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进行《中学反思型教师培养的研究》课题实验,通过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策略,做好资料的积累、研究等工作,现对本课题做阶段性总结。
我参与开展课题实验近两年,学生牢固掌握了学习生物方法,并运用于课外阅读中,收效明显。学生能够自觉自愿的阅读课外书籍,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每天回家做完作业自觉看书,不须提醒。
一、上好课
本人的先天营养不足,我深深地知道自己课堂教学水平还不够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本学期,我重点学习名家名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领悟其中的精髓,汲取其中的营养。每天,不管多忙,早晨,我总是要看一看教学设计(尽管这个教学设计抄来的多),及早写好小黑板。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终于得知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对于一堂课来说是何等重要(以前,总是因为忙,这方面做得不到位)。正因为准备工作充分,上课时就成竹在胸,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活泼,慢慢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生物课,生物课堂上经常有学生愉快的笑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他们的天性蓬勃起来。
二、写好随笔
我喜欢带着自己的脑袋去上课,课堂中一有高潮、一有失败、一有火花,我在课余就及时总结、提炼、反思、记录„„这一学期,我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经历,撰写了十多篇有质量的教学案例和随笔,并且许多的案例和随笔还公开发表或获奖。
三、认真学习
勤于学习是我工作之余的爱好,一有空,我就拿起学校订阅的、自己购买的理论书籍看,看到精彩处,能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思考或者摘录,这学期,我看了薛法根、于永正等多名特级教师撰写的书并好好琢磨。
存在问题和困惑:
新课程下如何把握生物学的发展?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又如何在自学点拨这个环节有效的体现出来?
在本课题实验中我还将不断探索、实践,从而有效的运用“反思”型结构的每个环节,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有收获,也有缺陷,我在个性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得还不够,将在今后的工作继续探索!
第二篇: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吴则广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又接近尾声,我作为《构建和谐课堂,减轻农村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策略研究》课题组的成员,现将本人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制订计划,加强落实
开学初,根据学校课题组计划制定个人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并在工作中围绕本学期“构建和谐课堂,减轻农村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落实。并取得很好的成绩,本学期是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课题研究成果,已经初见弥端。
二、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一学期来,本人积极参加课题组的集中学习,撰写学习心得,钻研和谐课堂、学生减负”的理论知识。通过听课、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网络收集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课题研究水平。
三、本学期课题研究成果
本学期在课题研究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1、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每月按时参加学校的课题集中研究学习和集体备课活动,并认真撰写学习笔记。
3、根据课题组制定的研究计划,本人认真准备课题研究课,及时听取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不断地使自己上的课体现自己的研究意图。同时积极学习其他成员的课题研究课,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4、跟踪观察学生个案,并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在课堂和课后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每月都在详细做好观察笔录。
5、每月及时把科研进展情况和个案分析发表在课题组邮箱内,以便课题组老师们共享。
6、在课余和休息时间浏览课题组其他成员老师的课题资料,互相学习沟通。
三、及时总结,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课题研究课,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开始,我能积极参与上课、听课和评课活动。一学期来,我能积极参与课题组的上课、听课和评课活动。本学期,我上课题研讨课一次,并能提前把研讨课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上传到课题组邮箱内,根据课题组教师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后,我能虚心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方法研究的点点滴滴。对于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研讨课,我也总能认真听、认真记,诚恳的评价,撰写听课感受。通过评课、上课,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
四、对课题研究的一点思考。
1、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还要认真学习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研究水平。
2、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有了些眉目,但还是有些棘手,有时候还会糊涂茫然,思路不够清晰。
以上两点是我以后要努力做好的。
短短的一学期很快过去了,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已经结束,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将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力求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第三篇: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国家教育部发展与创新子课题
