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每天四问”有感
读《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每天四问”有感
记得自己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容易满足现状,因为没有更高的理想;我们不敢面对未来,因为缺乏信心;我们未能突破,因为我们不善于思考,不会反思。只有全面的反思,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只要真正的认识了自己并付出了相应的行动,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反思自己应该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啊,的确是这样的。反思,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我们必须学会反思。读了《陶 行知现代教育文选》中的《每天四问》一文后,让我知道了现在还作为学生我应该努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将来成为一名教师时,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时时注意完善自己的人格,要做到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无论是将来成来老师的我,还是现在作为学生的我,我都要像陶行知先生写的那样,每天四问,在四问中不断反思,不断努力完善自己。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每天应该要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是啊,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工作,没有好的身体,什么都干不成,更不用说将来去教书育人了。我们生活当中就有很多教师因为工作疲劳或者身体不适,在孩子们面前没有精神,总是缺乏活力,这样也就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兴趣。相反,如果老师上课精神饱满很富有热情,本来对这堂课没有兴趣的孩子也会被她们所感染,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人们习惯于用“红烛”来比喻老师,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我更希望人们把教师比喻辛勤工作的园丁,因为我希望园 丁拥有强壮的体魄,这样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来。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陶行知先生说: 我们每天应该问的,是“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陶先生希望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学问,才能教书于人。而做一名有学问的教师是非常难的,这就希望老师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使自己的课更有学问、更有深度;使自己的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而我们这些将来的老师就更应该多看些有用的书了。这样也能为自己将来做一名好老师打下基础。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要给每位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是源头活水。”是的,教师在教,在给予的前提是自己必须要有,有什么呢?要有丰富的知识。现在这个社会对于知识的更新特别的快,然后融合于生活和实践中传递给孩子最新、最精、最准的知识内容,让他们做一个跟的上时代的21世纪的孩子。而在教师眼皮地下就有一些爱问“为什么”的孩子们,所以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 奇心,老师必须要做到终身学习。
陶行知先生还认为“一”(专一)、“集”(搜集)、“钻”(深入)、“剖”(分析)、“韧”(坚韧)五字有助于我们学问的进步,我们做到了这五个字,“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 于社会都会有贡献。”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每天还应该问的,是“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这样问?因为工作的好坏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都是很大的。他主要从三大点入手:“站岗位”、“敏捷正确”和“做好为止”。
1.站岗位:意思是说教师要做好自己教师这一职务,守劳自己的岗位,在岗位上努力,把岗位的职务做的好,这是教师尽责任的第一 步。
2.敏捷正确:意思就是让教师在工作中速度要快而且要正确,不能出错。也就是说教师要有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水平,不要手忙脚乱,粗心大意。
3.做好为止:意思是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不 要三心二意。不能在遇到困难时就放弃,这样的话,我们就永远也不会成功的了。
而现在的我们就应该好好反思自己的学习,努力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最后,教师每天应该问的,是“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
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特别是我们这些将来教小学的老师,我们在那些可爱的小家伙眼里,我们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对的,也都是好的。所以,将来我们作为教师,在小学生面前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和言行举止。有时侯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动作,都会成为小同学们模仿的对象,并且在他们的行为中反射出来。因此,我们更应该每天自问道德有没有进步,从而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茁壮成长。
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我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我们应当把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要知道人最难认知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了,认知自己的内心,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这种勇气应该来自于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当中,当我们决定要为自己所从事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奋斗终生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坦然面对自己,我们就应当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做到“每天四问”相信我们将来的教育事业和我们将来的教 育水平,乃至人格修养都会在“每天四问”中得到进步和发展!
12935210 周施
第二篇:读《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及其他有感
读《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及其他有感
阳光小学 计晓敏
今年暑假读的教育理论书籍比较多,但读的都不是新买的书。《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是七年前学校发的,肖川的《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是四年前从同学家抢来的。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是两年前从网上买来的盗版书。还有为迎接区学科带头人的考试不得不背了下《英语课程标准》。由于都是旧书新翻且不做研究,所以每一本都是随便翻翻,挑些感兴趣的来读读,不求甚解。在这旧书新读、随便翻翻中由于少了一份刻意的强迫,反而读得很有滋味。所得的感受虽不深刻但却是真情实感。
一、谁是中国现代教育中真正的教育家?
