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带着坚强、执着和勇敢去生活——读《飘》有感
带着坚强、执着和勇敢去生活
——读《飘》有感
沾化县实验中学八年级八班赵明睿
《飘》是一部有关战争的小说,但作者玛格丽特没有把它着眼放到战争上。全书除了让人称赞的优美语句外,最成功的就是人物鲜明的个性的塑造。其中,女主角郝思嘉的爱情观让我颇感同身受。
初读《飘》时,对郝思嘉的感觉是复杂的——讨厌她又不得不佩服她。讨厌她为了功利,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却又不自主的为她那种对自己的理想不离不弃的精神所折服。她的生活是多彩的,也许,她的爱情并不完美,但任何困难都无法把她击垮,她迎战一切困难的坚强值得任何一人去学习。
“Tom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永远充满希望,永远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句话对于郝思嘉而言,犹如闪着金光的旭日,将笼罩在她身边的黑雾一扫而光。郝思嘉的确是一位强者,在她变得穷困潦倒时,并没有被这一变故而吓倒,在她只能自己抱住自己时,用自己的肩膀扛住了一切外界对于她的压迫,保住了塔拉。
郝思嘉的爱情是失败的,当她错误地给艾希礼套上自己精心编制的“礼服”时,她的爱便错了,当她不明白自己的情感,消耗尽瑞德的爱时,她又再次错了。她爱的王子艾希礼不过只是一个泡影,她也永远失去了瑞德„„好在,思嘉是坚强的,她想起了父亲的话:“世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直面自己的情感,不再迷茫,犹豫,她相信明天。她从硝烟和战争中走出来为了生存杀过士兵,她不留恋过去贵族般高贵的生活,不惜让自己白嫩的双手在种棉花时生满了老茧,但她依然爱生活,相信爱情,她是当代女性的典范。
小说紧扣现实,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与生存相关的爱情,一个盲目的爱情,以至于文章写到一半,我们都不能把思嘉对瑞德的感情成为爱情。因为主人公迷茫的适应一场又一场婚姻。小说留给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也许思嘉悔恨了,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也许她谁也不爱,仅仅爱生活,喜欢享受活着的意义,思嘉说过:“爱情是为了快乐,而婚姻是为了生存。”
《飘》的篇章是华丽的,它塑造了思嘉这样一个有着自己灵魂,又丰富多彩的人物。让我从思嘉身上认识了她的坚强,努力,执着与勇敢。全书也因此人物,增添了不少的意趣。
指导教师:王建民
第二篇:读《小公主》有感:坚强地面对生活
坚强地面对生活
——读《小公主》有感
读完《小公主》这本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强的品性是多么可贵。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军官莱福·克鲁上尉因为要去南非参战,把自己的女儿萨拉寄养在一所女童培育院中。萨拉刚去时好似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可几年后,克鲁上尉的去世改变了这一切,但她坚持学习,保持着坚强和自信的品格。最后,萨拉终于被父亲的朋友收养并重新获得了幸福。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无比的震撼:萨拉只是一个小女孩,她怎么能够经得起父亲去世的打击呢?她以前非常幸福,后来却如此悲惨。谁想象得到,她,一个一文不值的小女佣在之前却是那样一个光彩照人的小公主。她没有怨天尤人,她的性格和行为仍然像一个小公主,坚强地面对困难重重、饱受欺凌的生活。这是何等的自信和坚强!
