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读《帕夫雷什中学》
这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普通而伟大的教师,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部部教育专著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尤为人们的推崇。在教学研究及报告中,人们爱引用他的话,不能说是金科玉律,但是也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进行了一次次的思想的启迪。他的书被人们广泛接受,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他的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直白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仔细捉摸,便会大有深意。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里他说了自己平常的教学活动,列举了许多实例,而不是让读者泡在大量的专业术语之中,不知所云。
这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主要读的是其中的德育部分,看看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的理解。他在书中的第四章提到德育,并分为七个小节对德育进行论述,介绍自己的德育实践。在这里,我先说明一下,他的七小节的标题
1、公民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
2、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
3、信念在道德成熟时期如何发展和巩固
4、社会定向—信念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5、敏感性和同情心的培养
6、培养诚实和荣誉感
7、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从这七个方面为学生建立一个德育体系,也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标尺。
读完德育部分,我的脑中浮现这样几个词语,“共产主义思想”“公民教育”“习惯”、“体验”“榜样”“劳德结合”“情感”等
一、共产主义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生于1918年,当时俄国十月革命打响,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这样的新兴制度,国民教育自然也是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的,深受这样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很自然地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培养的人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这样的人必定是要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培养那些利己主义者、个性主义者。他的整个德育思想都向我们传达共产主义信念,就好像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一样。围绕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教育应当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准则。
二、公民教育。人除了是自然人,在社会中,我们还是公民,需要遵循一定的公民准则。基于对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五条准则作为起码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精神。
1、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你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限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
2、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财富。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
3、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不劳动,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人民教导说:不劳动者,不得食。要牢记这一格言。懒汉,寄生虫--犹如吞噬勤劳的工蜂所造的蜂蜜的雄峰。学习是你的首要劳动。去上学,就是去上工。
4、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帮助患难的同志。不损害人,要尊敬、爱戴父母---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希望你成为一个诚实的公民、成为心地善良的、心地纯洁的人
5、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非正义现象作斗争。绝不可同那种企图靠别人去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以上的五条原则强调利他主义,使公民和别人融洽相处,倘若人人都能有这样基本的素养,社会上就会少了许多自私自利的人,和谐社会也是水到渠成,那样会使美好的,但反观我们的社会,学校教育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家庭的氛围,社会的风气,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学生的德行需要各方面良好教育的促成。但是学校老师也不能因此灰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帮助他们识别是非善恶,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三、习惯、体验。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在一个人的幼年及童年时期就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学。他不是凭借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进而因为有快乐的体验,而重复那些美好的品行,渐渐地形成习惯。这正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育意义。当学生将一些良好的行为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这就已经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榜样。