凡是真正的美酒,总是能历久而弥香。凡是真正的优秀思想,总是能传承千秋。凡是能称得上真正的教育家,其理论总是能超越时代。因此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其思想远播海外,其教育家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就中国现、当代的教育家中,谁能成公认的教育家呢?在肖川教授看来,中国近代教育中唯有蔡元培和陶行知可以称为“教育家”。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指出:“政治家是以谋现实幸福为目的,而教育家则是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其追求。故而前者常常顾及现实,而后者往往虑及久远。”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说:“教育家要不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要不就是敢入未开发的边疆。”蔡元培和陶行知都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教育家,但他们的教育思想因其具有前瞻性,而成为我们当前教育改革重要的思想源泉。
当我们翻开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标准,我们看到的许多理念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有陶老先生提出来并实践过了。这除了让我们感叹中国教育改革之艰难,半个多世纪前就看到的问题到现在还没能解决之外,更让我们敬佩这位人民教育家的思想之深刻,理想之深远。《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是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参考资料。而新课标实施7年后,陶老的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我们反思新课程、改进新课程的智慧之源。陶行知的文笔极其朴实,朴实得让你觉得老土。但正因为这种朴实才能让人感到亲切。每次暑假我都要读一读陶老的文章,每次阅读,我都能在亲切中有新的体悟。
二、陶行知为什么能以苦为乐办平民教育?
我最早知道中国有陶行知这样一个人是从平湖师范墙上所镌刻的一句话开 始的。我们每天上食堂吃饭都能看到这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后来读了一些有关陶行知的文章才知道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毛泽东称其为“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其为“万世师表”。陶先生出国留学时是学政治的,回来后可以做官,但他却自觉选择教育专业,师从杜威。回国后,陶先生做了大学教授,月俸百元大洋,在那个时代属于中产阶级了,家里能请得起保姆。1921年底,他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1923年,他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辞去大学教授职务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3月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陶行知先生,辞去月薪百元的大学教授职务,去领几十元工资去办平民教育,去开创小学师范教育。从一般人,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一种傻瓜行为。然后他为什么要做傻瓜办傻事呢?以前我为了做课题而读《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时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这一问题。而今随便翻翻却让我理解到,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能成长为一名教育家,能够为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原因就在于其具崇高而远大的职业理想。而这种职业理想正是我们当下从精英到草根都缺乏的一种精神。清华、北大的学子的理想都只是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赚更多的钱,何况乎我们这些碌碌的草根教师。陶行知生活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他的所有人生信念就是要救国。陶行知认为到要从根本上把中国从深重的灾难救出来,唯有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正如蔡元培说的政治家顾及的是当下,而教育家顾及的是未来。政治家能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但要建设新中国,治理新中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是要靠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提高了整体国民的素质,国家和人民才能强大起来。从这个角度看,陶先生辞去月俸百元大洋的大学教授的职务到跑去领三十多元的月薪去搞乡村教育、搞师范教育,就并不奇怪了。
对于当下的教师来说,读一读陶行知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警醒。当教师绝不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教师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唯独有了这样的职业理想,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中国的教育改革才能有其希望。这便是肖川的《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一书所大力倡导的重要内涵。
一名真正的好教师要具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其理想永远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把寻求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时,这位教师的职业生命才能真正地得以展开。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第二条爱岗敬业中写道:“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这里既有理想层面的要求,也有精神方面的要求,更有具体操作方面的要求。既然做了教师就要在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这些日常工作中做到认真,要对得起学生。而重要的是在这些方面要有不断地改进与提高,使自己不断地成长壮大,使自己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服务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颗奉献的心。只有捧着这颗热爱学生的心、热爱事业的心和不断进取的心,才能把我们当前的教育搞好,才能让我们把教育搞得更好。
三、反观自我,如何提升职业的幸福感?
