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叫我第一名 影评
成长中的残缺与爱的补偿
——评电影《叫我第一名》
姓名:石云
班级:中文与传媒系09汉语言(1)班
电话:1537515264
5摘要:成长的话题一直是主题,励志电影《叫我第一名》来自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Brad Cohen从六岁时就身患妥瑞氏症,因此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困境,缺失了许多正常人应有的过程,但在众多种爱的补偿中,他不向疾病妥协,求职遇挫从不放弃最终取得了成功,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从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在成长过程必然会有残缺,这种缺失自身是无法完善的需要外在的爱来补偿。
电影《叫我第一名》编自Brad Cohen的真实故事,主人翁Brad Cohen是妥瑞氏症患者,会不自觉的肢体抽搐和发出怪声,一直被人们另眼看待,从小备受误解。同学们也欺负他,甚至其父亲认为他不可能融入社会。直到一位叫做梅尔的校长在学校音乐会上向老师和同学说明一切原由后,Brad Cohen才开始慢慢被大家理解、接受,这改变了Brad Cohen的人生。他立志成为一名教师。在求职路上的不懈努力和永不放弃,使得他终于成为一位受到人尊敬、热爱、支持的优秀老师。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故事通过他成长的残缺让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因此他的人生走进了一个极大的困境,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他最后的“成功”对于他来说是无法完成的,然而幸运的是众多的“爱”补偿了那份缺失帮助他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下文将详细分析主人公成长中的残缺与如何获得爱的补偿,以及最后得到的一点启示。
一、成长的残缺
所谓成长,《汉语字典》里的解释,即指一个人的生长、成熟;具体而言是描写主人公经历了“时间”之后的生长成熟——“主体性”(自我认同:我是谁、我的身份;精神认同:信仰选择、价值选择等)生成过程。①而故事中主人公的成长却异常曲折、痛楚与孤独。Brad Cohen六岁时就患上了妥瑞氏症,妥瑞氏症的成因源自儿童期发育之大脑基底核多巴胺的高反应性,导致慢性反复出现并伴随不自主的动作及声语上的抽动。妥瑞氏症常见的动作型抽动是眨眼睛、眼睛快速转动、擤鼻子、嘴角抽动、挤眉弄眼、耸肩膀、点头、摇头、扭曲的脸部表情、身体大动作地扭动等;发声型抽动包括清喉咙、轻咳、大叫、重复自己或别人的话语。遇到压力、无聊、疲惫及紧张时会加重抽动的发
1生频率及强度,而熟睡或放松时,抽动症状会减少或完全消失,他经常发出像狗一样的“汪汪”声,而他却无法控制。他受到了来自老师、同学甚至自己父亲不理解,父亲认为儿子是在用学狗叫这种方式来换取别人的注意,母亲的朋友建议为他请个驱魔师,医生认为他心理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最不幸的是这种病无法治愈。
自身身体发出的干扰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更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身体与心理,因此他在经历“时间”成熟的过程中是非常苦涩的,这是身体上的残缺带给他不健全的成长之路,这条路缺失了正常成长应有的快乐。然而由身体的残缺导致精神心灵上的黑洞更是无法预测的,主人公拼命地想要生存下去摆脱困境,寻找自我认同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要一个生命延续下去必经的阶段,然而对他来说却犹如层层围墙把他阻挡在外面。他以优秀的成绩大学毕业,他励志凭着自己的才华定能当一名好老师,可是在求职的道路上许多的大门向他关闭了,他几乎跑遍了美国所有的学校,不是因为他的教育理念不够好或者才能不出众,而是因为他的妥瑞氏症——他的残缺。影片中在他多次被拒绝备受打击身处无法坚强之悬崖时,他坐在车上拼命敲打方向盘哭泣,他的无助,痛苦,孤独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主人公Brad Cohen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靠自己无法逾越的沟壑,但他最终还是成功了——成了“第一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什么原因使他把靠自己不可能实现的梦实现了呢?大多数评论都认为是他自己的坚强、自信、乐观等等。但我认为除了他自身的不懈坚持,另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他成长中的缺失得到了外在爱的呵护和补偿。
二、爱的补偿
首先得说清楚爱是什么,爱是人类亘古至今心灵深处至真至善的感情,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尤其是亲人之间精神上产生的共鸣。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1997)也指出爱能克服人的孤独感 , 爱能使人和睦共处 , 爱能使人和世界重新联系起来。通过爱 , 人类彼此间加强了联系和团结 , 人们依据它与世界保持联系 , 把世界真正作为人自己的世界, 从而消除了孤独和恐惧。爱是对人的生存处境问题的真正解决 , 是人与自然、人与自己建立联系的最健康途径。②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正是主人公得到了众多爱的补偿才使他获得了新生,建立起他与身边的人和他所处社会的联系与团结。那么主人公获得了那些爱的补偿呢?