悟于心田流于笔尖——绘画日记对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
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随着学期末的临近,本学期我所承担的课题研究工作也即将结束。一个学期以来,本人认真落实学校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制定切实有效地措施,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现结合本人研究实际,总结如下:
一、研究目标明确
开学之初,学校下发了课题研究总计划,明确了本学期的研究总目标。根据总目标我进行了分解,制定了自己的课题研究目标。通过分解制定,我明确了自己研究的目标,确保了本学期个人研究计划的落实,同时也为后期研究提供了方向。
二、计划落实到位
为使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学期伊始本人依据学校研究计划,制定了自己的个人研究计划和个人研究进度计划。对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研究措施和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制定。保证了本学期个人研究各项工作的落实,也遵循了课题计划管理的原则。
三、研究措施得当
为切实做好课题研究各项工作,在个人课题研究计划中本人制定了以下研究措施:
第一、制定严格的教学进度计划;
国家教育部发展与创新子课题
第二、扎实上好每一堂课题研究实验课;
第三、做好课题研究反思;
第四、学期末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总结经验。
通过上述措施,本学期的个人课题研究各项工作均已落实到位。
四、活动开展顺利
本学期,我积极参加了课题组的各项研讨活动,上了课题研究汇报课,并进行了听课、说课和评课。利用课题研讨活动,把本人在课题研究实践中的困惑带到集体来解决、讨论。在讨论中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交流教育教学方法,并把自己的或和他人讨论的观点对比、提炼、内化运用到课题研究中来,较好的提升了自身素质。
五、存在问题
1、本人科研能力有限,造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授课思路相对狭窄。在后续课题研究工作中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更好的为课题研究服务。
2、关于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太少,在课题研究中产生的迷惑,无法及时查阅到相关资料予以解决。
参研教师:褚玉东
2010年06月
第四篇: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差异性教学
在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等应用能力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但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之间的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农村山区学校,由于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差别,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的程度差距也很大。在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已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有的学生却还没接触过计算机,像这样的班级,如果按统一的要求进行教学,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饿得慌”。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才能解决当下的两难问题。
一、因材选材,按需配给
1.制定多元的教学目标。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困生只制定情感目标――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对于中等生则制定大纲要求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优等生则制定提高目标――在提出任务后,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和综合应用。如教学《从剪贴画里找朋友》这课,学困生只要求掌握情感目标――“了解剪贴画的概念,初步了解 Word 字处理软件中对图形的处理”,中等生在掌握情感目标的情况下还要完成基本目标――“如何插入剪贴画的方法”,而优秀生则要进一步探究提高目标――“学会调整剪贴以及设置剪贴画版式”。这样多元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所有学生更好的发挥潜能。
2.设计弹性的教学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教师善于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让教材变得更符合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制作课程表》这课时,我制定了和学生三个层次相对应的三层任务,第一任务――“知道课程表的结构并插入表格”;第二任务“插入表格及合并和拆分表格”;第三任务“插入表格、合并和拆分表格还要绘制斜线和表头”。再比如教学《用键盘符号构图》这课时,我要求学困生能认识双字符键并在记事本中输入就行了,中等生则要求利用学会的符号输出课本图1-1的表情图,优等生不但要学会输出表情图还要自己创编有趣的图形。这种有弹性的任务,能够适合各层学生的需求,让各层学生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符合全体发展的教学原则。
3.以学定教,有的放失
二、小组合作 共同成长。自古以来就有人提倡合作学习的观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是说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因此期初我按照“组内质异,组间质同、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良好的合作小组。小组的规模安排在5~6个学生左右,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且各组间学生的成绩,能力尽量平衡。教学时教师可在学生已明确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将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提出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比如在教学《制作课程表》这课时,“调整表格的行高和列宽”的方法是多种的,但结果是唯一的。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提示:从菜单栏中的“表格” “自动调整”或“表格属性”中寻找答案,而另一种手工调整的方法则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者教材提供的方法、自己尝试操作、同学间互相帮助、请教老师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的操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巡视和个别指导,引导学生归纳方法,最终完成作品的制作。再比如,在教学《制作简单表格》一课“插入表格”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和同学说明插入表格的方法不止一种,比赛哪个小组找的方法最多最快,学生根据书本上的操作方法去自主探究,找到方法的学生按照一贯方式向组长报告,并继续探寻不同的方法,组长统计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组员已经学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菜单栏、工具栏等窗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最后通过小组汇报,演示,交流等方法,完善各自的作品。这样通过动手探究、小组合作,有效避免了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
