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遇见未知的自己》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所以听不得那里有什么好书之类的赞许,但凡有什么大家都公认的好书,我是必读不可的。而《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我也认真的读了两遍,此中受益良多,在此也谈谈此书,希望自己借此机会可以多有体会,加深理解,当然也希望自己的拙见能给大家一点点的帮助和启发,我想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张德芬的著作,关于张德芬这个人,在我读此书时没有去了解,而在读完了之后才渐渐地了解她。张德芬,台湾大学企管系毕业,担任台湾电视公司新闻记者/主播多年后,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了企管硕士(MBA)的学位,又担任某知名公司营销经理,却以忧郁症收场,最终,张德芬搬到北京郊区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妇。“四年的村妇生活,所有的外在光芒淡去,内心却感觉在充电。感觉把自己拉到了最低,没有企图心。”2002年,全家搬到北京,从那时候起,她决心全力追求内在心灵的世界。现在的她是中国国家心理咨询师,定居北京。而这本书就是在张德芬在内心的不断探索和追问中诞生出的精品之作,需要静下来去读的都市身心灵修行读物。我虽读了两遍,对有些地方的理解还是迷惑不解的,但并没有对我的阅读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书中采用的是小说的形式,通过刻画一个都市白领的生活,在老人的指点下从囧态慢慢走向阳光的故事,来引导读者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才能获得爱,喜悦与和平,找回真我。从书中主人公若菱在工作、婚姻、生活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困扰,帮助我们看见自己的未知、发现心想事成的秘密,最终,成就一个全新而自信的自己。我不是个善于讲道理的人,所以即使我说了也很难将书中深奥的哲学思想分析清楚,所以我把本书中作者提出的一些概念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体会。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句话是智慧老人临走时送给李若菱的,我个人觉得这句话也是本书的重点所在,如果可以参透这句话,也就已经获得了此书的精华。老人说:“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当外界有任何东西触碰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那个地方的旧伤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的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老人的解释通俗易通,我喜欢哲学,也读过一部分书籍,但都很让人费解,但是像这样贴近生活的解释对于大众读者应该算比较好的吧!我也曾经因为各种的不顺,埋怨和愤恨整个
社会,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和自己过不去一样,我恨社会的黑暗,恨人情世故,恨工作难找,恨学习繁琐,这一切的一切都曾让我痛恨过。可是我发现我并没有改变任何这些外在的人事物,我只是一个傻瓜,一个“怨妇”,浪费了太多的能量在那些根本不能代表我的事物上,却从来没有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其实就像老人所说的一样,我们所有的外在表现都是由内而发的,我们的内心里充满了怨怼和痛苦,那么我们外在的人事物也会是怨怼和痛苦的,我们要做的是修炼内心,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了,你也就可以试着去改变外在的可以改变的事物上。记得,每一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物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些礼物的包装很是难看,让我们心怀愤怒或是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心细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它内在蕴含着丰富美好。
这世界的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他的事。这句话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你想想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们无能为力,他的事我们无权干涉,那么很明显的就是,只有我的事才能由我自己去主宰。管好自己的事,别理他人的事,似乎有点不得人情,但是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解脱自己的好方法,如果每个人都先做好自己的事,那么还会有别人的事来烦自己吗?既然我们无法去改变老天的事,他的事,我们就要学会臣服于当下,不必去徒然浪费力气,事物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也因为你接纳了它,你才会将能量集中在自己的事情上,想出更好的方法摆脱眼前的困境。
在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最容易迷失“自我”,就像主人公若菱一样,似乎拥有一切,却也失去一切,由于我们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所以我们才会痛苦地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盲目的去攀附。我们体内的“真我”却一直都在,不会随着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只是“真我”被团团包裹起来了,被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身份等层层包围起来了。“真我“是什么呢?“真我”就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现在却失去的爱、喜悦与和平。我们在世界上追求的本质不就是爱、喜悦与和平吗?爱就是一种大爱,一种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喜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会受外界事物的好坏所影响的,它又区别于快乐,快乐是由外界物质所引起的愉悦,当然是不持久的;而内心的和平也是人类一直渴望的,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和谐。这次在回学校的过程中,我在动车上听到后面两个人在谈话,他们相互并不认识,是在相互帮忙搬行李的时候认识的,他们聊得很投机,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女士是做服装生意的,家在宜昌,她很努力地工作,现在在上海经营一家服装生意,老家也有一家服装店,她很成功,因为在上海她什么都不缺,事业,家
庭。男士老家在荆州,现在在广州工作,他经常要出差,可是他没有他的同事那么努力,所以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和车子,他自己说自己很爱玩,心像一个小孩子。女士很成功,却说自己活的很累,男士活的很轻松,却说自己没有钱,男士和她聊了很多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旅游经历,而女士却仅仅是羡慕的份。我坐在前面,无意要听他们的谈话,可是我也认真地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花了太多的能量,为什么还是不能获得真正的喜悦呢?我们在自己身上强加了太多的东西,而忘记了自己当初的渴望,渐渐地,我们偏离了自己的本心,变成了事物的傀儡,无法自拔。记得心理学中有一个“配套效应”,是说一旦一个人获得了一样高于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他就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所有的东西与其进行配置,这样就促使一个人的欲望无休止的扩大,追求,追求。其实我们应该在前进的时候,多回头看看自己,看看那个“真我”。
书中还有提到过有关吸引力法则的理论,人的话语和意志是有能量的,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产生共鸣,而且会被他吸引过来。同样的,一个人老带有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倒霉的事总会发生在他的身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与我们自己有关,只有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生,随之而改变。我对这个理论非常的赞成,因为我也深有体会,人人都说情绪是会传染的,这个也是真实的,我记得在上一学期,我一连串遇到过很多倒霉的事情,事情是从一开始自己的眼睛被人踢球给碰到了,我心情很差,接着就是选课的事情被自己给忘了,再接着就是六级准考证不见了,最后就是六级的成绩不理想。这几件事情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大关系,可是细微的影响也是致命的,因为自己的第一次倒霉深深伤害了我,在我的记忆细胞中有了记忆,接着的坏情绪又影响了自己的行为,也总在抱怨自己很是倒霉,就这样在我的潜意识里就形成了我是个倒霉的人,于是我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就会一直在行为上出错,最终就会一直倒霉下去。当然,现在的我明白了,为什么那次我总是倒霉,从能量的角度来说,每个事物都是有能量的,而且能量之间会有吸引力,如果我们保持乐观向上,那么一切同样的能力都会被吸引过来的,反之亦然。书中告诉了我们潜意识的能量是强大的,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的潜意识进行沟通,并且将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回自己。
这本书是一本修心养性的好书,尤其对当代的我们来说,更是一碗极美味的心灵鸡汤。书中的若菱是幸运的,因为在她的人生快要崩溃的时候,遇到了智慧老人,似乎我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其实大家想一想,真正的智慧老人就是我们自己而已,我们可以主宰我们自己。亲,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第二篇:读《遇见未知的自己》
