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子抒怀】开复思语——李开复《与未来同行》读后感
【学子抒怀】开复思语——李开复《与未来同行》读后感
作者:何城来源:信息工程学院更新日期:2007-12-28
开复思语
——李开复《与未来同行》读后感
就读大学时,你应该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临到毕业时最大的收获就不再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
早就听说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几封信了,一直想找个机会好好拜读,没想到就这样搁置下来竟渐渐淡忘了。后来看到书店打出广告牌,说开复博士的《一网情深》-与中国学生的对话开始在全国各大书店销售,心里确实激动了好一阵,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又放过了机会。前几日逛街路过书店,偶发现热销的广告依旧在,心头的愿望再起,于是急忙冲进去,径直奔向目的地。似乎是很久没有对某本书、某类杂志疯狂过,但看到李开复的几本书竟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一网情深》,每本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做人之道,成功之道,好似清醒剂,清除着生活中弥漫的烟雾和毒气。掂量了半天,尊重了自己的第一志愿,选择了《与未来同行》。
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喜欢书的人,但是却很少买书,也许是不懂得如何珍藏好书,如何将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总担心一旦到手的东西就会慢慢被束之高阁而贬值。以前也翻过不少励志类的书籍,但也只是翻过,往往随便看过几页就再也看不下去了,总觉得条条框框的大理论纯粹只是知识的摆设而已。
可是购买开复博士的书的愿望却是如此地强烈,是书好呢?还是人的心境和所处的环境有变化了呢?现在我竟能静静地品尝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如同精神食粮让人想拼命地食用,想迫不急待的剖开自己的精神层面,重新认识自我,审视自我。
(二)我们的生活
似乎日子就这样如流水慢慢的逝去,让人感觉不到变化的存在,也许是因为习惯。是的,面对困境,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我们无奈,我们没有选择,所以我们选择了习惯,习惯等待,习惯被动,习惯现存的一切,所以我们并没有觉察到自己的长大和变化,我们开始对校园的海报、宣传板视若无睹,甚至还会对身边那些学弟学妹们的激情与追求嗤之以鼻。是的,我们的心思的确变了,宿舍不再有卧谈会,课堂能赶得上博士生的待遇,找工作的一拨又一拨,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考研的夜以继日,一分钟恨不得掰成60等份用。纷乱的生活,似贫乏,似忙碌,又似浮躁的日子早已将纯净的心思搅成一团,再加上网络的冲击,一切都变得无序与混乱。想要听到心灵深处的呼唤已成为不可能,现在的我们似乎很难沉静下来认真地思考某个问题,更多时候给自己一片净土,以为就是给自己一个沉思和遐想的空间,却发现带来的竟是茫然与手足无措。“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的时代竟这样渐渐离我们远去……
(三)成功的源泉—思考
开复博士五岁时就给自己定下了奋斗的目标:“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此后,他以此来衡量自己所走的每一步,先后做出很多重要的决定,包括从法律系转到计算机系,放弃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两年的年资加入苹果公司,放弃微软7年的人脉和比尔的信任投身google等等,他始终明白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所以他成功。
也许这些成功人士离我们永远是那么遥远,所以我们也习惯了漠视。可是细细品尝,总
觉得他们的眼睛似火眼,一眼洞穿千里,而我们却永远在小旋涡里转悠;他们精心设计好自己发展的每一步,而我们却总是习惯边走边看随遇而安;他们永远积极地追求进步,从不停歇,而我们总想更多地享受生活以不妄白走一趟世间。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是什么让我们太喜欢过“习惯”的生活,是什么让我们永远走不出去……
是不善于思考吗?这个答案我有点相信了。同学拿到书看到封面后的第一眼就说,这一定是个很成功的人,你看他眉宇间透露出来的英气与睿智,那双眼睛在厚重的镜片底下一样具有极强的射杀力,让人不敢直视。她开始并不知道这就是鼎鼎有名的李开复博士。我一直相信思考能塑造一个人,能让他透露出与众不同的非凡气质。
(四)你有选择的权利
开复博士说:“21世纪是选择的世纪。”所以要设法让自己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想要...”体现出来,不要被动,不要从众,答应自己,当认为必须说“NO”的时候千万不要说“YES”,时刻听从自己的意愿,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拜读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后,深有感触,摘录下来已共勉。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
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结语
记得校园曾兴起一个以传播开复精神为宗旨的社团,我不知道它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了,至少青年的成长广为关注的今天,我们更应以敏锐的嗅觉汲取积极的思想,用智慧和双手前行,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得鲁克所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另附其他经典语录:
1、李开复对成功的定义“成功就是做最好的你自己。”
2、就读大学时,你应该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临到毕业时最大的收获就不再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
3、当你开始为自己而生活,接受并喜欢你自己,接受并接近你的父母,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你开始快乐了。
4、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最后一种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5、被动就是弃权,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
6、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实,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有智慧来分辨两种的不同。
第二篇:李开复《与未来同行》-读后感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与未来同行》—读后感
我非常有幸能够阅读这本李开复博士所写的—《与未来同行》。我之所说非常有幸是因为:第一,这本书本来上学期学校推荐学生所要读的书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然了其中也有自己没有强烈欲望的缘由,一直没有去读。但到了第二学期,学校要求学生在所推荐的书中选出其中的一本写一篇读后感。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本书。第二,庆幸我读了一本好书,无论在生活、学习和以后的工作等方面上都让我受益无穷,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与未来同行》这一本书可以说还没有深读,我只读了一遍,而且我还是有选择性看,我着重看了第一部分“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和第三部分的“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而第二部分的“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我选择略看了,我个人感觉那部分对我意义不大(可能仅仅目前来说吧)。不过,我一定会再看的,好书看一遍是远远不够。这样才能进一步真正理解李开复博士给我们大学生所带来的实际意义和那一份苦心与担当。
我写作一向喜欢写自己真正对自己有感触的东西,所以我的这篇读后感可能只是涉及这本书的某小些部分。不能像其他人写的读后感一样,对整本书的内容写的面面俱到,像是对这本书的概括一样。我对这本书的大部分感触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实际、缺陷和不足与李开复博士所写的论点、观点和实例进行比较出来的。所以,以下所写内容都是根据我自身实际的分析和整合。
