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开复-读书心得
思考生活,坚持梦想
—《世界因你不同》读书心得
之前就听说过李开复的传奇故事,最近有看了李开复的唯一一本自传《世界因你不同》让我感悟颇深: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更多的去创意的思考生活,思考人生,做最好的自己,并且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应多一份坚持。
在《世界因你不同》中洋溢着一种精神:那就是“随心而动”,他的每一次重要决定,每一次人生的变迁无不遵循着这条定律。而他的“心”,不是一颗充满物欲,不是被贪嗔痴所迷惑的心,而是一颗“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你的价值是让两个世界的差别最大”的心。他一直致力于对中国大学生的引导,使中国的大学生更容易把握自己的未来,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职场和生活中坚持自己的信念。
李开复的经历一再让我明白,创意才是进步的源泉。不管处在何种环境下,创意不仅让你脱颖而出,同时也是一种乐趣,一种人生态度。在社会分工急剧细化的今天,各种产品和服务高度的同质化。技术,市场,渠道……我们最缺的是什么,就是创意。特别是在他坐在的IT业,创意和理念就是生命。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在在难于摆脱生活上的各种困扰的时候,创意的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做最好的自己。
书中关于李开复丰富的职场经历也做李详细的描述,大量生动的职场经历的描述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人生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精彩纷呈而又跌宕起伏,并且可供读者学习和效仿。而在苹果之后的几份工作中,李开复几乎都处在高管的位子,而且也都做的不错。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插曲,就是《艰难的60天》这一章节,而且我发现了这是书中占篇幅最多的一个章节。由此可见这段时光在李心目中的分量。的确,在遇到艰难的时候,需要的是坚持、忍耐、勇气。这些说着容易,但是要做好真的很难。在Google的那段时间,也让李开复明白了坚守的含义,同时也给我上了一课,深深的触动了我。当整个世界都在怀疑你、质疑你、甚至是指责你的时候,你还能不能、有没有勇气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当我在追求梦想里道路上遇到困境时,是否能够坚守自己的梦想,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思考。
虽然李开复从小就展示了天才的一部分,但他的职场成功却离不开另一个重
要的因素——勤奋努力和坚持。这能给更多的后学者提供有价值的道理——不管你是天才还是普通人,对成功的追寻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和坚持都是必不可少的。
“成功没有绝对的意义,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并把最好的你呈现出来”是本书的主题,给我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作为普通大学生的我们也许不能像李开复一样走到这么宽广的路上,但可以尽我们自己的一切能力去坚持自己的梦想,开拓自己美好的未来,还自己一个无悔的青春,无憾的人生。
第二篇:《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读书心得
读书总结
全书概要:《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汇集了近八年来作者所撰写的25篇与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关的文章。它们中的每一篇都是用写作的方式关心中国科技与教育事业,关注中国青年学生成长历程的缩影,它们中的每一篇也都凝聚着对中国科技、文化与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中国的青年,希望这《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能伴你同行,帮助你用坚定的步伐和无限的激情走向属于你自己的美好未来。
中国的企业,希望这《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能为你带来灵感和信心,帮助你的企业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从容应对,决胜千里。
中国的高校,希望这《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为你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帮助你在建设世界一流学府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中国的家长,希望这《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给你带来启迪和智慧,帮助你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一流人才。
本书以“未来”为主线,划分为三个主题。
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这一部分收录的是我自2000年以来写给青年学生的七封公开信。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广大青年学生交流思想,向他们介绍学习和成长的经验。
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说是写给中国企业的“公开信”。在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软、Google等著名跨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探寻了网络时代中IT产业和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并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等话题介绍了他的想法和建议。