机缘巧合下,我有幸拜读了台湾著名身心灵课程讲演人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客观的说,这本书试图以通俗易懂的小说来阐述抽象深奥的有关身心灵修炼的哲理,本身就是个极大的挑战,故事虽然有些生硬、荒唐,但不可否认的是本书以对话的形式和独到的见解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很大程度上提起了读者的兴趣,完整的勾画出了一幅‚灵修地图‛。所以我特写此文,与大家共享我的体会,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书中提到我们都在追求爱、喜悦、和平,但是几乎人人落空,不能得偿所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东西的地方寻找,就像自序里那个在光亮的地方寻找在黑暗地方掉落的钥匙的女人一样。在错的地方寻找我们追求的东西的根源在于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因为小我的作祟、外在世界的影响。所以通过对身份认同的觉察、身体的连结、情绪的臣服、思想的检视认识真我,从而了解、确定自己真正的需要和理想,再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会使我们更坚定地迈向目标。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自己的事‛,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观点。老天的事,我们无能为力,就像赶时间时的交通堵塞、运动会时的倾盆大雨,我们没必要浪费精力在无用的抱怨上,只需默默地接受,学会‚臣服‛;他人的事,我们管不着,就想对待我们亲近的人,我们一味的把我们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强加在他们身上,固执的要求他们应该做什么、一定要做什么,却始终忘了他有他的领域、他的自我,他也会有反抗,所以‚多余的担心就是最
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自己的事,是我们能真正掌控的事,就像李开复信奉的三个做事原则: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以此为诫来管好自己的事,有利于自己,更有利于他人。
还有一个特别唯美的关于生活的描述,每个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经过仔细包装的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装得有些难看。但是不要紧,只要我们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外壳包装,定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妳量身打造的禮物。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意义——经过人生的经历和岁月的打磨之后,我们内心越来越平静,越来越温厚。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生哲理(Ps:下面只是一笔带过,希望大家能细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深深感悟):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來,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的。‛
‚当我手指着你批评的时候,有几根手指对着我自己很明显的,一根手指对着对方,三根对着自己。‛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生活总在继续,时间总在流逝,我们总在前行的路上。累了,倦了,乏了,不妨读读这本书,在书中体会另一番心境,领悟另一种感知,遇见另一个未知的自己。
第三篇: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体会
快乐是选择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体会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一个同学空间日志里,看了他对这本书作了评论,写得不错,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很好听,然后决定找来读读。上半年在家的时候,因有空余时间,我就在在网上买了这本书来看。这是一本励志和修灵的书,灵修的书之前我从没涉及过,总觉得所谓灵修总有些玄学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拿到这本书,看了作者张德芬的介绍,从一个光鲜亮丽的新闻主播到一位为追求自我真相不辞艰辛跋山涉水的心灵修行者的蜕变,让我对所谓“灵修”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关注这个人,进而关注起她的作品来。买到她书以后,我还加了她的微信,她每天都会给你发一段语音,记录一下她在哪里,做什么事,然后又什么领悟,感觉不错,就像一位远方的朋友,天天和你说点知心话。张德芬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据说这是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小说,她用一个深入浅出的故事把多年来灵修的心路历程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若菱是一个公司高级销售主管,她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问题,她的丈夫还有了外遇。在她觉得很累,精神要崩溃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位神秘老者。老者给她指点迷津,开导她的思想。通过与老者的交心,主人公想开了很多平时困扰的问题,心情变得轻松起来。之后,主人公开始经常的去老者的木屋子去“上课”,按老者的每次布置的“作业”,她回去以后就在工作和生活中 实践,主人公心境逐渐变好了起来。随着心境的变好,她的家庭和工作上的问题迎刃而解。最后,主人公接班老人的事业,又变成了一位“灵修”指导师。
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快乐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变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很特别。人生,在琐碎的细节中,让天性的纯真蒙尘,不能再以纯真明亮的眼睛注视身边的人事和这个世界。竞争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极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胀,于是,人就陷入到贪婪和占有的漩涡之中,正如书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于渐渐累到失去自我,以至于连“我是谁”这个基本问题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为失去了真实的自我,追求的是内心真实需要以外的东西,所以,占有得越多,迷失得越严重,内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中,压力越来越大,失望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
书中一位老者给出答案: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没有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记得老人的教导:“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我们常常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基础,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生活中发生的一些 事情,我们会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去判定它,不管它带给我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其实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导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发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自己选择他们这样的或那样的发生。就像书中所说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当情绪不好时,请默念:“我看见我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我们人受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抗拒事实。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劳无功,无济于事的。所以,我不会继续在上面撒盐。我会努力让伤口好好愈合,使自己的情绪和心灵恢复健康。”快乐不快乐决定权在自己,事情的最后结果也是自己的选择,和别人无关。不停地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当然会痛苦,当然会失落。要正视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快乐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别人给不了,也无法给予,不要找错了方向。想要快乐,首先要平静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乐,正视我们的不幸,学会“臣服”于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实,甘心地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条可以使自己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当下。
当然,快乐不等于肤浅,恰恰相反,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对生命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思考、孤独、痛苦、彷徨、坚持、执著,就是获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过,要有技巧,能够 使自己在恰当的时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独;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打开心怀,投入生活,变得真正的开心快乐。
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终会走到哪里,但是总可以确定想去的方向。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面临着其中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唯有保持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才会走向完美。
这本书里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问和探索。我觉得很适合职场人士阅读,当你为工作和生活感到疲倦的时候,当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从,不如拿起《遇见未知的自己》,它也许会为你揭开很多心结,让你做一个轻松快乐的自己。
第四篇: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1
从看完全书到提笔写读后感,中间足足间隔了一个多月,因此书中的具体内容很是模糊,所以又粗略地翻阅了一遍。融入书中的剧情,再次化身故事中的主人公若菱跟随老人开启了探索自我的旅程。
一个内在的声音疑惑地问道:“我是谁?”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靖儿。”
内在的声音又追着问:“靖儿是谁?”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靖儿是我。”
她还是追着不放,继续问道:“然后呢?”
