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文集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19:4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陶行知文集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陶行知文集读书报告》。

第一篇:读陶行知文集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陶行知文集

陈庆露

摘要:本文主要是在读了四川教育出版的2005年5月第1版的陶行知文集后,有所思考,本书共收集了陶行知先生自1913年起至1946年7月16日止所发表的对于教育的看法,理念,以及他自身的哲学思考,书信,诗集,演讲稿,评论等201篇文章。内容主要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其中“我的学校观”,“学生自治”,“教学合一”,“做学教合一”,“行知行”“行是知之始”这六篇文章的内容进行介绍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生自治 陶行知 做学教合一 行知行

我之学校观【1】

在本文中陶行知先生主要由以下几个观点: 学校以生活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以生活为中心,那么生活动所包含的就必须是学校需要重视的,倘若一个学校仅仅关注学生上课下课考试等内容,那么这样一个学校就是一个死学校,只有以全人,全天,全校作为生活之中心的学校才能算的上是好学校,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半死不活的学校。就此点而言我认为先生的观点于今日之素质教育观是相当契合的,只有充分利用学校中所有的资源进行的教育才能最终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得以发展,尤其是能力得以发展,这绝不是仅仅关注课堂的死学校所能做到的。就今天的高校教育而言,大学生的自由时间由其多,那么活的学校教育就更显得重要了。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师生以情感共鸣而产生交流,因为交流产生信任,因为信任一个老师才能真正产生内部的威严,才能让学生愿意跟你学习,就先生此点而言学校里师生应当融合,而非产生隔阂,只有师生感情融洽,才能在人格上相互影响,最终发挥老师的榜样作用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发展,共同促进,师生之间互发生气,从而使学校生机勃勃。

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学校教育的起点,那么学校就不应该仅仅关注教育,关于生活的一切都应该得到发展,从体育,娱乐到厨房,医院这些都应当是学校需要关注的。

生活之发荣滋长须有吸收养料的容量。问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先胜看来学校要想生机勃勃必须要做好两件事:一该读之书必须读,二该联系之专家必须联系。做好这两件事教师的知识才能不断的更新,才能在自己土壤上产生生机,联系专家才能将外来的养料充分引入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同样从今天的学校教育来看,先生的理想就此条而言已然得到了实现,今天的教育终生学习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观念,相互交流更是学术研究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先生认为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但他不能完全包含社会生活,因为相对社会来说,学校少了很多勾心斗角藏污纳垢,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最终是要能够管理自己,改造社会,因为学生在学校也应当尝试着管理自己,改造学校,应当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而且办学校不能因为没有钱就不去办,或者说去办一个死学校,没有精神的学校,先生说要用钱来买的东西,没有钱当然买不到,但是还有很多东西不用钱依然可以买到,精神就是如此,因此要求办学校的必须要有精神。最后先生讲,办学校办到一个什么程度才算好呢?那就是办学校的人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自己的学校来!看到此不得不说先生洞察力极强,就如今天很多餐馆一样,做的食物自己尚且不吃,何以能卖给消费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倘若所有办学校的人都敢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来受教育那我相信学校一定会办得好!

学生自治【2】

本文陶行知先生主要从“学生自治是什么”,“自治需要什么”,“自治办得好的好处”,“自治办的坏的差处”等七个方面对学生自治做了详细的阐述:

学生自治是什么

先生认为学生自治应该有这样一个定义:学生自治是学生团结起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那么这里就包含这三个要点:第一,学校指全校同学,有团体的意思,第二,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的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第三:学生自治与别的自治稍有不同,因为学生还处在求学时代就有一种练习学习自治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而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而是大家共同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而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自治需要什么

在先生看来,今日之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公民今天的学生就应该在学校学习怎么管理自己,这明显是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关,但这显然是和当时那个特殊的社会结算相联系的,在今天依然有其道理,但我们也应看到个人本文论中关注个人发展的内涵,中国是共和国,因此从国体上看学校应该养成学生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个共和国的学校。其二:一国之中公民情愿被治尚且可以苟安,公民能够自治可以太平,最危险的是既不能自治,也不愿被治。因此学校必须要教会学生自治。其三:要培养自治的公民,学生。从学习原理上来讲就是事怎样做,就需怎样学,那么就必须在学校培养学生自治的能力。自治办得好的好处