1、伙伴教学 互帮互学。伙伴教学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便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班上有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就是“小老师”的人选。“小老师”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吃不饱”的学生有事可做,就不会因为觉得“都会了”而去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吃不了”的学生也能在这些“小老师”的帮助下,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在教学《制作月历》这课的设置单元格的“线型”、“颜色”、“宽度”以及“边框和底纹”等操作性强的任务时,优秀生能力强、接受快,任务很快完成。这时我就表扬他们,并让他们当 “小老师”,协助“差生”完成任务。期间我只需在旁边兴风作浪――采用多种方式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小老师”不断产生,同时鼓动小组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产生的“小老师”多,哪个小组就加分,这样随着“小老师”的不断产生,教学任务也就慢慢完成。这种做法能够调动优差生两头的积极性,而不致造成信息技术课堂中优生在玩,差生也在玩的窘境。事实证明同学间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师生间的“教学”效果。
2、培优补差,取长补短。为弥补班级教学的不足,加强辅导就成了满足学生个别需要的重要途径。按照西方的“掌握学习理论”,以群体教学为主,辅之以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使更多的学生达到优秀。培优重在拔尖,补差重在提高,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困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受到重视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上应有意识给学生制造机会,可以从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活动多方面入手,提高优、差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比如 “照葫芦画瓢”的基础操作或者较浅显的问题就让学困生来完成,中等生给予订正,优等生则作出评价。最后还可以利用兴趣班学习时间或课余时间为优等生和学困生“开小灶”――分班学习,让优等生学习一些有难度的拓展性的技能知识,如FLASH动画还有简单的网页制作等;而让学困生只学习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如WORD字处理软件文档处理和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绘画,这样各尽其才,优生吃得饱差生也吃得好,满足了各个群体的需求。
三、以生为本 科学评价
1、评价标准多元化,使评价更具人性色彩。评价是评定学生学习及发展的质与量的全过程,既要考查学习结果更要考查学习过程。为此我们要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教学评价,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实现分层评价和评价的个性化。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并肯定点滴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逐步走向成功;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揭示不足,指明方向,激励其积极上进;对优秀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如纪律差的学生上课时能安静地听课,教师就应给予表扬。而优秀学生发言积极、主动探究,教师也应通过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给予及时肯定。这样采用不同标准评价学生,给他们提供了更多成功的机会,体验更多成功的乐趣,就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健康成长。
2、评价方法多样化,使评价更具全面性。新课程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中强调,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此评价方法必须打破将计算机操作结果作为唯一评价尺度,要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情感体验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1)及时性口头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因受时空限制,教师一般通过口头评价贯穿在教学活动中。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而且发挥的效果比较直接、明显,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重视老师对他的评价。如在兴趣班进行的PowerPoint初学制作幻灯片时,我不断用语言激励,一会儿表扬甲同学插入的图片很漂亮,一会儿夸奖乙同学选用的艺术字很有有特色,一会儿又赞赏丙同学制作内容很有创意,不断满足学生成功的心理需要。学生在浓厚的激励氛围中,信心十足,创作欲望不断膨大,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想象的翅膀驰骋万里。
(2)学生互评。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而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当然学生刚开始评价语言可能不够恰当、合理、有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
(3)“效果评价”。即用课堂活动评价记录表进行自评。教师为了能更系统地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先制定课堂活动评价记录表,发给学生,定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活动情况做测评记录,并每月将表格收上来,根据学生的自评,给予月评价。通过该表的使用,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有所了解,并能对自己不断进行自我总结,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自评,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学生,并对学生的评价有信息依据,使今后的工作更有目的性,更有成效。
