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观摩体会[定稿]
今天,我们2组成员赴建行龙源支行进行为期一个下午的网点参观体验活动。
此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网点负责人的接待、大堂经理对该建行工作内容等方面的相关介绍、答疑阶段。当我们进入到该网点,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整个网点的布局非常大方,让人心情舒畅,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整个网点井然有序。同时网点负责人的热情接待,让我们感受到了建行一家亲的关怀,让我们有了早日融入建行大家庭的渴望。
接下来,大堂经理向我们介绍了网点工作的要点,并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向我们介绍了自己工作以来的感受,并耐心的讲解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银行的二代转型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建行的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在与大堂经理的交流中,我们又一次对人生职业规划与再造有了新的认识,重新对自我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更加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新行员们认真听取了该经理对于新行员入职时应该具备的素质及心态的建议。
之后,我组的新行员们都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关心的问题,大家在一起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有效的沟通,该网点的大堂经理针对新行员存在的困惑都给予了耐心的讲解和指导,让我们对银行的工作和建设银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进而让我们对日后的建行工作有了更多的期待。
参观体验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并感谢建设银行黑龙江分行为新行员创造的如此良好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这种实地参观学习不仅丰富了培训的内容,而且切实让我们领会了建行近年来致力于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做出的不懈努力,更让我们对中国建设银行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我们深刻意识到要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业务本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抓住建设银行的发展机遇,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更好地位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建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
第二篇:观摩体会
观摩“小学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2013年7月,我很荣幸的观看了贾志敏老师的习作教学课。
说起作文,不只是学生头疼,我们语文老师更头疼。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非常困惑的一方面,不知道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打开学生心灵的那扇窗用心去写作,作文的批改与讲评更是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负担。特别习作教学又是一线教师研究的薄弱环节,这就致使习作教学成了语文教学中的“攻艰战”。以前虽然也有培训中牵扯到习作教学,但像今天这样细致地报告,及生动地教学观摩对我们来说则受益更大。
一、兴趣领先,乐于表达。强调“激发习作兴趣,鼓励表达”,有兴趣才有动力。《新课标》在设定习作初始阶段的目标时,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增强习作自信心上,目的是首先要让孩子愿意习作、热爱习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因此,在习作开始阶段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着力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先说出再用文字写下来,消除习作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这就是说,学生即使没有“作文”的意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让学生乐于写、敢于写。反思我们的习作教学过程可以发现:学生之所以认为习作难、没兴趣,是因为长期以来都是老师说什么学生就怎么听怎么写,学生完全变成了被动地接受者,写出来的文章难免是一副干巴巴的成人腔。用《新课标》的新理念来分析,小学习作的本质特征,就是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习作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塑造和感受的过程。总之,兴趣、自信心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内驱力,是改革创新习作教学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注重积累,丰富素材。《新课标》十分重视引领学生在贴近生活中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在多样化的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在“习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的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在这方面我们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可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词句之外,还应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积累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等等。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兴趣也就更高了。
这次观摩学习,转变了自身的教育理念,接下来,我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上去实践,去探索。
第三篇:观摩体会
提倡自我管理 展现学生风貌
——观摩学习体会
内科护理教研组史俊萍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们一次外出参观学习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的机会。这次我们看了三所院校,其中上海护理学院的教学环境、学习气氛、学生风貌、教师风采、校容校貌以及教学管理等许多方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学校概况
上海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成立于1997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护理学院之一。它是由原上海医科大学护理学部与上海医科大学附设护士学校合并而成的。护理学院成立以来,学院坚持以“面向21世纪发展中国特色的护理教育事业,培养多层次,满足社会需求的一流护理人才”为目标。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整体办学。2003年学院结束了中专护理教育,依托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综合优势,大学各附属医院提供的良好教学实习基地,形成了一个注重自然科学与医学基础、关注人文精神、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学院现有学生950人,为发挥综合大学优势,学院还承担在职定向培养、面向广大临床护理人员,开设护理新概念、新理念、健康评估、护理科研、护理教育师资培养等非学历的短期继续教育项目,开办了上海市护理专业大专自
