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日记心得体会
教育日记心得体会
国家兴旺,教育为本。特别是财富向知识致敬的时代,教育的作用更加的显著。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把自己的学生教育成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呢?这不仅有自己的技能,还可以通过写教育日记来积累自己教育教学的经验,来发挥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写教育日记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多给学生一些理解与宽容
我们知道,理解一个人就等于宽容了一个人,就等于给一个人的成长多了一份空间,也就是理解万岁。成人需要理解,小学生更需要理解和宽容。他们的自制能力和是非观念不十分清楚,容易犯错误,对于他们犯得错误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批评,甚至体罚,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针对性进行教育,这样做容易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做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如:我班有个学生,学习成绩差,还有些倔强,开始时我呵斥他,他不满时反击我,反击不成就用眼睛瞪我。眼里流露出的全是厌恶和憎恨。后来我改变了对他说话的态度,尽量让自己多点耐心;多点关心。时刻告诫自己:他是我的孩子。放下身份与他交流,自己少说,多听孩子说,给孩子建议,而不是批评指挥。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他虽然写的作业质量不高,但能按时完成了。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就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与其向他们讲道
理,不如用我们的言行来启发引导他们。
记得今年我们班的卫生区较大,刚开始我给学生一分就不管了,到了上课的时间,卫生区还没有打扫完,同学们有的三三两两的在议论什么;有的在玩耍。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毫不犹豫的拿起扫帚扫起地来,只见他们互相看了一眼,也都积极的干了起来,一会儿就扫完了。从那以后,我每天与同学们一起干,大家的劳动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其身正,不仅其正。其身不正,虽令人不正。”的含义。
通过写教育日记,我还发现有些知识自己懂,但要使学生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设计,使学生明白?如何把握轻重难点等经验,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这是重中之重。
第二篇:教育日记
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面对自家孩子那份殷殷期待,我感同深受,但觉感觉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太注重成绩,上届带过的那批学生就给我这样的印象,每次测验过后,成绩好了也就罢了,一旦成绩不理想,电话就来,当然这说明家长对孩子学习重视,但从此也可看出部分家长这种以试卷评定孩子的优劣也可见一斑。岂不知,家长这种焦躁心理潜移默化会转达给学生,更有甚者,当着孩子面唉声叹气或者指责训斥,反而更加剧孩子的自卑心理,一旦失去信心,何来进步?所以,今天,我有意识避开孩子与家长私下交流,告诉家长针对其薄弱环节家里多点练习,但千万别因为某些地方跟不上就当着孩子面流露失望情绪。别老拿自家孩子与别家孩子比,用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我从来不认为现在不会的学生就一定是笨学生。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找对方法,应该可以进步,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慢慢累积下来也是可喜的大进步啊。我现在这个班家长素质都很高,自然对孩子的要求就高,但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年级有了兴趣,再培养好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和家长好好聊聊。
让教学过程更美好
新的教学过程观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对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是生命力量呈现的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化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且理为重要的是理解生命的意义,积累对生命的体验,实现人生的价值。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使人聪明,教育使人变成“人才”,教育的这些功能都是通过教学过程逐步实现的。
教学过程实现的主要形式是师生交往互动。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互动是师生交往最主要的特点。所谓交往,就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