人大多是会模仿的,榜样往往成为我们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品德意志首先让我们敬佩,进而由于对榜样的崇拜,我们会把榜样的价值观当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做榜样曾今做过的事或者是类似的事。我们生活中,需要这样的榜样,而且这些榜样需要被人宣扬,例如,中央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多少人为上面的人的事迹感动,为他们的精神所动容,无形之间,我们会明白什么是高尚,无私。所以,榜样的力量,由于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五、劳德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劳动中开展德育工作,他让学生栽种果树,让学生细心看护,如果有人破环,就要及时报告,并且能主动修复损坏的树枝,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与坏事斗争”能“学会关爱自己身边的事物,充满爱心。”在果树结出果之后,送给自己的父母“回报给自己创造幸福的童年的父母,以德报德”。在劳动中,学生慢慢的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达到德育的目的。
六、情感。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道德知识和道德信念。道德知识即是我们我们熟知的关爱他人等等,而道德信念不是形而上的东西,他说“信念,不只是指人知道些什么,而首先是指他怎样把这些知识变成他自己的行为”确实,我们不能只是懂得那些道理,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道德知识如何转化为道德信念,他提出“甬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则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情感引导一个人成善成恶,若是对一个事的情感是积极的,他会愿意做,因为他会觉得那个事是值得的。所以,我们要想顺利开展德育工作,首先就是转变学生的情感态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能这个方法更多是在少年、青年中运用”
苏霍默林斯基强调在童年时期,让儿童习惯在劳动中体验快乐,在学习榜样过程中对周边的事物怀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使道德知识逐渐转变为道德信念,当道德信念内化在学生的心中,他的行为自然是良好的,德育就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了。
这是我第一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以上是我的第一遍的阅读的感受。我的直觉告诉我还会再读这本书的。
第二篇:《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1
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第三章:关注安康与体育;第四章:德育;第五章:智育;第六章:劳动教育;第七章:美育。他的总体设想是: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丰富而多方面的,以致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需求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开展和满足,并使每个人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显然,为创造这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就必须从时间安排上、组织形式上、活动内容上进行精心设计和切实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说:“阅读技巧在低年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力求使学生在阅读时的主要精力不是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是集中在阅读的内容上。多年的经验使我们教师集体得出一个结论:要学会富有表现力地、流畅地、自觉地阅读,要使儿童在阅读时不是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内容,他就需要在低年级的学习时期内至少花费200个小时在朗读上(包括在学校和在家里),至少花费XX个小时在默读上。教师为此要作好时间上的安排。”看来,帕夫雷什中学根本传承了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乌克兰访问期间,从基辅到帕夫雷什小镇,发现所有的乌克兰人特别善于演讲,在出席的多个大会、小会上,从没有见到他们中的一个人手里拿着稿子在念,都是站在那儿“夸夸其谈”;而不像中国的许多人开会讲话离开讲稿就不知所云。我想,这与重视阅读教学是有关系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曾经这样告诫人们:“外语在智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外语的教育作用在于能使别国人民的语言活在儿童的思想中,能使读到或听到的.外语不总是要通过翻译才能领会它的意思。所以,我们力求使学生通过生活交往和谈话来掌握词汇和词组”;“我们很重视语言实践——不管是读和说,还是写。外国语的词语应当活泼在思想感情中,只有这样,外国语才会起到开展学生智慧的作用。我们力求能使孩子们产生用外语阅读文艺作品的爱好。为此目的我校经常举办外语晚会,出外语小报”。
当然,处于前苏联时期的帕夫雷什中学,外语教学主要是学习俄语,并且课时量相当大。今天,随着乌克兰靠向西方,英语当然也就被列入课程。虽然外语课时量不是很大,但对于培养国际型人才,特别在西方和俄罗斯夹缝中生存的乌克兰民族,那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2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
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而其中“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群可能犯任何错误的孩子,一群犯任何错误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群可能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一群可能一教就会的孩子,一群气的老师流眼泪,也可能感动得流眼泪的孩子。
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孩子,谁没有因玩耍而忘记了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还要和老师撒谎,说作业忘记带了,老师逼着回家拿,却说大人不在家,老师也没了办法;男孩子哪个没有偷过桃,摘过李子,捣过鸟窝,掏过鸟蛋?没给老师起过外号?如果那时有网吧,难免不进去过把瘾。
是孩子,就该这么淘气,是孩子就会犯过错,是孩子就会惹老师惹家长生气操心甚至哭鼻子。谁叫孩子有无限的好奇?谁叫孩子有那么旺盛的精力?谁叫孩子身体和心灵都脆弱的'禁不住一片树叶呢?
