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范文)

时间:2019-05-15 02:0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范文)》。

第一篇: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范文)

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我深入考虑过我为何要入党的问题,如果在校期间,有幸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想凭借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创新能力与精神品格去应聘,而不是靠关系。我之所以想加入党,完全是想要一个更大的空间发展自己,施展自己的抱负,增加将来为家乡、为社会、为祖国的团结与富强的能力。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如果可以得到适时适当的挖掘与培养,就有大放异彩的时候,而这些,是需要党组织一步步的带领和指导!

此外,经过这一学期的党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虽然我已顺利结业了,但它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从小家长就告诉我”学无止境”的道理,对于那颗我向往的红五星更是如此,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将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实现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我为自己能靠近党而跨越出第一步十分骄傲,也为自己的表现能被党组织认同而高兴,同时更是对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促进和鼓励.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拥有她-神圣的红五星,为她的光彩负出自己的一份责任。

同时,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需要牢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八荣八耻”荣辱观,并且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专业学习上有所建树,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应该按照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按照党的要求,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增强做好实际工作的本领,而且要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铁的纪律,这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党的先进性的标志。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要以实际行动来加入党组织。必须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认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在校期间掌握素质提高。时刻从严字要求,了解社会发展,对学校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根据要求锻炼身体,心理,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尊重领导,维护集体荣誉。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在学习生活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动力。懂得干好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加倍认真负责,努力向党员同志看齐,缩小同党员同志的距离,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最后,我将对照党员的标准找出自己的差距,以高度的自觉性,正确的认识自己,严于剖析自己,坚定信心,执着追求,使自己更快的进步,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我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做什么大事,只是在默默坚持,不愿放弃,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苦难并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一样,只要我们自己不小看自己,不放弃自己,就没有人敢小看和放弃你……

这份思想报告,是想表达自己的对未来生活的展望,以及承诺和激励自己在以后的学习时光中继续努力,不断充实自我,请党组织考验我!

此致 敬礼

汇报人:2011年12月8日

第二篇: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1客观性的事实依据。社会问题具有客观意义,社会问题的客观性其一是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不可否认,他都是客观存在。2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社会问题具有意义,引起社会问题的现象通常是一种”公共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3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和社会规范。具有主观方面的意义,这里指社会成员的直觉判断对界定社会问题起着重要问题4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人在现实生活中,行为具有社会目的性,行为是有主观意志支配的5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社会问题的热宁被认为与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关,社会问题的发生由社会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社会性的,涉及整个社会生活。

二、社会问题界定的环节或过程.1、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利益受损集团是指直接受到某类社会问题伤害的对象。他们对某种社会问题感受最深,往往最早发出呼吁。

2、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对社会问题敏感度较高的社会群体通常包括:记者、社会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等

3、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某些社会现象能否别界定为社会问题,或能否被当做社会问题来看待,关键在于广大社会成员对这一问题的反应和看法。

4、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当某一社会现象呗相当多数社会成员看做社会问题,在心理上形成压力和不安全感,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5、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最后将某一社会现象界定为社会问题=题是在所难免的c许多社会问题并不与社会制度有着直接的关联

六.社会结构:指社会体系各成分之间,由阶级和其他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劳动分工以及社会利益的性质决定的,稳定的、有条理的关系网络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变迁1.从社会结构主体的角度来理解(1)原有的阶级基础上分化出新的阶层。(2)新生的阶层发展较快。(3)不同阶层、利益群体间的社会差异将有所扩大。2.从组织结构主体的存在方式老理解。组织的性质和作用开始变化,组织自主性开始增强,组织开放度增加,体制外资源丰富3.从社会结构主体的存在的空房间形式理解。二元城乡结构在地理上区域边界模糊4.从社会解雇主题的互动关系的秩序来理解。转换中的制度结构矛盾突出:制度冲突、软弱、滞后。在转型期出现制度松散状况,使群体、个体的活动具有更大的空间,在发挥自主性和更具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无序现象及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使社会问题更加突出。5.意识形态结构转变。转型期价值观念由单一取向到多元取向;社会成员独立思考、自我抉择的自由度增加;第三,新旧观念冲突剧烈。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特点 :1.交错性。在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之间的位置与关系远没有顺利和整合,带有转型时期特有的新旧要素的矛盾冲突的特征。2.伴生幸。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某些社会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是现代的半生现象,具有共性。3.复杂性。社会问题产生与时间和空间两个要素有关,发展的不平衡使矛盾更加错综复杂。七.失范行为的总体特征与趋势表现1失范的数量增6)吸毒形式半公开化7)吸毒地区扩大化8)城乡具有差异性9)对毒品认识程度有空白10)复吸率较高。

一、吸毒的社会原因1.好奇与被诱惑是吸毒的主要原因,这与吸毒者个人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2.贫困与吸毒是相依相存的怪胎3.心理压力促使人吸毒4.吸毒的外部诱惑因素是强大的2、吸毒的危害(1).吸毒是对自我身体的摧残吸毒眼中一直身体的正常功能,免疫系统水平大大降低,抵抗力十分薄弱;吸毒过量会引起急性死亡,不洁净诸社会传播肝炎,梅毒,艾滋病等。(2).吸毒是对自我心理的扭曲他们感兴趣和关心的只是毒品-陶醉-毒品-陶醉这一过程,吸毒者以单上瘾意味着精神支柱的倒塌,就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成为家庭的负担和社会的隐患。(3).吸毒会引发大量社会犯罪当前系度问题是诱发其他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的温床,吸毒人员以贩养吸,以盗养吸,以抢养吸,以骗养吸,以娼养吸的现象严重。