自治倘若办得好有以下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实验,在先生看来学生修习伦理道德最终也是要以行动来锻炼,耳朵听道德,嘴巴讲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无形当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若想去除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自治可以使学生养成几种主要习惯:一种于公共幸福,可以养成主动地兴味,与公共事业养成担负的能力,于公共是非,养成明了的判断,就是培养他们对于公共事业的愿力智力才力。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办学校的人所立的规则难免与学生本身需要的有所出入,那么学生自治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学生自治所有学生参与到立法执法司法,与自身切切相关就能真正为学生所遵守,更能深入人心。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学生的行为应该对自己负责,倘若学生只能服从教员所立的规则,倘若规则有错,那么学生就会为教员的错误而承担责任,这明显是不正确的。因此,只有学生自治大家共同立法守法才能是大家的行为为大家负责。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学习就是学习经验的过程,那么毫无疑问间接经验的获得比直接经验的获得更加容易,但是间接经验的获得却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在自制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活的直接经验的过程。

自治办的坏的差处

自治倘若办的不大得当将会产生一下诸多坏处:第一把学生自治当做争权的容器。凡是团体都有一宗特别的势力,这种势力比个人大得多,倘若运用得当就能服务于人。用得不当就会驱使公众去争权夺利。第二:把学生自治误作治人看。这个危险是顺着第一个危险下来的,倘若权力运用不当,必然会产生这种趋势,而失去学生自治的初衷。第三:学生自治与学校树立在对峙地位,学生自治当与学校处在协助地位,不可在对峙的地位,但倘若办的不得当就会产生这种后果。第四:闹意气,一旦意见相左而又不肯讲道理。而是彼此分门别户树立党帜,那么政客的手段就到了学校了,学生自治的范围

第一:学生自治应该以学生应该负责的事体为限。

第二:事情要需要观察周到的,越宜学生共同负责,越宜学生自治。第三:事情参与的人越以普及的,越宜学生自治.第四: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能力,经验。学生自治与学校的关系

第一:权限生的关系,学生自治会成立后学校内的事物就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依旧学校主持,一部分学生自治会主持,但是学生自治会不应该与学校走在对立面,因此需要设立中间机构,有教员担任职务,负责沟通学校与学生自治会之间意见不同的部分。第二:学问上的关系,天下不学而能的事情很少,共同自治是共和国的立国之本,非是刻苦研究断不能深造,我们举行学生自治的时候,也要把它当成一个学问来研究。

学校与学生自治既有这两种亲密的关系,我们就必须打破一切障碍,使师生的感情,可以化为一体,使大家用的力量都有相成的效果。学生自治的注意要点

第一:必须认真去做。

第二:学生自治如同地方自治。

第三:学校要对学生自治有兴趣以及相当的了解,才能使学生自治有效果。第四:学生自治立法要简单明了。第五:选好学生自治的领袖。

第六:学校与学生应始终保持一种协助贡献的精神。第七:学校对于学生自治采取一种实验的态度。

综合来看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学生自治对于当时的中国教育来讲无疑是非常有意义,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且必须去做的事情,从今天看来,学生自治已然有了很大的成果,以及相当丰富的形式,但是先生曾经预言到的问题,也在学生自治团体中有了明确的表现,例如权利与治人。对于今时今日提倡素质教育的我们来讲,如何做好学生自治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绝不是组成一个学生会,办一些活动就可以的。

行知行【3】

此篇乃是陶行知先生哲学思想的部分,将与“行是知之始”这一篇文章合起来进行最为简单的叙述,先生早期层学习王阳明的学说,也因此对于“知行合一”深信不疑,但是当先生求学于国外之后对于此进行了改观,他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达尔文发现物竞天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法拉利等发现电的科学事实出发认为,做学问求真理必须是先行,后知。也就是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必须要先做才能知道可不可以做,初看似乎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太一样,但是经过思考后我认为这其实是同样的认识论,只不过层次不太一样而已。最让我感动的是,读完这篇文章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先生的名字是陶行知,这分明就是先生一生所坚持理念的真实写照啊!当真让我相当佩服,我才时刻反省到,凡是我所坚持并且正确的就有必要终其一生为其奋斗!教学合一【4】

