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就业机制
在美国,名校改变就业?你还未够班尼!(-.-)
当你好不容易考出一个GRE高分,好不容易拿到常青藤录取,好不容易毕了业以及好容易就开了毕业Party,你认为这个时候你的未来就业一片光明了么,你认为四大高盛IBM已经敞开大门等你了么,你认为你已经和你的竞争者们拉开巨大的差距了么?如果这样想,只能说,Too simple!Too naive.在那个草长莺飞年代,美国高校年毕业生只有800万的年代,常青藤简直是常金藤啊,要是再来一个3.5的GPA,基本就是天人。
但时代不同了,现在美国毕业生统计局的砖家透露,今年的美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1600万,但工作岗位的需求量比起那个年代连两成都没有增加到。这代表什么,名校和高gpa不再具有决定性。一些企业家表示,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3.5的名校生还不好找吗?有时候排名代表一切,有时候排名代表不了一切!
老王觉得,与其在学校中不断的读书推高自己的gpa,还不如早早的踏入社会,多参与一些企业的实习机会来增加自己的亮点。大三开始找工作并不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亦开始如此,美国的一些高校已经将实习表现列为毕业的参照因素之一,所以说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就业,一定要睁大双眼,看看该校的就业辅导机制是否强大,这个可能比一些所谓的排名更重要。美国长木大学统计完了2008年底学生的就业率,74%的就业率(没有算上留学,试用期,强制就业,被就业等等数据)。老王看到不尽感叹,靠,这么高,接下来得数据让我又是虎躯一震----这是该校自有文字记录以来最低的就业率。。老王的耳边仿佛传来了一首歌,XX主义好,XX主义好,XX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长木大学在两年前就开始准了一个就业技能预防机制,用来预防将来有可能要出现的一些就业危机。他们遵循了大学的本质,除了教学我们还能干什么这一问题而努力而许多,这点就值得很多大学效仿。
很多时候一些小学校更容易和当地的本土企业合作,提供足够多的实习岗位,而企业也非常乐意从中挑选出自己的对象,还可以针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他们的成材率更高。但是大型院校和名校则不同,动轧数百的岗位让众多企业望而却步,他们只有自己进行一些职业技能的培训来避免自己的就业率碰到囧境,不过像是传媒,新闻类的实习岗位到从来都不会难倒诸多高校。
下面我要讲一下位于宾州的维拉诺瓦大学,这所大学没有将实习列为学生毕业的标准,但是学生的校园邮箱每周都会收到一大串的实习单位名单,学校还会给予善意的提醒,让学生知道实习的重要性,不断的加深他们的映像。而他们的主页上面则这样说到:啊,青春的学子们啊,你轻轻的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你动一动鼠标,不留下一份失业名单。(当你去该大学看原句的时候一定会为老王惊世的才情所捕获...ˋ(▔ ▽▔)ˊ)
当维拉诺瓦用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们知道了实习重要性后,他们的就业率比起几年前增加了30%,史称维拉诺瓦奇迹。而大部分的实习企业也对维拉诺瓦这样提早让学生进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残酷这一做法表示赞同。
一个毕业于波士顿某名牌大学的小伙子这样说,当年他毕业的时候学校忽悠他我们有多牛比,你们就好好上课,然后等着公司下Offer雨吧。当时他没有听信这一说法,提早找了不少的实习岗位进行锻炼,最后通过实习期的出色表现获得了LVM集团的助理经理职位。在一次采访中,他闪烁着自己的双眼感叹着自己的工作:我的同学们正拿着毕业证书,在家等待工作从天而降,而我作为目前已就业的一员,情绪非常稳定。
第二篇:推动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长效工作机制
积极探索 实效服务
推动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长效工作机制
近年来,根据人社部的统一部署,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不断完善见习管理制度,突出抓好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配套服务,见习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009年8月以来,先后组织见习单位7835家,提供见习岗位113245个,安排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74027人,通过见习直接实现就业(单位留用)23910人,留用率为32.3%。通过见习,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实现了单位招聘与毕业生求职的有效对接,就业见习工作也因此积累了经验,完善了措施,在实践创新中初步建立起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长效工作机制。
一、坚持高标准筹划,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我省高校多,毕业生数量大,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对缓解就业压力意义十分重大。省政府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2009年上半年及时将我省就业见习任务从部里下达的1.5万人调升到3万人,并确定要加快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全面扩大就业见习基地规模。省政府主要领
导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包括就业见习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我省就业见习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安排部署。围绕贯彻省政府关于就业见习工作的决策部署,我省在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设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办公室,专门负责就业见习工作。省人社厅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多次召开协调会,与省级有关部门协商研究具体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增强工作合力。纵向上,将见习任务逐级下达到各市、县;横向上,将见习任务明确到人社、教育、科技、工信、国资监管、中小企业管理等部门,形成纵向实行目标责任考核、横向按部门包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工作合力明显增强,有效推动了就业见习工作。去年,就业见习被列入我省民生工程项目,由省人社厅按期向民生工程办公室报送见习工作进展情况。
二、推进政策性创新,加快建立政策体系
我省紧密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政策创新。省上先后出台了6个关于就业见习的政策性文件。其中,省政府出台了《 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09]27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意见》(陕政办发[2009]105号)2个文件,省人
