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姓名:
所在班级:2014年4月通识班
所在学校:福清市北亭中心小学
期末论文
要求:请分享学习之后的感悟、收获与成长。字数800字以上,不得抄袭
面的知识,真是受益匪浅。当前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而又需要解决的心理难题。因此,无论是从教师,还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我们都有必要去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在儿童、内在父母。而这三方面是可以共存的。其中通过很好的利用孩子和自己的内在特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成效的,这样就可以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同时通过内在成人和内在父母约束孩子自己的行为,也可以使老师的教育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中老师可以通过内在儿童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角色互换教育,就能很好地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有大家通过认识内在自我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许多教育界面临的困扰,既帮助了许多孩子,也使自己的教育有方向性,有目标性,还能做到了解其起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帮助。
友及学生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从而使负面情绪得到及时地纠正,而转化为正面积极的情绪,使孩子信任自己,家长信任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能信心满满的。正是因为我知道了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以正面积极的情绪面对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使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能在一个客观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完善。
孩子的表现进行合理尺度的奖励与批评,当然是要先有条件的批评而后进行无条件和有条件的表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内在儿童”转化为“内在成人”,使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如何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如何分析自己每个阶段的困惑和不解,并且能有针对性的解决自己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和孩子们共同成长。总而言之,学完这期心理健康教育后,相信我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会更加自信,能根据不同的案例充分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给自己的教师生涯带来更多的自信,更多的成就感。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姓名:
学号:20100201 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级四班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论在大学还是在工作岗位上心理健康了自己就会对自己有信心有活力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做得更好。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特别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使健康成长。通过积极心理学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发现我们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而及时改正,这样促进身心和行为的健康发展,有信心来应对将来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所以积极心理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字: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
品质
压力
参考文献:《新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社会心理学》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我们通过高考进入了大学,在大学里我们学习更深的知识层次,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开始埋头于专业学习当中而其他的方面则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心理很健康,永远不会做出像马加爵杀人的事情。但是,回想一下过去几年里有多少大学生因为这种那种的事而自杀的。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让我们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心理健康。所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是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一下我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的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的统一。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组成的。自我意识不仅在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中具重要地位,而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积极地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经过大学生活和教育,随着个体心理和意识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等逐步趋于成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方面趋于协调发展;自我意识的核心--世界观和人生观已基本确立。但是大学生有时候会将自我意识进行分化从而对自我意识产生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中的自我与理想中的自我差距很大
现实中的自我是指当前自己在能力、品德、功绩上的实际表现。理想的自我是指自己在心里对自己未来的成长目标的追求,自我理想化。在现实中大学生通常会把自己与别人比较,如果别人比自己出色,自己就会产生自卑感从而排斥现实中的自我,反而去通过想象,在理想当中寻找自我。这样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久而久之,这种差距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困惑。2.独立自主性的分化
独立自主性的分化主要是指自主性的缺乏与过于独立。刚刚从高考中走出来的大学生们,有的会沉浸在过去的生活中,过度的依赖自己的父母。他们会以为进入大学了自己的父母也会像以前一样帮助自己处理一切事情,自己则什么不用考虑。有一些人则产生一种强烈的独立感,过度认为自己一个人会处理好事情,所以养成了“万事不求人”,不寻求其他人的帮助,、独来独往的观念。3.渴望友谊与自我封闭的冲突
进入大学后,每个人都渴望能够交到朋友,获得友谊。但是许多人在交友的过程中害怕表现的不好从而露出自己的短处,把自己在别人种的形象毁坏掉,所以他们又把自己封闭起来来维护自己的形象,这样又会使别人产生许多的误会。这种的冲突使自己备受煎熬。