十一1.青少年犯罪:指青少年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行为后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损害了其他人的正当权益,一招法律应当受到制裁的行为。2.不良青少年问题:指青少年在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社会亚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不为社会主文化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是一种道德行为及社会责任感的失范。3.不良青少年思想与行为特征:1)道德法制观念模糊,缺乏判断能力2)畸形的需要结构,错误的人生观3)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辛苦。4)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5)思维的片面性,情感的情绪化 2.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1)闲散青少年成为犯罪主体劳动力。4.失业群体的特征1)个体特征:下岗职工的文虎程度较低,职业技能不高2)经济状况3)思想状态大多数下岗职工处于一种茫然无奈 情绪低落的状态 在心理上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对现实不满,埋怨领导无能,政府不关心。4)职业期望失业下岗人员大多数迫切需要就业

5、原因 a、劳动力供给状况

1、新增劳动年龄人口。

2、城镇企业富余人员的释放。b、劳动力的需求状况

1、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

2、产业结构变动因素。

7.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政府:1 解决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的增长 2 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3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当务之急,为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保障,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我国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社区 :1 改变失业管理措施 2 组建劳动服务公司 3 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个人 :1 只有靠实力不断提高素质和转变观念才能应付挑战,抓住机遇,因此每个就业员必须学会储备知识 2 转变就业观念也是实现就业的关键,一是破除等、靠、要思想,自主就业,二是破除等级和爱面子思想实行反串就业,三是避免因循守旧,要创造就业。

十四.1.反贫困至少包括三层含义1)从制度、规范的角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使其能够生存下去,在中国就是建立和完善一个规范运作的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是反贫困的起码底线。2)从体制和政策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减少贫困人口在转型期遭遇的社会剥夺性,谋求并付诸行动准备解决的,通常是有组织的权力者群体。

6、解决社会问题开始。当某一问题被界定为社会问题出现,得到全社会首肯,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议事日程便提出。

三、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的区别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成员所关注的某种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关心、评论,一段时期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1)它是社会利益的聚焦点 2)它是社会成员的疑虑点3)具有多样性和周期性4)具有社会评价的多义性 3.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一直存在,时效性2)性质不同(社会问题一般都是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对社会发展积极作用的新鲜事物,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丑恶现象)3)表现形式不同(前者是显性,隐形,即客观存在,但没有引起社会重视;后者是显性)4)涉及范围不同(前者关注公共麻烦,后者可以是个人,新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5)研究者不同(前者是社会学者凭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凭专业兴趣选择研究,作出解释;后者是新闻工作者凭敏锐新闻嗅觉,感觉到某种社会现象重要性,大量报道引起关注形成社会热点)

四 1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1)社会问题是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几乎与人类社会同事存在(2)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时间上的特殊性,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3)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4)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不同的2.对社会问题认识的相对性1)时间差异性:人们评价社会问题的标准是变化的2)国情差异性: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是有差别的3)群体性差异: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利益群体,职业群体等准群体)在对社会问题的认定上是有所不同的3.社会问题的分类(1)结构型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主要不是有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某些制度性、政策性因素引起的。这类社会问题是各个国家都会遇到的,具有普遍的意义。正是社会转型为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2)变迁型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与本国的政治经济问题纽结在一起。(二元社会结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进城,环境污染,家庭解体)3)越轨性社会问题(属于个人行为偏差,诱发原因是个人因素a一般性的越轨问题b严重的越轨性社会问题如社会犯罪)

五、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方针

1、坚持国家、社会和群众力量相结合的方针。(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力量、发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基本力量)

2、坚持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针。解决问题一部分主要依靠物质帮助,但也需要适当的精神支持和思想教育

3、坚持整体协调,综合治理的方针。很多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些社会问题的起因比较简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牵涉到许多方面,需要统一协调,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1、社会规律性原则。社会问题必须负荷和遵循社会的规律性。首先,规律是事物的内在的属性,是事物之间固定的联系。其次解决社会问题将会涉及社会问题自身的规律性,解决条件中的规律性及对策措施中俄的规律性,需要正确把我和运用着三个方面的规律来确定对策

2、社会规范性原则。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确定和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坚持这一原则必须:

一、分析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与现存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二、确定解决问题的社会规范

三、分析解决问题的规范和其他现存的规范之间的关系

3、社会公众性原则。之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利于维护和谋求社会公众的利益

4、社会效益性原则。

5、社会进步性原则。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谋求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最大或最高社会利益。坚持社会效益原则,第一是注重社会效率即谋求在问题解决中所投入的一定能量的最大效果。第二,注重整体社会效益,即谋求解决问题活动中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平衡和发展,及公众利益的实现。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1政府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政策调控。通过宏观的政策,来调节政法各部门的管理行为,调动社会的力量调动政法控制的人、财、物、信息等个资源,创造有利于瓦解社会问题的条件,创造有利与社会问题解决的环境2第二种常用方法法规调控当某社会问题经常地、重复地出此案时,就有用一种制度化、程序化的方法解决3第三种方法传播媒介的抨击。传播媒介起着引起社会重视、、调动社会舆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社会压力的作用4第四种方法社区基层力量的化解。社区是我国化解社会问题的具体操作层面的承担着5专业机构的介入。社会工作机构是通过汲取社会的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的力量如何看待社会问题1.(1)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2)认识社会问题的理论难点a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他是不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着的b本身就是一种发展中的制度或还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制度,因而有矛盾或问长比强度增长速度快,失范强度增长比释放烈度增长速度快2失范行为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与经济利益有关3失范行为总量在较高的平台上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减慢我国失范行为的总体特征与趋势表现失范的数量增长比失范强度增长速度快,失范强度增长比失范烈度增长快失范行为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与经济利益有关失范行为总量在较高的平台上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已经有所减慢