这时候我有点迟疑,吞吞吐吐地回答:“然后,我,不知道……”
看到我满脸犹豫的样子,她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我坚定地回答:“稳稳的幸福。”
而她依然平淡地发问:“那么,稳稳的幸福具体是什么呢?”
具体是什么呢?书中老人给出了很多问题让人进入深思,一点一点清理了通往自我心灵的道路。
在读此书的时候听从了本书作者张德芬女士的建议:读几章停下来咀嚼反思一下。静静的观察生活、细细的体悟生活,与书中所写进行对比,反复的进行思考和总结。
但遗憾的是没有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幸好在督促其读书会其他书友一起阅读、讨论的过程中,自己也因此获益匪浅。书中“所有的付出都将得到收获,只是展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恰巧用自己真实的经历证明了这条真理。感谢遇见千岛湖读书会!
然而在我人生中最幸运的遇见莫过于加入千岛湖跑团,遇见那样一群充满活力的人儿,从此之后感觉灰暗的人生开始慢慢回暖。在极其单调无聊的步伐中去跟自己的身体对话,倾听身体的声音。慢慢地臣服现实、接纳现实、努力地在既定的现实中去实现更大更好的突破。直至此刻,高中毕业三年,从未动笔写读后感的我,安静地坐在电脑面前。借由此书,回顾着自己这三年的点点滴滴。伴随着敲击着键盘声音,心中溢满着感动的情绪,感恩。我想我已慢慢地拆除了上帝带给我那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的礼物,正渐渐地享受到它精心为我量身打造的丰盛美好的内在。
饮水思源,乌鹊反哺。现在的自己虽没有强大到拯救地球,但至少拥有了获得正能量的方式,希望自己可以为身边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这恰巧又是一个认识自我、成长自我的过程,彼此成就。
借用书本中的那封信: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所有的遇见,都不是巧合。当外境又有任何东西触动到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亲爱的你,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2
我听过很多次这本书,今天终于抽出时间去阅读它了。
书中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以的外在事物都是内在投射的结果。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两个可爱的小人儿,一个穿蓝色衣服的男孩和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女孩在虚掩的门后探出个脑袋望外面的世界,男孩凑到女孩的耳朵旁轻轻的`说了这句话。那两个小人儿都是我自己来着。
还有,我觉得老者是位很厉害的人物,那么与众不同,说出的话总能引人思考,我试着跟着他说的话去做,好像我就是故事里的女主,也有幸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老者问:思想是什么?并指导女孩闭上眼睛几分钟什么都不要想。然后,我闭上眼睛,想要放空,我自我催眠:不要想任何东西不要想任何东西…放空几秒,我的脑袋又开始不受控制了。我依然记得我那5分钟里想了什么。最主要的3个内容是:1.虽然我闭上眼睛,好像也可以看到图书馆里坐着的其他人,当时我是坐着闭眼而不是趴着睡觉状的,书是开着的,我的手指正压着我所看到的那一页,我闭着眼睛,心里有个怪声音对我说话:他们不小心看到我这样闭着眼,会不会觉得我很怪异呢?这时候,有个脚步声从我旁边走过,我有些不安,害怕别人觉得我怪异,想睁开眼睛,最后没那样做。2.我拉回思绪,继续放空,我想到了那句触动的话:所有外在事物都是内在投射的结果。然后,为了让自己尽量不要想东西,我不断重复这句话。3.接着,我想到了各种人际关系,我想到了我的舍友。前两天,舍友看到我站在阳台,以为我在心情不好,胡思乱想,课外并没有心情不好,所以我为她的误解感到心情不好,难道我的样子看起来像总是心情不好吗?在那一瞬间我的心情变得越来越不好。现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舍友的形象是我臆造出来的,人家可没觉得你“总是”心情不好呢!都是我的内在投射出来的!当然,舍友也用她的内在投射出了一个:“我”,她所说的:独自一人站在阳台的时候就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是想家的时候,其实是在描述她自己,而我当时站在阳台,心情不错,在听着校园广播里的对话还有音乐,心里想着:我这是在享受生活呢!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确这个“内在投射出外物”的含义!
不知怎么,突然地,5分钟后,大概觉得几分钟过去了,我睁开眼睛,看到图书馆里的其他同学都处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并没有怪异地偷瞄我,我松了口气,有些好笑呢!我和女主一样惊喜的发现这个秘密:原来不能不想东西!
虽然只有大约6分钟的时间,我却发现了自己的思想:原来我在乎的是外界对我的看法。虽然时间很短,可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好像看透了很多东西。
我觉得:给自己几分钟不要想东西,实际操作起来是神奇的一件事,在那几分钟后,你会得到很大的力量。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3
张德芬的《遇》看完了,说心里话,很荣幸遇到这本书。这是一本让我安静的书,它也让我意识到内心的平静是如此可贵。
我相信,不同心境看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想法。这也是一本好书应该多读几遍的一个原因,因为你也会因此发现更多的好的东西。总的来说,我想,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通俗却又不见得人人都能完全读懂。篇幅较短却又似乎包含整个人生。
【“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快读完了,其实她想说的无非是:一种生活的”唯心论“”自我论“,一种自我”重心“的认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我想,这种自我”重心“的认知其实很重要。我们活着自我永远是不变的圆心。那么所有的一切,如爱,如情等等都应该是在这个前提下才去构建的吧。就如”爱与孤独“中所说:关于爱关于你,有了,我自然更精彩,没你我也不能去死,如果不能精彩,但起码也得开心。这样看来保持特有的”孤独“还是很必要的呀!”