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均与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及青少年的成长相关。其中不但包括写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公开信,也包括我向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人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推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还包括回忆李博士自己的大学生活的一篇“趣文”。
2.读书心得总结
李开复,1961年生于台湾。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微软公司的前全球副总裁、现任的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他的学识、能力、业绩让普通人遥不可及,这样的人有时间写书吗?为什么还要写书呢?在这出书热的时代,是不是作为一位名人,在光环下出书,寻找卖点、扩大影响? 带着种种期待与疑问,我们小组选择阅读《与未来同行》。方知:这是一本希望此书能伴中国的青年同行,帮助中国的青年用坚定的步伐和无限的激情走向属于中国的青年自己的美好未来的书;这是一本希望此书伴中国的企业同行,为中国的企业带来灵感和信心的书,帮助你的企业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从容应对,决胜千里的书;这是一本希望此书能伴中国的高校同行,希望这本书为中国的高校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的书,帮助中国的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学府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的书;这是一本希望此书能伴中国的家长同行,希望这本书给中国的家长带来启迪和智慧,帮助中国的家长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一流人才的书。
在我看来虽说此书从修养到人生、从学生到教育、从人才到企业都是有重大作用的。本书以“未来”为主线,划分为三个主题。
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这一部分收录的是李开复自2000年以来写给青年学生的七封公开信。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广大青年学生交流思想,向他们介绍学习和成长的经验。和更多的青年学生讨论诸如学习方法、生活态度、价值观、就业与工作、理想与现实等广大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焦点话题。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担心别人走到你前面的想法是不健康的,也无助于你的成功;在表达你的意见时,无论反对与批评都应是建设性的,有高度诚意的,而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为辩论而批评;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强;我只举了几句精典的句子,我相信只有看了此书的人一定能从中受益。
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说是写给中国企业的“公开信”。在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软、Google等著名跨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探寻了网络时代中IT产业和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并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等话题介绍了他的想法和建议。这都给未来的中国企业及中国人才做了深刻的提示及建议。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均与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及青少年的成长相关。其中不但包括写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公开信,也包括他向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人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推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还包括回忆李博士自己的大学生活的一篇“趣文”。这些对于从事教育和作为家长的我们都是宝贵的经验。
其实读此书,生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小组最深的感受就是关于“大学应该如何度过”的文章。其中文章写道“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离开大学时,只要做到了这些,你最大的收获将是“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在这本书中,李开复老师还讲了大学四年应该如何度过,仔细阅读,发现很多问题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而李开复老师正好都帮我们作了解答,比如说,在大学应该打好基础,除了可以“选你所爱”,也可以“爱你所选”等等,或许我们现在的专业并不是我们的第一志愿,但是除了抱怨之外,我们也可以争取转专业或者试着爱上它,每个专业都有其特色,也许你了解之后也会爱上它!就比如我们自己,开始对专业完全不了解,但是上了两个学年的课之后,我对其越来越充满兴趣了。
当然对此书的感悟是很多的,这用的语言是难以表达的。读书就是读人,读人才能反观自己。最后,我还是用李开复博士的名言结尾,让我们更深的感悟人生:“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
第三篇:李开复的读书建议
李开复的读书建议:怎样多读书,读好书?