所以,当我们当我们长大了,面对孩子,我们就该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当孩子遇到悲伤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说几句安慰的话;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头,说几句表扬的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严厉地说几句批评的话,但话语里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块糖块,就像于永正的优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样,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永远地爱孩子。
常想想我们曾是个孩子,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他的缺点;就会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就会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你的美丽的天使。
常想想自己曾是个孩子,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温软,越来越慈悲,天底下没有一个不是好孩子了。眼睛会变得越来越清亮,心灵会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单纯,突然间会发现,自己竟也像个孩子了。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3
最近我读了《帕夫雷什中学》一书,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我感到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是幸福的。在这儿的学生都能够受到一种美德熏陶。
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周围的苏霍姆林斯基采取的方法是这样的:在学校周围的橱窗里面陈列一些世界名画,在学校的音乐中经常播放世界名曲。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竭力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
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见,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我们的读书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保障,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下几点,孩子的收益将是不可想象的。
1、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班级书架等有效资源。
我校的图书室和班级书架上有很多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每天再多一些阅读的时间,让孩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孩子的眼界会更开阔。
2、家长积极配合,营造“书香家庭”。
孩子还小,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家里,家长的以身作则和正面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让家长做孩子读书的向导和榜样,用书籍为孩子的未来奠基。家长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诵读,你一句,我一句,不但可以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而且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
3、教师适时的引导、鼓励,同时加强读书的指导,是孩子读书的动力。
教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往往是神圣而高尚的。教师的鼓励和帮助对孩子来讲无疑是一剂良好的催化剂。教师努力营造的读书环境,对孩子的读书欲望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还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有效的阅读,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以及想象创新能力。同时倡导学生广泛、自主、个性化的阅读。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4
浏览《帕夫雷什中学》的目录,我们不难发现“校长和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作者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这几天阅读了《帕夫雷什中学》第二章的内容——《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更是对这个理念有了深刻的感受。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着眼,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风光、校园美化、教学设备、室内陈设以及图书保障。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仔细品读,发现该校的物质环境有着这样的几个特点:
1、它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法则;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必然精神焕发,无形中受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熏陶,收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2、该校的物质环境浸透着每个孩子的汗水,凝聚着每个孩子的智慧,从而激发着每颗心灵对周围一切的无比关怀和爱护——这本身就是富有成效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教育。
3、该校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书籍世界”,这里的图书随手可得。形式上书籍是一种物质设备,实质上,它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联系我们目前轰轰烈烈的校园文化建设、完美教室打造,其初衷不也是在给孩子创设适宜他们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的同时,塑造使其全面发展的精神环境吗?经过历史的验证,苏霍姆林斯基半个多世纪前研究的成果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的价值,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当初的教育思想是何等的前卫。
当然,我们现在为学生创设物质基础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的模仿,而是结合我们国家、社会、区域的实际教育方针,融进我市、我校的办学思想,打造出符合匡小学子身心发展的乒乓文化环境,让他们沐浴其中,茁壮成长。相信,在校长们的引领和全校老师的努力下,我们的学校环境布置、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第三篇:《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在当代世界教育家行列中,有一位很引人注目,他就是B.A.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他虽然工作岗位平凡无奇,-位普通乡村学校的校长,他的作为却超群出众,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与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紧密相联的,便是“帕夫雷什中学”。这是苏联乌克兰境内的一所十年制普通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他以这里为基地,实践发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他以这里为取材源泉,抒写他那生动感人的教育诗篇。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这里的“教育劳动充满了紧张的探索和思考”。结果,他使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变成了远方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
近日我阅读了《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收获颇丰。这本书总结了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多年的教学教育工作经验,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了解教育家本人及其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施教措施具有很大作用。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俗易懂。它以论统实,富论于实;结构严整经纬分明。其中前言部分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笔者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则把该校富于教育性的物质环境主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各章分别就体育与健康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方面详尽地说明作者全面和谐教育的见解和作法。
《帕夫雷什中学》是一部“活教育学”大家可以了解到校长应具备怎样的品质和素质?校长的领导职能和技巧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提高自己的素养?在书中我学习到: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是行政上的领导。书中大量记述了他如何坚持听课、兼做班主任、同学生同活动、同游戏、同读书等事迹。该书介绍了苏氏作校长的高明之处,在于让教师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从该书中还可以了解到,一个好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素养?教师应当怎样去提高自己的素养?
《帕夫雷什中学》的主线索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者的主要观点有:(1)建立家庭一学校教育体系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采取有的效措施之一。(2)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出发,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3)在全面发展的 1
施教上,他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精神环境--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4)确信学科爱好对促进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强调掌握所有学科的深刻基础知识与发展一门学科或一门知识上的特殊兴趣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5)确信劳动对全面发展的意义。认为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就要让他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劳动。(6)“大自然”的教育观。
读《帕夫雷什中学》有感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作为一位教师,要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而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师的境界吗?