总之,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的智慧因学习而丰沛,生命因教育而充盈。
第五篇:日记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日记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才能切实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一直以来是我们在实践中困惑的问题。“新课标建议我们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与表达,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我曾在作文教学中耗费了不少功夫用来指导、批改和讲评,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打开学生的作文就会发现,仍然有生编硬造,内容平淡的现象。而学生的日记却比作文的内容写得真实,在一定程度上能表达出学生真实而朴素的感情。于是我进一步研究了日记与作文的关系,认识到生活日记是学生热爱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积累生活的表现,也是擦亮文笔的磨石。但是由于以往对学生的日记关注不够多,加上学生普遍懒得动笔,没有写日记的积极性,日记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这不禁使我想到:如果能在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笔以及不断积累生活、不断琢磨文思文法的习惯,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于是我确定了自己的实验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生活日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希望能把学生的生活日记与课内作文结合起来,在实践与探索中总结方法,积累经验,找到切实可行的、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
但是在课题计划实施之前,虽然有教研员的指导和领导的支持,我还是很担心的。因为当时面临着很多问题,比方说: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写;怎样指导学生把日记写好,能坚持写;怎样把日记和作文结合起来等等,课题计划中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只是预想出来的,实践起来会怎么样都还是个未知数。
二、研究的过程
当我向学生宣布有关本学期将开展写日记活动后,学生有的兴奋,有的惊讶,有的茫然。写啥呀?怎么写呀?写的日记字数少点行不行?我的日记不想让别人看怎么办啊? 学生七嘴八舌的问我。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五法。
(一)欲擒故纵
陶行之老先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于是我要求:只要你不编造不抄袭,可以“随心所欲”。日记可以发表在公开的日记本上,也可以写在私密日记上,随自己的心情就好。”学生紧张的情绪马上放松了,最不爱写日记的袁满也兴奋了,自言自语说:“哦,这么简单啊,行,我也能写了!”就这样,学生们毫无压力的兴致勃勃地寻找生活题材的时候,已经是开始关注生活,开始积极思考了。
(二)润物无声
学生每天的日记按要求只选取三分之二评改就可以的。但是我无论多忙,每一篇日记我都要仔细阅读批改。开始几天,我注意看内容,发现学生除了写游戏就是帮妈妈做了什么,再不就是如何写作业,写完作业看了什么电视,看完电视就睡觉了等等,有的学生好容易找到题材却写的跟造假的似的。针对这些问题,我鼓励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脑想。做生活的有心人。我抓住每一个机会,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感悟生活,遇风则风,遇雨则雨,遇事则事,遇景则景。记得去年4月23日上午十点多,我们正在上课,窗外下起了雪,大片的的雪花在窗外飘飞,落到地面上又很快的融化,把地面滋润的黝黑发亮,来不及融化的挂在树上,粘在枯草上,真的很美,于是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投入到雪中,有的学生说:“哦,像棉花糖一样,”有的说:“哇,雪花落在脸上,真爽啊!”还有的说:“雪把我的运动鞋变成皮鞋了又黑又亮了!”引得学生开心的大笑起来。我趁机引导学生从天空到地面,由看到的到想到的,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感受雪的美丽,并且自由表达这场雪独特的美。我随口吟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刚一出口,就有学生抢着说出后半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下提醒了学生,有一个学生大声说:“还有呢,毛泽东的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学生情绪高涨。平时不太爱表达的毕玉也若有所思的说:“哦,看来雪也是春天的使者啊!”就这样样抓住机会,既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又引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看似随意,实际上是有意暗示学生去选择有意义的内容。不用我说,当天的日记都写的是雪,虽然写得内容有的侧重描写雪中的情境,有的侧重写雪后的美丽,有的侧重雪中的遐想,但是都表达了对春天里雪的特别的爱,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新闻中的热点事件,我和学生交流过的许多感人的事和有关话题也都被学生收进了日记。
学生逐渐学会了选择材料。学生写出来的日记或多或少的出现错别字、病句,流水账也不少,于是我忍不住要告诉学生他们写的日记的问题所在,“这个字写得不对”,“那句话表达不准确应该改”,“你这个文不对题了 ”等等类似的话刚说出去,就会发现,不是这个低头了了,就是那个一脸茫然,还有的干脆第二天不交日记了。到第二周时,我简直快要崩溃了,但是冷静下来再想,是不是我急于求成,方法不对呢?我一边反思自己的行为,一边读书学习,在内心不断强化那些教育教学理念,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乐于写,总会有进步的,就像春天那又小又丑的青果总要汲取了日月精华,等到秋天才会芬芳诱人的。我改变了以前的方法,对于过于简练的地方教学生学会“添枝加叶”来修改;表达不清楚的地方,面对面的探讨,保持态度亲切,让学生敢于表达清楚。修改做不到面面俱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我按计划有侧重点的进行,希望学生既能够有所提高,又不至于感觉到自己的日记太糟糕。这一点我做得很小心。但是很快发现,无论我的态度多好,一味的帮助学生修改,学生并不是很高兴。于是我研究了学生的心里,改变了策略。鼓励学生自习时间阅读修改自己的或同桌的日记,我批改的重点是指出学生日记中的闪光点,如准确的词语、经典话语,模仿来的段落创造性的发挥等等,我都给出标记,以示认可和赞扬。如果日记内容生动感人,立意独特,思想积极健康,我就在日记下面写上鼓励的话,如果日记中流露出消极思想,我就写上对他的理解和期待。