“臣服?难道你的意思是认了?逃避?那么…我有些糊涂了…”
“红楼梦中的贯穿始终的”有命无运“.以及张对”命“和”运“的解释似乎有些说不出的类似。”
“心灵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难道如你所说,是不是我想什么就能能成什么了?”
“似乎张德芬的这个”唯我论“有些方面类似胡适老头提倡的”易卜生主义“-----对社会及周围”丑陋“的承认,且完全的”个人主义“,她更甚,----”这丑陋既是你自我,内在的我“】
------这些,是我第一遍(粗略)读此书时,写下的。
当时,也跟朋友聊到这本书,提及书中的”人生马车理论“.张德芬把人生比作一辆马车,马车的构造和质量,代表命;所走的路途,代表运;命有不同,有些人天生命好,马车大而稳,即使路途坎坷,也应付得来。既所谓的”命好不怕运来磨“.但有些人则只能两个小轮子颠簸一生。朋友不屑地说:张德芬(《遇》)太认命了,相对于《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我更认同后者,我们应该主动地从内在改变自己,在去影响外在的一切。而非认命。
然而,当我回过头来再次带着问题,好好的认真仔细的读上一遍后(好在此书形式比较新颖,是用小说的方式来叙述的,且篇幅不是很大。^_^)。
才发现,原来我们都没读懂张德芬,都太狭隘太片面肢解般的去误解了张德芬所说的意思了。其实,张德芬阐述的东西要比我们想象的深很多。
就拿”我“”心“”命“或者后面她提到的”臣服“什么的来说吧,要说张德芬”认命“吗?我可以说,她”认命“的!要问张”唯心“吗?我也可以告诉你,她”唯心“的!但,关键她书里认的.命,不是我们”潜意识“或者说狭隘的认为的那个命。她所认的命,是经”察觉“经”认知“的,那些客观的存在,那些既成的已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也可以说是历史,因为已经发生且过去了),是经过”真我“判别的。
同样,她唯的”心“,也是经过”真我“鉴定的,或者说这”心“就是”真我“.
所以,这些她表述的,认的,唯的。其实都是有前提的,也就是书一开始提到的那个”未知的自己“那个”真实的自我“.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4
昨晚到今天早上,花了两三个小时,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了。当然只是浮光掠影,快速阅读了一番,很多内容还有待空闲时细细理解,深入领会。本书不似其他艰涩难懂,但是要完全理解并执行,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心灵修行书,一个都市白领的故事穿起了一个个我们未曾觉察的真相。我们是谁?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要如何面对或者得到?每个人都在追去快乐,但是快乐的人那么少,我们在追求中是否迷失了方向,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去检阅自己的内心、思想。从而阻碍了我们的心灵成长,心智成熟。
看完此书,有几点观点让我特别产生共鸣。
----“既然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者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书中把人生所追求的东西归为:爱、喜悦、平和。而我们之所以得不到,是因为“失落了真实的自己”.以我自己浅显的理解来说,就是:“自己能制造跟别人给”这个意思。如果我把我的快乐和幸福通通都建立在别人身上,那么这种快乐是不稳定及不确定的,但我能够自己让自己快乐,这种快乐会来得持久且稳定,人终究还是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就像有时候,有些人一停下来就会胡思乱想,各种无聊,四处约人外出热闹;或者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都放在某个人身上,如果他今天对我笑一下,一天都阳光灿烂,如果他不理不睬,那么我一天都是乌云密布。这种由外而内引起情绪上波动的人,通常过得很辛苦,基本也没什么快乐可言。
而自己对自己情绪负责的人,任何时候都能把自己的人生安排的丰富多彩而不受外界干扰。我的好朋友嘉曾对我说过:一个人能把自己过得不无聊,那也是能力的一种。这句说对我影响很深,每当我独处无聊的时候我就会想:我能做点什么改变一下这种状态?让自己此刻开心点?当渐渐摆脱“由外向内”时,我有机会审视自己,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以期获得“由内向外”的力量。
----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没有联结,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的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更糟糕的是,和我们的同胞---其他的人,争夺能量。
而能量争夺,书中的解释是:控制他人,用权力凌驾于他人之上,获得别人的关注、认可、喜爱,或证明自己是好的、对的、高人一等……
宇宙万物皆有某种有特定震动频率的能量,无论我们看的见看不见它都在我们周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无形中影响着周边的人、事、物。同样,我们也会吸引这些同频震动的人、事、物在我们身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身边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影响我们选择的`是我们从小接受到的观念、标准、信念、价值观等,
我觉得我此刻需要做的,可能就是不要被别人的负能量影响。虽然还不明白怎样和生命源头产生联结,获得能量来源。但这些年自身特定震动频率的能量,吸引过来的人、事、物中,有好也有不好,总的还是快乐多于痛苦。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时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时你创造出来的,是你对事情的解释造成了痛苦。
这个观念不是在这本书上获得,而是我订阅的一门心灵课程上。本书要求我们“觉察和定静”.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理念时,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很多时候令我们伤心难过气愤的事情,其实不是由事情本身引起,而是由我们的看法。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直接导致了我们是快乐,开心,难过。
你掉了100块钱,如果你觉得无所谓啊,只是损失了两天的菜钱,影响不到你的生活,那么你就不会因为这100块钱去痛苦。
换一种心态,你觉得你接受不了,那么掉钱这个行为就会让你烦恼,影响到你的心情。
这种ABC的看法,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转变一下思路,或者观念,就可以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感受。当我们面对痛苦时,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记住一点,让我们痛苦不是事情,而是对事情的看法。
以上几点,是对《遇见未知的自己》一点感悟。篇幅有限,看书也只是囫囵吞枣,书中有很多观点我是很认可的。比如: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爱护关注我们的身体,健康饮食,能量震动创造了我们的世界。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只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以前,我们总觉得,改变一定是要两个人一起,找出问题,共同解决。但事实上,真的不需要。只要我们先迈出那一步,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会随着你的变化而变化。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5
张德芬的《遇》看完了,说心里话,很荣幸遇到这本书。这是一本让我安静的书,它也让我意识到内心的平静是如此可贵。
我相信,不同心境看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想法。这也是一本好书应该多读几遍的一个原因,因为你也会因此发现一种生活的”唯心论“”自我论“,一种自我”重心“的认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我想,这种自我”重心“的认知其实很重要。我们活着自我永远是不变的圆心。那么所有的一切,如爱,如情等等都应该是在这个前提下才去构建的吧。就如”爱与孤独“中所说:关于爱关于你,有了,我自然更精彩,没你我也不能去死,如果不能精彩,但起码也得开心。这样看来保持特有的”孤独“还是很必要的呀!”
