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心理学影评

时间:2019-05-15 03:4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风雨哈佛路心理学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风雨哈佛路心理学影评》。

第一篇:风雨哈佛路心理学影评

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关于《风雨哈佛路》的心理学分析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这是电影《风雨哈佛路》里的一句经典对白,是电影的主人公Liz Murray的人生的缩影。马斯洛认为每个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其他的需要都得到相应的满足时,人就回去追求自我实现。Liz Murray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真实实地实现了自我,这是着实最激励我的地方。

Liz Murray的人生让我怀疑如果真的存在上帝,他是否公平对待了每个人。Liz Murray的父母吸毒、她自己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但她那永不言弃的精神帮助她进入了高中,从此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成高中4年课程,成绩优异的她获得1996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风雨哈佛路》不仅仅是一部好的励志电影,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电影,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能更好的解读这部电影的精髓以及了解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Liz的父母吸毒,而且家里经常吃不上饭,当她的母亲想要拿家里的前去买毒品时,她和她妹妹把钱藏起来想买吃的就是生本能的体现。而从更深刻的层次来说,生本能是爱和创造的力量,Liz的生本能还表现在她对她母亲的爱,她作为女儿是希望被照顾的,但是她一直照顾着她的母亲也相信她的母亲对她的爱。而她母亲努力着想做个好妈妈,虽然无能为力但是她也表现了她的爱以及深层的生本能。当母亲死后,Liz内心的是复杂的,她也许也有想要随母亲而去的想法,于是在她母亲的棺材上躺了很久,之后跑去高楼的顶端哭,也是体现了死本能的反应。Liz后来在学校认识的朋友Chris也有着悲惨的人生,小时候就被父亲强奸,而母亲却没有很好的保护她,她的本我欲求告诉她憎恨自己的父母也憎恨自己的人生,自我的决定和行动就是离家出走,自暴自弃,超我的限制则告诉她这么做是错的,电影的最后告知了我们她最后也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能赚钱养活自己了。根据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是调解者,通过调解使人格内部各种力量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人格的整合与统一。但是,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持久的,人格的内部冲突不可避免。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的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创造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这个在影片中很多地方都有表现,例如当母亲死去后,Liz不能承受这种悲伤,她在母亲的棺材上躺着时想起的与母亲过去欢乐的往事,她告诉自己母亲并没有离开,她们互相活在彼此的心中,这就是合理划的表现。而当Liz的朋友Chris知道Liz要成功时,她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她说Liz也不属于学校,其实是投射,而且是一种否认。Liz的母亲小时候因为也被自己的父亲强奸了,从此将内心的抑郁,焦虑,这些情绪深深的压抑到潜意识中去,然而因为精神压力无法解脱,婚姻也不幸福,因而随自己的丈夫转向吸毒。吸毒可以带来的短时的快感和超脱让她欲罢不能,从而开始逃避现实。正如影片中Liz说的那样:我相信她很想做一个好妈妈,可是她太累了,她无法面对这一切了。

从阿德勒的理论来看,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Liz从小就没办法真的依赖自己的父母,父母不管她,她一直没养成洗澡的习惯,被同学们嘲笑,自卑的她才会逃避去学校。自卑感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普遍性的自卑感有可能成为推动我们所有人心灵活动的动力,即人格动力。Liz之所以在人生不幸中也能继续努力也是这种人格动力的推动。当一个人有强烈的自卑感时,他往往会力图发展自己,做成某些事情,以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Liz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而且家庭不幸福,但是她却又很强的求知欲以及自尊心,她其实喜欢学习,只是因为自卑不去学校。她会看从垃圾堆捡回来的百科全书,会去学校考试。后来也是自卑感推动她,让她觉得自己也要过和别人一样的生活,进了高中以后,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才努力学习,得了A-不满足,虚心的求教希望得A+。当她知道成绩前10名的可以去波士顿哈佛大学的参观时,甚至因为自卑觉得肯定没有自己,没想到因为她的努力,她老师告诉她,她不是“之一”,而是“第一”。一个人有自卑感时,就需要将其克服,而要克服自卑就需要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这种赶超别人的努力倾向就是追求优越。Liz也是因为自身的自卑感一直不愿意放弃努力,她想和其他人过一样的生活,所以她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最求更高的能力和水平。阿德勒认为遗传和环境只能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他认为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Liz的父亲是很聪明的人,Liz能够在学习上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应该是遗传了父亲,她小的时候就可以不去上课只是看百科全书就可以考很好的成绩。而Liz的母亲小时候被父亲侵犯选择了离家出走,她的妹妹却依然忍受,可以看的出Liz的母亲是个勇于斗争的人,Liz也应该是遗传了母亲的勇敢顽强。但是Liz的童年生长环境不是理想的,可是她在遭受了各种逆境的折磨后却任然能够坚持下去并且给自己选择了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