社厅牵头,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制定了《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暂行办法》(陕人社发[2009]133号)、《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陕人社发[2009]136号)、《关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陕人社发[2009]161号)和《关于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有关问题的说明》(陕人交发[2009]30号)4个文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就业见习政策体系,具有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就业见习成为我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项制度性长效措施。全省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明确就业见习组织管理、鼓励措施、办法程序和目标任务、原则对象等基本内容,打破在校生不能参加见习的限制,前移见习服务,对象扩大为应届当期毕业生,实现毕业生离校前后见习服务的无缝衔接。在《陕西省就业促进条例》中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完善就业见习制度作出规定;二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就业见习财政保障机制。设立就业见习专项资金,明确具体用途、补贴标准、使用管理办法,用于支付见习毕业生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补贴及20元意外伤害保险费,此外,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调剂资金将见习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600元。各地认真
贯彻省上政策规定,制定就业见习的具体实施办法,见习政策不断细化,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对见习工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显著加大。目前,我省正在计划将明年的见习生活补贴标准将上调至每人每月800元,并全部由就业专项资金列支。
三、实施项目化推动,强化见习近平台建设
陕西省政府自2009年开始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个十百”就业见习工程,规定省内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都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岗位接收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各类单位每年接收见习生的任务是:小型企业1名以上10名以下,中型企业10名以上100名以下,大型企业100名以上;一般普通高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院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为10到100名不等,条件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100名以上。具体做法:一是以项目化方式实施“个十百”就业见习工程。由各级人社部门牵头,制定“个十百”就业见习工程计划,将任务分解到所属市、县和同级教育、科技、工信等部门,由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制定具体方案,组织企业、高校和有关单位实施,确保任务明确,责任到位,组织有力。二是以供需见面会促进见习单位与见习毕业生 的有效对接。各地在认真组织安排申报人员及时见习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现场供需见面、网络供需对接,见习基地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就业见习供需见面活动,为毕业生和见习单位提供更为便捷的对接方式。省人社厅会同省教育厅、科技厅、工信厅、司法厅、国资委、国防工办、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举办多场大型现场供需见面会。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举办见习供需见面活动100余场,参会单位共计9000余家次,为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约10万余个。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约30%的见习岗位通过供需见面活动实现了对接,为就业见习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以网络信息平台为依托,动态发布见习岗位。见习信息有效对接是做好毕业生见习工作的前提,我省于2010年开发了见习网络操作平台。该系统主要用于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信息管理。系统依托陕西人才公共服务网(http://www.xiexiebang.com)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管理部门、就业见习单位、高校毕业生提供实时网络服务。系统具有信息登记、发布、采集、审核、上报、统计和查询等功能。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可按不同权限使用其功能,实现了有关高校、各市、县、见习单位、见习
毕业生的互动链接。各市也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就业见习信息发布平台。目前全省动态发布见习岗位信息已达5000个以上。四是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辐射扩大见习覆盖面。2009年以来,我省积极施行区域合作项目,先后6次组织省内高校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等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省内各高校积极与当地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合作项目。截至目前,我省各高校在省外建立毕业生见习基地达500家以上,每年组织1万余名高校毕业生赴当地进行见习、实习培训。五是建立就业见习指导专家团队,全方位提升毕业生见习质量。我省在每个见习单位都指定了专门的就业见习指导老师,毕业生见习期间规定每10名见习毕业生最少要有1名指导老师进行专门指导,在此基础上以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为骨干,聘请组建省级就业指导与见习专家团队,要求见习指导老师根据见习毕业生专业、岗位情况设立就业见习课程体系,穿插就业指导内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进毕业生就业。目前有专家团队61余人,每年开展就业报告50余场,四、做好基础服务工作,促进见习质量提升
做好基础服务工作是保障见习效果的前提。在基础工作
方面我们一是结合就失业实名制登记工作,建立毕业生见习跟踪服务制度。每年省人才中心协调教育厅获取了离校回原籍毕业生名单,将名单派发至各市、县。各市、县在此基础上,实行跟踪联系,开展登记统计、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和就业服务工作,确保当期回原籍毕业生100%登记并发证。对登记持证的毕业生要求各级人才就业公共服务机构每人至少提供2个以上岗位信息;对有见习需求的毕业生100%安排见习,并对留用情况进行备案。二是加强就业工作调查分析,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专项调查活动。为准确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实际水平,充分了解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见习工作,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于今年5至7月在省内选择靖边、高陵和镇安三个县开展了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专项调查工作。调查由省、市、县人才交流机构和乡镇劳动保障所共同组织。参与调查服务机构70个,参与调查人员493人,调查方式参照人口普查的做法,主要采取上门入户的办法对当年毕业生全覆盖跟踪调查,调查入户率为56.72%,通过调查,真正弄清楚了毕业生实际就业状况,弄清楚了失业的原因,为跟踪开展见习工作明确了对象,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根据