考和专升本自考辅导点。学院根据护理学科的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设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系统收集临床护理资料的能力,分析和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护理过程的能力,以及控制和评价护理效果的能力,使护理毕业生能在临床、社区等不同的场所为各种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学院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相当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以及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和急、难、重症护理,能够开展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并具备在护理专业领域不断进取的能力。成为从事具有护理临床、教学、科研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护理学院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院区,占地26亩。有国内一流的“护理实践教学中心”,设有3个模拟病房、1个模拟手术室、1个模拟重症监护室、3个梯形护理实践课程示教室,整个护理实践教学中心配备电视电化教学设施。学院除了校内教研室外,还拥有相当规模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五官科医院、肿瘤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等三级甲等医院,其中设有5个临床护理教研室。临床教学基地不仅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条件,也为学院师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临床实践和深化专业知识的环境。
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护理研究。曾连续两年获得中华护理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多项上海护理学会奖项。二年来主编或副主编的全国护理本科规划教材 11部,护理研究课题10个,发表论文24篇。
二、学生风貌
这次参观学习就我个人而言学生风貌是亮点,也是我校示范校建设值得借鉴的部分。从学生的着装看,凡是在校园里出现的学生都是护士服,那种天使的形象、敬业的精神仿佛就在眼前,给我印象很深,要让一群正值花季的少女们抛却时尚的服装,穿上单调的护士服,可以想象该校的老师和领导们费了多少的心机。该校教育以德育为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以正面引导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跟家长多报喜,少报忧的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同时也为老师们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过程,我很赞同这一做法!职校的学生同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虽然成绩差,但他们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教师仅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的不良表现,不会长效地转变他们的思想,有时甚至会导致他们的对立情绪,只有教师的贴心和爱心才能从根本上感化学生,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三、教学环境
该校教学环境从新建不久的教学大楼到实践中心的所有设施给人一种人文色彩很深的印象。从大厅休息区的布置以及卫生都非常干净而舒适;从一楼到各楼层的走廊、楼梯处处都有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创作的花篮、各种温馨、励志等语言。不时可以看到有学生执勤,她们那种有人没人一个样的姿态,充分体现了一种“慎独”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护士不可或缺的一种敬业精神,该校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重视
学生的自我管理,从整个楼层都看不到一位清洁工,看到的都是学生,而整个楼层都是那么的干净,对比我们学校,真是不可思议。
在三楼我仔细参观了护理实验中心,巧遇她们在上护理操作课,只见护理老师在中间讲,学生则自动围成一个圈静静地听,没有一位学生开小差,老师讲完课就不见了,只见学生自动分散在操作大厅的各个护理单元进行练习,根本看不到有说话、坐在床上或偷懒不好好练习的同学。这时在操作大厅的入口处我看到了有一位同学坐在一张桌子前工作,我好奇地走过去问她为什么不做操作,这位同学介绍说自己在值班,也就是负责管理登记同学迟到早退、完成操作任务、整理登记物品使用和损毁情况。该校这种学生自我管理的最终实现必然是老师的科学育人和艰辛努力及学校师生共同配合的结果。我想,让学生自我管理也是培养她们独立自主的一种工作能力,很值得提倡,至少我们教师及学生管理部门应该努力尝试这方面的工作,同时,也能极大地减轻老师的负担。可能我们有的老师就要问了,这种学生自我管理、自己学习,成绩有保证吗?答案是肯定的。也不是说她们的学生就一定自觉,我们也看到了,操作大厅在不同的角度安装有教学视频,当学生操作中遇到操作步骤不会时,可自己放视频,边看边做。另外还安装有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监控里会看到,无形中给学生的感觉是老师就在身边。由此可见,示范校建设实质之一是学生管理,学生的言行代表着示范校的形象,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努力的说明。
四、教学管理
学校的面貌、学生的自觉、教师的敬业等任何一方面都与学校管理者的智慧、能力、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在面临全国示范校建设的关键时刻,我们更要用智慧去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使我校尽快进入示范校行列。
第四篇:观摩体会
观摩体会
4月2日我校组织小学语数外教师到兄弟校观摩了四节课,四位执教教师运用“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展示中提升。教师和学生亲切交流,多媒体课件直观、实用性强,活动设计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这几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体现的非常好。同时,我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与先进学校的差距。
就这上节英语课来说,小邢这位年轻老师的自身素质很好,口语流利,发音准确,课堂上能尽量使用英语,例如:You please!Who can? Read aloud!Spell it!Once more!等等。只有教师说英语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的构思非常的好,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其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这些课内容不多,但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多变,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很充实。但邢老师的这节课缺少评价,若能有小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这几节课都是展示课,但是共同存在的问题,多数都没有完成当堂的内容。在这次听课活动中,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不仅仅是授课的老师,还有学生,他们的英语素质都别棒,整体水平很好,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强,我想这与老师平时的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从中也可以看出,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十分扎实,给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通过这次观摩学习,我可以更加理性地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效率,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做到更好。
第五篇:观摩体会
观摩《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体会
徐丽丽
2月25日校领导组织全校老师观摩中央电视台大型记录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看着他们那至纯至朴的笑脸,听着他们那些令人感动的先进事迹,感到内心震撼,他们虽然来自最基层的农村,生活在穷村僻壤,穿着朴素甚至破旧寒酸,但是他们都有着崇高的品质和感人的事迹,令人心生敬意。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代表着教师主流的道德取向,是真正的共和国脊梁。他们挑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着眼孩子的未来,托起祖国明天的希望。他们坚持岗位,不求回报,默默奉献,以大德大爱的付出,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们就是——最美乡村教师!