第一,开复博士提到我们要积极主动和避免被动。
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这是因为我觉得我就是会消极被动。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能表现出来。比如上学期,我也想参加社团来磨炼自己,锻炼自己。但自己因为害羞和总是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所以在最后的面试中被淘汰了。其实那是我做了好一段时间的预备干事,但最终因没有好好表现自己而遭淘汰。这就是像开复博士所说的“对于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还有就是像上课的时候老师的提问,自己知道答案或有自己一定见解,但是老是会迟疑和犹豫,死死不敢举手。就这样老是错过了机会。还有就是避免被动,我觉得我也是一个很被动的人,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不敢表达出来。比如宿舍的人说等会儿去打篮球,问我去不去时,我一般都会说可以啊。即使其实可能我上午已经打过了或昨天下午打过了,其实很累了。但也会跟着他们一去打篮球。其实我心中是不是很乐意去的。或者在班上开班会,但决定某些事情是我都会再三问这样的决定可不可以,不能果断办事。我不知道这是被动还是民主,但我知道这是不好的,无论对自身的发展还是对班上的利益都是害多益少的。在这里我很欣赏开复博士的一句话“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他还说这句话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它揭开了我自身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把我的缺点和不足都毫无保留的暴露开了。我将充分吸收开复博士给我的教训和指导,我将会把这句话当做我的座右铭,谨记心中,时时鞭策自己,暗示自己。使我学会积极主动,做一个有主见,能果断处理事情的人。
第二,开复博士提到要学会积极地推销自己。
无论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我们都要学会怎样推销自己。一个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个企业招聘,你往往要在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之内交谈中让别人了解你、信任你,最终聘用你。从中要有一定的能力和技巧的,就是开复博士所说的要学会怎样推销自己。在会议上,我们要胆大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一味赞同别人或上司的意见,即使和自己的观点意见背道相驰。我们要选择
正确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演讲也是一种推销自己的好方法。我们要提高演讲能力也即是口才,有好的口才与演讲能力,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了解自己、信任自己、肯定自己、更重要的是信服自己。我知道我是一位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我有决心练好我的口才和演讲能力。开复博士说他原来也是一个不善于交谈和演讲的人,但通过他的种种努力,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交谈和演讲能力。他的亲身实例深深鼓舞了我,我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实现自己。
第三,未来工作需要跨领域知识。
许多同学进入大学时总认为“专业就是职业,把专业学好就是金饭碗”,认为读化学的就会成为化学家,读历史的就会成为历史学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1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世纪。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由传统的专才专项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不但要求我们在某个特定专业拥有深厚的造诣,还要求我们了解甚至通相关的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具体的问题。开复博士还说到我们大学四年一定要学好数学、英语、计算机技能和专业知识。这也是读大学最基本的要求。我们不要说成为一个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也至少要做到开复博士提出的最低要求。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开复博士举得例子说谷歌公司负责计算机用户界面设计总裁竟然是读心理学专业的。这个例子表明了专业是不分好坏的。我目前读的这个专业就是被学校调配过来的,我原来读的是理科,报的也是理科专业,但事情不如人愿被调到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文科专业。以前有些抱怨,但现在这个心态完全没有。现在剩下的只有顽强拼搏和对理想不断奋进的心。
对此书的感悟何止这些,但用仅仅的语言是难以表达的。我在这里再一次衷心感谢李开复博士对我的开导和激励。最后,我还是引用开复博士的名言结尾,以便让我这份读后感激励更多的人。“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
学生:杨伟波学号:2010214343003班级:10公管1班
第三篇:《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读书心得
读书总结
全书概要:《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汇集了近八年来作者所撰写的25篇与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关的文章。它们中的每一篇都是用写作的方式关心中国科技与教育事业,关注中国青年学生成长历程的缩影,它们中的每一篇也都凝聚着对中国科技、文化与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中国的青年,希望这《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能伴你同行,帮助你用坚定的步伐和无限的激情走向属于你自己的美好未来。
中国的企业,希望这《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能为你带来灵感和信心,帮助你的企业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从容应对,决胜千里。
中国的高校,希望这《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为你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帮助你在建设世界一流学府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中国的家长,希望这《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给你带来启迪和智慧,帮助你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一流人才。
本书以“未来”为主线,划分为三个主题。
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这一部分收录的是我自2000年以来写给青年学生的七封公开信。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广大青年学生交流思想,向他们介绍学习和成长的经验。
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说是写给中国企业的“公开信”。在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软、Google等著名跨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探寻了网络时代中IT产业和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并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等话题介绍了他的想法和建议。
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均与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及青少年的成长相关。其中不但包括写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公开信,也包括我向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人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推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还包括回忆李博士自己的大学生活的一篇“趣文”。