八.精神疾病含义:精神疾病是肌体在内外环境不利因素影响下,导致认识情感一直等精神活动以及行为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影响:1对患者本人【感觉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动障碍;意识障碍;智能欲望性格障碍】2给家庭带来诸多压力影响【经济;社会;心理;工作】3对社会影响【社会要承受精神疾病患者一定的危害结果;精神病不承担刑事责任;社会承担一定经济负担】2.对社会的影响a社会要承受精神病患者一定的危害结果b由于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因精神疾病而丧失或不具有民事能力的人做出犯罪行为时,不负刑事责任。因此这些案件的受害者及其家属感到委屈和不公c社会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负担精神疾病的治疗 一。精神治疗【1支持疗法2行为疗法3精神分析法4生物反馈治疗5催眠疗法】支持疗法(通过对病人的指导、保证、劝解、疏导,培养兴趣,调整环境等方法,来加强病人心理活动的防御能力,以恢复对环境的适应平衡,达到治疗目的)行为治疗(运用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强化学说,对某些疾病的不良行为与异常生理功能矫正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脱敏法、厌恶疗法、消退性实践法和强化法)精神分析疗法 又称心理分析,以弗洛伊德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心理分析技术为治疗方法。主要手段是系统地采用联想、梦的分析、移情、解释,是病人能够意识到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未能实现的欲望,进而了解患者变态行为的真实意义和原因,最终达到症状消失生物反馈治疗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内脏反应催眠疗法利用催眠方法对病人进行暗示,言语暗示和药物暗示是两种常用方法。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后,可以启发、了解他们压抑的痛苦情绪冲突,进行暗示治疗二。工娱治疗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1精神刺激2躯体因素3遗传因素 素质4社会环境因素5年龄和性别

九.1.我国自杀的特征1)从发展趋势看,城市自杀死亡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农村则呈现显著的波动状态,居高不下2)农村自杀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3)在性别方面,女性自杀的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如此4)自杀死亡率的年龄分布具有相对稳定的规律2.自杀的原因 A社会结构视角【1自杀的一般情况。自杀倾向在知识界很轻累的根源是传统新年的削弱及精神上的个人主义状况2自杀类型 利己,自杀是由于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的支持和温暖以致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造成的;利他自杀是个人呢为某种主义或团体竭尽忠诚而舍身的结果;失范自杀的产生是由于个人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3自杀的原因要到社会结构中去找自杀者的行为从属于一种社会条件,是该社会条件的外在表现,每一个社会集团对自杀行为有独特的集体倾向,这种倾向是个人倾向的根源而不是结果。4群体的整合对自杀的化解作用自杀与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团体的融合程度成反比。5个人主义是利己型自杀的主要原因。6利他型自杀的原因7失范型自杀的原因8自杀是有规律的9文明社会是反对自杀的二个人因素的视角1从个人遭遇的困难中找原因自杀是自杀者意志和行为的统一,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从个人精神角度寻找原因真正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3.预防自杀的措施(1).注重健康人的培养一个人的健康是生理肌体健康和心理机制将康德统一,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健康的心态和人格。(2).建立自杀劝阻中心建立自杀劝阻中心,配有热线电话和个别的给想自杀额的人解答问题的专职咨询辅导员,24小时服务。(3).采取形象教育将危险性制作成影片,录像资料,让青少年认知自杀的丑恶与后果。(4).减少渲染自杀情绪、自杀气氛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加强正确的引导,对自杀事件大肆报道,以减少青少年的模仿。(5).开启干预自杀的组织工作在我国应建立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预防自杀的救助体系,将各种救助系统建立起来。(6).培养预防自杀的专门人才我国的医学院精神科要培养预防自杀的专业人才,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也可以设立预防自杀的相关课题。(7).加强职业团体的凝聚力职业团体有机会也有能力发现自杀者的异常现象,及时帮助当事人摆脱困境。

十1.当前吸毒状况的特点1)短时间内吸食者快速增长2)青少年成为吸食者的主力军3)吸毒者以低文化群体为主4)吸毒活动有小群化的趋势5)吸毒者身份复杂化2)犯罪类型多样化3)智能化犯罪开始增多4)团伙犯罪是主要形式5)女青少年犯罪人数激增6)突发性犯罪多

3.青少年犯罪的轨迹:1)问题少年2)不良同龄伙伴群体3)向劣迹群体转化4)向越轨群体转化第5)向犯罪群体转化6)有组织犯罪 4.越轨青少年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偏差1)家庭过分溺爱2)家庭教育放任自流3)家庭破裂创伤4)冷漠家庭氛围

二、社区交友偏差 越轨青少年在互动中传递的是不良的文化信息:哥们义气和趣事2.玩弄异性3.吃喝玩乐4.社会不正之风的传闻5.街头巷尾轶事6.生活的意义7.甲流生活经验。

三、社会学习偏差1直接学习2间接学习

5.青少年问题的实证研究1.个人因素心理因素:指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能发生直接影响或与其他因素发生交互影响二搓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变项;生理因素是指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况2.家庭因素 a家庭规模与结构b家庭社会经济地位c管教态度d家庭关系、亲子关系3.学校因素 学校介于与家庭和社会之间负有教育及社会控制功能4.朋辈因素 同辈群体对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要消极的一面。5.一般社会因素

6.青少年犯罪的预防1宏观预防预防青少年犯罪时全社会的事情 全社会的每一部分,大到政府社区 小到团体 学校 家庭,还有传播媒介都有责任相互配合,共同行动,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趋势,不断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政府预防,通过政府立法和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试试先2.中观预防社区预防:社区是青少年离开家庭和学校吼活动较多的场所,社区工作者的积极主动工作能将青少年犯罪扼杀在摇篮中,预防小犯法,杜绝大犯罪,达到减少和消灭社区犯罪的目的。社区是接受劳动教养,劳动改造释放的青少年回归社会的主要场所,它能协调社区内各种青少年矫直力量和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并提供一定服务。3.微观预防学校预防: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及时帮助他们纠正观念的偏差和行为偏差 家庭预防:在家庭教育中对还自带额法制教育是不可少的,对社会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家长要给孩子分析和解释,让他们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家庭的和睦美满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十二1残疾人:指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心理状态的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活动的能力,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中不便发挥正常作用的人。