不同状况提出个性化的培训和见习服务。三是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研讨活动。我省于2011年2月25日召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授牌仪式暨工作经验交流会,省级有关部门、各市(示范区)就业人才机构、部分高校和就业见习基地代表参加了会议,对全省就业见习工作进行了总结研讨。会议整理编撰了见习单位经验材料。两年多来,省级有关部门、市(区)也在各自见习单位范围内不定期开展了见习工作总结交流活动。四是建立了见习工作分类管理制度。目前我们初步提出了就业见习工作评估办法,建立了部分专业见习课程体系,对见习基地和见习单位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针对就业矛盾突出的政法类毕业生,由省律师协会统一安排见习,实行全行业统一的见习工作目标,克服了行业单位数量庞大但规模普遍偏小可能出现的弊端,形成了具有专业特点的见习工作模式与标准;对高校接收见习毕业生,考虑事业单位编制限制与“凡进必考”的用人制度,将工作重点放在见习生的教育培训方面,建立毕业生就业适应性能力模型,用适应性能力的提升解决高校本身“只见习不留用”问题;针对我省国防军工企业较多的情况,利用其管理严格,制度健全,吸纳能力大的
优势,探索工科类毕业生见习考核评估办法,从见习生的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工作态度、适应力等四个维度及独力操作能力、理解力、判断力、语言表达力、沟通能力、纪律性、协作性、责任感和岗位适应力等九个方面制订了考核打分标准,对见习毕业生实施严格管理;针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的产业发展定位,搭建校企交流平台,促进服务外包企业与学校相互合作,将企业见习内容纳入学校教学内容,缩短培训见习期限,加快见习向就业转化速度。五是简化服务流程,高效使用见习资金。我省的就业见习补贴及保险费用列支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就业见习专项资金,二是就业财政专项资金。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简化资金划转流程,就业见习专项资金采用预拨制,年初由省人才中心按计划拨付各市(区)人才服务机构,由市级进行统筹。各市(区)见习监管和公共服务部门,通过为见习期满毕业生办理认证手续,对见习人员岗位培训课程、考核结果、见习状况进行监控,并采取发放银行卡划拨见习补贴的方式,保障资金安全。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发放见习资金1.5亿元。
总之,就业见习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短期工作经历,帮助、促进其就业的重要措施,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缓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发挥人才资源作用、加快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陕西这两年的就业见习工作之所以有所突破,离不开部里的大力支持,就自身而言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二是建立了就业见习财政保障机制。三是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四是有效的服务手段。
今后,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将继续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深化见习服务,注重见习效果,提升见习质量,逐步将见习工作引向深入。主要打算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一要结合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的建设,尽快在全省实现见习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发布,保证见习岗位信息的丰富有效;
二要组织专家开展课题研究,分门别类开发见习课程体系,建立不同岗位、不同专业见习能力模型,解决见习内容五花八门的问题,提高见习针对性与科学性;三要制定见习工作评估办法,树立样板与典型,保证见习工作健康发展,建立约束机制与动态监测平台,杜绝使用
廉价劳动力,预防负面效应出现;
四要开展见习工作评比活动,扩大社会宣传,引导单位与毕业生正确认识见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完善对单位的激励机制,以解决见习动力与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五要做好见习服务基础性工作,要实施省级人社、教育部门毕业生信息交流对接制度,在实名制登记基础上继续实施跟踪服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建立校企合作联盟组织;
六要支持鼓励人才服务业发展,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要提升就业人才机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明确责任主体;要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培训与考察交流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纠纷解决机制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纠纷解决机制探讨
作者:邵长超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5期
【摘要】高校毕业生毕业时,找到工作后应当同用人单位、学校签订就业协议,就业协议到底是何性质、发生违约时该如何处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实践中,就业协议违约纠纷的解决主要是通过协商解决,但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护。在现行协商解决纠纷的基础上,有必要完善司法救济以切实保护毕业生的利益。
【关键词】就业协议;违约金;司法救济
一、就业协议及其法律性质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国家计划内全日制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在毕业时,找到工作后,应当同用人单位和学校签订就业协议,这就是所谓的“三方协议”。实践中,《就业协议书》由学校统一登记后发放给毕业生本人,如果需要更换,毕业生必须事先与用人单位解除之前的就业协议.方可到学校重新办理。
对于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主要有几种观点:一般的民事合同,预约合同,劳动合同。对此,笔者认为就业协议不同于劳动合同,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就业协议签订于毕业生正式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前,具有预约合同的性质,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预约合同,两者在合同主体、合同性质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别。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就业协议视为一般的民事合同,其在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时即告成立,终止于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时,此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适用《劳动法》等的调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第5-6条规定:“本协议经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都应严格履行本协议,若有一方提出变更协议,须征得另两方同意,由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可见《就业协议书》对就业协议的生效要件及违约责任已做了规定,但在实践中,由于《就业协议书》的内容过于简化,与劳动合同不衔接,一旦发生违约时给纠纷的解决留下了隐患。
二、就业协议违约情形及违约金