陶行知先生认为现在很多学校将教和学分离开来,教师仅仅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而学生则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样是不正确的,先生认为必须要把教学合一才能办好一所学校,才能做好一名教师。具体原因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是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先生要负责指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要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先生不是把县城的解决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利用这种经验去找到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这样镇里就能无穷无尽的被发现,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以前的先生只管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教,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一概不管,这样做一来收效甚低,二来学生相当痛苦,只有教学合一,才能怎么学便怎么教,这样学生能学得快乐,先生也能教得轻松。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必须要和他的学问联络起来。在先生看来,老师不但要会教而且要会学。一边教书一边做研究,一边做学问,这样新的学问才能源源不断的融入,才能保证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综合以上三点来看,我认为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合一的观点是非常深刻,而且论述的非常详尽。教学合一是如今我们教育理论的定义之一。教学的含义不正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的活动么。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能看到教师也必须去学,这样一个非常有现实价值的规律,是想倘若教师不去学习,如今的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如此之快,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很大可能会已经过时,不再适合让学生去学习,几十年前的珠算,倘若放在今天仍然去教,不正是贻笑大方了么。

做学教合一【5】

这篇文章是在先生提出来教学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在这里做学教合一必然集中在一个“做”字身上,应为在先生看来,怎样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必须怎么教,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技能,那么首先要对“做”字下一个定义,在先生看来,“劳力上劳心”就可视为做。单纯的劳力仅能算是蛮干,而不是做,单纯的劳心则只能是空想,更不可能是做,因此只有在劳力上劳心才能算是做,那么肯定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不是劳心上劳力?在我看来这必然是与先生所笃信的哲学思想有关的,先生认为应该是“行知行”而非“知行知”,那么自然就应该先去劳力,而不是先去劳心了。那么“做”与器官器官有什么关系呢?在先生看来,不仅仅使用手去做的事情成为做,应当是,需要观察的事情必须用眼睛来做,需要聆听的事情必须用耳朵来做,需要嗅觉的事情必须用鼻子来做,有的事情则必须所有器官协同合作。再者我们主张的“做学教”是一个事情的三个方面:对事说做,对自己的进步或者退步说学,对别人的影响则说是教,那么做要用什么器官,学就要用什么器官,教也就应当用什么器官。做与一般工具的关系呢,同上面所讲的一样,做不仅要用自身的器官,还要用身体以外的工具,那么学和教也就同样要用什么工具了,总之做是一切的中心,怎样做,就必须怎样学,就得怎么教。这三者有一个公共的中心就是“事”我们所说的做学教必须要实事求是的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来看待,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日常生活,实际生活的一切积累起来,也就是人生了。“做学教合一”的总纲领:

1.“做学教合一”是全人类生活进程中的ABC 2.要想获得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与“做学教合一”共始终,才能有效力 3.生活教育就是“做学教合一”

4.除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猪仔外,人人都必须有“做学教合一”的志向 5.“做学教合一”的生活法是有意义的,要在劳力上劳心 6.“做学教合一”是连锁性的,以做为中心 7.“做学教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身体上也必须自动。以上就是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之后所选择出来的六篇文章的所有内容以,及阅读文章的时候自己所产生的一些看法与思考。我们倘若仔细考察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的自由主义教育理论实际上是有很大关系的,杜威讲“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但是到了陶行知这里就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仅仅是将别人的理论翻了个筋斗说得更绕口了吗,明显不是,陶行知带着杜威的理论回到中国经过了八年的实验证明了此路于中国是在是走不通的。这才有了生活教育理想并且他的一生都在为生活教育理想而奋斗,像陶行知那样正确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用哲学视野观察世界认识中国以及坚持不懈的培养合理的人生,就必须牢固树立“人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能站起来!”【6】 【1】《微音》1929年11月5日月刊第29,30合刊 【2】《新教育》1919年10月第二卷第二期 【3】《生活教育》1934年7月16日第一卷第十一期 【4】《时刊•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1919年2月14日第一号 【5】《做学教ABC》徐德春著1929年7月 【6】《陶行知教育文集》序文第八页

第二篇:陶行知文集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作为一名师范生,将来光荣的人民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所以每个大型的法定假期我都会阅读几本国内外的教育名著,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便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明白如何做、教、与学生沟通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被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深深的感动,特别是他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来源于生活,习作作品也取之于生活。

陶行知,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之后,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将来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应该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

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其次,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所以,走上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位之后,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不屑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第三篇:陶行知文集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王艳侠

对于陶行知,我早有耳闻,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知道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铿锵誓言,但真正熟悉他,走近他,是在读了他的教育专著《陶行知文集》之后,崇敬之情肃然而起,他的书真是没有白读,书中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使我感触很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感悟一: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陶行知先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句话的因果关系说起。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卖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他所说的学习不单单是书本的知识,而更多的是向别人请教的问题,可以向各行有专长的人学习,甚至可以像小孩学习,做到“不耻下问”。看到这,我感到很惭愧,以往认为自己教学已有10多年了,感觉各方面还不错,一个大教育家尚且要天天学,更何况我一个只有10几年教龄的一个小学教师了,以后真的要多学习了。