2.读书心得总结
李开复,1961年生于台湾。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微软公司的前全球副总裁、现任的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他的学识、能力、业绩让普通人遥不可及,这样的人有时间写书吗?为什么还要写书呢?在这出书热的时代,是不是作为一位名人,在光环下出书,寻找卖点、扩大影响? 带着种种期待与疑问,我们小组选择阅读《与未来同行》。方知:这是一本希望此书能伴中国的青年同行,帮助中国的青年用坚定的步伐和无限的激情走向属于中国的青年自己的美好未来的书;这是一本希望此书伴中国的企业同行,为中国的企业带来灵感和信心的书,帮助你的企业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从容应对,决胜千里的书;这是一本希望此书能伴中国的高校同行,希望这本书为中国的高校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的书,帮助中国的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学府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的书;这是一本希望此书能伴中国的家长同行,希望这本书给中国的家长带来启迪和智慧,帮助中国的家长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一流人才的书。
在我看来虽说此书从修养到人生、从学生到教育、从人才到企业都是有重大作用的。本书以“未来”为主线,划分为三个主题。
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这一部分收录的是李开复自2000年以来写给青年学生的七封公开信。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广大青年学生交流思想,向他们介绍学习和成长的经验。和更多的青年学生讨论诸如学习方法、生活态度、价值观、就业与工作、理想与现实等广大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焦点话题。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担心别人走到你前面的想法是不健康的,也无助于你的成功;在表达你的意见时,无论反对与批评都应是建设性的,有高度诚意的,而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为辩论而批评;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强;我只举了几句精典的句子,我相信只有看了此书的人一定能从中受益。
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说是写给中国企业的“公开信”。在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软、Google等著名跨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探寻了网络时代中IT产业和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并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等话题介绍了他的想法和建议。这都给未来的中国企业及中国人才做了深刻的提示及建议。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均与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及青少年的成长相关。其中不但包括写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公开信,也包括他向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人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推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还包括回忆李博士自己的大学生活的一篇“趣文”。这些对于从事教育和作为家长的我们都是宝贵的经验。
其实读此书,生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小组最深的感受就是关于“大学应该如何度过”的文章。其中文章写道“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离开大学时,只要做到了这些,你最大的收获将是“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在这本书中,李开复老师还讲了大学四年应该如何度过,仔细阅读,发现很多问题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而李开复老师正好都帮我们作了解答,比如说,在大学应该打好基础,除了可以“选你所爱”,也可以“爱你所选”等等,或许我们现在的专业并不是我们的第一志愿,但是除了抱怨之外,我们也可以争取转专业或者试着爱上它,每个专业都有其特色,也许你了解之后也会爱上它!就比如我们自己,开始对专业完全不了解,但是上了两个学年的课之后,我对其越来越充满兴趣了。
当然对此书的感悟是很多的,这用的语言是难以表达的。读书就是读人,读人才能反观自己。最后,我还是用李开复博士的名言结尾,让我们更深的感悟人生:“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
第四篇:《与未来同行》读后感
读《与未来同行》有感
《与未来同行》告诉了我们这么些道理,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懂点,但它们往往正被我们在生活中忽视着,默默的,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就读大学时,你应该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临到毕业时最大的收获就不再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人的真正成长应该是全面的。在现今的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把考试得高分作为学习的目标,认为有了好的成绩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自己就一定成长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学习不仅仅指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你对社会、人际、环境、人生等各方面认识的提高。在《与未来同行》一书中有这么一段:之前,大家说得较多的是“智商”两字,而且片面地认为智商低的人很难干出大事或成绩。其实不然,除了智商,还有情商和灵商等等。情商是指人在情感、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包括认识自我、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灵商则体现在你对各种繁复的事务的判断力上。另外,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人把财富、权力、名气的多少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并将获取名利作为自己奋斗的理想,其实这很可能不是你内心对成功的真正追求,你追求的应该是对你人生有价值的、更为重要的东西。如果说很多人追求财富,那实际上他们更多地是把财富作为一种工具来间接地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
学会接受自己,学习感受快乐,学着和他人相处融洽。接受自己,不只指接受自己的样貌等身体特征,更多地是自己对内心的真正坦诚,要能够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追求。“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做自己理想和有兴趣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追求成功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带来快乐。”“快乐比成功更重要,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对于不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又没有条件从事自己喜欢工作的人,李开复建议“选你所爱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同时,走向成功的道路往往是很坎坷的,这就需要一群能和你分享快乐与分担痛苦的伙伴,有了他们,你的旅途将不再孤单,所以,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能一手包办,偶尔也相信下自己身边的人,和他们协力共同迎接胜利。
