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消失的时候》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3:5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晚霞消失的时候》读后感》。

第一篇:《晚霞消失的时候》读后感

读《晚霞消失的时候》有感

班级:热动四班学号:100130401姓名:刘 梦

这是一个高中同学推荐给我的一本小说,它很普通,甚至没有几个人知道还有这样一本书的存在,但是我用心读过了,感受了,所以,心里有了一些感受,想借这个机会表达出来。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是一部有关现代思想解放的文献。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那段动荡的岁月——文革。男主人公李淮平和女主人公南珊本是两个充满激情的学生,偶遇在清晨的小树林中,拥有一段激烈而温馨的谈话。但是,文革的浪潮将这两个年轻人推到了截然相反的两端:李淮平成了红卫兵,而南珊却恰恰是国民党将领的后代;李淮平带领红卫兵抄了南珊的家。政治背景的关系,时代条件的因素,让这两人天各一方:一个成了海军,一个做了翻译,十三年后的泰山偶遇又是一番激荡,但同时也为彼此开辟了一片开阔地。

“经历是一个人理解任何道理都离不开的基础,只有阅历丰富的人,才可能有很强的理解力和洞察力。”这是南珊的爷爷,也就是那个国民党将领告诉孙女的道理。人不可能天生就懂得一切道理,也不可能一生顺顺当当地走过一生,所以道路毕竟是曲折的。人都是从懵懂无知过渡到能洞察世事的,都是经历过一些事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才逐渐清晰起来的。曾经听人说过:只有有经历的人,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其实,不只是创作,仅就生活而论,只有经历过,才能看清你生命中什么是重要的,而什么又是不值得的,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会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这大概就是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这个世界的希望,更多的是在人类自己的心灵中,而不是在那些形形色色的立说者的头脑中。”立说者也不过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形成一些自认为正确的理论,然后通过书本这样一种媒介而表达出来,为他人所看到。也许,有些道理并不适合于你的生活,所以你没有必要因为这样那样的一些观点而左右自己的想法或决定,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一概推翻,因为真正了解你处境的只有你自己,真正懂得你的心理的也是你自己,所以,请相信自己心里的想法,顺着心的方向,你才能远航!

“痛苦与幸福的因果循环,才造成了丰富的人生。”这是本书留给我最最深刻的一句话。一个超凡脱俗、没有凡尘杂念的人固然不会感觉到痛苦,但是同样的,他也无法感知幸福;而一个事事满足的人,只会在永恒的幸福中沉寂。世间总有许多无情的事,在突然之间降落在你我身边,这个时候的我们彷徨而无助,我们该怎么办?难道一味地情绪低落、放纵自我就能获得解脱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经历是上天提供给我们的历练的机会,唯有经历过一些不遂愿的事情,我们的心才能逐渐坚强起来,生命的光环才能摇曳出它该有的色彩。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会拥有各自不同的主题。在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的传说,远古的神话,中古的宗教,近古的文学和现代的科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光辉,却不能颠倒。就像幼年时追求的父母的慈爱,青年时执着的爱情的热恋,中年时坚持的奋斗的激情,老年时享受的无悔的回忆。我们不用执着于一时的悲痛,因为人生之路到底是延伸到前方的;不必纠结于世事的难料与无情,经历过,你就会懂,其实你是那样的幸运,有机会去进一步观察人生,去感受苦尽甘来的香甜。

所以,不管你现在正处于何种状态,正在经历着何种不幸与坎坷,请你抬起头,看看蓝天白云,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然后,赠与自己一抹甜美的微笑,迎接生命中下一段经历。

第二篇:《晚霞消失的时候》与宗教救赎

论《晚霞消失的时候》的宗教救赎

《在晚霞消失的时候》一文中,以大和尚这一角色提到了作者当时对于宗教的论断。作者认为,科学教人求真,艺术教人求美,宗教教人向善。但,对于当时对未来生活失去了动力及目标的李淮平和南珊来讲,他们从宗教中更渴望得到的是宗教的救赎,让麻木的心灵暂时脱离现实的苦难。

本文是以李淮平的视角进行叙述的,在本文中,因与泰山老和尚结缘,李淮平虽没有完全信仰宗教,但他的言行却表现出他是偏向佛教的理论的。佛教讲的是宿命论,看重因果轮回。而本文的故事结构以二人的相遇、分离、再相遇和分离,构成了一个回环结构,揭示一个有关得失的因果轮回,这是李淮平在佛教中得到的救赎。