一、学校的团结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体教职工团结一致,是学校能实现自身目标的根本保证。这一点,作者身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不仅做到了,而且能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保证了全体教职工能沿着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去努力工作。书中对帕夫雷什中学的学校工作作了详尽的描述,不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也深刻明了地阐述了作者自身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全体教职工一致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今天,许多在理论上成熟,但在实践上却还没有付诸实施的教育思想,在帕夫雷什中学早就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许多人甚至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认为只是教育上的一种理想甚至于空想的事,在帕夫雷什中学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而在今日中国千千万万所中小学里,在我们提出“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能否找到一点帕夫雷什中学的影子。
二、教师素质是学校教育的财富之源
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师集体的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帕夫雷什中学提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帕夫雷什中学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经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帕夫雷什中学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而且每个教师个人也有大量的私人藏书,每个教师都订有几种杂志和几份报纸,.他们彼此之间还进行互换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要求是“必须是读书爱好者。”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切勿忘记关注教师读些什么书,他怎样对待书籍和科学。”他把读书作为衡量教师发展的标准,他说:“只有当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只有当他不仅有书而且也有读书的时间的情况下,他才有可能借鉴别人的经验。
三、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情节我很感动,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连续三天观察天边的晚霞„„
苏霍姆林斯基把孩子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头。
他和孩子们带着画画的本子,来到牧场、清晨的校园„„观察蝴蝶飞舞、蜜蜂歌唱、牛群洗澡、露珠滚动,使识字成为生活中鲜艳夺目、兴趣盎然、充满生动形象、声音和旋律的一部分。他在孩子们画本的封面上题写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孩子们热切地希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而且把它写出来。有一次孩子们坐在果树下欣赏田野里荞麦开花,群蜂从田地返回蜂房,在小溪上盘旋嗡嗡地飞,孩子们说,它们在互相讲花和小树林,讲荞麦和向日葵„„几年之后,当他们成为四年级学生的时候,他们写了《蜜蜂说些什么》的作文„„这才是生命的教育!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我觉得“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一名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所谓的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所以作为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具体的工作中,注意赞美学生,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校生活中,很多老师总是很容易发现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殊不知,学会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程。
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和弱点是难免的,然而对于学生的种种问题,当老师们感到束手无策时,往往会采用批评的方法,结果情况越来越糟,如果适时地采取赏识赞美的方法,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成长,则会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十个手指也有长短”,更何况我们的学生?他们之间势必存在着差异,但所有学生,不管是聪明的还是木讷的,是听话的还是淘气的,是家境优越的还是贫困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爱好学生是容易的事,爱那些让我们操不完心的学生就非易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学会爱:学会把每个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学会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
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着爱,付出爱也是一种幸福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克兰帕夫雷什乡村中学的校长。很早以前,就被他的这样一则小故事感动着: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一朵大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
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每当读到这里,心头长久的回响着苏霍姆林斯基亲切的话语,感受着他超越睿智的教育胸怀„„
最近,我细心拜读了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概貌,生动描写了富于教育性的物质环境,还就体育与健康、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和美育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朴实无华的话语中,每每恍如身临其境,心中涌起无限的向往。