当学生拿回他们日记的时候,我总是对学生认真地说,“题目不错”,“你今天的日记让我很感动”、“你还会进步的!”、“你日记的结尾含义深刻,我很欣赏”等等„ „学生听到这样的话,绝对有成功的感觉,这从他们得意的表情就可看出。这促使我也更加愿意给他们戴高帽子。在总结日记情况的时候,我会说 “谢谢你们把自己的感受和老师分享,你们每个人的日记都能让我感到惊喜,有的日记不仅内容非常有意义,我还从日记中看到了你们诚实善良的心。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但是这么说了之后,学生自然很开心的朝着这个预期目标努力。比反复强调“要语句通顺”“要内容真实”“要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话效果好得多。慢慢的,学生不仅对写日记写作文甚至对其他方面的学习都充满了信心。
(三)日记分享
在第三周时,学生已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了,而且进步很大。最明显的就是错别字日趋减少,无论写什么,表达的得都比较清楚了。但是局限在师生之间和同桌之间的交流,学生的收获是很有限的。日记分享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日记分享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优秀日记的评选,另一方面是优秀日记的阅读。评选优秀日记的过程是“一读、二品、三评”。“读”就是选择自己最得意的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日记朗读;“品”就是阅读后大家来品评。可以给出修改建议,可以对日记中的人或事作出评价,还可以赏析精彩片段;“评”就是学生投票评出优秀日记和日记成长之星。
每周评出的优秀日记编入《优秀日记选》,并将《优秀日记选》在学生间传阅。学生在读的时候还是发现了细微的问题,来找我修改,我就把这个机会留给读者和作者,鼓励读者和作者经过探讨、切磋后,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允许学生在日记上圈点,谈感受,写评语。这样我轻松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增强了,而且逐渐养成用心写、认真读、反复琢磨、细心修改、品评赏析的好习惯。日记分享这几个环节学生非常喜欢,后来我调整了计划,把日记分享每两周一次改成每一周一次了。
时间长了,学生感受到生活日记是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且每个学生在日记分享中无论是给同伴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是被评上了“日记成长之星”,还是给优秀日记写评语,都使学生进步的同时产生成就感,心灵上得到了满足。
(四)迁移引导
在作文课上,我鼓励学生运用生活日记中积累的材料。有的日记稍加改动就是一篇特别好的作文。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日记与作文的密切关系,懂得了生活日记不同于作文,但是日记和作文都源于生活,都是表达我们真情实感的工具。后来学生的许多好作文都是从生活日记中受到启发写成的。甚至包括神奇的想象,美丽的童话,简短的寓言,儿童诗等。如《孙悟空大战如来佛》、《我是老虎》、《狐狸和乌鸦系列童话》、《淘气的雪》。
当生活日记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之后,我把语言的积累和训练提到了重点。因为有时候学生真的是找不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一方面继续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坚持写读书笔记,另一方面开展“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语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电视广播以及身边学习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的日记里经常出现名言警句和小品里的经典台词。
三、研究的成效
(一)教学相长
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爱上了写作,养成了勤于动笔的好习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提高了。对学生而言,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发表日记,成了兴趣爱好;修改日记已经成为习惯,日记分享也成为学生心灵沟通的需要,推荐日记为学生走向成功搭建了桥梁。每名学生都写了厚厚几本日记,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学生们经常会对我说,他们老了的时候,也还会拿出这些日记来看的。而那两本《学生优秀日记选编》也受到在校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伴随着学生们取得的这些成绩,我也有不少的收获。不仅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作了读书笔记,撰写了计划开题报告、阶段性总结、以及其他过程性材料。研究了“指导学生写好生活日记的方法和途径”,“调动学生写作热情的方法和策略”等问题,积累了部分教育教学经验,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同时,我自身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反思总结
回想课题的研究过程,感到课题研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这个课题研究来说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许多方面还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许多有价值的案例和有关思考,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及时记录下来,在努力实践之后,才发现积累下来的材料太少,当要把实践中那些零散的材料整理总结的时候,又感觉自己是那么力不从心。但是当我把实践中那些零散的材料整理总结后,我深切体会到课题研究促进了我的学习和思考,使我总结出要指导学生写好生活日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开始时适当降低要求,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2.平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特别的关注。3.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要抓住生活契机。
4.辅助学生修改时一定要讲究策略,与学生交流时态度一定要真诚。
5.必须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保持学生写作热情。6.定期开展日记交流活动,促进能力提高 7.引导学生有效地把日记和作文结合起来。8.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生动活泼的语言是写好日记和课内作文的保障。
经过三年来的实践,我觉得作文应该是通过一种生动的再现,把事实展露出来,使别人倾听或阅读之后,能得到同样的印象。但能做到这样并不容易。除了有真实的生活,语言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主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并且能够运用到作文中,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同时,在课题研究中,我还要多读书多记笔记,勤于思考勤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