3.残疾人问题的现实根源残疾人问题的凸显与一系列社会结构性因素的转变面且相关 a经济结构的转轨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在经济专柜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收到的冲击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大,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残疾人的处境更加艰难。

b人口结构的转变 我国人口老化的速度极快,残疾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龄人口,全面的社会养老保险在短时期内无法建立。c产业结构的转变 1.我国残疾人就整体状况而言素质较低,远远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科技产业的兴起更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拒之门外2.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使大批劳动力被排挤出就业部门 首当其冲的就是残疾人4.解决残疾人问题的途径确立新的残疾人观只有用新的残疾人观来知道残疾人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实现残疾人真正的全面的回归社会健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保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一套适用于国情的专门的残疾人法制体系是规范处理残疾人问题不可获缺的。5.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a残疾人生活保障特殊情况和需求,应当考虑到残疾人的 生活状况定期进行调查和了解,适时给与帮助:最低生活保证线、b劳动保障劳动就业 对个人 对国家c医疗保障保健和康复d教育保障 加大教育投入 师资队伍 多方办学 多方筹资e残疾人服务保障。创造无障碍社会环境立法宣传力度

十三.1.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需找工作的人员。

2、失业指标体系就业和失业的指标体系应该有三个层次的指标构成:第一层次的指标是对一个国家总人口中适合劳动的人口进行界定;第二层次的指标是劳动年龄人口进一步划分为劳动力人口和不在劳动力人口;第三层次指标是将劳动力人口划分为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3.失业的种类:

1、磨擦性失业。由于求职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

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受汽狗变化、风俗习惯等影响,是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导致生产对劳动力节省而形成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有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而形成的就业。中国失业的类型还包括:下岗、农村剩余

经济社会稳定和谐与持续发展。3)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矫正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排斥或歧视,保证其就业迁徙居住医疗和受教育等应有的权利,维护贫困者的人格尊严。2.贫困的类型(1).绝对贫困:也称生存贫困,是指缺乏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的能力,这些维持生存所需的的基本条件包括视频,住房和衣着消费等。(2)相对贫困: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达一定程度是的生活状况主观贫困:指某些人根据他们自己的主观判断,认定他们自己处于贫困状态。(3)客观贫困:只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些人所处的贫困状态。(4)区域贫困:如果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区域被认定处于贫困状态,则称该区域为贫困区域。(5)个体贫困:如果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人被认定处于贫困状态,则称其为个体贫困(6)长期贫困:如果某种贫困状态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或经过长期仍不能摆脱,那这种贫困状态就是长期贫困。(7)暂时贫困:指由于自然灾害,疾病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的贫困。3.农村贫困群体的状况1)贫困人口规模保持在相当大的数量2)返贫率较高3)特困的顽固性4)贫困地区人口普遍营养不良4.我国城市贫困发生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城市贫困人口规模急剧增加2)城市贫困人口结构呈多元化3)从就业结构看,贫困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多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型工作,多源于传统的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5,国际反贫困的战略1)人力资本投资 2)减少贫困的经济增长方式3)人口控制、资源与环境保护 4)社会稳定与持续发展6.我国政治家论贫困1)中国反贫困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2)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首要的就是解决吃饭问题3)反贫困的手段和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反贫困必须坚持长期作战的思想7.农村反贫困措施:我国反贫困战略的五项原则1)直接面向贫困者的原则2)分类援助的原则3)多种反贫困计划相结合的原则4)综合治理的原则5)加强国际合作的原则

8、现阶段城市反贫困措施的构建 政府a推动经济增长 吸收更多劳动力

1、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2、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3、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辟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

4、提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b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机制,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安全功能9.反贫困中社会工作者的任务1)心理辅导:针对贫困者依赖性较强等心理,社工要了解其无力无助无望的心情,给予辅导,使它们能够从宿命论中走出,引导他们走向自助和自立。2)就业辅导。为贫困人员制定合适他们能力的就业辅导计划,知道他们进行职业训练,提供与挖掘就业机会。3)协调和调动社会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提供个案 小组等专业化服务,帮助贫困者解决婚姻问题,亲子关系万体,接受专业化的个案辅导。

十五。1.婚姻是为社会所认可的,主要涉及男女双方关系的制度化安排。有如下含义:一对男女配偶的关系式为社会所认可的,即合乎社会习惯法或成文法律,同时这对配偶关系具有排他性1)同居,并具有简历家庭和生育后代的意向;2)具有共同的劳务和经济权益3)生儿育女有积蓄,子女有社会公认的家庭财产继承权。2.我国婚姻家庭问题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家庭最多的国家;大概率现象和大概率价值观。大概率现象是指人们的行为相当整齐划一,呈现出一种大多数对极少数的不均匀分布;大概率价值观指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同一事物持高度一致的观点和态度;我国的婚姻家庭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3家庭社会工作对婚姻家庭问题的介入(1)社会工作在协调家庭关系,增强婚姻家庭关系的调节功能方面可以采取个案和团体工作的方法。就团体工作而言,可以针对各种家庭开设有关夫妻关系、性关系、家政以及家庭的教育与培训,向家庭传授增强自我调节功能的知识和技巧;在个案工作方面,主要是利用结构家庭治疗方法以及联合家庭治疗方法的技术。(2)家庭社会工作要对青少年进行婚前的婚姻家庭辅导,针对青少年以及婚前的婚姻家庭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婚前学校,家长学校,家政学校中。(3)在社会上建立转么的妇女援助机构,在社工的指导下建立由社区,妇联,新闻机构以及司法部门共同组成的援助网络,及时了解并掌握家庭离异,家庭暴力的情况,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和经济援助,并开通专门的热线。(4)社工要推进保护妇女的立法工作。一方面推动政府重视并完善对家暴,家庭离异的专门法律法规的立法,另一方面加强对妇女的素质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增强其反对家暴,家庭离异的能力。

第三篇:社会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特征:

1、从其存在状态来看,它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2、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上看,它具有局部性和整体性统一的特征

3、从其产生过程来看他是事实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4、从环境的影响来看它具有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统一。

趋势:

1、从常规点源污染向点源与面源相结合的符合污染转换。

2、由单纯的工业污染向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并存过渡

3、新的污染源不断出现

4、长距离跨界污染日趋严重

5、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和扩大

危害:

1、经济损失巨大

2、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3、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影响