“臣服?难道你的意思是认了?逃避?那么…我有些糊涂了…”
“红楼梦中的贯穿始终的”有命无运“。以及张对”命“和”运“的解释似乎有些说不出的类似。”
“心灵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难道如你所说,是不是我想什么就能能成什么了?”
“似乎张德芬的这个”唯我论“有些方面类似胡适老头提倡的”易卜生主义“—————对社会及周围”丑陋“的承认,且完全的”个人主义“,她更甚,————”这丑陋既是你自我,内在的我“】
——————这些,是我第一遍(粗略)读此书时,写下的。
当时,也跟朋友聊到这本书,提及书中的”人生马车理论“。张德芬把人生比作一辆马车,马车的构造和质量,代表命;所走的路途,代表运;命有不同,有些人天生命好,马车大而稳,即使路途坎坷,也应付得来。既所谓的”命好不怕运来磨“。但有些人则只能两个小轮子颠簸一生。朋友不屑地说:张德芬(《遇》)太认命了,相对于《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我更认同后者,我们应该主动地从内在改变自己,在去影响外在的一切。而非认命。
然而,当我回过头来再次带着问题,好好的认真仔细的'读上一遍后。
才发现,原来我们都没读懂张德芬,都太狭隘太片面肢解般的去误解了张德芬所说的意思了。其实,张德芬阐述的东西要比我们想象的深很多。
就拿”我“”心“”命“或者后面她提到的”臣服“什么的来说吧,要说张德芬”认命“吗?我可以说,她”认命“的!要问张”唯心“吗?我也可以告诉你,她”唯心“的!但,关键她书里认的命,不是我们”潜意识“或者说狭隘的认为的那个命。她所认的命,是经”察觉“经”认知“的,那些客观的存在,那些既成的已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也可以说是历史,因为已经发生且过去了),是经过”真我“判别的。
同样,她唯的”心“,也是经过”真我“鉴定的,或者说这”心“就是”真我“。
所以,这些她表述的,认的,唯的。其实都是有前提的,也就是书一开始提到的那个”未知的自己“那个”真实的自我“。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6
手里捧着一本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细细读着,看着一串串难懂的文字,不得不咬文嚼字地消化其中的内容。既然里面充满着无异于火星文的名词,为什么还要读完它呢?不是因为任务,也不是因为它有趣,他像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引我思索自己,每读完一章节我都得费很大力气去消化,去反思自己。
书的开篇就引出了哲学的三大问题之一:我是谁?废话!我是谁谁谁呀!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自己的名字,却不知道这只是生存在世界上的代号而已,与编了号的产品没有差别。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心里想着什么、想做些什么只有自己知道。然而,谁又能客观准确的评价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就像那些功利的人不会说自己功利,而伟大的人不会说自己很伟大。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连我们自己都在不断否定自己,试图把自己变得成功进而获得更多的喜悦。终究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大多数人是不快乐的。何不大大方方地评价自己,就如评价别人一样公道?不必害怕别人看待自己的世俗眼光,凭着会变好、会变得更好的信念活下去,坦诚面对自己,我们会笑得更开怀,感受到更多的快乐。突然想起一句话:人生就像一名女子,不论她成什么样子,我们好歹爱她。诚然学会接受一个怎样的自己,如拨开云雾,才会更加清楚懂得自己是“谁”。
书的中间有一幅插图让我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插图的内容是一辆马车,马车上有马儿、车夫、乘客。关于插图,书是这样介绍的:马是我们的表意识,车夫是我们的潜意识,乘客就是真我。“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就像这匹马,不知道左脸紧是因为车夫收紧了左边的缰绳。”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不能被情绪操控着我们,支配我们不做这样或那样不想做的事。因为我们存在于世上的许多事经不起我们心情的什么大起大落,只有处于一种冷静沉着的状态,才能把事情处理得尽量好。我们并不缺少开怀大笑的天分,但在面对各种负面情绪时,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心如止水,接受并处理好它,并不是用笑来抑制它掩饰它,否则,负面情绪有一天会爆发,后果更加严重。心如止水地面对问题,这样,人生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由自己操控。
刘亦菲说:“这本书让我们惊鸿一瞥那个一直都在的.深层的自己,如此陌生又熟悉,让我们和自己真实的源头越来越近。”其实这本书是献给那些悲观消极的人的。在我情绪处于一个极其烦躁的低谷时,我选中了它当我的导师,让我在迷失的时候抓住了自己,看清自己真正重要及想要的东西,向着它们前进。我从一位朋友那看过一句话,我把它送给了自己,也送给你们:把一切悲喜交付给自己。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7
最近读了张德芬撰写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以一位都市白领女性若菱为主角,借助她的故事,引领读者去思考、去发现从我们每天都可能遇到的种种事件中,如何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在世界,进而发现我们大多数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而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作者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和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研究主宰我们的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在操控我们的身心,如何采用实际、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每个人都在寻求爱、喜悦、和平,这是人的本质,即真我,但是因为每个人的角色扮演和身份认同,认同自己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以寻求满足,于是失去了与真我的联结,不停地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那么,如何找寻真我?首先要努力把潜意识层面的部分尽量带到意识层面,因为潜意识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感觉、行为,以及对人、事、物的反应,还有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做决定的过程,我们在意识层面对自己的认知、喜好,只是占了我们自己全貌的1%,而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对我们的自我有完全的影响,而它的99%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一般人对自己的身体只有5%的了解和控制,身体的95%是在潜意识状态下用类似自动导航系统的程序模式在操控的,所以,找回与身体的联结,就可以找回更多的'自己。找回与身体的联结的办法就是跟自己的身体对话、倾听身体的信息,具体方法如:跑步、快走、游泳、太极拳、气功、瑜伽等等,其中最佳的方式是静坐冥想。除了找回与身体的联结,还要学会接纳、认同并放下各种负面情绪,这就叫做臣服,是破解情绪障碍最重要的方法。定静的功夫是针对我们纷乱思想和负面情绪最有效的工具,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觉知,提升我们对事物以及自我的觉察能力。
这本书教会了读者如何破解身体的滞碍,化解情绪的瘾头,检视思想的谬误,放掉无谓的身份认同,通过联结、臣服、定静、观照、觉察等功夫,找到与真我相通之路。只要我们愿意承认、接纳自己的阴暗面,能够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然后接纳它们,学会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平共处,可以提高我们的快乐指数,提高我们每天的生活质量。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8
这本书已看了较长一段时间,此篇文章整理于以前的笔记,再加上了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事件-想法-结果
对一件事拥有不同的看法,会产生不同的行动,自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潜意识自信,将会活得精彩。
三个民工在砌墙,别人问他们在干嘛,甲不耐烦的说在砌墙,乙说在建高楼,丙说在创造一座城市。若干年后,甲还是民工,乙变成了工程师,而丙成为了两者的老板。
把一切不幸当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事实上确实也是锻炼机会,毕竟老是待在舒适区是很难有进步的。
年轻人要主动多做事,要把它看成是成功的跳板,哪怕是别人叫你多打几个电话都能锻炼你的'沟通能力。
不要逃避,学会接纳
自己的事要努力做,至于结果怎样,要看淡一点。努力了也还是不行,那就老天的问题,不要太介怀。
对于一些已发生的事情,再抱怨也没用,不如学会接纳,理性的面对想解决办法,说不定会有转机。
勇敢的面对自己最不想看见的部分〈如情感、失败〉,明白“存在即合理”,积极的接纳他们,它自会慢慢消失,这样才能真正的平衡。