2012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获得者是徐德光、邓丽、宋玉刚、肖山、于贵勤、刘效忠、马复兴、陈万霞、吴金成、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等十位教师,他们是乡村教师最典型的代表;他们扎根于贫瘠的山区和乡村;他们是乡村孩子走出去的希望,是乡村家庭寄予重托的人群,是改变乡村面貌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的事迹使我“留连忘返”。“这里洋溢着厚重的父母之爱。当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手捧着奖杯来到儿子宋玉刚面前,没等老人开口,宋玉刚就深深地鞠下了躬。这是一场阔别5年的团聚,面对9年没电时光,面对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都没有掉过一滴眼泪的“汉族阿爸”,那一刻泪流满面。老母亲的一句“我不怪玉刚,他有学生哩!”则充满了对儿子的肯定和骄傲!” “这里弥漫着温馨的师生之爱。“你们怎么来了?”一看到自己马上就要毕业的学生们,“80后”女孩邓丽就激动地哭了起来。可爱的孩子们簇拥在老师身边,带来了他们亲手制作的礼物“老师的笑脸”—冬瓜做的脸,茄子做的眼睛,红椒做的嘴巴,玉米须做的头发,孩子们说:“邓老师的笑脸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笑脸!” “这里充斥着深情的家长感谢。听到儿子黄思雨的老师陈万霞获奖的消息,远在上海打工的小夫妻俩来了。他们带着儿子,虔诚地举着奖杯,向精心呵护留守儿童的“老师妈妈陈万霞”致敬,一句“老师好”喊出了心底最深沉的感恩!”“这里更闪烁着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人性之光。“于老师是比我们亲妈还亲的人!”由于贵勤老师抚养大的孤儿李德福、李德民两兄弟,瞒着于老师悄悄来了,深深的一鞠躬,那是对老师养育之恩、教导之情最深情的回报”。还有未举出其他教师的感动事迹,这一切已经使我哽咽。人们都说老师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想要说,老师就是祖国的栋梁。是老师,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在偏远的山区小学,老师用自己的青春改变了落后农村的知识结构老化,让大山里的孩子们也能受到先进教育,老师不仅仅是一名知识传授者,更是孩子们眼里的“好爸爸、好哥哥”“好妈妈、好姐姐”,数几十载,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上课、备课、改作业、关照孩子们起居、个别辅导、家访……捍卫了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感动之矣,更多有的是感想。我们有着比他们优越的环境,却做不到他们的坚持;有着比他们强健的体魄,却没有他们的勇敢;有着比他们优秀的学生,却没有他们的身体力行。反之老是觉得孩子调皮捣蛋,学习不认真,地方教育差异大等不切实际的客观条件。现在想想,真的是这样吗?恍然间觉得之前的想法太过于井底之蛙,很荒唐。
我顿悟,“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在哪里?就在身边,只要我们体验教育就是身体力行,就是言传身教,才能真正地做到无愧于教师的荣誉,到那时那些最美乡村教师的感动就是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