而且在教育一些在学习上或性格上有问题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使他们感到学习和受教育的快乐。

感悟二:教师要有“恒”爱之心

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一点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人都有一种正常的心理,喜欢漂亮的孩子,教师也有一种正常的心理,喜欢成绩好的学生,给了他们很多爱。其实,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更需理解关爱,鼓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给每名学生更多的爱,而且这种爱是“恒爱”要有持久性,这样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爱中长大的孩子,会更懂得去关爱他人。

当然,这种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感悟三:教师教育要得法

所谓“教育要得法”就是教育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教育者应当言语亲切,态度和蔼,与被教育者处于平等的关系。别林斯基说过:“充满爱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的光和热,而听到这种语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会使人心情舒畅;但缺乏爱的语言,也会把颠扑不破的一些真理,搞成冷酷的、僵死的训诫,因此语言对意识和情感的影响显得软弱无力” 我认为,陶行知先生的成功就在于他有一颗宽容的心。教师对犯错学生的宽容,最能引发起学生心中的愧疚感,对教师产生感激之情,下意识地改掉自己的毛病。因此,宽容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形式,带着爱心与宽容心走向学生心中的教师,必将成为最成功的教育大师。

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刚参加工作时年轻气盛,容不得学生犯一点错误。时常对淘气、不听话的学生大动肝火,可是效果却不是很好,你在时,学生不敢淘气了,当自习课或老师不在时一如往常。后来,当学生犯错误师,我压住火气,与学生像谈心一样,教育效果反而好多了。看来教育真的必须讲究“艺术性”。

感悟四:教育要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但确实有其实效性,对学生的成长有利。读了这本书,使我终生受益,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钻研,更爱教育事业,像陶行知一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教育之谈 2008-09-25 17:08 阅读373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众所周知,陶行知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的独特,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

我们知道陶行知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学生,在大学学教育课时,杜威的教育思想是经常挂在那些教授的角边,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陶行知虽然受他的影响很深,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提出了适合中国当时教育国情的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社会引入学

校,是在鸟笼里人造一个树林,生活失去其真。

参加工作以后,重新拿起这本书时,读后,我的感触与以前的大有不同。在大学时关注的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特点,而现在才更关注他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从师德方面如何做一位好老师,还是从业务方面如何提升专业能力,从他的著作中都可以感受得到。

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要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懂得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我班有个小女孩,特别的胆小,性格很内向,为了能让她勇敢、自信地表达想法,我设法想走进她的心灵深处,与她进行沟通。于是我每天的活动中我会主动地与她亲近,与她打招呼、聊天,观察她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渐渐地,她也开始接近我了,慢慢地把我当成她的朋友,而且课堂上还会主动地举手发言,看着她慢慢勇敢、自信的份上,我很自豪,我看到她的笑容,我觉得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这就是一名中学教师的责任,用“五心”待每一个孩子和家长。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二期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推荐阅读中“生活教育现代化”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特点及现实意义”部分对我的启发颇深。“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 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 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 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 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 ”,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 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 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 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 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 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 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 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 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 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 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 ”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 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 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 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 ”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 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 2009-8-17 12:13:09 | By: xinyuan19 ]

63年前的一天。育才学校校长室门口。

小学生王友正低头等候陶校长训话,因为下午课间王友用泥块砸同班其他男生,恰被陶行知遇到;陶行知制止了他,并让他下午放学后来校长室一趟。

正当王友战战兢兢地准备挨训时,陶行知却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陶行知随之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叫你别打时,你立即停止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疑了,不禁睁大了眼睛。可是接下来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事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呀!”王友感动地流了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你打我几下吧!我„„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可惜只有这一块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就到此为止吧!”说完,陶行知走进了校长室。

且不论王友小朋友怎样余悸难消、热泪唏嘘。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的得意门生,拥有美国伊利诺大学、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双硕士学位的陶行知,却对一个乳臭未干的小顽童如此“卑躬屈膝”、“委曲求和”,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其实,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对一个“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战时孤儿,陶行知完全可以对王友痛骂一顿抑或罚站几刻,王友同样会“面壁思过、痛改前非”的。但是,陶行知却硬是换了角度换了说法,我想王友的这一抹泪水肯定充盈了他的一生。