作为普通的人民教师,不可能个个都能成为教育家。因此树立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教师的职业理想,更切实的是要让我们自己在教育中能体悟到工作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曾几何时,我们为了能考上师范,为了能进入教师队伍,为了能站稳讲台,我为之不懈努力。当我们攻克一个个堡垒,看到自己一点点地成长和进步,辛苦中我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成长的幸福。当我们初为人师时,看到孩子们经过我们之手不断成长,我们体验到了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
然而随着岁月的增长,当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功利目的全部达成之后,职业倦怠就会迅速产生。特别是一些被评上高级教师后又无望成为特级教师的同志们更容易产生这倦怠。年轻时那种冲劲渐渐地消失了,懒于阅读、写作,懒于研究、探索。教学变成了为混饭吃而不得已为之的苦恼差事。这种职业倦怠感的危险很多人都告诫过我,但随着教龄的增加我也慢慢地休察到自己也开始有了这种倦怠的苗头。因此读一读陶行知的文章,让先辈的教育理想引领自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暑假的阅读,让我感受到虽然我们未必都能把自己的工作上升到冶国平天下的高度。但在工作中树立职业想理,能使我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调整做事的心态,让我们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写到这,让我又想起了大家可能都读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人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呢?” 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嘀咕:“你没看见吗,我正在砌墙啊。” 第二个工人有气无力地说:“嗨,我正在做一项每小时9美元的工作呢。” 第三个工人哼着小调,欢快地说:“你问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诉你,我正在建造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
同样的工作,视野不同就会带来不同工作体验。如果我们只把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没有更高远的理想,那么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因此读一读陶行知的文章,读一读肖川的文章,读一读退而不休的王晓春老师的文章,我们便能获取工作所应有的热情。因为我们在做的一个改变社会的崇高事业。只有有理想的教师才能造就有理想的下一代中国公民。
四、如何才能教学做合一,提升工作效率?
在谈到我们应该学习的教育家和如何树立职业理想和信念后,不得不谈的是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法。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总是有些本质的东西需要我们把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思想源泉。而“教学做合一”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对教育方法最本质的把握,是20世纪中国本土教育理论最伟大的成果。
“教学做合一”理论认为教师的教要依据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依据于事情的做。也就是说事情本来是怎么做的,学生就应该怎么学,学生是怎么学的,教师就应怎么教。我是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所最头疼的便是学生课堂上的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脱节。小学的英语教学是为其将来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是为其将来的使用而学习的。然而脱离了生活中的运用,其学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为了提高英语的教学有效性,我曾认真研读过陶行知有关“生活教育”理论的文章,以及“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同时我还以此进行了一个市级课题的研究《“教学做合一”理论下小学英语读写教学》。但现在看来我还有必要对陶老的教学理论进行重新的学习。
英语是用来交流各交际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由于在当下的教育中,在有限的课时中我们很难为学生提供浸入式的英语教学。但我们至少要在每节课的后15分钟里让学生把所学的语言运用起来进行交流和交际,从而形式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我的教学中,往往是我讲得多,学生练得少。从这个学期开始,我要力求改变这种现状,尽量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学的设计应更富有层次性。让学生在语言情景中感知语言、操练语言并最终运用语言。要尽量压缩自己讲授的时间,让学生在做中学。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要让学生受英语学习的教育,就要让学生过英语学习的生活。因此,多搞一些英语课外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在课外也能过上一种英语学习的生活,让他们受到课外英语学习的教育,提升英语运用能力重要途径。
五、如何才能寻求教育的智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有了教育理想,有了教学做合一的指导,其实还不够。教育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我们遇到形形色色不同的教育问题。原先的教育方法总是无法适应不断变化中教育情境。这就要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王晓春在他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中谈到教师是最需要具体专业素养的。但我们的教师往往最缺专业素养。当下的教育是一种卖苦力蛮干的工作。教师们在遇到教育问题时只会说教和禁止。遇到学生屡教不改的问题时,只会问怎么办,不会问为什么。没有一种研究的态度,是不可能搞好教育的。
王老师说,医生越老越值钱是因为他们能在冶病救人的过程不断分析病因,尝试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地经验总结和病例积累中完善专业素质。但老师在需到教育问题时往往不问病因就盲目开药方。一旦治不好就只会抱怨社会风气日下,学生顽固不化。总的来说就是教师缺乏研究的态度和行动。因此要寻求教育的智慧不能只向前人和别寻求帮助,要积极地开展个案研究,多分析问题的原因,多想一些教育措施和方法。切不可对某一方法抱以过高的期望。不同的学生应有多种不同教育方法才能教育成功。
肖川在他的文章中除了谈到教育要具体问题具体研究外,还特别谈到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肖川说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读书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加具有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从而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因此,我想这个学期开始就让我们在学校中创造一种阅读和研究的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由教育本身给我们带的职业幸福吧!