首先,伟大的母爱。Brad有个伟大的母亲,当别人都不理解他时,他的母亲一直理
解他并且支持他——一直陪着他求医、求学,可以说Brad乐观的信念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母爱的关怀与悉心呵护,是母亲的爱化解了他对世界的恐惧,化解了他由于身体的残缺而产生的孤独无助,母亲的爱融化了外界无情强加给他的冰冷的墙——更是他战胜妥瑞氏症的重要力量之一。
其次,校长的理解与包容。Brad在中学时遇到一位名叫梅尔的校长,校长得知他的病症后,没有像其他的学校一样叫母亲来校领人,而是说下午有场音乐会,希望他能参加,虽然Brad已经提醒校长说:他去可能会打扰音乐会,但梅尔校长依然坚持希望他能去。音乐会上,Brad的怪声一直在音乐声中不断出现,并影响了音乐会的进行,同学们都很厌恶他。结束后,校长让Brad上台,当众采访Brad,“我很抱歉。我无法控制自己”“只要大家不用怪异的眼光来看我,我就会放松,这种症状就不会这么严重”。“只要大家像正常人那样看他就好了”校长呼吁大家一起帮助他——理解他谅解他相信他,此时台下一片掌声,他笑了了,发自内心地笑了。同时也正是因为梅尔校长的理解与包容才坚定他当教师的梦想,更多地给他带来了许多自信,自此他勇于面对自身的缺陷,做正真的自己。这一信念后来也自然成了他的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将自己获得的这份爱的补偿继续地传递了下去。
再次,爱情的力量。Brad知道自己的病症很可能导致没有女孩会和他有第二次约会,因此他也不愿主动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在朋友的鼓舞及自己对爱情强烈的渴望下,他终于主动约南希见面,两人有诸多相似之处,很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但他依然对自己的病症十分没有信心,当Brad问道:“它真的没影响到你吗?”南希却说:“和那些吹牛皮说大话、哗众取宠的笨蛋比起来,你的噪音根本不算什么。”南希在Brad家受到了Brad母亲的热情款待。他找到了爱他、他也深爱的女孩。爱情的力量让他更加充满了自信,自此他踏上了与众人平等的道路,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最后,学生和社会的认可。Brad的教学理念以及他的教学方式获得学生的喜爱与认可,特别是身患癌症的希瑟非常喜爱他的课,在最后的葬礼上希瑟的母亲主动邀请他参加希瑟的告别仪式,从这可以看出小希瑟的母亲多么认可他(当然也包括她的父母)。对于班上的一个男生托马斯性情顽劣、痛恨学习,被其他老师认为患有ADD(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多动症)。可是Brad单独与他交流,因材施教,最终让他爱上了读书。最后社会也给了的肯定——为他颁发了最佳新人奖。
总之,正是由于来自家人、老师、恋人,社会等不同的“爱”补偿了他成长中的缺
失才让他在希望中获得新生,才让他有了这样一个信念:“别让任何事情阻挡你追求梦想的脚步,去投入工作,享受生活,坠入爱河。”
三、结语
励志电影《叫我第一名》让众人看到了一个坚强、自信、乐观把希望当作一个戒不掉的习惯的Brad。深深感动着我们也鼓励着众人奋进,但影片更多传达出了一种理念——爱。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成长或多或少都不是那么完整或健全的,各种各样的“残缺”使他们失去了爱的能力和联系世界的机会。他们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挣脱不出。这些“残缺”的人要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健康地成长获得自我的认可是异常艰难甚至是难以实现的。唯独有爱来填补那些来自身体的或心理的黑洞,方能给他们的带来光明。面对那些先天残缺的人需要众人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给他们些许爱的补偿,在这世间需要有“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的父母之爱,需要有“润物细无声”的师生之爱,需要有情人的爱,需要有社会的大爱来补偿来关怀一个人在成长中残缺。
注释: ① 祝亚峰:《20世纪90年代成长小说的叙事与性别——从“60年代生”人[1]的成长小说谈起》;《文艺研究》2006年11期
②赵红丹 胡晓琼:《<国王的演讲>》中爱的缺失与补偿》;《影视评论》,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26