63年后的一天午后。我琢磨着这个辉煌的人物的举动,禁不住耳根发烫、热汗涔涔。曾几何时,多少孩子在我的办公桌前,面对着我满腔沸腾的怒气,裹挟着责骂声挂着泪水离去;多少孩子在办公室里肃默地陪我“辛勤耕耘”,直到腰酸腿痛还得说声“老师再见”,留下一页长长的“忏悔书”躬身告退。我已无从知道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多少委屈的泪水掺合在车轮扬起的灰尘里。此时此刻,我突然很想为我今生的偶像描述一幅场景:嘉陵江西岸的一座小山头,古木苍劲密林荫翳下的古圣寺庙,破旧的青顶与经历300年风雨的白墙交织着冷落与苍凉。可是陶行知却正和孩子们徜徉在“教、学、做”的实践之中,歌声、笑声和琅琅的读书声,跟东方战线上隆隆的枪炮声一道,轰鸣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册上„„

综观中国教育史,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的为人师者层出不穷,但为了扶起一颗心灵“俯首自折身份”的教师能有几人。无怪乎陶先生断然表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这句话至少也给我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感觉吧?陶先生的举动正向我们警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那么,就用温和取代严厉,用友善取代冷漠,用冷静取代嘲讽吧!瓦特,在你将心比心的宽容里;牛顿,在你和风细雨般的开导中;爱迪生,在你真心实意的服务里。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阳光和白鸽正将急切的呼吁传给我们:老师,请尊重儿童的人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如今,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求发展,要发展必得创新!但是,“没有人的人格心灵的唤醒”,创新又从何说起?因此,我们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发掘其内心深藏的财富。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破茧而出”,师生一起成长,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在教育战线上已有9年历史的我,一直深受领导的厚爱,他们给了我多次听课和学习的机会。我总是学一点就回报学校一点,可是那些形式主义总让我感觉力不从心。今天拜读完了陶先生的《陶行知文集》这部教育名著,掩书回忆,让我顿觉长大了许多,获益许多,对于现实中的教育又感触许多。原来在多年以前,我们的教育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思想,我有点与这书相见恨晚。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只是脑中闪现过,并没有真真切切的揣摩研究过。这次,我如觅到了真的老师一样,我决心让他为我引领以后的教学之路,让我的学生真正享受我们的现代化的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新理论是他从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理论新方法。在读书时我深深的被这些话触动了。陶行知先生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是教育之场所。”先生还说:“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的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先生还提出行动是创造教育的核心。“惟其行动到行不动的时候,方才觉得困难,困难而求解决,于是有新价值的产生”,这就完成了创造的过程。而“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因为小孩子还没有丧失他行动的本能”,假使我们给小孩子自由行动,“千百个孩子之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

感受着这样的教育理论,回忆着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有点惭愧,我们的教育冠冕堂皇地称之为素质教育,可实际上我们是为了分数而学而教,老师为了分数教,学生为了分数学。我们教的全是要考的,他们学的更是要考的。我们的教科书,音乐、体育、美术根本不是孩子的书本,而是一种累赘,有的家长干脆让孩子把这些书放在家里,说:“背着太沉了。”敢问,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学生们根本没有这些生活,何谈受教育呢?没有教育,就更没有创造。

陶先生一直把学生看的很了不起,并不以为自己是老师而高高在上。他在《小孩不小歌》中这样说:谁要小看小孩子,就比小孩还要小。他还说:我是小先生,烈焰好似火山喷,生来不怕碰钉子,碰了一根化一根„„“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你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你认为他不能做的事。”

我所教的就是一群年龄不大的孩子,我在很多时候会被他们问的哑口无言。因为和他们在一起,他们的语言有时让我惊讶到目瞪口呆,话说的滔滔不绝而且头头是道。我总说:“不要总以为他小,不要总以为他学不会,事实上,只要你教了,他就能学会。”我有时真的佩服他们,甚至他们会的很多东西如“折纸”,我真的要向他们学习。看来先生的话是经验之谈呀。在《陶行知文集》第817页中,先生这样写道:“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救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我认为,创造力的发挥是孩子在高兴之余的大胆想象,孩子没有先入为主的见解,他们不会被一贯的形式阻挡他们大胆的思维,而会跟着感觉放飞想象,从而有了发明创造。正如托马斯·赫胥黎 所说:“在事实面前要像小孩子那样老老实实地坐下来,准备放弃一切先入之见,谦卑地追随大自然引向的任何地方和任何深渊,否则,你什么也学不到。”让·皮亚杰也曾说过:“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人,他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做过的事,而是具有创造性,擅于发明的发现者。”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小孩年龄虽小,但是潜力很大,他们有着大人没有的想象力,但是我们在教育中对于孩子的创造力是怎样做的呢?很多老师因为为教书而教,只要与书本无关的东西,学生只要联系起来,就是东拉西扯,就是不务正业,也许这中间就有创造,就有新的想法。查尔斯·布劳尔说:“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由此我想,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孩子创新能力的提高。