由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可知,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的特征,并且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它不是具体可见的但是可由个体的外显行为推知其存在。Liz也有她自己的特质,她是具有好学,追求知识的显著特征,小时候会看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百科全书,后来选择的道路也是去学校学习。而她的朋友Chris就不一样,她的童年也一样不幸,但是她没有像Liz那样追求知识,而是去工作了。特质具有动力性,会驱动人去寻求刺激情境,Liz没有去工作,没有打工做生意,也没有就此堕落下去,而是选择了去学校上学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了高等学府,这也是由她的特质决定的。

荣格的个体潜意识理论中说道个体潜意识与意识存在着双向流动或交换,例如Liz对父亲的聪明一直很感兴趣,觉的很佩服他能回答出来电视上所有问题,有希望向父亲一样博学,这个意识被转移到个体潜意识中。而当Liz希望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时,她选择的道路就是进学校学习,这是储存在她的潜意识中并从她的潜意识中提取出来的。同时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其目的在于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这也是顺从的原型,例如Liz要去上学时请求父亲说谎给她证明可以上学,而她父亲也想尽力在那时演好父亲的角色,后来要去申请奖学金面试找妹妹借好点的衣服,都是人格面具的展现,也与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相一致。

斯金纳按照强化的性质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正强化能增加行为的表现。Liz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进入学校后,Peter老师很喜欢她,因为她是真的想要学习的人,老师的在课上问问题别人回答不出来就问Liz,Liz都回答的很好,他就会给她奖励,这就是正强化,而且这种正强化给了Liz很大的动力,让她不断的努力,相信自己。这里的强化物主要为二级强化物,表扬、认可和关注,也有一定的一级强化物,例如食物。这也是期望效应的表现。

根据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论,Liz的内驱力是一级内驱力和二级内驱力的结合,一级内驱力是饥饿和生存,二级内驱力是成就和更好地生活,也是又一级内驱力引发了二级内驱力,而线索为知识,她想要获取知识,与其他人过一样的生活就是引发学习的诱因和线索。反应就是进入学校学习,强化就是不断地到的表扬和成果,例如成绩第一,可以去哈佛参观,最后进入了哈佛学习。

母亲在世时一直希望母亲能好起来像小时候一样跟自己在一起,照顾自己,但是母亲的病一直严重一直严重,没能好起来而且最后母亲去世了,没有人能够照顾自己了,母亲在时还可以幻想着,但是母亲去世了,这个需求再不会得到满足了,于是Liz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挣扎最终说服自己,自己不小了,该自己照顾自己了,她也不想变成白痴,于是去找邻居帮忙,从逃避学校到主动进入学校学习这是弗洛伊德的移置作用中的升华。

Peter是个很努力工作的教育者,Liz进入学校后很尊敬他而且很佩服他,Peter也会经常和Liz谈话聊天,他也是去学校最早离开最晚的人,Liz有像他

学习,这反应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观察学习以及反应了榜样行为的呈现方式——身教和言传。

根据默里的人格理论,需要和压力共同作用形成动机,造成行为。根据默里的心因性需要清单Liz有成就、交往、自主性的需要,而且当时没有家没有人愿意养她照顾她,形成了压力,才推动她走向独立,不断努力,进入学校学习。

