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读后感
《我的法兰西岁月》
苦难的人生,向上的人生,充满智慧的人生!
邓小平的《我的法兰西岁月》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领导人物,在我以前的思维里,领导人物似乎是那种高高在上意气风发的,他们离我们很远,他们也太过高大,总之是我们平民百可望而不可及的。然而今天我看了《我的法兰西斯月》却令我感触颇多。
在那个年代,当中国人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正当中华大陆都笼罩在战火的硝烟中,虽然有不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远重洋,在那个陌生的国度里,希望能够以工救国,但是,希望往往与现实相背离,十六岁的邓小平怀着一颗救国之心辞别双亲来到被描绘成天堂的法国,然而现实的差距令一般人难以承受,只经过很短的学校生活,他们便被告知得离开学校。首先他们面临的是住宿与吃饭的问题。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那些一心想着能够在法国学到本领,等到有朝一日能够学成归来为国出力的先贤们,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能为力。驻外政府的逃避不支持,别国政府的欺压冷漠,让他们孤立无援,他们只能凭借着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劳力来养活自己,有的人甚至在那种环境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求学未成身先死,“辛苦劳作何时了,各位的抱负何时圆?”他们漂洋过海,历经万苦是来求学的,但是却面临那样的境况。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是很难理解他们是怎样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尤其是那些革命伟人们,不仅出淤泥而不染,在艰苦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找到了自己的革命信仰,为祖国为我们的骨肉同胞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当我看到邓小平以他瘦弱矮小的身躯扛起比他个头还要大的货物的时候,我不禁眼睛酸酸的,为了不丢中国人的脸面,他们不愿意扮小丑,为了自己的救国梦,他扛起了他那个年龄段本不应该承担的的责任。不,应该说 有志不在年高,身为一个中国人,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少年但是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能够改变旧中国的现状,他们不惜远赴他乡,不惜忍受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苦难,不惜以自己的瘦弱之躯来扛下重担,虽然生活苦难,但是精神富有;虽然肉体折磨,但是心灵祥和。
在法兰西的日子里,邓小平等一代人在经历了失学、破产、受欺侮等挫折之后,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身处他乡的目的,没有忘记自家的父母卖田筹资供他们异乡求学的苦心,即便是饿死也不可以丢失自己的尊严,即便干活干到累死也不可以弯下中国的脊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们就是有骨气的一代中国人!最令我感动的是,当十六的邓希贤与高大威武的米歇尔扳手腕时,着是需要多么的的勇气啊,结果可想而知,年幼的邓希贤输了,但是他输的仅仅是自己的力气,并没有输掉自己的尊严与骨气。尤其是他的一句“我会长大的!”令多少比他大的人汗颜,对,年轻的邓希贤会长大的,当时积贫积弱,深受战争折磨,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也会长大的,也会变强的。
在那个充满苦难、充满困惑、充满抉择的年代里,邓希贤等一代革命党人,运用他们的大智慧,运用聪明才智以及知识能力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构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走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生道路。他们敢于反抗不公的命运,敢于同旧社会的腐朽制度做斗争。那个被封建制度深深毒害的老夫子责问他们为什么出国,骂他们时,邓希贤的父亲说得好,蔡元培等那些大家都说以工救国,当旧政府已经失去了他存在的基础时,真真正正的爱国之人并不是一味的愚蠢的坚守着腐朽落后的断壁残垣不放而是要懂得利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力量去为千千万万的骨肉同胞为亿亿万万中国人找出一条康庄大道。
尽管道路坎坷,尽管前途难料,但是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邓希贤在法兰西首先结识了聂荣臻,找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最后又在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的交往中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与蔡畅同时加入旅欧少共,继而同一众中共党人为祖国做出了许多有意义事,邓希贤也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优秀革命党人!
看过《我的法兰西岁月》之后,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能够在列强林立在敌人的扰乱中可以激流涌进,为中国找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了,正是有了像邓希贤这样的革命党人他们
用毕生的精力忠实地实践着爱国的使命,他们心怀忧思,不甘落后,革除积弊,立志改革,同祖国一起成长,给祖国组成了一个光明的未来,也创造了他们充满智慧的人生!