第三篇:读《陶行知》有感
陶行知 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读过《陶行知文集》掩卷沉思,感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马卡连柯的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 先生以他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的教育给我们爱的教育,爱的启迪。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爱学生,使自己与学生越来越贴近,在师生的两颗心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收获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 谈陶行知 先生的教学理念。
一、用爱心感化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话语蕴含着的是淳朴、真挚的爱。陶行知用他宽广的胸怀去爱学生,去实践爱的教育。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老师,我要 向陶行知 先生学习,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爱心。作为一名老师,在课堂上我觉得自己爱学生,爱听话的孩子,爱成绩优秀的孩子„„与 陶行知 先生那无私的爱,自己对学生的爱是那样的浅薄,那样的自私。有了附加条件的爱,即使付出再多,得到的只能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自责。陶行知办育才学校施爱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以实际行动来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公平的,稳定的,是高尚的,不应以学生的面貌、成绩为取舍,对有缺陷的、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爱,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沐浴在老师的爱中,快乐的成长。
老师的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感情的付出,更是智慧的付出。老师的爱是感情与智慧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具有不可复制性,在某一方面可能技不如人,在另一方面却脱颖而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而忽略其他孩子的优点;不能单纯凭借成绩而把某些学生视为“差生”而冠之“朽木不可雕”的帽子。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只以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是挖苦讽刺,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所以说对待“差生”我们老师要给予更多的爱,帮助他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以长补短。
当然,对学生在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陶行知在竭力为学生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咐要以简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当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和指导。自己是一名小学老师,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群孩子,他们就像一块璞玉,老师灌输给他们什么样的思想他们就会朝向哪一个方向,所以老师对孩子要爱,也要严格要求,对孩子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沐浴老师爱的同时也会找到前进的路,学会去关爱他人。心中有爱,路才能走的更远。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 陶行知 先生生活教育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 陶行知 先生的话说“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 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今,我们倡导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把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经过自己思索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活动,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 阳明 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三、依“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陶行知 先生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以学生为主导,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句话并不是说可以让学生随心所欲的学,而是有着深厚的含义。一是指依据学生以掌握的知识程度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二是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秉性等各不相同,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因材施教。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勇敢的肩负其责任,帮助、教育和引导学生走向“真人”之路。在这条路上有欢歌也有荆棘,但当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走过之后,迎接我们的是那一弯彩虹。
第四篇:读陶行知有感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
固河中心小学 刘秀丽
自从踏入三尺讲台,我时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是一名好教师?在《陶行知文集》里,我找到了答案,就是“爱满天下”。我和很多老师一样,对优生会赞赏有加,而对差生训斥多于表扬。我们应尽快转变观念,对每个学生都要平等相待。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厉,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第五篇:读《陶行知》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2.6)
肖秀锦
对于教育工作者陶行知思想耳熟能详是是先生为百候中学所作的校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会都发现: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陶行知在倡行科学教育、生利教育、生活教育的同时,也极为重视对学生的做人教育。他认为,教人做人、做一个具有国民精神和崇高人格的人是所有教育永恒不变的宗旨。“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一贯坚持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他所谓的做人乃做“人中人”,即心怀国家和社会利益、一切为人民、平等互助、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的人。正如他在年为百候中学所作的校歌中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教学论,也是其倡导的成人教育的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员的学与做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学生具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等实践经验、实践技能和理解能力,把教、学与做结合起来,“在劳力上劳心”使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其获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的真知。惟其如此,才能培养陶行知所热切期望的“头脑能指挥手指行动的人”,才能培养一大批对改造社会有实际作用的“手脑并用”的真正的人才。
他的思想让我不断的反省,不断的醒悟,使我懂得知识一定要学以致用,只有把知识用于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无穷力量。我从陶行知的身上看到了光明:学会了追求。
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读《陶行知》有感——学陶子 扬陶思 做阳光教师