第二篇:《叫我第一名》影评
观《叫我第一名》有感
今天班级组织观影,《叫我第一名》,一个改编于真实故事的励志电影。《阿甘正传》曾经让我久久难以释怀,今晚《叫我第一名》再一次让我找到了那种想要奋斗的感觉。一个妥瑞氏症患者,他不自觉发出的怪声和肢体抽搐,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的非议,被人另眼看待。疾病的困扰,内心的折磨,人们的不理解,但是布拉德战胜了这一切,他全情投入工作——小学二年级的老师,她把自己的故事和孩子分享,轻松的教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他收获了一个健康的人生,成功的教学得到了孩子们和家长、老师的嘉奖;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了他尊重、亲情、友情和爱情。
疾病和一切的困难是无法阻挡又信念的人走向成功的,一位受到周围人尊敬、热爱、支持的科恩老师,即使妥瑞氏症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还有人们异样的目光,甚至是一种歧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妥瑞氏症,别人眼中的麻烦,却是布拉德眼中的朋友、老师,执着的布拉德坚守信念,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克服一切,用成绩说明了一切,完成了梦想。
“去适应我的妥瑞症让我学到全世界最宝贵的教训:那就是千万别让任何事阻止你去追逐梦想,阻止你工作或玩耍或是谈恋爱”,科恩老师身上所体现的乐观积极、信心、不放弃精神与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他的成功毋庸置疑。对于父亲的不认同,布拉德有过苦恼,但是还是充满信心,坚信自己会成为一名教师。为了找到一个愿意接受自己的学校,布拉德甚至在全国的地图上圈出未去过的学校,然后带着地图,驾车前往。在被25所学校拒绝后,布拉德带着希望来的景山小学,其实在等待答复的过程中他也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再次失败,听到电话声就很敏感,最后终于顺利被聘用,科恩老师的负责为他赢得了最佳新进教师奖,更重要的是大家的尊敬,热爱与支持。
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本身很感人,这也是励志电影的通例,但是除了故事本身,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布拉德无论是童年还是成人后每一次那泫然欲泣的表情,每一次听到布拉德用“残障”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时心里有些抽搐,但是电影却以一种令人快乐的气氛开场,小男孩骑着脚踏车,在阳光的照耀下尽情
欢畅。这样的快乐气氛与残酷的现实,使观众的情绪起伏波动,布拉德所拥有的奋斗的力量和乐观面对生活的勇气正是这俩种情绪的桥梁,使整部戏的气氛并不沉重。
朴实的生活哲学中“坚持”或许是最难学习的。在生活中,我们会难以避免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过那些困境都是有解决办法的,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化解的。在苦苦等待的岁月中,日子并不好过的科恩老师,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人是经事才能成长的,生活可能会给我们提出很多难题,不过请相信学会坚持,总会有雨过天晴的一天。电影中的主角布拉德,在生活中没有把自己自己当作异类看待,也没有坐在那等待得到尊重,而是全力的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可能我们中的有的人也会有着这样那样的难堪或是难以启齿的秘密,我们可以选择收藏它们,也可以像电影里主人公布拉德一样坦诚面对。有时候这样那样的困境并不是因为我们背的包袱有多大,而是内心的压力有多大,试试放下包袱,轻松的面对它。或许它也可以成为属于我们自己的”这辈子最难搞也最执着的老师”做自己的第一名。
第三篇:叫我第一名--影评
布拉德科恩是妥瑞氏症患者,会不自觉的肢体抽搐和发出怪声,一直被人们另眼看待,同学们也欺负他。直到一位叫做梅尔的校长在学校音乐会上向全校说明一切,布拉德才开始真正被大家理解,接受,而梅尔校长也改变了小布拉德。他立志成为一名教师。在逐渐的不懈努力下,布拉德终于成为一位受到周围人尊敬,热爱,支持的科恩老师。