4、影响社会的稳定

5、损害了中国的环境形象。

产生的社会原因:

1、超大个规模的人口压力是影响中国环境问题的一个长时期因素

2、以能源消耗和生态破坏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环境问题的结构性因素

3、已经极为中心的发展趋势,是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政治基础

4、消费主义是环境问题家家具的推动剂

5、环境观念的缺失是环境恶化的心理基础

6、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格局是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2、绿色经营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3、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和实现零污染

4、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

(二)重视运用市场机制,以此作为环境法规政策的有利补充

1、征收环境税

2、征收环境费

3、补贴

4、押金制度

(三)加强环境管理机构建设,强化执法力度

1、加强环境管理,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

2、对违法行为制定惩罚标准

(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1、鼓励民众的参与

2、中视传媒的作用

3、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4、重视环保教育

2.腐败的概念:个人或团体为谋取个人的、家庭的或团体的私利而滥用公众所赋予的权力的现象。分类:

1、政府权腐败和代理权腐败征服权腐败:与政府官员相关的违规行为。代理权腐败:与被赋予共有资源所有权的国有企业代理人的道德风险相关的违规行为。

2、腐败的三阶段、三层次一阶段是开始阶段,范围较小,危害不大;二阶段扩散与繁衍阶段;三是自我毁灭阶段。三层次是个人腐败、整体腐败、制度性腐败。

中国腐败的特点:腐败渗透到各个领域;腐败的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腐败引人关注;集体腐败盛行;腐败的规模不断扩大;腐败的潜伏期更长。

中国腐败的形式:两搞、桂冠现象、59现象、26现象、陷阱现象、串案现象、窝案现象、卖官现象、傍大现象、穷庙富方丈现象

腐败的严重后果

1、腐败可以形成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2、导致社会规范的混乱

3、严重影响市场秩序

4、腐败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危机

5、腐败严重影响了收入分配的格局

6、腐败导致腐败的恶性循环 腐败成因的社会学研究:

(一)腐败的社会学视角 1亚文化;2理性选择视角

(二)中国腐败问题的社会学判断1权利引发腐败2现代化引发腐败价值标准的现代化导致许多行为呗认定为腐败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财富和权力来源引发了腐败现代化通过他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变革来加剧腐败抑制腐败的政策《一》减少腐败机会1.改革政府机构,缩小政府规模2.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1保证国家权力之间的制衡2鼓励群众监督3舆论监督4审计监督)

3、建立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二》严惩腐败行为

1、要改进独立反腐败机构的运作方式1》反腐败要有独立的运作机构2》机构运作的方式要合理

2、要推动社会公众反腐败的支持 3.犯罪的测评:实际犯罪率现行犯罪率隐形犯罪率

趋势:

1、侵财性犯罪发案率上升

2、犯罪的组织化程度加强

3、流动人口犯罪增多

4、暴力犯罪影响恶劣

5、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

4.收入差距的含义:就是平时说的贫富差距,财产差距,其评价指标有:收入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收入十等分法④绝对收入法

收入差距的表现:马太效应、倒U曲线假说原因:

1、市场经济本身会扩大初始收入差距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也扩大了收入差距

3、嫉妒性偏好函数对其影响。风险表现:

1、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3、危机执政地位

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1、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增长总是低于经济增长

2、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处在倒U曲线的上升期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呈上升趋势

4、较高的地区收入差距与较低的个人收入差距并存

收入差距问题的成因:

1、地域差异造成2、收入分配政策

3、体制改革不完善

4、权力寻租

5、收入调解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解决收入差距的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应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二)切实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1、严惩偷税漏税

2、应当尽快选择开征社会保险税、遗产税、赠与税

3、对权力和慈善捐款的个人要予以税收优惠。

(三)调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四)继续向落后地区实施政策倾斜,鼓励多规模发展

(五)广开就业渠道,通过就业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5.贫困的含义:个人或家庭因缺乏必要的资源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它的主体可以是个人、家庭、群体、民族或国家。类型: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测定方法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恩格尔系数法

3、市场菜篮子法相对贫困测量方法

1、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

2、基尼系数法

3、五等分法、4、收入比例法

(二)侠义广义贫困

(三)制度性、区域性、阶层性贫困

(四)客观贫困与主管贫困

(五)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

贫困的治理:理念与政策创新

(一)理念与实践

1、关于责任的理念

2、关于救助的理念

3、关于贫困之力主体的理念

4、贫困治理的目标与性质

5、贫困治理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6、重视国际合作

(二)贫困治理的政策与制度建设

1、重视社会保障建设

2、社会抚持建设

5.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的表现: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

2、农民的负担比较沉重

3、农村贫困人口多,返贫现象存在4、农业生产维持在简单再生产状态,农业失去在发展的活力。

5、农民文化素质低,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6、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增多

7、农村城镇化速度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三农问题成因

1、“人地”关系

2、工业化倾斜战略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3、城乡二元体制加剧了三农问题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1应该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坚持农业保障自主

2、提高农业生产率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保护农业自然与生态环境,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社会的 基础

4、为国内外的消费者提供环保绿色食品,同时建立技术保障和法律保护机制。

5、努力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口问题: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口结构等要素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及发展的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6.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

(一)人口数量问题特点

1、人口过多

2、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关系长期并存影响:

1、人口过多导致资源供给紧张

2、人口过快增长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3、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加大了社会发展的压力

4、人口规模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二)人口质量问题人口质量问题特点:

1、身体素质问题突出

2、文化素质低,高学历人才缺

3、人口现代化和社会化程度低。人口质量问题的影响:

1、人口总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人的素质低创新能力差。

7.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绝对数实际

2、发展速度快

3、未富先老

4、农村超过城镇

5、高龄化趋势明显影响:

1、人口总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人的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差。8.出生性别比:指某一时期内每一百名初生婴儿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现: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影响:

1、造成婚配压力,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2、引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加重人口老龄化程度