2015-12-04李开复华夏基石e洞察一年读书一百本
我建议在座的每一位,一年能够读一百本书。可能你们马上会问,开复你有做到了吗?其实我没有,但我人生中有三个阶段曾经做到,当我今天回顾我的人生,我觉得最快乐、成长最多、得到最多养分的就是那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我大概五岁到十一岁的时候,那段时间我父亲买了各种各样的书,让我在家里阅读。每当我得了什么好成绩,父母亲会给我奖励,他们会跟我说,你要什么玩具,我们可以当作奖励给你,但是书不算奖励,书你想买多少,随时跟我们说我们就给你买,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把书当作一种无限索取的礼物,贪婪地索取。也是那段时间,我对很多中国历代的典籍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那差不多六年的时间里,我每年都能读到一百本书。
然后我去了美国留学,就中断了一段时间,直到我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在那时我算被逼着读书,因为在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基本一年就逼你读一百本书,大部分是西方的哲学、文学类书籍,说实在的,那段阅读时光不是特别享受,你可以想象,一个英语不是母语的人,到了美国,要读这么厚的一本书,每周要读两三本,压力非常大。但是多年之后,当我回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那段时光,不论是我读的柏拉图,或者是Locke、Hobbs几位英国哲学家的理论,还是莎士比亚,都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其实人性的一切,在莎士比亚的书里都可以找到,很多东方的智慧在西方的书里也一样可以找到,我甚至会说,作为一个理工宅男,为什么到今天能够出六本书,有些还比较畅销,很大的理由也是因为当时在哥伦比亚,逼着我每年读了一百本书。
当然好景不长,四年大学毕业以后,我又回到我理工男的生活,直到两年前生病。生了病在家很多事是不太适合做的,所以我选择读了很多书,有心灵方面的书,还有东方文化、历史方面都读了很多,感觉非常有收获,所以我觉得一个人一年如果能读一百本书,这是一种享受,是一个汲取养分的过程,是一种最好的成长。
读书的“三做三不做”
关于读书,我想给大家六个建议,三做三不做,非常简单的建议,应该适合每个人。
第一个建议,多读不同意见的书。我觉得在东方长大的小朋友们常常被灌输一种思想,认为书上写的就是对的,读了书要把它背下来。我觉得这样并不好,其实每一件事情都有很多面,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我建议大家不要把书当圣经,多去读一些不同观点的书,而不是只读那些你认为是你同意的,符合你观点的书,尝试读一些跟你的观点有冲突的书。如果你能多方面来看待同一件事情,也可以培养批判式思维。另一方面,就算你坚持你原来的想法,你也可以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当你和对方辩论或者持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也许可以用到。
第二个建议,多读历史。走了这么长的路,看了这么多的事情,读了这么多的书,我发现历史总是在重复,人类还是不断在犯过去犯过的错误。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多读历史的话,也许我们可以多了解人性、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第三个建议,是要中西融会贯通。虽然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学都非常精湛,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的那几百本书,我觉得对我还是有非常深刻的启发。所以有时间的话,我觉得还是平衡一下,读一些东方的书,也读一些你想读的西方的书,比如英美哲学家的书、莎士比亚的书等等,东西方的思想能够平衡吸取。
第四个建议,不要读翻译劣质的书。当你读西方的书时尽量读原文书,因为翻译的过程会流失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英文好的同学,可以读原文书;英文不错的同学,可以先把英文学好,然后读原文书;实在不想学英文的同学们,那读中文书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找好的翻译来源。我发现比如《乔布斯传》,我看了两个中文版,翻译水平差异是巨大的。
第五个建议,少读纯理论的书。有些纯理论的书,不是在过去实例的验证之下写成的,所以我会更建议大家去读那些有真实的事例穿插的书,而不是纯理论化的一本书。
最后一个建议,少读成功学的书。每次走到书店看到我的书被放到成功学,我就想低着头走过去,因为,我觉得大部分成功学的书,其实都是一些没有实干过的人,把一些理论攒起来,让你认为自己看完也可以成功的书,而且它教导的可能是“你只要模仿谁谁谁就可以成功”。但是实际上每一个人是不同的,每一个人成功的模式也是不同的。而且那些写成功学的书的人,他们自己成功了吗?他们自己有经验吗?他们分享的是攒来的经验还是自己的经历总结呢?所以我建议少读成功学的书。但是如果你很想学习一些成功的典范,那么我会推荐多看自传。看自传的时候,也要看作者本人自己写的自传,而不是授权别人写的,因为别人写的也是攒出来的。最后,即使看作者本人的自传,也不要盲目地去学习对方的一切,因为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学习那些适合你的。
第四篇:李开复讲座心得
李开复讲座心得
陈致君
一、兴趣决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李开复说,在与中国学生多年的接触中,他感觉中国学生普遍缺少努力学习的目标。很多孩子一张口就是“我长大了想当科学家、飞行员、企业家”,但大都是受外界影响的“虚的目标”。还有很多孩子把考上名牌大学当成人生目标,其实,考上名牌大学只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手段而已,并不是真正的人生目标。按照中国的划分方式,我最早是学文科的。
二、警惕不必要的学习竞争
其实,竞争没什么不好,但不应该鼓励孩子在学习上不正常地竞争。然而,在中国,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对这种学习上的竞争都习以为常,这是非常不健康的学习思想。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多想想怎么提高自己,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理想,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高情商的人才,情商包括了与人与团队的合作能力,对自己的自觉管理,以及社交方面的一些能力。团队精神己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人才素质之一。