看完电影后,学到了四点:
1.科恩老师身上所体现的乐观积极、信心、不放弃精神与认真、负责的态度。即使妥瑞氏症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还有人们异样的目光,甚至是一种歧视,科恩老师仍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对于父亲的不认同,布拉德有过苦恼,但是还是充满信心,坚信自己会成为一名教师,完成自己的梦想。为了找到一个愿意接受自己的学校,布拉德甚至在全国的地图上圈出未去过的学校,然后带着地图,驾车前往。在被25所学校拒绝后,布拉德带着希望来的景山小学,其实在等待答复的过程中他也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再次失败,听到电话声就很敏感,最后终于顺利被聘用。带着二年级的科恩老师开始了教师生涯,和学生的互动透露出的是坦诚,认真。为给同学们更好地上地理课。科恩老师特地请来了卡车司机麦辛。亚曼达无奈被父亲掉到别的班级后,在门口窥看他的地理课;海瑟去世时,她的母亲坚持要他进入教堂,参加告别仪式。科恩老师的负责为他赢得了最佳新进教师奖,更重要的是大家的尊敬,热爱与支持。
2.疾病和一切的困难是无法阻挡又信念的人走向成功。妥瑞氏症,别人眼中的麻烦,却是布拉德眼中的朋友,老师。小时候母亲想办法治疗布拉德的妥瑞氏症,他们一起找到一个妥瑞氏症患者的聚集地,病友中大人没工作,小孩家里蹲,甚至没有人敢于露面。原以为会有治疗效果的母亲发现这儿的消极气氛时如此不利于孩子时,向布拉德道歉,并带他快速离开,小布拉德说,他和这儿的人们不同,他不会被疾病打败,会是成功。相比之下,父亲一直不相信儿子能够融入社会,成为教师,执着的布拉德坚守信念,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克服一切,用成绩说明了一切,完成状况的梦想。
3.社会的包容力与社会舆论对个人的影响。小时候的布拉德被同龄的孩子嘲笑,欺负,称呼他为怪胎,不懂事的汤玛士也这样叫过,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布拉德的态度不外乎是这样。小学的女教师,一群不友好的同学,认为布拉德是残疾人的可恶校长,甚至包括自己的父亲也存在偏见;当然生活不一定是那么糟糕,母亲与弟弟杰夫的支持,善良的梅尔校长,合住在一起的罗恩,继母黛安娜的努力沟通,高尔夫球友,学校同事的认可,学生的喜爱,正如科恩老师在感言中所说,今天我能站在这里,是因为你们对我的爱与支持。可以看到社会舆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大,或许我们也应学会包容,诚然布拉德有时会打扰到旁人,但是他不是故意为之,他应该得到社公正的对待。社会上需要一种理解与包容力。
4.偶尔以小孩的单纯眼光看世界。布拉德的旁白说,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和大人不一样,他们会说“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不能做什么”,所以我也是这样做的。孩子们稚嫩的思想透露出的还有一种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丢失的单纯,在社会上生存人们学会了世故,开始圆滑,遇事容易轻言放弃,布拉德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向孩子那样,不言弃,努力追求的梦想。或许我们还可以学到向孩子们那样单纯点,把一切看的简单些。
疾病的困扰,内心的折磨,人们的不理解,布拉德战胜了这一切,走向成功。很喜欢吉米沃克的出色表演,把一个布拉德科恩的角色演的如此逼真形象。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笑容,自信的像温暖阳光一般可以融化一切坚冰。而他在被伤害后的哭泣,带有一种自责的哭泣也深深打动我。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的布拉德科恩更值得我们钦佩,他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激励着我。
或许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会带着自信的笑容,像布拉德科恩一样,努力追求逐渐的梦想,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无论会有多大的麻烦。