第二篇:法兰西岁月读后感
观《我的法兰西岁月》有感
邓小平,这伟大的名字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们从初中到直至现在的历史课本上都有学习到这位伟人,然而,我想冒昧的问下,能有几个同学可以敢说自己对这位伟大的邓小平爷爷的事迹了若指掌,或者,能说说小平爷爷的事迹呢?也许同学们也只是浮光掠影罢了。
看了《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影片,使我了解了小平爷爷年少时到法留学的事迹。他少年的名字叫邓希贤,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初,当时,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邓希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心怀一腔救国的热枕,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旅。刚开始,在法国生活的挺好的,然而,好景不长,邓希贤和与他一同抵达法国的同乡邓绍圣、纪德铭就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命运考验着年轻的邓希贤和与他一起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子。后来,他结识了周恩来、赵世炎等具有引领时代潮头的革命青年,从此,他便开始了九死不悔地追随共产主义理想的人生之旅和精神之旅。
这部影片,使我感触最深地有两方面。首先,在这影片的开头部分,放映着邓希贤的父母在码头送邓希贤的那一幕。他们两依依不舍,母亲哭着看着邓希贤,父亲叫她不要哭,谁知他转过身离去时,也是抽泣着。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父母为了孩子能有光明的未来,尽管他们没钱,他们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培养着他。离别是痛苦的,他们知道。但是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发展,他们不得不忍受着这疼惜不到的缺爱。
我们打从落地的呱呱声中起,就一直源源不断地从父母那里索取爱意。他们也欣然地接受着我们这贪婪的吸允。是否,我们该蓦然回首,静静地回忆以往那年轻力壮的爸爸,那貌美如花的妈妈,如今,却是两鬓苍白,脸色的容光已褪去。是的,他们老了,我们该报答了!其次,当然是这部影片的重头戏了,我被邓希贤那顽强的意志力及其他那从小就表现出来的与他人不同的气质深深地吸引着。好一个少年,在他那个年纪能够离开父母那温暖的怀抱,前往异地求学。他是需要有多少的胆量与勇气去闯出片天地。当他满怀憧憬的前往那“天堂”不久,便把钱花光了,生活开始窘迫起来,学没法上了,才读了五个月的书,钱就不够用了,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坚持在法国找工作,他当搬运工,干苦力挣钱,还被法国人欺负。后来,它又成了流浪汉,在街头流浪„„可是他还是坚持不懈,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进过学堂,而是在社会大学堂里学习各种知识,磨练自己的意志。正是在法兰西的这段艰苦的岁月里,邓小平爷爷通过聂荣臻认识了许多有志的中国青年,他也是从那时起,便开始慢慢与中国共产党组织靠近,结识了周恩来等人、赵世炎等具有引领时代潮头的革命青年,便开始走上追随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漫长道路。让邓小平爷爷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为今后革命事业有了扎实的基础。
影片不仅塑造了邓希贤这个感人的青春形象,还塑造了周恩来、李富春、蔡畅等一批年轻革命者的生动形象,他们当时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充满了朝气,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活力,他们在苦难中探索,在黑暗中追求,他们在身上表现出了可爱的不成熟,也表现出了激情中的不沉稳,同时也再现了他们理想中的浪漫,他们引领着中国的革命风潮。
从这影片中,我们要懂得逆境造人才,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它告诉我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身体,生活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我想咱们伟大的邓小平爷爷就是个栩栩如生的例子了吧。为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即使眼前的是一帆风顺,我们也要主动、积极地去创造逆境,让我们在逆境中快乐地成长吧!
海峡10级国贸3班谢婷婷3号
第三篇:我的法兰西岁月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无疑置否,邓小平爷爷就是这样的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忠实地实践着爱国的使命,为祖国的振兴作出了感天泣地的不朽勋章,成为万人景仰的人物。
影片《我的法兰西岁月》生动地再现了邓爷爷青少年时代的光辉形象,让我们在重温邓爷爷年轻时精神风范的同时亦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怎样爱国有了更深的理解。
清朝末年,列强入侵,军阀混乱,民不聊生。邓希贤(邓小平爷爷的学名)苦于报国无门,救民无路,遂怀一腔救国济世的热诚,和同乡两位伙伴一起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然而,法兰西并非他们想象中的天堂。很快,他们就因拖欠住宿费被学校停学,生存也随着陷入绝境。
身处异国他乡,求学无能,求工无望,一日三餐毫无着落。这是多么令人恐慌的一件事情啊!这时候,只要有一线生存生机,谁都会牢牢抓住不放。
几经周折,机会终于降临!商店的老板同意让他们扮演小丑招揽生意!一个同伴留下了,邓希贤和另一个同伴却义无返顾地走了。他们挺着坚硬笔直的脊梁,走了!