4.自我与从众的矛盾
现在的大学生十分重视自我的表现,往往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或者处理问题,认为自己的处事方法是最好的,不把别人的建议感受考虑在内,不仅这样还会让周围的同学围着自己转,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现象。同时还会有强烈的从众心理。别人说的做的什么都是正确的,随波逐流。这样的心理将会缺乏自己的个性和强烈的依赖性。
二.大学生的情绪问题的分析
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当然情绪分为良好情绪和不良情绪,从而导致的行为也有好有坏。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比如学习,生活,就业,未来等等各种问题,也是这些问题让大学生们背负着不小的压力。这些压力往往会把我们大学生带进不良情绪当中。
大学生踏进大学校园的时候,意味着自己的学习生活都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所以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我们去适应。然而就在这对全新环境的适应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因为害怕自己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感到焦虑、恐惧。通过这些原因产生的焦虑、恐惧就会给当事人沉重的打击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当自己上到大二大三的时候这种焦虑往往就集中在了考试问题上,可以说是考前综合症。平时没有好好的学习,等到了快要考试的时候自己就会慌乱起来,进而就会产生焦虑情绪,久之就会养成考前焦虑的习惯。等到大四了,这种焦虑情绪就会更强烈。因为打死面临着毕业考试、就业问题。这些问题象征着自己的前途,所以心里就会有强烈的焦虑感。
在大学中往往都会有这种感觉,常常是几个星期连续或是一两个月的感到无精打采,做任何事情都是以消极的心态去做,并时常伴有失眠、食欲减退等现象。这种情绪就是抑郁。这种情绪往往是最容易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人际关系紧张、恋爱的失败或濒临失败、自己家庭的原因以及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等等。所以要求我们要积极地面对它。如果没有能够解决它那么产生的后果就会很严重重则就会用生命来换取。
在大学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就是冷漠,对人的极其的冷漠。这种情绪起始是在于社会当中,渐渐地进入学校,成为了学生的主流表现。自己看见别人取得的良好表现,出自内心的嫉妒和怀疑就会对他冷眼相待,以冷漠的方式对待他、惩罚他,同时会找到许多理由来使自己的方式成立。这种情绪就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来怀疑自己的能力,让本应该是热情的高昂的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校园变成了一座死寂沉沉的校园。这对任何人都是有害无益。
大学生无论在做什么,情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好坏意味着我们对眼前的事物的态度好坏,从而影响着这件事的最后结果。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意气用事凡事都要考虑好问题,这样才能以积极的情绪来完成每一项任务。
三.大学生的学习问题
学习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那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经过了残酷的高考来到大学校园并不来玩的而是来学习更高深的知识,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来讨论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显然并不比其他方面的问题要轻松得多,也可以说学习方面的问题要比想象的严重得多。首先就是学习缺乏动力,高考结束后我们从心理上摆脱了学习带给我们的压力,带来的是轻松的生活,所以没有了以前的热情,缺乏必要的学习压力,从而就没有了学习的抱负,把学习的精力放在了娱乐方面,渐渐地连自己的追求目标也没有了。第二,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高考结束后,在选择专业时候,我们往往把就业率考虑在最前面,至于自己喜不喜欢就无所谓,等到了学校开始接触专业课程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专业自己一点都不喜欢,从而产生了厌学的表现。第三,自己还停留在高中的学习环境中。在大学中,老师授课与高中老师授课完全不一样,大学老师是一堂课要讲解很多的知识,至于自己懂不懂那就要看自己的课后能力了,所以有些人会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同时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差,导致了自己的学习成绩差。第四,有很多人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了够不够,担心自己的学习能不能跟上,夸大学习困难造成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这样造成学生的学习焦虑问题。总之,关于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是有很多方面的,要想解决它可能很困难。所以我们要端正态度这样才能把困难降到最低。
四.大学生恋爱问题分析
进入大学后,离开了繁重的高中,那所追求的自由感也就随之而来,当然包括大学生的自由恋爱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可以说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其中的目的有很多。但是大多方面都是错误的恋爱观。首先,很多人本来是认真学习,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但是当看到身边的人整天与自己的伴侣黏在一起,看到了恋爱的美好景象,所以他(她)的心里就会产生触动,也想感受一下恋爱的滋味,从而成为了恋爱大军的一员。这种就属于是从众心理,本不想恋爱但迫于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得已的行为。
第二,有些人一进入大学就开始寻找另一半,并且速度是相当的快犹如闪婚一般,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两个人就会因为彼此的各种不合适而分开。在分开后的一段时间彼此有找到了彼此的另一半开始了新的恋爱经历,但是很快又分开了,如此的反复进行着犹如闪离一样,这种情况我认为是属于排除自己内心的空虚感而作出的行为。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是离开了家进入大学后,有些人因为没有了亲人的陪伴,自己的内心难免会空虚,所以他会寻找伴侣来彼此的陪伴。但是他没有正确的树立恋爱观,仅仅认为恋爱就是来排解空虚的而没有真正理解真爱,所以会出现犹如闪婚闪离一样的情况,所以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裸婚》中刘易阳说过“不以结婚为目地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大学生恋爱虽说不能做到像刘易阳说得那样,但是也要正确树立自己的恋爱观。当然情侣分手后又重新组建了一对的行为不一定都是错误的,这里可能就是因为来两个人之间的性格不合造成的分手。但是像那种闪恋闪分的行为,新鲜感还没有过去两人就分道扬镳了,这种情况是绝对的错误了。