3、挤压女性就业,妨碍妇女地位的提高

4、削弱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

9.失业的类型

1、根据失业的表现形式分为现行事业和隐性失业

2、按失业的性质分为摩擦性事业、周期性事业、结构性事业 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失业的正负面效应 失业的正面效应

1、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2、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有利于企业实行科学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5、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失业的负效应:

1、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影响社会的稳定

3、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失业的社会危害:失业导致贫困加剧和贫富差距拉大;是也导致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对政府的冲击

10.政策的特点:规范性、强制性、统一性、普遍性、明确性、灵活性社会政策的特征: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目标的多重性;利益的相关性 社会政策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1、保障和实现人的生存权及其他人权

2、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3、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二)规范功能

1、引导功能

2、协调功能

3、预测功能

4、评价功能

5、控制功能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社会政策的主体,社会政策的客体,社会政策的内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

(一)制定(二)实施(三)遵守

(四)监督

(五)评价

(六)调整与终结

11.社会问题的概念:广义:与社会相关的问题。

侠义:

1、影响社会成员或部门成员的共同生活

2、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失调现象。

社会问题的本质:公共麻烦。社会问题的内容:

(一)结构性社会问题:主要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而是某些政策制度因素或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引起的是社会结构本身的缺陷或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障碍,关系失调造成的(二)变迁性社会问题: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伴生现象

(三)越轨性社会问题:超越违背了法规或规范,主要是有个人行为偏差引起的。

(五)病态性社会问题: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那些极其丑恶的社会现象。

(六)心理性社会问题:由于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心理负荷加重和心理震荡或由于个人遭受挫折、创伤、身心患病无法调适。

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增多的原因——社会转型 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社会敏感集团的和有识之士的呼唤;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解决社会问题;社会权利集团的认可和支持。

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的区别: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性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涉及的范围不同;推动因素不同;

社会问题的特征:1.普遍性:①绝对性:社会问题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相同的社会问题。②客观性 ③复杂性 2.特殊性.只由于时代的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和阶段及的不同、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性质认定会产生不痛的认识、态度、处理方法。

第四篇:对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思考

对培养选拔“四类” 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

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以下简称“四类”干部)是各级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联系广大少数民族、妇女同胞、党外人士和青年群众等社会各阶层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全面建设小康临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做好“四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对于充分调动广大“四类”干部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领导,在形成长效机制上着力

培养选拔“四类”干部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事关地方改革、发展、稳定、和谐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委(党组)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四类”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把培养选拔“四类”干部工作作为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推动“三个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对待,作为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增加各级领导班子的生机与活力、增强各级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规划,以强有力的组织手段保证各项工作措施得以落实,使培养选拔“四类”干部工作逐渐由阶段性、突击性向常规性、经常性转变,形成目标具体、措施明确、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长效机制。要落实领导责任,把培养选拔“四类”干部工作纳入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组织、统战、民族、妇联等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四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监督检查,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研究“四类”干部的成长规律,定期制定目标规划,修订完善工作措施。当前,各级党委需在认真总结“十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妇女、党外和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意见》,为在“十一五”期间做好培养选拔“四类”干部工作,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善于联系群众、能领导建设和谐社会的“四类”干部人才队伍,提出目标要求,提供制度保障。

二、齐抓共管,在强化合作机制上努力

培养选拔“四类”干部系统性强、周期性长、涉及面广,开展好此项工作,需要党委抓总,上下联动,各方配合。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应加大合作力度,做到在政策上同步落实、在目标上统筹规划、在信息上互通共享、在工作上合力攻坚,防止部门各自为阵、单打独斗。各级组织部门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好牵头协调的作用,随时注意加强与统战、民宗、妇联等相关部门的经常性联系,主动向他们了解“四类”干部方面的情况,在工作上赢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各级统战、民宗、妇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联系党外人士、少数民族干部和妇女同胞广泛的优势,在“四类”干部队伍建设上充分发挥人才基地作用和举才荐贤作用,积极主动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工作;各级党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干部的“阵地”优势,配合组织部门搞好“四类”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各级新闻单位要加大政策宣传和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力度,为“四类”干部的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行组织、统战、人事、民宗、妇联、党校等部门联席办公制度,解决在政策上和实际工作中相互脱节的问题。

三、夯实基础,在健全人才储备机制上使力

当前,正科级以上“四类”干部在一定范围内之所以存在选拔难、难选拔的问题,跟“三支”人才队伍尤其是党政人才队伍中副科级及以下一般“四类”干部人数偏少、比例偏小不无直接关系。由于一般“四类”干部在党政人才队伍中的人数比例偏小,不少地方或部门正科级及以上“四类”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往往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因此,当前各级各部门抓好“四类”干部选拔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储备机制,从源头上不断夯实“四类”干部队伍的基础。

——创造条件“育苗”,不断提高“三支”人才队伍中一般“四类”干部的比例。要针对我市属边疆少数民族农业市,大量“四类”干部人才来源于广大农村,而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往往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信息比较闭塞、观念比较落后,村民提高自身人口素质的意识不够强,家庭学生读书成才与城区相比存在环境差、压力大、困难多的实际,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发动,转变农村滞后观念,提高让后代读书成才、不断提高文化素质的自觉意识;同时,要进一步强化“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两免一补”等措施,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资助和帮扶力度,确保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学生上得起学、读得起书、成得了才。要通过定向招生、照顾录取等政策倾斜手段,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的大中专定向招生规模,让尽可能多的农村家庭学生进得了大中专学校求学深造。要通过采取切块招考、定向录用等政策倾斜手段,降低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农村生源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生源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门槛,使农村生源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生源进入“三支”人才队伍、成为干部教育培养对象的机会得到增加,人数比例得到提高。