他们走了,我却哭了。在生存与尊严面前,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虽然,前途茫茫,心路茫茫,然而,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在举目无亲、人情淡漠的异国他乡讲骨气——这,对于年仅16岁的孩子,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勇气,这势不可挡的勇气,就来源于血脉里汩汩流淌的爱国深情。否则,生存的欲望会战胜一切!
成长启读
多么令人敬佩的邓希贤啊!
所幸的是,走投无路的邓希贤意外得到巴黎一清洁工米歇尔的帮助,而后,又结识了中国进步青年周恩来、王若飞等人,遂加入少共,三人成为密友。
邓希贤的道路越走越宽。
一天,邓希贤和外国人比掰手腕,虽然他竭尽全力,但,还是输了。然而使人惊讶的是,邓希贤不但不气馁,反而充满自信地说:“我会成长的!”——短短五个字,却铿锵有力,落地有声,比任何豪言壮语更富感染力。
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从贫困交加的旧中国走来的孩子却能如此地坚强自信乐观。这比泡在蜜水中,因一点小事就悲观失望萎靡不振的我们要强多少倍?因这句话,我的心就这样感动着。
是的,人是会不断地成长的!任何一种结果都不是永恒的。永远的胜者是那种拥有胜利者心态的人。
不是吗?在法兰西艰难的五年岁月中,邓希贤从一名求知若渴的学子到一名坚强的职业革命家;从接受革命真理到主动参加反对北洋政府向法国政府借外债的“拒款斗争”再到1924年7月周恩来回国,他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旅欧共青团”执委的重担„„这,就是令人欣喜的、充满暴发力的成长!
为了更好地振兴中华,他心怀忧思,不甘落后,革除积弊,立志改革,同祖国一起成长。而今,我们的祖国妈妈已走过苦难,走向日新月异、百业俱兴了。
虽然,她目前还不够强大,还只是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但,“长江后浪推前浪,病树前头万木春”。她,正挟着狂飙,以一种不服输的胜利者的心态呼啸着冲向未来。
同学们,就让我们咀嚼着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名句:“祖国,我爱你,连同你的缺点!”让我们像邓爷爷、周总理一样,紧紧抓住青少年的大好时光,把源源不断的爱国动力化为学习的行动,刻苦拼搏,孜孜以求,长大了用真才实学,与所有志同道合的爱国人士一起,齐心协力打造出祖国最绚灿的明天吧!
20**年*月*日
第四篇:我的法兰西岁月
我会长大
——《我的法兰西岁月》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 的确,那些处在19世纪20年代的,在混沌中华之中的有志之士,都在用他门平凡的身躯创造出一个不平凡的中国,一个属于中国的不平凡的未来,特别是邓小平。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名不聊生。年仅的16岁的邓希贤(邓小平)抱着求学和工业救过的热枕与其叔叔一起越过大洋,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旅。但是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原来法国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天堂,很快的他们就因为拨款无法如期而知而无法继续学习。仅仅只有五个月的学习之后,迎接他们就是法国经济萧条小的岗位紧缺,食物紧缺以及巨大的生活压力。当他身边的人因为不堪生活的困苦而选择了轻生的时候;当他们迫于生活的压力而放弃尊严甘愿成为一名小丑时。他依旧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依旧挺直了自己的脊梁,年仅16岁的他学会了坚强,始终以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和强烈的名族自尊心去挑战最不公平的命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那个年代的人是苦的,16岁的贤娃子更是苦的。迫于生活的压力,贤娃子不得不出去打工,但是因其身材矮小和非本地的人而受到法国人的排挤。但是那一句在和米歇尔掰手腕输了之后的那句“我会长大的”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是的,他会长大的,我们也会长大的。但是,我们能保证能像他那样,在一路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可以心里装着祖国,一直挺着脊梁走到最后呢?是的,我们不能保证,但是,他做到了,年仅16岁的贤娃子做到了!