五.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主要的目的就是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上提供帮助。当然大学生职业规划也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可盲目。在积极心理学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主要是靠自己,这样自己才能在规划的过程中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首先,自己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要根据现在的市场情形,将规划的前期准备做得很充足,这样自己在做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得心应手,而且要一步一步的认真的做,不可贪图进度而将整个职业规划毁于一旦。第二,自己做的职业规划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兴趣、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同时一定要自己负责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来给你负责,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发展前途。
以上是我通过积极心理学来分析大学生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当然这仅仅是我们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通过发现这些不足,才能让我们寻找方法来弥补,增强我们的意志力以及对挫折的适应力促进身心和行为的健康发展,从而有信心来应对将来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等方面的压力。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我认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次接触心理学,就是在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记得当时老师没有先给给我们讲理论知识,而是玩了几个心理小游戏,看到我们都被老师像玩魔术一样耍得团团转,心里面觉得心理学是一个神奇的东西。那时候就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后来就选修了这门《中学生心理将康教育》。这门课也让我觉得心理学更是一门无穷尽的学问。接下来就谈谈我认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通过这门课得到的知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帮助中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时期,这都需要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去适应这一阶段的要求。成为一个健康的中学生,人类健康有四个层次,分别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后一个健康层次,是以前一个健康层次为基础而发展的,比前一个更高级的健康层次,四者结合可谓“全面健康”。要想达到全面健康,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且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心态。从此可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三要素之一,追求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认识自己恰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让人学会积极生活的艺术,健康不仅仅是拥有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健康的心,以前总是说身体是1,其他都是0。现在觉得正确的说法是拥有一种健康的心理态度才是所有0的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中学阶段是青春年华的代表,一提到中学时代,就会唤起我们心中很多美好的回忆和无尽的遐想,但是中学阶段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烦恼的时期,由于身心的快速发展,使中学生要面对许多烦恼,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既带有童年的痕迹,又出现了某些成年人心理特征的萌芽。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冲动性等错综交织的,矛盾振荡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青春期的中学生情感反应强烈且情绪多变,但内心抑制力也有发展。中学生情感体验丰富,对新鲜事物充满情趣,敬佩英雄、憎恨恶人,能为自然景物的美而动心,也为人世的不平而愤慨。对班级和集体活动具有责任感、义务感。对朋友极重感情,有强烈的友谊需求。但是,这些情绪很容易波动,像“疾风怒涛”情绪来得快,平息得也快。平时易烦燥不安或出现莫名其妙的对立情绪。有时还表现出互相矛盾的情感,既能对别人有同情心,主动帮助老弱病人或有残疾的同学,又可能会讥笑、欺侮小同学或身体不健全的人。在意志活动方面,中学生的特点是常立志、志无常,果断与轻率同时并存。俗话说“少年多志”,但在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又往往缺乏坚韧的毅力和自制力。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集中表现为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和迅速发展。在智力上能够学习一门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看事物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对学习任务开始能够比较自觉地完成,但自我监督的能力还很不够。有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主动性,但还不能像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那样,自觉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在行为方式上常有成人感,讨厌别人将自己当成孩子看,不愿意接受家长在生活方面的特别照顾,不喜欢父母干预自己的活动,甚至产生摆脱父母监护的抵触心理。他们希望自己是个“大人”受到人们重视,但行动上不免流露出稚气。所以中学生会出现许多心理健康问题。
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首先要让他们认识自己。王尔德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彻底了解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自己。”
认识自己的途径认识自己就是对自己的种种特点、优势劣势和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卑,一种是自负。这两种情况都令人痛苦。自卑会使自己缺乏信心,做什么事都顾虑重重,畏畏缩缩,缺乏勇气和毅力,聪明才智无法充分发挥。自负的人虽然一时显得神气十足,自信能干,但由于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的高,就有很大的失败的可能。加上这种人特别爱面子,经受不了失败的打击往往在一次或几次失败以后很快就来个180度的大转弯,变成自卑了。
苏东坡有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里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为“苏东坡效应”。认识自己后我们就心理健康了吗?应进一步的根据认识去试着调节自己,使自己更加优秀。人的心理与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身体健康状况等是互相关联的整体,因此,心理保健也不能单纯地从心理方面着手,应该有心理保健的整体观念。中学生的心理保健,要从以下各方面去努力:
1.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
2.培养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5.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6.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具体方法,如:
A.发泄:人在有极大的委屈、烦恼、怒气的时候,肯定想发泄出来,可以在没人的地方大声呼喊,使劲挥拳、顿脚、锤打不会破碎的东西来发泄,使心理渐渐恢复平静。
B.倾诉:心里的烦恼、忧愁、痛苦不妨找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倾诉一番,说得越痛快越好。
C.转移:如果正赶上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冲击可能会导致情感、举止“大发作”的时候,应立即强制自己转移注意力,转移到一件感兴趣又与前面的事情不相干的事物上去。
D.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就是自己提醒自己。可以按着与之相反的心理方向在内心提示自己:我不能那样做,那样做是错误的。
理论上讲,心理健康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进行适应。通俗的说,心理健康就是人遇到来自内心的情感冲动和外部的挫折都能适当缓解,不至于心理失调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
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三、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
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四、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相信随着心理学发展,不仅仅中学生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希望所有人都能快乐健康的生活。
总结:通过学习这门课不仅知道了如何发现并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解开了自己心中关于中学时代的许多疑问,真是受益匪浅,谢谢老师。
院系:商学院12级市场营销班姓名:龚留伟
学号:201211021012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学习
学会学习
学习,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讨论和关心的话题。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一生就注定与学习密不可分。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更是我们在大学期间的重要任务,从狭义上讲,学习指的是对科学文化等知识的学习,从广义上讲,学习更包括了交往适应等的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大学生学会适应,学会保持健康心态,学会学习。
我们通常认为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而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必须要通过学习,而且是一种正确的健康的学习方式。
学会学习,作为一名大学生,最基本的是学好自己的学业知识,如果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到,又何谈会学习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是90后,是国家与社会的新生代,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厌恶学习,讨厌学习,产生厌学情绪,这就是不健康心理的一种表现与征兆。好的学业成绩,会增加人的自信心,激发人前进的勇气与动力,促使人的心理向着更加
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很多本来成绩优异的学生,凭着优秀的高考成绩走进了大学,然而却不知继续努力,或沉迷游戏,或迷失目标,原来的成绩优越感不复存在,进而内心越来越压抑,患得患失,最终不健康的心理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学会学习,还需要我们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待人接物,学会人际交往。大学是一个转折点,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大学,我们的接触范围更加广阔,我们可交往的对象更加丰富和多样。因而人际交往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学习课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可以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莫大的帮助,与周围人的融洽相处,会使人更有安全感,真挚的友谊,会让人的内心充满阳光,不论是同学,还是老师,亦或是其他人,都值得我们去交往。我们不应该封闭自己,有些同学依旧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不会或不愿接纳新的关系,进而性格孤僻,不合群,那样会让自己的心境越来越糟糕,自己的心里也会渐渐萌生出不健康的萌芽,不仅危害自己,严重了还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见的。
学会学习,更需要我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可以说,思想道德的学习要远比其他方面的学习更加重要。因为它更加直接的影响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心理的不健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便是思想与道德
方面的偏差。一个思想高尚,品德优异的人,他的心理往往更加健康。心理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我们很难感觉到它的存在,因而它更容易引发蝴蝶效应,可能是良性循环,也可能是恶性循环,因而,我们要学会学习,防微杜渐。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伴随而来的,人们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如今,社会上患有心理健康类疾病或者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当代大学生,一个承载社会和家长较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不仅要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更是明显地高于其他同龄群体。而近些年来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严重后果让人扼腕。因此要努力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大学生们要学会学习,真正的学会如何去学习,才能让我们当代大学生真正挑起祖国的重担,扛起未来的明天!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姓名:张 学号:2010 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联系方式:187
摘要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
熟。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他们基本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认识问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强,大学生在面临环境变化和人际关系时,会感到烦躁焦虑,忧郁苦闷、导致压抑、紧张、痛苦等不良心理,产生心理问题。