与之相对的是南珊选择信仰天主教。天主教宣扬原罪,认为人生来是为了偿还自己的罪恶。这点契合了南珊作为被俘军士后人的“有罪论”。这为南珊忍受苦难生活找到了“合理”解释,成为她心灵的救赎。

不同宗教的选择,这对于李淮平和南珊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步入中年时期,李淮平产生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他对于以往作为红卫兵的日子充满了悔意,对于他和南珊夭折的爱情感到悲伤,对未来的人生向往满载着迷茫。他渴望得到救赎。而佛教给了他一个原谅自己的机会。佛教告诉他今日的失去是因为往日曾做的恶,这样的失去是必然的,他应该坦然接受。于是,李淮平放下了曾经的爱情,他的迷茫、悲伤,生活继续。这样的接受,是因放下而获得圆满,与佛家的放下执念相似。失去了爱情,却得到了面对苦难生活的勇气,佛教给了他宽恕自己以往过错的缘由,他的救赎并不是南珊的宽恕,而是,一个从新开始的动力,但他的人生有关爱情的幸福将永远缺失。

作为被俘军士后代的南珊则因为“赎罪”,放下了对爱情、公允的执着。即便时代抹杀了她的爱情,她依然充满了活下去的勇气。她的痛苦来源于“赎罪”,她活下去的希望亦是“赎罪”,她的人生追求由于变故,已经从最初的幸福,降低到了基本的“赎罪”。这样的救赎,使得南珊已经不再对爱情充满向往,甚至对于李淮平的“背叛”都不再执着。这样的知足亦是一种执着的拒绝,南珊在给予李淮平努力生活的勇气的同时,其实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活力。天主教对她的救赎,使得她经受痛苦后,以顺从的心麻木的接受。天主教的救赎,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却带走了她对幸福追求的动力。

不论是佛教,还是天主教,他们都教导李淮平和南珊要接受失去与苦难。这样的救赎,必定造成人生的不圆满。这点,个人认为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麻木与成熟。因为救赎,便对自己的伤痛选择坦然的接受,将自己一个容易受伤的位置,而后,对于伤痛抱以荣誉的象征,这样的宗教救赎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比较李淮平和南珊幼时相识与成年,他们多的是对苦难感知的麻木与对苦难承受的成熟。将生活的救赎寄托在宗教上,然后给自己一个适当的理由去放弃,这样的救赎是一种悲哀。于此,本文完全沿袭了“伤痕文学”的论调,这样的归咎于宗教是不明智的。而我认为,本文中对生命具有最本真的认识的应当为老和尚。他对于宗教并无渴望救赎之心,他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经历文革的磨难后,有自己的执着,以一颗鲜活的心存活,他的人生有着对家国广义的圆满,亦有对个人追求狭义的圆满。这才是真正的救赎。

第三篇:《晚霞》读后感(本站推荐)

《晚霞》读后感

上个月我收到了吕校长给我寄来的他新出版的书《晚霞》,打开邮包竟然是两本书,正纳闷的时候翻看了书本首页白纸上的签名就明白了,有心的吕校长,博客好友“柳树成荫”还给小女也寄了一本书,等于给小女寄来了暑假读物。感动于好友的慷慨和热情,如今断续看完书的我也该写点读后感了。

吕校长我有时就称他为吕老师,他上次出过一本《脚印》,送给我阅读后我让小女代劳写了《看脚印读后感》,受到了吕老师的好评。想不到这次吕老师竟然考究地把小女的读后感也搬到了《晚霞》书本里,小女看了很感荣幸。文字被收进了书里,意味着多少人在看啊。很感谢吕老师对小女的器重,真不愧为擅长教学的老师,很注重对孩子的鼓励。还让妈妈也感觉荣幸的是帮《晚霞》写序的女作家竟然在序中提到了小女的一句话,一位六年级学生读完《脚印》写到:“妈妈说童年的苦难是一种财富,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精神上的一种滋润,它让我提前懂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吕老师是永济中学校长,执着事业,认真教学,勇于创新。他文笔细腻,一如他的人,对人热忱心思细腻,感情丰富,时常为人和事而感动。这样的好人世间不太多,看书的时候由衷地感慨,好人总归有好报,付出终究有回报!吕老师早年教过的学生朱琦,文科天赋出类拔萃,吕老师对他有着很高的期望,他参加高考时,文史等几门很优秀,数学成绩却考出了很低分,因此名落孙山。从此他一蹶不振,想弃学去当工人算了,不愿再去上学。吕老师得知之后心急火燎,面对心爱的学生,他使尽招数,苦口婆心规劝学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朱琦拉回了学校。试问世间这么深情厚意把学生视如己出的老师有多少?吕老师真是可贵的好老师!老师的付出终于有回报,日后这个孩子凭着自己的努力读了大学、研究生、博士后,赴日本美国访学,如今朱琦已经成了驰名中外的学者、作家、教授。我想没有吕校长的鼓励、教诲和挽留就没有他的今天。有时候一位好老师是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的,吕老师他真正做到了。看吕老师写学生的篇幅,我由衷敬佩吕老师,一位不可多得,被之教是幸福的老师。