在别人为留学热冲昏头脑时,他能清楚的记得我国以及法兰西的国土面积;在别人承受不了失去国家拨款资助的打击时,他挺起了自己的脊梁迎接接下来的挑战;在别人纷纷忘记自己出国的目的之时,他却时刻铭记自己的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在历史的大潮中,高喊“我是一个盗火者”。身边恶劣的环境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但是他却将其转化为动力。一直坚持自己的责任,坚守自己的信仰,在风雨之中毅然接过盗火者的棒子以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
当然,成为一个盗火者的路途是艰辛的,是孤独的,是痛并快乐的!当其盗火者身份被发现的时候,他被迫离开了法国。坐在开往莫斯科的列车之上,他说:“这个美丽的国家,总有一天,我会踏着红色的地毯再回来的。”他长大了,同时带着我们的国家一起长大!他担负起了振兴中华的使命,做到了当初的承诺,再一次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荣耀身份,踏着法兰西的红地毯,与法国总统亲切握手。我们看到了,看到了他的长大,看到了他的承诺,更看到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步一步的强大。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无疑置否,邓小平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却思想高尚,目光深邃;他虽然身处异乡,但却有着满腔的爱国热血和革命斗志;他虽然是东方的矮人,但却是世界的巨人。他说:“我会长大的!”
第五篇:法兰西岁月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有感
记得数年前读过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深知历史先辈们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共产主义信仰的萌发和运动的由来,所以在刚拿到这册碟时就深感某种沉甸甸的分量和现今的责任,伴随着迫不及待,我打开了第一张碟——
这是一段最富有激情的年华岁月,有着浓重的青春气息和热情奔放的豪迈性格,作为一个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它饱含孕育。它孕育着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成立,孕育着未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这段轰轰烈烈的法兰西岁月锻造了这群满怀赤子之心不屈不挠地追求新知的青年的灵魂。作为叛逆的学生,他们勇于抗争;作为有觉悟的新青年,他们正气凛然;作为饱含才情的文学知士,他们慷慨激昂;作为胸怀抱负的战士,他们睿智多谋。
见微知著——见知论国民素质机智 勇敢 爱国 求真
看这部剧的时候,我就在回忆自己看过的《大师》,那些民国的大师,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奉献自己的,我尊敬他们,羡慕这群演员,可以演这些人是他们的福气。体验了当年先辈们创业、成长、抗争的过程。这样更是心灵上的升华吧!青春无敌的样子
其实后来陈延年自知无政府主义救不了中国,但他就是叛逆,逢父必反。
他们身上的乐观精神真的令我很感动,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他们不抱怨,不悲叹。有的只是自身的努力,相互的扶持。在外人看起来困苦的生活中他们真的是充实而快乐的……赤子之情
这一点把它和其他大多数主旋律剧作完全区别开来,以为那些总是属于四五六七八十岁的叔叔伯伯爷爷们。而在这部剧中,有最得意的年华,最激情的青春,最奔放的性格,最可爱的勤工俭学生!青春气息使得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一锅人从干巴巴的会议和纯理论的文章中解脱出来,作为一个学生去叛逆,去抗争。我看蔡和森带领着一票人马去游行,去向政府请愿,讨要留学生的维持费——那个聚众闹事的画面···让我想起了郑州一中(我毕业的高中)学子们去抗议食堂菜价不公,还为了争取晚上22:30之后的用电权而“武装起义”~~这两者虽然相形见绌,却让我产生了共鸣。
求知路上鲜血的洗礼使得进步青年愈加成熟 中国少年共产党在法国成立,后改名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轰轰烈烈的法兰西岁月锻造了这群年轻人的灵魂,未来中国的命运也将因他们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虽然那个时代的中国危机四伏 民不聊生 但是当时的有志青年那种为了解救中国于水火之中的革命热情和理想让我羡慕每当看这种历史题材的剧作后,我就会想反观下现在,对比下现实的发展和他们当时的向往和理想。经历了多年的政治灾难后,中国人的理想主义可以说是大受打击,当代的社会里弥漫着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气味。因为曾经大家有一个深深相信的东西,但是后来却被这个深深相信的东西深深地伤害了,于是开始变得不知道该相信什么,甚至变得避而不谈或者干脆什么都不信而只信现实的利益。
有着现实主义的理性的邓小平把中国带进了繁荣和富强。建立在现实主义之上的理想主义
才能历经挫折而毫不动摇,有着理想主义引导的现实主义才不会在物欲横流中迷失方向。在这个理想主义全面破裂的时代,我们应该有理想吗?有,当然得有。而且我们也可以向我们的革命先辈一样有激情。但是一提到“革命”两个字,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激情,热血,而忽视了重要的理性,计划,分析。