2011-10-30 16:01:32|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他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一系列丰富的教育理论,如生活教育理论、教师论、教育论、学校管理论、创造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不但没有过时,相反,其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远见卓识的教育思想,科学而具有开创精神的教育策略,不仅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开拓性,即使在高度发达的今天,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切实的指导性。
平时,由于工作繁忙,无暇细读行之思想。此次借培训之际,又恰逢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我及我的同期学员们在南京陶馆汤翠英馆长慷慨激昂、饱含深情的、所谓随便聊聊的介绍中,被“教育大家”伟大的人格、创造的精神和崇高的师德折服了。汤翠英馆长对陶先生八大教育思想如数家珍,字字珠金,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得人手购了一本“陶书”回去研读了。
在这本汤版陶书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全面深刻地诠释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阐释了“阳光教师”的特质。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学习其崇高的师德修养、学其献身精神;学习其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感悟陶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蹲下来看孩子”、“艰苦奋斗、抬头乐干”等教育工作思想,让光明留守的花朵也灿烂开放,更加美好等!让我们感受到陶行知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时代价值,激励着我们,启发着我们,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的目的是什么,学的目的又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字“真”,做个“真人”,真正的人。教师要负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不光要在文本上下功夫,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受到心灵的启迪。更要注重学科的整合,学科间的合作,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的亲切联系,走入学生家庭,走入学生的心灵。通过家访,谈心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百战百胜,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让学生走入社会,走入自然,走入生活,感受教育,也是更好地接受教育。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所以老师和家长就有责任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和家长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给学生一个健康的环境,让学生茁壮成长。如果是一个经常吵架、骂人的家庭,一个经常看不起学生的课堂,学生又怎会有成就感,心理又怎能健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又怎能成长为真正的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富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让学生受到熏陶。因而,我们要千方百计“教人求真”,联系各方面力量同心协力让学生“学做真人”。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陶行知毕生事业的灵魂。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这是陶行知先生说的,他是这样的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可见“爱”对于教育有多么重要。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爱”,尤其对“学困生”更应当充满“爱”。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让学困生心灵深处的自卑感渐渐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求上进、求发展的自信心的树立。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爱应是宽容的、理解的、真心的爱,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爱。宽容即是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就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当学生对教师的真心心领神会的时候,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是呀,花有花的风采,叶有叶的荣耀,而根有根的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爱的应是根的事业。
三、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创造
陶行知先生提出只有“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创造是陶行知的人生之柱,陶行知一生的教育信仰、教育情感和教育实践无不渗透着他对创造的向往之情。可见,创造思想是陶行知教育哲学中最鲜明、最活跃、最深刻的内容。他的一生有丰富的创造思想,有不少创造性的贡献,他的开拓进取精神令人惊服。他的创造,他的开拓,体现在一个“新”字。他自新,立新,创新,提倡新教育,构想新蓝图。强调教育是“行动的教育”“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行动的教育”必然产生创造的活动,教育与创造是一脉相承的。
每一个孩子在潜意识里都有创造的欲望和创造的可能,关键在于是否认识到并能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使孩子将自身的创造本能和欲望很好地得以培养和发挥。而传统的僵化封闭的教育观念和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教育行为,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潜能和创造表现,使得原本富有生气、活力,充满好奇的教育变得呆板木讷、唯唯诺诺了。“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身体力行予以倡导的新教学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个做,不是盲干、盲动,它必须具有三个特征:行动、思想和新价值之产生。而这三个特征的集合便构成了关于“创造”的定义。“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时,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势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时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我感慨颇多,当下倡导的素质教育和课堂革新不就是要解放教育对象的身心,塑造其创造力,使他们得以自然、顺利地成长和发展吗?
陶行知提出了“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在这六个解放中,陶行知特别强调时间的解放,他说:“我个人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我想,这将会作为陶行知创造思想中最闪光、最具有价值的精华永载教育史册。
四、从平民教育看均衡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教育均衡发展,差别从何而来?从根本上能保证和实现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学校才是主阵地,学校应有所为。要想培养具
有创造精神的儿童,教师首先应当具有锐意进取、不懈求新的创造精神。陶行知先生在提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时,也十分强调教师的创造精神。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主张先生既要向学生学习,又要去创造新型的学生。他认为,“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教师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得不到发展,那么,学生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支撑、依靠。要让教育均衡发展,使学生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教师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他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先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做“陶花”,扬“陶思”,为培养“真人”而做一个阳光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