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教育来于生活、源于爱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阳城镇刘指挥小学
郎俊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孩子的技巧。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讲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为父母做一件事”活动,使学生们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
陶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期望达到预想的效果时,我的学生们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想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多年来,我虽然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诉”,一声声“叮咛”,一遍遍“咀嚼”,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可他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大动肝火,也曾百思不解:我的教育怎么了?学生们怎么了?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知识的源泉”,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他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其实,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
总之,我读了《陶行知文集》之后,深深感叹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我想,我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必不可缺的。
第二篇: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教育之谈 2008-09-25 17:08 阅读373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众所周知,陶行知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的独特,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
我们知道陶行知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学生,在大学学教育课时,杜威的教育思想是经常挂在那些教授的角边,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陶行知虽然受他的影响很深,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提出了适合中国当时教育国情的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社会引入学
校,是在鸟笼里人造一个树林,生活失去其真。
参加工作以后,重新拿起这本书时,读后,我的感触与以前的大有不同。在大学时关注的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特点,而现在才更关注他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从师德方面如何做一位好老师,还是从业务方面如何提升专业能力,从他的著作中都可以感受得到。
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要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懂得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我班有个小女孩,特别的胆小,性格很内向,为了能让她勇敢、自信地表达想法,我设法想走进她的心灵深处,与她进行沟通。于是我每天的活动中我会主动地与她亲近,与她打招呼、聊天,观察她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渐渐地,她也开始接近我了,慢慢地把我当成她的朋友,而且课堂上还会主动地举手发言,看着她慢慢勇敢、自信的份上,我很自豪,我看到她的笑容,我觉得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这就是一名中学教师的责任,用“五心”待每一个孩子和家长。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二期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推荐阅读中“生活教育现代化”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特点及现实意义”部分对我的启发颇深。“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 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 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 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 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 ”,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 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 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 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 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 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 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 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 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 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 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 ”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 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 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 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 ”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 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 2009-8-17 12:13:09 | By: xinyuan19 ]
63年前的一天。育才学校校长室门口。
小学生王友正低头等候陶校长训话,因为下午课间王友用泥块砸同班其他男生,恰被陶行知遇到;陶行知制止了他,并让他下午放学后来校长室一趟。
正当王友战战兢兢地准备挨训时,陶行知却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陶行知随之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叫你别打时,你立即停止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疑了,不禁睁大了眼睛。可是接下来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事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呀!”王友感动地流了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你打我几下吧!我„„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可惜只有这一块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就到此为止吧!”说完,陶行知走进了校长室。
且不论王友小朋友怎样余悸难消、热泪唏嘘。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的得意门生,拥有美国伊利诺大学、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双硕士学位的陶行知,却对一个乳臭未干的小顽童如此“卑躬屈膝”、“委曲求和”,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其实,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对一个“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战时孤儿,陶行知完全可以对王友痛骂一顿抑或罚站几刻,王友同样会“面壁思过、痛改前非”的。但是,陶行知却硬是换了角度换了说法,我想王友的这一抹泪水肯定充盈了他的一生。
63年后的一天午后。我琢磨着这个辉煌的人物的举动,禁不住耳根发烫、热汗涔涔。曾几何时,多少孩子在我的办公桌前,面对着我满腔沸腾的怒气,裹挟着责骂声挂着泪水离去;多少孩子在办公室里肃默地陪我“辛勤耕耘”,直到腰酸腿痛还得说声“老师再见”,留下一页长长的“忏悔书”躬身告退。我已无从知道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多少委屈的泪水掺合在车轮扬起的灰尘里。此时此刻,我突然很想为我今生的偶像描述一幅场景:嘉陵江西岸的一座小山头,古木苍劲密林荫翳下的古圣寺庙,破旧的青顶与经历300年风雨的白墙交织着冷落与苍凉。可是陶行知却正和孩子们徜徉在“教、学、做”的实践之中,歌声、笑声和琅琅的读书声,跟东方战线上隆隆的枪炮声一道,轰鸣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册上„„