现实中,单位在同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后,由于特殊情况的出现无法同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这时单位往往会提出解除就业协议、赔偿违约金,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只能接受,而此时其很可能已经错过了其它的就业机会,违约金的数额并不能弥补其潜在的损失。相比之下毕
业生违约的情况更为常见,毕业生为能尽早确定“归宿”,急于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一旦等毕业生之后找到了更好的“归宿”希望同原用人单位解除就业协议时往往需要支付违约金,此时毕业生为能早日恢复“自由身”而“被自愿”的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不难发现,无论哪方违约用人单位都处于强势地位而毕业生则处于弱势地位,毕业生的合法权利很难得到保障。事实上,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在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时对违约金数额没有发言权,而《暂行规定》、《就业协议书》并未对违约金额度作出强制性规定,一旦有违约情形出现需要支付违约金时,毕业生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护。
三、当前违约解决方式及决策建议
《暂行规定》、《就业协议书》并没有对违约解决方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实践中也没有形成明确的解决制度。现实中,毕业生违约时,一般是由毕业生同用人单位协商解决,此时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的合法权利往往遭到忽视,其只能支付违约金以此来取得用人单位的书面解约;用人单位违约时,其通常不会和毕业生协商而是直接通知其解除就业协议。由此可见,现行的协商解决方式虽然能够快速的解决问题,但其掩盖了真正的矛盾所在,不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
对于争议的解决方式,有观点认为可以借鉴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方式;也有观点认为就业协议纠纷的处理按照一般合同违约的方式处理。无论哪种方式,程序都过于繁琐,毕业生发生违约时往往还需在短时间内重新办理与新用人单位的就业协议,这很可能会导致毕业生错过与新单位订立就业协议的时间。
因此,笔者认为就业协议违约纠纷的解决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对违约金的约定应当采取双重金额制,即对用人单位约定较高的违约金,对毕业生则按其工资(一月或数月)约定违约金数额。当然,毕业生也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如实告知其未来可能的违约情形并在《就业协议书》里予以注明,若毕业生故意隐瞒,则可对其适用惩罚性违约金。
(二)发生纠纷后当事人可以选择协商解决,双方应当秉着相互体谅原则积极协调,妥善处理纠纷。学校也应该积极的予以协调,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还可以建立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多方参与的纠纷解决协调机构,一旦有纠纷时可以及时的介入。
(三)当事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原则上应采取简易程序审理并且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先行为毕业生办理相关的手续,以避免延误毕业生其他的就业选择。此外,对于违约金的约定,也应适用《合同法》第114条的规定,即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予以变更以便其更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冬梅.〈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及其完善[J].中国劳动学院学报,2006.04,20(02).[2]翟玉娟.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24(02).[3]马晓旭.论毕业生就业协议管理与违约行为防范[J].大学生就业,2008(08).[4]张玉蓉.对全国高校毕业就业协议的法律思考——兼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之完善[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第四篇:2013高校毕业生就业
泰州恒健营养学院公共营养师培训
2013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几乎是每年此时的热门话题。虽然最新出炉的调查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大学毕业生从高职到研究生的就业率都比往年下降了7到9个百分点,但来自高校和招聘行业的数据却给出了另一种解读——就业岗位的总量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很大变化,出现变化的是就业岗位的结构和招聘需求。对2013届高校毕业生来说,如果不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很难如往年一样迎来签约季的“金三(月)银四(月)”。
2013届毕业生求职形势堪忧,对此说法,招聘行业专家并不认同。“因为2012届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最好的一年,不能据此判断2013届就业形势„最差‟。预计2013届的就业形势将与2011届、2010届持平。”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前一年的经济形势相关,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收紧,跨国公司招聘量有所减少。此外,许多互联网相关公司需要“慢慢消化”此前招聘的新人,会“暂时冻结”招聘计划。'
高校就业办公室观察到的普遍情况是,今年的就业岗位总量变化其实并不大,但是结构却有了很大不同。今年,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明显下降,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却较之往年有所升高。
从行业看,理工类专业学生延续过去几年的好势头,在就业市场上“持续领跑”,其中又以制造业为代表。据业内分析,制造业涉及机械、汽车、电气、重工等,对专业或技术有所要求,因而此类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相对文科生要小些。需注意的是,制造业对大学生的招聘量不会很大,以5000人规模的企业为例,每年招聘的大学生在200人左右,而受到欧洲经济紧缩的影响,招聘量会减少到50人左右。不过,每年招聘量保持这个水平,属于招聘稳健的企业类型。从岗位看,针对大学生开放的岗位主要为“销售工程师”、“技术研发”等,职业发展路径较为明晰。
校园正感受着一些行业的复苏迹象。某大学就业办负责人介绍,今年银行和金融业的岗位需求比往年增加了不少,毕业生拿到这两大类企业的录用通知书数量较之上一年增加了30%。而IT行业、计算机行业的招聘量也较往年有所增加。
一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负责人介绍,行业复苏的情况各不相同,学校因为大部分专业实行与企业联合培养,因此受到整个就业市场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从毕业生需求量来看,由于全国各地大兴地铁和高铁建设,因此轨道专业的学生就业非常热门,但是航空专业的学生需求量相对就有所下降。
本届毕业生签约人数最多行业是制造业,其次是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高职高专和本科毕业生签约企业主要集中在民企,硕士主要集中在国企。高职高专、本科毕业生签约人数最多的行业均为制造业(高职高专24.8%,本科17.0%);硕士毕业生签约人数最多的行业是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15.2%)。制造业目前仍是创造就业的最多行业;同时,与通信、互联网相关的服务产业人才需求旺盛。
咨询电话:1 ***