反映在学生心理意志品德品质上的问题之一——积极心理学,伴随着绝大部分学生一起度过金色年华。研究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情绪、学习、人际、恋爱、职业规划)等心理成因及其现状,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使健康成长。增强我们的意志力以及对挫折的适应力有非常多种方法,我们研究收集了主要的几种有效的方法,主要针对大学生,使促进身心和行为的健康发展,为将来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做好前期的心理正在准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
情绪
学习
人际
恋爱
职业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积极的心理教育是指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因素的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分析
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倾向于自信、热情、憧憬、舒畅、紧张、急躁等。自我控制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主动性、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独立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人格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的突出表现。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冲突
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中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大学生已开始将自我分离为主我和客我,当在现实中看到许多人比自己还出色时,逐渐地出现了不接纳自我的现象。从而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间产生较大的落差,这种落差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困惑。
自信与自卑感的冲突。自信是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优秀品质。有资料报道,大学生的自卑占28%左右。自信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内心极为矛盾和痛苦。渴望友谊与自我封闭的冲突。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友需求,渴望友谊,寻求社会归属。但许多人在与群体共处时却又表现出狭溢意识,以自我封闭的方式进行消极防卫,小心呵
护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生怕露短。这种矛盾冲突,使一些大学生失去心理和谐,倍受孤独的煎熬。
自我中心与从众心理的冲突。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表现出强大的唯我惯性。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价值膨胀,喜欢把个人意志强加于人,而缺少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致使人际关系多不和谐,同时又具有从众心理,过强的从众心理将导致缺乏个性和较强的依赖性。表现在遇到具体问题情境时,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随波逐流,有碍于心理的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问题的调适方法
1.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2.建立合理科学的参照体系;3.抓住机会恰当地展示自我;4.有意识地加强个人修养、磨练意志品质 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人类意识的最本质的特征、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是自我意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成了每个人的人格的核心。自我意识把人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结合成统一的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构成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水平。自我意识又称自我观念或自我观,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可以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三:大学生情绪问题分析
一个人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或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下,就会造成情绪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会受到影响,出现很多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若不及时采取各种调适措施,就可能引发出严重的后果。
① 烦恼。烦闷苦恼的事人人都有,失恋、考试不及格、同学关系不和、经济拮据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烦恼的内容。对于烦恼,重要的不是烦恼本身,而是能否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② 焦虑。焦虑是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情绪,其特点是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焦虑是应激下的人的一种最常见的情绪反应。威胁机体康宁的任何情境,都可引起焦虑。焦虑者常表现出精神运动
性不安,来回走动,不由自主地震颤或发抖,还伴有出汗、口干、呼吸困难、心悸、尿急、尿频、全身无力等不适感。
③ 抑郁。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苦闷,行动迟缓,常感力不从心,思维迟缓,常感力不从心,思维迟钝,联想缓慢,因而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语音低沉或整日不语。引起抑郁状态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具体的,但抑郁状态产生之后具有很强弥散性,使人感到生活和生命本身都没有意义,具有强烈的无助感,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或采取自杀的行动。
④ 暴躁。暴躁是指容易发火、发怒、过分急躁,“一触即跳”,他人发生矛盾,因一点小事就表现出粗野蛮横,这种人对外界的容纳性相当低,许多人还有很重的“哥们义气”。
⑤ 冷漠。冷漠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无论是悲、欢、离、合、爱、憎都漠然视之。冷漠者初期主要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心情平淡,出现抑郁状态,随后发展到强烈的空虚感,内心体验日益贫乏,不愿进行抉择和竞争,缺乏责任感和成就感。四:大学生学习问题分析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往往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智商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甚至较差,而一些智商一般的学生,学习成绩却很好。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是否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心理是否健康等。我国著名的心理卫生学家陈家诗教授说:“心理健康的学生,成绩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适应不良