向往那——书香校园
帕夫雷什中学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书籍世界”,这里的图书随手可得。在每幢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阅览室,楼道里也设有书籍陈列架,陈列适合相应年龄阅读的图书。此外,教师的私人藏书有4.9万册,每位教师的藏书都有一千册以上。这里之所以有浓厚的阅读传统习惯和热情,是与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信仰有关:“书是学校集体精神生活的丰富源泉,假如没有成为学生获取精神财富的源泉,那么他的心灵中不会产生其他精神需要,他的精神世界就必然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
向往那——绿色校园
帕夫雷什中学校园里有两公顷的果园,里面培植着所有的果木——苹果、梨、李子、杏、桃、核桃„„还有一些乔木和灌木——山梨树、垂杨柳、松树、桦树、雪松„„当然也少不了花花草草,校园被整片绿色所包围。再看这些植物的妙处: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在绿阴阴的葡萄架下上课;孩子们在幽静的花木从中或阅读,或思考,或散步,或劳动„„更妙的是管理者不仅还考虑到了核桃、樱桃、杏树有杀菌的作用,例如榛树中任何时候都没有苍蝇,还考虑到了每棵花木、每朵花所能赋予人的精神生活的某种审美和情绪色彩。
向往那——科研校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我竭力做到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他还尽可能少让教师拟计划、写纲要,提倡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空余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在校务会上,讨论某些学生的思想问题,寻找对策;针
对教育问题有校长、教务主任或是有经验的教师作报告,学校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向往那——劳动校园
如今我们学校的劳动教育实在有些贫乏,不仅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不强,而且劳动的内容实在是单调、乏味,让学生有些厌倦。来看看帕夫雷什中学的做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总是强调要尽力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因此,该校为学生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精神需要的课外活动小组。在活动小组里,满足了孩子们的劳动兴趣,发展了孩子们的审美爱好。
以上,我的阅读收获相对于《帕夫雷什中学》所折射出的智慧,只不过是管中窥豹。《帕夫雷什中学》虽说是呈现了半个世纪前的教育形态和观念,但是每当手捧研读时,仍感到教育思想绽放的光芒。
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熠熠闪光的字——爱。教师爱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爱都是不一样的,有悉心呵护的爱,有严格要求的爱,有循循善诱的爱,也有水到渠成的爱。
我认为,教师的爱影响教育效果。教师对学生施以诚挚的爱,使师生之间更为亲近、融洽,从而架起一座信任、友谊的桥梁,学生愿意向老师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您把整个身心都给了我们,在您面前,过去不敢说、不愿说的话,现在觉得非说不可了。”只有这时,教师提出的要求和灌输的思想,就容易从这座桥梁上输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教育的效果就好。一位老师说得好:“教师爱学生,师生感情好,老师表扬学生,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表扬和批评在融洽的师生感情中,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整人,在这里批评和表扬就成了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真正的爱生之情,教育才是有效的。”
其次,教师的爱能诱发学生的爱。一般说,人们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情感是否健康,往往同他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人情冷暖有关。教师的爱能够承担对少数在家庭中缺乏温暖或在社会上受到某种歧视的学生的一些“爱的补偿”,从而达到使学生具有热爱生活的健康心理的目的;教师的爱,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对爱的反应,诱发学生之间的互爱,并把这种爱引伸为对生活、对事业、对人民、对社会的爱。
许多经验证明,教师植根于爱爱学生,才能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才能产生力量与智慧,才能谱写出育人的新篇章。
“爱生,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而且是一种活动”。
让我们把这种活动进行到底吧!
第四篇:读《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读《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第二小学 房建国
假期学校安排阅读《帕夫雷什中学》这一本书,《帕夫雷什中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有26年担任校长工作的教育总结,是他一生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翻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可以触摸到真理的闪光,人性的真谛,智慧的芬芳,诗韵的神奇。读《帕夫雷什中学》,如同聆听一位教育长者的娓娓叙说,如同领教一位智慧大师的彻夜长谈。读完《帕夫雷什中学》,好似接受了一次灵魂的庄严洗礼。读《帕夫雷什中学》,我们无不为作者热爱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所感动,无不为他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励。
