他们不敢正视自己日渐成熟的身体,甚至担心自己不正常,于是他们常常偷偷地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在镜子面前一遍遍地审视自己,并把自己的身体变化与同龄人暗暗地比较,也就是心理学上称之的“第二镜像阶段”。有个女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在一次洗澡的时候,我偶然发现胸部隆起了两个小包包,象妈妈的那样,心理忽然有恐惧感,觉得羞耻。我模模糊糊地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但我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呵!”因为内心纠织着太多矛盾的情感,中学生的情绪变得极为不稳定。许多少女多多少少是在拒绝生理成熟的阻抗情绪中跨入青春期的,如有的女学生通过窝胸驼背、束胸来掩饰自己的身体变化。个别中学生会把反抗情绪付诸行动,通过拼命的节食来扼制身体的成熟,以致患上“青春期消瘦症”,像个案中的张某那样。

典型个案2:王某,初二男生,因自小和有智力障碍的弟弟一同上学(同班同桌),受尽同学冷眼、嘲笑,性格极为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少言寡语,常呆坐,与师长交谈局促不安,学习成绩较差。

这是中学生常见自卑心理和社会适应障碍,因为自己有个智障的弟弟,使他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加之长期受到同伴的冷落、嘲弄,导致这种自卑心理日益加剧,进而根深蒂固,很难改变。性格的内向、孤僻和自卑又导致他的人际交往障碍,二者恶性循环,因此形成“公众场合恐惧症”,不管与师长私下交谈,还是在同学面前答题,都嚅嗫不清,局促不安。典型个案3:赵某,初三女生,一向品学兼优,升入初三后,因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耳鸣,有时伴有胃痉挛、痛经,记忆再现困难(常自诉脑子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紧张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本人也忧心忡忡。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赵某对考试过度焦虑,已患上“考试焦虑症”(又称考试怯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还妨碍了身心健康,导致低效能。如果不及时对症下药进行纠正、克服,将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影响升学。

二、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

1.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并复杂,由于青春期的原因,学生中的很多问题不愿跟家长和老师讲,长期以往,造成心理压抑,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

2.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和科目较多,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比较高,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3.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有效的处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新的环境适应较慢。

4.在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破坏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和生理、学习成绩和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

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是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因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就中学生心理障碍而言,还有很多表现,这里仅针对几例常见、典型的个案进行分析。

三、典型个案中引出的思考:

思考一:这些典型个案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据有关方面估计:“我国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明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为此,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偏差要及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毅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助人自助,教会中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思考二:在实践中,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

1.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学生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学生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2.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虽然具有这些轻度心理疾病的学生还能正常学习、生活,没有导致更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且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因此,我们更要给予认真的咨询与矫治!

思考三: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这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我们讲的“社会适应”是指具备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纵横交错的人类群体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具备处理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目前,许多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往往会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等心理障碍。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遗憾的是,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还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往往把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当作思想品质问题,甚至错误地给予行政处分,这是完全不对路的。

思考四: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子(女)三人结构的核心家庭,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掉了”。对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不少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大大超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与子女的“代沟”。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正如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施基安指出:“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强调家庭在消除心理困扰中的作用:“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实践证明,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作为教师应从多方面分析,创造性的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就能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孩子的智力应该同样重要!希望通过我们的思考和探索,能真正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中学生不健康心理表现、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而青春期又是人生中的一个激动而且混乱的时期。青春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素质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特殊的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疾风骤雨式的千变万化,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很容易产生

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我们必须对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不健康心理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因人而异,循循善诱。

一、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1、敏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已的荣誉。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已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2、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应该这样他说应该那样,以“顶牛”“对着干”的反常心态显示自已的高明、非凡。产生这种逆反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已当成小孩。为了表现自已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持批判的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手段、方法、地点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3、嫉妒: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已强时(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惭、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

4、幻想:青少年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工作、爱情等方面,挫折和逆境容易给青少年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已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已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有些青少年常常觉得自已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已,不接纳自已。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儿时生活环境,如父母离异,缺乏交流等导致孤独的性格,而青春期是生命发展过程中从成熟走向安全成熟的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增强,不愿服从父母,但又缺乏安全感,故感到紧张、不安、孤独无助。