在学校时,一开始Liz就愿意学习努力,Peter老师就很喜欢她也会经常表扬她,不断地激励下她更有自信,成果展现出来,则得到更获得社会赞许和认可,形成良性循环,Liz 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自卑,可以从从容的在镜头前说话了,这就是“唤起的交互作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析理论,Liz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实现,最后她成功地赢得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就是获得了高峰体验,也是自我实现。高级需要并不是低级需要已经满足就会出现的,有时候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高级需要也会出现,马斯洛提出需要的发展是连续的、重叠的和波浪式地向前推进的。在母亲死后,没人收留Liz,她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完全的不到满足,但是她却开始追求自我实现了,不想变白痴,想要和其他人一样的生活了。罗杰斯认为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就是自我实现,Liz本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知识水平是八年级的水平,所以她努力学习,两年学完高中课程,而她理想的自我就是和那些在哈佛大学里学生一样,最终她成功了,实现了自我。

罗特的强化效价理论指出强化的效价是特定的物品对个体所具有的心理价值,而非实际价值。要对一行为进行强化时就要考虑强化的效价。学校的管理员小姐也是想要鼓励Liz,所以经常给她推荐一些奖学金的申请,因为这些对她很有用,所以这个强化的效价很高。

积极心理学观点理论中迪勒尔认为幸福感有三个特点,及主观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整体性。其中主观性指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和外界的标准。影片的开头,Liz的母亲为了拿钱买毒品和酒不惜抢孩子手里的生活费还打骂自己的孩子,我们都会觉得这样的家庭不会幸福,但是当人们要把她的母亲送去疯人院时,她是不愿意的,她觉的母亲不在家才是不幸福的,当母亲回家时她觉的特别开心特别的幸福,但是幸福感又有整体性,是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的中和,所以当母亲又开始不正常,并且Liz知道母亲得了艾滋病时,她又感到不幸福了,她说到母亲刚回来时是很好的,但是这种感觉没有维持很久就又不行了。根据人格与情景的一致性模式认为只有当人们的人格和情境相适应时个体才会体验到高水平的幸福感。例如外倾者在社会情境中更幸福,Liz是外倾型的,她能与好朋友一起玩耍,外倾型的比内倾的人更积极,所以说Liz也需要在正常的社会情境中才能更有幸福感,她自己也在积

极的追求这种幸福感。根据目标模式我们得知,生活目标同幸福感相关,拥有目标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意义,而且当人们设法在与目标相关的活动上花费一些时间时,幸福感就会被提高到更理想的水平上。所以在Liz没有目标时,她感觉很迷茫,很不开心,她去乞讨和朋友一起但是没有后来那种明显的幸福感。当她有了目标并为之奋斗时,我能明显感觉出她的不一样,整个人不再自卑也变勇敢了。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Liz通过她的人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人生的道路再怎么坎坷,只要你不断努力,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生活,在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你做不到的,只要你用心。奇迹是由自己创造,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第二篇:《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影评

零、为什么是它?

我是在腐败糜烂的寒假听说这部电影的。

烂番茄评分3.9/5,豆瓣评分8.2/10。被评选为“最励志的电影”的这部《风雨哈佛路》,被我满怀希望的下载,指望它唤起我消磨于被窝手机的斗志,使我重燃对学习的希望。

一、作为一个故事

故事是个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的励志故事。通过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莉斯,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的经历,表达了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可以用执著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自己、改变人生的主题。

母亲下葬时莉斯躺在棺木上低语的绝望,和最终进入哈佛的她领奖致辞是眼里坚毅的光,互相对比衬托,凸显出的是这个生活上物质上无比匮乏的女孩,在改变人生这条艰辛道路上的毅力和坚持。

她生活在毒品、性虐待、精神疾病和收人排挤的漩涡里。通过认死理的性格、一直坚持不懈的付出还有明确的目标,她终于成功跳出了自己外公、父母、姐姐、好友悲惨底层人生的圈子。她求学的心路历程,她的改变和坚持,确实令人感动,也能给人以很多的人生启迪。

二、作为一部影片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是《风雨哈佛路》作为一部影片可谓是一个绝对的灾难。