别为一点小事要死要活,退一步,换个方式你会发现,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关于饮食
40%的谷类
40%水果蔬菜
20%含蛋白质食物
每顿七八分饱即可
晚餐要早点吃、吃少一点
要细嚼慢咽慢点吃
与人相处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很有可能那想法只是你自己瞎想的,是你自己太敏感,并不是事实。
我们只在乎别人怎么对自己,却很少反思自己怎么对别人,仔细想想,自己真的有发自内心地对他们友好吗?
学会感恩,能帮助别人尽量帮助别人。
其它
培养兴趣爱好非常重要,有可能它就是你以后的精神寄托。
对于某些事,某些经验应该是分享,而不是传教,不然会闹矛盾也没效果。
受潜意识影响,我们更喜欢认识相似的人,过同样的生活,但或许还有比这更棒更好的,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罢了。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尝试点新的,学会接触不同的人。
【划重点】:
很多人可能会说
「懂得很多道理,但我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我问你
「道理你懂,那么你有身体力行的去做吗?」
答案估计都是否定的,这就是明白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的根本原因!
所以,
以后没事多回头看看这些道理,把他们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道理才属于你。
定期复盘(建议每周/每月都要),或者遇到困难想不开的时候,回来看一下「再抱怨也没用,不如学会接纳积极想办法」。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9
《遇见未知的自我》,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作者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但是五个字就能够表达,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我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戏?扮演各种主角,然而在戏份中,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一样主角,我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地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我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我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能够改变的部分。因为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我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一样,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这大概就是书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类聚的道理!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10
20xx年6月初读这本书如沐春风,给那时的自己带来许多的新奇,明白为什么生气、为什么控制不住情绪等。当时只觉得这本书很好,感到给自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时过六年再次阅读,很平淡,没有特别的感觉。但今早跑步的时候我却用书中所讲解的方法来审视自己,连我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突然有这种意识冒出。我总是不喜欢、讨厌我给予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也就是有点强势,会感觉生气、暴躁。为何会如此呢?因为内在的小我需要别人的肯定而汲取能量,让他长大。一次两次没有意识到,小我就会不断长,压迫自我。因此一旦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脑袋根本没有自主思考,而是直接被小我控制了,立马爆发情绪。虽然如今的我还不能控制情绪,但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爆发前我会斗争一下了。
臣服,放下对于我很难。事情已经发生,但潜意识会不断告诉你当初如果怎样就好了,这种陷于过去思想会影响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当初教师招聘时我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迎难而上。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去了最远的学校,而这一次带给我的遗憾一直困扰了我接近两年的时间,每当经过那个地方我都会告诉自己要是当初……其实若当初我意识到“臣服”,事情已经发生、不管如何不能改变,不管多么悲伤都不会让你重新来过,而不快乐的`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的“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的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儿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包装外壳,你会享受到它的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人真得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真我,一个是小我。以前在遇到难以抉择的事情时,脑袋中总有两种声音,一个让你向东,一个让你向西。小我是深受外在观念,环境的影响。并且特别了解你,他会在第一个时间给你最想要的东西。比如你进入一间房间如果比较自卑,那么他会立马提醒你他们在嘲笑你等。他就是靠这样一次次的战胜真我,挤压真我的生存昆明关键,从而控制自己。俗话说“眼见为真”其实眼见也不一定为真,因为你内在的小我会把你想看见的展示给你观看。“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很不由己”。
如何听从真我从倾听自己的呼吸开始,因为呼吸始终是在当下的。现在我也还不懂如何去破解小我以及其他的那些枷锁,但意识到一个开端,破壳将会慢慢到来。其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11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有多少人能拍着胸脯大声告诉全世界:我足够了解自己。大概,就算是下一秒就要直面死神的可怜人,也不会有足够的自信说:这一辈子,我彻底了解了自己吧。世界是充满未知的,我们每个人也是充满未知的,如何遇见未知的自己,发掘全新的自我,这恐怕需要我们用一生来学习,既然这样,那倒不如先给心灵来趟正能量的旅行,净化心灵,重新出发。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是台湾女作家张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这本书以一位都市白领阶层的女性为主角,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内在的世界,进而发现我们大多数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一个不经意的机会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这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了外在的世界,最终寻得内心的平和,就像春蚕破茧而出,迎风飞扬。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记忆中依旧清晰的留存着前年此时,面临着毕业、即将参加工作的自己,也曾迷茫,也曾不知所措,对于这个充满未知的未来,感觉一切都是空白的。然而那又怎样,剩下的路,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自己坚强的走下去,即使头破血流,那也不过是成长的代价。大家是不是也会常常在想,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工作、生活都会呈现出怎样一种状态。谁又会知道呢。生活自然会告诉我们答案,只愿到那时,我们都能以一颗积极的心去面对。
“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爷安排好的、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对待这样的事,我们只能顺应自然、遵其规律,用最平和的心态,淡然悦纳。他人的事,是指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那也是别人的事,既然我们不能掌握,那只能像书中所说“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而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寻找内在的真我。或许,大多数人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并没有过多的思考过,也是,谁又会平白无故的去问自己“我是谁”呢。然而我们不妨从这一刻起,试着问下自己:我是谁?在抢救大厅的短短两年,见到太多各型各色的病人,见到太多生死之间,他们又有几人能明白内在的真我。为了一点小事寻死觅活的年轻人,若有一天当他想通为自己活着,活出自己的价值,不为取悦任何人,那他该有多后悔今天所做的一切。面对突如其来的横祸,命悬一线的中年人,想到更多的依旧是家庭,殊不知就连“自己的事”,可能都回天无力。身患重病,生命进入倒计时的老年人,这漫长的一生,也不知他究竟找没找到自己的心,是不是活成了他所希望的样子。这看似简单的一句“我是谁”,又哪里是这么容易的三个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北京青年》,正如它的主题:重走青春。只要你愿意,没什么是不可能的,也许疯狂,也许天马行空,但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找回真实的自我,不妨大胆迈出这一步吧。