第五篇: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求职三部曲
对于在目前就业坏境中出于相对弱势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过程的关键就是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的基础上,再从企业招聘方的角度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将自己心仪的单位及岗位所要求道德基本技能和素质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以取得招聘方的认同。一般来说,求职有三个步骤:全面准备→面试、笔试→签约,它们构成了求职过程中的“三部曲”。
(一)全面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毕业生就业前,首先要进行全面准备,包括知识的准备、能力的准备、目标的准备、心理的准备、关系的准备、信息的准备和材料的准备。
1.知识的准备
毕业生应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它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现代职业对从业知识结构的要求包括:①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②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
2.能力的准备
就业的能力,包括可持续的终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目标的准备
(1)职业选择的原则。①服从社会需要是前提条件;②发挥素质优势是着眼点;③有利于发展成才是关键;④争取及时就业是根本。
(2)目标单位选择的程序。①行业——具有较大发展前景;②企业——具有较强生存能力;③个人——具有较高安全感、较多个人发展机会及受教育、培训机会。
4.心理的准备
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行为适度。在严峻的形势和多重的压力前面,毕业生更需做好心理准备。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包括:①正视现实,适应社会;②敢于竞争,开拓进取;③善于总结,坚定信心;④放眼未来,从长计议。
5.关系的准备
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主要有公开和非公开两条途径。非公开途径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内部员工来传播需求情况,且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员工介绍的求职者。因此,关系的准备必不可少。这些关系除了家长、亲朋好友外,还包括学友、校友及其他熟人,他们当中尤其以在某些大公司或自己感兴趣的公司任职的人最为重要。
6.信息的准备
谁能拥有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谁就将赢得择业的主动权。完整的就业信息,不仅仅是需求信息,还包括就业政策。
(1)就业信息的主要内容。①各级政府及学校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有关规定;②国家的经济政策;③各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态势;④用人单位的需求内容,如拟招聘的岗位、人数、要求、招聘时间和地点,以及该单位的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人员结构、经营状态、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等。
(2)就业信息搜索的主要渠道。①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机构。学校是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中介机构,所提供就业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是最高的。②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③毕业生就业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各级、各类招聘会)和无形市场(权威的、专业的就业网站)。④有关新闻媒介。其中,尤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以及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主办的《广东大
学生就业指引》报为首选。⑤各种社会关系。⑥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或业余兼职机会。⑦目标单位。主动出击、毛遂自荐的方式也不失为获取就业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
(3)参加供需见面会的注意事项。①会前要再次确认求职目标,明确自己的定位,以免花多眼乱。②充分利用大会的会刊。最好能与2~3名同学好友一起仔细地查看,分头去投放各人的求职资料。这样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体力,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求职效果。③争取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有机会与招聘人员交谈,说话时要不卑不亢,表现出尊重和诚意,简明扼要地把自身情况介绍一下并表示出对某项工作的兴趣。④参会时不要被应聘单位列出的条件吓倒,要敢于争取,表现出自己会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为单位作出应有贡献的自信。⑤会后两三天内应主动与感兴趣的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一是表现出对该单位的尊重,二是表达出迫切加入的愿望,加深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印象。
切记:参加大型招聘会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了解供需状况,收集有效的需求信息,而不要指望马到成功、一劳永逸。
7.材料的准备
个人求职资料主要包括:求职信,简历,推荐表,成绩表,各类证书、证明,已发表的文章、论文和取得的成果等。好的求职材料应做到点面结合、简洁精练、美观大方,且真实客观、个性突出、结构严谨,让用人单位一看就能留下深刻印象。
(1)求职信的撰写原则。求职信应反映求职者主观意愿及求职意向,是针对具体用人单位和具体职位作的自我介绍。求职信通常习惯采用一般书信的格式——由开头、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要直截了当地、简洁有力地说明求职意图,切忌虚与委蛇式的客套问候;正文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谈自己对所应聘位感兴趣的原因及希望到该单位工作的意愿;二谈自己具备应聘该职位的资历、能力和优势;结尾进一步强调求职的愿望,殷切希望用人单位能予以考虑并提供面试的机会。
(2)简历的撰写原则。简历主要叙述求职者的客观情况,简单扼要地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经历。简历通常是作为求职信的附件,两者不应重复。
毕业生求职简历的通病:①附件太多,令人望而生畏。如能制表罗列,则可一目了然。②千遍一律,没有针对具体单位与应聘职位。这种简历必被列入首批遭淘汰的范围内。③本末倒置。许多毕业生往往忽略了自己基础知识的掌握,而罗列了大量的工作经历;且更多的只注明了工作单位与时间,内容及业绩却只字不提,仅表明“实践”多,看不出“能力”强
(二)应聘面试 面试前,毕业生应做好充分准备,知己知彼,并适当进行模拟练习,然后以饱满的精神、端庄的仪表,出现在面试现场。
1.面试礼仪
(1)提前10分钟到达。迟到是不可取的,但提前太多也没有必要,否则会扰乱别人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因为一些不经意的细微举动影响到面试成绩。如果确实早到了,可在公司附近稍作休息,调整心态,观察公司外部环境,感受公司的企业文化。
(2)举止大方,积极热情。进入面试室,应先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顺手轻声关门;见面主动打招呼致意;在主考官没有请坐时,切勿急于落座;被请坐时应道谢;入座后注意保持良好的体态。