80分钟的电影,85%都用来渲染烘托主人公悲惨的童年。前部分复杂繁沉的叙述黯淡了后半部分“努力”的光彩。平铺直叙,毫无波澜,没有高潮,甚至没有商业卖点。

如此拙略的拍摄手法还能凭借剧情获得这么高的分数,甚至让我怀疑导演是否是有意而为之。

当然了,在我好不容易找到并观赏了这位导演执导的另一部影片《完美的一天》后,这种想法荡然无存。这位导演要走的路,似乎比莉斯的路还要长。

三、作为我

我不是什么女主那样的天才少女,世界也远没有剧情那样简单粗暴。

她看了一遍《百科全书》之后,可以不上学而成绩优异;她可以直接学习高年级知识,而不需要学习之前欠下的教学内容;她可以在升学过程中不比拼实力,只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自己的故事就能打动所有评委老师,拔得头筹。

反观现实,你可能今天背了一篇古文,明天就忘了大半;你可能今天学习顺利,明天就痛苦不已;你可能想要打牢根基,却发现知识背后连接的巨大网络远非一时一刻所能补救;你可能含辛茹苦凭借才华与人竞争,却被一个大打情感牌的女主远远甩在身后。

除去了自己打的一针经典成功学鸡血,在激烈的音乐和闪动的蒙太奇之外,女主的人生路又有多少是真正值得借鉴的呢?

被剧情感召的奋发努力是好的。

但大部分人终究不是活在励志电影里。比起这部《风雨哈佛路》,也许《骆驼祥子》才更接近真实的人生。

第三篇:《风雨哈佛路》影评

越努力,越幸运

——《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一部经久不息的励志电影。该片讲述的是利兹的人生经历:父母吸毒、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17岁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高中4年课程,获得1996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学习,一个真实、努力女孩的人生经历。利兹无疑是特别的,同时,也是幸运的。但是与她有着共同经历的克里斯却没有她这份幸运,上帝无疑也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上帝会回馈给你同等的,甚至更多的幸运!《风雨哈佛路》这不仅是一部励志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心理学电影,我们在为利兹悲惨命运感叹时,为利兹努力不屈震撼时。也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只有利兹,难道仅仅是因为她如此聪明,因为她如此艰难的家庭条件。她是这么的特别?同样的社会背景,同样的命运起点还有克里斯,两个最初的好朋友最后拥有的不同人生。这个与她们各自人格特征有着密切联系。下面是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该电影的相关分析。

从阿德勒的自我心理学来看: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的自卑感就有可能成为推动我们所有人心灵活动的动力,即人格动力。利兹是带有自卑感的,当伊娃老师让她来学校上课的时候,她没有对老师说实话,只是在逃避去上课,她说:“我不知道应该对她说什么。我也不知道对别人说什么,我的家不是一个能出正常人的地方。”虽然自卑感是一种不如他人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但并非完全是消极的。相反,当一个人有强烈的自卑感时,他往往会力图发展自己,做成某些事情,以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这时,自卑感就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利兹正是这样的,她知道自己的家庭环境,她讨厌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但同时,她有着强烈的自尊,她会看在垃圾堆里找到的百科全书,当伊娃老师不让她考试时,她说她可以考试,即使没上过课,但那些问题她可以作对。她的自卑推动着她的努力,在进入戴维老师的学校时,她对“A-”这个分数很在意,她想做到更好想得到“A”。这就是阿德勒的追求卓越理论了,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受追求卓越的向上意志所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是追求卓越。追求卓越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利兹付出了2年的努力,拼命的努力,换取了班里的第一名、去波斯顿旅游的机会、得到去世界第一学府上学的机会。这个正是由于追求卓越的动力造成的。她用自己的努力来换取未来。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看,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调节者。自我是来帮助本我的,并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在本我与现实、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作用。现实条件不允许就暂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望的满足,以求得与现实的协调。超我是理想的自我,具有一定的道德标准,限制自我的需求。自我通过调节人格内部之间的力量,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人格的整合与统一。对利兹来说,本我需要得到家庭的温暖,可是,可是那样的环境确实不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利兹幼时的自尊情结、流浪的生活以及后来母亲的去世,这一系列的事情,激起的力比多要求及时发泄,但是超我的反精神发泄作用禁止其内心孤独的满足,而利兹寻找到的另外的突破口便是通过努力而获得另外一种生活。于是,利兹用学习来填补内心的孤独与无助,靠努力生存而获得升华。