如今七十多岁的吕老师在家中还是和蔼的父亲和慈爱的爷爷,也是关爱伴侣的好丈夫,更是真诚待友的好博友。吕老师的晚年很幸福,享受着含饴弄孙的乐趣,在家浇花赏植物,感受摘私家葡萄的乐趣。更醉心于敲击键盘感受圆文学梦的乐趣。吕老师自小痴迷文学,博览群书,投稿不断,时常见报。中年时忙于工作加上“文字狱”一般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于是中断过文学创作。老年后老师有空余时间重燃激情重拾笔墨,在孙子的指点下勤奋好学的他开始迷恋网络,酣畅淋漓地开始了在网络敲字创作,长篇《脚印》写了两年多,时常废寝忘食,不顾身体欠佳挑灯夜写完成了四十多万字的长篇自传《脚印》。此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年少时吃苦受累的人看得共鸣,回忆了自己的苦难结合吕老师的苦命,看得泪水涟涟。有家长特意去吕老师家讨要《脚印》,为了给不懂事的儿子看看老一辈的忆苦思甜而教育孩子。想不到的是看书后那儿子真的转变了很多,家长非常兴奋。吕老师的书就是启迪不同年纪人的好书,可以敲击人的灵魂,鞭策人。体会感恩之情,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对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确实是绝好的精神粮食。

吕老师童年就丧父生活艰辛遭受苦难,晚年孙子孙女都优秀,看书中彩页上印着吕老师小孙子的绘画,很灵动。大孙子的书法很棒,儿媳妇的挥毫泼墨赏心悦目。再看其乐融融的全家福,感慨真是和谐的书香门第。母慈子孝,代代相传,吕老师为人善良宽厚,子孙也耳濡目染,家风好,面相都是一团和气。两岁多的小孙女漂亮伶俐,小小年纪就非常体贴家人,经常抢着帮大人干活,讨人喜欢简直是天使降临到老师家。这样的温馨家庭真是令人羡慕!

读《晚霞》中《一段难忘的记忆》令我感慨了友情,在那人人自危,抓辫子打棍子年代,吕老师的一篇自我反省、克己自律的,被豆腐里挑骨头的人群起而攻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时间,在学校掀起波澜。老师奋起抗争,唇枪舌战,人们明哲保身是从古至今的现象。而老师的同事王大华却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帮老师辩解,伶牙俐齿,语惊四座。她和老师协同作战,在校长的支持下,最终取得了胜利。

王大华的胆识和义气让人肃然起敬,患难之时伸出援手的是真朋友,后来她也成了吕老师一生的好同事好朋友。感怀那样的真挚友谊,人生难得一知己,知己一两足矣!

吕老师是重视亲情不忘承诺的人,26年来,他一直不忘母亲的嘱托,当做母亲的遗嘱一般去照顾经济条不好的舅舅和小姨。给钱给物给母亲的弟妹,两个老的经常感动不已。而吕老师觉得那是应当的,就当是对母亲的思念的一种寄托方式。舅舅和小姨的邻居都知道他们有个好外甥,小姨更是见面时唤着:“我的亲人来了!”外甥好,还得过得了外甥媳妇的关,吕老师贴钱贴物,他的妻子从来毫无怨言,并支持老师的孝道。不得不说吕老师家有贤妻,夫妻关系和睦,相濡以沫了几十年,真是情深意笃的一对伴侣。每每吕老师有难之时,爱妻总是不离不弃守在老师的身边宽慰。共患难过来如今守得云开见日出,令人欣慰。

晚年的吕老师喜欢旅游,回来就敲下游记,发在博客,收获的是亲眼目睹名胜古迹和发出文字和人分享的快乐。后来老师也把长篇游记印成了书本。留给子孙以示纪念。老师文笔好,写游记信手拈来,当年我看老师的博文游玩黄果树瀑布,拍摄了震撼的瀑布照片,加上相得益彰的唯美文字游玩记录,让人为那样的景色而心动。吕老师的图文并茂绝对是有为旅游业宣传广告的效果,实在景区该给他稿酬的,嘿嘿,调侃下。