2.交谈技巧
(1)认真聆听。对方介绍情况时,要面带微笑、留心听讲,并适时点头或提问、答话;一般情况下不要打断主考官,更不能抢问抢答;交谈要轻松自如,目光要适时注意对方。
(2)口齿清楚。清晰流畅,简洁明了;声音要适度,语速要适中;适当的时候可以插进幽默的语言,尤其当遇到自己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忌用口头禅,更不能有不文明的语言。
(3)观察反应。回答问题时要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反应;如对方心不在焉,可能表示面试官对应聘者这段话没有兴趣,应聘者要设法转移话题;对方侧耳倾听,可能说明应聘者音量太小难于听清;皱眉、摇头可能说明应聘者言语有不当之处。应聘者需根据面试官的反应,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语气以及陈述内容等。
(4)礼貌道别。面试结束前面前应询问“还需要我做些什么吗”,得到可以结束的允许后应微笑起立,道谢并说“再见”,然后方可离去。3.面试中的注意事项
(1)面试中常见的问题。①关于个人情况。如“谈谈你自己”、“你最大的优、缺点是什么”。②关于应聘动机。如“为什么你喜欢这个工作”③关于专业情况。如“你最喜欢什么课程,为什么”。④关于工作能力。如“你做过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⑤关于人际关系。如“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往”。⑥关于工作态度。如“你遇到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等。
(2)情景模拟面试。这种面试方式近年被大量采用。用人单位通过求职者在所设情境中的表现,来评价其相关的素质和能力。对这种面试毕业生通常无法预先准备,只能是平时习惯、个人修养与综合能力的自然体现。
(3)谈薪酬的原则。①最好让面试者主动谈及。主考官在对求职者的能力、个性及工作态度等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之后,会主动向求职者介绍公司的薪金福利待遇情况或询问求职者的期望薪资,这时,求职者可以很自然地将自己的要求提出来。②要做到“有的放矢”。开出的薪资太高,则可能失去竞争的机会。因此,求职者事先应对本地区该行业的薪资水平和范围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三)笔试
笔试主要适用于应试人数多、需要考核的知识面广或需要重点考核文字能力的情况。大企业、大单位大批量用人,国家机关选聘公务员,往往采用这种考核形式。
1.常见的笔试种类
(1)专业考试。这种考试主要是为了检验求职者的专业知识水平、智力或相关的实际能力。
(2)心理测试。心理测试是用事先编制好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要求应试者完成,根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来判定其心理水平或个性差异的方法。
(3)命题写作。这种考试目的在于考查求职者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例如,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份会议通知、请示报告或某项工作总结;也可能提出一个论点,请求职者予以论证或批驳等。
(4)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方式分为甲种、乙种、特种三类,并相应规定了各自的录用办法。甲种考试主要是录用非领导的一般公务员,实行面向社会的公开竞争性考试。应届毕业生遇到的多是甲种考试。
2.笔试的技巧和答卷方法
(1)增强信心。笔试怯场,大多源于缺乏自信。客观冷静地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估,能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2)做好准备。提前熟悉考场环境、掌握注意事项,有利于消除应试时的紧张心理。除携带必备的证件,一些考试必备的文具也要准备齐全。
(3)掌握科学的答卷方法。拿到试卷后,首先了解题目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便掌握答题的深度和速度;然后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排出答题顺序;要尽可能留出时间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复查,特别注意不要漏题。卷面字迹要力求工整清晰,认真的态度,细致的作风,会大大增强被录用的可能性。
(四)签约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经过双向选择确定了就业和录用意向后,须签订毕业生就业主管部
门统一印制的一式三份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一下简称“就业协议书”,样本见附录一)。
1.签订就业协议书的程序
签订就业协议书的程序是:①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协议书上签名盖章;②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盖章;③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协议书送学校进行鉴证登记;④学校鉴证登记以后,由学校保留一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各执一份。
采用欺骗等手段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无效,并由欺骗责任者方承担违约责任。
2.签订就业协议书应注意的问题
(1)要使用国家或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统一设计制作的协议书,并按要求如实填写各栏目。
(2)要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表明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愿望,以便用人单位根据求职者的特点妥善安排工作。
(3)要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发展前景、用人规定以及对自己的使用意图、希望和要求。
(4)注意补充协议或补充条款的合法性,以保护自己的就业权益不受侵犯。3.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后须承担的责任
(1)守信。就业协议书一经签订便视为生效合同,不能随便更改。所以,毕业生必须信守协议。如果万不得已要单方毁约,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征得原签约单位的同意,经学校毕业生分配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列入计划派遣。
(2)签约后的毕业生仍需努力学习,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签约单位的生产、工作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以提高上岗适应性。
(3)要加强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遵守校纪校规,顺利完成学业,以示对用人单位负责。否则,学校可视情况如实向用人单位反映,取消所签订协议或取消其派遣资格,责任由其本人承担。
二、就业派遣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和高等学校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派遣毕业生,派遣毕业生统一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以下简称“报到证”)报到证由教育部授权地方主管毕业生就业调配部门审核签发。广东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调配主管部门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省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派遣,从传统理念来说,表面上只是报到证的打印和签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就业派遣的内涵除了报到证的打印和签发之外,还包括对就业政策的理解、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就业率的统计等等。