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勇敢地尝试自己相信的事,我们已经比以前的自己做得好多了,如果我们还不够优秀,那定是我们还不够相信自己。
1.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
2.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3.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4.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
5.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6.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7.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在这里,有多条通向未来成功的道路。所以,尊重你内心地选择
一条适合你自己走的途径,并且坚强自信地走下去,相信微笑就在不远的前方。
第五篇:与未来同行读后感
首先,认识了新的概念,与未来同行读后感。之前,大家说得较多的是“智商”两字,而且片面地认为智商低的人很难干出大事或成绩。其实不然,除了智商,还有情商和灵商等等。情商是指人在情感、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包括认识自我、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李开复博士在《与未来同行》中指出:在现代社会,如果只知道智商不知道情商至少在意识上已经落伍了。智商很高但情商不足的人欠缺领导能力,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这就是为什么在职场中“有的人能力很强可别人就是不服他,有的人能力一般却受到大家的高度肯定”的原因所在。灵商则代表价值观,分辨是非,甄别真伪的能力,没有是非黑白的人,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越大。这与笔者前几天在《责任胜于能力》一书评论中所述的观点是一致的。
其次,接受了新的理念。李开复博士在《与未来同行》一书中,围绕“迎接未来、创造未来、憧憬未来”三个主题,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如他在书中指出:“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这或许就是马云之类的成功人士的共同写照。毕竟,在这个社会中,有这么一部分人,忙忙碌碌工作了好多年,但总是成绩平平,默默无闻,缺乏亮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缺乏尝试,墨守成规,原地跑步。因此,如果你有了好的思路,不要怕麻烦、怕责任、怕失败,则是要大胆去实践,去尝试,去努力,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否则就会错过积累经验和教训的好机会。
第三,学到了新的方法。李开复博士在《与未来同行》一书中,提出了 “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该书最精华、最难得的地方。平常,大家都知道“两利取其大,两害取其轻”等道理,但对于其精神实质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者所提到的概率论的方法,运用的利弊对照表的方法,把一件事情的利弊全部罗列出来进行对照,虽然方法简单,效果却很直观,对于提高选择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这或许就是其系统化、严密化、精细化的写照吧。毕竟,在现实中有很多事情是利与害并存的,是利大一点还是害大一点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很难作出选择。对于职场人士来讲,概率论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作出更加科学的选择,获得更大的成功机会。
最后,增强了新的信心。李开复博士在《与未来同行》一书中,有许多精彩的观点,如 “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做自己理想和有兴趣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追求成功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带来快乐。”“快乐比成功更重要,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等等,对于职场人士来讲无疑是心灵的点醒,使我们不再对人生不再感到迷茫。如对于不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又没有条件从事自己喜欢工作的人,李开复博士建议“选你所爱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对于大家是启发多多,必将帮助我们摆脱困惑、抛开烦扰,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从中去体验快乐。
《与未来同行》的作者李开复博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李开复博士祖籍四川,1961年12月出生于台湾。11岁赴美求学,1988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他所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而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于1988年击败了曾获世界冠军的国际象棋大师。他还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李开复博士先后在苹果公司、SGI公司担任要职。1998年,他加盟微软公司。亲手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升任微软公司的全球副总裁。随后成为比尔·盖茨的七个高层智囊之一。
2005年7月19日,李开复博士被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与未来同行》这本书汇集了李开复博士近八年来所撰写的25篇与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关的文章。它们中的每一篇都是用写作的方式关心中国科技与教育事业,关注中国青年学生成长历程的缩影,它们中的每一篇也都凝聚着对中国科技、文化与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读后令人受益匪浅。
本书以“未来”为主线,划分为三个主题。
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这一部分收录的是我自2000年以来写给青年学生的七封公开信。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广大青年学生交流思想,向他们介绍学习和成长的经验。
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说是写给中国企业的“公开信”。在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软、Google等著名跨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探寻了网络时代中IT产业和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并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等话题介绍了他的想法和建议。
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均与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及青少年的成长相关。其中不但包括写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公开信,也包括我向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人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推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还包括回忆李博士自己的大学生活的一篇“趣文”。
三个主题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涉及中国大学生的诚信、成功、自信、快乐,大学四年应该怎样度过,告诉你你有选择的权利,要拥有选择的智慧,21世纪最需要7种人才,面对 中国软件业的机会要抓住机遇、挑战未来,新一代互联网拥有七大趋势,学习微软的成功之 道,GOOGLE的成功之道——引领“网络生存”的新型创新,有自己的人才观,并为之而努力,开阔自己的视野 对话马英九,了解当今的 科技、人才和教育,未来的教育应融会中西、完整均衡,还有李开复博士 给李岚清总理的一封信,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李开复谈成 长给家长的一封信,告诉家长如何 做最好的父母,读后感《与未来同行读后感》。