学习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困惑,对他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具体表现有: ①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紧迫感和自觉性。
②学习缺乏独立性,习惯于中学时的学习方法,由教师安排自身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学习时间等,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③不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④学习中精力投入不足,对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认识不足,不知道怎样建立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技能,学习带有盲目性。
2.学习缺乏动力
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是指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甚至厌倦学习。在学习时不像中学时那么有劲头,主要表现为: ①学习松弛。进了大学校门,从心理上摆脱了高中时的沉重压力,思想上逐渐松懈,新的目标还没有明确形成,所以学习的动力不如中学时强。
②没有学习的热情,缺乏必要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唤醒水平,懒于学习,没有学习的抱负和希望,求知上进性不足,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
③学习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注意摸索学习规律,学习能力较弱,成绩不好等。3.学习过度焦虑
部分大学生存在过度的学习焦虑情绪。具体表现在: ①学习中心理压力太大,情绪压抑。
②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总担心自己学得不好,对可能取得的考试成绩顾虑重重,信心不足,忧虑过度,以至寝食不安。
③夸大学习中的困难,为此惶惶不安,焦虑万分。4.学习心理疲劳
学习心理疲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迟钝,情绪躁动,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效率下降,错误增多,出现失眠等。造成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活动中不注意用眼卫生;学习内容单调,时间过于长,生活缺乏劳逸结合;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学习过于紧张,使大脑神经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学习缺乏兴趣、厌烦、畏难;或是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家庭经济问题、思想问题等。五:大学生恋爱问题分析 1.择优心理
择优心理是大学生恋爱中普遍具有的心理,一般来说,交际广的同学择优心理强一些,自认恋爱条件较差的同学择优心理弱一些。应该肯定,大学生恋爱中对异性进行一定的比较、选择是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标准去择优。有的女子要求对方身高不低于一米八;有的男子把女方相貌俊俏、身材苗条作为必要条件;有的强调对方家庭条件、社会地位等,结果耽误了自己的青春。2.嫉妒心理
在恋爱中产生嫉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当得知自己喜爱的人同其他异性关系密切时,一种难言的痛苦滋味涌上心头,这便是嫉妒。嫉妒心理在大学生恋爱中归纳起来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嫉妒,一种是自然性的嫉妒,一种是变态性的嫉妒。自然性的嫉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爱情。变态性的嫉妒一般表现为无端猜疑、充满敌意和怀恨报复。从表面上看,变态性的嫉妒出发点和归宿似乎也是爱情,但实际上它恰恰是同爱情背道而驰的。爱情必须相互信任。3.掩盖心理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优点显示出来,而把缺陷和不足隐藏起来,这种心理过程就是掩盖心理。由于担心自己在某些方面不理想,会遭到恋人的不满,因而有意向对方隐瞒,这叫做有意掩盖。还有一种叫做无意掩盖,就是无意识地把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而回避有缺陷的一面。事实上,大学生恋爱中的掩盖心理不是单方面的。感情炽热的恋人都希望各自的行为能赢得对方的欢心。4.从众心理
大学生恋爱中的从众心理是指恋爱活动受人评价和行为的影响,这种从众心理表现在恋爱过程的很多环节上。有的大学生本想进入大学后认真学习,多学知识,立志将来做一番事业,暂时不想考虑恋爱的事情。但当他看到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谈上了恋爱,自己就会产生疑惑,进而听到大家对恋爱的赞赏时,原先的信念就会动摇,很快会成为恋爱大军中的一员。
面对爱情我们要做到:
1.正确把握爱情。爱情是一所学校,它需要我们学习和思考。正确把握爱情,才能更好地面对爱情。爱情是给予而不是为了得到,恋人之间彼此分享快乐、幸福和悲伤等。爱是责任,所有的爱情都包含一份神圣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义务,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内心的自觉,即为自己所爱的人承担风险,而不是感官上的愉悦与寂寞时的陪伴。爱是尊重,真诚的爱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与理解基础上的。
2.正确对待恋爱。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恋爱,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恋爱与事业、爱情与友谊、恋爱与道德。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大部分恋爱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1)恋爱与事业。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在人生道路上,爱情固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不是最主要的,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正确的恋爱观要求人们把事业放在首位,事业
高于爱情,爱情服从事业。对多数青少年,特别是就读的大学生朋友们来说,更应把学业放在首位。应当将爱情纳入人生事业中,使之服从于伟大的理想与人生抱负,才会超越狭隘的私人感情,获得健康幸福的爱情与充实的人生。
(2)爱情与友谊。爱情与友谊是人类情感生活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友谊是同事、同学或朋友之间在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亲密、平等和友好的情谊关系。它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上获得理解、肯定的情感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间的友谊是爱情的基础,纯洁的友谊是恋爱发展的基石。恋爱的过程是一个友谊不断深化的过程,友谊伴随着爱情的始终,但友谊不一定发展成爱情。同情是友谊,好感是友谊,但都不是爱情。爱情比友谊具有更高的层次,两者有明显的不同。友谊的支柱是理解,爱情的支柱是感情。
对本课的建议
1.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2.讲些同学们感兴趣的事。3.很喜欢你讲的课,有很多收获。4.希望课时多点。
参考文献:
1.崔丽娟 张高产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5(2)2.王希永 《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 2006(4)3.石校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