利兹战胜了自卑感,通过自我逃避,延迟满足需要,在母亲去世的重创下,她艰难地,却也是幸运的解决了早起发展所存在的各种心里矛盾和冲突,她成功的克服了“自我同一性混乱”,形成了较好的自我同一性。她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奋斗目标。使她达到了生殖型特征人格。在心理和社会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生殖型特征人格能消除本能的破坏作用,是指富于建设性,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霍妮把焦虑看作是神经症的动力根源,利兹的基本焦虑为父母吸毒、贫困的生存环境、生存压力以及缺乏父母关爱等。而弗洛姆认为性格趋向形成于个体满足自身安全需和克服孤独感的过程。孤独感类似于霍妮的基本焦虑,人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弗洛姆认为,个人荣誉集体之中,个体的自由度小,但是由此而不易感到寂寞和孤单。利兹的家庭温暖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幸运的,她遇见了和她有相同经历的克里斯,与克里斯心心相惜、同病相怜,利兹和克里斯一起流浪。这是利兹面对难以忍受的孤独时的解决办法。

根据人格的个体潜意识理论,荣格认为对人格及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潜意识,它包容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器,容纳了所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这些潜意识发生在个体出生之后,并和个体经验相联系。正如利兹自始自终都认为母亲是爱自己的,这个思想源于利兹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玩耍的愉快记忆。这个对利兹的影响很深远。而利兹的一个特点对其成功有很大的影响,那就是看书。小时候考满分的卷子,流浪时看书的画面,这些其实是源于利兹的父亲,利兹的父亲是爱看书的。可以说这些记忆都根植于利兹的潜意识里。并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情结并非只起消极作用,由于利兹的积极心理,这些情结成为了其成功的动力。

除了以上的观点,还有很多细节体现:利兹在申请纽约时报奖学金的时候找姐姐换得体的衣服,在上学的时候让爸爸和自己一起作假。这个体现了人格面具的观点,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在公众场合中展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其目的在于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利兹在母亲去世后的巨大转变,源自于母亲是她心灵的唯一依靠,在遭受巨大刺激之后,思想行为的转变,利兹不想当白痴,想像寻常人那样生活。她从逃避学校到主动走进学校,并狂热的学习,体现了弗洛伊德的移置作用。越努力越幸运,这也是自我效能感的一个体现,所谓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自我效能感能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情绪,正如利兹对上学,进入哈佛大学的自我效能感较高,这会情绪饱满、充满自信的去执行、实践这个目标,同时,高自我效能感可能到时更为勤奋、忍耐、持久的努力,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为自我效能感带来更多积极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而相反的,克里斯回避上学,不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最后,利兹进入了哈佛大学,而克里斯却依旧过着她原有的生活。

“我必须成功,别无选择。”这是利兹自信的宣言,也是她努力奋斗的根源。利兹是特别的,也是幸运的,她没有像她姐姐那样生活,也没有像克里斯那样生活,她选择了一条艰苦却又幸福的路。

附:

“我觉得我自己很幸运,因为对我来说从来就没有任何安全感,于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须这样做。世上没有回头路,当我意识到这点我就想,那么好吧,我要尽我的所能努力奋斗,看看究竟会怎样。”这就是利兹的筹码,再大的困难她都已经经历过了,还有什么苦是她害怕的呢?因为无所畏惧,所以所向披靡。最值得敬佩的不是她有多么努力,而是她在那种环境下依然有一颗柔软、善良的心,生活并不只有努力向上爬。很多人,她们以为生活将苦难都流向了自己,她们也很认真,会挑灯夜读,可是她们的内心贫瘠而虚伪,当一个人内心不再柔软,即使她走到最顶端也不过是没有意识的躯壳。每一个人当困难出现在自己面前,她就会把他放大,可是那些从出生就在遭受艰难的人,她们并不以为自己有多么可怜,因为她们生活在这里,她们并不知道自己就活在黑暗深处,她们只能看到另一端的光明。光明指引着她们,就这样一路走下来,利兹成功了,她确实很聪明,也确实很努力,其实每个人都有相当的潜力,只是看你会不会去开启它。利兹是幸运的,他收获的也正是她所付出的。越努力越幸运,只要你舍得付出,幸运又怎么会不光顾你,这就是人生,没有人能主宰你的人生,除了你自己!