摆脱西方列强的殖民,赶走侵略者,驱逐封建旧势力。我们当代青年,依然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奋斗,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去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机会。如果不去斗争,总有一天体制和思想上的问题会影响我们的物质生活,会让我们失去现有的一切。我们现在吃得好,用的好,住的好,但是我们信仰缺失,思想封闭,社会贪腐严重,管理机构玩忽职守,造假浮夸之风盛行,环境污染加重,社会贫富差距一步步拉大,老百姓生活成本也在加重。这正是我们要去斗争的,而让人们不再仅仅只因为无法生存而斗争,就是要让“自由,民主,平等,独立”的思想深入人心。这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挡无可挡。改变一个社会光靠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力量是很小的,如果大家都能联合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信仰办起事情来就容易的多。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能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吃的好穿的好看。
他们是中共早期的缔造者核心人物。诞生之初,其弱小的程度真是可谓星星之火。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其实当时摆在这些青年面前的主义、团体有很多,除了各种军阀,国军,还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宗旭之),实业救国派,教育救国派(吴稚晖,蔡元培),民粹主义,社会党等各式派别,包括军阀中都有被俄共一度考察的对象(吴佩孚、陈炯明等)。所有这些主义、团体,具备的先天条件几乎都要优于中共,如果当时的年轻人像现在选工作一样考察企业的实力、待遇等各方面条件,那像中共这样一个小党派,小公司几乎无优势可言。
正气凛然、睿智多谋、慷慨激昂的英杰人物,他们在异国他乡气吞山河,谈笑风生;他们咖啡馆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在法庭上有情有义,在法国军警面前临危无惧,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是独当一面的将帅,统领一方的大员誓死捍卫其制度的纯洁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时的文艺青年们,之所以能有如此激烈的报国情怀,与其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仅是当时的政治腐败,国家危机,就这些方面而言,今天的tanfu程度并不比当年差。还有一点需要关注的是,儒家的士大夫精神在那个时代仍然存在。正如古时的状元、榜眼有着非同一般的政治含义(诸如公车上书的学生们),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学生领袖便预示着未来的政坛新星。最潮的文艺青年作为新文化旗手陈独秀、鲁迅哪怕是胡适的粉丝,不能谈论政治问题,不能有一翻独特的政治见解那简直是莫大的耻辱,如当真能站出来承担起民族危亡之重任,那才叫将文艺进行到底。
所以,这样一群文艺青年来到了法兰西,不仅为欣赏巴黎的浪漫,学习欧洲的先进,更为了追寻大革命的起源,追寻西方近代文明的真谛。他们可能因文艺而聚集,却终究走向革命的前线,并献身时朗诵大仲马的诗句:“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
尤其喜欢张若名跟宗玉佩说的那通话,一个女人,无论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奋斗一生,还是为情爱追随一生,都是没有错的。这部片子,难得地还加上了一些女性主义的思想。宗玉佩的小女孩情怀真让人觉得喜爱(虽然是虚构人物)。
张若名与宗玉佩那段话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我很喜欢那句(大概是这个意思)爱一个人不应该阻止他的脚步,而应该跟上他的步伐。两人共同进步云云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现在极少数的干部,放弃党的信念,追求物质享受,在贿赂的冲击下,轰然倒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当前,常电公司党委正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职工凝心聚力抓生产,支持扩建工程建设,在“大干八十天”的活动中,常电员工以自己照实的行动铸就着企业发展的丰碑。
信念必须坚守,信念就是不竭的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党员职工要以人民利益至上,党的事业至上,转化到单位、个人就是要立足本职,在各个岗位上尽心尽力,实现这个时代赋于我们的任务,在党的领导下,坚守党的信念,坚守道德操守,手牵手、肩并肩共同抒写属于我们的篇章。
“我们的法兰西”让我们仿佛穿越历史的隧道,领略到老一辈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感悟到老一辈革命人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崇高境界。让我们不仅仅看到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轨迹,而且看到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先辈们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信念时刻都鞭策着我们开拓前行。历史不仅能告诉我们过去;历史,更能向我们昭示未来!(姚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