就业派遣与毕业生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以下以广东省为例,对毕业生的就业派遣工作作具体解释和说明。
(一)就业派遣工作程序
就业派遣有着严格的工作程序,为了能顺利到用人单位报到、顺利落实档案与户口等关系,毕业生应该主动了解本地和本校有关就业派遣工作的规定和程序,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避免“有业不能就”等不必要的麻烦和阻碍。
以一个学年为周期,广东省有关毕业生就业派遣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二)毕业生资源信息
资源信息是指毕业生本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等)及其在学校的基本表现(奖罚情况等)。各高校首先需要将毕业生的资源信息上报至省就业指导中心,由省就业指导中心对毕业生的资格进行审查和认定,以便于将来就业派遣工作的顺利进行。
1.生源地的确认 生源地是毕业生资源信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每年最终派遣计划生成后,主动申请回生源地的毕业生、未签署就业协议也没有办理暂缓就业手续的毕业生,以及申请调整就业去向未获批准的毕业生,全部凭回生源地的报到证,到生源所在地市人事局报到。因此,如不能正确判断个人生源地或错误上报生源地信息,将导致毕业生档案投递错误,或因多次往返寄送增加档案丢失的几率,还会造成毕业生户口迁出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落户,出现所谓“黑户”的情况。因此,毕业生要掌握确定生源地的方法,并向学校提供相关材料。
生源地是指学生的来源地。一般情况下,生源地是毕业生高考前的户籍所在地,但有的时候,生源地的判断容易出现问题。其中,常见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考。例如某学生小王,高考时户口所在地为揭阳普宁,高中时一直在深圳某中学就读,并在深圳报名并参加了高考。在上报资源信息时,小王的生源地应为普宁市。
(2)父母工作调动。例如某学生小刘,高考时户口所在地为汕头,且在汕头参加高考,在大学读书期间,其父母因工作调动至广州,并将户口迁移到工作单位。此时,小刘的生源地应为广州市。
(3)购买商品房。例如某学生小陈,高考时户口所在地为潮州,在大学读书期间,小陈在深圳购买了商品房,此时报送小陈的生源地应为潮州市。
(4)由中专、中技升学。例如某学生小邓,原为某中专院校学生,户口在该中专院校,后考取了某普通高校。报送小邓的资源信息时,应以其入读该中专院校前的户口所在地为生源地。
特别提示:毕业生如遇到以上情况,请务必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联系,以免报错信息,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2.上报资源信息的有关规定
(1)上报范围。下列情况的学生不在上报范围之内:
1)没有正式学籍的学生、旁听生;
2)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自考等学历教育学生; 3)港、澳、台学生(含国内学生在校期间持单程证赴港澳定居); 4)外籍生源学生;
5)已经确定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
(2)上报时间。各高校应在每年的5月1日前向省就业指导中心上报下一年的本校毕业生资源信息。
(3)上报途径。为了统一管理和便于报到证的打印,各高校应通过“广东大学生就业在线(www.xiexiebang.com)”,用统一的格式上报数据。
省就业指导中心对各高校上报的资源信息进行数据整理(包括专业代码、生源地、培养方式等)、数据初始化后,生成当年的毕业生信息库,并上传至“广东大学生就业在线”。
(三)建议就业方案与就业信息 各高校根据毕业生取得的有效的单位接收证明,制定本校毕业生的建议就业方案,并上报至省就业指导中心。省就业指导中心对此方案审核后,形成就业方案下发给各高校执行。1.有效的接收证明
可列入建议就业方案中的用人单位接收证明,主要有5种:①公务员录取通知书;②各地市(县、区)人事局、教育局签发的录用通知书(函);③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主管部
门签发的录用通知书(函);④省外单位所在地人事部门签发的录用通知书(函);⑤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
2.建议就业方案的制定
(1)回生源地就业。毕业生必须取得生源地具体用人单位的接收证明,方可列入建议就业方案上报。
(2)跨地区就业。应有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接收证明,才能作为跨地区就业方案上报。
(3)到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就业。应有该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主管部门的接收证明,才能够解决毕业生的户口和人事关系。
(4)到省外就业。应有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接收证明。(5)暂缓就业。应在6月10日前由学生书面向学校提出申请。
(6)升学深造。应有录取通知书,学生通过网上申请,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经学校审核后上报省就业指导中心。
(7)出国(出境)。毕业前已办理好签证手续,不参加就业派遣,通过网上申请,经学校及省就业指导中心审批同意。
(8)其他不能正常毕业的。已办理了休学、退学、延长学习年限等,或结业、肄业等无法取得毕业证的。
3.上报建议就业方案的时间(1)第一次上报时间:每年的4月初~6月10日,为高校上报第一次建议就业方案的时间。毕业生须将自己的就业信息(有效接收证明、就业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在本校就业工作部门要求的时间内告知学校,由学校编制建议就业方案并上报至省就业指导中心。(2)补报就业方案的时间:6月21日~30日。毕业生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落实就业单位,可通过学校补报建议就业方案。
(3)调整方案上报时间:7月1日起。根据教育部的规定,7月1日为上报就业方案的截止时间。7月1日以后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需通过学校上报调整方案并经省就业指导中心审核签发后领取报到证。调整方案的具体上报时间为学生毕业当年7月至次年6月的每月最后一周
4.就业信息的上报
就业信息是毕业生具体的就业情况。广东省已建立了就业信息定期报告制度,各高校须在每年的4~12月(每月的28日前)将本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后上报省就业指导中心。
(四)就业方案
就业方案,即以报到证形式反映出来的就业信息。省就业指导中心对学校上报的建议就业方案进行审核通过后,形成具体执行的就业方案,并以此为依据打印并签发报到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派遣。
每年的6月10 ~20日,省就业指导中心制定第一次就业方案,打印、签发报到证。届时停止网上报送就业信息。
每年的6月20 ~30日,各高校领取第一次就业方案的报到证;每年的7月1~10日,各高校领取补报就业方案的报到证。毕业生可根据相应的时间,从学校就业工作部门领取本人的报到证。
(五)报到证
报到证以前也称为“派遣证”,其全称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由教育部授权地方主管毕业生就业调配部门审核签发(特殊情况可由教育部直接签发)。报到证是毕业生就业派遣的书面依据,是毕业生人事关系正式从学校转移到就业单位的证明。
1报到证的作用
(1)报到证是到接收单位报到的凭证,毕业生就业后的工龄由报到之日开始计算。(2)证明持证的毕业生是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学生。
(3)接收单位凭报到证予以办理毕业生的接收手续和户口关系。(4)报到证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转正和干部身份的证明。
报到证目前仍在中国人事管理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毕业生们应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报到证,并在报到期限内到相关单位报到。如在报到期限内遗失报到证,毕业生应及时向学校写申请说明情况,并由学校报省就业指导中心给予补办。除此之外的情况不予受理。