二、中学生不健康心理成因

大量事实说明,青少年时期是不健康心理的高发期,各种精神心理疾病最容易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是因为这个时期人的能量代谢大,精力特别旺盛,容易形成异常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的骚扰,一方面是来自生理上的矛盾,如进入青春期后,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性激素分泌增加,第二性征发育,尤其是朦胧的性意识、月经来潮、遗精、手淫等问题,常常使他们出现不协调、不安全感,甚至陷入苦恼与困惑中不能自拔。

另一方面是来自心理上的矛盾。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亲子矛盾和“性的生物需要与社会道德准则的矛盾”。在亲子矛盾中,许多父母把自己的生存危机感、好强争胜等个人意志,强加于自己孩子身上。然而,他们善良的愿望却往往让孩子感到厌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健康心理。有关专家指出,家长期望过高,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方面,过度呵护、关心、干涉、指责,以及虐待、漠视等行为,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性的本能需求与现实环境的矛盾亦越来越突出,再加上性心理、生理卫生知识缺乏,“性”成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一堵难以逾越的“墙”。如果学生和家长、老师处理不当,也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其他原因还有活动能力增强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强烈的人格独立要求与现实对父母依赖的矛盾;强烈的物质、精神需求与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生理、心理矛盾,导致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如忽而愉快、忽而沮丧,忽而自我满足、忽而自我厌恶。加上父母、老师乃至社会都不能理解他们的这些变化,难以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双方不同程度的关系紧张,过重的学习负担等多方面的原因,使他们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过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使那些有个性缺陷或遭受重大生活事件打击的人,无法承受而致精神异常。

三、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策略

针对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家长和老师要多关心他们。理解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特殊变化,像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学业一样,去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健康是不可忽视的。学校和每个家庭,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掌握一些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如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请专家举办讲座,以及为他们提供《青春奥秘》、《少男少女手册》等科普书籍阅读,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现象,帮助他们消除迷惘、焦虑和无助感。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用理想和道德意志支配自己的行为,淡化对生理欲望的追求而专心求学。再则,要指导他们科学用脑及培养良好的情趣和性格,使他们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需求,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学会调节和疏泄不良情绪。还有就是要设

法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他们创造和谐的男女交往环境,组织男女学生参加跳集体舞、郊游、体育比赛、读书讨论等集体活动,以满足他们与异性正常交往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家长,要学会与“蕴床期”的孩子友好相处。在给予孩子足够关注的同时,还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做到既注重孩子自主性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社会规范,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若必须行使父母权利时,也应向孩子说明必须这样做的理由。

概括起来,父母要想既管教好孩子,又能与孩子友好相处,就必须遵循“引导但不强迫,关心但不溺爱,理解但不放任”的18字原则。这一点对青少年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创造出良好的亲子氛围,避免亲子关系不良和管教不当,给孩子们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才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才能帮助他们安全地度过“危险的花季”。

下载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全)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稳定程度、自我价值体系的建立水平、人际关系是决定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对学习的适应......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测量量表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测量量表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5则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稳定程度、自我价值体系的建立水平、人际关系是决定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对学习的适......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共5则)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 身体健康,智力正常 2、 情绪乐观健康 3、 意志品质逐渐健全,自制性强 4、 人格逐渐完善独立,个性品质良好......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八[五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八“自”方针是什么? 一、 自知:找到自己的盲区,了解自己,不自大、不自卑,准确的定位自己!二、 自醒:时时自己提醒自己,做到自己苏醒,有一个时刻提醒自己的朋......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一、性格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人的性格与人的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良的性格不仅有损于个人的人际交往,而且也是各种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的潜在温床......

    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

    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 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 年级______ 下面是有关你近来心理状态的一些问题,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

    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卷.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题 测试说明: 对以下 40道题, 如果感到 “ 常常是 ” , 划 √ 号; “ 偶尔 ” 是, 划△号; “ 完全没有 ” ,划 ×号。 测试题: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