作为一名大学生,李开复博士关于大学生活的看法给了我很多启示。
1.除了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你还应该努力寻找一位你特别尊敬的良师。
2.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
3.你应该永远给自己设立一些很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及的目标。我建议大家最好能不断和自己竞争——不要总想着胜过别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4.在学习的过程中,打好基础最为重要。从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们必须学好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基础学科。数学是所有工程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发,还是软件技术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英文则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通用语言,要想了解国际上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就必须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够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英文来解决问题。
5.我非常赞同保尔的这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所以,选择一个你真心热爱的事业,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精彩和充实。
6.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7.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比如,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有一个演讲者教了我克服恐惧的几种方法,他说,如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紧张,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观众会依然认为你在看他们的脸,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要握起拳来,那样,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当我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其实,我只是实践了中国人勤奋、向上和毅力等传统美德而已。
8.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
中国式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所以老师更多是在批评学生,让学生弥补最差的学科。虽然应把每科都学得“足够好”,但人才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个人最大的优点。美国盖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掘你的优势》。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他们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从而获得无比的自信。
自信是一种感觉,你没有办法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唯一靠“学习”提升自信的方法是以实例“训练”你的大脑。要得到自信,你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绩吗?你帮助别人了吗?有什么超出了你的期望吗?有谁夸奖了你吗?我相信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会慢慢发现,这些“小成功”可能会越来越有意义。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自信的第三步:自觉地定具体的目标,虚心地听他人的评估。
9.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10.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许多同学到了大四才开始做人生和职业规划,而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11.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如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磨练人际关系,但是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这样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对于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你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
12.“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大学四年。任何规划都将成为你某个阶段的终点,也将成为你下一个阶段的起点,而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兴趣,你应该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你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你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或自己审阅,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具体的研究经验和学术论文;如果毕业后想进入某个公司工作,你应该收集该公司的招聘广告,以便和你自己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哪些经验。只要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你就会离你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13.每个人都有许多“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实际的。我建议大家把“必须做的事”和“尽量做的事”分开。必须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尽量做的事尽力而为即可。建议大家用良好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那些你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此外,还要注意生物钟的运行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这样才能在学习时有最好的状态。
14.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在社团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也可以发挥你的专业特长。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或在担任学生工作时主动扮演同学和老师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并以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为同学和老师服务。这样的学习过程也不会很轻松,挫折是肯定有的,但是不要灰心,大学社团里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不用“付学费”的学习,犯了错误也可以重头来过。
相信做到了这些,当我离开大学时,我会有很大的收获,自己将会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对未来充满自信与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