第四篇:叫我第一名影评
《叫我第一名》影评
这是一部改编自Brad Cohen的真实人生经历的电影。
这是一部颇具励志意味的影片。这部片更有些亲切感人的味道,至少它没有那种主旋律感的大背景。这部影片给我感触很多,它引导我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去看待这部影片。
剧中的男主角Cohen患有妥瑞士症,这是种罕见并且至今无法医治的一种精神调控失调疾病。他说这是他的终身伴侣,因为除了睡觉时间,他都会无法控制地发出怪声,因此经常会招来路人异样的目光,他的爸爸也一直认为他是故意发出怪声的顽劣小孩,因此一直嫌弃他。但是,他有个疼他的妈妈,从未放弃过他,带他去不同的学校,希望有学校可以接受他,让他可以继续学习。为了帮他治疗,他妈妈带他找医生医治,医生却说他是由于家庭不和的原因造成了他的心里阴影,判断为心理疾病。但是Cohen 告诉他妈妈,他真的是无法控制地抽搐并且发出这样的怪声,他妈妈相信他。于是,她找了许多的医书,终于发现妥瑞士症的症状和她儿子的行为很像。医生在听了他妈妈的解说后也感到了震撼,承认了自己之前的误诊,并说,他只是听说过这个病,却从来没有遇到过真实的病例。知道了是这样无法治愈的疾病后,Cohen的妈妈心疼的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但她明白既然无法避免那只能去勇敢面对。在妈妈的教导和鼓励中,小Cohen坚强地面对生活中人们对他抛来的异样眼光,沿着一条曲折的路继续着他的生活 这部片讲述了一个妥瑞氏症患者如何与病症相处的故事,妥瑞氏症是一种会不受控制发出怪声的综合症,在异样的眼光中,主人公渐渐学会了勇敢面对自己的“与众不同”,主动去把它告诉给周围的人,在妥瑞氏症面前做一个赢家。妥瑞氏症改变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却也是它让主人公走上了教师之路。在具体的梦想和决心面前,那些不利条件不是会缩小的吗?不论面对什么,不服输的精神总能让人为之振奋,这或许是影片传达的一个主要观点。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部教育类的影片,这部片中涉及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
在影片中布拉德一直得不到父亲的认同,布拉德有过苦恼,但是还是充满信心,坚信自己会成为一名教师,完成自己的梦想,这样的坚强的意志和动力我觉得应该归功于他有一个优秀的母亲,Cohen 的妈妈是位很了不起的母亲。在所 1
有的人都不相信Cohen,认为他是个故意使坏的孩子时,她相信自己的孩子,她从未想过要抛弃她。她为他找学校,找医生,翻阅各种医书。在知道孩子的病情后,为他找到了妥瑞士症人们的集会,让他明白还是有人和他遭受同样的灾难,但她告诉儿子,要正常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向病魔妥协,自我放弃。相反,有些父母不愿接受孩子的病症,甚至只是由于唇裂就把他们抛在路边。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生存的权利,既然生命已经存在,那就好好地对待。尽管是有着某些先天性的不足,但生命却仍旧同样的珍贵。Cohen 的妈妈不禁让我想起了Forrest Gump 的妈妈,两位母亲都对自己的孩子不离不弃,用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教导她们的孩子,让他们面对着不公的命运却也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
影片中还有一个家庭教育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就是虽然布拉德的父母已经离婚,但在教育和抚养孩子方面他们视乎都没推卸责任,他们在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回想一下我们中国的情况,那个离异的家庭不是一刀切关系。离异后孩子跟谁,谁得肩负所有教育孩子的责任,这样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因此而未能健康地成长。