“爱过、痛过、哭过之后——是臣服的体验。”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就像时光无法倒流一样,所以要学会臣服。但这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而是要学会接受!有时越是抗拒就越会持续,当真正放开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切都会是另一种结局。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也许病人是脆弱的,这需要我们有一颗更强大的心,去教会他们接受;也许病人是坚强的,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无限生命力,教会了我们活在当下。人们总说,医院才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没错,就在这样一个直面生死的地方,臣服和活的精彩或许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心境决定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绪无法调节,但生活永远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所以不如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刻,保持一颗向上的心,谁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呢。未知没什么可怕的,未来也未必会充满荆棘,既然这样,为何不调整好心态,准备遇见未知的自己呢!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12
不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会有贵人为你拨开云雾,通达了悟。那些遗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阴暗,挥之不去,凝结成黑压压的乌云,遮盖住我们原本明亮无染的心空。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静下,实则一直很痛苦,在家里的时候,我知道我是谁,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是他们的希望。在中学的时候,我知道我是谁,我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精益求精是我们奋斗的口号。而在大学,衡量一个人得标准变得多元,再想为自己标记一个闪亮的标签很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随着人潮不自觉的走着,解开各种身份的束缚,我一时间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帮我重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我掉进了脆弱的泥潭,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
常常觉得自己很倒霉,怀才不遇,社会不公,《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消极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
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读她的书的时候,有一句话确实震撼到我,也瞬间让我觉得很可怕:“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情,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的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等等,那么你就在重复的'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我在想,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不开心的那条神经应该很粗吧,也至此让我决定,往后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成最佳,要乐观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人一生追求的归纳起来只有几个字,那就是爱,喜悦,和平,真我。在追求爱,喜悦,和平,真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积蓄心灵内在的力量。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强大呢?张德芬说:“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让我们顺从生命的规律,在阅历中不断成长,汲取心灵内在的力量,活出一个身、心灵合一的真我!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13
“我们反求诸己,修心、正心、养心,才能有好的心态。”这就是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一节都市身心灵修行课,好读、好用也好学,这就是对于本书的一个写照。
这本书中的故事是由夹杂在女主角倒霉事件中的一场奇怪对话引起的。那场对话的内容正如题目所说——我是谁?“我是谁?”正是由这个问题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事件。这些事件教导了我们如何放下小我,“臣服”于所发生的事件,接纳并包容负面情绪等。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帮助。
全书对我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开头也是围绕全文的.问题——我是谁?怎样放下小我找到真我?这两个问题十分难回答。就拿“我是谁?”这个问题来说吧。名字、家庭、出身、经历、职位,这些也都只是你的身份认同罢了,就连最为神秘的灵魂,也因为其他人事物的过多渲染,只是十分接近答案而已。全书中最为神秘的老人也只说了一句话来描述答案:“我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这也就是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以上皆非。”由此可见,答案是多么的神秘。
小我,真我,自己所认为的“我”,又有谁能分的很清楚。我们认为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我们都看不到真实的自己。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实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着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人们的内在真我不会随着你的身体而生,也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目睹、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日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内在真我就像潜意识一样,指引着我们行动,而最后发号施令的却通常是小我。因为小我跟注重自我利益,将真我与自身隔离。因为小我的原因,就造成了口是心非等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有一次,我们班上有个男生和女生吵架,听他们吵的内容,我是想帮女生的,可是出于小我冒出来的种种理由,我还是帮了男生。
我是谁?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我就是我,小我、内在真我、我们所认为的我都只是真实的“我”的一部分,只有当他们合为一体时,才是真正的我!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14
面对一个陌生人,有时候我们无来由的感觉到亲切,而有时候恰恰相反;在一个公众的场合,情绪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快乐与悲伤都可以互相感染;也会碰到传说中的气场,看着就是V587。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都想让自己的能量压倒别人的能量,都想从别人的身上获取能量,像一群在山洞里争夺火源的原始人,忘记了洞外面有取之不尽的太阳能。那太阳,便是我们自己。
弗洛伊德说人有本我和自我,这本我与自我的区分,就是洞内火把与洞外太阳的区分了。
从赤裸裸出生到现在,我们穿上了衣服,也穿上了这个社会赋予的太多无形的束缚:社会伦理、世界观、价值观、身份、地位……,让我们去追求各种各样的东西,有了各种各样的像征,有了思想、有了情绪、有了身份,于是以为这些思想、情绪、身份便是真正的自己,以为这个不停忙碌不断追求着的就是真正的自己,而要让自己实现个人价值,就不停的争夺这些可以移动的能量。