他一生写下了41部教育专著,600余篇童话和故事,个人藏书多达1.9万册。他热爱学生,热爱学习,善于观察,善于总结,他30年如一日坚持写教育日记,他在书中写到“在我的实验室里放着一叠叠笔记本,笔记本里有成千上万条期刊摘录和剪报。”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他曾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再三衷告我们的校长,“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他再三告诫我们的老师:要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他一再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学生在大纲之外掌握的知识越多,学生的智力水平就越高”,并亲自为学生购书和推荐书目。大家都知道没有一位教育名家不是爱读书,爱写作的典范,我们也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但是能够每天坚持下来的人又有几何?大多数人把原因推到懒惰上来,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反思一下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到底有多深?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为帕夫雷什中学贡献了毕生精力,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永远闪光的宝贵的教育财富。“热爱孩子”、“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贯穿全书的理论主线。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他指出,一个校长“最主要、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
现在,几乎没有一个教师不承认爱是教育的真谛。但实际上,譬如谁上课不认真听讲,谁没有完成作业,可能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本人教不得法,或者与学生把关系弄僵了,没有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可教师不反思自己的做法,片面地以自己如何辛苦,如何爱学生为题絮叨不止;还有的个别教师以“爱学生”的名义,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尽可能地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他的理论和观点,来自于自己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升华。他的许多教育主张,言简意赅,闪烁着他教育智慧的光芒,诸如“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为未来而工作”,“真正的学习,就是儿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各类活动的恰当交替就是休息”,“树立榜样是劳动教育的一种方法”,“只要我们教育得法,没有哪一个人不会发挥出他特有的才能”等等,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的至理名言。
在本书中他还阐述了好教师的条件:(1)热爱、相信、关心孩子,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2)精通、热爱、所教的科目,并了解其发展情况;(3)精通教育学、心理学;(4)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是这项工作的能手。所以,要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思考科学的新成就,充实自己的知识,总结自己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还高度重视学校教职工集体团结的教育力量,本书的第一章就是《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在这一章中,他详细阐述了集体力量的教育作用,并逐一详细介绍了学校36名教师的工作特点与个人特长,可以说他对所有教师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年校庆,全校教职工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同教研组的教师在学生作业内容的布臵、作业量的安排、学习资料的使用等方面都要统一。
他十分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他用几十年的心血与师生们一道建设了风景优美、环境幽雅、远离闹市、适宜师生身心发展的帕夫雷什中学校园,并建立了融为一体的各种特殊用房,创设了具有鲜明特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他还非常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他的许多关于学生健康教育的主张,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他要求学生“夏季完全睡在屋外”、“学龄到十三四岁的孩子,从春天到秋天不论天气好坏,一律打赤脚。”并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不同学生年龄特点的作息制度,“早睡早起,而且在早操之后立即着手学习,而不白白学浪费时间,”,这些观点,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建立了一整套学习困难生转化的教育理论。他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从不歧视,“我最关注的仍然是那些最难教育的孩子”,对每一位学生,他都与老师们一起分析落后的原因,倾注满腔的爱心,采取不同的方法,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帕夫雷什中学,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角落”,这是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精心设计的“教育角”,这些看似无意的设臵,恰恰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具匠心。这些“小角落”有的是一片草地,有的是废弃的屋舍,有的在苹果树林里,有的在走廊和教室的某一个角落。这些一般不被人们注意的地方,全都被巧妙地利用了起来,成为绝妙的“教育基地”,保护着孩子们的童心、好奇心、神秘感和私人空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真的可以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除了这些“无名角落”外,在帕夫雷什中学,还有很多专门的“小角落”,它们是孩子们学习、展示和休憩的地方。
“图书角”:每幢楼和主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供低年级学生用的阅览室,这是孩子们日常在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获得发展的一个基地。
“家长活动角”:展示的是孩子们劳动、学习和创作的各种作品。每位家长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显示自己子女某种优点的东西——做得好的书面作业,自己动手制作的工具或模型,练习簿、图表、绘画等。
“美术角”:在这里,常举办小画家的画展,橱柜里有各种美术书籍和画册。
“安静角”:是一间不大的舒适、幽静的房间。墙上有名画家的复制画作,桌上放着名画画册和音乐作品录音带,这可以引起遐想、回忆和思索。
“女生角”:设在一个小房间,里面摆着解剖学和生理学、少女和妇女卫生等方面的书籍和小册子。少女们很乐意看这些书。