《陶行知文集》第675页中这样写道: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

我们现在一直提倡快乐教学,可是学生们并没有真正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新知。那些做不完的题海成了他们丢失时间最多的罪魁祸首,那些所谓的“乱七八糟”的问题成了他们想象力的封锁线„„学生来到学校,他们不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聪明,所以应该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思考上。而老师应该用各种方法让他们的思维得到碰撞,给他们一个思维活跃的空间,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着指导性的作用,我会继续做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学精神,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努力使我的学生都有“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学环境。

第五篇:读陶行知文集感悟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善读书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而香却在骨里。句句读书名言激励着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重担的我们,更深知读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才能保持我们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新鲜。所以,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就不得不读,一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需要借鉴他的经验,二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行动让我们必须好读书,读好书。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读过《陶行知文集》掩卷沉思,感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马卡连柯的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他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的教育给我们爱的教育,爱的启迪。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爱学生,使自己与学生越来越贴近,在师生的两颗心融化为一的过程,我们可以收获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

一、用爱心感化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话语蕴含着的是淳朴、真挚的爱。陶行知用他宽广的胸怀去爱学生,去实践爱的教育。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老师,我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用爱心去感化学生。作为一名老师,在课堂上我觉得自己爱学生,爱听话的孩子,爱成绩优秀的孩子„„与 陶行知先生那无私的爱相比,自己对学生的爱是那样的浅薄,那样的自私。有了附加条件的爱,即使付出再多,得到的只能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自责。陶行知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以实际行动来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公平的,稳定的,是高尚的,不应以学生的面貌、成绩为取舍,对有缺陷的、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爱,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沐浴在老师的爱中,快乐的成长。

老师的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感情的付出,更是智慧的付出。老师的爱是感情与智慧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具有不可复制性,在某一方面可能技不如人,在另一方面却脱颖而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而忽略其他孩子的优点;不能单纯凭借成绩而把某些学生视为“差生”而冠之“朽木不可雕”的帽子。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只以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是挖苦讽刺,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所以说对待“差生”我们老师要给予更多的爱,帮助他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以长补短。

当然,对学生在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陶行知在竭力为学生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咐要以简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当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和指导。自己是一名小学老师,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群孩子,他们就像一块璞玉,老师灌输给他们什么样的思想他们就会朝向哪一个方向,所以老师对孩子要爱,也要严格要求,对孩子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沐浴老师爱的同时也会找到前进的路,学会去关爱他人。心中有爱,路才能走的更远。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 陶行知先生的话说“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今,我们倡导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把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经过自己思索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 阳明 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三、依“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以学生为主导,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句话并不是说可以让学生随心所欲的学,而是有着深厚的含义。一是指依据学生以掌握的知识程度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二是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秉性等各不相同,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因材施教。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转过来,不再是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陶行知先生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自己深有体会,有的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能积极配合老师进行高效率的学习。相反,有的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当今教学理论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所以说,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就如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对待学生就要像园丁一样,了解他们的特点,进而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勇敢的肩负其责任,帮助、教育和引导学生走向“真人”之路。在这条路上有欢歌也有荆棘,但当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走过之后,迎接我们的将是一片光明。

下载读陶行知文集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陶行知文集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教育来于生活、源于爱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阳城镇刘指挥小学郎俊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 大张中学张海燕 学校党支部要求我们大张中学全体教师研读一本书,如《陶行知文集》或其他教育著作,并写心得体会,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先生是一......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 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近日里,我再一次比较系统地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再次聆听这位伟人的教诲。每一次的阅读,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心在随着他的教育思想不停地跳跃着,感觉那是......

    读陶行知文集的感想

    有一天,小主人放学回家了。他走进自己得书房,拿出文具盒,从里面拿出一枝铅笔,写起作业来,一不小心,写错了一个字,小主人又拿起橡皮,这下橡皮可高兴了,把那个错字擦了,擦完后,小主人又拿......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心得体会1 最近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_110511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生活的延续,我读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后,感想颇多。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