第四篇: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影评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题记

人生是一条铁路,我们是一节节车厢的话,挫折和快乐就是两条并行的轨道,缺少了哪一个人便不可以前线。

风雨哈佛路,是美国一部催人警醒的电影,通过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莉斯,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的经历,表达了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可以用执著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自己、改变人生的主题。

丽丝的生活是一个与每一个同龄儿童所没有经历过的特殊生活。电影的开场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压抑的氛围,乱糟糟的家庭,充满绝望挣扎的孩子与父母的眼神,家人间渐远渐离的亲情。可是这便是女主丽丝从小生活的家庭。父母吸毒、8岁乞讨、15岁面临母亲得艾滋死亡、父亲进入收容所,我想这些在那些与之相同年龄得儿童来说,无疑是致命得打击,可是在坚强得丽丝面前变的那样得淡然,甚至成为了她以后奋斗努力学习的动力。正因为丽丝有种超出常人的乐观精神,使得她最后的成功,这不禁让我联系到现实,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因为承受不了挫折而放弃生命,他们看生活太消极,很多时候,生活和我们开了玩笑。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给我们的,因为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是让自己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去接受。

“我觉得我自己很幸运,因为对我来说从来就没有任何安全感,于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须这样做。世上没有回头路,当我意识到这点我就想,那么好吧,我要尽我的所能努力奋斗,看看究竟会怎样。”这就是丽丝的筹码,再大的困难她都已经经历过了,还有什么苦是她害怕的呢?面对困难我们要像丽丝一样,坚定不移的朝目标前行,而不是放大眼前的困难望而却步,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有梦,有行动,乐观的面对现实,最终我们一定可以实现梦想。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强爱人,方可被人所爱所尊重,不要抱怨现在的不幸,要勇于面对,要勇于去改变,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未流过血的手指怎能弹出世间之绝唱。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现在的不幸将是对我们最大的历练,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会更好。

第五篇:《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影评

这部片励志片子我都看5遍了,每一次我都会被里面的情节所打动流泪。我老是在想我为什么流泪,是因为我是性情中人吗?呵呵——也许有点这方面原因吧。但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因为我没有勇气去做丽丝所做的事,没有丽丝的恒心去做改变自己的事情。也许我是为自己流泪,呵呵!因为我不能像她那样去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我们知道什么事值得我们去做,可自己就是坚持不下来。呵呵!看片子的时候是如何的咬牙切齿的去要改变自己,可看完片子呢?呵呵!又回到原点了!所以,我看片子时候哭了。我想你们也是吧!