再谈谈中国现在的家庭教育问题。现在的中国进入了对孩子教育非常复杂的时代,社会里面有标准,家庭里面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还有可能是错误的标准。比如说,我们的标准是要求孩子在班里进前5名,孩子只要能考上北大、清华就算成功,到哈佛、耶鲁就更加成功。这虽然是标准,但在我本人看来,都是错误的标准。为什么错误,因为它最后变成了家庭的唯一标准。而我们孩子的成长有很多标准,比如说他人品是否高洁是一个标准,个性是否健康是一个标准,他做事是否有创造力、想象力是一个标准,他有没有吃苦精神、有没有勤奋精神。这样的标准才能使孩子更好的地成长。
学校教育:
这里是他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学校里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在优美的旋律中不时地传来 Cohen的怪叫声。同学们都转过头来愤怒地朝他看,对他表示不满。校长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音乐会结束后叫Cohen到舞台上来。面对那么多双责怪的眼睛,Cohen感到很难受,他说,这些噪音并不是故意发出的,而是由于一种无法医治的病,紧张的氛围会使他更加地不安,如果能受到正常的对待,或许症状会好些。听他说完大家改变之前的看法,都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就是在这次音乐会上,Cohen感到了温暖,他知道是校长给了他这个机会让他可以
说出心中的委屈,得到同学们的理解。正是这次的经历使他树立了乐观的心态,更坚强地面对以后曲折的人生。
因为校长对自己的启迪,Cohen坚定了梦想要做一名教师。教师对于一个妥瑞士症的患者来说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一个很普通的梦想,但他却要为此付出多于常人好几倍的精力。不时的抽搐让他难以集中精力读书,但他坚持了下去。但是又有什么学校会接受一个妥瑞士症的病人做教师呢,尽管他的想法很新奇,但没有学校愿意接受一个看似精神有问题的人来教导他们的学生。我们总避免不了用表面情况来判断一个人,这或许已经成为每个人都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短时间内,我们都无法去改变。在此期间,Cohen遇到了一个女孩,Nancy,她说过一句话,和那些说大话的哗众取宠的人的噪音比起来,这种噪音不算什么。这是完全没有恶意的噪音,而它的主人,也不应该受到歧视。多么简单的一句话确是那么的有力量。真正该受到谴责的不是这些无辜的患者,而是社会上那些个虚伪的制造噪音的丑恶面孔。
最终,Cohen找到了愿意接受他的学校,他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从孩子们的内心出发,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最终被孩子们的家长所接受。他也得到了最佳教师奖,这对他是最好的奖励,这个奖杯的背后有太多的辛劳,他用坚强和乐观换来了社会的认可,在逐渐的不懈努力下,布拉德终于成为一位受到周围人尊敬,热爱,支持的科恩老师。如果没有梅尔的校长的教育和指导,很难想象布拉德科恩如何去面对成长的烦恼。
学校不只是培养天才的地方,学校应该是一个让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优点和长处的地方,那么学教的教育就应该为每个学生挖掘自己的优点而服务。没有一个学生是十全十美的,当一个学生碰巧有一些小特质不被人认可或是引起周围人的好奇与误解时,作为老师,作为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工作者将如何面对,这是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自我教育: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遭遇像主人公那样的极端情况,但每个个体作为天地间独一无二的灵魂,总有些“与众不同”的脾性,如果碰巧这些小特质不被人认可或是引起周围人的好奇与误解,那么与其幸苦地掩饰自己,不如坦然地面对,也让他人知道,“这就是真实的我”。美与丑从来就不是具体的定义,上天给我们如此绚丽多姿的世界,赋予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性格,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
丰富这个世界呢?而正因为世界这样地丰富多彩,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每一个生命绽放的机会,消灭那些可笑的偏见,给每个人做梦的权利?