——拓宽渠道“选才”,不断壮大各级“四类”后备干部队伍。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四类”干部后备人才的选拔机制,在每年定期进行推荐选拔的同时,多领域、多渠道、多方式了解、物色和选拔“四类”后备干部。组织、统战等相关部门要抓住下基层、到部门开展工作或进行调研等机会,在“三支”人才队伍中随时了解和物色思想好、作风正、求上进、有潜力的优秀“四类”干部“苗子”,并本着了解和物色到一个,选拔一个的原则,按干管权限将其及时选拔到相应级别的后备干部人才库中来进行培养,从而不断提高“四类”干部在各级各类干部人才库中的比重,夯实各级“四类”干部的来源基础。并按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原则,对“四类”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每年储备一批、提拔一批、淘汰一批的方式,使“四类”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着相当的数量、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对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外后备干部,要妥善做好思想工作,使他们心情愉快地留在党外成长进步、发挥作用。各级民宗、妇联等部门也要发挥联系“四类”干部广泛的优势,归口积极物色、主动推荐“四类”后备干部人选,协助组织部门做好“四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

四、强化措施,在完善教育培养机制上用力

“四类”干部在德才素质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是制约“四类”干部成长的“瓶颈”。“四类”干部优秀“苗子”被选拔到各级各类后备干部人才库后,需要健全和完善机制、改进工作措施,及时对他们进行有效地教育培养,使其不断进步,促其健康成长,让其成为可用之才。

——突出强化学习的严肃性。由于成长环境和观念局限,有不少“四类”后备干部仍然存在学习随意性大、进取思想不稳定等不足,为强化“四类”后备干部勤学习、增素质、长才干的自觉意识,必须建立严格的促学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对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认真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提出的“要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的资格要求,来提拔任用干部。除特殊情况外,达不到培训期限要求的干部原则上不予提拔任用。另一方面,要继续执行干部“不学”提拔任用一票否决制,即凡是学习情况被考核为“不合格”等次者,不作为拟提拔任用对象上党委常委会(或党组会)研究,来不断完善“四类”干部学习求知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四类”干部自觉强化“知”与“行”能力的主动性。

——突出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在广开渠道为“四类”干部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的同时,要根据“四类”干部的知识结构需求和培养方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多途径、多形式组织“四类”干部到各级党校和省内外高等院校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公共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经济知识及岗位技能知识,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民族观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知识、讲政治、守规矩、通政策、懂业务、会履职、有追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积极向上,能够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各项事业发展的各级各类优秀后备干部人才。

——突出培养锻炼的实效性。根据“四类”干部成长的规律和不同岗位所起的锻炼作用,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提出培养锻炼规划,为“四类”干部成长搭舞台、架梯子,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经风雨、长见识,在挫折磨砺中增阅历、长才干。在下派工作中,注意将长期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四类”干部选派到乡镇、企业、贫困地区、重点工程、艰苦边远环境中去经受考验,到矛盾突出、情况复杂、集急难险重为一体的工作第一线去接受锻炼,磨炼他们应对困难、接受挑战的意志,丰富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经验,培养和提高他们宏观决策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在上挂工作中,注意把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优秀“四类”干部选调到上级机关和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使他们走出原有的生活圈子,跳出狭小的工作空间,开阔眼界增见识,解放思想拓思路,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突出培养帮扶的重点性。在兼顾一般的同时,实施“优秀人才及时培养,年轻人才尽早培养,急需人才加紧培养,特殊人才照顾培养”的育才战略,根据干部实际和岗位需求,分批从“四类”后备干部中挑选重点培养对象,安排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与重点培养对象结成帮扶联系“对子”,加大定人定向跟踪培养的力度,为重点培养对象健康成长添“油”加“气”、保“驾”护“航”。通过帮扶联系和监管,对走得比较顺的,给予随时提醒,促其“快马加鞭”,防止因其产生骄傲情绪而误入歧途、前功尽弃;对遇到挫折和困难的,给予加油鼓劲,促其振作向上,防止因其产生消极情绪而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对进步较快、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及时进行提拔使用;对经过努力帮扶,但仍屡教不改或表现滞后、进步缓慢的,作淘汰处理,及时将其调整出重点培养对象名单。重点培养对象因被提拔或淘汰后,要从后备干部中及时物色优秀分子进行充实,使重点培养对象队伍始终保持一个常数,保证对重点培养对象的帮扶联系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形成长效机制。

五、转变观念,在创新“准入”机制上加力 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和成长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四类”干部综合素质、德才表现和参政议政能力与其他干部相比总体上尚有一些差距和不足,要做好“四类”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必须立足实际,转变观念,在创新干部“准入”机制上动真格、求突破。

——进一步落实提拔任用优先原则。“四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见成效、有突破,转变选人用人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在衡量“四类”干部素质时,需要充分考虑“四类”干部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环境条件的局限性,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干部不少在边疆民族地区成长起来,妇女干部大多工作家庭两兼顾任务重、压力大,党外干部和年轻干部大多任职经历相对单

一、阅历相对较浅,取得一定成绩比其他干部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的现实情况;也需要充分认识到“四类”干部在促进各界广泛交往联系、推进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起到的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和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的特殊影响,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和评价“四类”干部的德才素质。

——进一步改革选拔任用方式。一方面,要不拘一格选拔任用“四类”干部。在按照选任制要求选拔任用“四类”干部的同时,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培养选拔“四类”干部的新形式和新途径,通过实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定向选拔、定向聘任等方式选拔“四类”干部,来不断壮大“四类”干部队伍。另一方面,要改变重换届、轻届中的“四类”干部选配方式,加大“四类”干部在届中的选拔任用力度,保持“四类”干部选拔工作的经常性和连续性。本地区、本部门有合适人选的,在本地区、本部门选配;本地区、本部门一时难以产生适合人选的,由上级组织部门通过交流进行选配;职数已满,但尚缺“四类”干部的,可以采取“先进后出”的方法充实,待换届和班子自然减员时再恢复到领导班子规定职数,或者用兼职的办法来解决。

第五篇:对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看法

对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看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无疑推动了当代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在随之加剧。

一、老龄化问题严重

来自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从今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万人至900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30%以上,也就是说,三四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

老龄化社会趋势的加强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任季萍告诉记者,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老年人口规模较大,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此外还存在着“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因此,人口老龄化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首先是养老保障的压力大。据权威部门统计,1998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3: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1亿人,供养比例将达到2.5:1。