我们也许会问为什么丽丝可以成功的爬出她生活的环境?我的答案是:她有一颗坚韧的心,有一颗恒心,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颗发现爱的心,有一颗理性的心。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内在的优秀的品质才让她获得了上哈佛的机会。不知道你们看没看过一部日本电视剧《龙樱》,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励志电视剧。它讲的是一帮三流学生是如何考到东京大学的。你看完后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颗执着的心。他们有的是有一颗为朋友的友爱之心,有坚强之心,有感恩父母之心。我想他们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内在的品质。我们的智商都差不多,所以说学校到底应该培养我们什么呢!我们又应该去学什么呢!知识的更新是无时不在的,而我们却不可能一直在变。但我们有一点不变,那就是我们的品质。我们可以用它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会问,在电影的最后有位记者问丽丝你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丽丝的回答是我怎能做不到呢?我的父母教会了我可能!也许看完这部片子的人会很迷惘他们怎们教她的呢?她的父母都吸毒,她的母亲吸毒,酗酒,精神分裂。虽然她的父亲很聪明,但也是一个不正常的人。他们是丽丝的创造者,是丽丝早年生活环境的营造者。当我们随着警察和社会工作者的视线看丽丝的生活环境的时候,我们用最恶心的词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真是比狗窝还要难啊?脏,乱,差。因此早年的丽丝被同伴同学称为有味道的孩子。不幸的是由于丽丝的母亲精神异常——家庭暴力。导致她被关入精神医院。虽然她母亲的精神病好了,但她得了艾滋病。她想远离她的老公,去她的父亲(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强暴了她)那住!而丽丝不愿去,她想留住母亲,可没成功竟不久丽丝被送入了收容所了。在这个人吃人的收容所里,丽丝长大了。而她的父亲与其说是一个不负责任还不如说是一个没有能力去负责的人!他说他老婆是女权主义者,说丽丝也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也许这句话对丽丝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她从这很多事中,她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容忍。让她彻彻底底的知道了困难的生活,当她以后再遇到困难的时候,对她来说那还是困难吗?呵呵!不是困难了!15岁的丽丝就开始了流浪!这时她的妈妈要死了而他的爸爸走了。但她对生活仍充满信心,相信前面的陆为她打开着!流浪的她多么的期望可以有自己的家!之后她发现她妈妈在哪家就在那!她偷偷的照顾自己的母亲!中国有句古话: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丽丝做到了!可我们真的又有几人做到呢!丽丝的父母是丽丝的上帝,虽然他们给丽丝很少的东西,但丽丝却把它们永远存在心里。因此,无论丽丝遭遇到什么困难,她的心充满了爱!因此她是光明的!是纯洁的!是富有希望的!因此她可以直视这个社会,审视自己。去选择自己的路!去追寻自己的目标!这些都是她从她的父母那学的!不是别人教什么!给你什么!而是你能学到什么!你能得到什么!

我们通观此片会发现丽丝的母亲去世,对于丽丝的生活是一个很大转折!不知道你发现没,她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她虽然哭了,但没有流眼泪!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丽丝的内心是多么的坚强!她的母亲小的时候被她的父亲强暴了,精神分裂,她的生活的压力很大,她的内心充满黑暗,她无法直视这个社会,她选择逃避,喝酒,吸毒,用这些来麻痹自己!使自己处在自己世界里。可最终呢?被葬在第51区,一个不收费,一个没有典礼,一个没有牧师祈祷,一个没有墓碑,一个被人遗忘的墓区。丽丝不愿这样过下去,她想到好的生活去生活,她不愿意就这样死去!她选择了上学!丽丝的好友克利斯有着和丽丝母亲差不多的经历,可她没

有丽丝那种“爱”,她的心里充满着黑暗,最终她可能和丽丝的母亲一样被人遗忘的死去!我们可以这样说:丽丝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她心怀着爱,因为她拥有高尚的品质。

2010-7-14

作于家中

下载风雨哈佛路心理学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风雨哈佛路心理学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影评 每当失意无心向前时,我的脑海里就会呈现由索拉·伯奇主演的《风雨哈佛路》,英文名称《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这是一部由Peter Le......

    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影评想了很久,这影评该怎么写,第一个进入我脑海的想法就是网上拉一篇再做些润饰,完成作业就好。等我从网上找了一篇过来正准备改的时候,真的发现无从下手,在别......

    风雨哈佛路英文影评

    《Homeless to Harvard》is a touching inspirational film. Liz was born in the slums in the United States, she has an unhappy family. However, poverty is not stop......

    风雨哈佛路英文影评

    《Homeless to Harvard》is a touching inspirational film. Liz was born in the slums in the United States, she has an unhappy family. However, poverty is not stop......

    Homeless to Havord --风雨哈佛路影评大全

    Survival in Difficulty In this film, I see that Liz go through her difficult childhood and struggle of youth. I witness her growing, from no education to Harvar......

    change life by yourself(风雨哈佛路影评)

    Change Life by Yourself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y Story, an American film which is based on a true story about a homeless girl named Liz, trying her bes......

    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合集5篇]

    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本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命运坎坷的女孩励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故事情节震撼人心,它是一部励志影片,在这里,我不打算说它是怎样鼓舞人积极向上的,而是用......

    《风雨哈佛路》读后感

    《风雨哈佛路》读后感 宁静的夜晚,我手捧着《风雨哈佛路》,默默地望着万家灯火。此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在温馨的幸福生活中,遗忘了心中那最宝贵最强烈的梦想。在那茫茫人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