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建议读后感、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读了给教师的第一条建议,回忆起遇到过的这样、那样学习吃力的学生,再次体验到了自己的浮躁、经验不足。由于浮躁,只重视了自己的教案设计,对学困生的关注仅仅停留在了不停的督促完成学习任务,而不知道在学困生的眼中,学习好像就是不能完成的任务。有多少“体力不支”的学生在教师的重压下,在学习的体力透支时,失去了信心、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勇气。看到这样可怕的结果,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要加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学困生的听课状态、还要关注他们的每一点滴的进步。
第二篇: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认真品读了魏校长推荐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这本书给我留下阿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雷夫先生为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付出了努力与艰辛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成功无捷径的真谛。雷夫先生每天为了自己的学生早上三点多从家里出发,倒好几次车在早上六点多赶到教室,晚上六点离校。节假日还带着学生到学校去上课,这些都是免费的。他那所谓的“魔鬼式训练”,都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出于对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爱好孩子是很容易的,但要爱那些调皮的孩子,就真的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了。对于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态度,雷夫先生都是不放弃,不抛弃。其次就是教会孩子善待他人。雷夫先生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首先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他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书中他从教的小学处于一个充满贫穷与暴力的地区,56号教室里的孩子大多来自移民家庭,成长的环境并不好。但这些孩子经过雷夫的教育,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在他看来尽管教书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是的,自古瓜儿苦后甜,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反思我们的教育,真感到汗颜。
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学生犯错的时候,如:学生没写完作业或忘记带作业、与同学闹矛盾、不遵守纪律„„当这些事情发生时,你会怎样处理?我以前的做法是——严厉的斥责、批评。但效果却是差强人意,这些错误学生还是屡屡再犯,甚至是变本加厉。雷夫告诉我们当孩子们犯错误时,并不可怕,而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这时,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斥责与批评,而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正确的引导。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是呀,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那些发展慢的学生,我们只有爱之切,才有可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才能冰释他们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地去寻找失落的绿洲,才能使他们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虽然只看了书的一半,但让我感觉到:书中到处洋溢着一个“爱”字。虽然我也口口声声地说,我爱自己的学生。但看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我自愧爱得还不够深,没有用心去真正地爱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雷夫老师对学生的爱,随处可找。它让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真正地把自己与教育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把一切都献给了学生。爱,让我觉得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需要真诚地、用心地去爱学生。才能创造出与雷夫老师一样的奇迹。
宋年华
第三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姜兆艳
说实话,我本以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寒假里,为了陪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我随手拿起老公从学校借来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当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如此忙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第四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几天,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虽然我读的还不多,但这位教育大师的一些教育思想以及他不懈的教育实践,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全书共分100个章节,对现在的我来说每个章节都是神奇的。特别是第33条“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和第22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中的每一句话都令我久久难忘,不断地探寻着、思考着。
作为一名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我有着满腔的教育热情,浑身充满干劲儿,当我想到自己走上三尺讲台,拥有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生时,心中涌起阵阵的莫名的激动之情。可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神圣的,我所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渴望求知的孩子们,怎样才能真正挑起这个重担?“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点燃了我心灵的火花。其中特别强调了新教师应该每月至少读三本书,并细致地讲解了这三本书的类型包括:(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文中还强调了对新教师的几点要求:
1、每过一年,都争取让自己的科学知识变得更丰富。当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会“薄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一辈子都在备课。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课堂的中心将不再是对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应当努力向它攀登。
2、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出来的教师,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做到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心理,贴近他们的心灵,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3、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在学校工作的每一年里,都应当使你的教育劳动的“工艺实验室”不断地充实起来。教师必须不断思考、发现、积累供全班学生和个别学生使用的大量习题和例题,并且能巧妙地在对学生进行个别作业时使用这些习题集。
我很庆幸自己在没有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前就读到了“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这一条内容,我想它将成为我毕生追求的教学目标之一。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孩子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这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如果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也许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多么朴实却又深刻的话语呀!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呢?读了本章节后,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激情影响每个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都应表现出你
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充满激情的课堂,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轻松的课堂气氛,丰富的背景补充,与学生交流时的积极状态„„都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我热爱这个学科,这个学科太有意思了,我从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收获很多,你也会情不自禁地爱上这个学科的,跟我一起交流探讨吧!”即使你没有亲口说出这些话语,只要你有这种想法,这种心理状态,在你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会自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2、努力备好每一堂课。我们在备课前,既要静下心来钻研教材,又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的语言素养好,他上起课来会很轻松,学生听得也明白,相反,语言能力差,不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和这门学科。充分的备课和巧妙的语言设计能让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3、用爱播种每粒种子。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我的心理学老师曾经给我们介绍过一本叫《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的书,我也大致浏览了一下,还记得里面有这样几句话:蹲下来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如此美好,蹲下来你会发现孩子的心和你那样贴近。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我们应该经常在课间和学生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一起游戏,慢慢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我们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们,近而喜欢我们的课。
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拥有属于他的灿烂天地!“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孩子像向往幸福的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 说得多好呀!作为一名教师,能使自己的教学达到这种程度,那将是无比幸福的事情!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启示和震撼。这本书我要一直读下去,反复的读下去,吸取书中的精华,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五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书籍------人类的朋友,人类进步的阶梯。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更是给我们教师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书中谈到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例如:<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鲜明而生动地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
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又如<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据说鲁迅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使每一个接近过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心里。
四、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
总之,读过这本书后,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次类的书籍以资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