我们在争夺中,有了不同的情绪,养成了不同的情绪模式。这种情绪模式最终成为一种反射,遇到相似的情况就会暴发。这种情绪的经常性暴发会让人体上瘾,所以有些人的在追求能量的过程中有了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古怪性格。
然而这种能量的争夺终究是辛苦而无意义的,因为我们能携取的能量的根源在于自身,但各种无形的东西把我们真正的自己层层包裹起来,最终断绝了联系。
要接触到真正的自我并从那里获取能量,就要突破这些隔膜,这一共有四层:
最外面的一层是我们的身份和角色,我们要认同,并且思考为什么会成为这种角色,尝试从其中获取这些角色扮演的本质。无论是婆媳、朋友、同事、爱人,倾听自己的声音,抛开别人或者社会给予的成见,这不是秀给别人看的。
再内一层是思想,对思想的控制是最不容易的事情。如之前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思想也是。我们散发出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回馈,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眼睛里有不同的外观,有言: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写到这里想到一句佛言,相由心生。思想的声音是我们要倾听的,而如何真正听到我们的思想也需要好好的想想。我们想的`不一定是对的,但一定是对行为产生影响的。
第三层是情绪,情绪是会上瘾的毒药,然后成为一个人的性格。父母教我们坚强、能干、聪明……可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立的,有坚强便有软弱,有聪明便有笨拙,有能干便有无能,我们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所以,对待负面的情绪,我们要臣服,一切过去的东西我们都要臣服、认同。对情绪的控制,就是要肯定自己有这方面的情绪存在,并且告诉自己,我已经不需要它了。
第四层是身体。我们要学会和身体对话,这种对话的方式就是经常停下来,认真地去感受某一个部位。坚持锻炼身体、珍惜自己,珍惜生命。
总之,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15
最近读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在渐渐的认识、了解、掌控自己。让我们一同去探索、遇见未知的自己吧。
心灵的动力可以化为行动力。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困境、失落等,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中我们又在不知不觉的长大成熟。比如说一次演讲,一次比赛,一个对懵懂感情的跌落……生活难免会给我们各种你未曾遇见过的事,而这一次次的经历在你心灵的积攒,对自己,对生活,亦是对人生的认知,渐渐的熟知自己想要什么,慢慢的像大树般长大。因为当你找到自己心中的那束光时,你便会不遗余力的拼命长大,最后成为参天大树。卓别林曾说:时间是个伟大的作者,它会写下你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在每次的经历与成长过程中,心灵的强大诱导力会驱使你变的更加强大,不问西东,一路前行。
遇见未知的自己只是一瞬间。恍惚自己一年又长大不少,也似曾某面未知的自己。有时长大会是一瞬间的事,遇见未知的自己也会是一瞬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理想中的自己,可能还从未谋面,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该有个自己的样子。时间会一刻不停的溜走,而界定未知的自己只是一瞬间。人们常说成功是无时无刻的你都一样优秀,也即把优秀变成一个习惯,习惯自己优秀的样子。没有人可以阻止你长大,长大会是一瞬间。
把控自己,遇见未知的你。在很多时候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这样我们会犯些糊涂事,读张德芬的书知道她是心灵大师,会教会我们怎么把控自己的情绪,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控后你会渐渐的熟知你的样子,你会明白什么事对,什么是错,我要做什么,该如何做。也正是自己懂得怎么控制自己,然后好好的把控自己。所以它会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你有时甚至琢磨不透,有时又比谁都明晰。未知的自己又会是个什么样子?
这样的年龄需要多多经历,更需要努力的尝试生活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生活百态,需要我们去历练,在痛苦时去追寻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
第五篇: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自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母亲课堂——“做母亲的幸福”以后,我感觉当今孩子的成长需求在不断提高,而作为孩子家长的我们也应该不断地充电学习来提高自己。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像孩子一样有老师教导,有机会学习,我们只有自己去寻找我们的“老师”——书籍。
好书是人类永远的良师益友。我虽然还有“书中乾坤大”的觉悟,却少了许多“笔下天地宽“的才华。今天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本都市身心灵修行课的书籍——《遇见未知的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张德芬,曾是台湾知名女主播,美国加州大学MBA。后来受到 启发和指引辞去高薪工作,专心研修各种不同的心灵成长课程以及心理治疗方法,体悟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于2007年6月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完这本书就像做了一场心灵之旅。
我和大家分享书中的一部分——能量的力量。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细微的粒子。粒子的出现像音符波动一样形成振动的频率,简单的说这就是能量。而能量在我们身上会转变成个人强大的磁场。当我们身体层面或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就马上会组装一种化学物质,叫做“胜肽”。它会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被细胞周边的上千个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对某种胜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而产生饥饿感。例如:你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需求去发脾气等等。所以你某种胜肽的需求会改变你的能量和磁场。而能量的力量是奇妙和强大的。据说日本一位叫江本胜的博士,让水分别听音乐,读文字,接受电磁波,看图片,给它不同的意念,然后在冷藏室冷冻两个小时,通过显微镜观察结晶的冰,结果竟然发现,水的结晶会因为听到看到受到的信息和意念而起了莫大的变化。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动物,植物因为人们对它们的能量影响(比如每天冲着植物说,你越来越茁壮了,我越来越喜欢你)而有不同的表现。
大家去想一下,我们在做母亲的第一天起对着孩子襁褓中的婴儿会说很多话,有很多的表现,从那刻起我们就在用自己的能量磁场去指导孩子成长。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为小学生,我们每天告诉孩子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你应该怎样怎样,每次看着孩子的成绩总不自觉的问班里的最高分,最低分,看孩子的名次,看孩子的成长中有这样那样我们认为的错误。久而久之我们的胜肽形成的固有模式在不知不觉中束缚了孩子的自身成长,让他们按着我们的所谓“成长模式”中去学习,成长。一部分孩子听从了,但也有一部分孩子的反逆思想强烈,他们会强烈的抵触,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变成我们眼中那些学业无成,性格品行极端的孩子。孩子最终的品行与我们的能量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我们静下心来想想,作为家长的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对的,如果我们能放下“小我”(我是你妈,你必须听我的)从各个方面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充分运用和掌握好自己的胜肽能量,让孩子的优点无限放大,茁壮成长,这样长大的孩子也许在学业上造数不大,但他们一定会是一个有特点的优秀人才!
其实这本书是以故事的形式引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实际的问题。最终让读者悟到我们要经常去调整自己的心态,有这样一句话“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只要把心情变一变,世界就完全不一样”当我们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时,我们还是先在自己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因为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内在的投射,象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