三、远大的目标是成功的动力
李开复认为,一个人光有学习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但却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另外,在一元化追求下,学生心气浮躁、竞争力差、道德滑坡。当一个人在做他有兴趣又符合理想的事情的时候,他的学习和工作都会变得非常愉快,就能发挥自己的潜力,甚至会发出一种光芒。
四、演讲是一个人成功重要的能力
如何让自己的“影响力最大化”,李开复认为演讲非常重要。
在中国,无论是大学毕业生参加招聘考试,还是单位提职,都要公开竞聘演讲。演讲本身就是十分重要的能力。一个人如果有思想但是不能表达自己,他其实就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这句话并没有夸张。
五、进入职场是学习的开始
李开复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学无止境”,这一点对于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这样,对于已经从事工作的人来说更重要。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青年人走出大学校园进入工作岗位后,就以为学习结束了;很多中国企业也非常忽视员工的“再学习”,这都是非常错误的。
六、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一个人要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性地工作,而不是因循守旧。李开复非常推崇“放权”式的管理,他深知在以创意为主要生产力的今天,不能严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规定。中国学校的学习课程和学生的作业几乎占据了学生所有的时间,家长又将学生仅有的一点点业余时间也剥夺了,很多学生疲于应付,学生几乎没有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说实话,这样的学生很难成长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最后、让自己成为创新人才
李开复说,谷歌需要的是创新实践者,招聘的员工要求有创造力,同时还具备动手能力。中国孩子在成长中,恰恰在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上弱一些。不过,李开复认为,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仅仅有科学家的“新“、“酷”的创新是不够的,创 1
新必须是针对用户的,必须是有用的。
李开复建议:第一,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抱着好奇心,多问“为什么”,不能仅仅背会一项知识就觉得满足,要到深度理解才停止。如果不懂为什么,可以自己去找答案,直到找到为止。第二,要理解每一个问题有众多的观点,大部分的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要包容不同的观点,经过辩论来深度理解不同观点的各自优势,在深度理解前,不要武断地做出判断,这样可以开拓你的视野。第三,要学以致用,学知识的时候多问问如何实践、如何应用、这个学了有什么用,然后,多找一些工作或打工的机会,来应用一些学习到的知识。
对于人的所有素质中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李开复认为,人品是第一位的。“如果一个人的人品有缺陷,以公司的立场,是不可以雇佣的。因为我把公司的重要的钥匙交给你,我必须信任你。”所以,诚信的基本人品对一个人的成功有决定性作用。2
第五篇:李开复简介
李开复简介
1966年出生于台湾,1972年移居美国。
11岁时被送到美国读书,1983年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随后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研究生,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先后接任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全球副总裁、美国SGI电脑公司全球副总裁等职。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现任微软公司副总裁。并创立了全球最好的研究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拥有大量论文和产品转化成果。
1998年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李开复博士任微软公司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负责研发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使得人机界面更加简便和自然。该部门负责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线服务等技术。
李博士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加盟微软公司前,李博士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
此前他还曾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
李博士在Cosmo任职期间,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方面的研发工作。
在此之前,他曾担任SGI公司网络产品部门的副总裁和总经理,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工作和公司网络产品策略的制定。
李博士在苹果公司任职六年中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其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
1988年,在位于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助教期间,他以精深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誉全球。他开创性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
在校期间,李博士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