勇敢去面对自己,用孩子般的眼睛接纳他人,这也许是电影想要表达的另一处人文关怀。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育问题是永不褪色的话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一对无形的翅膀,缺少哪一翼孩子都不能健康地成长。有人认为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认为一百个孩子就有应该有一百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用在相同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相同的教育方式用在不同人也有不同的效果,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孔子为什么要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因。
第五篇:《叫我第一名》影评观后感
《叫我第一名》影评观后感
影片中被妈妈亲切称为“波波”的布莱德科恩从六岁时患上托瑞侯氏症,因此手脚不受控制,而且常常发出怪叫声。波波的父母离异了,而且波波的父亲不喜欢他,认为他是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可是他却没有做到,继续在众人面前发出怪叫声,让父亲觉得没脸面。由于没法控制自己,波波常常在课堂上我出怪叫声,因此而被学校嫌弃,转了无数的学,妈妈还为他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而不理解的心理医生认为离异的家庭是导致波波患病的重要因素,波波感到很无奈。最终在妈妈的不懈寻找下,找到了波波的病称,打开了两人的心结。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波波进入了一间学校学习,在这间学校里,校长的帮助使得波波重拾自信,就这样波波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成为一名老师,一名秉持着“人人可生而不同”信条。一个人在外打拼的日子虽然艰辛但是波波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虽然父亲很希望他能够来帮自己的忙,在工地上工作。也是由于他的病情,跑了几十间学校的波波都失败了,因为人们认为患病会发出怪叫的他会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虽然有过沮丧有过抱怨,最后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最后找到了肯接受他的学校,而且在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下,波波被评为乔治州的最佳老师。同时,波波在婚友联谊网上认识了漂亮善良的Nancy,波波的幽默乐观也让他最终抱得美人归。
贯穿影片的主题主要包括亲人间的关怀和支持、对梦想的追求和坚持、对待人生的乐观和开朗以及学校的教育等。
在影片中,能让波波最终收获幸福人生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从小患病时,妈妈对他的关爱和支持。如果不是妈妈从图书馆借来一大堆书并认认真真看完了,寻找儿子的病因,或许母子两人都不会对以后的抱有信心了,正是找到了病理,他们才得以继续前行。波波也明白了自己的病,因此重拾了生活的信心。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教育的第一道防线,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从古代的孟母三迁到感动中国的千千万万个育子故事,我们第一能感受到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和教育是关键的。像之前网络上曝光的“原原”事件,打伤原原的女童也是成长在一个暴力的家庭,在暴力家庭的影响下,女童间接也学会了暴力对人,当她抓到了一个机会,就会对他人施加暴力。从这个事例也可以折射出当孩子成长在一个充满仇恨与恶意的家庭里,仇恨和恶意就会深扎在孩子的心里,而这个孩子往后的生活也将会对他人怀满敌意。影片中的妈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就算自己的孩子是残缺的,但是父母亲的爱能够浇灌他,让他充满爱意的成长,就算先天或者后天的生理缺陷不能被克服,也能够与缺陷愉快相伴成长,就像影片中波波在获得最佳教师发表获奖感言时说的“我很感谢我的病,是它让我成长”。若不是波波妈妈教会他善意对待自己,认可自己,波波也不可能会感谢自己的病,更不会在最后获得了成功。