报到证只能一人一份,由其他部门印刷或签发的报到证无效。不论是什么原因,凡自行涂改、撕毁的报到证一律作废。
2.报到证的形式和内容
一份报到证由正副两联组成:正联(蓝色)由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发放给学生个人,副联(白色,也叫通知书)连同档案由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寄至报到证开具的接收部门。报到证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学生个人基本资料(姓名、性别、毕业院校、专业、学历、修业年限)、接收单位名称、报到地址、档案材料寄送方式、报到期限和备注等。毕业生报到的期限原则上为1个月。
例如,××××大学的李明,已确定至广州××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就业,该单位可以解决档案和户口等关系,其报到证样本如图2所示。
(六)就业派遣
毕业生离校后,应持《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到用人单位、人事主管部门或生源地就业主管部门办理报到手续,由上述单位或机构办理接收和落户手续。1.回生源地就业
已与生源地具体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将派遣回生源地。报到证上开具的接收部门为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备注栏注明具体的用人单位名称。
2.省内跨地区就业
如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同意接收,表明该单位能够解决毕业生户口、人事关系,派遣该生时可直接派遣到单位所在地。报到证上的接收部门为就业单位所在地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备注栏根据接收函而定单位名称。
如该单位无法解决户口和人事关系,而又未申请暂缓就业的毕业生,按规定派遣回生源地,其报到证上的接收部门为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例如,生源地为梅州市的毕业生,现联系到广州某电脑公司从事市场销售工作,但公司无法落实户口、人事关系,则该毕业生的报到证开至梅州市人事局。
3.到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就业
到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报到证上的接收部门为该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
4.到省外就业
到省外就业的毕业生,派遣至该地省一级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有具体工作单位的,在报到证的备注栏中注明。
5.未落实就业单位
未落实就业单位且没有成功申请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将派遣回生源地,接收部门为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6.其他情况
(1)办理了暂缓就业的毕业生,不签发报到证。暂缓期间,档案集中在省就业指导中心免费托管,党团关系保留在原毕业院校,户口保留在原所在地。
(2)升学深造的毕业生。升学深造要以获得录取通知书为依据。①保送、考取研究生和普通专插本的毕业生,不签发报到证;②考取成人专升本或其他非普招系列的毕业生,签发回生源地的报到证;③免试推荐或考取研究生、普通专插本的毕业生,在学校就业方案上报后提出不再攻读的,应回生源地就业,不签发报到证。
(3)毕业前申请出国(出境)的毕业生。不纳入国家就业派遣计划,不签发报到证。毕业前申请出国(出境)的毕业生,要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学校不再负责就业。在派遣时未获得出境的,学校可将其档案、户粮关系转至家庭所在地自谋职业。(4)外籍学生、留学生、休学、退学和结业生。不签发报到证,不能申请暂缓就业。结业生如果找到就业单位,且单位确实需要就业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的,凭单位证明可签发报到证,但必须在报到证上注明“结业生”字样。
(5)毕业后入伍的毕业生。报到证签发回生源地。
(6)延长学制的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资格后3个月内找到工作或要求回生源地就业的,可以纳入当年就业方案派遣,签发当年的报到证。超过3个月后不再受理。
(七)调整改派
毕业生的调整改派,是指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及主管部门核发报到证后,毕业生正式报到前进行单位及地区调整的一种做法。通俗地说,即指将派到原单位的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和档案等人事关系,重新派到新接收单位或其上级人事主管部门。
1.申请调整改派的条件
根据《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后调整办法》,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毕业生可提出调整工作单位申请:
(1)确属专业不对口,学用不一致的。
(2)要求到基层单位或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
(3)要求到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及国家重点加强部门工作的。(4)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原因的。
2.办理调整改派的原则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在派遣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改派的,按下列原则办理:
(1)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用人单位之间调整的,由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批并办理改派手续。
(2)跨部委、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整的,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统一报国家教委审批并下达调整计划,学校所在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按照调整计划办理改派手续。
(3)毕业生调整改派须在1年内办理,逾期不再办理有关调整改派手续。毕业生就业后的调整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办理。
根据广东省政府制定的就业工作意见,对派遣到广东省12个山区市(韶关、清远、湛江、茂名、阳江、肇庆、河源、梅州、潮州、揭阳、汕尾、云浮)的毕业生,只要当地需要,原则上不做调整;对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原则上不做调整;在人才市场空挂档案的,不做调整改派。
3.调整改派的时间
从当年的7月至次年的6月,每个月的最后一周,由学校统一向省就业指导中心报送有关材料(原派遣单位的退函、新录用单位的接收函、原报到证、学校的意见),办理应届毕业生调整改派手续。省就业指导中心不接受学生自行前来办理。
4.不再负责其就业的情形 根据国家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学校报送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批准,不再负责其就业。在其向学校缴纳全部培养费和奖(助)学金后,由学校将其户口关系和档案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处理:
(1)不顾国家需要,坚持个人无理需求,经多方教育仍拒绝改正的。(2)自派遣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3个月不去就业单位报到的。(3)报到后,拒不服从安排或无理要求用人单位退回的。
(4)其他违反毕业生就业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