这使我想起了不久前我手臂受伤打夹板的事。当时,我非常绝望,很担心这个可恶的夹板会毁掉我整整一个学期的学习。因为打着夹板,既不能画画,也不能写字,而且戴久了还会叫人感觉酸痛酸痛的。在绝望之时,我忽然想起,打夹板只是手腕不能动罢了,画画和写字还是可以依靠手指的。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我用打着夹板的手拿起了笔。我尽力试图用手指去写,可是有时还是免不了要动手腕,这时就会特别疼痛。我又试着去画画,可是画得歪歪扭扭,还有好几次差点儿扭了手腕……面对打着夹板写字和画画遇到的重重困难,我急得真有点想哭了。这时候,我想起了《小公主》中的主人公萨拉,想起了她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自信。我就又重新有了信心,又拿起了笔,继续练习用打着夹板的手写字。虽然写起来还是非常吃力,字迹也有些潦草,但我没有放弃,最后终于能够写出让自己满意的字了。这样,在小公主萨拉自信和坚强的品格的鼓舞下,我打夹板这段时间也没有耽误学习。虽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这也使我非常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
豪,也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小公主萨拉的故事让我在现实生活中更深刻地明白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是人生中非常可贵的品质。
五5 何沐恩
第三篇:读《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有感
我的时间我控制——读《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有感
中国人交往有个特点,朋友见面往往会问对方“最近忙不忙?”,回答多数是“很忙”,但如果追问忙些什么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瞎忙”、“自己都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就是忙”。所以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是一个最勤劳的民族,这当然是一个褒义的讲法,但其中也隐含这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国人为什么这么忙,这样的忙忙碌碌到底是否达到自己的目标呢,值得我们的深思。
回忆一下我们经历的生活,上学时,为了得到一个好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为了考到向往的大学,我们努力的学习,学习主课知识,而放弃了对自己喜欢的足球或者刺绣。工作后为了得到升值或者只是为了保证不失业,我们努力地工作,而放弃了自己的个人爱好或者减少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我们可能很早就计划了一个环游世界的计划,但年轻时因为学业工作没有时间,到年老了又没有精力再实施自己的计划。总之我们总是会觉得时间不够用,觉得自己的生活似乎并不完全掌握的自己的手中。其实如果采用一定的方法我们是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选择,把属于自己的时间掌握的自己的手中的。从阿兰.拉金的《如果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这本书里,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
虽然这本书写与30多年前的1973年,是一个发达国家美国人写的,但对生处21世纪中国的我们来说依然很实用。
阿兰.拉金认为,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而一旦把握好时间,就掌握了自己的生命,并能够将其价值发挥到极限。所以在他看来,生活得有意义,就其根本来说是掌握好自己的时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天都是24小时,谁也不会多得1分钟或者少1分钟(从我个人看来,生活在地球上是这样的,而如果生活在火星上,则我们拥有的时间和地球上还是不一样的),能够合理掌控时间的人,就能最大效能地利用好上帝分配给每个人的时间。阿兰.拉金特别强调了效能而不是效率,在他看来,效能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效率。一个讲究效能的人会从所有可能的任务当中选择最重要的,并通过最有效的方式来完成它。每当看到这一段我都想到,可能我们大多数人一提到加强时间的利用都注重了效率而不是效能,这也就是为什我们有时很有效率地完成了一件事但回头一看忽视了更加重要的事情,结果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书中大量的篇幅都是在告诉人们怎么进行选择,而不是告诉你具体一项工作或者事情按照什么顺序去做,我想也是,世界上的事情千差万别,每个事情都有一个其本身最高效的完成方法,这是无法穷尽的,而对于我们想要更好地利用时间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人来讲,如何做好选择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想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那么就应当排除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而选择做与自己的目标更相关的那些事情,而选择就是从制定自己人生的规划开始。我们每个人几乎从小都会有一个梦想,但是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就是我们虽然有了想法,但我们实际做的事情却是无助于自己梦想的实现,这可能是因为社会的压力、时机的不配合等各方面的原因,但如果你在做选择是否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想一想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可能就会改变初衷放弃做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要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就必须把自己的规划用笔写在纸上并张贴在自己常常能够看到的对方时刻提醒自己,这就是阿兰.拉金指导我们实现目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规划既可以大到整个人生,也可以小到下一步就将做的事情,如是否去看一场电影。但无论是怎样的规划,一旦你制定了规划,你就能从中找出哪些是你必须去做的事情,哪些是不必要花时间去做的事情。人们在没
有规划的时候,当面临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是很难分清这件事是否应该去做,但一旦你有了规划,则这样的选择就变得比较容易了,就像专业的人士一样,业余的摄影师对一个对象只拍一两张照片,当然很难得到完美的照片,而专业的摄影师则是先拍下很多的照片,然后再进行选择,这样就容易多了,对自己时间的规划也是如此,你不进行规划,不列入自己将要做的一些事情,你是无法确信那些是自己应该做的。如果你将那些你认为需要做到事情一一列入,那你就能够抽出更加重要的事情而忽略掉那些占用你时间但不重要或者不需要去做的事情,这样你的时间也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你的人生也就不会漫无目的了。
在阿兰.拉金的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非常好的控制自己时间的建议,这里列出一些我想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贴在自己的电脑显示器上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总之这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
阿兰.拉金节约时间的方法:
努力享受自己正在做的任何事情;
不会浪费时间为过去的失败感到遗憾;
每天都会找到一些新的方法来为自己节约更多的时间;
首先做重要的事情;
告诉自己要更加聪明而不是更加辛苦地工作;
尽快减少那些毫无意义的活动;
总是不断地问自己,“我现在最应该做什么事情?”