综观中国教育史,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的为人师者层出不穷,但为了扶起一颗心灵“俯首自折身份”的教师能有几人。无怪乎陶先生断然表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这句话至少也给我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感觉吧?陶先生的举动正向我们警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那么,就用温和取代严厉,用友善取代冷漠,用冷静取代嘲讽吧!瓦特,在你将心比心的宽容里;牛顿,在你和风细雨般的开导中;爱迪生,在你真心实意的服务里。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阳光和白鸽正将急切的呼吁传给我们:老师,请尊重儿童的人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如今,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求发展,要发展必得创新!但是,“没有人的人格心灵的唤醒”,创新又从何说起?因此,我们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发掘其内心深藏的财富。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破茧而出”,师生一起成长,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在教育战线上已有9年历史的我,一直深受领导的厚爱,他们给了我多次听课和学习的机会。我总是学一点就回报学校一点,可是那些形式主义总让我感觉力不从心。今天拜读完了陶先生的《陶行知文集》这部教育名著,掩书回忆,让我顿觉长大了许多,获益许多,对于现实中的教育又感触许多。原来在多年以前,我们的教育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思想,我有点与这书相见恨晚。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只是脑中闪现过,并没有真真切切的揣摩研究过。这次,我如觅到了真的老师一样,我决心让他为我引领以后的教学之路,让我的学生真正享受我们的现代化的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新理论是他从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理论新方法。在读书时我深深的被这些话触动了。陶行知先生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是教育之场所。”先生还说:“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的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先生还提出行动是创造教育的核心。“惟其行动到行不动的时候,方才觉得困难,困难而求解决,于是有新价值的产生”,这就完成了创造的过程。而“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因为小孩子还没有丧失他行动的本能”,假使我们给小孩子自由行动,“千百个孩子之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
感受着这样的教育理论,回忆着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有点惭愧,我们的教育冠冕堂皇地称之为素质教育,可实际上我们是为了分数而学而教,老师为了分数教,学生为了分数学。我们教的全是要考的,他们学的更是要考的。我们的教科书,音乐、体育、美术根本不是孩子的书本,而是一种累赘,有的家长干脆让孩子把这些书放在家里,说:“背着太沉了。”敢问,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学生们根本没有这些生活,何谈受教育呢?没有教育,就更没有创造。
陶先生一直把学生看的很了不起,并不以为自己是老师而高高在上。他在《小孩不小歌》中这样说:谁要小看小孩子,就比小孩还要小。他还说:我是小先生,烈焰好似火山喷,生来不怕碰钉子,碰了一根化一根„„“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你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你认为他不能做的事。”
我所教的就是一群年龄不大的孩子,我在很多时候会被他们问的哑口无言。因为和他们在一起,他们的语言有时让我惊讶到目瞪口呆,话说的滔滔不绝而且头头是道。我总说:“不要总以为他小,不要总以为他学不会,事实上,只要你教了,他就能学会。”我有时真的佩服他们,甚至他们会的很多东西如“折纸”,我真的要向他们学习。看来先生的话是经验之谈呀。在《陶行知文集》第817页中,先生这样写道:“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救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我认为,创造力的发挥是孩子在高兴之余的大胆想象,孩子没有先入为主的见解,他们不会被一贯的形式阻挡他们大胆的思维,而会跟着感觉放飞想象,从而有了发明创造。正如托马斯·赫胥黎 所说:“在事实面前要像小孩子那样老老实实地坐下来,准备放弃一切先入之见,谦卑地追随大自然引向的任何地方和任何深渊,否则,你什么也学不到。”让·皮亚杰也曾说过:“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人,他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做过的事,而是具有创造性,擅于发明的发现者。”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小孩年龄虽小,但是潜力很大,他们有着大人没有的想象力,但是我们在教育中对于孩子的创造力是怎样做的呢?很多老师因为为教书而教,只要与书本无关的东西,学生只要联系起来,就是东拉西扯,就是不务正业,也许这中间就有创造,就有新的想法。查尔斯·布劳尔说:“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由此我想,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孩子创新能力的提高。
《陶行知文集》第675页中这样写道: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
我们现在一直提倡快乐教学,可是学生们并没有真正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新知。那些做不完的题海成了他们丢失时间最多的罪魁祸首,那些所谓的“乱七八糟”的问题成了他们想象力的封锁线„„学生来到学校,他们不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聪明,所以应该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思考上。而老师应该用各种方法让他们的思维得到碰撞,给他们一个思维活跃的空间,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着指导性的作用,我会继续做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学精神,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努力使我的学生都有“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学环境。
第三篇:陶行知文集有感专题
《陶行知文集》读书感悟
二十里河春蕾小学
刘磊
在没有读有关陶行知的书之前,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的晓庄师范和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读了《陶行知文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浅陋无知。一个教师不了解陶行知,就如中国人不知道孔子,木匠不知道鲁班一样。随着读书的深入,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形象在心中升起。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精神是崇高的。
在80多年前,陶校长就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然而,回想我做的一些事,有没有在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呢?有一天自习课,我让孩子们在教室里看课外书,画画,孩子们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突然我发现我们班上的调皮大王蔡子兴他的课桌椅周围有一些白色的纸片,我走过去,大声呵斥:“看看你的课桌周围,你在做什么?弄得这样脏?你这个个不争气的!”过了一会儿,耳边才传来很低的声音:“老师,我在做雪花。” 孩子可能被吓着了,也知道错了吧,赶紧拿扫把来扫干净。现在,回想回想,作为老师的我,除了疾风骤雨,就不能春风化雨了吗?想想自己小时候,学习画画时,当我第一次把我的作品《春天》带回家时,虽然画得不好,但我的父亲母亲却很默契地什么也没说,把我的作品挂在了我的房间,那一年父亲与我一起,把我的作品,糊满了整间屋子,从地平开始1.5米的高度,竟也将家中四壁装饰得挺美。我的父母学历不高,但是他们对我的教育,比起读了十多年书的我,似乎更加高明。父母用他们的宽容,用他们的智慧,既保护了我的童心,又让我自觉改正了错误,阳光而健康地长大。《拆表的故事》中,陶校长也是用他的宽容,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保护孩子的创造力,遇事多一点冷静的分析,多一点理解和宽容,那么,保护的不仅是一颗天真的童心,有时甚至是在保护着中国的“爱迪生”。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多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第四篇: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生活的延续,我读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后,感想颇多。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 “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中国的实际,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对,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是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
不难发现,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新课改下,学的环节、教的环节也需要树立生活教育观,作为教学工作者,树立生活教育观就成为急中之急。生活教育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围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
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生活即教育”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第五篇:陶行知文集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作为一名师范生,将来光荣的人民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所以每个大型的法定假期我都会阅读几本国内外的教育名著,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便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明白如何做、教、与学生沟通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被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深深的感动,特别是他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来源于生活,习作作品也取之于生活。
陶行知,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之后,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将来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应该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
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其次,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所以,走上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位之后,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不屑地培养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