吕老师教书几十年,桃李满天下,很多的师生情谊故事都会看得让人心暖烘烘。老师常被学生邀请去赴宴席,酒席间当年的得意门生如今都做了领导和学者。学生间也和睦友爱,在融洽的气氛中推杯换盏有说有笑边谈边吃岂不快哉。看吕老师的书,可以更正一事,如今的年轻人缺乏责任心,逃避做老师和做医生,看吕老师的自传,不由感慨做老师不是蛮好的嘛?桃李满天下,几十年后学生还是来看望老师,感恩老师尊重老师。老师辛苦教育了一场老来桃李满天下也不枉当了一辈子的园丁了。

吕老师是重视友情的人,他把以前看过《脚印》写过读后感的博友的几乎都搬到了《晚霞》中,吕老师稀罕博友的文字,也喜爱博友的文字。他珍惜博友的读后感印刷到书中永存留念并留给子孙和后人阅读,如此珍惜博友的文字,让人不无动容,无疑老师是珍视友情的人。

读吕老师《晚霞》,延续的是《脚印》的风格,字里行间流露出真诚的爱意。吕老师是容易动情的人,他爱生活、爱妻子、爱儿女、爱友人、爱学生、爱和他有缘的人„„真实与爱,是自传体散文的灵魂。他细腻地叙述过往的一小事,宛若一幅幅工笔画,真实、生动、感人,不夸张、严谨、厚重。老师书写的一往事就是他生命留在大地上深深的脚印。晚霞中记录了儿女情长、亲朋好友、花开花落、一山一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老师信手拈来,赋予新意,编制成一篇篇优美的散文。

喜爱文学的人,生命不止,敲击不断。文学的创作,可以让人体会在敲击过程中心灵的飞翔,让一个喜爱文学的人的生命变得充实而富有。只要你写了就会有读者,因此和寂寞也不沾边。吕老师拥有大批的读者,祝愿他一直地活跃在博客里,一直圆着痴迷的文学梦,甘之如饴徜徉在如诗如歌如梦如幻的晚霞中„„

第四篇:《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许久没读小说了,因为现在很多快餐作品实在读之无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发现了这本小说。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上世纪30年代写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康维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驻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飞机回国时,飞机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飞机的有两名英国人,一名美国人,一个法国人。飞机把他们载到风景绮丽,山势巍峨,人迹罕至的西藏高原。这时,飞机没油,突然地迫降使劫持飞机的飞行员丧生。五个人中,只有康维最有生存能力,因为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他练就了一身本事。然而即使再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这无人之境也是一筹莫展。正在五人发愁时,却发现远处的雪山丘上迤逦过来一行人。最前面的有四个人抬一顶小轿,走到近前,轿中下来一位面容清秀的老者,老者是汉人,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老者把五人带到一座喇嘛寺。小说重点描述的是五人,尤其是主人公康维在喇嘛寺的所见,所感。

小说语言优美,意境神秘,针砭时弊。尤其是寺中的大喇嘛对人类的预测更是切中要害,与现实相符。大喇嘛感觉“似乎所有最可爱动人的事物都那么变幻无常,稍纵即逝,而且很不经久。战争,贪欲和野蛮的暴行不知哪天把他们毁得一干二净。他所亲眼目睹的那些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的头脑中又浮现出许多其他的情景:他看到那些国家在不断强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凭粗俗疯狂的激情,这将会带来毁灭,他看到机械的威力在不断膨胀,已到了一个人只拿一件武器就足以与整个法王路易十四的军队相匹敌的地步。他也预感到当他们把大地和海洋都填满人类文明的废墟之时,他们就开始转向进攻天空,宇宙。”

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预卜到将要来临的一个时代,人类为杀人技术而疯狂地兴高采烈,同时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热地猖獗起来。所有珍贵的东西将会处在危险之中,所有的书籍和艺术,一切和谐的,美好的事物,还将波及每一件保存了两千年的奇珍异宝,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将在毫无防备之中像郎维的着作那样散失殆尽。“

在大喇嘛心中,书籍,音乐,绘画等艺术是救赎人类心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守住香格里拉这片净土,人类才会守住最后的根。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类冷却自己的欲望-----一切罪恶的源泉,一心去研究书籍,音乐等艺术门类时,那整个世界将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处处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每个人的心灵都是那么纯洁,每个人都是得道高人,世界处处是香格里拉,没有贫穷,没有饥饿。

然而,这只不过是作者的理想。现实却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整个世界的发展正在践行大喇嘛的预言,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人类所引以为豪的高科技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无计可施。

如果能留在香格里拉,康维也会像那些喇嘛一样修行,去研究一门艺术,然后忘记自己的年龄,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仍然保持年轻的面容,这是香格里拉的神秘所在。如果康维成为大喇嘛,他又会怎样治理喇嘛寺呢?然而康维却禁不住朋友的劝说离开了香格里拉。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遐想。

第五篇:《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小感

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底,最后道明了“消失的地平线”的庐山真面目。

文章里的康维是一个西方的英雄主义者?还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合二为一的理想主义者呢?最后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认为他会找到香格里拉吗?