„„
(本文为个人读书心得)
第四篇:读《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有感(写写帮整理)
读《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有感
王爱萍 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罗素
这段话让我有诸多感慨,幸福是什么?幸福在于自我满足,在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学生的幸福在于教师给学生一片自主发展的土壤,从内心感到满足,幸福。
作为教书育人者,我们不能苛求学生千人一面,要用心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尽可能帮助他,给他们一片自主发展的土壤,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流淌潺潺的小溪流,碧草青青的草地上,硕果累累的果园里,芳香四溢的花园中,……多么富有诗意的地方,多么激发灵感的地方,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精心选用的“课堂”。我也向往这样的课堂,假如我也能每天带着我的学生徜徉在那种“课堂”,那么,我和我的学生将会品得出愉悦的滋味。善待每一个儿童,发挥每个儿童的优点,让他们自豪地说:“我是最棒的!”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成绩上都拿满分,但我们可以给学生播种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愉悦。
其实真实、平凡的课堂,作为教育只要动一番脑筋,努力让孩子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打开他们愉悦的源泉,让他们在感到自尊的前提下自愿创造劳动,那么这愉悦的滋味将一直陪伴孩子们成长。
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能让孩子经常感觉到新鲜、兴奋。那么引人入胜的中队活动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美妙的天地,掀起孩子情绪的波澜,因为自主、自信、自强而使学习生活充满神奇的魅力,进而辨得出心跳的节律。
孩子们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选择,怎会不从学校飞向自己生命的梦想?怎么不会辨得出心跳的节律呢?
看到孩子们收获成功幸福的笑脸,我会欣慰,似乎看到一朵朵向着阳光绽放的花朵,听到他们花开的声音!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其实惩罚也是需要艺术的。记得我刚走上讲台时,作为一名年轻老师,对班上调皮的学生十分头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之后,也不见有什么效果。无意之间,我看到了的一篇文章《为这样的 “惩罚”叫好》,心中不禁一亮。文中讲到5条罚于教育之中的“惩罚”方式:①作业不按时完成者,第二天晨会课上罚讲一个3分钟的古人勤学的小故事。②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课后进办公室读5遍回家写一点读后感,第二天张贴在教室黑板报上。③相互打骂者,罚整理对方的书包。④自身卫生缺乏,随地乱扔者罚在校园内捡纸屑。⑤作业字迹潦草者罚回家临一页帖。
看完上述文字之后,我感慨很多: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上面的几个教育办法,不仅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过失,也知道不遵守纪律或不完成作业会受到“制裁”,更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教育,从而让学生明白该把自己管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学生。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吃一堑,长一智”,犯错误是人在成长中走向成熟中的表现。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带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而应该根据个体差异,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事实证明,我采用了以上措施,对那些调皮的学生的教育非常明显。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就和自豪。
卢梭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学生而惩罚学生,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新课程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但是小学生,大多数自控力不强,不能准确辨别是非,一旦犯了错误,教师运用的方式是怎样呢?现代教育呼唤更艺术的“惩罚”,于潜移默化中巧妙地引导和改变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要追求良药“甜”口.这就是一个惩罚的艺术。
我们还必须承认: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第五篇:读《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有感7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
读这本书之前找了很久,网上、书店„„都没有找到,只是从书名中感受到教育肯定是和生活分不开的。
通过了解才知道:为我们所熟知的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陈之藩在一篇文章中有着这样的评语,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
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也读懂了一些:罗素对当时传统的公学教育很不满,认为在干涉儿童教育的各种力量中,没有一种是站在儿童自身幸福的立场上,而真正的教育者所做的应当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真正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既不训练儿童的偏见也不教条,而是“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各种问题。”为此他还身体力行地投身教育实践,于 1927 年创办灯塔山学校,并自任 校长。
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罗素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的高比例灾祸大多是因为同一个事实,即在多数人中没有激起同情心,而只有抽象的刺激。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
我认为站在老师的角度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如何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呢?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其次,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行动。老师应该按学生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一些事情,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