其次是医疗保障压力大。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卫生部曾经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倍。在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下,老年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个问题是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大。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相关调查还表明,我国老龄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正逐步提高。但是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是“短线”之中的“短线”。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

二、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学校教育没有把学校与社会真正区分开来,很多时候,学校教育中的一些教育思想被认为是学校与社会是相同的,在学校里是成绩好的学生,将来走进社会也一定是人才,这一点虽然已经被很多教育学家所批驳,因为学校与社会是不容的,学校有自己的规矩而社会也有自己的规矩,学校里的那些评价一个人的观点是不能用在社会上的,著名的微软集团的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就曾说,学校不是社会,社会也会是学校,因此你在学校里学到的做人的原则与评价人的观点都不能拿到社会上的,即使一个在学校里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真正走进社会的时候,也是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的,因为社会不同于学校,在学校里存在着很多思想都是不能用在社会上的,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没有明确的把这种思想传授给学生,社会与学校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环境,很多时候,学校教育只是含糊的把学校教育所传授给学生的思想说成是立足社会的思想,这一点是完全错误的,如果你用在学校里学到的思想观念来看待社会的话,你注定要失败的。

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没有把社会与学校正确区分之外,还存在着学校教育对道德教育的缺失,现在很多中国学校都在追求分数,因为一个学校的升学百分比影响着学校的形象,升学百分比高的话,对学校无形就是一个宣传,可以招收更多的学生,而升学百分比低的话,就意味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好,就会失去学生,所以分数目前位置依然是制约着学校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因素,很多学校不敢在教育方针政策上进行大胆阔斧的改革就是害怕一旦改革就会影响学校的整体成绩,因此素质教育模式无法普及的原因就正是这样一个因素,我上学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就坦白的说:“不是学校不想实行素质教育,而是分数依然是升学的唯一标准,一旦素质教育普及了,学生的成绩降低了,那学校会失去形象,老师也会丢掉工作,因此素质教育无法普及,因为分数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可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缺乏改革的意识也是有很深的社会根源的,如果国家的升学政策不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话,我想素质教育是可以普及的,现在好的现象是,一些升学考试已经把素质教育中的某些方面加了进去,这样的话,就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素质教育在中国的普及速度。

三、贪污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毫无疑问,中国近年来出现了腐败越打击越多的怪现象。腐败总是与权力紧密相连的,有权力的地方就有可能伴随着贪污。制度只是更好的防范,而把贪污腐败无法根除的罪责完全归于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督防范不力,却有失公允了。毕竟,客观世界较之主观世界更容易改造。有人说:权力和腐败是一对孪生兄弟。当人获得一定权力时,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很难,所以有人说:私欲的满足要有一定底线,不能打破权利赋予你的平衡,一定的权利对应一定的底线,凡是超越这条底线的,将必然受到惩罚。这种理论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权利背后应该是责任,而非私欲的满足与享受。

贪污腐败无论归因如何,其现象的发生都有迹可循。胆大妄为的官员会直接从有关公款中截留,当然了,此类人物要么手眼通天、后台强大,要么等于“自绝于人民”,所以,此种人物并不多。另有一类,“面情软,不会拒绝别人”,主动的收受贿赂,并且按照行贿者的要求处理相关业务。据说,这类人占腐败官员的多数,都是些身不由己的悲哀角色,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牺牲品。还有一类,当官就是为了得到好处,嘴里说着“千里作官,为了吃穿”的灰色论调,手拿公众的权力主动“寻租”,找茬子、栽秧子、使绊子———人为设置障碍,主要目的就是专门“发现问题”,然后召见相关人员,威逼利诱、恐吓讹诈,目的就是得到好处,然后为你“摆平”麻烦。至于买官卖官,就更不用说了,其目的就是为“索贿”。

然而,造成贪污受贿腐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权力的大小,也不是贪官们的贪欲,而是因为没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没有有效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应该是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客观规律。当前找寻更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将贪污腐败现象发现在行为人实施贪污腐败行为的起始之初,应是当务之急。

四、失业群体遍及全国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实现充分就业的压力极大。农民工失业首当其冲。几个月当中,仅广东一省就有几百万农民工失业返乡。而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当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农民工的大量失业,必然会对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总体情况产生明显的影响。

另一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同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初很不相同的是,如今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学期间往往投入了大量的经济成本,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家长往往是倾其大部分收入供子女上大学,所以,这些人一旦失业,那么就很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如高房价,看病难、看病贵,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风气越来越差,这些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经济基础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因此,只要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社会基础,这些问题都能得到缓解。改革开放以前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反之,实行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社会问题就一定会反复不断地出现,而且会愈演愈烈,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

我相信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逐渐理性的关键点,正在变得更宽容、开放、务实,各种矛盾和议论都会有的,美国不是也有校园枪击和金融危机吗?坚定不移的走小平同志早就规划好的大市场、小政府,多讲法制建设、少搞行政干预,大力提倡公民意识、不搞意识形态政治运动的既定方针。万万不可因发展中出了点事情就乱了方寸,让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毁于一旦。

下载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思考

    对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思考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

    对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思考

    对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思考 李小平把年轻干部培养好、选拔好、作用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解放思想,在选贤任能上出实招 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

    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思考中寨乡中心学校——潘顺荣我们正处在一个极具变化的时代,世界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地球已经全然不是从前的旧家园了,是我们的教育......

    对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思考

    对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思考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

    对农信社新员工培养的思考(五篇)

    企业的新员工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应届毕业生,二是社会人员。目前,处于深化改革中的农信社所招收的新员工,绝大多数为应届毕业生,本文就如何培养刚刚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谈几点见解......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关于安全的作文:社会问题引发的思考

    关于安全的作文:社会问题引发的思考 漠不关心社会问题的人,就跟遇到海难时救生艇的某些人一样,艇的一端有个洞,他们坐在艇的另一端,看着那端的人在竭力舀水以免沉没,其中一个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