我也被作者牵引着思维,做了这样的一个思考。在希尔顿的笔下,香格里拉寺庙,不正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 ?只是,这样的香格里拉在如此虚幻迷离的“适度”、“中庸”中呈现出一种安宁与祥和。也恰恰是这样一个地方既神秘又偏僻,所以逃离了各种苦难。仿佛时间静止,天人合一,所以在宇宙的无垠里,它独一无二,而又遥远得让人产生缥缈、触不可及的悲哀。这样的一个地方,从大僧人与康维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把它认为这是人在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地平线,在这里思想是自由的,战争是绝迹的,人情是宽松的、、、、、、人在其中,内心深处没有了纷乱,只有学术,以及智慧。也恰恰是这样的方式昭示着每个人“心中的日月”,在阴晴月缺、黑白分明中,让人心存善念,守一方乐土而“无为而治”。

可是,在使命既定的情况下,作为香格里拉寺庙的继承人的康维选择了出逃,是否是作者作为一个西方人,对中国“桃花源”思想以及现象的一种接受,以及叛变呢?康维的出逃,让我看到一个西方的自由主义者的果敢与行动,但找回记忆后痛苦万分的康维,又让我看到他面对现实,极力掩饰却不敢直面内心深处的向往时的表现出的隐忍以及无奈。

我相信有一道精神的枷锁让康维不敢直视,而选择出逃,那是什么呢?那是一个人最天性的感情吧?要不,康维怎么会想起那个永远“18岁”的罗珍在微笑着,目光聚焦在马林逊身上。但又仿佛不可能只是这样的一道障碍,因为他明明相信了灵魂的交流,精神的爱情。

康维,带着未解之谜消失在作品中,就像香格里拉寺庙消失在现实中,而这样的结局也恰恰引起了读者的一番思索:在人生中,现实生活与精神追求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你会选择怎样的一种思想去“适度”地生活或生存着?

下载《晚霞消失的时候》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晚霞消失的时候》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你的心里,是否有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 在这个和平表象下的喧嚣尘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每天面临着许多的诱惑、许多解释不......

    《消失的请假条》读后感2篇

    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读《消失的请假条》有感公子旭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有意思的书,书名叫《消失的请假条》,我非常喜欢。其中有一段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这段故事主要写了双胞胎马......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2500字

    《消失的地平线》 读后感2500字行者据说香格里拉,丽江之所以出名,洛克的功劳不可缺,他写的这本书,让很多人有了更多认识了解。洛克故居在玉龙雪山脚下一个村里,村里全是石头盖的......

    《永不消失的电波》读后感--2011.3

    《永不消失的电波》读后感在每个星期六,我会读一篇革命故事的小人书,这个星期我读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一本小人书。书里面讲述了共产党员李侠冒着生命危险,给部队不断地发送......

    会消失的青春读后感900字

    在人生中,有段时光总令人怀念,而在这段时光中,会遇见不同的人和事。现在是否记得那些曾经与自己并肩边一起走过的同学与朋友,还有当初言下的梦想和誓言,也许早就消失在记忆之中荡......

    《看见世界的时候》读后感

    读《看见世界的时候》有感今天我读了一篇名为《看见世界的时候》的故事。故事的大意讲的是:有个不幸的男孩,他一生下来就是盲人,无法用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刚开始时男孩的父母......

    消失现代诗歌

    当一切归于零再回顾一个人这一生和这一世从无到有从出生至死亡空空而来也空空而去留下的印记总会消失走过的记忆不再重来归于虚无归于零人生不是电影无人制作无法上映这一生......

    晚霞优秀作文

    晚霞优秀作文经典[15篇] 晚霞优秀作文1 傍晚时分的天空,是晚霞的世界。黄昏的暮色,让人陶醉。晚霞也不甘心,硬是要出尽那一点风头。晚霞不是物以类聚地聚积在一起,而是凌乱地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