对梦想的追求和坚持是贯穿影片的另一大主题。由于波波小学校长对他的鼓励让波波爱上了教师这一职业,即使是因为自身的缺陷屡屡被二十几所学校拒绝,但波波还是坚持到了最后并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春天。在对梦想的追逐中,会被人打击会被人嘲笑会被人否定,但只要一路风雨兼程还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看得到彩虹。就像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说过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很多人没有能多坚持一个晚上,于是他便也错过了渴望的太阳。因对梦想坚持而成功的例子不少,像之前的李伟,一个因事故失去双臂连生活也不能自理的男孩,硬是靠着一股信念,一路坚持,自学用脚弹钢琴,最终站上了“达人秀”的舞台,激励了世人;同样,一位来自南宁出生农村的大男孩卓君,也是靠着自学自立,在田间一边劳作一边跳舞,而最终站上了梦想的舞台。
想要做什么都好,要想达到一个极致的状态,坚持总是必不可少的。人人都有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是逍遥自在的富翁还是仅仅站在路边支起小摊休闲的卖臭豆腐,在实现这个梦想的途中总是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如果说梦想是一粒种子,那么坚持就是支撑它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土壤。世界上的梦想千千万万形形色色,能实现的不多,原因就像在于我们会畏惧艰险、我们害怕白眼、我们惶恐这明天还不能训到黎明,正是我们的犹豫我们的胆怯,梦想终究也只是梦一梦想一想。影片中的主人公波波很坚定,虽然一度有过挣扎,但是很快他便重拾了信心,选择朝着梦想前行。面对挫折、困难,一时的怀疑、犹豫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脚步,坚持应当的坚持,信仰我们的信仰,这样一路荆棘走下去,才能看到霓虹美景。
对待人生的乐观和开朗是影片主人公波波的魅力所在,正是由于他的乐观、幽默和风趣,让他在坚持梦想的旅途中不迷失自我,懂得如何开解自己,也使得波波最终抱得美人归。在妈妈的影响下,波波开朗乐观,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对人生的乐观和开朗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缺乏的。如果对于人生充满悲观和失望,就会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暗淡的模糊不清的,没有激情没有方向,找不到安全感,错失生命的种种美妙。当我们保持一颗乐观开朗的心,凡事看开点看淡点,不被俗世的种种所困扰,才能保持心态的平和,才有力量去追逐生命的价值。固然,我们承认做一个乐观开朗的人的价值,但要做到那样却又不容易。影片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父母的教育是关键的一步。当父母为了孩子创造一个积极乐观的家庭环境,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然而然的就陶冶了向上乐观的心态。若是家庭教育缺失了,学校也应该创造一个积极乐观的氛围,老师关爱学生,同学间平等互助等等。一如影片中最终感动了波波也感动了我们的校长,他积极创造了机会,让孩子们重新认识波波,也让波波愉快健康地在校园里学习成长。学校的教育是弥补孩子成长缺陷的一道重要关口,当这一道关口也决堤时,社会就要负起相应的责任。例如,如果影片中的波波从一开始就没得到妈妈的鼓励和帮助,找不到正确的病因,学校也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孩子,波波的后半生怎么办呢?影片中也有那么一个片段,说的是换上托瑞侯症的人们聚集在了一个地方,但是他们主要是围坐在一起互相吐吐槽,并没有对未来抱有期望,认定自己的人生就那样了,不会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归根到底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会对于这些群体的保障是不到位的,首先就是医学上的,患上托瑞侯的人会被误认为患有精神病,或者是想要恶作剧引起大家的注意而特意做出的破坏举动。影片中也有提到部分原因,社会发展还未到达一定的程度所以大家都不了解这种病情更不说去接受,但以前的影片出发来反观目前的社会保障、社会医疗还是很有必要的。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也到达了一定的水平,基本满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但物质层面的满足并不意味着精神层次上的满足,仍有很多患病人士遭到社会的唾弃,典型如艾滋病患者,随着社会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患上艾滋有时是意外事故、是无奈甚至是被逼迫,但是社会人还是不能以正常对待艾滋患者,不敢亲近他们,甚至知道某某人得了艾滋就对他敬而远之,所有这些的种种都反映了社会意识的落后,跟不上物质发展的脚步。而社会正是要从这一点出发,弥补这部分个的缺失,让社会意识加快脚步,跟上经济发展,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得到应有的关怀和尊重。当我们在路上行走不会因对方是一个智障人士,流着口水,咕哝着而侧目相望时,才能说整个社会的水平都提高了。不要让社会成为最后一道无可奈何防线,但如果社会真的成为了最后的防线,那也应该防起来,不让它被突破,让社会人有机会重塑一个乐观开朗的自己。