“家务角”:设在每一个教室,里面有针线、纽扣、布头等。
“生物角”:设在各个教学楼,摆着孩子们栽培的花草。孩子们在这里做农作物和土壤实验。
直到今天,帕夫雷什中学还保持着这个传统,在这些充满了他们美好寄托的“小角落”里,一代又一代的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幸福地成长着。
《帕夫雷什中学》是一部“活的教育学”,它没有空洞教条的说教,没有深奥晦涩的教育理论,比任何一部教育学都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因为这全是作者自己教育生涯的结晶,是来自作者对教育工作满腔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一个震惊世界教育的名人,一个至今仍在中国大地上激励着优秀教师不懈努力的名字。
第五篇: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第三章:关注健康与体育;第四章:德育;第五章:智育;第六章:劳动教育;第七章:美育。他的总体设想是: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丰富而多方面的,以致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需求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并使每个人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显然,为创造这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就必须从时间安排上、组织形式上、活动内容上进行精心设计和切实保证
一、特别注重阅读。阅读占课时量的12%。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说:“阅读技巧在低年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力求使学生在阅读时的主要精力不是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是集中在阅读的内容上。多年的经验使我们教师集体得出一个结论:要学会富有表现力地、流畅地、自觉地阅读,要使儿童在阅读时不是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内容,他就需要在低年级的学习时期内至少花费200个小时在朗读上(包括在学校和在家里),至少花费XX个小时在默读上。教师为此要作好时间上的安排。” 看来,帕夫雷什中学基本传承了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乌克兰访问期间,从基辅到帕夫雷什小镇,发现所有的乌克兰人特别善于演讲,在出席的多个大会、小会上,从没有见到他们中的一个人手里拿着稿子在念,都是站在那儿“夸夸其谈”;而不像中国的许多人开会讲话离开讲稿就不知所云。我想,这与重视阅读教学是有关系的。
二、注重外语教学,不仅学习了俄语,而且学习了英语。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 中学》里曾经这样告诫人们:“外语在智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外语的教育作用在于能使别国人民的语言活在儿童的思想中,能使读到或听到的外语不总是要通过翻译才能领会它的意思。所以,我们力求使学生通过生活交往和谈话来掌握词汇和词组”;“我们很重视语言实践——不论是读和说,还是写。外国语的词语应当活跃在思想感情中,只有这样,外国语才会起到发展学生智慧的作用。我们力求能使孩子们产生用外语阅读文艺作品的爱好。为此目的我校经常举办外语晚会,出外语小报”。
当然,处于前苏联时期的帕夫雷什中学,外语教学主要是学习俄语,并且课时量相当大。今天,随着乌克兰靠向西方,英语当然也就被列入课程。虽然外语课时量不是很大,但对于培养国际型人才,特别在西方和俄罗斯夹缝中生存的乌克兰民族,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依然保留着劳动课。
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在果园和葡萄园之间是第一温室和绿色实验室。温室里培育花卉和蔬菜,并进行实验。有一道竖架立在暖房中央,周围是一些马扎和供班级活动的地方。暖房是学生搭建的,他们又给暖房安装了暖气和自来水管道。”我们去访问的时候,这个暖房依然存在,里面摆满了各种植物和花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植物学、动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在智育中的作用,取决于关于生命这个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的本质、关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关于人能够积极影响生命过程等科学信念在学生的意识中扎根的深度。”帕夫雷什中学特别注重劳动教育,至今保留着这一传统。
我们注意到,帕夫雷什中学的劳动课,可不像我们中国的劳动课,在黑板上种庄稼,在课本里收获,而是带孩子进入真正的劳动状态。低年级班有手工劳动;五至七年级在教学实验园地和车间里劳动;八至十年级则进行与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劳动。手工劳动使用的儿童工具很有意义。少年畜牧家起初照管小兔,逐渐过渡到照管牛犊和牛羊。少年花卉家们为学校培植花卉,为家长培植花卉秧苗。在少年土壤学家小组里,孩子们研究土壤生命及其质量。少年植物爱好者,每逢夏天要去远足,目的是收集各种有趣的树种及粮食作物和技术作物的种子。
四、奇特的基本医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等课程。
帕夫雷什中学在小学二年级开设这几类课程,感到不可思议。于是,我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寻找答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只有在人类最有价值的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财富时,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育。学校的实际任务就是要做到,使得关于自然和劳动、关于人的机体和思维、关于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以及关于艺术等科学的基础知识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上占据应有的地位。尽管地质学、矿物学、生物化学、天体演变学、心理学、修辞学、人种志学等学科未列入教学计划,但是不介绍这些科学的基础知识就不可能施行真正的智育。”
这段话使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的智育的发展,不能仅靠我们认为的主要学科。我国目前的小学二年级学生主要学习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不断的连续的写作业和考试已成了孩子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和沉重负担。如此,我们孩子的智育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