这种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就是平等对话。平等对话,不仅是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的体现。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单是关注“物”,而且要关注人,上课将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继续教育学习日志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一、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其一,对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其二,我们这些综合科从现在的教育角度上讲不是一门主科,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科。教师对此的定位非常迷惑。但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
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第三篇:教育日记
当老师的都知道,在每个班里,都有所谓听话的孩子和淘气的孩子。那些听话的孩子,不用我们多说,只要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就心领神会,能认真的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而那些淘气的孩子呢,经常给你唱反调。杜金辉就是这样一个学生。
杜金辉发育有点迟缓,平时遇事就喜欢问为什么,有点犟脾气。一天早晨刚上课,我就发现他随手把垃圾丢在自己桌子底下。我当时很生气,但在课堂我也不因此耽误上课,就轻声提醒他,把垃圾捡起来,下课扔到垃圾桶里。他当时也按要求做了,谁知下课后又扔到地上。我忍无可忍就大声训斥他,没想到的事,他竟然十分不满地瞪了我一眼,气哼哼地拾起垃圾就扔到教室门口。我一看他的犟脾气又来了,来硬的是不行了,马上换了一副表情,说:“杜金辉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是吧?你会把垃圾捡起来的。”说完我就拉着他的手,同他一起走到教室门口。一边走他还一边问:“为什么要把垃圾扔到垃圾桶?扔到门口会怎样?”我就耐心给他解释。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把别的同学扔的垃圾也捡了起来,嘴里还在说:“这是谁扔的垃圾?这么不讲卫生,污染环境。”听到他说的话,我欣慰地笑了。
第四篇:教育日记1
教育日记1 9月3日 星期一 晴
开学新接班,开课几分钟后,我逐个指导三个学生认清了封面上的“语文”二字。又引导学生们在第二页写上班级和姓名。学生们大多读过学前班,有三十四个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姓名,包括写错其中某个字的。我一个一个地教写不出姓名的写姓名,教写错字的改正错字。教学生写姓名时,一个现象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有的学生书本上的姓名是爸爸写的,但把字写错了。
下午,我想以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些入学教育,最根本的想法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些属于校园的文化。我一直以为,优秀的校园文化一定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学生在某种程度和方向上对校园文化做出何种解读,却要看老师是怎样引导的。
我让学生排队走出教室,每到一处,既介绍事物,又结合事物对学生进行行为和品德上的引导。当我告诉学生一些树木的名称时,我就接着形象地教育他们要爱护树木。我对他们说:“树木也有生命,它们为我们带来绿意、阴凉,它们也希望我们对它们友好。当你用小刀伤害它们的时候,那从伤口渗出的树汁是它们伤心的眼泪。”孩子们听得很认真,纷纷表示以后不伤害树木。
回到教室前,我让孩子们将教室外和操场上的废纸、塑料袋捡掉。一阵忙碌后,学生陆续走进教室。学生安静下来后,我惊奇地发现──竟然“丢掉”了三名学生,将他们喊了回来。我不得不点出他们的姓名,告诉他们以后不要再弄丢了。
低年级学生,学校、班级、学习等有关的概念还没有在头脑中建立,他们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他们还生活在一种近乎无意识的认知世界里,受暂时的注意和兴趣支配。我们不能指望靠一两次说教或训斥就使他们变“乖”,唯一的灵丹妙药是耐心、爱心,要时刻关注他们,时刻引导他们,直到有一天,他们“自觉”了。
第五篇:教育日记1
教育日记
2010年9月9日
晴
星期二
求经新教育
沁阳四小参观学习摘记
沁阳市王召乡东王召小学 徐向勇
2010年3月11日上午7点25分,王召中心小学一行十余人来到了沁阳市第四小学,进行新教育实验的参观和学习。
一进门,就看到门口摆放的一张桌子,周围已经围满了人。于是,信步校园。参观四小的校园文化氛围布置情况。很快,就到了四小安排的晨诵时间乐(7点40分)。于是,和同事们往南去了高年级教学楼,教师都已经在班里等候,学生陆续到校。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有值日人员领读。学生诵读的都是些现代诗,摘抄在硬皮笔记本上,在参观诵读的时候,顺便看了看四小的班级文化布置情况,各班还真是各有各的特色。学生做的整整齐齐的,在指导老师的要求下,大家都极认真地朗读着。丝毫没有受到我们这些外来者的影响。
下了楼,又来到了低年级教学区,一年级学生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摇着头,晃着脑地朗读着,看着我们进来,他们小脸通红的,更加卖力乐。
这是,大门口桌子边已经没那么多人。于是,我放弃了三、四年级的观摩,去参看四小的“新教育”有关文字材料了。翻着四小教师的心血,我心禁不住感动万分:四小在困境中去探索、去努力,而他们的汗水的确没有白费。
参观后,四小的主人们又把我们邀请到小会议室里,买校长的谦虚和王敏副校长(业务副校长)的认真解答,让我们一行人新教育改革迷茫的眼睛渐渐清晰,彷徨的心更加坚定。我们会紧追这些先行者,去为师生们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